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行大海十五年——嘉慶大海盜蔡牽傳
咱中國一直是大陸文明,航海的人不少,可成不了主流,甚至被人鄙視。為什麼呢,一是下海風險太大,山東不是有句俗話么:「寧可上山趕驢,不願下海餵魚」。二呢,就是中國總認為自己是世界中心嘛,周圍都是蠻夷,好好地你去蠻夷之地幹什麼?事實也是如此,一般來說,除非走投無路,國人一般是不會去海上謀生的。
可中國實在是太大了,走投無路的人相對就比較多,於是去海上謀生的人從來就沒少過。因為下海的大多是活不下去了或者是亡命之徒,所以又當商人又當海盜就成為比較普遍的現象。明朝航海業發達,海盜特別多,倭寇大頭目王直、徐海就是由海商轉化為海盜;明末的大軍閥鄭芝龍早年也是海盜出身,後來漂白了就受了招安。清朝自康熙開始為了防備海盜嚴格禁海,可這人要活不下去了誰管你官府的禁令呢?雖然清朝沒有出過什麼大的海商,可大的海盜還是出過的。現在漳州地區都還有句俗語「卡野蔡牽」,意思是指責對方比蔡牽還要兇狠。蔡牽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就是一個特大海盜。
蔡牽原籍福建同安,1761年出生於漳浦海下,家裡貧窮,每天走街串巷,挑擔叫賣土蝦母為生(有人說,蔡牽是以彈棉為生的手工業者。見《台灣雜談》,四川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一次,在社裡富戶鍾姓門口賣土蝦母,不小心,濺了一點滷汁在鍾姓的紡綢褲上,被鍾姓的指著鼻子臭罵一頓,非叫他用舌頭舔乾淨不可。他受此侮辱氣憤不過,心想:空有一身本領,卻受人欺凌咽不下這口氣,於是下決心鋌而走險。第二天,故意再到鍾家挑釁,把整桶土蝦母扣在姓鐘的頭上,然後快意地拍拍衫褲就下海聚眾起事了,那是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一說乾隆六十年)。這雖然不算官逼民反,至少也是富逼窮反了。
開始,他參加了自官府「禁海」以來便存在著的海上武裝團體,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統一台灣後,朝廷開放海禁,東南沿海對外貿易迅速發展。但乾隆末年和嘉慶初年,政風日壞。一方面,商人勾結官府,從外貿中獲取高利而暴富;另一方面,廣大漁民、農民在封建剝削下,生活極其艱苦,貧富懸殊非常突出。時值沿海連年遭災,米價飛漲,由於生活所迫,「失業貧民無不出海為盜」〔1〕,形成了幾股「劫海」的海上武裝集團。
蔡牽不久便成為所在「劫海」武裝的首領,由於他劫富濟貧,「善捭闔,能使其眾」〔2〕,力量不斷壯大,許多窮苦的漁民和船工前來參加。在嵛山馬祖澳建五進馬祖宮為據點,搶劫官船,扣留商船、漁船取贖,或「打單賣票」(名為「免劫票」,每艘須交納番銀400元),沒有他的令旗,商船休想平安通行於台灣海峽。當時由於海禁,船商冒險走私,以土產運供蔡牽船隊,回岸謊報被劫,船隊則販安南(越南)、南洋等地,再運舶來品內銷。
