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考試重點

一、緒論1、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巨著《黃帝內經》。2、中醫學論述辨證論治的第一部專著《傷寒雜病論》。3、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藥物學典籍《神農本草經》。4、世界上最早的藥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5、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1)整體觀念 2)辨證論治二、陰陽五行1,、陰陽: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的屬性概括,既可以標識自然界相互關聯而又相互對立的事物或現象的屬性,又可以標識同一事物內部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2、陰陽的特性:1)相關性 2)普遍性 3)相對性 4)屬性的規定性3、陰陽的相互關係:1)對立制約 2)互根互用 3)消長平衡 4)相互轉化4、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1)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2)解釋人體的生理活動3)解釋人體的病理變化①、陰陽偏盛:陽盛則熱,陰盛則寒。②、陰陽偏衰:陰虛則熱,陽虛則寒。③、陰陽互損④、陰陽轉化4)指導疾病的診斷5)知道疾病的防治6)歸納藥物的性能5、五行:對木、火、土、金、水五類事物屬性的概括。6、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指樹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長特性。引申為凡具有生長、升發、舒暢、條達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屬性可歸納為「木」。2) 火曰炎上:「炎」,有焚燒、灼熱之意;「上」,即向上。「炎上」指火在燃燒時具有發光放熱、蒸騰上升之象。引申為凡是具有溫熱、向上、升騰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屬性可歸納為「火」。3)土爰稼穡4)金曰從革5)水曰潤下7、五行的生克關係:1)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著有序的遞相資生、助長和促進的關係。五行的遞資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相剋: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著有序的遞相克制、制約關係。五行之間遞相制約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相乘:相剋太過,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其所勝一行的過度制約或克制,其順序和方向與相剋一致。4)相侮:反向制約,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其所不勝一行的反向制約或克制,又叫「反克」,或者「反侮」,其順序和方向與相剋相反。8、確立五臟疾病的治療原則和方法:1)根據相生規律確立: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2)根據相剋規律確立:抑強、扶弱三、藏象1、五臟∶心、肝、脾、肺、腎。五髒的共同生理功能特點:化生和貯藏精氣。2、六腑∶胃、膽、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特點:受盛和傳化水谷。3、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奇恆之腑的共同生理功能特點:貯藏精氣。4、心1)生理特性:心在五臟中居於首要地位,對臟臟功能活動起著主宰的作用。2) 主要生理功能: ①主血脈。心能推動血液運行。②主藏神。心主管生命和精神活動的能力。3)與形體官竅聯繫:在體合脈,其華在面,開竅於舌,在液為汗,在志為喜。5、肺1)生理特性:肺為嬌臟。又稱華蓋之臟。肺氣運動的特點是宣發和肅降。2)主要生理功能:①肺主氣,司呼吸。肺具有主管一身之氣和呼吸之氣的功能。②肺主宣發與肅降。肺氣既具有向上宣升和向外布散的功能,又具有向下通降和保持呼吸道潔凈的功能。宣發:排濁氣;向上輸布津液和水谷精微;宣發衛氣;將會聚於肺的血液經清濁之氣交換後布散全身。肅降:吸清氣;向下輸布津液和水谷精微;清除肺和呼吸道的異物;潔凈血液;有利於大腸的向下傳導糟粕。③助心行血。肺朝百脈,指全身的血液經過血脈匯聚於肺,血液的循行雖然主要依靠心氣的推動,但心氣的盛衰與宗氣密切相關,宗氣「貫心脈」助心行血,正是通過肺朝百脈而實現的。④ 肺主通調水道。肺具有促進水液輸布和排泄的功能。3)與形體官竅聯繫: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於鼻,喉為肺之門戶,在液為涕,在志為悲(憂)。6、脾1)生理特性:喜燥惡濕,主升。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2)主要生理功能: ①脾主運化。