師生心理健康的維護

第一講導言

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外學者曾對心理健康的定義與內涵,從不同角度進行過多方面的闡述與探索。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認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實際上,我們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種角度來定義心理健康。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順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綜合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觀點,依據中學生的心理特徵,可將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歸納為:

1.認知能力發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

智力是人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等認知能力的綜合。中學生的年齡正處於人生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智力與認知能力發展正常,是中學生就學階段的重要心理條件,是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衡量中學生的智力和認知能力,關鍵在於看其能否正常發揮出效能。主要標準為:有強烈的求知慾,樂於學習;對新問題,新事物有興趣和探索精神,表現出能動性;智力各因素在活動中能夠有機結合,積極協調,正常地發揮作用。

2.情緒穩定,樂觀,心情愉快

情緒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產生的態度體驗。中學生情緒健康的內容主要有:積極情緒多於消極情緒,使自身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情緒反應適度,有適當的引發原因,反應強度與引發情境相符合;能有效調節和控制情緒的質,量,度,使其能在適當時間、場合恰如其分地表達,既能剋制約束,又能適度宣洩,不過分壓抑。

3.意志健全,有較強的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制力

意志是人們自覺確定目的,並根據目的去克服各種困難,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健全主要表現為行動的知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制力,即:在活動中有自覺目的,而不是缺乏主見或盲目決定,一意孤行;執行決定中能及時決斷,並根據變化的外界環境隨時調整決定;能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克服一切困難和挫折,實現既定的目標;同時能有效地控制,調節自身的心理活動,使之符合實現目標的要求。

4.自我觀念正確,具有健全統一的個性

自我觀念是人對自身環境以及與周圍事物關係的認識,個人總是在與現實環境,與他人的相相關係中,在自己的實踐活動認識自己的。只有樹立正確的自我觀點,才能形成健全統一的個性。其一致的標準為:對自己的認識比較接近現實,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能愉快地接受自己,對自己的生活,學習,現狀和未來有一定程度的滿足感和發展感;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個性的核心,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

5.和諧的人際關係

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之中,人們在互相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個體的心理關係稱為人際關係。人際關係離不開群體背景,受認識傾向調節,並且有相應的情感體驗。和諧的人際關係主要表現為:樂於與人交往,既有穩定廣泛的一般朋友,又有無話不說的知心朋友;在與人交往中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個性;寬以待人,樂於助人,客觀評價自己和別人。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積極的交往態度多於消極態度;有必要的心理準備,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保護和發展自己。

6.較強的適應能力

這裡的適應能力包括社會適應、學習適應、生活適應等。人生活在世界中,要具有一種積極的適應機制,積極適應自身、環境及社會的各種變化。當環境發生變化,個人就要作出行為上的變化,以調整與社會、環境的協調關係。這種適應能力的標準是:能和集體保持良好的接觸和同步關係,自己的需要和願望與社會的要求、集體的利益發生矛盾時,能迅速自我調節,謀求與社會協調一致,對社會現狀有較清晰的認識,明確自己所處的位置;學會調控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掌握排解心理困擾、減輕心理壓力的方法;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與策略,能夠優化和調節自己的學習過程,能夠調控自己的學習心理狀態。

中學生消極情緒的自我調節三法

從目前逐步上升的青少年犯罪率和時有發生的自殺事件中,我們可以發現對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缺乏。九八年東北某中學學生王遙之死,通過新聞媒體報道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王遙本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並且在班裡任班長。只因其同桌惡作劇地把一個笤帚放在教室門上面,王遙推門進教室時,笤帚掉落砸了她的頭。班主任知道此事後,批評了那位同學,並讓其坐到教室的最後面。當老師徵求王遙的意見時,王遙賭氣說:"隨便"。對這種態度,老師批評了她。這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一向受慣表揚的她,心裡不能承受任何批評,一時接受不了,情緒鬱積而不能自我調節,就憤而自殺了。還有近來報道的浙江金華一中學生殺害母親的惡性事件,引起了教育界的一場大討論。多數人認為:這些事件說明當代中學生心理素質差,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假如學生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質,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夠做好自我心理調節,就不至如導致這些悲劇的發生。同時也反映出對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在中學階段是個薄弱環節。

要使青少年克服脆弱的心理,能夠自我調節不良情緒。就需要加強心理素質教育,正確引導學生掌握控制和調節心理情緒的方法,使他們形成喜怒有常,哀樂有度的良好心理素質。

1、注意力轉移法

首先要有意識地轉移注意焦點。當你遇到挫折感到苦悶、煩惱、情緒處於低潮時,就暫時拋開眼前的麻煩不要再去想引起苦悶、煩惱的事,而注意力轉移到較感興趣的活動和話題中去。多回憶自己感到最幸福、最愉快的事,以此來沖淡或忘卻煩惱,從而把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其次可以自覺地改換環境。如外出散步、旅遊參觀,調換居住地點等。這樣通過新的環境,沖淡、緩解消極的心理情緒。

2、合理髮泄情緒

所謂合理髮泄情緒,是指在適當的場合,採取適當的方法,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緒。有以下幾種方式。

哭泣。當你遭到突如其來的災禍,精神受到打擊心裡不能承受時,可以在適當的場合放聲大哭。這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排遣緊張、煩惱、鬱悶、痛苦情緒的方法。

傾訴。當你心中積滿苦悶、煩惱、抑鬱等不良情緒無法疏散時,可以向父母、老師、同學、知心朋友盡情傾訴,發發牢騷,吐吐委屈。這樣使消極情緒發泄出來後,精神就會放鬆,心中的不平之事也會漸漸消除。

活動。當你的消極心理使情緒極度低落時,越不願參加活動,情緒就越低落。而情緒越低落,又越不願意參加活動。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使不良情緒加重。如果參加一些適當有益的活動,或跑跑步、打打球、乾乾體力活,或唱唱歌、跳跳舞,就可以使鬱積的怒氣和不良情緒得到發泄,這樣,原本十分低落的情緒就可以改變。

3、自我控制情緒法

人不僅要有感情,還要有理智。如果失去理智,感情也就成了脫韁的野馬。在陷入消極情緒而難以自拔時,應有意識地用理智去控制,這又有以下幾種方式。

自我暗示。採取這種方法,可以抑制不良情緒的產生。當你參加一些緊張的活動如重要的考試或競賽前,要在心裡暗暗提醒自己,沉住氣,別緊張,勝利一定是屬於自己的。這樣就能增強自信心,情緒就會冷靜,就能遏制衝動,避免不良情緒造成不良後果。

自我激勵。這是用理智控制不良情緒的又一良好方法。恰當運用自我激勵,可以給人精神動力。當一個人在困難面前或身處逆境時,自我激勵能使你從困難和逆境造成的不良情緒中振作起來。"失敗是成功之母"是大家都熟知的一句名言,但是在失敗後一味消沉,不採取自我激勵的方法振作精神,那麼失敗只能永遠是失敗,而不會成為成功之母。

心理換位。這也是消除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所謂心理換位,就是與他人互換位置角色,即俗話所說的將心比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分析問題。通過心理換位,來體會別人的情緒和思想。這樣就有利於消除和防止不良情緒。如當受到家長和老師的批評時,自己心裡有氣,這時要設身處地想一想,假如我是老師、家長,遇到此類情況會怎樣呢?這樣,往往就能理解家長、老師、對自已的態度,從而使心情平靜下來。

升華轉化。就是要發掘調動思想中的積極情緒,抵制和克服消極情緒。將痛苦、煩惱和憂愁等消極情緒升華轉化為積極有益的行動。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對策

引自心理健康教育網

一、中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及成因

世界衛生組織宣言近年一再明確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軀體疾病、不體弱,而是一種軀體、心理和社會功能均良好的狀態。」因此,中學生健康不僅僅是指生理、軀體方面的,而且應包括心理方面的。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教育事業的進步,特別是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關注重視、研究與探討。1987年7月通過有關部門鑒定的「大中學生心理衛生問題和對策研究」的課題顯示,在被調查的2961名學生中,有16.7%的學生存在著較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並隨年齡增長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為13.76%。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胡勝利通過對500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中發現,有49.6%的高中生存在各種程度的不良心理反應,有10.8%的高中生存在著各種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前不久,陳沛霖、陳立華用自製的問卷在武漢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學生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武漢市中學生雖有50%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良好,30%的學生屬基本正常範圍,但也有10—15%的學生低於正常水平,特別是還有3—6%的學生存在比較嚴重的心理困擾。以上情況說明中學生確實存在著心理健康問題。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喜怒無常,情緒不穩,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學習困難,考試焦慮,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維貧乏,學習成績不穩,難於應付挫折,青春期閉鎖心理,並在行為上出現打架、罵人,說謊,考試舞弊、厭學、逃學,嚴重的出現自傷或傷人現象。我們可以把以上表現歸類為以下問題

(一)學習類問題

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其問題有:

1.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

2.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願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國家教育委員會的一位負責同志在一次會議上說,中學生厭學的有30%,有的縣甚至高達60%」。可見,厭學是一個普遍問題。

3.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以上問題主要是由學校教育結構、學校教育指導思想、學校教育方法的影響而形成的。在現行的中等教育體制中,我國的教育結構存在著不合理現象,絕大部分是普通中學,學生在中學所學的知識基本上是為考大學而準備的,實際上升入大學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學生面臨的是升學難、就業難、出路窄的現象,特別是那些成績差的後進生更是感到升學無望。一種畢業後無出路的憂愁和恐慌感控制著他們,這一種情況反映在學習上,就是感到學習的沉重,討厭學習,考試焦慮。教育結構的不合理性還表現出教學內容過難,「據人民教育出版社調查,80%的中學生學習理科教材有困難」。這種情況導致了一些學生由厭惡學習發展到逃避學習,脫離學校去尋求不正當刺激,從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礙。許多教育家都強調指出,過難的教材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學校教育指導思想正確與否也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生很大的影響。目前一些學校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指導思想影響下,學校當中分好、差班,考試排名次,搞題海戰術,採取一些違反心理健康原則的教育方法,教學手段和教育措施。這種情況,一方面,使學生的心理整天處於一種智力超負荷的高度緊張狀態之中,致使學生腦神經衰弱、失眠、記憶力減退、注意力渙散,出現一些異常的學習行為與習慣;另一方面,對分數的錯誤看法造成學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師的嘲諷,同學的輕視甚至家長的埋怨和打罵,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於是厭學出現了,焦慮產生了。另外,不當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學方法不靈活,帶有懲罰性,也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種種問題。

(二)人際關係問題也是中學生反映較多的問題。其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與教師的關係問題。其主要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學生產生的對抗心理,以及教師的認知偏差等情況給學生造成的壓抑心理,攻擊行為等問題。中學時期,教師仍然是學生的理想目標、公正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如果教師缺乏理解、耐心與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失望。更有甚者,「教師對學生缺乏尊敬,貶低其價值的不良態度使學生的心理遭到嚴重的創傷。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學生往往病態地感知這一切,這也是師生間發生衝突的原因。這種情況下,學生有一種壓抑感,消極情緒產生,師生關係日趨緊張。

2.同學間的關係問題。中學生除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與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由於同學關係不融洽,甚至關係緊張,有的同學就流露出孤獨感,想恢復與同學的關係,而又不知該怎樣去做。

3.與父母的關係問題。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給中學生一個溫暖的歸屬港灣,專制式的家庭中父母與其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造成兒童孤僻、專橫性格。家庭的種種傷痕,會給中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有研究認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會給兒童在心理問題上造成更大傷害,因為他們在父母那裡看到了人際關係的惡劣性。不和父母對中學生的心理影響是多方面的,「有被拋棄感和憤怒感;並有可能變得抑鬱,敵對,富於破壞性,還常常使得他們對學校作業和社會生活不感興趣」。他們會認為是自己的父母給自己帶來並製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三)青春期心理問題

1.青春期閉鎖心理。其主要表現是趨於關閉封鎖的外在表現和日益豐富、複雜的內心活動並存於同一個體,可以說封閉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個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標誌。因而閉鎖心理問題主要是指處於消極情況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學生若在消極情緒控制之下,封閉與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將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徵兆。

2.情緒情感激蕩、表露而又內隱。青春發育期的生理劇變,必然引起中學生情感上的激蕩。這種動蕩的情感有時表露有時內隱。一個微笑可以使情緒飛揚,徹夜興奮,然而他們內心裡激動、高興或苦惱、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靜;他們有話有秘密想與別人傾吐,可無論碰到父母或老師卻又緘默不言,這種情況如果得不到理解,便會出現壓抑心理,出現焦慮與抑鬱。

3.早戀。中學生一般尚未成年,我們把中學生這種未成人時的戀愛稱為早戀。中學時代,特別是高中生,正值青春發育期,而這一時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發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中學生由於受認識能力和個性發展的限制,特別是在教育引導不及時不得力的情況下,使得中學生的性心理的發展表現出相對的幼稚性,所以自認為認真的、朦朧狀態下的戀愛出現了,儘管這種戀愛帶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卻是一個令人十分關注的問題。

(四)挫折適應問題

中學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學習方面的、人際關係方面的、興趣和願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觀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因素。面對挫折造成的困難與痛苦,中學生們的反應方式有兩類:消極的反應與積極的反應。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一旦習慣化、穩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狀態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卻仍以習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於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也就轉化為較嚴重的、需要長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問題了。

二、維護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對策

(一)對中學生進行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學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課程可分為兩部分:心理衛生與健康理論部分和實際訓練操作部分。前一部分為心理健康知識普及課,後一部分是在中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為有效的方法。其實際訓練活動操作內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詢問、人際交往訓練,掌握一些轉移情緒、宣洩痛苦、發泄憤怒、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的心理調節手段。防患於未然。

(二)設立悄悄話熱線信箱。

實踐證明,熱線信箱十分有利於與中學生進行交談,這種方式對一些尚不善於進行面對面談話的學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話又是礙於顏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憂慮,而且中學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組織得更為嚴密。這樣可以使老師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心理健康問題。

(三)設立心理服務室,進行心理諮詢與治療。

由於學生們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諮詢服務室的建立也就勢在必行。無論初中高中,城市鄉村,中學生們已開始從拘束、害羞地進門到落落大方自然地進行心理諮詢;從以試探性的心情談話到充分傾吐心中之煩悶。時代的發展顯示出,開展心理諮詢與治療服務已不僅僅是個別中學生的要求,而是一種時代的趨勢了。心理諮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關鍵在於諮詢老師要信任理解學生。同時遵循聆聽、保密、疏導、交友性原則。這樣就能建立起一種信任關係。信任關係是諮詢取得成功的基礎。只有在信任的基礎上雙方的情感與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達到心理轉化的效果。有些情況下要進行心理治療,因此心理諮詢老師要有意識地和困於心理問題的同學建立起關心、尊重、了解和指導的關係,並依據問題的需要使用適當的心理治療方法,減輕或消除學生的不適應的心理現象及行為,培養適應習慣,促進心理的健全發展。

(四)兼顧對學生家長及其他方面進行心理宣傳。

研究表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家庭的教養方式和家庭的人際關係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有些甚至是家庭問題的表現和延續。因此,無論是了解學生心理與行為偏異的原因,還是諮詢、矯治計劃的制訂和實施,都需取得家長的積極支持和配合,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顧對學生家長及其他方面的宣傳。

三、探討、維護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意義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當前教育面臨的新課題、新任務。

當前,國際上的各種競爭例如經濟、科技、軍事等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又賴於教育去培養,所以儘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質和廣泛適應能力的各種人才就成為教育改革和現代學校關注的中心課題

而今,我國的中學生正處於新舊體制常常發生碰撞,許多問題不可能盡如人意和適時解決,各行各業的改革都步履艱難的背景下,受應試教育的驅使中學生被迫投入競爭,隨著父母離異的、破損家庭的增多,以及社會環境的某些消極影響,造成了中學生的種種心理問題。面對中學生存在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僅僅靠原有的教育教學與德育工作難於應付局面。為了改變學校教育的被動狀態,社會、學校、家長都在呼喚心理學直接參与學校教育工作。陳學詩、沈漁村、李心天等一批專家、學者呼籲「為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人格、預防心理疾病」應「廣泛開展心理衛生科普宣傳和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中小學增加心理衛生課」,所以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教育面臨的新課題新任務。

(二)維護中學生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質教育的要求。

我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建立,「科教興國」、提高「全民族素質」等一系列戰略方針的確立,都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時代呼喚高素質,個性健康的人才。素質的核心是心理素質,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教育發展《綱要》明確了心理素質是素質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研究維護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質教育的要求。

(三)有利於直接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通過有效的途徑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學生的心理得以正常發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導,不良心理與行為得到矯治,學生表現出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習積極性高、思維活躍,學習上沒有心理負擔與壓力,愛學、會學並富有創造性。個性健全發展,能夠適應學校、社會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礎上,教學質量大面積提高。

(四)研究探討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為師範學校公共課心理學教學開拓了新的教學領域。

傳統的公共課心理學教學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應增設心理衛生方面的教學,傳授心理衛生、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心理輔導等方面的知識,每一位師範生將來也能做一位中學生的心理按摩師,幫助心理不良的中學生撐起傾斜的精神,純潔不良的情感,了解自我人格特質,使未來的教師正真稱得起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第二講認識自我

一、案例描述

小強是個處事果斷,遇事有主意的男同學,但是,十分任性,脾氣暴躁,小拳頭時常要發揮作用。有一天,小強的拳頭先後落在了桌子上、好朋友的頭上。那是今年三月二十一日,學校三名值日生來到教室檢查衛生情況,剛走進教室,就聽到幾個同學不約而同地低聲叫著同一個名字——鄭小強,並且在不斷的重複著,接踵而至的是教室里出現了嘈雜的議論聲和不自然的笑聲.只見小強瞪大了眼睛,歪著腦袋,雙手插著腰大聲地呵斥著:「叫什麼叫,瞧我好欺負呀!」說著舉起拳頭就要打周圍的同學,被同桌的好友小亮一把拽住,可是,他這點邪火就撒到了小亮身上,一連幾拳都打在小亮的頭上,小亮卻一手未還,同學們見此情景都憤憤不平,紛紛要求把小強的家長請來評評這個理,還有的同學提議給他個處分。小強邊拍桌子邊喊:「用家長嚇唬我,我不怕!」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抑制住了自己的情緒,勸大家都冷靜下來先按課表上課,課後再解決問題。

二、案例剖析

小強這些不良習慣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從主觀上分析:小強自尊心強,但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從客觀上分析:家長因小強自幼體弱多病當發生問題後總是一味的遷就或採取不了了之的態度,這樣一來久而久之,小強的壞習慣成自然。可是令人不解的是今天的事小強因何而起呢?下課後有些同學主動找老師反映情況,有兩個原因:其一,小強最近一次數學單元考試成績不理想,為此,他心裡煩躁時常發火,其二,最近他聽到一些風言風語,說他喜歡外班的某個女生,而這個女生正好來班上檢查衛生,個別同學就乘機起鬨。原來今天的事是個導火索,看來,事情的發生絕非偶然,不能草率處理。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又做了一番理性的思考:根據同學反映的情況,不能單純的認為是小強任性驕橫,同時存在著青春萌動期的一些心理因素,因為,初中一年級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在心理發育時期,學生對於男女生之間的問題處在好奇心理較強的階段,對此問題並沒有正確的,較成熟的概念,當學生中出現了議論男女生之間的事也是很正常的現象,小強對此難以承受而大發雷霆,作為老師不能採取訓斥的態度,應循循善誘,妥善處理。

二、應對策略

1、以愛做原動力傾心交談

傾聽:小強對此事的想法,請他做一下自我分析

分析:由於平時養成了任性驕橫的不良習慣,所以,當個人利益受到侵害時,而不顧集體利益,這樣做不是少年君子的作風,問題非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傷了他人和集體,發火也有害於身心。

點撥:男子漢應有勇氣面對現實,應有一顆寬容之心,遇事要沉著冷靜,好動拳頭既不能解問題,又傷了友情,也顯得缺少君子的風度.當遇到一些風言風語時,可以置之不理,也可以向老師或家長反映,爭得他們的幫助。

鼓勵:面對不理想的奧數考試成績氣餒煩躁都會無濟於事,要樹立信心往前看只要刻苦努力,工夫不負有心人,要有勇於戰勝自我。

2、以愛做原動力激發愛的情感

召開懇談會.邀請平時與小強接觸較多的小夥伴坐在一起,從不同的角度談一談大家對小強的關愛,小強也講述了自己的感受感動之餘,小強主動提出要在班上向大家道歉,並且表示今後要把自己的愛獻給同學,把快樂帶給同學。

召開主題班會.題為「願同學之間多一分愛,多一份情」.會上同學們以這個突發事件為載體,圍繞著「愛」這個核心暢談了對愛的理解,對愛的感受以及我們應該如何付出愛。除此,大家還講述了一些同學之間愛的故事。最後,班會在合唱的《愛之歌》聲中結束。

四、實施效果

在主題班會上,小強勇敢的剖析了自己的不良行為一再向同學們道歉,請求大家的原諒並表示今後決不再動拳,做一個有愛心的少年君子,同時,有的同學也承認了自己對小強的非禮行為是不尊重同學的表現。從這以後,班上不斷傳誦著愛的故事。小強也向變了個人似的,變得愛笑了,說話和氣了,逐漸的學會了幫助同學,老師也反映小強脾氣變了。最近的一天,班上的一個女生被外班同學叫外號讓小強聽見了,他一改往日用拳頭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在和對方講道理,使對方心服口服。當同學們知道了無不交口稱讚。

五、個案感悟

一陣風雨過後,彩虹總會出現。小強的拳頭也引起我們的深思:教育的確是門藝術,當遇到突發事件時不可魯莽的草率的去處理,要注重調查研究,分析與突發事件相關的主客觀原因,尤其不可忽略種種心理因素。在處理的過程中要以愛的教育為主線,從激發愛的情感入手,採取適當的方法這樣方能收到預想的教育效果。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自信心理

來源:班主任網

小學生自信心理的培養,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很難想像,一個沒有自信心理的人能夠克服困難,勇往直前。所以,良好的自信心理,對一個人成就事業十分必要。那麼,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自信心理呢?