嘉慶五年(1800年)後,蔡牽與流竄於東南沿海的鳳尾、水澳、張保仔(嘿嘿,這人出名)、矮牛、紅頭白底等海上民間軍事組織密切聯繫,互相策應,活躍於從北部灣到台州洋海面。時而披山(屬今浙江玉環縣),時而北關(屬今蒼南縣),時而北麂(屬今瑞安市),時而南麂(屬今平陽縣),行蹤神出鬼沒,使官軍窮於應付,稱之為「艇匪」。他們平日驕橫,但一遇蔡牽戰船就退避三舍,「哨船不敢近盜船,見商船則橫索貨財,商船不與,便指為盜船」〔3〕。許多船商因此對官府產生強烈不滿,反而同情「盜船」,為蔡牽提供日用品和清軍的情況,使清軍水師在海上圍殲蔡牽的計劃屢遭失敗,而蔡牽軍的聲勢卻越來越大。時人記載,蔡牽貌不驚人,矮小、黃瘦,左額有刀疤,身著蕉布短衫、青褲,花綢布包頭,手帶金鐲,赤腳穿鞋,性格果敢、機變,被尊稱為「大老闆」、「大出海」。蔡牽的隊伍中沒有設立官銜,彼此只呼綽號或排行,不過這打扮和稱呼,還真是典型的海盜形象啊,要是再戴個眼罩就更完美了。
嘉慶五年(1800),他收並了安南夷艇(安南[今越南]阮光平奪得政權後,招納亡命,配以艇船,令劫中國沿海商船,以佐國用。光平死後,其子福映受中國封,斷絕與劫海艇船的聯繫,其在福建沿海的艇船遂為蔡牽所並)被清軍打散的水澳、風尾幫等海上武裝集團又來歸附,遂擁有戰船百餘艘,部眾萬餘人,並與陸上天地會(那時候肯定不是陳近南了)相連結,從而控制了閩浙沿海部分地區,對進出的外國商船實行徵稅(實際上我覺得叫保護費比較合適)。此後,蔡牽率領自己那一幫子海盜活動於北自山東、南至兩廣一線沿海,攻城略地,屢次打擊清軍。嘉慶七年五月初,蔡牽首次主動攻擊清朝官軍,夜襲了廈門海口附近的大擔、二擔清軍軍營,全殲駐軍,並拆毀炮台,奪取大炮13門。
一般來說,缺乏補給後方的海盜只能搶掠為生,戰鬥力一般不如官軍,就算在海戰本領上強些,但也絕不該登陸作戰。然而蔡牽居然能攻克官軍防守的炮台,這多少有點不可思議。
實際上清朝的海防炮台早已落後於時代,據西方人對當時中國最先進的虎門炮台的觀察:「炮台的門口常常開設在旁邊,正面的入口如果不是全不設防,也只有一兩門大炮控制著,沒有壕溝,沒有弔橋,沒有吊閘或其他防禦物……我們確信,僅僅一個奇襲就能於十分鐘內把這些炮台的任何一個奪取過來。」〔4〕由此看來,蔡牽輕取廈門的海島炮台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了。
對蔡牽的這次攻擊行動,清王朝深感震恐,將蔡牽由「匪」改稱為「逆」,這也代表著官府開始把蔡牽當成一個政治上的對手來看待了。按照我國史學界的習慣,這些人不光是為了搶掠財物而是有政治目的,那麼叫海盜就不太準確,應該叫起義軍。其實筆者覺得不管他是為了搶錢也好,搶炮也罷,並沒有提出明確的政治主張,就這麼把他歸結為起義軍並不合適,所以本文還是叫他海盜。
