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尋蹤
具有爭議的結論
在深深的地下實驗室,一些科學家正在尋找暗物質。他們醉心於此,發現者的名字將被永遠載入史冊,與牛頓和愛因斯坦齊名。但令人備受挫折的是,這種物質非常神秘,他們一次次試圖找到它卻一次次失敗,2011年聲稱看到了暗物質蹤跡的研究小組紛紛被質疑,最終也沒獲得什麼確切結論。
事實上,我們能看到的亮的物質,包括太陽、銀河系及所有發光的物質僅僅是宇宙中極少的一部分,大約只佔4%。相反,23%的宇宙由看不見的暗物質組成,73%由一種導致宇宙加速膨脹的暗能量組成。這是一個中學老師從未告訴過你的宇宙,一種完全不為人所知的物質和能量正控制著我們的宇宙,主宰著宇宙的未來。
瑞士天文學家茨威基
20世紀30年代,瑞士天文學家茨威基(FritzZwicky)發表了一個驚人結果:在星系團中,看得見的星系只佔總質量的1/300以下,而99%以上的質量是看不見的。當時許多人並不相信茨威基的結果,由於暗物質根本不與光發生作用,更不會發光,在天文上用光的手段絕對看不到暗物質。
幾十年過去了,科學家並未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最近,關於發現暗物質性質的希望,已經隨著檢測而破滅。這種物質對於不同的探測器顯示出不同的性質,有時候它在一個探測器上比在另一個上重,有時候在一個實驗中顯得比其他實驗更容易產生相互作用。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在兩個同樣材質、放置在緊挨著兩個房間的兩台儀器上,一個能顯示出來一個卻沒有。
「現在的情況非常混亂。」胡安·科拉(JuanCollar)對本刊記者說,他是美國CoGeNT暗物質實驗項目的主管。這個項目在明尼蘇達州700米深的蘇丹(Soudan)地下實驗室進行,這裡由廢舊的礦井改建而成。實驗使用高純度的鍺作為探測器來觀測碰撞產生的電信號,它已經看到了數以百計的東西,每一個都可能是暗物質粒子撞擊探測器產生的。
胡安·科拉
「有兩個獨立的實驗似乎發現了暗物質。一個實驗看到連續不斷的暗物質流穿過他們的儀器,另一個實驗似乎已經看到一束暗物質粒子,雖然他們在背景噪音中失去了它們。」科拉說。他用了「似乎」這個詞,因為在經過一番爭論後,學界仍然沒有承認發現了暗物質。
2008年,位於義大利大薩索山一條隧道中的實驗項目DAMA宣稱,在新一代探測器中看到了暗物質的信號。他們的觀點遭到了很多研究小組的質疑。據實驗儀器與其處於同一地區的XENON100項目科學家艾琳娜·阿普里勒(ElenaAprile)說,其他團隊都被他們的發現難住了,現在還沒有人能夠確認這個信號,實際上他們的結果似乎與其他團隊的相互矛盾。2011年5月,科拉所在的CoGeNT小組也聲稱看到了暗物質蹤跡,但是消息發布後並沒有多少人認真對待。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李淼也曾表示,中國的科學家並沒有表示任何興奮或沮喪。
「物理學家追蹤暗物質,就像追蹤一個幽靈。」科拉說。雖然我們看不到暗物質,但是它們有弱相互作用,有一定的概率和探測器內的原子核碰撞,由此傳遞一定的能量給被撞的原子,導致原子被電離、激發或者產生晶格振動,也就是我們能觀測到的光、電、熱信號。這樣的探測實驗非常困難,一是因為信號太微弱,需要非常靈敏的探測器;二是因為信號太少,而其他的宇宙雜訊信號又太多,需要大海撈針似的把暗物質信號挑選出來。
我們需要暗物質。對於天文學家來說,它是看不見的「宇宙膠」。與旋轉木馬一樣,星系在旋轉時產生離心力。引力是保持恆星和星系聚集在一起的「黏合劑」,但是宇宙里我們可以看到的物質,並不能產生那麼大的引力,使星系不致分裂開來,科學家認為宇宙中一定存在另一種看不到的物質,給星系提供重要的引力將其聚合起來。如果暗物質不存在,這意味著我們關於引力的理解在大尺度上是錯誤的。這對於很多天文學家來說是不可想像的,他們將希望寄託於暗物質,並通過觀測星系的移動和旋轉來幫助確定它的性質。
更重要的是,暗物質是我們試圖超越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中缺失的環節。在基礎物理學中有一個非常成功的理論,叫做「標準模型」,這個模型描述了所有已知的物質結構,從原子到星系無一漏網。但是在它描述自然界中三種基本作用力性質的同時,卻無法描述第四種力——引力,而且無法解釋為何有大量的普通粒子。為了完善這個模型,理論學家假設目前還有沒被發現的粒子,在宇宙大爆炸之後極度高溫下和普通物質進行作用,但是現在卻失去了大量的能量。
