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智慧》第21集:卦有次序(曾仕強)

伏羲氏創造的八卦圖,只有符號,沒有文字,因而被稱「無字天書」。幾千年來,後人不斷地用文字,給八卦圖進行了各式各樣的詮釋,逐漸形成了《易經》。其中最著名的有三部,《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這三部經最大的區別,就是六十四卦的排序不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連山易》和《歸藏易》漸漸殘缺不全了。而能夠流傳至今的,只有周文王所著的《周易》,那麼《周易》是根據什麼對六十四卦進行排序的?這種排序又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大家如果用心去看《易經》,你會發現,他提供一個很好的架構,讓我們每一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學識,根據自己的見地,根據自己的胸襟,根據自己的涵養,來做不同的詮釋,所以每一個人講《易經》,他多少有點不同,我們都應該加以尊重。

伏羲氏他一畫開天劈地,這一畫,叫做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六十四卦,就是八卦彼此重合起來配合到最後,一共只有六十四種狀況。但是,六十四種變化所產生的卦,你怎麼去安排它的次序,也是經過一番混戰。你說你的,他說他的;你排你的,他排他的。但是最起碼,我們知道有一種,他是把艮卦排在第一卦的,那就叫《連山易》。因為艮就是山,因為當時,在天地之間,最高就是山,而且你看這個山還得了?這樣子連綿不斷,所以他就希望,他這個朝代,能夠像山一樣的連綿不斷,所以他就把艮卦擺在第一卦,這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也有把坤卦擺在第一卦的,叫《歸藏易》。那《周易》,他是把乾卦擺在第一卦。那我們也相信有很多人,他把謙卦擺在第一卦,為什麼不可以呢?因為謙本來就是《易經》的核心的一卦。你也可以把泰卦擺在第一卦,為什麼不可以呢?可是你再怎麼樣弄來弄去,最後大家慢慢的會取得一致的想法,就說:「好啦好啦,就按照周文王當時所排列的卦序,他一定有相當的道理。」

歷史上,《易經》六十四卦有很多排序方法,而至今廣為流傳的,只有周文王所著的《周易》,也就是以乾卦為首的排序方式,為了便於人們理解《周易》的這種排序,孔子還專門作了《序卦傳》,那麼《序卦傳》是如何解釋這種排序方法的呢?

乾坤為何是頭兩卦?

《序卦傳》,它是把乾、坤、屯、蒙、需、訟、師、比這樣一卦一卦排列,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次序?它從頭說起。所以第一句話是: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易經.序卦傳》,天地就是乾、坤兩卦,所以實際上,一出來就是兩個卦,不是只有一卦。天地生萬物,乾坤是《易》的門戶。天地的功能是什麼?就是創造萬物。那到底是創造化?還是進化論?還是演化論?我想那是西方的思路問題。對我們中國人來講,它是同時存在的,它既創生,又演化,然後它又不停地進化。有進必然有退,不可能一路進,因為進退它是一體兩面的。譬如說:我們中國的民族性,叫做「能屈能伸」,這個「能屈」的部分,就是「坤」;能伸的部分,就是「乾」。你看乾告訴我們:自強不息。你只要有機會,你就要抓住;你只要有能量,你就要發揮。可是,當環境不許可的時候,當你感覺到力不從心的時候,那你就要像坤卦一樣的厚德載物;像坤卦一樣的逆來順受。所以為什麼中國人他老是講兩句很矛盾的話:自強不息,逆來順受。合起來叫做:能屈能伸。你讀卦的時候,凡是看到一個字,你就要想到相反的那一面,然後把兩個合起來,你就可以得到它真正的,比較全面性,比較周到的一個意思。

乾為天,坤為地,天地孕育了萬物。所以,乾坤兩卦成為《周易》的開始。然後,乾卦的六條陽爻和坤卦的六條陰爻互相交錯,從而生出其它的六十二卦。那麼,天地之間的萬物是怎樣繁衍的,而乾和坤之後的屯卦和蒙卦又是如何解釋這個現象的呢?

為什麼要活到老學到老?