讓學生以名人為榜樣認識自我培養自信。科學家愛因斯坦奠定了相對論的偉大基石,然而他在上小學時卻是一個「笨小孩」。有一次老師叫每個學生做一個小板凳,當他拿出自己做的板凳時,同學們都大聲嘲笑起來。他告訴大家,這個不象樣的板凳,是他做的第五個,前幾個比這個還要差。很顯然,小愛因斯坦有一種自信心理,他相信自己能做好板凳,事實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正是有這樣一種自信心,才使得他在科學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最終取得豐碩成果。我每接手一個新班,第一節課就是給學生講愛因斯坦做板凳的故事,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潛力,相信自己通過努力一定會獲得成功。

讓學生在鍛煉中挑戰自我培養自信。學生鍛煉的方式很多,我平時主要採用以下幾種:一是讓學生自己組織班隊活動。從班隊活動的內容、節目主持人的確定、主持詞的創作、活動安排到總結各個環節,老師均不參與,讓學生自己做主,這樣,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發揮,從而對自己充滿自信;二是實行輪流班委制,讓每個學生都有當「管理者」的機會。傳統的固定班委制,使大多數同學認為自己當不上班幹部,也干不好班幹部,從而產生自卑心理。實行輪流班委制,使每個學生都可當上班幹部,參加管理班級事務。實踐證明,只要給每個學生提供舞台,他們都可以成為出色的班幹部。三是交給學生辦的事,老師最好不要插手。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種現象:打掃衛生時,有的老師往往幫學生甚至替學生掃地、抹桌、擦窗;辦黑板報時,有的老師往往幫著學生設計、排版、畫刊頭、寫美術字等,這種擔心小學生『小』做不好事而事必躬親的做法,恰恰丟失了許多讓學生鍛煉的機會。我在工作中力戒這種做法,結果是,同學們分工合作,有的去書店裡買板報書,有的去找相關的板報資料,有的畫畫,有的寫字,同學們興緻勃勃,板報很快就辦好了。實踐證明,只要放手讓學生去做,他們會越做越好,學生在鍛煉中不斷增強了自信心理。

讓學生在集體生活中感受自我培養自信。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讓每一個學生都知道我是集體中的一員,那麼他們就會自覺地愛護這個集體,時時刻刻想著為這個班集體爭光。一是不失時機地進行集體主義教育。每當班上在學校組織的活動中獲得一點榮譽,我都會讓學生知道,這個榮譽來之不易,都凝聚著全班每個學生的心血和汗水。二是開展經常性的愛國主義教育。教育學生從小就熱愛自己的祖國,給學生講清楚,我們班是祖國的一個小小的分子,愛國就得愛我們班集體。三是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強化集體榮譽感意識。我要求每個學生必須整齊佩戴紅領巾和學生證。通過花功夫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使班風面貌發生了較大變化。原來,教室和清潔區的打掃,非得老師督促不可,現在,老師不在場,同學們也能認真打掃,同學們不僅自已不隨手亂丟亂扔,注意周圍的環境,還監督別人,以防破壞周圍環境。以前個別學生讓老師督促完成課堂練習,現在家庭作業也完成的工工整整的,有的學生還主動預習新課。特別是今年「六一」兒童節,同學們自發地請校外舞蹈教師輔導創作了精彩的舞蹈節目《牛仔舞》,獲得全校師生一致好評。

讓學生在不斷總結中完善自我培養自信。小學學生所經歷的事情不多,感知和認知能力均比較弱,在學習和其他活動中,很容易遇到困難和挫折。每當學生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老師就應當耐心給他們講清楚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接受成功和失敗的兩種結果心理準備,不要因成功而忘乎所以,因失敗而喪失自信。成功了,要善於總結經驗;失敗了,更要認真吸取教訓,引導學生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找成功的竅門。我今年所帶的三年級中,有一部分同學作文成績差,對作文喪失了信心,在他們當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提起寫作文,腦殼皮就疼」。我發現這個苗頭後,就幫助分析作文成績差的原因,通過分析得知,這些同學有的不愛看書,特別是不愛看課外讀物,有的不愛摘抄好詞好句、寫日記,有的平時不善於觀察,等等。找准原因後,對症下藥,因材施教,使這些學生改掉了不良習慣,作文成績上升很快,由原來的天天厭作文變成了天天盼作文。在學校組織的「小學口頭」作文大賽中,我班五名同學參賽,兩名獲一等獎,兩名獲二等獎,一名獲三等獎。全班同學倍受鼓舞,學習的信心更足。

戰勝自卑方案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網

1、全面了解自己,正確評價自己

你不妨將自己的興趣、嗜好、能力和特長全部列出來,哪怕是很細微的東西也不要忽略。然後再和其他同齡人做一比較。通過全面、辨證地看待自身情況和外部世界,認識到凡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人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力所能及的目標對自己的弱項和遭到失敗持理智態度,既不自欺欺人,又不看得過於嚴重,而是以積極態度應對現實,這樣自卑便失去了溫床。

2、轉移注意力

一個人既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無是處。不要老關注自己的弱項和失敗,而應將注意力和精力轉移到自己最感興趣,也最擅長的事情上去,從中獲得的樂趣與成就感將強化你的自信,驅散你自卑的陰影,緩解你的心理壓力和緊張。

3、對自己的自卑進行心理分析

這種方法可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進行。具體作法就是通過自由聯想和對早期經歷的回憶,分析找出導致自卑心態的深層原因。並讓自己明白自卑情結是因為某些早期經歷而形成的,並深入潛意識,一直影響著自己的心態,而實際上目前的自卑感是建立在虛幻的基礎上的,與自己的現實情況無關,因而是沒有必要的。這樣可以從根本上瓦解自卑情結。用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與價值。

其實,看一個人有沒有價值,根本用不著進行什麼深奧的思考,也用不著問別人,有人需要你,你就有價值,你能做事,你就有價值。你能做成多大的事,你就有多大的價值。因此,你可先選擇一件自己較有把握也較有意義的事情去做,做成之後,再去找一個目標。這樣,你可不斷收穫成功的喜悅,又在成功的喜悅中不斷走向更高的目標。每一次成功都將強化你的自信心,弱化你的自卑感,一連串的成功則會使你的自信心趨於鞏固。當你切切實實感覺到自己能幹成一些事情時,你還有什麼理由懷疑自己的價值呢?

4、從另一個方面彌補自己的弱點。

一個人有著多方面的才能,社會的需要和分工更是萬象紛呈。一個人這方面有缺陷,便可從另一方面謀求發展。一個身材矮小或過於肥胖的人,可能當不成模特和儀仗隊員,可是這世界上對身材沒有苛刻要求的工作多的是。一個人只要有了積極心態,對自己揚長避短,將自己的某種缺隱轉化為自強不息的推動力量,也許你的缺隱不但不會成為你的障礙,反而會成為你的福音。因為它會促使你更加專心地關注自己選擇的發展方向,往往能促成你獲得超出常人的發展,最終成為超越缺陷的卓越人士。這方面的著名事例數不勝數,如身材矮小的拿破崙、身短耳聾的貝多芬、下肢癱瘓的羅斯福、少年坎坷艱辛的鉅賈松下幸之助、霍英東、王永慶、曾憲梓,這些人要麼有自身缺陷,要麼有家庭缺陷,但他們都成了卓越越人士,都從某個方面改變了世界。

5、推翻內向的自我形象。

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的主宰,做自己人生的導航員。沒有誰比你自己更能決定你的命運。因此,你個性內向與否,那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你自己的安排,而是你自己的決定。當你認定自己性格內向時,你便賦予了自己內向封閉的自我形象。而一旦這一形象標籤進入你的潛意識,它又反過來引導約束你的行為。對自己的社交缺交信心的人,不妨將自己從記事以來所認識的朋友都羅列出來,你會驚訝於自己竟有這麼廣泛的交際。特別是要多想想你的那些好朋友,既然你能與那麼多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深厚的友誼,也就足以證明你並非性格內向,不善交際了。

第三講強迫症諮詢案例

案例介紹

小強,男,18歲,某市一重點中學高三學生。小強小學時學習很好,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學得輕鬆,同時也很愛玩,師生關係融洽。初中在其母工作的學校(非重點)就讀,起初學習不太用功,較貪玩,學習成績中等,處於班級十幾名之下。初三時,父母徵求他的意見:是考高中還是考中專?他開始意識到前途問題,決定考高中。父母為其借來大量參考資料,自己制定了嚴格的學習計劃,靜心苦讀,進步很快,終以年級第4名考入重點高中。進入高中後,信心大增,給自己定下考名牌大學的目標。但高一階段成績在班級為14~15名。暑假中碰到原初中幾位就讀其他重點高中的同學,得知人家成績均在年級前列,很不服氣,譴氣自己努力不夠,暗自定下在高二躍上班級前列的目標,並制定了具體計劃,如要求自己上課一定要聽懂,課間即總結好,回家不再花時間消化,而是閱讀參考資料,結果並不理想。再次檢查自己,認為目標、計劃沒錯,還是自己用功不夠,便擠出更多時間看書。高二開始不久,出現看書時腦內出現雜念,如:「這部分內容是不是高考的重點」、「考試時會怎樣考」,繼而腦中出現考不好時的緊張情境,排解不掉;平時產生緊張感,考試前加劇。此後學習成績持續下降,學習成績在班級中降至25名,十分焦慮。進入高三後,癥狀加劇,只要是學習就出現雜念,已無法聽課與看書作業,自己更為焦慮。想到高考迫近,非常緊張,整日焦躁不安,對自己愛好的小提琴、足球均提不起興趣。於是找了一些心理衛生書籍看,試著自我調整,效果不大,來諮詢中心求診。

案例分析

這是中學生中常見的強迫症案例。小強主要表現為前瞻性強迫擔心與焦慮,即總是擔心自己考試失敗,上不了大學,引起嚴重焦慮。這種強迫觀念出現在學習過程中,影響了學習效果,又進一步增強了擔心與焦慮,造成惡性循環。小強已意識到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有害的,試圖控制,但無力擺脫,他的焦慮狀態為強迫癥狀所引起。診斷:以強迫觀念為主的強迫性神經症,伴考試焦慮。諮詢中,未發現小強有既往創傷性體驗,家庭教育方式基本上屬民主型。交談與人格測驗顯示,他自律過強、嚴於克已、審慎刻板,這在他給自己定計劃和對計劃的執行上鮮明地表現出來,這些人格發展弱點是造成他患強迫症的主要內在因素。治療中,著重分析了他產生強迫症的原因:一是自己定的目標沒有什麼大錯,但計劃有問題,導致效果不佳而產生焦慮;二是自己在人格上有弱點,主要為自律、克已與刻板。不切實際的計劃,對自己過嚴的要求,產生自己不能原諒、接受自己,出現強迫觀念。

解決方法

鼓勵小強努力克服自己人格弱點,並指導他根據自己的條件制定學習計劃,將大目標分解為小目標,切實可行地一步步前進。同時,採用催眠療法進行系統脫敏,並教會小強自我放鬆,再行學習。一段時間後,強迫癥狀逐漸緩解。此後又針對其考試焦慮作了脫敏治療,收到較好的效果。

青少年抑鬱症防治的運動處方

青少年期是兒童到成人的過渡時期,矛盾、敏感、自我是他們突出的心理特點,由於在生理和心理上發生的巨大變化,容易產生各種心理障礙,其中抑鬱症最為常見。其基本特徵為:情緒低落、興趣索然,自感思維遲緩、反應慢,不願與朋友、同事交往,嚴重時有悲觀絕望、痛苦難熬、生不如死的感覺。對青少年抑鬱症要採取綜合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心理療法、藥物療法和體育療法。後者也稱運動療法,對抑鬱症具有獨特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科學研究證明,運動能加強新陳代謝,疏泄負性心理能量,能防止抑鬱症的發作;運動有助於增強體質,產生積極的心理感受,能較快地提高情緒、消除抑鬱症的一系列癥狀。

值得注意的是,要達到防治青少年抑鬱症的效果,應該在運動保健專家的指導下,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運動項目,並且要保持一定的強度、持續時間和頻率。以下幾項運動在防治青少年抑鬱症中具有普遍的作用:

1、跑步。科學研究證實,跑步時大腦分泌的內啡汰是一種似於嗎啡功能的生化物質,是天然的止痛劑,並能給人以欣快感、對減輕心理壓力具有獨特的作用。選擇跑步時間在傍晚為宜,速度120步/分鐘,每周至少3次,每次持續15分鐘。

2、跳繩。能增加身體的協調性,由於在跳繩過程中頭部的位置在上下快速移動,有效加強前庭功能,能產生良好的心理感受,提高自信心。速度為30-60次/分鐘,隔天一次,每次持續10分鐘。

3、健身舞。在動感的音樂聲中,使軀體得到盡情的舒展,注意力得到加強。每周三次,每次持續20分鐘。

4、散步。宜在優美安靜的環境中進行,能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攝氧效果,建議每天步行1500米,并力爭在15分鐘內走完。以後逐漸加大距離,直到45分鐘走完4500米。

5、集體運動。如傳球活動、排球運動或體育遊戲等。集體運動要求團體合作,對提高抑鬱症患者人際關係具有特別的意義;另外由於體育遊戲帶有一定的競爭性、情節性、趣味性,能提高遊戲者的情緒,培養他們的活潑愉快、開朗合群的個性和團結互助、勇敢頑強、機智果斷的心理品質,使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建議每周至少參加一次集體運動,每次持續時間30分鐘。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最近的研究證明,每周運動三次即能夠有效防治抑鬱症,且複發率很低。在日常生活中,廣大青少年朋友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和條件,選擇以上一個或多個項目長期堅持鍛煉。防治抑鬱症,以有氧運動為主,一般不宜作大強度的劇烈運動,如有比較明顯的身體和心理不適,應該同時進行心理和藥物治療。

緊張焦慮諮詢與輔導

某男生是校隊的運動員,因為緊張以至於影響比賽成績來找我諮詢。首先請他談談關於緊張的情況,之後進一步分析解決。他說在上場比賽時感到緊張,發抖,手心出汗,心慌,想方設法也難以擺脫。練習時表現挺好可一上正式場合就發揮失常。諮詢進行沒多久,他已經可以和我侃侃而談了。從賽場說到他的學習,他說他要轉變人們對他的偏見,他要把球打好,把學習也搞好。還談到他的家庭,他的老師,還有他輝煌的過去。

通過談話我覺得這個學生個性開朗活潑,喜歡運動,自尊心強,熱情好勝。可能就是因為自尊好勝才使他熱切地盼望成功以至於過於看中結果,對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很高。過高的動機水平導致賽場上緊張焦慮難以發揮正常水平。我說明了自己對他的看法,以及對他賽場緊張原因的分析,他點了點頭。之後我們達成共識這次諮詢的主要目的是先解決賽場上的焦慮問題。我們利用反覆地真實地想像賽場上的緊張情況來進行簡單的系統脫敏練習。

首先我們分析了緊張焦慮的根本原因,是他過於看中結果過於在乎成功,強烈要求做好的動機水平過高,調動了身體里太多的能量,以至於身體難以控制形成心跳加速,手心出汗,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現象,這不但不能幫助成功,反而會影響發揮。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找一個恰當的期望水平,不要太高,當然也不能太低,因為太低就失去了動力。據科學家研究:中等偏上的期望是最佳狀態。那麼我們怎麼樣才能做到呢?首先要有一種平常心,認為自己和他人沒有什麼不同,大家都是一樣的,有同等的機會和相同的麻煩。這樣就不會認為自己一定怎樣了,而是和大家一起努力。在比賽前和比賽的過程中應該把重心放在如何打比賽上而不去思考成敗和得失。有研究表明在頭腦中想像身體動作可以有實際練習的效果,而且絕對準確沒有失誤,這對提高運動員的技巧非常有好處,在比賽前與其胡思亂想讓自己緊張還不如閉上眼睛在頭腦中重複進行幾次投球的練習。第二,是要相信自己,對自己要有信心。告訴他作為一個校運動員他有機會參加很多比賽,這是非常難得的經歷,很鍛煉人。運動會給他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這些都是他的財富。而且更讓人高興的是他是一個很要強的學生,希望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不但要把球打好而且要把學習弄好,我真為他高興,也相信他肯定會朝著那個方向努力的。下面我們一起製作了焦慮等級量表。

首先讓他回想有關比賽的前前後後,找出使他焦慮緊張的各個情景,並且按照焦慮的等級由輕到重依次排列。列表如下:

1通知下星期日有籃球比賽要參加。

2今天已經是星期六了。

3星期日早上起床之後意識到8:00要集合,比賽在今天進行。

4來到學校坐上前往比賽現場的大客車。

5客車開到比賽場前,已經有很多參加比賽的校隊進行準備工作,看到其他選手精力充沛。

6賽前聽教練的部署囑咐。

7列隊進入賽場,兩旁有很多觀眾,龐大的籃球場,明亮的燈光。

8裁判發球,比賽正式開始。

以上八條是使他感到緊張的各種情況,由輕到重逐漸遞增。量表做好之後進行脫敏訓練。讓他閉上眼睛真實地想像自己正在學校上課,就像自己平時一樣,突然接到通知,下星期日要和某中學進行籃球比賽。體驗一下當時的緊張焦慮情緒,然後回到現實中來和我一起做放鬆訓練,緩緩地深吸一口氣,慢慢地呼出。體驗那種渾身放鬆的感覺。之後盡量讓渾身的每一塊肌肉緊張起來保持幾秒鐘,然後緩緩放鬆各塊肌肉,注意尋找那些還在緊張的肌肉,並使他們得到放鬆,確保身上的每一塊肌肉都處於鬆弛狀態。保持大約一分鐘,你會覺得肌肉有發軟發熱的感覺。細細體會它。重複幾次,直到對這種情景不再感到緊張,或是緊張度已經大大下降。然後繼續想像第二種情況:在星期六早上想到明天就要進行比賽體會當時的緊張和焦慮。充分感受緊張之後,繼續進行放鬆訓練。過程和上面相同。同樣的方法進行第三條的緊張放鬆訓練。到這兒暫停,如果他已經學會了這種方法,請他現在把剛才所作的訓練重複一遍。並且邊想便說就像身在其中體驗當時的緊張和焦慮,然後指導他進行放鬆訓練。在他掌握之後我們開始為他準備家庭作業。

讓他相信這種方法很簡單自己完全可以做到,要求他做的時候要認真,真正做到完全投入體驗緊張並且做到完全放鬆為止。最好利用晚上時間在安靜的環境下躺在床上或坐在一張舒適的椅子上進行。這次訓練分三個階段,第1,第2,第3條為一組,剛才我們已經進行了多次緊張放鬆訓練,今天晚上自己在家再繼續進行。明天再進行,就會發現在第1,2,3種情況下的緊張焦慮有所降低甚至完全消失,在焦慮消失後你可以對第4,第5,第6種情況進行相同的緊張放鬆訓練,每天進行四至五次,持續幾天,直至這三種情況的緊張焦慮完全消失或大幅度降低為止。最後對第7,第8種情況進行訓練,要求同上。訓練完成之後再進行一輪,進行鞏固。如果遇到問題可以來這兒一起解決。

幾個星期後,他又來到諮詢室,高興地告訴我他在賽場上不再那麼緊張了,我也為他的成功高興,並且告訴他放鬆緊張訓練不僅可以降低焦慮水平還可以緩解肌肉緊張,有利於放鬆神經,幫助睡眠。希望他可以繼續應用並在賽場上有更加出色的表現。

學校適應問題輔導

高一新生入學不久,在一次心理課上我發現一位平時表現很活躍的男生變得垂頭喪氣一點精神也沒有,課上我對他多加註意並希望他打起精神,課下我問他為什麼看起來這麼頹唐,他說他很煩.問我是否可以和他聊聊。

我們利用中午時間在辦公室進行了近兩個小時的諮詢.通過交談我了解到他是一個很聰明活潑的男孩,在初中時學習努力希望考上市重點,但是期末考試時成績不近人意他以幾分之差進入昌平一中,雖然一中教學質量不錯但是自己的志願畢竟落空,所以心裡一直悶悶不樂。這次的失敗對他的打擊似乎很大以至於不能迅速轉變觀點調整心態從而快速適應高中生活。經過交談我發現這個男生家庭生活優越,有抱負有追求,心思細密做事力求完美,而且很聰明很有個性,如果可以正確引導他一定會有很好的發展。他如今的失意可能就是一向順利的生活遇到一些小的打擊就難以承受,從而引起自信心不足對自己產生了懷疑態度。從進一步的交談中我了解到這次悲觀失望的導火索是近期的幾次考試,他一向熱愛的化學竟然會不及格英語也聽得很差勁,這些似乎進一步驗證了自己的失敗,對他的自信心又給了沉痛的一擊。我想他現在最需要的是增強自信,還有對挫折的正確認識。

首先我先肯定他的上進心,以及他身體力行的努力。肯定他是一個有抱負有追求的聰明男生。告訴他我很羨慕他,作為一個初中生就可以為自己制定計劃並且積極地向著它努力,這是一種很高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計劃,這是一種很棒的素質。但是他必須贏得起也輸得起,不管一個多麼聰明多麼努力的人都不可能沒有失敗,這是一個人成長和取得成就所必需的.人們不能因為一兩次失敗就消沉失望對自己產生不信任的心理。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努力都可以用100%來表示,但是其中只有30%的努力可以為成功創造機會,而只有10%的努力可以真正轉化為成功。那麼我們的努力都白費了嗎?當然不是,沒有那其餘的70%做基礎剩下的也不可能存在。他在初中的努力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但並不意味著努力的浪費,自己的失敗。他不是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昌平一中嗎?他也擁有了紮實的知識功底,和良好的學習態度。這些都為他下一步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為我曾聽他的數學老師誇獎過他,所以及時轉告給他,現在的他急需誇獎和肯定。我告訴他:他的老師說他有個性,腦子靈,知道學,是棵好苗。我們聊著聊著他的臉色漸漸好轉已經少了很多悲觀和失望。

我們一起分析了有些高一新生考試成績不盡如人意的很多原因,比如從初中到高中的轉變:有很多人不適應高中和初中學習方法和內容上的不同,人際交往的變化也會影響學習成績,對學校的態度對老師的態度等都會成為影響學習成績的因素。然後試著讓他分析一下自己的原因。他說沒有進市重點使自己受到打擊進入一中後狀態一直不好,認為自己很失敗。再加上高中的知識更深更難,似乎不好應付了。這次英語和數學一起失利心情真是難過到了極點。我對他的感受表示理解,並且告訴他一個人在一件事情上花得力氣越多那麼他在目的達不到時的失望程度越大,我相信他一定是非常的努力,所以才會對失利耿耿於懷。並且告訴他我也有過相同的經歷,剛上高中時數學和英語是老大難,每每受挫曾經想過放棄,但是後來發現其實很多人都有相同的感受,我並不是唯一的問題學生,從基礎的做起一步一步來,只要相信自己最後一定會表現出自己的真實水平,千萬不要讓自信心流失。他現在的問題就是被一次較大挫折和幾次小失利先後打擊從而對自己的能力提出了疑問,自信心受到了打擊,既然他認識到了問題的所在,我們便一起尋找對策。

