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佛陀談心(教你做人的102個真理)
06-20
同佛陀談心(教你做人的102個真理)
作者:佚名
上篇 守戒:為自己負責 第1節:前言 前言 人生最可怕的事情是什麼? 衰老?疾病?死亡?離別?貧窮?失戀?失敗…… 都不是,其實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不知道自己在錯誤地做人。 「做人」是人活著最大的事情。自從來到這個世界,做人就貫穿了我們的一生。做人是我們終身的職業,我們無法請假,無法辭職,無法將屬於自己的工作移交給別人。所以,如何將人生過得更好,過得更有意義,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也是我們每個人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 然而,世上最難的事情就是做人。人們常嘆:做人不容易,做好人更不容易,做個世間事都能看得通透的好人最不容易。作家鐵凝在《閑話做人》文中感嘆:「最累的莫過於做人。」男人們感嘆做男人不容易,女人們則埋怨說難道做女人就容易了嗎。人,不分男女,活著就是不容易。 人是無法逃脫做人苦累的,我們只能儘力活得輕鬆一些,前提是要正確地做人。佛陀說:「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凡事皆有因果,從一開始就錯了的事,註定是要錯誤地結束。老天不會再給一次重新做人的機會。人生最悲慘的事情,莫過於年老時發現自己的過錯。如果年老時不能發現自己的過錯,那更是不幸之至。 所以,我們應該及早知道一些做人的真理。 佛是一個老師,告訴我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我們應該怎麼去辦。佛告訴我們:眾生平等,人人是佛。人要不斷地修鍊,使自己的行為正確,從心中生出智慧,從而除掉迷惑,正確地做人,快樂地生活。 佛家的戒、定、慧三學,蘊涵著大智慧。《楞嚴經》上說:「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儒學經典《大學》里也說:「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做人要從戒、定、慧修起,福、慧雙修,謀求人生圓滿的境界。 做人的真理,在於守戒。就是要防非止惡,行為不逾規矩。守戒不是為佛而守,而是為我們自己行為的善惡承擔後果,為自己負責。 做人的真理,在於得定。定就是清凈心,清凈生智慧。得定則不會對境迷亂,不會為境牽引,不會覆障本性。能在一切順逆境界中修自己的清凈心,不為人事環境所干擾、所污染,那你的道業就成功了。 做人的真理,在於開慧。宇宙的精華是生命,生命的精華是人,人的精華是智慧,智慧的精華是佛。佛充滿了無邊的智慧與無盡的溫柔,慈悲地撫慰著每一個人;佛遍慧學,教人破除迷惑以證真理之道,獲得圓滿的人生。 學佛是對生命負責,學佛的意義在於完善並提升我們的生命質量。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人人都有一顆佛心,人人是佛。世俗之人,敬佛的,不敬佛的,都應該遵守做人準則,注重個人道德修養,完善個人行為。只有人人會做人,才會利自己,利他人,利社會。 時常與佛陀談談心,參禪悟理,明心見性,看透人生,取得心靈的平靜。這不也是人生一樂事嗎? 上篇 守戒:為自己負責 佛家講:「防非止惡謂之戒。」佛陀制定戒律,不是為了束縛,而是對我們無明眾生一種最好的保護。佛家戒身業口業意業,就是防止行為、語言、思想三方面的過失。守戒不是為佛而守,而是為自己行為的善惡承擔後果。 一、行為決定結果 1、痛苦源自錯誤的追求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人生,最重要的是生命,最希求的是幸福,最不希望得到的是痛苦,必須品嘗的也是痛苦。人,為什麼會痛苦?為什麼會煩惱? 在生命的長河裡,痛苦原本不是我們應該去迴避的東西,我們要做的是去認識為什麼痛苦,為什麼有煩惱。有了痛苦就承受著,根本不弄清楚痛苦源於什麼,這是多數人的悲哀。 佛陀說:「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這就是答案。我們認為金錢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錢帶給我們的煩惱也很多。我們認為賭博可以帶來快樂,但為了賭博自殺或家庭破碎的事,卻時有所聞。談戀愛卿卿我我,好不浪漫,但是每天打開報紙,情殺的案件一大堆。痛苦大多是人們自釀自斟自飲。 第2節:一、行為決定結果(1) 一個盜竊者,他一生為盜,最後盜了自己的家,還親自引來了警察。這是一種多麼荒唐可笑的事情,但他的確盜成了習慣,這也成了他最大的痛苦。他改變不了自己,不盜他便痛苦萬分,盜了才會心安理得,要改變這個惡習居然成為舉步維艱之事。他追求了錯誤的東西已成習慣,所以他一生都痛苦著。 男女之間的愛與恨,許多也源於錯誤的追求。愛上不該愛的人,喜歡不該喜歡的人,或者,愛上一個根本不愛自己的人,或者被一個不該愛自己的人所愛,真是痛苦!凡此種種的孽愛,都只能帶給愛者以陣痛,有的會為此痛徹心扉,痛斷肝腸,有的甚至會為此種種偏激或邪惡的愛情放棄道義,最終做出喪盡天良之事,那也無非是因為心靈深處的傷痛吧。愛得越深痛得越深,不正是一些不能終成眷屬的有情人痛定思痛後的悔悟嗎!愛也錯,不愛也錯,因為它們本來便是錯誤的追求! 人的一生,任何時刻都不能失去奮鬥目標和前進的方向。沒有追求和夢想,是痛苦的;追求錯誤的東西,也是痛苦的。有的人活了一輩子,不知道自己是為什麼活著,為了什麼目標而生活。身在迷局中的人,執迷不悟的人,必將為痛苦埋單。 有一位年輕人,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做一名數學研究員或者是當一名翻譯家。為了自己的目標,年輕人不顧家境貧困,不顧年齡已經很大,到一所大學做了一名無證的旁聽生。他總是偷偷地來班裡上課,如果被同學和老師發現了他就拿著書走出去,當老師和同學們不注意時他又拿著書來班裡聽課。 他半工半讀,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過了幾年,從一個對數學一竅不通的門外漢變成了能聽得懂數學、對數學產生了興趣的人。不僅如此,通過旁聽,他還讀完了數學研究員的全部課程並修完了碩士學位。他為了自己的目標整整追求了十七個年頭。 為什麼會用十七年呢?當初他學數學,學到一半能聽得懂,但是在運用方面他還是很困難。他覺得自己的英語水平太差而導致了他的數學不好,於是苦攻了幾個月的英語。