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易經.序卦傳》。

盈這個字,很像孕,懷孕的孕,就表示天地,它是孕育萬物。而充盈,盈滿了天地之間的,也不過是萬物而已。萬物有一個共同的根本,就叫:天地。第一句話有天地,就是把乾坤合在一起,第二句話說了這麼好幾句話,就在講兩個卦,一個屯卦,一個蒙卦,要合在一起。你看原始人類,他們一開始都是什麼?都是從出生這個難關,去感受到說:「啊!生個小孩子很難。」當你看到屯卦的時候,你會不會想像到像草?它很容易就生出來。哪像人那麼難,要懷胎十月,而且生產還有高度的危險。其實你如果設身處地,你把自己變成一棵小草,你要知道你要鑽出地面跟你懷胎十月生產的危險跟辛苦,那個程度是一模一樣的。所以很多人,他就沒有辦法將心比心。

  我們看卦象,我們想道理,一定要將心比心,人跟草,是一樣的。草,它的艱難,它的用心,它最後突破的時候,跟人懷胎、誕生,那個程度沒有差別的。它就是告訴我們要去了解:萬事起頭難。萬事起頭難是什麼原因?就是因為它要告訴你,你不要以為說,你出來以後,你就一通萬通,你一輩子就沒有問題了,不是。而是一歲有一歲的問題,兩歲有兩歲的問題,三歲有三歲的問題。它隨時給你問題。那我們就知道了:我們一方面,要看到屯卦的萬事起頭難,馬上要看它的相綜的那一卦,叫做蒙卦,它是:活到老,學到老。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稺也。---《易經.序卦傳》。蒙者蒙也,前面那個「蒙」是卦名,後面的「蒙」,是蒙昧,這樣才叫做:蒙者蒙也。物,生下來會蒙,那個蒙,就是蒙昧。是幼稚。說好聽一點,叫「天真」。天真好不好?天真很可愛,但是幼稚是很可憐的。這又是一陰一陽之謂道。你看小孩子天真,很可愛,但他到了十歲還那麼天真,到二十歲還那麼天真,那做父母的就急死了。可見每一件事都要有階段性的調整。這就是為什麼一個卦要有六個爻的原因。蒙是什麼?蒙就是「物之稺也」,這個「稺」就是幼稚的「稚」一樣的道理。

物,一生出來,它一定是蒙昧,一定是幼稚的,所以一定要學習。你只有把屯卦跟蒙卦合在一起,你才能夠去體會,孔老夫子講的那一句話: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那一句話是說:你早上聽懂了道理,你就開始臉紅,開始覺得很不好意思。因為什麼,因為以前實在講,因為不懂,所以做錯了很多事情。夕死可矣,並不是說那這樣我就去死掉好了,不是這樣。而是說,我就把過去的那些錯誤,當作昨天晚上已經死掉一樣,我現在開始新的生活。人,屯了以後,要蒙;蒙了以後,你會再生,再生又是一個新的屯出現......人,隨時要過新生活。為什麼叫做新生活?就是我老的那一套不對,我要丟掉。然後我要開始,更新我自己的生命。其它很多人他會覺得:啊!我死過好幾次。為什麼?因為那一次,那種讓我丟臉的恨不得去死的,可是我後來呢,我改變了,我又得到大家的歡迎,然後我自己也覺得我這樣無愧於天地,我是一個新的人出來了。就算一個人他坐了牢,我們也希望他在牢裡面,能夠改過自新,出來以後,他可以重新做人,我們再給他一次機會。這就是什麼?就是屯、蒙,蒙、屯。它始終是聯繫不斷的一個循環。可以說,一生都在做這種事情。

表面看來,《序卦傳》是解釋卦序排列的,實際上,它也是在說明人生的生長過程。母親經歷了千辛萬苦之後,生下孩子,而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是蒙昧的,需要啟蒙,那麼,啟蒙之後,又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呢?

如何避免爭端?