既然「級別」升格了,「待遇」自然也看漲,清廷下令福建水師下轄的海壇鎮和浙江水師下轄的溫州、黃岩二鎮〔5〕及粵、閩、浙三省水師會剿蔡牽。由於蔡牽的艦艇船高炮大,清軍「水師戰艦不能制,(浙江巡撫阮元)乃集捐十萬金付(水師提督李)長庚,赴閩造大艦三十(艘),名曰霆船,鑄大炮四百餘(門)配之」〔6〕。李長庚(1751—1808,字超人,號西岩[這個字可真強!])可以說是鎮壓蔡牽等部義軍最得力的清軍將領。他也是福建同安人,算是蔡牽的小老鄉。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中武進士,授藍翎侍衛。歷任浙江衢州都司、提標游擊、太平參將、樂清副將。五十二年,權(即代理)福建海潭鎮總兵,所轄南日、湄洲,當時民亂很多,盜賊叢生,他捕盜有功。但是不久鄰鎮管轄的海域有民船被海盜搶劫,誤指海潭,李被彈劾落職。他越想越憋氣,便捐出家財,募雇鄉勇出海,擒獲海盜首領林權等數十人,並趕跑了海盜陳營。乾隆的愛將福康安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時期,傳檄郡縣,要求地方協助。長庚變賣家產,買了戰船和軍食軍械協助官軍,需用的火藥由所在郡縣支與。福康安見他這麼積極,十分讚賞,便想給他立功起複的機會,命令他到浙江海域,捕獲了當地的海盜林明灼、陳禮禮等,奏功以游擊起用。五十五年署銅山參將,消滅了不少海盜。五十六年因為父親去世而去官回家丁憂。五十九年補海潭游擊,仍留銅山參與鎮壓蔡牽、朱濆兩股海盜及安南夷艇。嘉慶二年(1797年),以功升澎湖副將。皇帝召見時諭:長庚勤於捕盜,升任定海鎮總兵。四年,李由浙江追擊海盜進入廣東,遇到了蔡牽戰船,將其趕跑,因此被朝廷賞戴花翎。
清軍水師裝備霆船後便不斷出洋追殲蔡牽船隊。蔡牽機靈著呢,既然你船大炮多,那我不跟你打了,大海寬著呢,你慢慢找吧。他把自己的船隊分散了,避強擊弱,只佔便宜不吃虧,與其周旋於閩浙海面,使清軍疲於南北奔命。嘉慶八年(1803年)正月,蔡牽率船隊北上浙江定海,往普陀山進香(不知道是拜媽祖還是如來)。李長庚得到情報,率浙江水師尾隨,乘其不備,佔據上風發炮攻擊。這次蔡牽吃了大虧,退到福建海面時只剩下24艘船了。二月,李長庚追到閩東三沙海面。因糧食、火藥已盡,篷破桅壞,無力再行抵抗,蔡牽即利用閩浙總督玉德與李長庚的矛盾,向玉德偽降。玉德信以為真,命令李長庚暫停追擊,帶船回港。當浙江水師退走後,義軍在閩東人民的支援下,「繕檣械,備糗糧」〔7〕,然後揚帆而去。(嘿嘿,當年貌似黃巢、李自成都用過這招)
定海普陀山之戰,使蔡牽感到霆船威力巨大,自己現有的戰船難以與之匹敵,於是用重金「賂閩商造大艇,高於霆船」〔8〕。建成後,商人載著貨物出海交船,返回時則向官府報告遇上海盜,船全部被劫。六月,蔡牽得船後如虎添翼,進入台灣鹿耳門,把官倉里的幾千石洗劫一空,並用其中一部分接濟廣東海面的朱濆部海盜。朱濆的情況和蔡牽不同,他本來是海商,因不堪官府盤剝而起事,此時見蔡牽勢力強大,便率所部數千人與蔡牽聯合,兩軍80餘艘戰船游弋於福建沿海,嚇得福建水師居然不敢出海。
偌大個清政府,能對付蔡牽的還是只有李長庚一人。嘉慶九年(1804)三月初十日,蔡牽與李長庚戰於閩東浮鷹島海面,雙方各有傷亡。為了保存實力,蔡牽引軍轉戰台灣。四月中旬,駛抵鹿港,進泊鹿耳門。二十八日乘雨襲擊台灣重鎮北汕,守軍來不及發炮即潰敗,游擊武克勤、守備王維光戰死。義軍「遂燔木城,毀炮台,奪鐵炮」。三十日夜又「焚鹿耳門營署,火光達安平」〔9〕。清軍總兵愛新泰移駐安平,不敢往救,清軍的幾艘哨船也被蔡牽俘虜,蔡牽聲勢大震。