但是他的數學成績還是沒有提高,因而他又放棄了學習英語,繼而他放棄了數學,改學德語和俄語。就這樣他東學一點西學一點,他的各個學業的成績都只是半桶水,沒有一門學科比較精通的。他最好的一門課程就是俄語,這一點還能讓他自己欣慰一點。 年輕人就這樣整整學習了十七年,已不再年輕,但結果卻是數學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學歷又不具備。為了謀生,他只能靠他的一點點俄語水平當了一名翻譯。 由此可見,一個人如果走上了錯誤的途徑,等待他的將是無限的痛苦。再看看那些胸有大志,最後淪落為囚犯的人們,他們在追求名利的同時,也在痛苦著。他們把地位的升高當成畢生的追求,而在漫漫的追求中,他們逐漸喪失了自尊和自愛。他們吹牛拍馬,阿諛奉承,有的變賣良心,不惜扭曲人格。 人之初,性本善,誰也不願意成為靈魂的背叛者,他們在黯然神傷的時候,又是何等痛苦與悔恨,但是木已成舟,身不由己。懸崖勒馬的兩種後果,其一是回頭是岸,但將兩手空空,什麼也得不到,一生的心血付之東流;其二是可能被後來的追兵一箭斃之,殺人滅口,除之後快。總之他們的痛苦與代價也只不過因自己的貪念和膨脹的私慾罷了。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在追求錯誤的東西。既然是錯誤的東西,為什麼不選擇放棄?不知道追求的東西是對還是錯,這才是最痛苦的。還有一些人,明明知道是錯的還要繼續下去,明明心裡痛得不行了,還是做下去,這種人病得不輕。 你拚命追求的,不一定是正確的。你不去追求的,未必就是錯誤的。明白你的追求是對是錯,非常重要。所以,正確地進行思考是追求成功的重要條件。你用正確的方式來追求自己的幸福,那麼,你的幸福可以長長久久。 所以,在人生追求的過程中,我們要善於總結自己、反思自己、比較自己,找到正確的追求方向和追求方式。這樣,我們就不會按照錯誤的方向一直走下去,我們的痛苦就會少一些。 第3節:一、行為決定結果(2) 2、為因果負責任 世間人要對法律負責任,修行人要對因果負責任。 人類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對自由的追求。換句話說,人類的存在與自由,從一開始便是不可分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有時人們追求自由是不惜代價的,然而,自由是有條件的,相對的。追求無限的自由者,一定會妨礙他人的自由,自己也會受到懲罰。 時至今日,人類的本性里雖然仍然追求無限的自由,夢想著可以隨心所欲,為所欲為,無拘無束,逍遙自在,但種種約束使得人類力不從心,不得不委曲求全。無限自由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滿足了人的慾望,使本能得以釋放;另一方面,它往往是利己而損人的。比如有人想殺人,有人要騙人,有人要佔有更多的財產,有人要發動戰爭等等。 怎麼辦呢?經過約定,人類建立了社會,構建了一整套規則,大的如法律,小的如各種規章制度,還有一些道德規範。這些規則一方面保證人的公認的權利,即有限的自由;一方面限制了人的行為,使之不能對別人構成傷害。人只能在一定的法律環境下存在和發展,否則,就是對眾人的敵對,就要受到懲罰。 所以,人應該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世間人要對法律負責任,修行人要對因果負責任。太危險、太沒有法度、太不合道德的事情不要去做,做了就會有災難。 清代山東人陳義客游北京時,途中遇到壯士魯勝。陳義見他義氣慷慨,說話投機,便結為兄弟。原來魯勝是個強盜。過不久,盜情事發,魯勝被關進了監獄。 陳義到獄中探望,魯勝對他說:「吾不幸犯罪,無人相救。承兄弟平日相愛,有句心腹話,要與兄說。」陳義說:「感蒙不棄,兄有見托,必當盡心。」 魯勝便說道:「吾有白金千餘,藏在某處,兄可去取了,用些手腳營救我出獄。萬一不能救出,便只求兄照管我獄中衣食,不使缺乏。他日死後,只要兄葬埋了我,剩下的東西任憑兄取了。只此相托,再無餘言。」說罷淚如雨下。 陳義說:「且請寬心,自當儘力相救。」於是告別魯勝,依著魯勝所說,到某處取得了千金。陳義見錢眼開便想獨吞,於是想了一番說:「若不救他,他若教人問我,無可推託,把他惹怒了,萬一攀扯出來,我這錢財得也得不穩。何不結果了他,倒是落得乾淨。」正是:轉一念,狠一念。 於是,他便送給兩個獄吏30兩銀子,說魯勝是自己的仇人,要他們藉機殺了魯勝。從此陳義白白地得了千金,又無人知他來歷,搖搖擺擺,在北京受用了三年,用了七八成之後,便下了潞河,搭船回家。 到了船中,與同船之人正在艙里說閑話。忽然,陳義跌倒了,一會兒爬起來,睜起雙眸,大喝道:「我乃北京大盜魯勝也。陳義天殺,得我千金反害我性命,現在要還我命來!」 同船之人見他聲音與先前不同,又說出這些話來,曉得陳義有負心之事,便好言勸慰了一番,並求陳義不要死在船上,免得害同船之人不得乾淨,要吃沒頭官司。陳義歇息一下,回家裡後,終因作賊心虛,船上犯的那毛病又犯了,並且比先前更嚴重了,最後自己拿刀把自己殺了。 陳義遭報應的故事雖說有些離奇和極端,但細想一下,也屬必然。魯勝為盜遭捕遭殺,但陳義的報應,卻是因為他的行為已偏離道義太遠,那種迫使他自戮的力量,既來自於他自身內部,更來自於「天」,即道義力量的強大施壓。從古至今,貪婪一直在上演一幕幕悲劇。現在的一些人,一心想掙大錢,發大財,貪得無厭,昧著良心賺取黑心錢,造假酒、賣假藥、做假賬等。錢是賺到手了,可傷天害理,最後自己也倒霉,甚至於觸犯了法律,落得個身陷囹圄的悲慘下場,這不是害人又害己嗎! 人生在世,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現實中,慾望不加約束,就會招致危險。一個危險往往導致另一個更大的危險,最後使我們處於災難性邊緣。不負責任的人很容易給自己惹事,結果讓別人也處於危險的境地。真正的大智之人善於時刻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遵守一定之規,嚴格要求自己,以躲避危險。 第4節:一、行為決定結果(3) 這是一個容易讓人迷失的世界,在追逐名利的時候,千萬別迷失了原本善良的自己。 3、不可將錯就錯、一錯再錯 做人行事一是不可將錯就錯,不肯悔過;二是不可一錯再錯,積重難返。 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現實中人人都會犯錯,人人都會有失誤的時候,關鍵是能不能及時認識到錯誤,能不能及時改善它。做人行事一是不可將錯就錯,不肯悔過;二是不可一錯再錯,積重難返。 從前有一個比丘,因為犯了過錯,從僧眾中被趕了出來,既傷心又煩惱,哭哭啼啼地往前走,在路上遇到一個鬼。