首先幫他從沒有考入市重點的陰影下走出來,告訴他其實考市重點不是一個目的而是一個過程,目的可能只有一個就是學習更多的東西,但過程就可能有很多種,不管它是什麼都是為了達到相同的目的,條條大路通羅馬,你可能覺得自己正在走的是一條繞遠的路,但走在上面你可能會看到更多的風景,世界上的事情總是各有利弊的,沒有一件事情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你看到市重點高的升學率,良好的設施,也應該看到那裡的學生壓力更大,在那裡你要非常努力都很難體會到尖子生的那種自豪感,而在這裡可能就不太相同,對於一個高中生來說,他應該掌握的不只是知識文化還應培養自信、自立、自強的品質,而這些品質的形成需要很多的成功體驗。這是花錢也買不來的。昌平一中每年也有許多高分數的畢業生,事在人為,只要你努力憑著以前的知識功底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聰明的頭腦,你怎麼敢說自己在這裡就不會成功,既然自己現在已經是昌平一中的一員,後悔埋怨都於事無補,這隻能使你的自信心下降影響你的正常學習,再加上剛上高中的不適應,學習成績自然不盡人意。所以首先接受事實,並且認真聽課多和同學接觸,你會發現老師講得很好同學們也很友好,你自然就會愛上自己的班級、學校,這樣你才能找到歸屬感。承認失敗但不承認自己無能,每一次的失敗都可以促進一個人的成熟,它不一定是壞事,要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其次要計劃自己的學習,根據現實情況調節制定,不怕進步小,一點一點來,一定要堅信自己的能力。不久之後你一定會脫穎而出。

看著他的士氣一點點地增強,笑容一點點地增多,我問他有沒有信心,他說其實對自己還是挺有信心的,只是這幾次考試不利再加上中考的陰影,讓自己很煩,現在他覺得好多了。

抑鬱症諮詢案例

1、案例介紹

徐××,男,19歲,某中學高二學生。出生於知識分子世家。親屬中大部分受過衝擊,受迫害致死3人,父親因受衝擊患精神分裂症。自己從小覺得受歧視,小學時聽鄰居說:「這孩子可憐,爸爸是精神病」。即產生見不得人的想法,覺得「世上哪有我這樣不幸的人」。進入初中,認為父親有病是「家醜」,不讓他參加家長會;由於徐××學習不好,初一老師經常罰他,並封他為班上「第2號獃子」,他非常恨該老師,同時更感到自卑。初二時,他得了慢性腎炎,休學一年;回校後,成績仍差,身體一直不好,不能像其他男生那樣生龍活虎,漸漸覺得自己離班級、同學越來越遠。隨著年齡增長,看到同學各有所樂,更覺自己無用,周圍的人都看不起他,但又認為周圍的同學、老師等都是小市民,無法理解自己。身體狀況也無改善,腰酸、背痛、頭暈、頭痛及乏力,但不願去醫院檢查的治療。

初三起即產生想死的念頭,並具體設想了如何死法,但沒有勇氣。進入高中後,一切均無改善對社會、家庭、對人生,對自己極度悲觀失望,提不起精神去上學,也不想上學,覺得對自己極度悲觀失望,提不起精神去上學,也不想上學,覺得自己是社會中多餘的人,還是死了好。請看他的一段訴說:「我從小受歧視,養成內向性格;我自卑又自尊,很留意別人對我的評價;我什麼都不行,身體、成績、家庭;同學們對社會充滿希望,我卻很悲觀;世上小人太多,話說多了就會遭到歧視;我不敢反駁別人,見人低著頭走,我要保護自己;我身體不好,痛苦多,隨它去,死了算了;達爾文說話適者生存,我不適就讓社會淘汰吧,我是過一天算一天,還上什麼學,死了好!但我母親對我對,我不能死在她前面(哽咽),我為母親而活著……」

2、案例分析

徐××存在典型的抑鬱癥狀群而且持續多年,突出表現為持久的情緒低落、悲觀失望和對生活的無意義感,並伴有輕生念頭;他身體不好,有許多體訴,有其慢性疾病的原因,也有伴抑鬱癥狀的軀體障礙;還可找到明顯的社會環境因素持續的不良影響。診斷:抑鬱性神經症。

徐××的抑鬱症主要是長期社會環境不良因素造成的。家庭的不幸、家庭氣氛的壓抑,老師的不正確對待等,從小至大在他心理上產生陰影,造成他對社會的悲觀失望。但他人格發展的缺陷不能不說是起病的另一個原因,自卑、懦弱、自暴自棄是他最大的弱點。諮詢中還發現他善思索,對社會、人生的許多問題思考的深度大大超過他的同齡人,但又顯偏激、刻板,不能接受別人的勸導。他身體不好,使他連和別人競爭、展現自己的體力都不能,這進一步造成他的自卑。但是,社會環境因素是根本原因,徐××的人格發展弱點是因處境不良造成的,人格弱點又加劇了他的不良適應,影響別人對他的評價。最終,內、外因素互為因果形成消極循環的怪圈,使他不能自拔而欲輕生以逃避現實。

對徐××的治療是艱苦的。治療從四個方面入手:

一是耐心傾聽,任其充分渲染壓抑多年的苦悶。他長期壓抑,覺得沒人理解,連對自己的母親也不訴說。首次諮詢是老師因他不上學送來的,他對諮詢員充滿疑慮與不信任,或長吁短嘆,或低頭不語。後在諮詢人員理解尊重的態度和誘導啟發下,終於打開情感的閘門,分4次近8個小時談了他的經歷,每次都泣不成聲。充分的宣洩使他的抑鬱情緒有所緩解,後幾次都是他主動要來。對徐××來說,耐心的傾聽還起到一個作用——使他感到社會並不那麼灰暗,還是存在溫暖的,用他的話說:「我再也沒想到會有人這樣同情地聽我語無倫次的講話,既不指責更不嘲笑我。」

二是引導他正確認識社會、家庭和自己。諮詢人員舉了大量例子說明他的遭遇並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最慘的;指出精神病也像生理疾病一樣,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並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地方,不要看不起自己的父親和家庭;同時,通過事例分析,啟發他認識到對於外部環境,關鍵在於自己如何客觀評價和對待,人不是被動地被環境所決定的,自己的現狀也和自己並不差,人格雖有弱點,也有如勤思考、善自省等長處,鼓勵他接受現實,勇敢地面對現實的挑戰。

三是鼓勵他振作起來,制定一定的活動、生活計劃,增加活動量;說明慢性腎炎是可以治療的,應以科學的態度對待身體,體力的增強會影響到精神狀態,要求他去醫院診治;同時,還請他幫助整理一些諮詢資料,使他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四是同家長與學校聯繫,盡量改善他的外部環境。徐××的母親為家庭諸多問題困擾,對徐的情況並不清楚。和她聯繫後,她既吃驚又傷心,和兒子深談了一次,對家庭的不幸做了客觀的分析,平時也注意要求其他子女理解徐××。諮詢人員還向徐的學校提出一些建議,希望多給他以關心,給他創造一些展現自己才能的機會,並注重不要讓他在班級中感到孤立、格格不入。以上所有措施。對徐××癥狀的緩解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則認知情緒障礙個案的研究

富陽市漁山鄉中心小學鄭燕紅

一、個案的基本情況

1、韓某,男,12周歲,小學六年級。聰明活潑,口齒伶俐,個性好強。

2、韓某父母在鬧矛盾,最近剛離婚。按判決,韓某歸父親撫養,但是被父親拒絕。由於母親在外工作,所以韓某一直由叔叔照顧。逐漸地,缺少精神關注的他學會賭博、上網、打遊戲機、甚至看黃色錄影帶。

3、韓某是個非常聰明的小孩,四五年級時學習表現良好而被評為學習積極分子。可是隨著父母問題的產生,學習成績逐漸下降,如今處於中等水平。

二、問題行為的表現

1、經常與同學產生矛盾,常因一些小事和同學吵架,甚至摔凳子出氣。因此,同學們都不願意接近他。

2、學習行為偏差較大。作業常常應付了事,學習成績下降。空餘時,常常上網、打遊戲機,甚至看黃色錄像。

3、情緒出現障礙。現在常常鬱鬱不樂,上課時也心不在焉,只顧自己搞小動作。三、心理分析:

筆者認為韓某由於自小生活在較為優越的環境中,家庭氛圍較為融洽。但是隨著父母關係的僵化,而出現了認知情緒障礙,思想中存在著不合理的信念。

1、父母關係僵化,家中無人照顧他,雖然由叔叔照顧,但是只有物質上的體貼。所以韓某潛意識裡感到非常孤獨,而且,父母的離婚,也使他感覺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所以,和同學接觸也較少。

2、韓某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性出現朦朧感覺,處於好奇的心態。因此,一度的好奇心使其觀看黃色錄像。

3、和同學接觸較少,加上得不到親情的關懷,內心較為孤獨。所以迷戀於遊戲機房、上網吧來宣洩他的情緒。久之,遊戲成迷。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認為這是一例因缺乏親情而產生的學習和交際情緒障礙及對學習、生活的不合理信念。其輔導的策略應重於消除韓某的學習和交往情緒障礙並對韓某進行正確的性知識的輔導。使其健康的發展。

三、輔導過程

1、調節外部環境的刺激,適當進入行為治療。我乘利用數學老師一職,讓韓某擔任特邀課代表。主要職責是當數學老師不在時,特邀課代表就要履行自己的職責,布置同學學習任務,管理同學課堂紀律。為了讓韓某更好地樹立威信,我也採用了行為治療中的自信訓練法,讓他幫助一個數學的後進生進行課外輔導。(該同學是韓某的鄰居)並用代幣法對其行為予以強化。如指導後進生做完兩道計算題韓某就可以得到一張表揚信。得到十張表揚信可以換取自己所需的獎品。

2、進行合理情緒輔導,消除對同學的優越感。合理情緒輔導認為人的情緒障礙是由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要消除這種障礙,就要幫助韓某以合理的思維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維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而據我觀察,韓某不合理的信念主要是接受不了父母的離異而產生的學習、行為的不合理。所以要消除他的情緒障礙關鍵是正視父母離異的事實。輔導的第一步:通過談心、詢問韓某現在的心理想法。從和韓某的對話中,我了解到韓某非常恨自己的爸爸。總覺得要不是爸爸的無情、懶惰,媽媽也不會和他離婚。但是對於媽媽,韓某是非常的尊重,也非常的想念。不過,媽媽在外地上班。(了解到韓某的心理後,對於輔導的切入口我已有所把握。)

輔導的第二步:介紹韓某觀看關於進遊戲機房、進網吧及看黃色錄象所帶來的一系列悲慘的實際的報紙、雜誌等材料。目的是讓韓某自身能認識到上述行為的不正確性,從而建立合理的信念。

輔導的第三步:認清父母離異的事實,擺正自己的心態。父母的利益使韓某有一段時間裡還不能接受。(曾聽說韓某在父母離婚的第二天就在網吧里呆了整整一天)因此,我採用了「ABC」理論讓韓某進行換位思考。引導他面對現實,承認事實。認清父母離異是不爭的事實。作為兒女應該接受,關鍵是看自己以後的生活。

輔導的第四步:挖掘「基點」,順勢轉移。在我與韓某的接觸中,我覺得韓某對母親有著無比的「愛」,這正是我想要的「基點」,它是幫助韓某尋找希望、重新生活的「支點」。所以我利用這種愛來引導轉移韓某的不合理信念。「你媽媽對你有什麼期望?」我問。(從母親對他的期望入手,試圖引入韓某對學習、生活的自信心)

「希望我長大成材」。他說。

「你覺得現在的表現是向你母親希望的那樣再做嗎?」(韓某低下了頭,我也清楚他在反思自己的行為表現。於是,我再一步地進行引導)

「你覺得怎樣做,才能表示你不會辜負母親對你的期望呢?」

利用「母親的愛」順勢引導,轉移到兩個方面:一是母親對他的期望。如果真正愛母親,那麼就要努力學習可,愉快生活,將自己的成績作為對母親愛的彙報。二是承擔起對母親對家庭的責任。責任感的激發能起到令人難以想像的作用,它能喚起當事人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在這一階段的輔導中,我通過一些積極的暗示技術的運用。把對母親的愛轉為前進的力量來表達,用自己的認真學習來表達對母親的愛。

如今,通過從班主任的了解中知道,韓某已不在進遊戲機房和網吧。而且也沒有看黃色錄像帶。而且學習成績也有所回升,作業基本上能認真地完成。總的來說個案的干預是成功的。

四、個案探討:

1、明確個案輔導的重點。通過與來訪者的面談及對韓某的生活背景的了解。知道輔導的重點在於如何使韓某重新樹立學習的信心。從而讓韓某自覺的脫離遊戲機、網吧。

2、讓韓某經歷成功的體驗。通過邀請韓某擔任班級的特邀數學課代表及利用代幣法讓韓某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重視,同學對他的關心。這樣使韓某感覺到的自己生活價值,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3、父母應該珍惜自己的感情,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在學校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單親家庭(父母死亡或父母離異)的孩子在學校生活中遠遠沒有父母關係和諧,家庭生活幸福的孩子那樣的自在、舒服。而且在學校出現的違紀事件中,單親家庭的孩子也占著較大的比例。所以我們希望所有的父母,既然走在一起,就要互相珍惜,為了孩子,為了家的那一份安寧。

憂鬱的鄧麗

來自「心海揚帆」中小學心理輔導論壇

鄧麗(化名),女,12歲,四年級學生。她非常聰明,有著極好的記憶力,愛看書,對文章的理解力也強。上課時,若是你常去注意她,她會表現得很好,臉上會現出可愛的笑容。可是,她上課時的坐姿不太好看,常趴在課桌上,看上去一點精神也沒有。有時她很固執,還很愛生氣,而且,一生氣,她便拉下臉,不到幾秒鐘,便會落下淚來,並且要過很長時間才能恢復到原先的平靜。可見,她是個非常情緒化的同學,同學們因此也為她取綽號為「金絲貓」。

家中父母的脾氣也不是很好,有很重的重男輕女的意識。為了生一男孩,把第二胎出生不久的女孩——鄧麗寄養在環山阿姨家裡,然後鄧麗有了一個弟弟。一直等到要上小學了,爸媽才從環山把鄧麗接回家中。可是,她的父母親,尤其是母親很看不順眼鄧麗,在家中,她常受到與弟弟完全不同的「待遇」,爸爸媽媽總是在不斷地指責她,打罵她。因此,她很憂鬱。

學校中,我們常會看到鄧麗憂鬱地眼神,有時,你不自覺地朝她一看,她馬上會用懷疑的、擔心的、警覺的、甚至有些敵對的眼神朝你一望,然後又快速地轉移目光。可以想像,她又把你當作了她的對立面,心中又升起了一種不愉快的感覺。

對於這樣一個同學,我當然是倍加關心,百般呵護,當然,對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也不放過。上課時,我會發現她很有靈氣的眼神,以及她極想回答問題的慾望,雖然她的坐姿還是那樣的不順眼,可是,我們千萬不能放過這閃亮的一瞬,趕緊抓住機會讓她表現吧,給她信心,給她成功的喜悅,給她被肯定的滿足感,讓她對我產生信任感。至少,她在我這兒得到了快樂。

平時,不管是課內還是課外,只要是我們之間的目光相互對視時,我都會毫不吝嗇地送給她一個可親的微笑,當然,她也很懂得「還我」一張笑臉,有時還會主動送我笑容呢!下課了,她也總喜歡走到我身邊,與我一塊兒呆著。看到這種情景,我的內心禁不住升起一種滿足感。

當然,除了給予她溫暖之外,我們還有責任幫助她改掉身上的一些不良習性。在每月的自我小結中,鄧麗便會很誠實到寫上自身還存在的缺點,然後努力去改正。有時她忘了該怎麼坐時,我便會用眼神去與她交流,她也很能讀懂老師的眼神——其實,在她的成長曆程中,她已經能很敏感地覺察周圍人的臉色,而且,這種敏感度要遠遠超過一般人。其實,當她對一個人產生信任時,她也便接受了這個人對她提出的一些要求。

[反思]

了解孩子,理解孩子,關注孩子。有很多孩子,一眼看上去,確實很不順眼,但我們有沒有去想過,她為什麼會這樣?在這個表象背後隱藏著的又是怎樣的背景呢?她曾經有過什麼樣不為人知的經歷呢?她的內心深處又在渴望著什麼,企盼著什麼?而當我們揭開這層面紗時,我們看到的就不僅僅是她那張不順眼的臉,而是她渴盼心靈滋潤的眼神,這時候,難道我們的微笑還會那麼吝嗇,我們的雙手還會那麼冰冷,我們的語言還會那麼苛刻無情罵?孩子的心靈是多麼敏感,也是那樣地稚嫩脆弱,我們不僅要鍛煉他們堅強的意志,同時也要讓他們感受世界的溫暖,否則,他們將「冷眼看世界」,一切都將「看破紅塵」。

對一位情緒障礙學生的輔導

來自心理健康教育網

情緒是心理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它與認知活動一樣,都是個體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反映,所不同的,它是對客觀事物與個人需要之間的關係的反映。兒童有著廣泛的情緒反映範圍,他們有時會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反應,如笑、高興等,有時又會產生消極、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如悲哀、恐懼、憎恨等。如果兒童長期處於消極的情緒中,就會造成情緒障礙,影響身心健康的正常發展,對於情緒有障礙的兒童,應注意對其進行個別輔導。

小偉是獨生子女,今年12歲,是我所任教的五年級的學生。從小偉的在校情況來看,他的情緒是有障礙的。在小偉3歲時,媽媽就因病去世了,小偉變得沉默寡言,常常悶悶不樂,很少露出笑臉。小偉的性格比較內向、倔強,對老師和同學比較冷漠,不願與人交往,有時會因一點小事就與同學爭吵、打架,發怒時不講道理,脾氣比較暴躁,常常用推倒課桌來發泄自己的不滿,敵對情緒比較嚴重。對於老師的批評小偉常常顯得無動於衷,最害怕老師向他爸爸反映情況,對父親充滿恐懼感。對於學習,小偉表現得比較消極,無心向學,上課精神分散,不願舉手發言,即使課堂氣氛很活躍,也很難調動他的學習積極性。

對於小偉出現的種種現象,我從多方面尋找原因。人對事物採取不同的態度是以該事物是否滿足人的需要為中介的。一般地說,需要獲得滿足就會引起積極的情緒,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引起消極的情緒。小偉從小缺乏母愛,看到別的兒童跟媽媽、爸爸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心裡必然充滿嚮往,同時也產生了孤獨感和自卑感。日積月累,小偉的心境漸漸變得消極、悲觀。雖然,小偉的父親對他很寵愛,物質上盡量滿足他的要求,但由於生活的需要,父親得花大量的時間工作掙錢,有時對他缺乏照顧,很少有時間陪他、與他溝通,小偉缺乏應答性的環境,出現了情感的飢餓,精神需要得不到滿足。聽到學校老師反映孩子的不良表現,父親對小偉不是打就是罵,所以小偉十分懼怕父親。小偉在學校打架,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批評,因而對學校產生了抗拒感,對學習也就不那麼積極了,做什麼事情都缺乏自信心,連與同學交往也缺乏自信。我知道,小偉出現的情緒障礙將影響到他的個性的正常發展。為了消除小偉的情緒障礙,引導他積極地生活、學習和交往,我採取了家庭、學校、同伴協同輔導的方式對其進行輔導。

從某種意義上說,個性形成的過程也就是兒童逐步實現社會化的過程。家庭是兒童個性實現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家庭的情緒氣氛會在孩子的思想、態度和一般行為中反映出來。所以,家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對孩子的心理及個性的形成產生影響。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續。當前正面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社會信息與日俱增,兒童由於年齡和社會閱歷的局限,常常不加選擇地吸收,而受到一些消極的影響,所以家長應當時刻關心了解孩子,及時啟發疏導,逐漸提高他們認識事物,區分是非的能力。小偉生活在缺少母親的單親家庭,而單親家庭的兒童的認知水平相對要低一些。由於小偉與父親很少在一起交談,缺乏必要的溝通,小偉思想上缺乏約束力,導致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放縱自己,無心向學,常為一些小事情與同學打架,以自我為中心,不聽別人的勸導。我多次與家長交談,建議小偉的父親盡量多抽時間陪伴孩子,利用孩子的點滴優點激勵他,引導他分清是非好壞,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想。對孩子的過錯,不能以打代教,要改變權威式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意見,好的要肯定,不好的要加以引導,最重要的是讓孩子不再恐懼父親,讓他感受到父愛,信任父親,把家長視為可傾訴心事的對象。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小偉的父親向老師反映說,孩子與他的關係融洽多了,現在小偉有什麼事也敢跟家長講,脾氣也沒那麼暴躁了,以前的消極情緒改善了很多。可見,親子關係對糾正孩子的不良情緒是十分重要的。

學生的情緒反映也受到學校教育的影響。學校的職責不限於傳授各種知識,培養各種技能以及發展智慧能力,更負有促進與指導學生人格發展與心理健康的主要職責。當學生產生情緒上的干擾,就會妨礙他從事有效的學習和積極的探索。學生在學校內有了情緒問題,不能說與學校、教師無關,教室內的氣氛、教師的教法和對待學生的態度等都可能造成學生的情緒出現障礙。學生常對那些使他們可能受到批評、嘲笑或拋棄的任務表示迴避,不能容忍挫折,常常逃避困難的學習情景。教師應根據兒童的這些心理特點加以引導,讓他們樹立自信心,如果引導不正確,就會造成兒童失去自信,害怕嘗試等心理障礙,產生敵對性、過分的尋釁等反應,從而引起他們與老師對立、不合作,影響學習的正常進行。所以,老師應注意關心情緒障礙學生的言行,對他們的過失要及時地給予糾正,還要注意方式方法,切記不要傷及他們的自尊心。對於小偉,我利用他的點滴的進步讓他樹立自信心,引導他繞過情緒障礙,盡心儘力地幫助他解決實際困難。每天,我都與小偉進行短時間的交談,給宣洩的時間和空間,目的是讓小偉信任老師,把老師當作知心朋友,使我能了解他的快樂,分擔他的苦悶,解開他心中的鬱結,協助他培養積極的情緒。事實證明,師生之間的個別交談,有助於情緒障礙的學生重新考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改變偏執的觀點。