五月下旬,蔡牽回師福建海域,由於北汕大捷的聲勢,又有廣東海盜率紅頭艚20餘艘來附,會師於竿塘(今馬祖)海面。六月初五日,為了搶攻,溫州鎮總兵胡振聲奉玉德的命令,帶領在閩運木的24艘戰艦率先進攻,與蔡牽激戰於浮膺海面。結果總兵坐艦被擊毀,胡振聲以下官兵80餘人喪命,蔡朱聯軍大獲全勝。清廷震怒,將避戰的金門鎮水師總兵吳奇貴等革職下獄,並命令李長庚統領浙江、福建兩省水師「會剿」蔡牽。李長庚親自率領溫州、海壇兩鎮水師作為機動部隊在海面搜索,並命令金門、黃岩、定海等地水師嚴守轄區,伺機策應,企圖聚殲蔡牽船隊。
眼看福建官軍防衛嚴密,蔡朱聯軍船隻百餘艘即分三幫北上浙江海面。清廷急命沿海水師嚴防謹守,合師「會剿」。八月二十日,李長庚率浙閩4鎮水師合擊蔡牽於定海以北海面。李長庚精通海戰,他指揮所部將蔡朱船隊攔腰切斷,命令部分戰船追擊朱濆,自己率領水師主力進攻蔡牽。義軍各幫未能密切配合,損失艇船3艘,其中包括蔡牽副手的戰船,連蔡牽座船上的蓬索也被炮火擊斷,情況十分危急。這時,正好風雨驟起,蔡牽乘機脫身,從北關退走。
事後,蔡牽將這次失利委過於朱濆,朱濆不服,遂率所部單獨行動,本來受到挫折,接著又發生了分裂,蔡牽之勢逐漸衰落。之後,蔡牽幾次海上作戰均不利。由此也可以看出,蔡牽這人肚量太小,最多也就只能做到個豪傑,更遠大的目標是沒指望了。
嘉慶十年(1805年),由於在浙江連遭挫折,蔡牽率船隊回師福建。四月,蔡牽集中艇船80餘艘進攻台灣。在漳化洪老四數千義軍的配合下,攻佔淡水,「據滬尾,焚艋舺(今台北)」,擊斃清軍都司陳廷梅;繼而分兵南渡,又有鳳山(今高雄)吳淮泗義軍響應,遂克鳳山。「官軍皆聞風而靡」〔10〕,傷亡慘重,龜縮在府城(今台南)及其附近,起義軍迅速壯大到2萬多人。蔡牽在台灣人民的支持下,稱鎮海威武王,建元「光明」,設文武官制(這下可以叫起義軍了)。十一月,義軍一面逼攻府城,一面於鹿耳門、淡水等地設防,以對付大陸來援的清軍。蔡牽親率船隊游弋海上,指揮海陸攻防。十二月二十四日,蔡牽於海上擊潰台灣總兵愛新泰船隊。
嘉慶十一年(1806)正月,已經升任浙江提督、仍「留閩速靖海洋」的李長庚率閩浙水師3000餘人援台。因鹿耳門為義軍沉船所阻,遂將計就計,命金門鎮水師總兵許松年、澎湖水師副將王得祿率50艘小舟從南北汕大港門進入安平內港,乘夜以火攻襲擊義軍船隊,自己則率大船守在南汕和北汕港外,防止起義軍從海上突圍。蔡牽戰船被焚30餘艘,退保洲仔尾。二月初二,清軍水陸夾擊洲仔尾,義軍陸上營寨被毀,船隊被困。初六日(3月25日),風潮驟漲,沉舟漂起,蔡牽乘機率戰船30餘艘奪鹿耳門而出,退回閩東水溪、大全休整,「裝篷鐔洗」〔11〕,補充糧食火藥。清軍在鹿耳門獲勝後,加緊對島上義軍進行反擊。義軍連連失利,淡水、鳳山等要地先後失陷。三月,欽差大臣、廣州將軍賽沖阿領援兵抵台(清廷命廣州將軍賽沖阿領兵援台後,認為「福建水陸官兵七萬有餘,調渡台灣者不過三四千」,難以對付二萬義軍,又令成都將軍德楞泰「調四川兵三千赴剿」,德楞泰又秦准從兩湖、兩廣、山東各調兵二千人隨行。另調吉林、黑龍江兵赴閩參戰。但因台灣戰事基本結束,後者未見抵台)。五月,蔡牽再率船隊赴台,進攻噶瑪蘭(今宜蘭)、鹿耳門均受挫,遂放棄台灣,撤回閩浙沿海,據說只剩下3艘戰船。