這鬼也是因為犯了法被毗沙門天王趕出來的,鬼問比丘:「你為什麼一路走一路哭呢」 比丘回答說:「我違反了做僧人的戒律,讓僧人們給趕了出來,所有施主們的布施供養全沒了,遠近的人都知道了我的壞名聲,因此我傷心得直哭。」 鬼對比丘說:「我能叫你的壞名聲消除,讓你得到許多供養。你可以站在我的左肩上,我背著你在空中行走,人們只看得見你,看不見我。你要是得到供養,我們就平分。」 於是鬼便背著比丘,來到比丘先前被趕出來的那個村莊的上空來回行走。村莊里的人看見這比丘在空中行走,都十分吃驚,以為他得道了。村人們互相說:「這些僧人真沒道理,竟將得道的人給趕了出去!」村人們都涌到寺廟裡,大聲責備寺里的僧人,又馬上把這個比丘迎進寺里住下。於是這比丘得到很多供養,他照著原先說好的那樣,得到的各種東西,都送給那個鬼一半。 後來有一天,鬼又背著比丘在空中行走,不料正好碰上毗沙門天王手下的屬官。鬼一見到天王手下的官,嚇壞了,扔下比丘拚命逃跑。比丘掉落下地,摔死了。比丘執迷不悟,錯上加錯,最終害了自己。 人生在世,知錯能改,則為君子之道。有錯不思改正,或者口是心非,那隻能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知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在錯誤改正之前,你要發現和承認自己的錯誤。一個人要是尚未認識到自己在做錯事,他不會想到糾正錯誤,那隻能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聰明的人總能夠做到迷途知返,自我拯救。 中國古代有一則著名的故事,事出《晉書》。在東晉時的江蘇宜興,有一個著名的強橫少年名叫周處,由於他兇橫無比,人們又恨又怕,將他與當地山上吃人的猛虎與河裡兇殘的惡蛟相提並論,稱為「三害」。周處知道別人對他的評價後,想改善自己的形象,主動去與鄉老商量,要殺死猛虎和惡蛟。 周處殺死了猛虎以後,又下河去殺惡蛟,徒手與蛟龍搏鬥,沿江沉浮而下,三天三夜之後,血水把河面都染紅了。人們以為周處死了,歡呼雀躍,誰知周處此時卻殺了蛟龍回到鄉里。他滿心歡喜,卻看到的是人們為他死而慶賀的場面,心裡十分難過。 於是他走到當時著名的文人陸機、陸雲兄弟家中,傾訴了他的苦悶,說:「我現在十分痛恨以前的所作所為,只是擔心自己年事蹉跎,改也來不及了!」 陸雲對他說:「古訓有言,早晨能認識真理,就是晚上死了,也無所遺憾。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沒有早晚的區別。一個人只怕不立志,哪裡有發奮做人而一事無成的道理更何況你年華正茂,前途還很遠大!」 周處聽了以後,回去潛心習武,刻苦讀書,各地聘書於是雪片般飛來。周處後來官至御史中丞,成為國家的大將,在抵抗外族入侵的鬥爭中,以身殉國,成為一名英雄。 「改過宜勇,遷善宜速」,這是古人的經驗之談。正如法師開示:「做人行事一是不可將錯就錯,不肯悔過;二是不可一錯再錯,積重難返。」古人云:「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大罪,當不得一個悔字。」民諺更有「浪子回頭金不換」的說法。 改過遷善是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而且必須遵守和實行的原則,尤其是對於那些所謂「浪子」,意義更為重大。 第5節:一、行為決定結果(4) 4、無所事事如同犯竊盜罪 白白地過一天,無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盜罪一樣。 《論語·陽貨》上說:「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這就是「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出處。成語大意是說,整天食量超過身體所需,又不動腦筋,什麼事也不幹。這種行為是人類所不贊成的。 人生的價值在於創造,沒有創造的生活,只能叫活著。幸福的根本意義在於勞動創造,在於參與人生實踐中生命力的獲得、完善和發揮!一切樂境,都可由勞動得來,一切苦境,都可由勞動解脫。 百丈懷海和尚提倡僧人勞動以自養,他說:「一日不作,一日不安。」勞動與不勞動,心境不一樣,感受也會不一樣。勞動可以讓你體驗到幸福快樂,不辛勤努力你會變得枯燥無聊,索然無味。人活一天就要有一天的價值和意義。 宋朝時日本的僧人道元來中國留學,落腳在天童山景德寺參禪修行。寺里有一位駝背的老禪師,是負責膳食炊事的「典座」,已經80多歲了。有一次,他在太陽底下一手撐著拐杖,一手將香菇一顆顆地排在地上曬。寺院里需要食用大量的香菇,必須趁暑天烈日晒干,以便儲存備用。 道元看到以後,於心不忍,就上前跟老禪師說:「長老!您年紀這麼大了,為什麼還要這麼辛苦做這種事情呢這種差事可以找其他人替您老人家代勞呀!」 「他並不是我!」老禪師毫不含糊地回答說。 道元禪師說:「話是不錯!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這種大太陽天的時候呀!」 「大太陽天不曬香菇,難道要等陰天或雨天再來曬嗎」老禪師反問道。 道元一時間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禪法又進了一步。 《法句經·教學品》上說:「若人壽百歲,邪學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進受正法。」《佛陀的格言》上說:「白白地過一天,無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盜罪一樣。勞動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勞動可以讓人心安快樂。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堪納特別迷戀美式足球,是一位鐵杆球迷,他從不錯過每年1月間的季後賽。原本一場60分鐘的比賽,少不了犯規、換場、中場休息、傷停補時、教練叫停等等,這樣要耗費很多時間。 有一天,布堪納突然感到,花這麼長的時間在電視機前看比賽很浪費時間,竟至產生了罪惡感。然而,球賽又不能不看,為了在心理上找到平衡,他決定給自己找點事干。他記得曾經從後院撿了兩大桶核桃,於是就把這些核桃搬到客廳里,一邊看電視一邊敲核桃,這樣或許能心安理得一些。 一邊看球一邊敲核桃,同時布堪納還在不停地思考:為什麼自己長時間坐在電視機前會有罪惡感為什麼自己這麼一會兒沒勞動心裡就覺得不塌實 在不斷地敲核桃的過程中布堪納悟出一個道理:勞動不僅對個人有好處,對其他人也有好處,如果一個人飽食終日,無所事事,那麼除了他自己的得失之外,別人也享受不到他從事生產帶來的「交易價值」。