兒童常自發地與別的兒童同一,模仿別的兒童的行為習慣,同伴既是這些行為的強化物,又是兒童評定自己的行為參照物。所以,同伴是個性發展的另一個社會化動因。情緒障礙的兒童更加需要得到同伴的認可、同情和尊重。因此,教師應該努力建立良好的班集體,形成良好的班風,堅決制止同學之間的嘲笑、挖苦、諷刺、打架等不良行為。對於小偉,我總鼓勵其他同學接納他,與他做遊戲,一起玩耍,還安排小偉與同學一起合作,完成一些實驗、製作,讓他體會到集體協作後獲得成功的喜悅感。在課堂上,我盡量讓他表現自己,肯定他的成績,使他在同伴中樹立起威信,即使他回答錯了,我也表揚他能積極思考。在他失意時,老師和班幹部都去開導他,鼓勵他重新振作起來。現在,小偉與同學們能和睦相處,與同學的爭吵打架的現象明顯減少了,學習積極性也提高了,還特別喜歡向老師提問題。由此看來,小偉已漸漸地消除了心理和情緒的障礙,並自發地與別人同一,小偉的行為也得到了同學及老師的認同。所以,幫助學生消除情緒障礙,教師要避免空洞的說教,而應注意運用生動、直觀及形象的教育方式創設情境,從而糾正錯誤的情緒傾向。

通過家庭、學校、同伴對小偉的協同輔導,小偉逐漸消除了情緒障礙,現在情緒比較穩定,所表現出來的情緒都比較積極。我認為,情緒作為人對客觀世界的特殊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的現實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有著重要作用。要使我們的下一代成為有理想、有作為的一代,必須注意從小培養他們積極的情緒。

第四講早戀

早戀恰似一朵羞答答的玫瑰,每每在家長視線不及處悄然綻放。涉世未深的孩子們,嗅到它馥郁的芬芳,但是憂心忡忡的家長們,則如同被滿是尖刺的花枝緊勒心扉。於是他們苦口婆心、軟硬兼施,千方百計地要剪除這朵「毒花」。那麼,家長們如此的嘔心瀝血,又澆灌出怎樣的「碩果」呢?抑鬱症、自暴自棄、父女、母子反目,在我們接待的此類家長、孩子中,這些觸目驚心的辭彙變得熟悉起來。為此,專家提醒家長們,早戀固然要不得,但是家長們在給孩子上著人生重要一課時,也要找准癥結,對症下藥。

青澀的感情蒙蔽孩子雙眼

小琴在小學時成績名列前茅,初中考入武漢市外校。由於進入新環境,小琴一時無法適應,在激烈的競爭中,她不再是以前那個永遠的第一。這時她的心情本來已經非常苦悶,可是心急的爸爸媽媽此時還要給她加壓,每天3句話不離學習。小琴開始覺得與爸爸媽媽無法交流了,那個曾經溫暖、讓她感覺踏實的家,也不再值得依靠。

就在小琴覺得自己身邊變得空蕩蕩時,一個同校高一的大哥哥出現了。他耐心地幫助小琴解決學習上的問題,與她交流剛進入一個新環境時的困境。漸漸地,小琴覺得身邊有了依靠,她的苦悶、心事有了傾訴的地方。與此時的家中相比,小琴開始更留戀學校。當她升上初二的時候,男孩終於向她表白,原來他一直喜歡小琴。小琴的臉紅了,卻沒有拒絕男孩。

小琴的家長很快知道了兩人的事情,媽媽當即大罵小琴,說小琴每天心思不放在學習上卻搞這些,甚至說出「不知羞恥」之類的話來。而小琴的爸爸則找到男孩家裡,當面警告男孩不許再接近小琴。不料巨大的壓力反而將兩個年輕的心擠得更近。

帶著最後一絲希望,小琴的媽媽帶著女兒求助本報專家團。嚴正教授單獨與小琴進行了交流。對著戒心很重的孩子,嚴教授沒有單刀直入地談早戀,而是先談學習,了解小琴的問題。而後從小琴的衣服著手,在得知小琴身上漂亮的連衣裙是她和媽媽在同一商場逛了3次才買下的後,嚴教授開始導入話題:「一件衣服要買好都要看3次,那麼男朋友呢?」嚴教授的話讓小琴開始思考,接著嚴教授抓住機會幫小琴分析,男孩馬上就要考入大學,到時兩人間的變數增多,男孩難保還會「等你這個小蘿蔔頭」,兩人如果堅持的話很可能只是「早開的花早凋謝」。

經過嚴教授的開導,小琴回家整整一星期沒有說話,爸爸媽媽這時也很適時地給小琴留出獨自思考的環境,而不是「趁熱打鐵」。一星期後,小琴主動向媽媽說清楚她和男孩的情況,並主動斷絕了與男孩間的不正常關係。

嚴正教授點評:

早戀是一種青澀的感情,在缺乏人生經驗的孩子之間,這種感情更多的是一種出於「一時性」心理而產生的朦朧感情。對待孩子的早戀現象,家長首先要有正確的態度,科學看待並處理好這個問題。要意識到孩子只是一時蒙蔽了雙眼,應該及時啟發、引導孩子正視問題,作出理性思考與分析。

每一個「早戀」的孩子,都不希望父母粗暴干涉自己純真、朦朧的感情。所以當家長面對子女早戀時,不要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來要求孩子,把雙向溝通變為父母單向的訓斥、辱罵,甚至毆打,這種簡單粗暴的施教方法只會使子女產生逆反心理。家長應該尊重他們的感情、理解他們的感受,在互相平等的基礎上溝通,通過疏導、教育讓子女「自我覺醒」,跳出早戀。

孩子早戀中發生性行為,大多由性無知、性好奇而引起。這一點上家長們負有很大的責任,防止早戀中的性行為,第一道防線是家長。家長平時應通過平等談話等方式適時地對孩子進行性知識教育,開誠布公地討論性問題。使孩子明白:性愛是非常珍貴的,第一次不要輕許。要讓孩子學會用成熟和理智的方式去控制性慾。同時還要讓孩子明白性行為可能會導致的後果,讓孩子知道這樣不僅會影響自己,也可能傷害對方。

早戀發生時家長應該怎麼辦?調查表明:76%%的中學生家長沒有看過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家長們普遍不懂得怎樣與孩子溝通、如何教育子女。如何才能走進早戀孩子的感情世界呢?本報專家團尹鄧安教授指出,家長平時注意和孩子平等的溝通,全面關心孩子的成長,對孩子好的表現好的品德及時的給予讚揚,在青春期來到之前要及時的給予提醒,進行青春期性生理和性衛生、性心理的教育。

在遇到孩子早戀時要冷靜對待,無論孩子到了何種地步,媽媽一定要講求談話的藝術,採取尊重、寬容、平等的方式,與孩子進行理性的溝通。對待早戀的孩子,尹教授提出四個原則:一是不能不管,但不能亂管,尤其不能公開管;二是青春期男女生有愛慕之情,是正常生理心理發育的正常表現,家長不要大驚小怪;三是孩子缺乏自制力,家長如發現孩子早戀苗頭時,要善意提醒孩子不要單獨、過多的接觸異性;四是孩子出現早戀的前兆時,要適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有類似苦惱的家長還有不少。三天來,武漢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接聽200個電話中,有1/3的家長話題聚焦在孩子早戀問題上。

武大社會發展研究所長期關注中學生早戀現象。據調查,約90%%的中學生在青春期嚮往異性或有過「親密」的夥伴,但他們絕大多數只是純真感情的自然表露,而不是成年人理解的愛情。真正意義的中學生早戀一般為10-15%%,個別學校可能高達30%%。這組數據足以令成千上萬個家長因此而感到不安。

正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或遲或早地出現早戀現象,其實並不奇怪,相反應該說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但如果不能夠進行正確和及時地疏導,導致的後果也會非常嚴重。根據近幾年的調查結果,發現中學生早戀現象有明顯增加趨勢,其中單親家庭和隔代撫養,特別是家庭不和睦,親子關係緊張的學生早戀傾向更明顯。數據反映出來的現狀令人觸目驚心,如果這種態勢繼續發展下去,不僅使孩子無法走出早戀的泥淖,而且會使整個家庭都處於焦慮不安之中。這也說明我們的教育,其中包括學校和家庭教育等方面出了問題。

不合時宜的早戀找上我

[個例]

小淇是一個性格內向、十分帥氣的高一男生。父親經常出差在外,母親整天迷於牌局,家裡沒有人與他說話。在他16歲生日的一天,父母親竟然忘記了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而同桌的她卻送給他一份精美的禮物。小淇心中愛意頓生,不久墜入情網。

如今正是高中的關鍵時期,小淇除了晚上回家睡覺外,基本上都與她粘在一起,兩人無話不談。有時,兩人還相邀到外面去走一走,儘管心理上得到了慰藉,但兩人的學習成績卻日益下滑。兩人的父母都把責任推到了對方孩子身上,這種狀況相反使兩個孩子變本加厲,乾脆我行我素,從地下活動轉到了地上。

[專家點評]

與小淇同樣經歷的學生很多。在這種家庭成長起來的中學生由於缺乏完整的父愛和母愛,使子女產生一種孤僻心理,於是就去找和自己平時和得來的異性傾訴心中的苦悶與委屈,隨著時間的推移,就發展演繹成了早戀。

[個例]

男生曉斌由於一時衝動,在高二時和一女生發生了性關係,後來終日悶悶不樂,沉浸在巨大的壓力之中……從此,兩人從最初的朦朧愛戀,發展到最後無法收場。父母只得將兩人分別轉學。

一區級婦產醫院透露,近年來在該醫院做人工流產的20歲以下的女孩較前幾年明顯增多,已經佔到人流的7-9%%。特別是在寒、暑假期間做人工流產的女生增多。

[專家點評]

中學生早戀性行為,相當一部分是由於性無知、性好奇而引發。家長們負有很大的責任,因此,防止早戀中的性行為,家長必須開誠布公地向孩子傳授青春期的知識。

[個例]

劉志的情況不同,有一段時間,他幾乎無心學習,每天坐在課堂上,眼睛老是瞄著坐在前排的女同學。直到有一天,他鼓起勇氣向這位女同學進行了表白,卻慘遭拒絕。劉志因此變得每天神情恍惚。直到走進醫院的心理科時,他告訴醫生,班裡有好幾對這樣的情侶,每天成雙成對地進進出出。現在沒有女朋友,是一件很沒面子的事。

[專家點評]

誘發早戀的原因之三就是從眾,看到自己的同齡人每天出雙入對,從心理上感到羨慕,行為上就會不自覺地進行模仿,從而被大流轉入早戀的行列。

中學生戀愛輔導

中學生戀愛已經成了不爭的事實,強加阻撓和干涉往往會形成一股反作用力把他們推到危險的邊緣,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都沒有好處。因此如何引導他們成了心理老師的一項重要工作。在諮詢中有不少同學是前來諮詢有關戀愛友情的,讓他們產生困惑的問題在成人眼睛裡可能很小,但對於他們簡直大到生活的全部。而他們的困惑與痛苦可能只是一種執著的錯誤觀念,如果能夠讓他站出來並找到自己的錯誤觀點,那麼他們的情緒以及狀態都會產生極大的變化。下面是一個這方面的例子。

某班女生在一個中午怯生生地來到諮詢室,從她不斷捻動的手指可以看出她很緊張。面對無語的她我先緩和氣氛:你是幾班的來著?吃過飯了嗎?經過幾句閑聊,她的情緒有所緩解,我開始詢問她有什麼困惑。她先從學習說起,說自己的不適應說自己混亂成一團。上了高中之後一切都變了。我開始對她進行高中生活的適應輔導,但是效果不大。她的眼睛還是充滿了疑問和煩惱,我開始意識到她的主要問題不是學習而是其他東西。在諮詢的同學裡絕大多數人的問題是學習,自信心,家長,和戀愛。我試探地問她的家庭狀況,她說她的父母都很疼她,家裡挺溫暖和睦。看來應該是戀愛問題了。我順勢說了一句,你多幸福,一定有很多人羨慕你。今天也有一個女孩找我,她和你一樣即漂亮又聰明,但是也是不開心,她在和男生的交往中出現了一些問題,讓她很煩惱。她聽到這裡眼睛一動,似乎想要流淚,我知道問題就在這裡了。

原來,她在初中時認識同班的一名男生,兩個人很合得來,一起學習一起進步感情很好,雖然兩個人沒有確定朋友關係但事實上都對對方有好感。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初中畢業。其間那個男生曾想明確一下關係但被她拒絕,她覺得這樣很好也怕關係太近影響學習。兩個人考上了不同的高中但是經常通信,每次收到信她都感到很快樂,她以為這種關係可以持續很長時間。高中學習很緊,她很長時間沒有收到他的來信也沒覺得有什麼異常。但後來聽說那個男生和他們學校一名很不錯的女生好了,自己便很難過。她覺得自己很失敗,自己不如那個女生,同時覺得自己沒有好好把握機會,當它溜走之後才感到後悔自責。再有就是對那個男生的怨恨,恨他感情淡薄移情別戀。這種失去自信後悔自責與怨恨交織在一起讓她非常痛苦,實在難以自拔所以才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來到諮詢室。因為有所顧慮開始不敢明說。

通過分析了解我想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讓她從死胡同中走出來,糾正她的錯誤觀念,加強她的自信心,讓她明白什麼是愛怎樣才能得到真愛。

在她的眼中那個男生十分完美,簡直萬里挑一,認為以後再也沒有這麼優秀的男生了。我問她現在幾歲,她說16歲。我希望她明白在人的一生中16年是多麼短暫的一瞬間,她的路才剛剛開始,還有更多的機會和選擇,怎麼能把自己的視野放在這麼小的世界裡?她現在接觸的是同學中的一個男生,以後絕對會走得更遠接觸更多的人,也許是全中國的人,還可能是國外的人。有更大的範圍就會有更多的機會,更多優秀的人,那些機會她絕對不應該放棄。因為她本來就是一個目光挺遠大的女生,她應該相信自己一定會遇到一個更好的男生。而且初中的戀情本來就是不成熟的不牢固的,即使在高中、大學相愛的人又有幾對可以最終結合?分手是必然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她似乎有些釋然。接下來,是幫她樹立信心。其實一個感情失意的人不一定是因為有多愛對方,而是很自愛。覺得自己被對方放棄很失敗,自信心被嚴重搓傷。但是一個自愛的人也應該會自救,不能讓痛苦一點一點地吞噬著他們的自信,應該和它鬥爭。我開始幫助她發現自己身上的優點:她是一個乾淨漂亮的女生,很文靜很秀氣。通過剛才的交談我知道她學習成績不錯,人也蠻聰明的。我告訴她這樣的女孩最惹人喜歡了。她笑了一下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我知道這一點她也明白。所以因勢利導地對她說:但是一個女孩子如果因為自己漂亮,整天沉浸在鏡子中或整天幻想著自己的白馬王子,這樣會有什麼結果?她說當然很不好。我很高興她可以認識到這一點,並且告訴她:一個人要想讓自己真正美起來,必須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而學習知識、看書是最好的途徑。每個人都會尋找自己的終生伴侶,而兩人的素質則是相互匹配的,它就像是一架天平,一方如果是一斤對方絕對不可能是五兩。所以如果想擁有真正的愛情,在未來有一個如意的白馬王子,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對,在自己身上加分量,自己的每一步提高或每一點進步都是在提高自己未來男友的素質。她若有所思地出了一口氣,然後說了句「老師我懂了,謝謝。」就走出了諮詢室。看著她輕鬆起來的背影我也輕鬆了。

案例分析

有這樣一個問題正在困擾著我們,這個問題是什麼呢?這就是人們經常提及的中學生早戀問題。我想,不管我們承認不承認,這的確是一個事實。因此,今天我就想談談這個問題。首先,我想談這樣一個問題:一個17、18歲的中學生,為什麼會對異性產生一種微妙的感情,即對異性產生一種愛幕的心理呢?其實,這並不是什麼怪現象,而是一個人進入青春期的一種生理反應和心理狀態。生理學告訴我們,中學生產生朦朧感情,有著多種客觀原因。從生理方面來說,一個人從小學到中學,從初中到高中,從少年到青年,在身體不斷成長發育的同時,在性方面也日趨成熟。性的發育和成熟引起性意識的覺醒,漸漸出現對異性的一種敏感、新奇、興奮和要求。處於青春期的青年同學,總想接近異性,願意和異性交往,常常以欣賞的心理和友好的態度對待異性的言行和思想行為。進入高二、高三年級,有的同學表現出對異性愛的憧憬,喜歡打扮,願意在異性面前表現自己,顯示自己的力量、才華、風度、甘心情願為異性服務,以博得歡心。我們再從社會原因來看,目前的文藝作品、電影電視、錄像等,沒有愛情描寫的很少,青年學生由於閱歷較淺,辨別鑒賞能力差,他們那種朦朦朧朧的感情被這些外因所激發、誘導,往往會表露出來,對異性產生-種微妙的感情,有的甚至會出現纏綿不休,若即若離,有的發展到好象難分難捨。這裡,我請大家注意,作為教師一定要保持冷靜,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單純的異性間的互相吸引,它帶有相當大的衝動性和盲目性,不要試之為洪水猛獸,輕易貼上戀愛的標籤。戀愛生活是青年所面臨的一個嚴肅而又現實的問題,它是性意識發展的必然結果。正確地處理好戀愛問題,可以培養自己的良好個性心理品質,克服不良的心理品質。正確的戀愛觀是形成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推動力量。青年初戀的激情,能夠激勵他們熱愛生活、熱愛人生。滋潤心田的愛情,能夠陶冶人的心靈,擴大感受周圍事物的眼界。義大利復興時期的作家薄迦丘這樣說:「真正的愛情能夠鼓舞人,喚醒他內心沉睡的力量和潛藏著的才能。」青年男女在同異性交往過程中產生了愛情,這是無可非議的,我只是說,我不主張青年過早的戀愛,特別是中學生不應該談戀愛。我這樣認為,戀愛是人生的必經階段,青年人適時地戀愛,找到一個稱心、理想的愛人,可能會成為他生活、事業的動力。但是,如果過早的談戀愛,就可能會成為他前進的阻力,甚至會釀成苦酒,葬送青春。

解決方法

我們從上面的故事中應該得到這樣的啟示:年輕的時候,對闖進自己生活的異性,要用理智來調節自己的感情,不做感情的奴隸,任隨感情來擺布自己。不要讓你的心那麼容易打動,不要過早地卷進戀愛的漩渦。我希望已經談戀愛的同學,能夠用堅強的意志去克制自己情感的流露,用理智的力量去戰勝自己感情上的衝動,把愛的萌芽深深埋在心底。多參加集體活動,少單獨活動。在努力學習和集體活動中充實自己的生活內容。這樣,你就一定能走出早戀的誤區,邁向成熟的明天。

第五講厭學

案例介紹

心理問題使成績下降

問:醫生,我是一個初中學生的家長,我女兒原來成績一直不錯,可是這學期以來,成績卻在退步,她自己也著急,每天愁眉不展,問她為什麼也說不出所以然,吞吞吐吐,我們作家長的真不知該怎麼辦?

答:目前有許多家長反映孩子學習成績不穩的現象,根據我們了解,可能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因個別科目是初學或老師的教學方法不適應,學習效率較差,成績上不去。學生在沒找到根本原因前便著急、緊張起來,從而影響到其他科的學習,結果造成學習成績明顯的下降,這實際上是科目學習不適應的問題。如早期發現,可找相應的帶教老師交換意見,進行個別輔導或請家庭教師,使孩子在方法學上儘早適應,之後學習成績可迅速改觀。中學時代,學習任務相對學生的年齡而言是繁重的,主要的教學方法亦是教師授課為主的「填鴨式」方式,還要面對人生第一重大選擇--高考,不難想像,青少年的學習負擔和思想負擔都是很重的。家長往往是「望子成龍」心切,一味地監督孩子學習,無形中亦加重了孩子們的思想壓力。此時,若不注意勞逸結合,精神狀態一直處於高度緊張之中,很容易產生腦力疲勞,注意力難以集中,睡眠不佳等癥狀。隨之學生容易產生厭學,逃避考試的想法。一旦對學習喪失了興趣,學習效率無疑受到影響,結果導致學習成績的下降。明智的家長應該注意調節孩子的學習節奏,引導孩於弛張有序,勞逸結合地學習,良好的休息往往會便學習送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非考試期間,周未或節假日,應鼓勵孩子參加體育鍛煉,可去郊遊或看看有趣的電影或電視等,徹底放鬆一下,使孩子對學習始終抱有濃厚的興趣,並以飽滿的精力應付繁重的學習任務。另外,言情小說逐漸從大學生手中轉向中學生,早戀的現象日益明顯。中學時代,青少年青春萌動,對異性有一種自然、朦朧的嚮往,神秘的感覺如同晨露一般自然、潔明。但是,若對這種情感不加以正確引導,學生們一味模仿小說書中男女主人公「狂熱相戀」,無疑也會影響學習的注意力和效率。有的人怕老師、家長發現而暗中約會,無疑又平添一份惶惶不安的緊張情緒,結果影響學習而使成績明顯下降。其實,青少年的心裡是敏感多姿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居高臨下地看待他們,而應站在他們的角度,理解他們,曉之以理,將之引入正確的軌道上來。一份真正的理解,不僅可以與孩子們心靈溝通,而且也易於了解孩子們思想,情緒狀態,不難找出問題所在,並拿出最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此外,應注意孩子們的營養飲食,保證孩子們有健康的身體應付學習任務。若出現飲食不振、睡眠不佳、易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持續2周以上,即應到心理諮詢門診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飲食、睡眠的調節,以恢復良好的精力狀態。不知您的女兒是否屬以上情況中的一種,您應多觀察孩子最近的表現,適當的時候與她深談幾次,找一找學習下降的真正原因,從而制定相應的措施,相信她的成績會好起來的。

案例分析

孩子不愛學習的原因是什麼

兒童不愛學習也就是厭學,是由於學習動力缺乏所致,主要有以下原因:

1.父母不切實際的要求:望子成龍,要求過高:要求過高的後果是容易使孩子產生害怕失敗的心理,繼而導致上進心喪失和學習動力缺乏。特別是當家長採用強硬專制的手段時,孩子便會以一種逆反的行為報復父母的不公正。要求過低或放縱:大多數孩子進入學校是以一種新鮮感走進校園的,如果此時父母對兒童的要求過低,整日忙於自己的事,而忽視了孩子入學後的心理變化,一旦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認為學習太苦而失去了興趣和動力,隨之而來的就是厭學。

2.嚴重的家庭問題:生活在一個經常發生糾紛的家庭,孩子會心事重重,而無力顧及功課。由於安全感喪失,家庭不斷地激烈爭吵和高度緊張氣氛,使焦慮的孩子無法再對學校發生興趣。

3.兒童的自身問題:兒章心理發育不成熟:兒童雖然智力水平屬於正常,但社會適應能力差,幼稚、缺乏積極的進取精神。自信心缺乏:開始孩子對學習很感興趣,信心十足。但孩子的創造力和與眾不同的行為往往被思想保守、生活刻板、只注意分數的父母所壓抑,所以孩子不僅不能為自己的獨詩性、創造性而驕傲,反而會感到自己無能,而自暴自棄。

4.學校中的問題:學習負擔過重;學校生活過於緊張,學校的紀律過嚴而刻板;孩子在學校中常常受屈辱。

5.惡劣的學習環境:父母不愛學習;學習條件太差;學校和社會風氣不好。

關於指導策略

來自「心海揚帆」中小學心理輔導論壇

戰勝拖延,擺脫焦慮

張靜的情況

張靜是高三理科重點班的一個女孩。上高三後,她所在的重點班競爭異常激烈,連著幾次考試都沒考好,她心裡非常著急,特別想提高成績,卻越焦慮越學不進去,每天任務一拖再拖,最後成了惡性循環。這次月考張靜沒想到自己竟然考了班裡倒數第一,情緒沮喪極了,在家裡又哭又鬧,整天說活著太痛苦了!不想活著了!壓力大,不想上學了!一家人急得天天晚上睡不著。媽媽看孩子這麼痛苦,怕出事,在與班主任溝通之後,像撈著一根救命稻草一樣趕緊來找心理老師。

周一,與張靜進行了第一次會談。

通過會談初步了解到:張靜個性好強,追求完美,自小好靜不好動,敏感多慮,先天氣質類型屬於「弱」型,後天又不注意培養鍛煉,形成了「猶豫不決」「自控力差」「缺乏毅力」的不良習慣,總是想得好做不到,秉性有點像紅樓夢裡的林黛玉。她的這種個性特點使其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和想法,加上高考壓力大及班內競爭激烈,她總是陷在胡思亂想情緒不良當中,拖延磨蹭,學習效率極低,每天晚上三個半小時的學習時間最多干一個小時的活兒,直接導致內心的高度焦慮,而不良情緒進一步造成更嚴重的拖延,最終陷入「焦慮—拖延」的惡性循環,形成了多米諾骨牌效應(注①)。

習慣性的判斷:認知(注②)療法

第一次會談,依據經驗,我做出了一個習慣性的判斷:我覺得,她「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和想法」是其形成不良情緒的關鍵。而對這種問題,目前最普遍採用的方法是「認知療法」。於是在徵得張靜同意的情況下,我們初步確定了目標:先從「改變認知」著手解決情緒問題,等情緒穩定了再解決學習問題,即:用認知調整情緒,再用情緒調節行為。

事實上接下來第二、三次面談,我們進展的很不順利。因為每次張靜情緒不好過來,傾訴完了,分析完了,她的情緒也好轉多了,高高興興走了,可是最多保持一天,因為某件小事導致後來的幾天又很糟糕。雖然諮詢已近一個月,但張靜的現狀幾乎沒什麼改變。

意識到問題

到這時候我才意識到諮詢有問題,但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狀況,我也不明白。第四次諮詢,我特地把心頭的這個疑慮提了出來,跟張靜探討協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這是怎麼回事呢?