物稺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易經.序卦傳》。需,是飲食。飲食之後,它就一定會產生爭執。因此: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易經.序卦傳》。所以需跟訟,它是同時出現的。很奇怪就是:人,一出生就有需求。需求好不好?答案是很難講的,人都完全沒有需求,那根木頭人一樣,那是很可怕的。所以需求在某個方面來講,它對人生是好的。可是需求經常會什麼?經常會過度,要求不斷,然後慾望無窮,再加上,我好了還要更好,有了還要更多,那就糟糕了。那就變成人的一種負擔,最後就變得非常痛苦。而且,因為資源它永遠是有限的,機會永遠是不足的,而每一個人的需求都是越來越大,這就變成什麼?變成大家會去搶資源,會去爭地盤,就是我們常講的,叫做:爭權奪利。所以需跟訟,也是不分家的。我們把這兩個卦合在一起,我們就知道了:當爭端開始的時候,你要想辦法去消彌於無形。這就是孔子所講的:必也使無訟乎。---《論語》。人是一定會訟的,但是有修養的人,他一方面未雨綢繆;一方面,事到臨頭的時候,他會退讓一步。使本來會爭執的,本來會口角的,本來要打官司的,消彌於無形。那就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平常講的,你要節制你的需求,這還不夠,你還要少惹是非。所以每一個人都要忍耐。把忍耐當作是一種美事。為什麼?因為如果我一想要,就有;一想要,就有,那我糟糕了,那我慾望就高漲了,然後呢?我慾望就無窮了,就變成貪得無厭。貪得無厭,那是所有人都看不慣的。大家會覺得:「哇!你一個人什麼都有,你還要?那你不應該想一想別人嗎?你不應該照顧一下別人嗎?」像這些事情,其實你從需卦裡面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各取所需,一定在講訟卦的精神。訟卦的精神是什麼?慎謀能斷。我盤算盤算我該不該要?我該要多少?我該什麼時候要?我該向誰要?我要了以後會怎麼樣?你統統都想得清楚以後,那就「必也,使無訟乎。」就把本來會引起爭執的,你都消彌於無形。所以這兩個卦合在一起,我們社會就很和諧,每一個人都比較愉快。

人人都有需求,所以要適當地節制,避免造成需求無度和利益衝突,而當利益發生衝突時,要學會謙讓和忍耐,從而做到「無訟」,這就是需和訟的意義。但是,如果事情處理不當,發展到了必須要訟,而訟的結果又不能令人滿意的時候,人們又該怎麼辦呢?

「師」和「訟」,要出於公心

接下來:訟,必有眾起。---《易經.序卦傳》。因為你一個人罵不過人家,你就叫幾個人一起來罵。罵,沒有效,就開始打,然後就興師動眾,「故受之以師」。「師」是什麼?是打不贏,罵不贏,打官司,輸了不服氣,然後就開始糾集一幫人,靠武力來解決問題。「師者,眾也。」師,就是一批人,大家為一個目標共同去賣力,甚至搞到流血,那就叫師。勞師動眾,就叫師卦。師卦有一個必要的原則:為民除害。我才會興師動眾。如果為了我私人的利益,而把一幫人聚集起來,去使得社會不安定,那就不叫師卦。那就是亂,判亂。那跟師出有名是完全相反的。那比卦呢?比卦也要想想,你志同道合到底是幹什麼?你志同道合,然後欺負弱小,也是志同道合;志同道合,然後霸佔財富;志同道合,然後把的所有的機會都壟斷了,那大家都沒有好處。所以,志同道合,它一定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比卦目標):為民造福。