勞動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如果有一天人類停止了勞動,那就意味著人類社會自身的毀滅。 人要吃飯,要養家,要買房,要買車,要供子女讀書,還要享受……如果想要吃得好、穿得好,把下一代撫育好,就必須勞動。人世間的事情就是這樣,人們必須勞動以換取生活,當然有其他的獲得方式,但某些方式的選擇不適當會產生惡果。生活對我們任何人都不容易,我們必須勞動,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愛自己。 無論你有多麼崇高的使命感,多麼遠大的理想,你都必須勞動,否則在經濟上不能獨立,其他想法也無法付諸實施。任何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必須勞動才能生存。勞動可以滿足個人,讓人快樂,享受到勞動的成果——安身立命、養家糊口、體驗快樂。 富蘭克林有句名言:「懶惰像生鏽一樣,比操勞更能消耗身體。」好逸惡勞、遊手好閒、貪圖享樂、無所事事乃人之大忌,輕者葬送自己,重者危及子孫。不勞動的人是可恥的,是在浪費生命,不勞動者當戒。 第6節:一、行為決定結果(5) 5、平等待人,恭敬從事 恭敬別人,就是莊嚴自己。 佛陀憐憫一切眾生,以清凈心、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即是大慈悲心。故真慈平等即是佛心「真性」,真心現前,就入十方諸佛法界。 修行的人要有平等心、慈悲心、恭敬心,恭敬修善法。與一切境界絕無分別執著,這是心真得到清凈平等了,自他分別執著都沒有了。所以行願完全相同,就成佛了。 心是清凈的、平等的、沒有成見的,才是真正公平。此為凡聖不相同之處。《普賢菩薩行願品》上說:「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佛教提出的人與人之間的雙向互敬關係是「相視當如視佛」,「善修和敬,互相尊重」。 虛雲法師說:「在交往中應自尊而不驕傲,尊重別人而不諂媚;批評別人以精誠相待、忠言誘導;受人批評應虛心誠懇,即使對方有所偏頗,也不耿耿於懷。」常言說得好:「若要人尊重你,你先尊重人。」即使是你的敵人也要尊重,因為尊重能喚醒一切惡意。 悟達禪師做雲水僧時,有一天途經京師,看到一位西域異僧身患惡疾,無人理睬,於是就為他擦洗敷藥,細心地照顧他。病僧痊癒後對悟達禪師說:「將來如果有什麼災難,你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隴山間兩棵松樹下面找我!」 多年後,悟達禪師的法緣日盛,唐懿宗非常景仰其德風,特封悟達禪師為國師,並欽賜檀香法座。這時,悟達禪師自覺尊榮,也漸漸起了傲慢之心。一日,悟達禪師膝上忽然長了個人面瘡,眉目口齒皆與常人無異。 悟達禪師遍攬群醫,都無法醫治,束手無策之時,忽然想起昔日西域異僧的話,於是就依約來到九隴山,找到西域異僧並道明來意。西域異僧胸有成竹地指著松旁的溪水說:「不用擔心,用這清泉可以除去你的病苦。」 悟達禪師正要掬水洗滌瘡口,人面瘡竟然開口說道:「慢著!你知道為什麼你的膝上會長這個瘡嗎西漢史書上袁盎殺晁錯的事情你知道吧你就是袁盎轉世,而我就是當年被你屈斬的晁錯。十世以來,輪迴流轉,我一直在找機會報仇,可是你卻十世為僧,清凈戒行,一直苦無機會下手。直到最近你集朝野禮敬於一身,起了傲慢之心,有失道行,我才能附在你身上。今日蒙迦諾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業,今後不再與你冤冤相報。」 悟達禪師聽後,不覺汗如雨下,連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滌,突然一陣劇痛,昏了過去。當他醒過來的時候,膝上的人面瘡已經消失不見,眼前也沒有什麼西域異僧。 這個故事告誡人們:輕慢他人,驕縱自我,這是人性中深藏難除的劣性,一旦產生這樣的心境,那就會產生傷人不利己的心態。如此一來,難得有朋友在你身邊,而你傷害了的人卻會伺機而動。 《毗尼母經》上說:「卑己敬人。」古語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聖人的偉大,在於他的平等心。與人交往,只有相互平等,才會有真正的彼此尊重。尊敬別人能換來別人的尊敬,互相尊敬能互相受益,主動示善最為珍貴。 我國著名的戲曲大師梅蘭芳先生曾向齊白石學畫,作為弟子,經常為齊白石磨墨鋪紙,而他的畫藝也受到齊白石的賞識。後來,梅蘭芳入行戲曲,演技高超,名聲如日中天,與此同時,曾為其師的齊白石卻生活儉樸,衣著平常,經常不被人理睬。但是,梅蘭芳並不以自己是戲曲界的名角而輕視齊白石,在公共場合,梅蘭芳總是恭敬地同他交談,常常使得在場的賓客驚訝不已。為此,齊白石特地畫了幅《雪中送炭圖》贈予梅蘭芳,並題詩:「記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貴動公卿。如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說姓名。」 梅蘭芳與齊白石兩位藝術大師的友誼一直維持到終生,為後人所景仰。這裡既沒有市儈的勢利眼,也沒有文人「相輕」的陋習,堪稱平等待人、平等相處的典範,也只有交往雙方處於平等的地位,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交往,由此換得真誠的友誼。 第7節:一、行為決定結果(6) 佛說:眾生平等。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你自己。人與人之間本無高低貴賤之分,無論我們擔任什麼職務,從事何種工作,取得何種成就,都是社會的分工,都不應該以此去傲視別人。誰不是滄海一粟呢能夠正視自己的這種渺小的人,會虛懷若谷,謙虛謹慎,從而才有更嚴格的要求與更高的追求,人生才能達到新的高度。 6、菩薩只保佑自助的人 佛菩薩只保佑那些肯幫助自己的人。 人類自古以來就敬天,遇事常祈求上天保佑。很多人經歷的事情多了,就會得到一個結論:「與其求天一直不要下雨,不如讓自己常備一把傘。求天求地,不如求自己。」誰也救不了你,除非你自己。自救者天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人,乞求別人,等待別人的恩賜,只能讓我們養成一種惰性,把命運的方向盤交給別人,別人給什麼,我們就只能要什麼,別人不給,就得不到什麼。自然,人人都會遭受挫折,因此不能把命運的主動權放在別人的手上。