談到最後我和張靜都明白了,原來她什麼道理都清楚,也明白不用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一學習就開始胡思亂想,而且還伴有畏難情緒,這樣一來就使得其學習時,「想得多、做得少」「三分鐘熱度」「效率低,不出活兒」「磨蹭拖延」。

改變策略:行為療法(注③)

我立刻就意識到自己原來制定的思路是錯的!針對這種什麼道理都明白,就是缺乏自控力和毅力的孩子,從「改變認知」入手來調節她的情緒基本無效,必須從「行為」本身著手,才能真正改善她的情緒。事實上張靜的情緒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缺乏毅力、自控力造成拖延,進而直接導致內心的高度焦慮。要真正擺脫「焦慮」,必須遏制住「拖延」!

明白到這一點,我立刻改變了輔導策略,棄「認知」用「行為」,直接使用了「行為療法」中的「代幣法」:用行為調整情緒,再用情緒調動行為。事實上,這一點在本質上,有點與森田療法(注④)相似,我將我的想法對張靜坦誠以告,張靜表示樂意進行新的嘗試。

代幣法

我告訴張靜:「從現在開始,不要再說你的糟糕的情緒,糟糕就讓它糟糕去吧!我現在就給你留任務,按著我說的去做。第一,回家以後準備一個透明的玻璃瓶,貼上條,寫上『獎勵瓶』,準備一些一元的硬幣。第二,你每天晚上有三個半小時的學習時間,除掉中間兩次休息,還有三個小時。記住,每45分鐘—1小時就是1個時間單元,如果你今天晚上學習了45分鐘—1小時,就算完成了1個時間單元,往獎勵瓶里投1枚硬幣!如果學習了2個時間單元,就投2枚,如果不夠1小時,只有半小時,你就先記著,等再湊半小時,夠1個小時了,再投1枚。如果你不願意用硬幣,用別的,小星星,小花,或者你喜歡的小東西都行,但必須是一個一個的,能數的就可以。第三,每天的目標,就是你要完成的學習任務不要定太多!別把自己想得有三頭六臂。學習的時候,先易後難,先揀容易的、你喜歡的科目看,再做難的、不喜歡的。(事實證明,這個先易後難的方法對該生較快進入學習狀態非常有效)」

在張靜同意之後,我又給她提前打了預防針:「用這個方法,有幾點注意事項:第一,實施時間:依照這個方法最少連續做21天,因為21天是形成一個習慣的最短時間。第二,關鍵期:萬事開頭難,實施的前兩周是最困難的,尤其是第一周,是最容易半途而廢、打退堂鼓的時期。這個過程中任何時候如果你堅持不下去了,非常煩,就玩一會兒,或者跟媽媽聊聊天,干點兒你喜歡的再學,如果還是學不進去,就給我打電話!第三,突發事件的處理:如果遇到自己處理不了的特殊情況,就及時聯絡教師或心理輔導人員,請求指導和援助。另外,用這個方法可是個良心活兒,幹了多少就是多少,哪怕做了半小時也是好的,但不能騙人,否則對解決你的問題沒有任何意義。」

家長的配合

張靜點頭同意了。她走了以後,我立刻跟她的媽媽取得聯繫,跟她詳細談了孩子這幾次的諮詢情況,以及孩子的真正問題是什麼,並把新的輔導方法、注意事項跟她講清楚,要求予以配合。李女士最初有些詫異,覺得這不是小學老師對小學生的做法嗎,做得好就獎一朵小紅花,能有效嗎?我說沒錯,您說得很對,這就是心理學上的「代幣法」,應用的原理就是「激勵」和「強化」。並告訴她,這種方法是不是對孩子真的奏效,我並不能完全確定,但可以一試。李女士雖然半信半疑,但仍然表示願意竭盡全力予以配合。

接下來我指導她:第一,回去後跟孩子談談今天諮詢的過程,問問孩子需要自己幫什麼忙;第二,當孩子情緒不好,學不進去的時候,要多傾聽,適當給與鼓勵、安慰,或者問問她這個時候媽媽怎樣做會對她有幫助;第三,每當孩子積攢夠15個硬幣,以媽媽的名義給與適當獎勵,發一個大一點的獎,獎品是什麼可以與孩子協商,比如獎1朵絹花。當孩子積攢夠4朵絹花,再發一個大獎,大約價值五十塊錢以下的就行,比如手鏈、CD、小掛毯……總之,獎勵什麼,跟孩子商量去。

效果

第一周,張靜打來四次電話,說堅持不下去了,我採取傾聽、鼓勵、支持的方式,幫她度過了困難;第二周只打了兩次電話;到第三周狀況已經很好了,張靜一次電話都沒打。倒是李女士打來電話,非常高興地通報情況:「孩子狀態很好,情緒也穩定了,學習的勁頭也上來了,整天數得了幾個硬幣,念叨著發獎!我正想著這回給孩子發個什麼大一點的獎呢!」

五個月時間,張靜的成績大幅上升,二摸成績比過年前上升了80分!這中間雖然有波折,但在我和家長的協助下,都順利度過。在最後的高考中,張靜心態穩定,順利發揮,最終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學。

反思

這個案例給我很大的啟發。

我在與一些同行的溝通中了解到,對於18歲以下的青少年學生,諮詢時最常用、最習慣用的就是認知療法。我們總認為學生還未成年,他們很多事還不明白,只要從認知上明白了,他們自然就知道該怎麼去做了。事實上,在漫長的人生路上,要真正透徹地明白一個道理,是需要在做的過程中慢慢體悟的。如果不做,道理只停留在「知」的層面,成長可能只會永遠停滯在一個地方,成為一句空談。正如我們所知,「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知與行總是相輔相成。

目前很多學生,尤其是高中生,他們常常說「我什麼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或者乾脆就是不做。他們經常會拿「我沒毅力,缺乏自控力……」當擋箭牌來逃避責任,——原本他們有潛能到達十層樓,有了這樣的借口偷懶,也許最後只能到達五層。即便作為成人的我們,亦常常有意無意犯此錯誤。這讓我意識到,認知療法固然在很多時候很多領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對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大部分孩子來說,「行」似乎顯得更為重要,尤其是引導他們「如何去行」。

另外,我個人感覺,在處理這個案例的時候,總的來說,第一個月基本沒什麼進展,而後五個月做得相當成功,這中間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思路性的轉折:「認知—情緒—行為」轉變為「行為—情緒—行為」。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在諮詢過程中,輔導師要時刻留意諮詢動向,及隨時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不要迴避和忽視它們的存在。很多時候,問題意味著轉機。出現問題如何處理?我覺得,對來訪者真實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疑慮,與來訪者溝通,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最後一點需要提及的是:使「代幣法」起作用的,不是那些硬幣或者小獎勵,這個「做」的過程本身給來訪者帶來的「成就感」,才是推動其不畏困難、樂此不疲、堅持下去的真正動力。硬幣只是在實行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道具。

關於學習障礙

來自班主任網

何某今年九歲6個月,上小學三年級,長著一雙大而有神的眼睛,面色紅潤。家長說,何某幼兒園時表現正常,經常上台表演節目,老師都說他聰明漂亮,將來一定錯不了。可誰知一上小學就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把數字寫反了,拼音記不住,寫字特別吃力,比如將漢字的左右偏旁顛倒,或者將數字與字母寫反,如將b寫成d,p經常寫成q或者將f和t搞混;計算則經常看錯數字,加減號經常搞混。有時考試時也是全班最後寫完的,更多的時候是寫不完,每天晚上寫作業都要磨蹭到半夜,第二天不能按時起床。起初家長以為是智力問題,可生活中孩子做什麼都行,口算為班上前三名,課堂上有些難題,別人回答不上來,他偶爾能給人以驚喜。那麼他是否為兒童學習障礙呢?

首先從學習與視知覺的關係談起。學習主要是用眼睛加工文字元號的過程,視知覺是隨著兒童的年齡發展而逐漸成熟的,其中視知覺對於左右方位的辨別能力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有研究發現,四歲之前的孩子,發生左右不分,將數字和字母的方位顛倒的情況是很常見的,此年齡的兒童不善於辨別物體的空間位置的變化,比如,一個椅子只是椅子,兒童不關心它們的位置變化,數字2也是如此,由曲線和直線構成的,至於它是什麼方向的是不重要的,近一半的幼兒園孩子會犯有這種錯誤。

到了8歲左右,兒童對於圖形和字元的空間位置的辨別能力已經基本發展成熟,很少犯有左右顛倒的錯誤了。但是如果一個兒童具有閱讀落後或者視知覺能力發展性落後,在8歲時,還不能掌握字的基本結構,計算過程也沒有熟練化,他們就會仍然產生這類左右顛倒的錯誤,相當於較小年齡的兒童。

另一個與左右顛倒有關的能力的是視知覺記憶能力,較大一些的兒童雖然能辨別字母或者漢字的偏旁的空間方位,但是由於他們記不住所看到的數字、拼音和或漢字的形狀與位置,所以產生了顛倒的錯誤。

第三個原因可能與動作能力有關,人的左右上下方位感是從動作中發展而來的,從動作中人們知道左和右,上和下是對稱的,相反的,如果動作功能落後,對左右的辨別能力關工,也會使一個8歲以上的兒童書寫時產生左右顛倒的錯誤。

結合何某在學習中的表現,基本可以認為他存在兒童學習障礙問題,其主要障礙是「視知覺能力發展性落後」。在輔導幫助何某的過程中,我發現他不會跳繩和拍球,感覺動作能力落後於同齡人,雖然人比較好動,但缺少運動技巧,手眼配合較差。比如讓他接球,他接不到,因為他要直到球快落到頭上,才會伸手去接。還發現他眼睛的追蹤能力落後,如果讓他雙眼盯住移動的物體,他的頭必須一起移動,不會做眼睛的運動,眼睛肌肉調節能力低下。

因此,對何某的輔導以訓練他的手眼協調能力為主,如進行對牆推球活動,同時進行視覺追蹤訓練和視覺速度訓練,如接球活動、打羽毛球等。經過3個月的訓練,何某的感覺動作能力明顯提高,特別表現在寫字速度加快,錯誤率減少,成績上升明顯。

中考心理輔導

《語文報》中考版2005/5/26

眼看快要中考了,每天我都很努力,可是總覺得自己還是有點盲目,成績呢也是徘徊不前的。有的時候也很急躁的,有點使不上勁的感覺。這樣下去的話,一定會影響中考的,我很擔心這自己的這個樣子。老師,你能不能給我支點招?

同學你好!很多同學現在大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那就是設想自己如何考出理想的成績。這種設想實際上就是人們說的學習期望值。期望值越高,學習的壓力和焦慮就越大,期望值低於自己的實力,起不到激勵自己學習的效果。實際上每個同學都有一個自己的最佳的學習期望值。怎樣為自己定一個合理的學習期望值,下面的幾種方法同學們可以參考。

方法一

合理的學習期望值應當是比自己現有的水平略高一些,通過自己的努力就有希望達到的目標。這樣的目標能讓你看到自己的希望,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感。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剛剛過去的模擬考試里,你考了班級的30名,那麼你比較合適的學習期望值就是20~30名之間了。這樣定的目標,既明確又可以通過你的努力是能達到的。這樣的具體目標比那些我下次要考班級前15名的目標來得實際些了。

合理的學習期望值的設定還要有一個可比對象,這個對象應該是你的目標範圍的對象,這樣使你的目標的達成更富有挑戰性。追趕的目標參照對象,要在自己成績提高之後,有所調整,重新確定一個,使自己逐步向自己的最終目標邁進。

方法二

合理的學習期望值應該是近期目標和中考大目標的和諧統一。我們的近期目標的最終目的是達到中考大目標。中考大目標就是我們學習道路上的指示牌,始終指引我們往這個方向去努力,不懈怠。這個目標離我們暫時還有一段距離,需要我們做出努力方可達到。那麼我們在制定自己的期望值的時候要特別謹慎一些啦。「適合自己,跳起來可以達到」作為目標的底線哦。

方法三

多與班級同學交往但不要刻意地經營友誼,讓友誼自然而和諧地滲入到學習活動中,集體的學習實踐活動要積极參加,這樣能更準確地照準自己的位置,給自己一個恰當的定位,建立一個合理的學習期望值。

高考心理輔導

完成了一輪、二輪的複習,「二診」模擬考試在即,高考也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幾次模擬考試過後,同學們的情緒會有兩極分化狀況,一些平時成績不好的同學會感到悲觀失望,甚至一些平時成績還不錯的人因為近來的考試失利就認為自己與大學無緣了,失去了奮鬥的勇氣;另一部分同學成績穩定,複習狀態和效果也挺好,感到好象該複習的都複習了,便會產生快點高考的想法。

低落情緒和急躁情緒,都是削弱高考戰鬥力的主要因素。這些都屬於不良的情緒,會影響學習效率。

高考就是人一生中一次較大的戰役,如果考生過分自卑,或對考試過分緊張、焦慮等,在「心理戰」中首先敗下陣來,最終就有可能被高考這場戰爭無情地淘汰出局。「不戰自敗」是我們誰也不願接受的結果,因此,為了避免「兵敗麥城」的悲劇,作為臨戰前的戰士,有必要正確了解自己的問題和現狀,及時調整心態。

然而,處在青春期的各位同學,是一個情緒相對不夠穩定的群體,一旦遇到的心理問題複雜多變,不管是學生還是家長,他們往往都難以識別,更不知該如何應付和處理,於是常聽同學們說:「知道放鬆好,可就是松不了。」

第一:合理定位,增加自信

先來看一個案例。

我從小到大都是人們稱讚的好孩子,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我是靠自己的實力考入這所省重點中學的。剛進校時,我的名次也在前面。但我的英語是我的弱項,可以說,在這一學科上,我與同學們的起跑線就不一樣。進入高三以來,我的弱勢越來越明顯了,而我的強項數學又沒有更大的提高,所以我的成績一直上不去,我非常著急。我每天都處在一種自責的情緒當中,因為從小學到高中,所有教過我的老師和我的父母都對我寄予了厚望,他們都引我為自豪。我不知道我怎麼能面對高考,我知道以我現在的實力去參加高考一定會使他們失望的,因為他們都認為我能考上中國最好的學校。我怎麼對得起老師?我怎麼對得起父母?

現在我與同學們的關係也緊張了起來,我發現許多同學其實很虛偽,看似在關心你,其實是在幸災樂禍,我現在更少與同學談話。

我現在上課也沒精神,英語在短期內也很難達到一個高度,我現在不光是英語不行,我好象對任何一科都沒了自信,也很難調動起學習的興趣,我知道我完了,我對結果根本不敢想。

克服自卑增強自信是人一生中都需要做的。高考考生容易產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為自己定的目標不合適。理想目標過低或過高都會導致學習成績的下降。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就是要認識自己,自知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強。每一位同學都要認真地分析自己的實際水平,從興趣愛好出發來選擇最適合的目標,既不能好高騖遠也不能妄自菲薄,同時要學會容忍自己的缺點或弱點,給自己的不足找一個合適的理由,以緩解和釋放自己的焦慮情緒。

每個人在學習上都會有優勢和劣勢,高考臨近,對於自己的缺點不要過多地自我責備,要多看、多說、多想自己的長處。如果老是用弱項去比別人的強項,只能打擊自己的自信心,帶給自己自卑感。而這可惡的自卑感,不僅使自己在學習上失去自信,還將這灰暗的心理投射到了其他地方,如懷疑他人,看人不順眼。只有一個心裡充滿陽光的人,透過他的眼睛看出去的世界也才是充滿陽光的。

過於追求完美。把老師和家長對他的喜愛和期望當成了一個包袱,一種壓力,甚至是一種負擔。適當的壓力會轉換成動力,過度的壓力卻會把人壓垮,給人一個低落的情緒。帶著一個低落的情緒,又怎麼能激發起積極向上的活力呢?因此對自己要求較高的同學,要學會利用自己的優勢來給自己建立自信,帶著這份自信去戰勝自己的弱項。而那些因平時貪玩而成績不太好的同學,也千萬不要認為「一切都太晚了」就輕易放棄,應該看到自己潛力大、後勁足、頭腦靈活、身體素質好、承受挫折能力強等優勢,努力地趕上去。

第二:利用空杯原理,克服厭學心理

案例二

我是一所重點學校重點班的學生,因為高一、高二時不太努力,所以剛進入高三時我的成績不是班上最好的,但我很自信,相信自己能沖入前幾名。於是,在上學期一開始,我就為自己的一輪複習制定了較全面細緻的複習計劃。每一天都老老實實地實施、檢查計劃的完成,一直堅持到一診考試前夕,終於把該複習的內容全部拉了一遍。雖然很累,也曾苦悶過,但畢竟一診考試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回報,我考了全班第一。回顧走過的四個月,真的是太苦太累了,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寒假期間,我決定先給自己放幾天假,好好地睡個夠……開學了,回到學校的我發現我沒了上學期的幹勁。剛開始幾天,我還以為要適應一下。可一周過去了,看著同學們都忙忙碌碌地投入了緊張的學習,我卻無論如何也緊張不起來。拿起書,覺得已經複習過了;拿出錯題本,又懶得去做;看看緊張複習的同學,又為自己在無謂地浪費時間而著急。我知道這樣下去我會從頂峰落回低谷,可我該怎麼辦?怎麼才能找回以前的幹勁?

這是出現了厭學心理。厭學心理是內心對過去的單調學習方法的一種無聲抗議。一直埋頭苦幹,因為緊張、投入,達到了一種忘我的狀態,所以當時感覺不出來厭煩和疲倦。這時,如果繼續保持這種緊張狀態,也能夠因適應而堅持。但在考完後就大大地徹底地放鬆下來,這一放鬆,就真真切切地感到了前面的那個「累呀」,也真真切切地體會了放鬆的那個「爽呀」,這個放鬆的體驗就駐留在了潛意識中。我們都有過爬山的經歷,當我們爬得精疲力竭的時候,如果我們只是放慢速度,卻不停下腳步,那種累感也不會再增加,仍然能夠堅持走到山頂。但我們如果躺下來休息,就很難有勇氣爬起來繼續。

這樣的同學要走出厭學的陰影,激發起鬥志和活力,首先暗示自己:我能在一輪複習中獲勝,說明我的能力很強,我還能繼續拓展空間,力爭二輪複習的勝利。然後,把自己歸零,象一輪複習前一樣,在新的平台上,按新的要求給自己制定新的複習計劃,前一輪是「拉通」,這一輪要「夯實」。再以後,就是象前一輪複習一樣,老老實實地埋頭苦幹。已經有過這樣的經歷,做起來是能夠達到那種境地的。相信自己能在以後的考試時再獲第一。

高效率利用有限的時間

1、盡量擠時間

上學、放學路途時間可以不可以爭取利用一些呢?如果運作麻利些,或向有經驗的同學請教一下,就可以把一些雜事中的時間「水分」擠出來學習。擠時間有各種各樣的擠法。有些人是隨擠隨學,擠出一點就馬上利用起來學一點;有些人是把擠出的時間累積到一起進行學習--下午放學後、途中、日常瑣事等,都抓緊處理,於是晚上學習的時間就擠出來了。這種把擠出來的時間累積到一起學習的做法是很好的。在所有的可積累起來的學習時間中,早晨和晚上的時間是最好的,因為這兩段時間比校長,比較完整,環境比較安靜,腦子又比較清醒,適於讀書、思考、鑽研問題。象「一日之計在於晨」,「聞雞起舞」;「燈下漫筆」、「夜讀拾零」。

再舉一個擠時間的例子。比如要開始學習了,好不容易在書桌旁靜下心來,不一會兒就發現一本重要的參考書不在手邊,得回過頭去找書;一會兒又發現做作業畫圖用的尺子、圓規不見了……這樣零零碎碎地浪費了不少時間,善於擠時間的同學,在開始學習之前先把學習中要用的工具書、作業本、文具等準備得一應俱全,以免受耽誤,節約出更多的時間用以學習。

2、善於積累時間的邊角料

如,兩堂課之間的課間休息,除了短暫地休息一下,恢復體力振作精神以外,可以及時地回顧一下聽課筆記,鞏固所學到的內容,加深理解,理清線索;將一些需經常記憶、反覆記憶的公式、單詞等記在便於攜帶的小卡片上隨身裝著,利用排隊、等車等時間空隙拿出來抓緊學習(活頁式的筆記也有同樣的攻效);還有人在家中盥洗室的鏡子邊也貼也這些卡片,一邊洗漱一邊學習……這種類型的事例,不勝枚舉。積少成多、積腋成裘,我們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好這些時間的邊角料,一定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常言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零散時間,也是寶貴的光陰,放過去了,也是「時不再來」的。讓我們愛惜和充分利用零散時間吧!