主管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轉輸的功能。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二方面②脾主升。含升清、升舉二個意思。③脾主統血。即脾具有統攝血液的功能。3)與形體官竅聯繫:在體合肉,主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唇, 在液為涎,在志為思。7、肝1)生理特性:體陰用陽,其性剛,主動主升。2)主要生理功能: ①肝主疏泄。肝具有疏通全身氣機,使之調暢的功能。(1)調暢精神情志。(2)維持氣血運行。(3)促進脾胃消化吸收與輸布。(4)促進水液代謝。(5)調節生殖功能。② 肝藏血。肝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和防止出血3)與形體官竅聯繫:在體合筋,其華在爪,開竅於目,在液為淚,在志為怒。8、腎1)生理特點:腎藏精,腎為先天之本。2)主要生理功能 :①主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推動和調節臟腑氣化②主水液。主管水液代謝的功能。一是溫煦和推動肺脾等臟對水液代謝的調節;二是腎氣、腎陽對水液代謝的調節是通過「蒸騰氣化」、「升清降濁」來實現的;三是司膀胱的開合,排泄尿液。③主納氣。腎具有攝納肺所吸入的清氣,以防止呼吸表淺的功能。3)與形體官竅聯繫:在體合骨,齒為骨之餘,其華在發,開竅於耳及前後陰,在液為唾,在志為恐。9、臟與腑的關係:1)心與小腸 2) 肺與大腸 3)脾與胃 4) 肝與膽 5)腎與膀胱四、精、氣、血、津液1、氣1)氣的生成:①氣的來源:先天之精氣(稟受於父母生殖之精)後天水谷之精氣(飲食物化生而成)後天自然界清氣(通過呼吸而得)以上先後天之氣結合起來,就生成為人體的氣,又稱真氣。②氣生成與臟腑的關係:與腎、脾胃、肺關係密切。腎藏精,脾胃主運化,肺主呼吸。2)氣的主要功能:①推動作用:氣是活力很強的精微物質,能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激發和推動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能推動血液的生成、運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等。②溫煦作用:氣的溫煦作用是指通過運動變化能夠產生熱量,溫煦人體。③防禦作用:氣的防禦作用是指氣有護衛肌膚,抗禦邪氣的功能。④固攝作用:氣的固攝作用主要是指氣對血、津液等液態物質具有固護統攝和控制,防止其無故流失的功能。⑤氣化作用:氣化是指通過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具體而言指氣具有促進精、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及其相互轉化的功能。⑥營養作用:人體之氣分布於全身各臟腑組織中,為各臟腑器官提供必需的營養成分。3)氣的分類:①元氣功能特點∶推動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激發推動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 活動。②宗氣功能特點:走息道以行呼吸,呼吸的強弱與宗氣盛衰有關。貫心脈以行氣血,主要體現在助心行血。與人的視、聽、言、動等相關。③營氣功能特點∶營養全身。化生血液。④衛氣功能特點∶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入侵。溫養臟腑、肌肉、皮毛。開合汗孔,調節體溫。影響睡眠。2血血的功能:1)濡養作用。2)運載作用(清氣水谷精氣,濁氣濁物,傳遞信息)3)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3津液1) 津液;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組織內在體液及正常的分泌物。在機體內除血液之外的其他所有正常液體都屬於津液。2) 津液的代謝依賴於肺、脾、腎等。3) 津液的功能:①滋潤和營養作用。②化生血液作用。③運載作用。4、氣與血的關係:氣屬陽,主煦之;血屬陰,主濡之。氣為血帥:1)氣能生血 2)氣能行血 3)氣能攝血血為氣母:4)血能載氣 5)血能化氣五、體質1)體質:又稱素質、稟質、稟賦,是人體遺傳性和獲得性基礎上表現出來的生理機能、形態結構和心理活動方面綜合的相對隱定的固有特性。2)體制的分類:①陰陽平和質:功能較協調的體質類型。②偏陽質:具有亢奮、偏熱、多動等特點的體質類型。③偏陰質:具有抑制、偏寒、多靜等特點的體質類型。六、病因(一)外感病因:1六淫:風邪、寒邪、暑邪、濕邪、燥邪、熱(火)邪1)風邪:①性質:輕揚開泄、善行數變、動搖不定、多兼他邪②致病特點:易於侵襲陽位;病位游移不定;發病急驟,變化無常;肢體異常運動;常為外邪致病的先導。2)寒邪:①性質:寒涼、凝滯、收引②致病特點:易傷陽氣,表現寒象;阻滯氣血,多見疼痛;腠理、經脈、筋脈收縮拘。3)濕邪:①性質:重濁、黏滯、趨下②致病特點:易於損傷陽氣;易於阻遏氣機;易於侵襲陰位;病程纏綿難愈;多見頭身肢體困重;排泄物和分泌物穢濁不清、黏滯不爽。2疫氣(二)內傷病因:1七情內傷七情內傷的致病特點:1)直接傷及內臟。2)影響臟腑氣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3)情志波動,影響病情。2飲食失宜:1)飲食不節2)飲食不潔3)飲食偏嗜3勞逸過度(三)病理產物性致病因素:1痰飲(需展開再具體)1)痰飲:機體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屬於繼發病因之一。