事實上,我們有時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解決,而是尋求別人的幫助。 一個馬車夫正趕著馬車,艱難地行進在泥濘的道路上,馬車上裝滿貨物。忽然馬車的車輪深深地陷進了爛泥中,馬怎麼用力也拉不出來。車夫站在那兒,無助地看看四周,時不時喊著「幫忙呀」。後來一個老者走過來對他說:「把你自己的肩膀頂到車輪上,然後再趕馬,這樣你就會得到神助。」馬車夫依照他的方法去做,果然走出了泥濘。 天助自助者,完全依賴別人的恩賜是不可能的,我們解決問題首先想到的應該是自助。人的一生,難免會遇到許多麻煩和困難,但我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我應該如何去做才能解決它。那麼我們就要敢於試一試,拼一拼,將自身的能量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戰勝困難,最終解決問題。 有一次,佛印禪師與蘇東坡看到一座馬頭觀音的石像,佛印禪師立即合掌禮拜觀音。蘇東坡疑惑不解,問佛印禪師道:「本來,觀音是我們要禮拜、要乞求的對象,為什麼他和我們一樣,掛著念珠,合掌念佛。我不明白,觀音到底在念誰呢」 佛印禪師語重心長地說道:「問你自己吧!」蘇東坡答道:「我哪裡知道,觀音手持念珠念誰」佛印道:「持念珠是念觀音菩薩的佛號。」蘇東坡不解:「為何要念自己的佛號」佛印開示道:「求人不如求己。」蘇東坡終有所悟,合掌禮拜觀音。 凡人之所以是凡人,可能就是因為遇事喜歡求人,而觀音之所以成為觀音,大概就是因為遇事只去求自己!如果我們都擁有遇事求己的那份堅強、自信、主動,也許我們就會成為自己的觀音。 曾經讀到這樣一個禪宗的故事,名為「自傘自度」。這個故事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有一個信者在屋檐下躲雨,看見一位禪師正撐傘走過,於是就喊道:「禪師!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程如何」禪師道:「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 信者立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說道:「現在我也在雨中,該度我了吧!」禪師:「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傘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 那個人站在雨中被淋得渾身濕透了,到最後禪師還是沒有度他。他說道:「不願意度我就早說,何必繞這麼大的圈子,我看佛法講求的不是『普度眾生』,而是『專度自己』!」 禪師聽了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心平氣和地說道:「想要不淋雨,就要自己找傘。真正悟道的人是不會被外物干擾的。雨天不帶傘,一心只想著別人肯定會帶傘,肯定會有人幫助自己的,這種想法最是害人。總想著依賴別人,自己不肯努力,到頭來必定是什麼也不能得到。本性是人生來就有的,只不過有的人還沒有找到,平時不去尋找,只想依靠別人,不肯利用自己潛在的資源,只把眼光放在別人身上,這樣怎麼能夠取得成功呢」 第8節:一、行為決定結果(7) 每次讀完這個小故事,我的心裡總是感慨萬分,我佛雖然慈悲,普渡眾生,但也不是什麼人都能度的,太懶的人,根基淺薄、福緣太差的人,想度也度不了啊!這個故事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平時應該靠自己的努力去修得一把傘用以自度,因為沒有人會給你送傘。 自傘自度,自性自度,求人不如求己,除了自己之外,還有誰能做你的依靠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依靠自己,挖掘自己,發揮自己,自己成就自己。 7、人只能靠修行自救 人,只能自救。自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修行,不斷地修正自己的想念和行為。 很多人面臨苦難困境,總是寄望於佛來拯救自己。哪裡知道,諸佛無法像水洗污垢那樣用法力洗去眾生身心上的惡業,無法用手摘除別人身上的痛苦,也無法把自己證得的智慧、能量移植給別人,只是把萬法的終極法性和離苦得樂的道理告訴別人,讓眾生自己覺悟和自救。 修行是自救的好方法,要不斷修正自己的思想、行為。時常觀心,對於不正、錯誤、罪惡、黯淡、虛偽的念頭,要批判自己、懲罰自己、警惕自己、告誡自己,使它不再重複。慈悲心是一切善行的根本,慈悲即是修德,護生可以延壽。 蕭震是浙江溫州府的一名丞官,年輕時有一天他夢見一位得道的智者暗示說,他的壽命只有18歲。後來他的父親奉派到四川去做總帥,蕭震不想去,他的父母卻令其隨行,他只好勉強去了四川。 到了四川,他父親設宴款待將士。酒過三巡時,照例要獻上一道名菜叫「玉箸羹」。這道菜的做法是先以烈火燒紅鐵筷子,然後刺入母牛的乳房內,乳汁流出後凝結在鐵筷子上,再加上調味品,做成菜肴。 蕭震偶然走進廚房,看見許多乳牛被綁著,他覺得很奇怪。詢問以後,明白其中情由,大為驚訝。心想:「人們只為滿足一時的口腹之慾,竟然讓乳牛無故慘遭這樣的酷刑。」於是急忙稟告父親,向他請求到了-面「禁食牌」,當場禁食此羹,並且讓父親下令永遠禁止食用這一道菜肴,以免乳牛再遭慘害。 不久,蕭震又夢見得道的智者對他說:「你的心地仁慈,做了一件大功德,不但免受夭折之苦,而且可以福壽綿長。」後來,蕭震果然活到90多歲,無病安詳而終。 佛教對慈悲的詮釋是:慈者給眾生快樂,使他們幸福;悲者拔眾生苦,使他們離苦得樂。佛教將慈悲心分為三層,一是眾生緣慈悲,二是法緣慈悲,三是無緣慈悲。眾生緣慈悲是一般的同情憐憫之心,法緣慈悲則是斷除煩惱的聖人,對眾生執著煩惱而流浪於生死起同情心,無緣慈悲是將志願化為實踐行為。 佛說:人,只能自救。自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修行,不斷地修正自己的想念和行為。無論是小乘羅漢道自修自救的方式,還是大乘菩薩道自救救人的修行方式,都是善的修行,一邊修行,一邊消除業障。慢慢地路越走越寬廣,朋友同道也越來越多,其樂融融。 不作修行自救的人,不管你是艷若桃李、家財萬貫,還是權傾一時,對命中注定之病災,都是無法躲避過去的。那個臭名昭著的竟敢以「老佛爺」自稱的慈禧太后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面教員。她本是信佛之人,但不改其惡毒兇殘,指望邊作惡邊找佛菩薩作靠山保鏢,使被整死的人也不敢來找,妄圖修出惡人上天堂的奇蹟。