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陽志平| 理解內向者

文 | 陽志平安人心智科學顧問

  有位讀者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有些時候,很不清楚個性的問題。比如現代社會很多工作機會都要比較外向一點,而內向的人是不是就得必須鍛煉自己的人際交往技能呢。哪些個性是可以固守的,哪些又是需要鍛煉以適應這個社會的。」

  這是一個很有共性的問題,寫出來,與大家分享心得。先說通俗層面的。比如,大家從小到大,就經常聽到類似的描述「外向的人容易成功;外向的人更長壽。」

  於是,我們在社會規範的約束之下,會強迫自己裝得很外向。其實,有時候,自己更喜歡內向。如那位網友所言:哪些個性是可以固守的,哪些又是需要鍛煉以適應這個社會的。

  再說學術層面。傳統人格心理學對人的劃分,少不了外向、內向這對維度。然而,這種區分很有問題。我們可以將人格心理學對人的劃分,大體上分成特質取向、社會認知取向。

  內向、外向說的其實就是特質取向;而社會認知取向,卻被特質取向的心理學家忽略。比如,那位網友所提出的問題:哪些個性是可以固守的,哪些又是需要鍛煉以適應這個社會的。在她心目中,她實際上認為有些個性應該固守,有些個性則又應該調整以適應社會。

  請注意這種心理狀態的微妙之處。也就是說,正常人類,在面對特質(也就是那位讀者所說的個性,比如內向、外向這一對人格心理學中典型的特質)時,會採取不同的社會認知取向(也就是說,會依據自己內心需求,對不同個性特質加以取捨或決策)。

  以往人格心理學家忽略了這種微妙之處。比如,特質取向的人格測驗,無論是大五人格模型,還是其他模型,都沒有考慮人們除了特質之外的動機、內心需求等。同樣,一個純粹的考察內心需求的人格測驗,如愛德華人格測驗,又忽略了人格特質。

  於是,嘗試結合這兩者的心理學家,在這幾年,提出了一種新的人格測量模型(如圖),大家看看在這種新的測量模型之下,心理學家們會如何來測量人。為了說明這種新的理論框架,特別舉一個簡化的例子。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心理學家實際上對人的劃分不會這麼簡單。

  按照特質來劃分,可以將人分成內向、外向;按照動機或者社會認知取向來劃分,可以將人劃分為高合群取向、低合群取向。如果一個人的動機與他的特質相吻合,那麼這人一般來說,在現實生活中,很難產生心理衝突。而那位讀者的衝突,則來自,從動機上來講,她可能是一個高合群的人,很希望跟朋友在一起;而從特質上講,她則可能是一個內向的人,更享受內心世界帶來的寧靜而非外界的評價。這樣就產生了衝突,從而塑造了一個有意思的人。同樣,如果一個人在動機上是低合群,在人格特質上是外向,這種人則常常在銷售行業可以發現。這類人非常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但是並不依賴它,想拋棄某種情感關係,隨時都可以拋棄。動機與特質不會發生衝突的,則可以在內向-低合群;外向-高合群這兩類看到。

  不過按照這種理論架構去設計人格測驗,傳統的李克特量表、形容詞評定、迫選題的思路都不行了,必須採取新的設計思路。

  附帶提一句,榮格之所以偉大,MBTI之所以部分有效,在我看來,它成功之處在於開始結合動機與特質,比如,「內向的情感」,這種MBTI的描述做出了初步的嘗試,只是不夠科學與系統。榮格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劃分人,只是憑藉朦朧的、對人性深刻的認識,做出了劃分。我們今天的心理學家,完全可以比榮格做得更系統、更優雅。

推薦閱讀:

內向與外向的婚姻
心理學:關於內向者的9個事實,你真的了解他們嗎?
怕生=內向?自己玩=不合群?寶寶被冤枉得好苦
請珍惜你身邊的內向型選手,他們心中有15道光
突破!一個內向者的自我救贖

TAG:內向 | 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