3、合理支配和利用大塊時間

充分利用白天的時間。一般說來,人們在白天精神比較好,記憶力強,思維活躍;而由於生理遺傳、社會環境等諸因素的制約,在夜間人在這些方面就大不如白天。有統計資料表明,從學習效果上看,白天1小時=夜晚1.5小時。但是,有的人屬於夜間興奮型,晚上的學習效率比白天高,一般利用夜間學習。這當然也沒有什麼絕對的不好,但我們知道,考試多是在白天進行,如果晚上過於興奮而白天精神不振,勢必影響臨場發揮。建議不妨將生物鐘調整一下,提高白天的興奮度,以適應考試的要求。

了解自己的睡眠規律,保證睡眠時間。青少年一般要有八個小時的睡眠,才能較好地使腦力和體力得到恢復。如果一味地向睡眠要時間,不適當地過多減少睡眠,完全放棄必要的休息,長期下來會損害身體,學習也會大受影響。所以,千萬不要擠自己的睡眠時間啊。

大致確定每天課後學習時間應該多長。教師的課堂在所講的內容,多是豐富的、多方面的教材、參考資料、相關學科知識等中提煉出來,高度濃縮、高度概括,這就要求我們除了課上認真聽講、做好筆記以外,在課下還要拿出相應的時候間進一步複習。

將時間劃分成一些有間隔的段落。連續複習幾個小時,其效率不如在分隔的幾個小時內複習。有一個著名的公式:「8-1〉8」,意思是從八小時中拿出一個小時進行運動、娛樂或休息,表面上只學習了七個小時,但由於精力充沛,其效率遠大於不間歇地學習八小時。所以,在安排複習時間的時候最好是將每一小時劃分成50分種學習、10分鐘休息,這樣可獲得最佳效率。

另外,預先對各項學習任務可能使用的時間進行估計,對耗時長的工作要提前著手,並且在制訂計劃時要留有餘地,以防出現突髮狀況打亂計劃而致使任務不能完成。一般說來,周末和星期天的時間安排不宜過死,應做為機動時間支配,如用來彌補一周內因意外事件而耽誤的功課。

4、勞逸結合是保證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已經精疲力盡了,還要繼續幹下去,效率既低,身體還會受影響。而如果把身體搞垮了,還怎麼能繼續學呢?充分利用時間,不是說放下飯碗立刻就要看書,把應有的睡眠時間擠掉。一張一馳才是對的。應該把必要的休息看作是學習和工作所應包括的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而且,休息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睡眠、閑談、散步、娛樂、欣賞藝術……當然,除了休息之外,我們還必須注意體育鍛煉,只有一個強健的身體才能適應繁忙的學習的重負哦。還要交代一點,就是切忌用上網聊天或者玩遊戲的方式來調節自己的疲勞。因為玩電腦上網會上癮哦,還會抑制我們大腦中已存知識的發揮呢。

第六講人際關係

案例介紹

我很優秀但是為什麼我沒有朋友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心理熱線:

我從小就學習認真努力,成績一向優異,但我很少與同學來往,漸漸地形成了自我封閉的性格。我愛唱歌,但也只是在無人的地方偷偷地唱,一有人來,便戛然而止。一旦從繁重的課業中抽身出來,我便覺寂寞孤苦,憂慮煩悶。我不明白,為什麼我沒有朋友?

小璇

小璇同學:

也許許多人都有過類似的困惑。由於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被動,生活中沒有朋友相互照應,時感單調孤獨。

人際交往,是人類本身的社會性需要。通過交往,人們才能獲得情感上的滿足,才有歸屬感和安全感,而這些,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是我們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很難想像,一個人際交往很差的人能夠適應現代的社會,滿足生存、發展的需要。只有通過交往,我們才能有效地進行信息傳遞,才能較全面地了解別人的社會價值觀,並「以人為鏡」,真正地了解自己,認識自我,從而也才能努力地去做一個「可愛」的自我。

人際關係不是上帝,卻可以像上帝一樣送人上「天堂」,或貶人下「地獄」。人際關係狀態好的時候,人的心情愉快、輕鬆,生活變得更充實、幸福,耐挫折力增強。而當一個人人際關係緊張的時候,其內心一片黑暗,生活變得空虛壓抑,生活對於他來說不是幸福而是痛苦,其耐受挫折力和自信心也會大大下降。

人際關係雖然重要,但也並不複雜、神秘。縱觀那些善結人緣、交際廣泛、活潑快樂的人,他們大都具有開朗、友好、熱情的性格。向前邁進一小步,人際關係的天地便會豁然開朗。

首先,人際交往不是什麼技巧問題,心理學家懂得所有的技巧,卻並非個個都八面玲瓏,同樣有人為人際關係感到苦惱。人際交往成功的訣竅只有一條———真誠,即用心去交友,如果你不真誠,即使你精通每一種人際交往技巧,也甭想受人歡迎。真誠地幫助別人,並主動地請求別人的幫助。人際關係中有明顯的互酬關係,在他人急需幫助時,伸出你溫暖的手,心與心便融在一起。如,曾有這麼一個女孩,她長相平平,個子不高,很少說話,但她卻是全班同學中最受歡迎的人,因為她總是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幫助他人而從不企求別人的酬謝;而且當她有困難時,她也從不吝嗇地請求別人的幫助,同學們都覺得她很坦誠,都喜歡與她相處。在生活中,有些人樂善好施,受人重視,被人需要,如果你投其所好,主動要求這些人幫助,他們會很高興而且會儘力去做,並且你將會贏得他們對你的友好態度。總之,真誠,是人際交往的獨木橋,要想擁有好的人緣,要想得到友誼,只有真誠。但真誠也是一種修養,不是想真誠就一下能變得真誠的。它需要平時的「修鍊」,平時就懂得關心別人,懂得付出愛心。

人際交往中的第二條原則是:主動,自信,表現真實的自我。主動性是人際交往的開端,有些人在交往中拘謹、害羞、膽怯,這正是人際交往中首先需克服的大忌。平時有意識地參加各種交際活動,主動在集體場合發言,闡述自己的觀點,羞怯拘謹便會漸漸消失。另外要擅於利用你的微笑,俗話說「春風暖人心」,「伸手不打笑臉人」,因為你主動地微笑而使「心發現了心,火點燃了火」,回報你的必然是友好的示意。自信而純潔的人是交往中的主動者,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所遇的阻礙較少,自信的人可以誠懇地接受別人正確善意的批評,優雅地接受別人的讚揚,同樣也可以理直氣壯地拒絕別人無理的要求。純潔的人因為心理負擔少,他們更樂於積極主動地往來。而那些表裡不一,企圖在交往中鑽營取利者卻只會疲於應付,終是自欺欺人,害人害己。

表現真實的自我,你會被更多的人所悅納。你無需費盡心思掩蓋自己並不傷大雅的缺點,適當地暴露點小毛病,會讓人覺得你真實可信,可愛。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那些有個性魅力、聰明能幹的人,偶爾犯一兩次錯誤,將更惹人喜愛。因為普通人會對他有一種認同感,更願意接近那些和自己有類似之處的人,以確認自我。

最後,在人際交往中要注意容人容己。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要求別人過於苛刻,對方會無所適從,最終疏遠你。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更何況自己也有缺陷,又怎能以高標準強求別人呢?另外,你還可嘗試參加大眾化的娛樂活動,打打籃球、玩玩撲克之類,在這些活動中,人與人之間可以加強交往和理解,距離可得到消除。共同的活動能為你提供交往的機會;另一方面也使你頭腦鬆弛,生活更豐富。擁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你將歡樂地度過一生。

人際關係諮詢與輔導

一天下午,一個女孩來找我。她長得有些像男孩,外表大大咧咧,挺讓人喜歡的。可她坐下來就哭著說同學們老是取笑她。原來,她做操時態度認真動作僵硬,同學們在下操後就在她身後笑她,還有男生當面用這件事取笑她。她感到很難過,一方面覺得同學不該嘲笑自己,一方面認為自己是不是真的有些怪異。

看來這個同學外表開朗可是內心卻很敏感細膩。我們開始聊一些那些同學的事情,原來這些同學都和她關係不錯,下課後大家一起說笑,她總是很積極,很逗樂。但是就在做操上面,她特別敏感,感到別人是在嘲笑自己,看不起自己。根據她所說的分析,問題應該就在於她開朗的性格和外表讓大家覺得她是一個大大咧咧的人,經常在一起說笑讓他們很放鬆,沒有注意開玩笑的分寸,而她做操有些僵硬是她的一個弱點,敏感部分,對它開玩笑她感到很不舒服。而同學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以至於出現問題。

我把她性格態度中的不一致分析給她聽,讓她意識到自己一向的表現使同學們認為她是一個很大度,很有意思的同學,所以願意和你一起開玩笑。但是在做操這一點上,你很敏感,但同學按照慣例一樣地開玩笑,你就感到很難過。這是所有問題的根源。其實誰也沒有錯。

首先讓她認識到她自己做操態度認真沒有錯。動作僵硬也沒什麼可難過的,如果她在做操時可以站在領操台上向下望,就會發現很多人有很多種姿勢。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不可能一模一樣,我是這樣,你是那樣,這才構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既然如此我們每個人就應該高興地接受自己的特點,即使它並不讓我們滿意。因為有了它們才構成了自己,否則自己就是別人了。我告訴她有很多人羨慕她,比如我,她有那麼多好朋友,可以和他們相處得很愉快,給他們帶來笑聲。這是很多人也包括我很想做但是做不到的。這些是她的特點,它們閃閃發光。她聽了很高興,告訴我別人都說她很有趣。我問她同樣是自己身上不能改變的東西,為什麼她可以接受這個特點而不能接受另一個呢?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會有自己不滿意的東西,如果每個人都像她一樣只愛優點而痛恨不足這樣就會產生自卑心理。這時如果有人拿它來開玩笑,會有什麼後果?對,他會覺得別人傷害自己而且更加厭惡自己的不足,同時也會為朋友間的關係蒙上陰影。這必然會產生對自己和對他人傷害。現在她的情況就是這樣。其根本原因不是別人嘲笑她的動作,而是她自己不能接受自己。她認識到這一點之後對我說:「初中同學們就說我動作不好看像男生,我最討厭人家這麼說我了。」我接下來說,既然我們不能改變它,我們只能接納它,也許哪一天我們發現它並不讓人討厭甚至還很討人喜歡呢。欣迪克勞弗是超級名模,在她沒成名時,她嘴角邊的一顆痣讓很多模特公司拒絕與她簽約。她沒有放棄自己的特點,最後成為名模,她的那顆痣也成了美麗性感的象徵。同一事物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效果,關鍵就在於人們怎麼看它,如果你可以欣然接受,別人也可以。

然後我們一起來分析同學們的想法和動機。

1她平時愛玩、愛鬧、愛開玩笑,同學們也在開玩笑。

2她的動作可能真的很有意思,同學們笑也是自然反映,並沒有惡意。

3人們在和自己較親近的朋友在一起時,很放鬆,喜歡和她作對,或者開他的玩笑來取樂。這可能是同學們友好的表現。

4同學們並不知道她真生氣,誰也不是故意要氣她,因為誰都不想得罪人。

5同學們認為她大度可以很自然地相處,不用總是心懷戒備。

經過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分析,她早已經破涕為笑了.

愛和尊重的力量

來自「心海揚帆」中小學心理輔導論壇

——對一例特殊家庭學生的輔導報告

她叫小琴,12歲,六年級學生。父母感情不和,長期分居,卻未曾離婚,母親經常性不在家,家中主要事務均由其父料理,但燒飯、洗衣等家務均落在小琴身上,還要照看正讀三年級的弟弟。

小琴的個性特別,顯得孤僻、固執、有很強的叛逆傾向。剛進入六年級時,只是發現她衣服、褲子都很臟,頭髮好多天不洗,上課比較愛動來動去,由於經常不能及時完成作業,與她單方面接觸的時候較多。又發現她常常說謊,經教育後,她當時答應得很好,過後又是老樣子。有時還有敵對情緒。

為此,我與她有了一次深入地談話。我主動問:「媽媽回來過嗎?」她垂下眼皮:「沒有。」「你希望她回來嗎?」她點點頭,但沒有說什麼。過了一陣子,她說:「同學們要罵我媽媽,說她的壞話,我媽媽真的那麼壞嗎?」我有些茫然,不好回答,因為我對她媽媽的情況也只是從別的老師那裡得知。但我知道必須否認同學們的說法。之後,小琴斷斷續續說了一些媽媽的情況,很瑣碎,但這已經是小琴所知道的全部了。

這以後,又有過幾次接觸,當然主要因為學習問題。我感覺到小琴由於母親長期在外,回來也不能和她好好談心,再加上同村的人對著她的面指指點點,使她的心靈中形成了強烈的自卑感,感到抬不起頭來;但又不甘於被人輕視,於是便形成孤僻性格,還產生了同別人包括老師的對立情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情感障礙。但我覺得只要老師施以愛和尊重,盡量接近她,跟她談心,理解她,會讓她重拾自信。)

經多方聯繫,我與她媽媽談了一次,把小琴在學校的表現告訴她,同時也說了小琴內心的苦悶。小琴的媽媽顯得很驚訝,這可能是她所沒想到的。我沒有權力去指責她媽媽,只是請她盡量多陪陪女兒,多跟她交流,讓女兒能感到偉大的母愛。(父母的愛,是孩子一生中情感上起決定作用的愛,她使孩子感到安全、溫暖,可以說:任何的愛都代替不了父母的愛。可是很遺憾,在小琴十多年的生涯中,缺失的正是這種愛,她得到的更多的是人們的冷淡、歧視、偏見。長此以往,小琴逐步形成了孤僻、固執、自暴自棄等不良性格。)

我與小琴又進行了一次交談,目的是為了培養她的自尊、自信、自愛的信念。在交談中,小琴倒比前一段時間活潑了一些,畢竟還是孩子,你與他互相信任,他會敞開心扉,我充滿了信心。

你是一個挺不錯的孩子,你的作文寫得很有特色,讀起來很感人。」

「老師,是真的嗎?」小琴的臉上出現了興奮的神采,被表揚還是好的。

「這段時間媽媽來看過你嗎?」

「來過了,好幾次呢!」她又笑了。愛確實可以改變人。

我告訴小琴,媽媽雖然不常在家,其實她在遠方時刻都在牽掛你,爸爸也一樣,只是因為是一家之主,要養家糊口,所以對你和弟弟關心不夠。至於村裡的其他人,想法都不一樣,儘管會出現一些誤解讓你難受,但那是他們的意見,只是你自己的感覺沒什麼兩樣就可以了。(我希望小琴能建立起一個正確的認知。雖然這一過程可能是漫長、反覆的過程,但我相信能達到目標。)

談話結束後的幾周里,我和任課老師取得聯繫,在適當的場合盡量表揚她,並且在行為上多加評定、獎勵(包括精神和物質上的),讓起產生愉快的內心體驗,並保持良好的行為,在情感上有所發展。同時請周圍的人特別是同學們多與她談話,一起活動,使她的對立情緒能逐漸消退,從而增強她的自信心。另外,督促她上課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勤寫日記抒發感受,經常反饋她的表現。一段時間下來,她基本上能做到作業及時完成,勤寫日記,還能主動幫老師與同學做些事情。

雖然,以後的時間裡有過一些反覆,我們辛苦取得的成績也差點前功盡棄,究其原因是父母感情糾葛和自身的青春期生心理變化引起的,但因為及時的溝通(小琴主動來找我)與幫助,小琴一次次度過了波折,因為她感到我們在關注、在理解、在協助。

小學畢業了,聽說她媽媽回來了,我想應該會越來越好吧。

在對小琴的輔導中,我發現她的問題並不是很嚴重的,只是缺乏愛,尤其是來自父母的,所以我用了愛和尊重等原則,使她轉化過來了,雖然今後有可能會重蹈覆轍,但我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會讓更多的「小琴」獲得快樂。

人之初,性本善

背景:張柳燕,一聽這名字,就知道是一位漂亮的女孩。是的,她有著像《還珠格格》中的小燕子一樣大大的眼睛,長長的睫毛像扇子一樣撲閃撲閃地看著你。然而「紅顏」多「薄命」,漂亮的外表下卻有著凄涼的身世:母親在生下她不久就拋夫棄女逃走了。父親不堪忍受逃妻的屈辱和老人的嘮叨,上吊自殺------留下年幼的她,由年邁的爺爺奶奶撫養。

表現:在這種家庭狀況和隔代教育的影響下,造成了她性格中陰暗的一面:亂拿別人的東西:穿著一雙破布鞋走入鄰居家玩耍,不一會兒出來時,卻穿上了鄰居家女兒漂亮的涼鞋;同學放在抽屜中或鉛筆盒內的零食、零用錢,趁人不注意時就進入了她的口袋;好好的本子一張張撕破扔在地上;午餐用的勺子亂丟,其奶奶就來告狀,說有學生偷她家孫女的勺子,半學期來已買了好幾個------一件件令教師頭痛的事舉不盛舉。

如此一個問題學生進入我班,真是讓我這個班主任既同情又頭疼。更麻煩的是每天屢屢有同學來「狀告」她,最終引起了全班學生的「公憤」:課堂上沒人願意和她同桌;課間沒人願意和她玩耍;一發生失竊事件矛頭均指向她(唉,真夠可憐的!)

輔導策略:作為學校唯一一名拿到心理健康教育上崗證,又是該班班主任的我,如何提高全班的凝聚力,又能潤物細無聲地做好對張柳燕的輔導和教育呢?真是天助我也!兩件偶發事件為此提供了鍥機。

事件(一):為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開闊學生的視野,也為配合一年級新教材中「春天」這一主題的學習,決定搞一次登山活動。早在兩天前,就宣布了這一消息,並囑咐帶上必備的食物和飲料。活動進行中,其中有一段路陡峭不平,儘管是山裡人也難於爬行。身材較同齡人高大、健壯的她,未經我的動員,就主動牽拉幾個弱小的同學上坡。到達山頂休息時,同學們紛紛拿出食物和飲料猛吃,有幾個同學還把食物分給老師分享。可我卻發現她悄然地退於一旁,因為她沒帶食物。見此情景,我一邊把小朋友分給我的食物拿給她吃,一邊說:「小朋友們,剛才張柳燕同學幫助我班的幾位同學上山坡,出了很大的力,可她忘了帶食物,老師把××同學送的餅乾轉送給她,並代她謝謝××同學------」我的話還未說完,就有十幾隻小手伸向她,紛紛地把麵包、可樂、蘋果等食物送給她。

反思:天真、純潔的孩子呀,他們是不記仇的。在心靈深處,人人都想成為老師喜歡的好學生,稍經暗示,就會伸出熱情之手。經過登山事件後,又發生了兩起她所蒸的飯夾生的情況,可不用老師說,就有小朋友把自己碗內的飯菜分給她。享受著集體的溫暖中的她,還會亂拿同學東西、亂打人了嗎?

事件(二):五月份的一個早晨,我剛走進教室,她就捧上來一袋糖,並告訴我:「昨天小叔叔結婚,奶奶叫我把糖送給您!」看著這袋糖,想著她平時享受著同學們那麼多的幫助,而她卻無以為報,我靈機一動,馬上徵求她的意見:是否願意把這袋糖讓全班同學一起分享呢?她當然是興奮地答應了,我還讓她親自分給小朋友們。每人分兩顆,分到後來還差幾顆,她又拿出了她自己包里的糖來分。

反思:儘管是小小的兩顆糖,平時在家可能正眼也不會去瞧它,可是那天同學們卻吃的十分香甜,她也顯得特別高興,因為今天她體驗到了分享的快樂,感受到了平等。(我也能分給同學東西吃。)在後來的日子裡,當課堂上一發生某位同學鉛筆不尖時,她馬上送上自己的鉛筆。件件小事,讓她融入了暖暖的班集體,融入了同學間純潔的友誼。儘管還不能完全改變她的「陋習「,但同學已開始接納她,她已學會幫助別人,這就夠了!

人之初,性本善。教師對待學生不要帶著有色眼睛看待,應適時地進行引導、點撥,讓學生中善良的一面發出閃閃的金光,讓學生帶著健康的人格成長吧!