理論家開始計算暗物質的實體到底是什麼,他們將目光集中於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這是一種運動速度相對緩慢,能夠聚集成團,100倍於質子的粒子。在漫長的研究中,科學家知道暗物質只參與引力作用,不是已知的任何一種粒子,既不發光,看不到它,速度也不是很快,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的各種性質和科學家的預測相吻合,於是成為暗物質最有希望的候選者。
地下尋幽靈
現在很多實驗都是尋找理論上的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為此物理學家們選擇了黑暗世界,他們在廢棄礦井和交通隧道中看管著昂貴的高靈敏度探測器,這些機器將幫他們找到指向暗物質的證據。這些探測器雖然採用了好幾種不同方案,但是都遵循著一個基本理念:拿一些你認為可能與暗物質發生相互作用的物質,將它埋到地底,然後等待不尋常的事件。
這樣的實驗必須在地下深處進行,實驗室上面覆蓋的岩石可以屏蔽宇宙射線或者其他太空中的東西。而暗物質不像我們在地球上遇到的任何東西,它可以穿越一切它遇到的東西。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暗物質理論學家喬納森·馮(JonathanFeng)曾打過一個比方:從你開始閱讀這篇文章時算起,已經有將近10億個這樣的粒子從你的身體里穿過,除非你極其幸運,否則不會有任何一個粒子產生任何可以識別的影響。「平均需要一年的時間,你才有可能遇到一個WIMP粒子,被你細胞里的原子核散射,釋放出極其微弱的能量。為了有希望檢測到這樣的事件,物理學家建起了粒子探測器,長期監測大量的液體或者其他物質。」
各個實驗在地下的那些定製的設備全都等著一顆「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撞擊原子核,並引起一次反彈時刻的到來。普通人或許覺得這種守株待兔行為愚不可及,因為暗物質與普通物質相互作用的可能極其罕見。對艾琳娜而言,這些實驗就像「在黑暗中射擊」,她覺得「這幫找暗物質的人就像撲克牌裡邊的大王一樣難以捉摸」。
但是科學家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並且很多人對此信心滿滿。「暗物質探測器的精度已經比20年前強1000倍,未來的科學家會建造更大更精確的探測器,而且他們也會更熟練地排除掉背景噪音。如果日後有一天,有人站起來說我們已經發現暗物質,這一點兒都不奇怪。」科拉說。
或許暗物質直接探測離出現結果已經不遠了。當然,也存在著另外的可能,就是暗物質並非是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那麼這種類型的實驗就探測不到。隨著歐洲核子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運行,科學家希望在LHC的高能碰撞中製造出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但是目前為止,它也沒有出現。
是時候放棄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了嗎?對此,喬納森·馮對本刊記者說:「科學家仍然可以通過降低粒子的質量來提高它們的互動能力,這同樣也增加了不同種類暗物質粒子的可能性。一旦你開始思考超越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你就會發現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
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最大的對手就是軸子,這是一種非常輕的中性粒子,它在標準模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這個假設的粒子有可能解釋為什麼宇宙中物質比反物質多。除此之外,科學家還提出了各種候選人名單。「這就好比是盲人摸象,我們都摸到了暗物質不同的一面,希望以後我們能將它們放在一起,以正確的方式發現它究竟是什麼樣。」喬納森·馮說。
推薦閱讀:
※宇宙的本質是什麼?物質,精神是什麼?400年科學研究的最大錯誤是二分法
※西南聯大物質清苦卻精神豐富(民國大師上學系列)
※暗物質能摧毀物質, 月球斷崖已被弄崩塌, 300年後黯然無存
※球狀星團「NGC 3201」里的超沉默黑洞,不吞噬物質也沒有光環包圍
※這種「困」在鑽石中的冰,擁有神奇的物質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