這不僅是實無功德,還會起反作用。慈禧死後還以佛經來包棺木,可仍然免不了給人挖墓暴屍。沒有修行,假修行,都難以自救。 如果你真的愛自己和家人,希望減少他們的病災和不順諸般煩惱的話,就以善心誠意去修持,自救救他才是唯一有效的辦法。世界上的修行者越多,好人就越來越多,人間就充滿光明美好。 8、不沉緬放逸,不貪戀享受 不沉緬於放逸,不貪戀感官的享受,具有熱忱而且常沉思真理的人,可獲得大安樂。 佛說:厭苦欣樂是世間人的一個通病。平時只知道享受舒適安樂,卻不知享受一分安樂,增長一分貪戀。這一分貪戀,一定會使人在臨終時有一個「戀」字。一念戀著娑婆,就不得往生。不但不得往生,還要輪迴六道。 第9節:一、行為決定結果(8) 安逸快樂,是每個人都喜歡的,也是每個人必須節制的。《禮記》上說:「快樂不可以過度,慾望不可以放縱。」《國語》上說:「人民勞苦的時候,就會想到善;逸樂的時候,則會想到淫!」目的就是不要使百姓耽於逸樂。孟子也說:「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也是告誡人民不要耽於安樂,尤其是過分的安樂,沒有節制。 晉平王患了重病,請遍了全國的名醫也沒有治癒。後來,他把秦國的名醫醫和請來。醫和並不急於下藥,問晉平王:「您喜歡喝酒嗎」晉平王說:「喜歡,而且越是烈酒越愛喝。」 醫和又問:「大王都是什麼時候喝酒啊」晉平王說:「大多是在晚上,有愛妻、嬌妾、歌妓、舞女相伴,我可以飲酒不醉,長樂不累。」 醫和說:「大王的病因恰恰在這裡。音樂有五聲,每個聲調都有限度;如果失度,就難以成為音樂了。人有五臟,各有功能,也各有限度,平時不可過度,過度則病。」 由此看來,過度的享樂絕不是什麼幸福,因為它以損害健康為代價,結果只能是有害無益;過度的娛樂絕不是快樂,因為它以毀壞個人的事業為代價,結果只能是悲劇發生。 這個世界所謂的安逸快樂,最大的也無過於酒色財氣。現在的人,嗜酒就不顧身體,好色就不顧有病,貪財就不顧親人,鬥氣就不顧性命。當還沒有碰到這些境界的時候,也都能夠了解這些的道理,也都能夠勸化別人;等到自己遇到境界現前的時候,便糊裡糊塗地犯了。這就是看得破,忍不過啊! 五代後唐庄宗李存勖繼承其父遺願,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用了十六年時間,逐個擊敗敵手,於公元923年滅梁稱帝。但稱帝後,便志得意滿,一味貪圖安樂。進了首都洛陽後,天天吃喝玩樂,寵信伶人宦官,橫徵暴斂,搜刮百姓,最後在變亂中被手下伶人所殺。從建國到亡國,僅三年時間。因此,古人曾以「憂勞興國,逸豫亡身」來告誡後人。 貪圖安逸是人的天生本性。在這個世界上很少有完人,大多數人在滾滾紅塵之中追名逐利,嚮往富貴榮華的快樂生活,不用再為生存而苦苦掙扎,從此以後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而事實上,幸福的人總是離開讓自己感到安逸的生活環境。幸福有時是離開了安逸生活才會積累出的感覺,從來不求改變的人,自然缺乏豐富的生活經驗,也就難感受到幸福。 《格言寶藏論》上說:「智者學時即困苦,貪樂安住不成名,貪圖微小逸樂者,彼將不會得大樂。」世人應把貪戀榮華富貴的心用來貪戀於道,不放逸、不懈怠,六根不貪著六塵,一心辦道。所謂「粗茶淡飯,處處好」。 不沉緬於放逸,不貪戀感官的享受,具有熱忱而且常沉思真理的人,可獲得大安樂。 安樂來的時候,千萬不可貪戀;苦難來的時候,千萬不可怨恨。對於樂事不戀,對於苦事不怨,這樣,道業自然天天增長。這是真實修行之處,能夠做到的話,一定能得大受用。當你修到了慾望寡、心清凈的時候,便可以頂天立地了。 要做一個自強不息的人,就要有緊迫感,哪有時間想要優遊自在地過日子呢?安逸產生懶惰,讓人失去進取心。如果你覺得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哪有多餘的時間去玩樂消遣,如此自然也就不敢放逸了。 9、小惡小善都不能輕視 莫輕視小惡,以為自己不會受報應。莫輕視小善,小水滴不斷地落下,最後能灌滿整個瓶子。所以聰明的人逐漸積集小善,而使他整個人充滿著福德。 很多事情看起來很小,就是因為小,往往被人忽視。生活中有很多因為小事情隨便處理,結果釀成大禍,這種事情並不鮮見。 三國時期劉備在臨終前囑咐他的兒子:「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意思是說,不要因為壞事影響小就去做,也不要因為好事影響小就不去做。這句話在今天仍具有指導意義。 美德積之小善,防惡應注意未然。大由小而來,小善小惡包含著大善大惡的因素,大善大惡則是小善小惡發展的必然結果。從事物的性質而言,「小善」、「大善」本質都是善,「小惡」、「大惡」本質都是惡。決不能因小忽視了它的實質。正如古代一小吏「一日偷一錢」的故事所講,判其有罪,不是因為他偷一錢被捉,而是因為「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是屢次犯罪的結果。 第10節:一、行為決定結果(9) 宋朝崇陽縣令張秉崖親眼看到庫吏從倉庫里走出來,順手把一枚銅幣裝進了衣袋裡。後來他細心觀察,發現竟然天天如此,於是便把庫吏抓了起來。庫吏不服,說:「一文錢何足掛齒」 張秉崖氣憤地說:「錢雖少,天天貪就成了巨貪,年年貪就是罪大惡極。」最後,張秉崖在庫吏的供詞上揮筆寫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不殺貪吏,百姓難安。」最後,把那名庫吏判了死刑。 這個庫吏採取監守自盜的手段是十分狡猾的。當然,他再狡猾也沒有能夠逃避懲罰。《了凡四訓》上有句很好的話:「做了好事,福雖未到,但禍已遠離;做了壞事,禍雖未到,但福已遠離。如來尚不舍穿針之福。」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自覺做到擇善而從,拒絕「小惡」,肯做小善。 大德高僧星雲大師講了一個故事,很教人受惠。 抗日戰爭期間,有一位年輕戰士趕赴沙場的途中,救了一位想要跳河自盡的婦人,婦人被救上岸之後,不但沒有感謝青年,並且責怪青年害她生不如死。在青年一再的詢問之下,婦人才傷心欲絕地道出自盡的原因:原來她的丈夫遭人陷害鋃鐺入獄,家中留下年邁多病的高堂以及三個嗷嗷待哺的稚子需要侍奉撫養。奈何家徒四壁,貧無立錐,只好將僅有的衣物典當得一塊銀元,以治療母親的陳年病疾。哪知屋漏偏逢連夜雨,奸詐的商人卻以假的銀元欺騙她,在生路斷絕之下,只好一死以求了斷。 青年聽了之後,油然升起側隱之心,就對婦人說:「您的遭遇太值得同情了,我這裡有一塊銀元,請您拿回去安頓家人,為了免得再危害他人,請您把假的銀元給我吧!」 青年拿了假銀元,不經意地隨手往身上口袋一放,就出征去了。