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礎學篆刻之三:如何提高篆刻水平

老早就在某本書上看過一句話:篆刻入門很容易,當篆刻家也不難,難在當第一流的篆刻家。聽這話,像是大路話,跟學書法一樣,學十年書法,不見得能成為書法家。但通常情況下,篆刻相對書法而言,入門卻更容易一些,因為書法作品大致是一次到位,一步成型的作品,而篆刻作品卻有可能經過後期的修整使作品更完善,因此,僅從這一點上來說,篆刻成名成家所花費的時間相對短一些。

這並不代表,篆刻容易到不經努力就能提高水平。要想儘快提高篆刻水平,大致需要做下面這幾方面的事情。

1、臨秦漢印;

2、臨名家印;

3、學篆刻史;

4、練習書法;

5、學習文字學等相關學科知識;

6、不斷帶著思考臨摹和創作。

本文是前兩篇文章《零基礎學篆刻之一:準備材料和工具》和《零基礎學篆刻之二:篆刻實際操作》的系列文章,如果需要問及材料,以及初級篆刻實操問題,可參照前兩篇文章。

一、臨秦漢印。印宗秦漢已經成為學篆刻的朋友記在腦門子上的一句話,開始學篆刻聽到這一句話,大致路就不會走彎。

很多朋友開始學篆刻,最開始的時候,就是從電腦的字型檔里找了篆書,把想刻的字找出來,放在一起,四個字拼成一方印,就上石開刻了;甚至現在還有很多篆書轉換網站,把想轉換的字放進去,很快轉換成各種字型檔的篆書,要金文有金文,要甲骨有甲骨,要小篆有小篆,一組合,一上石,就開刻了;最近又發現APP商店裡有各種APP,拿著手機,內容一輸進去,設計好的印稿,就出來了,方便到極致……

但我要說的是,這樣要走太多的彎路。如果你要想把篆刻保持成為一份真正的愛好,或者打算長久堅持下去,並想有點小成就,自己心理上獲得長久的滿足,最好的辦法,還是回過頭來,老老實實地臨摹秦漢印。

(漢印:皇后之璽)

秦漢印為啥重要,我自己寫過好幾篇文章,這裡不再重述,只略微比方一下:學篆刻臨漢印,就像學書法臨唐楷一樣重要。書法,楷書在唐出現了歐、顏、柳這樣的大家,足為後世楷模,而秦漢時期,在中國印章史上則是第一個印章鼎盛和繁榮期,後世的書法家學楷必尊唐楷,後世的篆刻家學印也必宗秦漢。秦漢印里能學到的東西,數不勝數,只記得這一句話就足夠了。

篆刻大家吳頤人老師曾說要至少臨500方漢印,方能算篆刻入門了。此言不虛!

二、臨名家印。

所謂的名家印,是指自文彭之後的明清兩代的篆刻作品,他們分別是明代的文彭開創的三橋派(也稱吳門派),何震開創的雪漁派,蘇宣開創的泗水派,汪關開創的婁東派,還有朱簡開創的以切刀為主的門派,以後清代陸續創立門派的程邃的歙派,高鳳翰等四人的四鳳派,丁敬開創的浙派,林皋開創的鶴田派,鄧石如開創的鄧派,吳昌碩開創的吳派,黃士陵開創的黟山派,趙古泥開創的虞山派,齊白石開創的齊派,甚至還有易熹等人開創的嶺南派等。

一看這麼多門派,很多初學者,馬上感到頭懵,不知從何下手。

其實,從明代五大門派的各自特徵分析,我們大致都能找到明、清文人名家印的沿革和繼承情況,而每一派也大都有代表印人,我們讀他們的印章,從印章中找到自己喜歡的風格,從這種風格里找到自己喜歡的作品,然後逐方臨摹,是很容易找到脈絡的。

(何震:笑譚間氣吐霓虹)

當然,這也可以結合自己的性格來,比如你喜歡猛利些的,可以學何震,喜歡精金美玉式的,可以沿著汪關一路走下來,經林皋直到陳巨來,喜歡歙派的,沿程邃而下,能找到鄧石如、吳讓之,喜歡浙派的切刀的可以挖根到朱簡,再經丁敬到趙之琛、徐三庚,甚至再往下一路走到寫意派大師吳昌碩的懷裡,這都可以。