  一個為民除害,一個為民造福。可見,我們所作所為,都是為大眾,而不是為私人(為公不為私)。這樣各位才知道,為什麼我們中國人很少主張個人主義,很少。我們所採取的,是對大家有利的,而不是以個人的利益做出發點。這一點,我們從《易經》的卦象裡面,可以看是非常清楚。師卦,它是物以類聚。物以類聚,就是氣味相投的人,他會結成一個小團體,搞一個小組織。可是比卦,它告訴我們:難逢知己。你看你相識滿天下,但是知心有幾人呢?就表示那個對象不但難找,而且要很謹慎。眾必有所比。---《道德經》。就是說,我跟哪些人比較志同道合,哪些人雖然我現在跟他在同一個團體裡面,但是我還是跟他有很多不同的意見,遲早是要分開的。所以,他會在這裡面比來比去。比來比去的結果呢?就是我們常講的,大圈圈裡面還有小圈圈,小圈圈裡面還有皇圈圈。我問過最少幾百個總經理,我說:「你是領導,你是喜歡把你的幹部領導得一視同仁,還是領導得有差別待遇?」幾乎大多數人都是說:「一定要有差別待遇。」我說「為什麼?」他說:「如果我一視同仁,講起來很好聽,但是只要有什麼風吹草動,所有人都跑光光了。」他心裡想:你平常也沒有特別照顧我,這時候我為什麼要留下來陪你?跑啊。大家都跑光了,你剩下孤家寡人一個。你必定大圈圈裡面有小圈圈,小圈圈裡面還有皇圈圈,碰到危險的時候,外面那幾圈跑掉了,最起碼那個核心的團體,他還會鞏固我這個領導中心。我相信,這是痛苦經驗所造成的。但是,這不是道理,這哪裡是道理?那這樣的話糟糕了,那每個人都有私心。比較完整的是什麼?就是我剛開始當領導的時候,我是一視同仁。因為我對誰誰誰都不認識,我怎麼可以說有偏心呢?但是慢慢地,記住:我不是因為他是我的同鄉,所以我特別照顧他;不是因為他是我的老同學,所以我特別跟他拉得近一點;不是因為他是誰誰誰的什麼親戚朋友,所以我重視他一點,都不是。我純粹是以公為出發點,這裡面哪些人對這個團體表現得好,貢獻得多,我就拉近一點。所以同樣的比,它有兩個,一個是私的比,一個是公的比。這也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綜上所述,無論是師,還是比,都不能用來謀私,而必須建立在為公的基礎之上,這才符合《易經》中一陰一陽之謂的思想。而人們常說的師憂比樂,其實也是事物的一體兩面。那麼,如果把師和比,這兩個卦融合在一起,這樣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呢?

為什麼不打不相識?

把這兩個卦合在一起想,你就想出什麼呢?叫做:不打不相識,天下為一家。中國人好象對外人都很客氣,而對自己人他反而很不客氣,老打來打去。這什麼道理?就是我們從《易經》裡面,我們得到很多啟發。我請問各位:「有兩個年輕人不聽你的話,其中一個是你的弟弟,一個不是你的弟弟。我請問你,你打誰?」你打那個不是你弟弟的人,人家都笑你:「你打他幹嘛?他又不是你弟弟。他幹嘛聽你的?連你弟弟都不聽你的,你還要求他聽你的?」所以你沒有選擇,先打弟弟:「你是我的弟弟,你都不聽我的,那其它的人怎麼會聽我的?」所以為什麼中國人,他對外人反而客氣,他對自己人他反而板著個臉,他要求很嚴格,就從這裡來的。你看我們看到隔壁的小孩,我們都覺得他很可愛。他怎麼不可愛呢?他跟你沒有關係,他怎麼不可愛?他去玩泥巴是他的事,他將來會怎麼是他的事。可是你的小孩你就不一樣了,你就感覺這也不對,那樣也不對。我們對自己人比較嚴,對他人比較寬鬆,這都是事實,這就是中國人的比。

比的後面是什麼?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易經.序卦傳》。這個卦到底是念小畜(xu),還是念小畜(chu),我覺得不必爭論。因為都可以,這兩個在古代它是通的。所以你說他是小畜(xu)卦也對,你說他是小畜(chu)卦也對。真正了解他的內涵,真正會活用在生活當中,這個才是比較重要的。因為人類他比對的,就是你找到少數志同道合的人,你一定會有些儲蓄。你看搞企業的人,這就是最清楚的,你要創業,你單打獨鬥是不行的,你一個人照顧不過來,你除了擺地攤以外,你還能做什麼?因此你就必須要找幾個志同道合的人,這個時候也沒有什麼明確的分工,因為一開始就明確分工,萬一搞錯了怎麼辦?只有大致上說,我們共同來創一個事業,好不好?大家說好。進來以後,我們就開始比來比去,那自然有人又進來,有人又出去,這叫做謀合。謀合一段時間,那你就要定下來。定下來就開始有產品,就開始儲蓄,就開始慢慢累積你經營的資本。

今天我們的卦序,只是講到我們曾經分析過的那八個卦,每一個卦它都是環環相扣,它都有它一定的產生的原因,它接下去都有一個承先啟後的作用。


推薦閱讀:

智慧千言(五、六)
臉上有靈氣,如何從面相看出智慧情況?
中國人的智慧最高,印度人第二,猶太人第三。
藉助人工智慧演算法,蘋果手錶以97﹪的準確率識別心律不齊
哲思妙語——智慧人生

TAG:智慧 | 易經 | 曾仕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