雖然重創了起義軍,但因為未能全殲,清政府將閩浙總督玉德以「協剿不力罪」撤職查辦,李長庚也被摘去頂戴花翎。打了勝仗卻挨處分,李長庚真是覺得自己比竇娥還冤,立即上了一本為自己辯解,說主要是因為福建「兵船不得力」,義軍「接濟未斷絕」,才導致了未能殲滅蔡牽。福建文武官員得知此事後,十分驚恐,深怕連累自己,便聯名向新任閩浙總督阿林保誣告李長庚。阿林保信以為真,就三次上密折彈劾李長庚。他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嘉慶也不知道誰對,就詢問浙江巡撫清安泰,清安泰上奏為李長庚辯護,說他熟悉海島形勢和氣候情況,擅長海戰;毀家紓難,捐造船械(剛捐獻了大船15艘,真是有錢哪);身先士卒,部下皆樂以效死……,總而言之,具備了優秀將領的一切優點,這麼具有先進性的一個人物,自然所有的攻擊都是不實之辭了。清安泰還提出了一個釜底抽薪的辦法,把海上水師「圍剿」和岸上嚴禁「濟賊」相結合。嘉慶對此十分讚賞,遂命令李長庚專心在海上作戰,責成阿林保等必須為水師及時提供堅固管用的戰船和充足的口糧火藥等物資,並在閩浙沿海實行嚴格的堅壁清野。這後一項措施十分毒辣,蔡牽本來沒有穩固的陸上根據地,補給幾乎都來自岸上,清軍這麼一搞,船隊的糧餉硝葯得不到補給,船炮得不到修理,只得分散游擊。
嘉慶十一年(1806年)八月,李長庚在浙江漁山海面堵住了蔡牽船隊,戰鬥十分激烈。李長庚身上多處中彈,重傷昏迷,清軍水師失去指揮,蔡牽乘機指揮船隊衝出包圍圈。次年,清政府又撥出巨款趕造大戰船30艘,交李長庚加強海上力量,起義軍的局面更加被動。
嘉慶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08年1月),李長庚偵知蔡牽行蹤,即與福建水師提督張見升合圍蔡牽於南澳(今屬廣東潮陽)東南之黑水洋。蔡牽這時只有3艘大船和10餘艘小船,在數倍於己的清軍圍攻下,奮起抗擊,船艇大部被毀,最後僅存三船,指揮船的蓬帆和船舷也被擊穿多處,但起義軍仍然頑強還擊,使敵船難以靠近。李長庚求功心切,親自駕駛火攻船用鉤掛住蔡牽坐船後梢,清副將印得方跳幫與義軍戰士肉搏。情況萬分危急之際,蔡牽鎮定指揮,迅即以尾炮突然開火,李長庚喉部中彈身亡。水師各船見主帥身亡,頓時驚散。張見升恐懼萬狀,「不戰,遽引舟退,牽得以逸安南」〔12〕。因此,張見升被逮往京城問罪,李長庚則被追封壯烈伯,謚忠毅。他部下有一位小軍官以後比他還出名得多,這個人叫陳化成。
元氣大傷的蔡牽脫出險境後,退往安南休整。嘉慶十三年(1808)秋,蔡牽再次與朱濆聯合,重聚50餘艘艇船,重入閩浙海面,劫商船,襲兵艦。浙江張阿治率起義軍響應,頗有聲勢。本來李長庚這大敵已死,蔡牽應該可以橫行天下了吧,但浙江巡撫阮元利用了蔡牽的弱點,設法挑撥蔡、朱關係,使朱濆率船離去,起義軍再度發生了分裂。接著,朱濆船隊在福建海面遭到金門鎮水師總兵許松年的襲擊,朱濆中炮而死。次年,朱濆的弟弟朱渥帶領3000人、42艘船和800餘門火炮向清軍投降,張阿治也率領500餘人、80餘門炮投降,清軍得以集中力量對付蔡牽。