(陳巨來:大風堂珍藏印)

我一般的主張是主張,先學秦漢印,再去學名家印,秦漢印打基礎,名家印找個性。再說了,名家印的底子,也是秦漢印。整個臨刻過程都是學習字法、篆法、章法、刀法的過程,是慢慢通過臨刻量的積累,慢慢將藝術模仿慢慢變成藝術自覺的過程,是一邊提高欣賞水平,一邊提高創作水平的過程。

還是那句老話,再臨500方名家印吧,加上漢印的500方,這1000方印臨摹下來,如學唐詩,「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一樣,「臨熟秦漢明清印,提刀猶見古人痕。」(這後兩句是我寫的)。

三、學篆刻史。

自商璽而下,中國篆刻當有3000年歷史,這3000年來的篆刻發展史,是源流清晰,不斷轉化,不斷整合演變的過程,讀篆刻史,可以使篆刻學習者理清學習思路,更好地找到學習門徑。

比如,我們知道文人印與早期實用印章的區別,我們就會領會在早期文人不加入印章創作時期的印章為什麼會在經歷了秦漢之後,衰落下來,我們就會知道為什麼一旦文人加入刻印大軍,篆刻才真真正正成為一門獨立於其他藝術門類的藝術。

比如,我們讀篆刻史,就會知道我們學的陳巨來,他的精金美玉式創作,在明代就有個汪關,也以處女座的心態在創作一絲不苟的精雕細刻式的篆刻作品,從而知道這一源流的刀法由來,某個階段經過林皋的努力,某個階段又加了趙叔孺的心血,最終成了陳巨來的風格。

(汪關:汪關私印)

一位大師繼承了誰,前面有誰,是那些人「印中求印」,又有哪位大師「印從書出」,而又從誰開始「印外求印」,為什麼會有這精彩紛呈的每一次轉變,沿著篆刻歷史長河下來,一路撿拾五彩斑斕的作品,剖析這些作品形成的原因,對於自我的創作提供理論上的指導,從而使篆刻創作事半功倍。

四、練習書法。

現在有很多大型的展覽,篆刻作品往往還是只有很少數量作品,很多篆刻家都以書法作品參賽,因為書法易於展覽,易於展示,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形成這樣的一個概念:書法家不一定能成為篆刻家,而篆刻家必須是書法家。

參加某次篆刻展覽時,篆刻學習者要在自己作品的印屏上題寫印簽,過去很多篆刻人因為字寫得不好,於是,找字寫得好的朋友替自己題字,一幅本來篇幅不大的作品裡,有一半的東西是別人的,這已經是一件很傷心的事了,就像啟功先生最初字寫得不好,自己畫出來的畫卻不能自己題字落款一樣。這是要練習書法的第一個原因,很直觀,很簡單。

(鄧石如:渾厚此大豪傑之局量若靈台)

深層次的原因是,篆刻本身是基於篆書書寫的藝術創作,行內話叫「七分寫,三分刻」,印稿寫不好,不可能有好的篆刻作品。我們回顧篆刻史上的篆刻名家,無一不是詩書畫印俱佳的大師,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拿誰出來,書法都好的讓人驚嘆。

篆刻的前題是篆書一定要寫得好,這個基本沒有爭議。不再多說。

但行書呢,你總不能一幅篆書作品仍舊落個篆書款吧,丑且不說,完全違背藝術規律。刻的印章總要刻邊款吧,總不能所有的篆刻作品邊款也是篆書吧!由此看來,做為一個篆刻愛好者,不但要練好篆書,還要練好楷書、行書等各類書法形式的書法。

(鄧石如:清流見底兩岸石壁)

書法好,是拿得出手的篆刻大家,書法差,是拿不出手的篆刻匠人。

五、學習文字學等相關學科知識

為什麼要做這件事?說白了,是因為篆刻藝術的特殊性。

1、篆刻所用的文字是古文字,是篆書或古文字。因此,了解中國古代文字的發展脈絡,知道造字的方法,明白六書是怎麼回事,知道造字規律,知道篆書與楷書中常用字在寫法上的區別,了解古漢語中某些字在不同場合的不同寫法,了解古漢字在不同詞語里的不同用法,都可以避免我們在實際的創中少鬧笑話,少出差錯;