2)致病特點∶①阻滯氣機,阻礙氣血運行。②易擾心神。③癥狀複雜,變化多端。④病勢纏綿,病程較長。2淤血(需展開再具體)1)淤血:血液運行障礙、停滯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屬於繼發病因。2)致病特點∶①瘀血致病的病機特徵:阻滯氣機;瘀塞經脈;傷及臟腑。②瘀血致病的癥狀特徵:疼痛;腫塊;出血;紫紺;舌象;脈象。3結石七、病機1)發病的基本原理:正氣:簡稱「正」,與邪氣相對而言,泛指人體的各種物質結構(臟腑、經絡、精氣血津液等),是產生生理機能、抗病能力和康復能力的物質基礎。邪氣:簡稱「邪」,泛指各種致病因素,包括六淫、疫癘邪氣、七情內傷、勞逸損傷及各種病理產物(如痰飲、水濕、淤血、結石、宿食)等。2)發病形式:①感而即發②伏而後發③徐發④繼發⑤複發:疾病複發的因素:(1)食復(2)勞復(3)葯復(4)重感復(5)其他因素致復(6)自復八、診法1)正常舌象:淡紅舌薄白苔。2)問現在癥狀:問寒症:但寒不熱;但熱不寒;惡寒發熱;寒熱往來問出汗:自汗:經常汗出不止,活動後有甚者,稱為自汗。多源於陽氣虛弱,腠理不密,津液無以固攝而外泄,常伴有神疲乏力、氣短懶言症。盜汗:入睡時出汗,醒後則汗止者,謂之盜汗。多因陰虛不能制陽而陽偏盛,虛熱蒸發津液外出為汗,常伴有潮熱、紅及舌紅少苔等症。戰汗絕汗問疼痛: 疼痛性質①脹痛、走竄痛∶多見於氣滯。②刺痛∶多見於瘀血③冷痛∶多見於寒邪或陽虛。④灼痛∶多見於火邪或陰虛陽亢。⑤絞痛∶多見於瘀血、蛔蟲、結石。⑥隱痛∶多見於虛證。⑦重痛∶多見於濕邪。⑧掣痛∶多見於血虛或寒邪。⑨酸痛∶多見於濕邪或腎虛。4) 正常脈象:健康人的脈象稱為正常脈象,又稱平脈、常脈。平脈特點:平脈具有胃神跟三個特點,所謂脈有胃氣,是指脈象從容和換,戒律一致;所謂脈有神,即脈象柔和有力,形體指下分明:所謂脈有根,即指沉取尺部,脈應指有力。九、辨證(六經辨證:葉桂(葉天士)傷寒辨證:張仲景)1、八綱辨證1)表裡辨證:辨證疾病病位和病勢趨向的兩個綱領。表證:指六淫等外邪經皮毛、口鼻侵入時所產生的證候。臨床表現:惡寒(或惡風)發熱,頭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癢痛,咳嗽,舌苔薄白,脈浮。辨證要點:①本證以外邪襲表,衛氣被郁為主要病機。②為外感病的初級階段,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點。③以惡寒發熱並見、苔薄白、脈浮為辨證依據。④可見鼻塞流涕、咽喉癢痛、咳嗽,甚至喘促等肺氣失宣的兼證。2)寒熱辨證:辨證疾病性質的兩個綱領。熱證:指感受熱邪,或機體陰虛、陽亢所表現的癥候。臨床表現:各類熱證表現不盡一致,常見的有:惡熱喜冷,口渴喜冷飲,面紅耳赤,煩躁不寧,痰、涕黃稠,吐血,大便干,尿少色黃,舌紅苔黃而干,脈數等。辨證要點:①本證以陽熱亢盛或陰虛內熱為主要病機。②以發熱、惡熱喜涼、面紅、舌紅苔黃、脈數等癥候為辨證依據。③熱傷津液,故渴喜冷飲、大便干、尿少色黃、舌干少津等癥狀亦可作為辨證的參考依據。④熱傷血絡,迫血妄行,故吐血等血癥狀亦可見之。⑤寒證熱證的鑒別:辨證寒證與熱證,不能孤立地根據某一癥狀做判斷,應對疾病的全部表現進行綜合觀察。3)虛實辨證:辨證邪正盛衰的兩個綱領。4)陰陽辨證:辨別癥候類別的綱領。陽證:表證、熱證、實證陰證:里證、虛證、寒證2、氣血津液陰陽病辨證1)氣病辨證:癥狀:氣虛、氣陷、氣滯、氣逆2)血病辨證:癥狀:血虛、血瘀、血熱、血寒十、養生、防治、康復1、養生的基本原則:順其自然;形神兼養,動靜結合,調養脾胃。2、預防:未病先防;既病防變。3、標本先後:標與本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常用來說明疾病過程中的各種矛盾關係。以發病先後而言,先發之病為本,後發之病為標;以病因與癥狀而言,病因為本,癥狀為標。1)急則治標:標病或標症甚急,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或影響本病治療時所採用的一種治療原則。2)緩則治本:標病或標症緩而不急時所採用的一種治療原則。3)標本兼治:標病與本病錯雜並重時採取的一種治療原則。4、正治和反治:在「治病求本」根本原則指導下,針對病證有無假象而制定的兩種治療原則。1)正治:方法: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2)反治:方法: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5、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三因:因人、因時、因地6、康復的基本原則:形神結合,內外結合,葯食結合,自然康復與治療康復結合

===============================================================

  • 持續更新,請添加收藏,繼續關注!親們:轉起來,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投入到我們的學習行列中來,幫助更多的人來通過考試!綿陽華奇教育,只為助您一考過關!

  • 推薦閱讀:

    名老中醫之路之(11 )施今墨
    中醫:5個飲食壞習慣很傷陽氣!冬季怎麼補陽?
    中醫書友會
    面相部位詳解(一)
    黃褐斑不斷加深,原來是肝鬱氣滯,看老中醫如何消除黃褐斑

    TAG:中醫 | 理論 | 考試 | 中醫基礎理論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