嘉慶十四年(1809年)八月十七日,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浙江水師提督邱良功分率兩省水師,合擊蔡牽於舟山海面。是日,雙方激戰於漁山外海,互有傷亡。次日,蔡牽船隊往東南邊戰邊走,傍午越過了黑水洋。清軍深恐蔡牽走脫,決定採取「分船隔攻」的近戰戰術,將義軍船隊分別包圍,使其無法互相應援,並集中圍攻蔡牽坐船。邱良功首先逼近蔡船,並進行衝撞,兩船篷索交纏。蔡牽即以碇猛擊邱船,撞壞了蓬帆,並與清軍跳幫血戰,以長矛刺穿了邱良功的小腿。浙江水師敗下陣來後,王得祿又率領福建水師撲了上來。清軍船多炮猛,起義軍的戰船被分割圍截,無法互相支援。苦戰多時,蔡牽座船以寡敵眾,殊死抵抗,250多名戰士只剩下30餘人。大炮彈丸也已經用盡,遂以銀元填入炮膛發射,擊傷王得祿額頭和手腕。王得祿遂令向艇上投擲火斗、火罐,並靠上蔡船,另一艘清軍戰船又撞過來,撞斷了舵桿,船已不堪操縱。蔡牽見尾樓著火、清軍已躍上船來,知道大勢已去,便毅然用首尾大炮對轟,裂船自沉。蔡牽和全船義軍無一生還,其它船艇部眾千餘人降清。余部於第二年也全部失敗。
蔡牽海上起事十餘年,台灣海峽兩岸群眾受其旗者數萬人,多次打敗清軍,給清朝統治者以重大打擊。但其劫海行為也對海上生產和貿易造成了不利的影響。關於蔡牽的所作所為,史家褒貶不一,有稱為「寇賊」、「海盜」,也有稱為「農民起義的領袖,反抗壓迫的英雄」,一時難以公斷。但若稱他為海上之風雲人物,想來無有異議。其實綜觀西方海軍史,名將大多出身海盜,殺人如麻者有之,窮凶極惡者有之,只要被政府收編,合法行搶(即西方所謂之「私掠船」),便可以封爵拜將,風光無限。中國雖然歷來不缺乏海盜這個職業,奈何中國統治者歷來缺乏海洋觀念,使得西方海盜在古代海軍史上領盡風騷,也使得西方海軍最終征服了世界。
註解:
〔1〕《清仁宗實錄》卷二,嘉慶元年二月條。
〔2〕魏源《聖武記》卷八《嘉慶東南靖海記》。
〔3〕《清朝經世文編》卷八五。
〔4〕《中國叢報》1836年8月,5卷3期第3篇。
〔5〕根據《清史稿》卷135,《兵志》6,海壇鎮有左營戰船10艘,右營戰船8艘;溫州鎮有水師中、左二營戰船20艘,水兵480人;黃岩鎮有中、左、右三營戰船哨船25艘,水兵2775人。
〔6〕《清史稿》卷三五○《李長庚傳》。
〔7〕魏源《聖武記》卷八《嘉慶東南靖海記》。
〔8〕《清史稿》卷三五○《李長庚傳》。
〔9〕、〔9〕連橫《台灣通史》卷三十二《海盜傳》。
〔11〕《清仁宗實錄》卷一百六十一,嘉慶十一年五月。
〔12〕黃鴻壽《清史紀事本末》卷三十八《各省之叛亂》。
推薦閱讀:
※半天雲居|一群「海盜」上岸後居住的村子,已經進入了消失的倒計時
※做個風情萬種的「海盜女郎」
※海盜那些事兒
※俄兩大芭蕾巨星表演的《海盜》大雙人舞 讓人嘆為觀止
※安樂博 | 大航海時代的東南亞海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