在一次激烈的戰鬥中,槍林彈雨之下,一顆子彈朝青年的胸膛射來,正巧打在放著假銀元的部位,假銀元凹陷了下去,卻救了青年一命,青年於是拍手讚歎說:「太值得了!這一塊銀元真是千金難換啊!」 青年由於一念之善,以一塊銀元救了婦人一家,也為自己掙回後半生的人生。 善惡皆有報。莫輕視小惡,以為自己不會受報應。莫輕視小善,小水滴不斷地落下,最後能灌滿整個瓶子。集小惡則成大惡,集小善則為大善。所以聰明的人逐漸積集小善,而使他整個人充滿著福德。 《法華經》講:「舉手低頭,聚沙為塔,咸開小善,成佛奚差。」小善不可以不做,極小的善都不疏忽,莫以小善而不為。小惡都要戒除,積小惡就成大惡。我們今天是正好顛倒,以為小惡無所謂,可以造作,小善無所謂,何必去做它。我們是小善而不為,小惡是照做,所以道業不能成就,不能進步,原因就在此。 培養良好的道德,是從行小善開始的。我們要一輩子都不懈地身體力行,才能屏絕惡而不斷接近善,人格才會日臻完善,人生才會日臻完美。 二、管好你的嘴巴 10、做話的主人 說話前你是話的主人,說話後你是話的僕人。 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管住自己的嘴巴。一是管住自己的吃喝,再一個是管住自己別亂說話。佛家講:我們的嘴巴一天到晚愛說話,這個說話是口業。 在所有的罪惡中,最易犯、最常犯而且害人最慘的就是口業。所以,多說話不如少說話,少說話不如實修。說話前你是話的主人,說話後你是話的僕人。話未出口由你控制,話已出口不由你控制。每句話都是一個因地,因地已種下種子,就等著接受果報了。好話有好報,惡話有惡報。所以做話的主人時要明了,好好掌控,做話的僕人時,更應明了,因為這時自己已經處於被動。 南北朝梁開國君主梁武帝蕭衍是一個尊崇佛教的皇帝,曾經三次捨身為佛。有一次,好不容易請到了菩提達摩。他恭敬地問:「什麼是聖諦第一義?」菩提達摩說:「不知道!」 梁武帝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這一個看來像得道高僧的人,竟然坦蕩蕩地告訴他「不知道」。他又請教了一次。菩提達摩說:「空,廓然無聖!」 什麼?你竟敢告訴我根本沒有什麼神聖的教誨。梁武帝有點不高興了。 第二天,他問自己最尊敬的志公禪師。志公禪師說:「唉呀,他才真是個高人!」梁武帝雖然不明白意思,仍派人去追菩提達摩回來。但菩提達摩早已經乘一葦渡江,到魏國去了。 第11節:二、管好你的嘴巴(1) 早在菩提達摩之前,禪宗已經在迦葉的微笑、佛陀的授花典禮中,深深扎了根,種子破了殼,發了芽。當釋迦牟尼在應該開口講話時不講話,只是拈花微笑。世尊為什麼不說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佛陀的大弟子、二弟子,一切資深弟子都不知如何是好,他們只將懷疑的神色藏在眼睛裡。這時候,只有迦葉一個人在微笑。 迦葉,一個在如銀河般浩瀚的佛經中從未曾發一言的人笑了。只有他敢笑,佛陀卻把花傳給了他。一個無聲的訊息,一個神秘的音波,只有他接收到了。 話不在多,少說為佳。有時無聲勝有聲,多說話不如少說話。人常常犯一個毛病,說了許多,但不知道自己要說什麼。或者話一到,就從嘴巴出來,讓所有的話語都消失在大氣層里。有的話說了製造自己的煩惱,有的話說了讓別人煩惱。 中國有很多熟語,比如「沉默是金」、「少說為佳」、「烏龜有肉在肚裡」、「半罐水響丁當」等,這些熟語中潛藏著十分高深的處世哲學。「沉默是金」強調了不說話的重要性,說明不說話的人招人喜歡。「少說為佳」強調了少說話對自己的好處,起碼不至於招惹麻煩。「烏龜有肉在肚裡」是對不愛說話的人的學識和本事的肯定,喜歡說話的人則被當成了只會說不會做的沒有涵養的人。「半罐水響丁當」更是對那些愛說話的人的嚴厲批判,你若多嘴,就多半是個本事不大的人了。 中國還有一些熟語則對那些多嘴者進行了告誡,比如「言多必失」這個熟語就是。這是實在話,一個不說話的人恐怕不會在說話中惹麻煩上身,也不容易暴露自己的不足。而那些喜歡說話的人,既容易得罪人,惹禍上身,又容易引起別人注意而暴露自己的缺點。 俗話說:「禍自口出。」過多的言辭必然會在不經意間觸及到某些人的痛處,而給自己帶來意料不到的麻煩。三國時期的楊修,可謂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了。用「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來形容楊修的才學是絕不為過的。但恃才傲物的結局是講出了曹操心中的秘密而死於非命。楊修的「禍」的根源便在其口,面對他的遭遇,我們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呢?楊修所表現的究竟是一種智慧抑或是一種頑痴? 人人有發表言論的自由。但是,並不是人人有必須聽你發表言論的義務。這一點,我們很容易忘記。自古以來,人們爭的都是說話的自由。難道就沒有不說話的自由嗎? 人生一世,病從口入,禍自口出。有事無事,無話最好。無話即福啊。 11、請口下留情 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中國有一句成語: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它說出了嘴巴的厲害,道出了世上最兇狠的一種武器。還有一句話叫「舌根底下壓死人」,這比積毀銷骨只怕又進了一步。舌頭是斷石削髮的利刃,軟刀子殺人,殺人不見血,一針見血,見血封喉。真是人言可畏啊! 最近發生了兩件令全國觀眾痛心的事情,都與死亡有關,也都涉及到了嘴巴殺人。一個是「林妹妹」陳曉旭的病逝,一個是著名相聲演員侯耀文突發心臟病猝死。這中間也有兩個人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引起了公憤,成了千夫所指。 陳曉旭出家伊始,就有人說:陳曉旭出家是假,躲避懲罰是真。他說,陳曉旭經營的公司偷稅已經高達1000萬元,引起了稅務部門的高度重視。陳曉旭於是和丈夫選擇出家來躲避這場牢獄之災。陳曉旭往生後,這個人又放出話來:陳曉旭沒有死,畏罪潛逃澳洲。他的話引來了眾人的謾罵,真是惡言傷人也傷己。 侯耀文走得很突然,讓人無法接受。有一部分人認為,侯先生是被一個作家氣死的。這個人此前說出了所謂的「侯門隱私」,嚴重影響了侯先生的心情,導致侯先生突發心肌梗塞辭世。一時間,此人也是受到眾人的指責和聲討,挨罵自然是少不了。 第12節:二、管好你的嘴巴(2) 其實,陳曉旭和侯耀文兩位演員的離去,自然有其原因,但另兩位人的言論也犯下了嚴重的口業。 《五燈會元·洪州法昌倚遇禪師》:「利刀割肉瘡猶合,惡語傷人恨不銷。」辱罵、中傷、誹謗以及誤罵等語言行為,可以讓被說者發怒、傷心難過,被弄得精神不振、身體不適,身體受到傷害,還影響了工作、事業、生活。