2、篆刻所經營的篇幅不像書法那樣大,它所經營的幅面僅限於印面和邊款,是「納須彌於芥子」的藝術,是在有限的場地上體現篆刻人全部藝術素養的藝術,因此,我們可能需要學習更多的有關藝術理論,知道章法上更多的原理,比如計白當黑,比如留白與留紅,比如布局上的呼應,筆畫上的繁簡等等;

3、上面說了,篆刻是一個人綜合藝術修養的體現,那麼,做為一個篆刻人,可能就需要學習文學、繪畫、音樂、建築、雕塑等等各相關學科的知識。

比如:知道某個詞語表達的準確意思,便於我們找到準確的印風來表現,比如,我們在刻「枯藤老樹昏鴉」的內容時,就不能用陳巨來精金美玉式的和美印風,而我們在刻「秋水文章不染塵」這樣的內容時,用齊白石的峭麗沖刀來表現就非常不合適,這是我們明白了這一句話的意思,這是文學素養;

(齊白石畫作)

再比如:我們知道布白的原理,我們就不會把一方印章刻得閉塞不通,但也不會把一方印刻的完全沒有內容,這是繪畫知識,是章法;

再比如:我們了解了音樂的節奏性,就可以在一方作品裡(特別是多字印)表現現完整的韻律,有節奏感,使印面不呆板,生動而富有活力;了解了建築力學,我們就會知道字在印面上要站得穩,要知道某些筆畫需要借邊,某此地方需要殘破,某個部位需要支撐,某個筆畫需要牽引;了解了雕塑知識,我們就會知道某些筆畫是重點,是高光點,是需要突出表達的筆畫……

藝術門類大抵是一法通,萬法通,就比如我們在練習書法時,學好了某種字體,對其他字體同樣具有促進作用一樣。

篆刻是集萬千寵愛於一石的藝術,是集篆刻家全部審美經驗與學術素養和生活閱歷而表現在一方狹小石面的綜合藝術,篆刻家們,都是藝術大師。

六、不斷帶著思考臨摹和創作

跟其他藝術門類一樣,學習篆刻同樣是需要不斷地動手的藝術。就像書法要不停地寫,繪畫不停地畫。作為一個篆刻學習者,每天抽出來簡短的時間給篆刻學習是必要的,我見過每天刻一方印的篆刻學習者,也見過一周只刻一方的學習者,效果都不錯。但那句老話說得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是每天都刻一方印的篆刻人易犯的毛病,每天都很勤奮,天天刻一方印,但這一方印的練習中,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沒有思考,既不學字法、篆法,又不悟章法、刀法,只知道,我每天要刻一方印,這是我自己給自己規定的任務,甚至自己都感覺到壓力了,沒意思了。這是沒有思考的盲目勤奮,是不可取的,是學可不思的「罔」,就是白刻,瞎刻,沒道理的刻,費了時間,費了精力,費了石料,正確的做法是勤于思考。

思而不學,是另一種天天思考的篆刻人易犯的毛病,每天都對著篆刻名作研究字法、篆法、章法、刀法,甚至每有領悟,也會會心一笑,找到了學習樂趣,但卻不提刀練習,整月不動刀的思索者是刻不出來好作品的,這種錯誤是思而不學的「殆」,太懶散了,不能做理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要手腦並用,要結合思考,加強練習。

臨摹和創作是兩家挨得比較近的親戚,中間有一個「仿」字,很多大師的作品,都是前人作品的仿作,這並沒有問題,仿著仿著,就仿出了自己的意味,仿著仿著就仿出了自己的傑作。

不總結了,篆刻這門藝術中的樂趣,只有你拿起刻刀,在石頭上筆耕不止時,只有你鑽研印譜,在古人的名印里徜徉往返時,只有你邊思邊刻的過程中,才會領悟得到,當然,樂趣也會促進我們的篆刻水平不斷提高。

與所有篆刻人共勉!

(【老李刻堂】之56,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樂分享|辛塵:印理鉤玄——或謂篆刻藝術原理基本範疇辨析(上)
2016年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院年展-19
篆刻13刀法
齊白石的印好在哪?

TAG:水平 | 提高 | 篆刻 | 零基礎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