對一例對一名農村初中生性格孤僻、冷傲的干預報告

來自「心海揚帆」中小學心理輔導論壇

一、基本情況

蔣某,男,初二(1)班學生,成績一直優秀。一向少言語、獨來獨往、事事不以為然的他,滿臉布滿了愁雲,眉頭緊鎖,兩眼發直,似乎有一種揪心的深沉的痛楚正折磨著他。二、問題概述

根據蔣某自述,因為父親脾氣暴躁,經常無緣無故地挨打罵,母親非常軟弱,沒法保護自己,只是哭。自己卻很倔強,不服父親的打罵,每次都對抗,結果當然更慘。蔣某的成績非常優秀,小學六年級時有一次上數學課,老師講錯了,便站起來指出,結果老師反說他擾亂課堂紀律,還被罰站,並請家長到校,又被父親不問青紅皂白地痛打一頓。由此內心裡更加恨父親,也恨老師,在家裡沒有任何的溫暖和快樂,在學校也無欣喜可言,雖然成績仍然很優秀。之後,每當同學們談起困難、痛楚時,他總是不以為然,認為與自己所承受的相比算得了什麼,同學不了解他,他也從不把自己的遭遇和痛苦講給人聽,同學們說他冷漠無情,蔣某則感到同學們不理解他,同時與同學們也很少有談得來的共同話題,逐漸地同學們疏遠了他,他也漸漸地疏遠了群體活動,變得更加孤僻了。蔣某覺得同學不理解自己,家裡也得不到應有的關愛,老師那裡也受到極大的打擊,便把心思都用在學習上,什麼都不多想,只是好好學習,也不去想自己要為何而學。初中時,父親的脾氣仍然沒變,這時蔣某的身體已經可以與父親真正地抗衡,但每次總是想到周圍鄰里便忍讓著父親,別人還以為父親教子有方,其實蔣某的心裡非常痛苦和矛盾。進初三後,不再被父親打了,對於父親以前的所作所為也能夠站在父親本人的角度去理解,雖然無法接受,對父親卻更有禮貌了。但,長期形成的冷漠孤僻的性格,仍然支配著蔣某與同學們的交往,起初,還不以為意,「我按我的方式行動,又不去干擾別人,有什麼不行的」。但蔣某的心裡也並不是真的無動於衷,每當看到同學們有說有笑,自己就很羨慕,卻又沒法摒棄那種不以為然的脾氣,因此,仍然受到同學們的誤解,心裡倍感痛苦,不斷地想:人到底怎樣才算是幸福的?人生的意義在哪裡?腦子裡充滿了這樣的問題,根本無法學習。

二、案例分析

一個人的性格有一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幼時父母的教養方式和各種遭遇,對於一個人性格的形成有著極為重大的作用。蔣某孤僻、冷傲的性格的形成是由一系列事件長期影響決定的。性格形成雖然受早期環境和經歷的影響很大,且一旦形成就有較強的穩定性,但如果能夠意識到性格的特點和制約因素,也是能夠有意識地加以改造的。性格的重塑,關鍵在於對自身性格特性的認識。同時,要增強性格塑造的信心和毅力。因此,首先,通過談話表達輔導老師對他遭遇的理解和同情,同時對其反省和有意改變現狀給以肯定和鼓勵;其次,幫他理清紛亂的思維,重新以理性和客觀的態度來回顧和認識自己的遭遇,幫助分析這些事件對他的心理意義,尤其是對他性格的影響;最後,討論和制定與同學交往的策略和方法,特彆強調不能操之過急,自我性格的重塑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要有恆心和信心,這是對自己的一個考驗。一個特殊性格的背後總有一系列故事,要真正理解具有特殊性格的人,真正理解他們的行為,首先必須了解他們的經歷和體驗,這一點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認真思考。

三、輔導策略

1、個別輔導,調整認知。這是干預的第一階段,也是需要經常穿插在整個輔導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主要達成以下目標:(1)建立良好、信任的咨訪關係;(2)相互商討,重建合理信念,尤其需要考慮的問題是:我是誰?如何看待自己?如何才能真正獲得別人的尊重?每一個正常的人都有願與他人接近、合作並發展友誼的需要,這種需要被稱為交往需要。人需要人際交往就像需要空氣、陽光和水分一樣。

2、與家長溝通,經常性地進行電話聯繫。

3、教師行為干預:主要是以班主任為干預支點,以任課教師為若干層面協同對蔣某進行支持性輔導。

四、效果

經過近半個學期的干預,蔣某的情況有了較大的改善。與同學的交往比以前有了較為明顯的改進,自己也感覺看問題比以前積極多了,心境也開闊了不少。

第七講網路成癮症

案例介紹

中學生「QQ聊天」成「瘋」

來源:上海心理熱線

近日來,本報接到數起家長的「投訴」:管管網吧,管管網吧中的孩子。昨天,記者先後暗訪10家網吧,共有86名網蟲在網上,其中72名系稚嫩的中學生。他們都聚精會神地敲打著鍵盤「聊天」,心無旁騖。

福字街某「寬頻網吧」生意一直不錯,兩間小屋子坐滿了10多名上網的少男少女,刺耳的現代搖滾樂,「唧唧」的ICQ呼叫聲交織在一起,應和著少男少女的嬉笑聲和怪罵聲。「嘿,快看,又有一位約我留呼機號了。」一位男生炫耀著。「不要鬧,我同時應付三四個(網友),忙死了。另一位女生委屈中帶有幾份得意。他們的網名都是怪怪的,什麼「劉德華」、「××校(男生)」、「酷哥」、「被你愛的女孩」,五花八門,稀奇古怪,「聊」的幾乎停留在一般層面上的「你情我愛」之上。到了下午6時許,七八位少男少女走出紅星路某網吧,騎上自行車嬉笑著結伴而行,好象剛剛放學似的。

「近來生意一直不錯,特別是放寒假學生來的很多,沒有淡旺季之分。」雙林路一年輕網吧業主對記者說:「我們服務也很周到,到晚上還幫他們(網蟲)在附近麵館里訂晚餐,還隨時有水供應。」

採訪中,記者問一位帶著孩子去練琴的家長,這位姓陳的家長稱,「現在的網吧幾乎是電子遊戲廳的升級版本」,「從某種程度上講,網吧已逐漸失去了它本來的功能和意義」。在採訪時記者也發現,許多網吧的電腦只給網路使用者開放了極少的網路功能軟體:IE瀏覽器、OICQ、聯眾遊戲等,甚至個別只有瀏覽器以及聊天的OICQ,在當前的網民構成中,無經濟實力購買個人電腦、通過網吧途徑上網的占很大比例,其中絕大部分是年輕人。

網路的流行,是從1998年末1999年初開始的,網吧的真正火爆也就一年時間。「網路是個好東西,它就象豐富的營養品一樣給我們各種滋補,但當我們看到一群又一群步入網吧聊天的孩子,切忌談「網」色變,一概否定,因噎廢食,要有效的引導,科學地利用,讓聊天的孩子真正成為網路的主人。這是一位教育專家的話,這話道出了某種辯證關係。

案例分析

伴隨著網路的普及,「網路成癮症」成為青少年新的精神疾病。調查顯示,我國青少年「網路成癮症」發病率高達15%。據福建省精神衛生中心林涌超醫生介紹,網路成癮症(IAD)也稱病理性網路使用(PIU)。主要表現為:對網路有心理依賴感,不斷增加上網時間;從上網行為中獲得愉快和滿足,下網後感覺不快;在個人現實生活中花很少的時間參與社會活動和與他人交往;以上網來逃避現實生活中的煩惱與情緒問題;傾向於否定過度上網給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造成的損害。

專家指出,過度使用網路常常會導致青少年出現情緒障礙和社會適應困難。在心理方面,會出現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持久,記憶力減退,對其他活動缺乏興趣,為人冷漠,缺乏時間感,情緒低落。在軀體方面,會出現不能維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停止上網時出現失眠、頭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噁心厭食、體重下降。在行為方面,會出現品行障礙,產生攻擊性行為。

如何判斷是否患上「網路成癮症」呢?專家說,必須在過去12個月中表現出下列7種癥狀中的3種以上。耐受性增強,以上網時間不斷增加來得到滿足;戒斷癥狀,即停止上網則出現明顯的焦慮伴有明顯的上網衝動;上網頻率及上網時間總是比事先計劃的要多;企圖縮短上網時間的努力總是以失敗告終;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和網路有關的活動上;上網使個人的社交、職業和家庭生活受到嚴重影響;雖然能夠意識到上網帶來的嚴重問題,仍然繼續花大量的時間上網。

解決方法

專家表示,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上網成癮是一種精神疾病,需要通過藥物及心理治療,而是單純的認為是青少年思想問題,部分家長甚至靠訓斥、打罵或限制活動來矯治。專家建議家長應多與孩子溝通,平時留心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以及學習情況,並對孩子的上網時間有所節制,一般每天不超過2小時,且中間休息15分鐘。如果孩子一旦成癮應立即請心理醫生進行治療。

關於青少年上網心理探究

來自青田教育網楊孟新

一、青少年為什麼要上網

青少年是當前網路一簇的主要使用者,他們的自控能力、判別能力較差,可塑性強。當他們學習中出現失敗,對家庭厭煩以及心情煩躁、情緒低落的時候,就要給自己找一個心理放鬆的地方,而網吧正好順應了他們的需求。當他們看到網路形形色色的虛擬社會,就被深深地吸引進去。如果一段時間不上網,就會變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網,時刻擔心自己錯過什麼,甚至做夢也在網上翱翔,只有不斷增強上網時間,才能達到同樣的滿足程度,上網頻率總是比事先計劃要要高,上網時間總是比事先計劃的要長,有的企圖縮短上網的時間,但一接觸到網路就忘記了一切,對網路產生特強的依賴性而成癮。成癮症是一個醫學上的提法,它是指在人的生命過程中,對網路產生較強的依賴性而成癮,在心理和生理的某種嘗試行為中產生了愉悅反應,這種反應的多次重複,就形成了人對愉悅刺激的依賴。飲酒、抽煙、賭博、吸毒都是成癮症的例子。上網成癮使青少年的學習和人生安全、社交和業餘生活受到嚴重影響。青少年最沉迷的是聊天網站,遊戲網站,有的甚至是色情網站等,嚴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二、青少年上網心理

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到底是誰。沒有人知道你的真實姓名,真實性別,真實年齡。不僅匿性別、年齡、種族和社會地位。這樣就最大限度為上網者營造了一種脫離生活實際的自我理想狀態。從而使青少年產生上網的心理。

平等感。在網上你的社會地位沒有任何作用不管你是誰,你的發言權是一樣的,只是看你的話語是否吸引人,你的話題是否有人感興趣,網上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平等。

自由感。你可以說自己想說的話,不需要過多的面具,表達自己比較真實,或者十分隨心,而不會擔心社會評價。

身份的虛幻感。在遊戲室或聊天室編造一個假的自我身份,從而嘗試不同的生活,有些青少年平時性格內向,但在網上卻異常活躍,下網後往往變得更加孤獨內向,與日常生活判若兩人。有些青少年通過有形的鍵盤就完成虛擬社會的人際交往,對現實人際交往的複雜性則產生厭惡、逃避、恐懼的心理,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形成惡性循環的社會恐懼症。

成就感。今年高考我省的錄取比率為52%,某種意義上培養了48%的失敗者,我們的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經歷多次的考試,經受多少次的失敗,從人性的角度,他要尋求一種平衡,尋求成就感,這也是青少年沉迷於網路的重要因素。

三、關於青少年上網問題的建議

對於青少年

(1)要明確這個階段自己的任務,要對自己的人生有個規劃和設計;

(2)要培養自己的責任心,對自己的責任,對朋友對親人的責任。

(3)青少年朋友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享受父母親的愛,不要總覺得自己父母沒有別人的好,自己的生活不如別人,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4)要增強心理防範意識,提高心理免疫力,上網前要是先定目標,限定上網時間,做遵紀守法的好網民。

對於家長

要正確看待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心理變化,他們常常對自己身上的變化產生迷茫,這個時期他們最大的特點是獨立性和依賴性雙重並存,經常去網吧的青少年,大多數的親屬關係不好,而對待別人又以自我為中心,網路讓他們的青春期幻想得以實現,暴力的渲泄讓他們滿足狹隘的英雄主義,家長應該蹲下來看孩子,不能以長輩的身份高高在上,盡量去肯定他們,去欣賞他們,不要空洞的說教,要十分注重親子間的交流和溝通。

對於社會

(1)希望能有一套系統的規範來保護未成年人,真正落實有關規定。

(2)希望網吧老闆不要光看到眼前的經濟利益,更應看到我們的社會責任。

(3)對經營網路的人士,要增設心理指導欄目,適時對青少年在上網過程中進行心理問題。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成果為人類造福,讓青少年在現代科技、現代文明中愉快的生活,健康的成長。

5類孩子最易染上網癮家長要做掙脫網癮推手

來自「心海揚帆」中小學心理輔導論壇e

上周,一位焦慮的母親向晨報暑期教育熱線來電求助,反映其讀初二的孩子暑假中每天都要上網十幾個小時打網路遊戲,而孩子的同班男生中與之"志同道合"者竟然有十幾名之多。束手無策的母親痛心地發出呼籲:救救我的孩子!

青少年過度迷戀網路已經成為一個讓全世界父母關注的社會問題,如何讓自己的孩子戒除"網癮"成為不少家長的心頭大患。那麼你知道什麼樣的孩子最易染上"網癮"?怎樣才算是染上了"網癮"?為什麼你的孩子會染上"網癮"?為此記者走訪了青少年"網癮"研究專家、華東師大心理諮詢工作室的申燕萍、特約心理諮詢師陳闖,請他們指點家長如何讓孩子避開"網癮"、從"網癮"的"魔爪"中掙脫出來。

專家為兩起典型案例「開處方」

【典型案例1】家長李先生一到暑假就坐立不安,因為放假時,上初二的兒子強強每天總是喜歡玩會電腦,為怕兒子染上「網癮」,李先生從孩子坐在電腦前就開始緊張不已,一直在房間內走來走去,對孩子口羅嗦不斷,接下來乾脆在電腦上設置了密碼,甚至拔掉了網線,強強非常氣憤,經常偷偷跑到外面的網吧去上網。

[專家分析]其實孩子每天上網不超過2小時,就不能算是「網癮,」家長大可不必過於緊張。對此不應該制止,反倒應該鼓勵,因為網路上一些先進的資訊,恰恰是對孩子十分有幫助的。

[專家建議]首先家長應該對「網癮」有正確和科學的了解,不要對孩子正常的上網活動橫加阻撓,其次還要把握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因為粗暴的教育方式不僅不能正確引導孩子,還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特別是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識正在增強,無端的指責會造成孩子的逆反情緒。

【典型案例2】今年高二的李莉(化名)喜歡上網和網友聊天,傾訴心事,但是每個星期只上兩次,時間都不超過2個小時。但是李莉媽媽特別擔心她在網上「遇到壞人」,李莉一上網打開QQ開始聊天,媽媽的嘮叨也隨之而來,李莉經常是忍無可忍。久而久之,李莉和媽媽之間的話越來越少,孩子在家裡也變得很冷淡。

[專家分析]現在,網路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孩子上網聊天,只要是在正常的範圍內,不影響學習和生活,都可以視作是一種流行的正常的需要。沒有必要進行干涉。而且孩子在網路上正常交友,對於收集信息,宣洩情緒都是有幫助的。

[專家建議]家長應該理解孩子,不要無端地指責,更不要與孩子之間形成情緒上的對立,應該正常地引導孩子健康地使用網路、如何交友,利用網路聊天中有利的因素來充實自己的生活。家長也可以適當地與孩子共同學習使用網路,這樣既可以親身體驗網路,又可以找到與孩子的共同語言,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專家分析】哪類孩子易染上「網癮」

兩位專家分析後認為,有5類孩子最易染上「網癮」。

第一種:學習失敗的孩子由於家長、老師對孩子的期望過於單一,學習成績的好壞成為孩子成就感的惟一來源,此時,一旦學習失敗,孩子們會產生很強的挫敗感。但是在網上,他們很容易體驗成功:闖過任何一關,都可以得到「回報」,這種成就感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很難體驗到的。

第二種:學習特別好的學生不少本來學習好的學生在升入更好的學校後,無法再保持原有的名次和位置,這時,他們對「努力學習」的目的產生了懷疑。按照老師和父母的邏輯,學習是為了「上大學—————找到好工作—————掙錢」,當他們失去了為「名次」、「位置」等學習的內在動力後,無法認同老師和父母的邏輯,因為,即使不用學習也可以從父母那裡得到錢。於是,一些人開始迷戀網路。其實,造成這些孩子依賴網路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形成正確的學習觀。

第三種:人際關係不好的孩子他們希望上網逃避現實。許多學生雖然成績不錯,可是性格內向、猜忌心強,而且小心眼,碰到問題時沒能得到及時解決就沉迷於網路,學習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第四種:家庭關係不和諧的孩子隨著離婚率、犯罪率升高等社會問題的增多,社會上的「問題家庭」也在增多,這些孩子通常在家裡得不到溫暖。但是在網路上,他們提出的任何一點兒小小的請求都會得到不少人的幫助。現實生活和虛擬社會在人文關懷方面的反差,很容易讓「問題家庭」的孩子「躲」進網路。

第五種:自制力弱的孩子不少上網成癮者都有這個問題,他自己也知道這樣不好,也不想這樣下去,但是一接觸電腦就情不自禁。這是典型的自我控制力不強。生活中要面對很多選擇,選擇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選擇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如果將人生的元素盡量簡單化,那麼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選擇的正確率越高,成功率也越大。

【專家建議】家長要學會「彈性引導」

家長在孩子的「脫癮」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必須打破原來一味地打罵埋怨或者放縱溺愛的傳統做法。家長應該定期與孩子交流、創造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環境、滿足孩子正常的人際交往、遊戲等方面的需求。家長們要更新觀念,提高對網路時代的認識,不能因網吧出了幾起事故就談網色變,不讓孩子上網。

家長要學會上網,家長不懂網路,就不能正確引導孩子上網、督促孩子健康上網。應該注意發現孩子上網中碰到的問題,在上網過程中及時與其交流,一起制定有利的措施。同時家長還可以在電腦上設置防火牆,防止孩子受到不良文化和信息的影響。

家長要善用網路,當好孩子的引路人,家長要引導孩子選擇有利於他們成才的網站。

家長要適時監督,把握孩子在家上網或去網吧的質、量、度,孩子自制力差,綜合判斷力較弱,父母要適時提醒,適當督促孩子上網有度,並鄭重告訴孩子不要光顧色情網站。

家長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學治療知識。很多家長面對子女網路成癮,往往是苦口婆心地勸說、哭訴,最終又束手無策。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正確面對,並用適當方法去改變孩子,轉移孩子的興趣,幫助他們走出網路成癮這個迷陣。

改變對孩子的錯誤教育方法。許多父母教育方式過於簡單,要麼一味溺愛、放縱,最終導致孩子性格不成熟,獨立處理問題能力差,使孩子不能合理應對外界事物;要麼對孩子嚴加看管,甚至將其關在家裡,不能出門。一旦孩子網路成癮,便恨得咬牙切齒,恨不得將孩子一棍子打死。這些對孩子的錯誤教育方式,都是導致網路成癮的高危因素。事實上,對孩子施行正確的家庭教育,是改變網路成癮問題的關鍵。善於「彈性說服」,要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了解孩子的需要,切忌危言聳聽。

家長強化鼓勵孩子的長處,必要時可暗示不足之處;讓孩子獨立承擔家務勞動,並長期堅持;經常與孩子共同完成其力所能及的工作;遇事徵求孩子的意見,並採納合理的建議;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時協助孩子調整負性的心理狀態。

間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帶孩子出去旅遊,既能開拓孩子的眼界,又能鍛煉動手能力、交際能力。

家長在社區中,還可以聯合其他家庭,在小區中營造健康的文化交流環境。在學校不能控制的業餘時間,可在社區的幫助下,組織孩子搞些有益的網路競賽,宣傳網路技能,通過家庭的比賽和交流,引導孩子怎樣正常使用網路。【認識誤區】兩大誤區阻礙戒「癮」

誤區一:認為「網癮」不是病,把孩子對網路的痴迷單純地當作一種心理問題,認為不用治療。

糾正方法:網路成癮和吸毒、酗酒一樣,表現為孩子如果不上網就會渾身難受。戒除「網癮」是要通過有效的藥物和心理配合治療的。

誤區二:認為「網癮」戒了就好了,不會再複發了。糾正方法:在戒除「網癮」的過程中,有些孩子表現為不配合,出現反覆。家長要督促孩子在戒除「網癮」之前最好不要碰電腦。這裡有個間隔期。網路成癮後一定要有一個真正的隔離期,這個時間有的需一個星期,有的需一個月。要遵循教育規律,不斷嘗試採用各種辦法,耐心地打開孩子心中的一個個死結,最終使孩子徹底戒除「網癮」。

第八講教師心理健康

案例介紹

隨著社會轉型向縱深發展,人們的價值觀、社會文化都趨向於多元化,青少年厭學、自殺、犯罪(甚至是惡性犯罪)問題;教師體罰、傷害、侵犯學生等問題屢屢見諸報端。教師作為未成年人心理環境的「重要他人」,他們的言行會直接、間接地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成長產生影響。在大家普遍關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今天,我們不禁還要多問一句:「老師的心理健康誰來負責?」農業社會,教師因「傳道授業解惑」而被無限神化;工業時代,教師作為知識、技能等謀生手段的象徵而被敬畏;信息時代,教師喪失主導地位,尤其是新教育中的教師開始扮演「學習的服務者」。社會角色認同的改變給教師的心理帶來挑戰。我們不妨以平常心走近教師群體,聆聽他們的苦惱和困惑。

王教師(28歲,男):教師是社會中真正的透支群體。尤其是年輕教師,被學校的各個部門所重視,教務處要抓教學能力的提高,每個學期常態課抽查、彙報課展示……德育處對班主任工作有明確的要求,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自己對學校的規章制度還沒有了解清楚,就必須擔當起教育學生按照規章辦事的重任,還有班主任工作考評、開放班會……科研處對展示課更有明確要求……教師在「一加一加一……」中感到時間的緊迫,白天在學校根本無法完成備課和批改作業的任務,將工作帶回家完成……日復一日地工作,工作4年,和大學同學聚會,那些做了白領的同學無論是能力還是見識都有很大的提高,只有我們這些教書匠沒有任何可以彰顯的,這幾年在個人成長上不只是原地踏步,更可怕的是連上進的豪情都沒有了。

趙教師(女,35歲):對教師的培養考評停留在小作坊時代,對教師的考評多是以任課班學生的成績來衡量,人為造成競爭環境。想方設法地將自己班的成績搞上去,偷著加課、多留作業。考試成績弄得人與人之間關係很微妙。同學科教學、同年級班主任之間都會出現猜忌和爭鬥。

劉老師(男,37歲):教師夾在學校、學生和家長中間特難受,現在不敢想什麼師道尊嚴,教師連起碼的尊嚴都沒有,按照學校規定嚴格要求學生了,學生不滿意,他會挑教師毛病告訴家長,家長馬上以消費者的身份來找學校,學校絕對不保護教師,為了維護「消費者」利益而極大損害教師的自尊。教師以後怎麼進教室?怎麼對學生進行教育?誰也沒有考慮過。

無疑,教師目前已經成為心理壓力巨大的職業之一。據權威統計顯示:30%~40%的教師經常性處於情緒波動之中,15%有心理問題;7%有心理障礙。造成壓力的原因呈多樣化,概括起來包括:職業生涯發展的困惑,教師終日忙碌無暇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反思和規劃,缺乏職業方向;教師職業的高付出和無法與之匹配的低回報造成強烈的心理落差;高社會關注造成過大的心理壓力,家長在獨生子女的教育方面輸不起,於是對學校教育有強烈的期待,當孩子成長與自己願望出現偏差時則會遷怒於教師。教師的工作在全體社會成員的監督之下,處於社會輿論的焦點,壓力自然是其他職業所無法體會的。強大壓力使多數教師心理處於焦慮之中,如果無法得到及時調節就會造成心理枯竭,具體表現為失去愛心和耐心,同時喪失進取心。在筆者收到的萬餘封學生心理求助信中,有相當大比例在訴說教師的不當行為給他們的心理造成的傷害,認真分析,其中很多「傷害」是由於教師缺乏心理知識和心理輔導技能,在「無意識」或「事與願違」的狀態下已經對學生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那麼,如何改革教師心理培訓制度和模式,提高教師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建立一套教師心理支持網路,為教師搭建一個交流、溝通、成長的平台?這些問題的嚴峻與迫切性,可以說,並不亞於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設方面的問題。

一、教師心理壓力的非理性反應

教師的心理壓力在行為上往往產生兩種反應,一種是理智性行為,另一種是非理智性行為。理智性反應是人們在生活、工作、學習中產生心理壓力時,能冷靜地分析壓力產生的原因,積極尋找緩解壓力的對策,進一步分析實現目標的各種主觀條件,適時調整目標,改變方法或變換行為方式等,變壓力為激勵力量的一種反應形式。這種反應一般不會帶來心理問題。下面主要談談非理智性反應的幾種表現形式及其後果。

1.攻擊反應。有的教師遇到心理壓力後,會產生氣憤和不滿的情緒,然後對構成其壓力的對象或目標發動攻擊。攻擊行為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攻擊,就是把攻擊矛頭指向引發其壓力的人或物;二是轉向攻擊,就是把攻擊矛頭指向非直接引發其壓力的人或物。比如,有的教師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後往往拿學生出氣,或者向家人出氣。這樣容易產生偏激的心理,舊的問題沒有解決,卻引發新的矛盾,進一步加重心理壓力,帶來一系列心理問題。

2.回歸反應。有的教師沒有能力化解各種壓力,往往表現出一種與年齡、身份不相稱的反常的幼稚行為,似乎又回到了幼兒時期一樣,以簡單、幼稚的方式(如大發脾氣、又哭又鬧等)來對待無可名狀的壓力。某校有一位老教師,連評兩次高級職稱都失敗了,眼睜睜看著比自己年輕的同仁一個又一個地登上「高級」的寶座,加上個別素質不高的同事在旁邊冷嘲熱諷,這位教師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感覺是校領導有意為難,於是衝到校長室,以死相逼,鬧了一場令人心酸的風波。其實這是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神經質的表現,以為這樣能夠獲得別人的同情和照顧。顯然,這類人的理智程度和自控能力已到了危險的邊緣。

3.冷漠反應。有的教師碰到壓力後,並不積極地力圖改變現狀,而是表現出漠不關心或無動於衷,但冷漠並非沒有心理上的憤怒和不滿,不過是將這種情緒暫時壓抑下去。這種人儘管表面上表現無動於衷,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甚至呆若木雞,失去了喜怒哀樂的表情,但內心卻異常痛苦。這種情況多數是由於長期壓力的積累卻沒有能力和信心加以排解,經受長期的內心衝突和痛苦後造成的,如果說前面兩種的反應多多少少算是一種發泄的方式,那麼冷漠反應則是強行壓抑自己,由此而引發的心理問題將更為嚴重和可怕。

4.固執反應。有的教師已明顯感受到了壓力,卻採取以不變應萬變的消極反應形式,使其原有的行為凝固化。例如,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一些教師教法陳舊,已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領導與同行三番五次提醒,自己通過聽課、評課也有所感,但仍然固執己見,不思改變。這類人往往因為採取刻板的方式盲目重複某種無效的行為,而阻礙了理智的反應。

5.自卑反應。一些教師一遇到壓力或阻力就主動放棄了原有追求的目標,變得失去自信,表現為意志消沉,不思進取,陷入萬念俱灰的泥潭中不能自拔,降低了自身對外界的積極反應能力,從而導致自卑心理的產生。

總之,處在種種壓力情況下,教師會產生苦惱、焦慮、極端不安、過度疲勞、氣憤、悲傷等心理反應。如果長期感受到過重的壓力,則會給教師的心理健康帶來威脅,並影響著教師的身體健康,同時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如何維護教師的心理健康已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問題。

二、教師心理問題的原因探討

1、教師所承擔的多重角色所帶來的心理衝突是造成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原因。

教師工作的性質決定了教師要扮演多重角色:他們是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活動的管理者,對學生起著教育管理的責任;他們是學生父母的代理人,在一定時間要負責照顧學生;他們是學生的朋友,是學生的心理治療者,需要與學生平等地交流思想和感情;他們又是人際關係的交往家,需要與其他教師、學生家長、學校領導打交道;同時,他還要在學校之外,在家庭中充當各種角色,為人父,為人母,為人子,要應付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多種人際交往。多方位的角色轉換容易造成教師的心理矛盾和衝突,造成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如一個學生「義憤填膺」地談起他的做教師的母親:「她老是教訓我,老把我的成績與她班上的學生比。她在家裡不是媽媽,而是個老師,我討厭她。」因此不能很好地轉換角色,使得有的教師不能處理好多種關係。

2、來自生活和工作的多重壓力,是形成教師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隨著黨和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社會和家長對教育的期望值日益增長,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使廣大教師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競爭。為應付來自學校社會升學的壓力,來自責任心和時間緊迫感的壓力,來自高付出與低收入的壓力,來自用人制度改革,教師面臨落聘、下崗的壓力,教師就像根始終繃緊的弦,在超負荷地工作,這使教師患有比一般人更多的心理障礙:自卑心態嚴重,嫉妒情緒突出,焦慮水平偏高,神經質、抑鬱症和失眠時有發生等。

3、教師自我心理調控能力的不足與心理問題排解、疏導渠道的缺乏是教師心理問題嚴重的又一原因。

以往,談到心理健康,人們首先會想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卻很少想到教師也有心理健康問題。人們往往只重視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只強調教師的奉獻精神與責任感,而忽視對他們心理健康的維護。教師心理服務機構的空白,教師心理健康知識的缺乏,使教師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調整與治療,從而也使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因此出現偏差。

二、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的對策

從辯證的觀點看,壓力對人有利也有弊,它既能使人產生積極的行為和情緒反應,也能使人產生消極的行為和情緒反應。如果當教師不堪壓力而產生消極的行為和情緒的反應時,我們應如何對症下藥呢?

1.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首先應是教育觀念的轉變。心理健康的教師必須牢固樹立素質教育的理念,儘可能地排除應試教育的干擾。可以通過開展學習和討論,來促進教師觀念的轉變,讓教師樹立正確的質量觀、學生觀、人才觀、發展觀、個性觀及能力觀等。只有這樣,才能認清自身的不足,化壓力為動力,提高工作成效,自覺地投入到素質教育這一改革之中,最終獲得事業的成功。

2.發展對壓力的理智反應

面對壓力,做為教師應作出理智性反應,採取有控制的、不失常態的,以化解壓力為目標的積極性行為,盡量避免產生攻擊、回歸、冷落、固執、自卑等不良的非理智性反應。或者對原來行為的不足加以補充,將消極的心理因素轉化為積極的心理和行為,或者用「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方式,把注意力從造成心理緊張的目標中移開,代之以其他較為輕鬆的活動目標,用新的成功達到自我心理平衡。

3.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改進自己

了解自己是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則,但是在了解自己以後,還須進一步做到接納自己的優點,努力改進自己的缺點。自己所難以改進的缺點,就應該勇敢去承認它,接受它。只有做到這個地步,一個人才有信心,才有進步,也才有安全感。

很多心理不健康的人,既不肯承認自己的優點,也不願接受自己的缺點。有些人卻只注意自己的缺點,而不肯接受無法改進這個缺點的事實,於是這個人便永遠生活在不安與不滿之中。

追求完美,是很多教師所追求的生活目標。總認為作為學生的楷模,就應該是完美的、不能有缺點。事實上,強迫自己追求完善,正是不快樂、心理不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師應努力做好所要做的、喜歡做的事,然後試試著手那些不得不做的事,如果真的力所不及,可以向同事或朋友討教,不要過分責難自己。

4.發現他人的優點,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教師是一份與人打交道的工作,教師的很多壓力是來源於人際關係處理不當,如何改善與人的關係,這完全有賴於自己。善於發現每個人的優點,接納與讚許他人,是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積極、主動地與人合作,樂於助人,心胸坦蕩,相信大家都會喜歡你的。

5.管理者幫助教師化解心理壓力

幫助教師及時排解壓力帶來的困擾,是學校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學校領導可以:(1)指導化解壓力的方法。倍受壓力的教師在提高自身修養的基礎上,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如環境調節法、陶冶性情法、宣洩釋放法、心理防衛法等,解脫煩惱,減輕不安,以恢復情緒的平衡與穩定,化解壓力,以更大的激情投身於教育事業。

(2)改善工作環境。學校要努力創設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消除環境中容易產生壓力的因素,使廣大教師始終置身於一個和諧的奮發向上的大集體中,並從中汲取化解壓力的力量和勇力。

(3)及時疏導。教師遇到從未有過的壓力,我們應主動關心,幫助其認真分析原因,針對不同的教師個人的經歷、個性特徵等及時加以疏導。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滿足他們的合理需要。

(4)提供釋放情緒的情境。當教師因壓力而產生憤怒、抑鬱等不良情緒時,要設法讓他們從這些情緒中釋放出來,並提供適宜的釋放情緒的情境。如建立心理諮詢信箱,開辦心理諮詢門診,開展心理諮詢雙向交流等,讓他們將心中的鬱悶傾訴、宣洩出來,從而減少他們的心理壓力。

(5)加強心理教育。首先,加強自我控制教育。在受到大壓力的重負時,要能控制自己的非理智性行為,以免造成更大的心理壓力。其次,加強教師崇高職業感教育,使其樂於享受恬淡的生活。壓力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是通過個人認識的內部因素的作用而產生的。所以同樣的事件,有人感受到壓力,而有的則不然。當我們熱愛某項工作時,工作就不大會引起我們的憤怒,我們就不大會感到壓力,所以壓力是相對的。教師是一項精神價值重於物質享受的職業,讀書人一向的傳統精神是「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相信教師們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認同從事教育事業是一項關係到國家民族未來的重要事業。培養自己對教育事業的興趣,熱愛教育事業,要將物質享受放在次要的地位,甘心過著恬淡的生活,保持寧靜的心境,才能夠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表現誨人不倦的精神。

總之,維護教師健康的心理,教師個體的素質至關重要,但也需要社會各界力量的支持和理解。值得欣慰的是我國尊師重教之風盛行,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正蒸蒸日上,教師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越來越充分顯示出來,這些都大大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江澤民總書記強調說:「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應該當好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只有教育者的高素質,才有素質教育的高質量。未來的理想的教師除了應具備崇高的職業理想、堅定的教育信念、廣博的職業知識、一定的教育教學監控能力、課堂教學操作能力等方面,還應在心理健康方面加強自身修養,使自己具有樂觀穩定的情緒、完善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堅強的意志力、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做一名副其實的人類靈魂工程師。

三、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

1.關注心理健康,創設良好環境。

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應充分認識到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並採取有效的措施。如學校領導要轉變管理觀念,發揚民主,關心教師,為教師創設寬鬆、和諧的工作環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要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使教師在學生的成長中體驗工作的成就感;千方百計為教師解決生活困難,解除教師後顧之憂;配備心理保健工作者,定期舉辦心理健康講座,指導教師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論知識,促進教師心理健康。

2、增強心理保健意識,掌握心理調適方法。

教師要有心理保健的意識,要認識到心理健康要靠自己維護,一切外部的幫助都是間接的,心理醫生能做的也只是「助人」。因此,教師應善待自己,幫助自己,要掌握心理調適方法,來維護心理健康。

第一,要正確地了解自己,確認自我價值,並接受自己。古人早有明訓:「人貴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才必有用」等等。很多教師由於自我認知偏差,不能正確把握自己,帶來諸多心理問題,甚至形成心理疾病。因此,如果一個教師能正確認識自我,接受自我,揚長避短地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就能提高自己的心理成熟度,並體現自身的價值。

第二,調節情緒,保持心理平衡。現代心理學心身研究認為,情緒在心理疾病中具核心作用。積極的情緒對健康有增力作用,而消極的情緒不僅對健康有減力作用,且易導致人的心理障礙。而教師面對繁重的工作,複雜多變的教育對象,迅速變化的世界,難免會帶來各種各樣的消極情緒反應,如不及時疏導,不僅影響自身,更會投射到學生身上。當教師心懷不良情緒時,可一試情緒調節法,以保持心理平衡。如採用「阿Q」式的精神自慰法;通過體育鍛煉、聽音樂等活動的合理渲泄法;轉換思維方式,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認識調適法等。

第三,建立良好人際交往圈。心理學家早就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就是對人際關係的適應,具有良好人際關係的個人心理健康水平愈高,對挫折的承受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就愈強,在社會生活中也就愈成功。因此教師要學會與人交際,善於與人交際,將自己和諧地融於社會之中,保證健康的心理。成功的教師往往是樂於和學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於與學生打交道的教師。教師應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第四,積極進取,努力工作。心理健康水平較高的個體,其重要特點是具有積極的進取精神。他們在工作中儘可能發揮自己的個性和聰明才智,並從工作的成果中獲得滿足和激勵。也只有熱愛自己的教育工作,把工作當作樂事而不是負擔的教師,才能夠保持健康的心理。

關於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以及如何應對壓力的講座

作為教師都會有這樣的同感,即責任感與使命感、自信與自卑感、壓力與困惑感等。這些心理感受會依據每個人不同的經歷與學歷、不同的性格特徵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種因素,賦予自身相應的情緒、情感、動機、目標、態度、行為和結果。好的結果自然會給人一種成功而愉悅的心理體驗,使人更加自信;反之,不好的結果便會給人一種不良的、甚至很糟糕的心理體驗,使人感到自尊心受損而失去自信,壓力與困惑接踵而來。不僅工作的積極性和興趣受到壓抑,其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也會直接受到威脅。

一.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

1能積極地悅納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確評價、樂於接受並喜歡自己。承認人是有個體差異的,允許自己不如別人。

2有良好的教育認知水平——能面對現實並積極地去適應環境與教育工作要求。例如,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及客觀了解學生的能力;具有獲取信息、適宜地傳遞信息和有效運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創造性地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

3熱愛教師職業,積極地愛學生——能從愛的教育中獲得自我安慰與自我實現,從有成效的教育教學中得到成就感。

4具有穩定而積極的教育心境——教師的教育心理環境是否穩定、樂觀、積極,將影響教師整個心理狀態及行為,也關係到教育教學的工作效果。

5能自我控制各種情緒與情感——繁重艱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師有良好的、堅強的意志品質,即教學工作中明確目的性和堅定性;處理問題時決策的果斷性和堅持性;面對矛盾沉著冷靜的自制力,以及給予愛和接受愛的能力。

6和諧的教育人際關係——有健全的人格,在交往中能與他人和諧相處,積極態度(如尊重、真誠、羨慕、信任、讚美等)多於消極態度(如畏懼、多疑、嫉妒、憎惡等)。

7能適應和改造教育環境——能適應當前發展、改革與創新的教育環境,為積極改造不良教育環境、提高教學質量獻計獻策。

二,現代教師心理壓力調節方法

1換位思考認同法——正確認知壓力,靈活調整自己的心態。例如,當你遇到認為不公平的生活事件或不協調的人際關係、以及不愉快的情感體驗時能換位思考。

2推移時間遺忘法———有時時間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積極忘記過去的、眼前的不愉快,隨時修正自己的認知觀念。不要讓痛苦的過去牽制住你的未來。

3順其自然自我解脫法——學會自我放鬆,在適當的情況下想說便說(找自己信得過的人),想休息便休息(勞逸結合),想娛樂便娛樂(自我發泄)……實在不想做事時可暫時放下,不追求十全十美(追求卓越並非追求完美)。

4注重過程淡化功利法——建立合理的、客觀的自我期望值。例如,對待學歷、職稱、職務、乃至人生,都應注重努力的過程而淡化結果。需注意兩點:一是你的奮鬥目標要合理;二是有時做事可往最壞處著想,向最好處努力。

5眾人面前理智法——在眾人面前最好多觀察、思考,少盲目表現自己。人人都會有這樣的心理體驗:當自己在眾人面前盲目表現之後,卻後悔自己的言行舉止有損自己的形象而憂心忡忡。

6更新環境自我調節法——在壓力太大、心情不佳時變換一下環境。例如室外觀景、室內養花、美好事物的想像、恐怖事件的迴避(耳不聽、眼不見、心不煩)。

7音樂與生理保健法——各種聲音通過耳朵被人感受,如他人的讚揚聲、指責聲、議論聲、謾罵聲等都會影響你的心態,因此,你可以多聽一些優美的音樂,以緩解不愉快的心情。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自我保健行為習慣極為重要。同時,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更不容忽視。

8自信自主激勵法——即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最可以依賴的。每樁偉業都是由信心開始。

下面有一些觀點我十分認同希望可以和大家共勉:

第一,要知道你所遇到的問題、壓力和挫折別人同樣也會遇到,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因此,別人能正視並勇敢面對的事,你如果想做,通過努力你也能做到。就算你沒有成功,至少可以一搏,以防後悔。關鍵在於:機會對人是均等的,只有在準備中等待機會,才能善於抓住機會。所以,自我安慰、自我激勵、自我控制情緒、自我積極心理暗示,挖掘自己的潛能,培養並有效地展示自己的優勢,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第二,得與失貫穿於人一生之中循環往複,關鍵在於你的態度和價值取向。如果你能把困難和壓力視為成功的前兆,使逆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將危機當作機遇的起點,那麼,你就能積極看待人生的苦惱。

第三,你所承擔的任務或你正在從事的工作,在你的心目中一定是最重要的。因此,千萬不要與現實的工作和生活對抗,而是儘力保持平靜的心情。

三自己在生活中學習使用放鬆療法調節身心

放鬆療法(Relaxationtherapy)又稱鬆弛療法、放鬆訓練,它是一種通過訓練有意識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動、降低喚醒水平、改善機體紊亂功能的心理治療方法。實踐表明,心理生理的放鬆,均有利於身心健康、起到治病的作用。像我國的氣功、印度的瑜珈術、日本的坐禪、德國的自生訓練、美國的漸進鬆弛訓練、超然沉思等,都是以放鬆為主要目的的自我控制訓練。

放鬆療法是基於下述理論假設:即認為一個人的心情反應包含「情緒」與「軀體」兩部分。假如能改變「軀體」的反應,「情緒」也會隨著改變。至於軀體的反應,除了受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內臟內分泌」系統的反應,不易隨意操縱和控制外,受隨意神經系統控制的「隨意肌肉」反應,則可由人們的意念來操縱。也就是說,經由人的意識可以把「隨意肌肉」控制下來,再間接地把「情緒」松馳下來,建立輕鬆的心情狀態。在日常生活中,當人們心情緊張時,不僅「情緒」上「張惶失措」,連身體各部分的肌肉也變得緊張僵硬,即所謂心驚肉跳、呆若木雞;而當緊張的情緒鬆弛後,僵硬肌肉還不能鬆弛下來,即可通過按摹、灑浴、睡眠等方式讓其鬆弛。基於這一原理,「放鬆療法」就是訓練一個人,使其能隨意地把自己的全身肌肉放鬆,以便隨時保持心情輕鬆的狀態。

漸進性的放鬆訓練是對抗焦慮的一種常用方法,和系統脫敏療法相結合,可治療各種焦慮性神經症、恐怖症,且對各系統的身心疾病都有較好的療效。

鬆弛療法或放鬆訓練是通過一定的程式訓練學會精神上及軀體上(骨骼肌)放鬆的一種行為治療方法。其核心的理論認為放鬆所導致的心理改變的維持對應激所引起的心理改變是一種對抗力量。放鬆可阻斷焦慮,副交感支配可阻斷交感支配。

能使人引起放鬆反應的方法在古代即已存在。特別是在一些宗教中,如基督教、猶太教、東方的神宗、瑜珈、印度教、道教、神道教等均有放鬆訓練的成分。但現代放鬆訓練的實際應用則應首推雅可布松(Jacobson,E.)的先驅著作《漸進性放鬆》。他認為焦慮能因直接降低肌肉的緊張而消除。他的放鬆訓練程序基本上是使各肌肉群緊張與放鬆,使學會區分肌肉緊張與放鬆的感受,被稱之為漸進性肌肉放鬆訓練。這種訓練涉及60組不同的肌肉。

近年來放鬆訓練發展了五大類型:(1)漸進性肌肉放鬆;(2)自生訓練;(3)自我催眠;(4)靜默;(5)生物反饋輔助下的放鬆。幾乎在所有的放鬆技術中都存在的以下四個基本成分:

(1)精神專一:要求自己集中注意於身體感覺、思想或想像。默默地或出聲地重複一個音、詞、句子或想像,以促進邏輯的繼發性過程性思維轉變為較少現實依據的原發性過程性思維;

(2)被動態度:當思維或想像發生分心時,教導自己不理睬無關刺激而重新集中注意力於精神專一;

(3)減低肌肉能力:處於一種安適的姿勢,減低肌肉緊張;

(4)安靜的環境:閉目以減少外來的分心,寧靜的環境可減少外來感覺的傳人

實際上還有一個,就是需要有規律地進行訓練。方法簡單而易學:

(1)安靜舒適的姿勢。

(2)閉目養神。

(3)盡量放鬆全身肌肉,從腳開始逐漸進行到面部,完全放鬆。

(4)用鼻呼吸,使能意識到自己的呼吸。當呼氣時默誦「一」……,吸氣時默誦「二」……。

(5)持續四分鐘,可以睜開眼睛核對時間,但不能用定時器。結束時首先閉眼而後睜開眼睛,安靜地坐幾分鐘。

(6)不要擔心是否能成功地達到深度的鬆弛,維持被動姿勢。讓鬆弛按自己的步調出現。當分心的思想出現時不要理睬它,並繼續背誦「一」。隨後鬆弛反應將不費力地來到。

進行這種技術每天1—2次,不要在飯後兩小時內進行,因消化過程可能干擾預期引起的變化。放鬆訓練可以廣泛地應用於正常人的保健,消除教師工作後的緊張,學生的緊張,幫助他們提高成績,對各種心身疾病(心理生理疾病)與神經症也有一定療效。


推薦閱讀:

作為不會拒絕別人的「爛好人」是怎樣一種體驗,真的快樂滿足嗎?
如何融入一個新集體並處理好同學關係?
確認自己是同志後心態會改變嗎?
小時候經常被欺負的人,長大後會表現什麼心理創傷嗎?

TAG:心理健康 | 健康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