一個人如果說話從不禁口、從未經過深思,就放任傷害人的話從自己口裡說出而不知覺,無知的造口業行為在無形當中已是一種罪惡,更何況是故意說出一些不好或不適當的話來刺激傷害別人的,那更是嚴重的口業罪過了! 偈曰:「口業何因罪最深?能牽善眾處刀林。」惡語傷人,惡語也殺人。看到新聞報道:一年輕女子因受不了被男方拋棄的打擊,爬上3樓陽台想結束生命,在生與死之間猶疑抉擇達半個多小時。當時樓下有圍觀者數百人,一些人撥打110報警,還大喊不要跳。這時候,女子其實已有了退縮的念頭,但出人意料的是,一名圍觀的婦女突然站出來高喊:「跳下來我給你5000元錢!」另外也有幾個男子跟著附和:「快跳,跳下來我抱著你!」受到惡語刺激,女子最後情緒激動跳樓了,20多歲的花季生命瞬間凋謝。 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消逝了,她不是死在對生活的絕望中,不是死在自己萬念俱灰中,而是死在圍觀者的「惡語」之下。當女子面對死亡的威脅而選擇了「退卻」時,那惡毒的噪語縱恿她最後「鼓起勇氣」跳了下去,以生命為代價。儘管那施惡語者或許是無意而為,但生命凋謝的陰影必將久久地揪住其骯髒的靈魂,令其懺悔痛苦,難以安寧。 「惡語殺人」儘管在法律上尚無條款界定其違法,但其實質就是一種犯罪行為,甚至更讓人寒心、痛苦和可怕。慎護口業啊,否則自招苦報! 害人害事,就會造成惡業,而最易犯的是口業。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口業最傷人,也最害己,請你口業清凈。要對自己說的話有所考慮,不可以任意而為! 12、不出惡言,不罵惡人 惡口永遠不要出自於我們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壞,有多惡。你罵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 這個世界,隨時隨地可聽見罵聲,可看見罵人事件。罵字兩個口,祖先造字時用了兩個口,想必有其用意。罵人是兩張嘴對著罵,罵人者自會得到被罵者的回應,其實也就是通過別人罵自己。 罵人,大家都覺得是不文明的行為,可是還是有人忍不住要罵,看來是缺乏安忍的定力,用佛家的話講,就是犯下了惡口罪業。佛家的口業分惡口、兩舌、妄語、綺語。惡口是罵人的壞話。惡口罵人,會報應自己。 惡口罵人,且傷人父母祖宗三代,是為大惡口。經云:「犯惡口者,當受畜生果報。」故不惡口而出言慈和,可積德成善,為人敬愛。 從前,舍衛城中有一個富翁,名叫師質,信奉佛教。有一天,他準備了美好的飲食,虔誠地供養佛陀和僧眾。佛陀受過供養,又開示一番,就領著眾僧回到精舍。歸來的半途,佛和僧眾在河邊的大樹底下休息的時候,從樹上跳下一隻猿猴,求借佛陀的缽具。猿猴接過佛缽後,速去速來,並且在缽中盛滿了甜蜜,雙手恭敬奉給佛陀。佛陀接受後,又把它分施給眾僧,令猿猴多得福報。猿猴看了,歡喜跳躍。 過了不久,猿猴死了,轉世為人,生於師質的家中。出生的時候,家裡所有的食具都滿裝蜜糖。師質夫婦覺得奇異,就此把他取名,叫做蜜勝。 光陰如箭,歲月賓士,一轉眼過了幾年,蜜勝已長大了,他厭煩塵俗,要求父母允許他出家,父母高興地答應了。得到父母的讚許後,蜜勝到NB224園精舍投佛出家。因為他前世的善因,很快地證了果。 有一次,他和同修比丘們出外度化的途中,感到熱渴異常,大家都想有一杯飲料。這時蜜勝比丘將空缽向空中一擲,然後,雙手去接時,缽中已盛滿著佳蜜,送給眾僧解渴。回到精舍時,有一位比丘就向佛陀請教道:「蜜勝比丘,過去修的是什麼福?為什麼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能夠方便求得蜜糖?」 第13節:二、管好你的嘴巴(3) 佛陀答道:「你們記得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猿猴,求借缽具,裝了佳蜜,來供養佛和僧眾嗎?由於他的喜心施捨,死後就轉生為人;由於他的誠心,供佛佳蜜,所以今生隨時隨地都能夠得到蜜。」 佛陀說過以後,比丘又問道:「佛陀!蜜勝的前世,又是什麼因緣,才墮生為猿猴呢?」 這時佛陀的四周,已圍繞著很多弟子,佛陀看了看他們後,才說道:「蜜勝會墮為猿猴,那已是五百生以前的事,也就是迦葉如來在世的時候,有一位青年比丘,在偶然間,看見另一位比丘跳過一條小溪,就笑他的姿態如猿猴一樣,因此犯了惡語的罪,所以他墮落為猿猴。後來他知道自己的錯,曾向那比丘求懺悔,免墮地獄受苦,並因此勝緣,猿猴能遇佛得度,今生也很快修成了正果。」 佛陀講完以後,諸比丘們都知道了,一句惡言,就能招來苦報。因此,大家再也不敢有戲言和惡口,因為因果是不會饒過人的。 清代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當中說,有一位侍奉他的小妾,講她祖母很會罵人,後來祖母沒有任何疾病,忽然舌頭爛到喉嚨處,不能飲食、說話,痛得翻來覆去,幾天之後便死去。這位祖母唯獨舌頭會爛,可見她惡語業很重,她罵人的時候,能以勢壓人,別人都怕她,但是這個女強人最後壞在自己的舌頭上。舌根和語業關係很大,譬如口不妄語,說誠實話語,舌可以覆面,如果說惡語,說妄語,舌會萎縮、糜爛。 《無量壽經》上教人:「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凈無染。」惡口永遠不要出自於我們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壞,有多惡。你罵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佛偈云:「慈悲口,方便舌,有錢無錢都做德。」你在口頭上不罵人,不說粗言暴語傷害他人,這也是功德。 13、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過失,最大的障礙,就是傳播是非。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是造口業,所以不要說是非,修行就是這樣修出來的。 很多人都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喜歡說人是非。佛家將搬弄是非稱為「兩舌業」,世人不修口業,常有兩舌之患。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兩舌災禍,可導致無風生浪,是非煩惱,擾亂身心,甚至動武傷人,實為殺人不見血。 關於舌頭的成語,有搬唇遞舌、搬唇弄舌、搬口弄舌、長舌之婦,常用來指多嘴多舌,喜歡說長道短、搬弄是非的人。看來,做人必須少動自己的舌頭,稍有不慎就犯下「兩舌口業」。禍事比不過自己放縱自己,惡毒比不過說人是非。我們生存在世界上,學習怎樣做人才是第一要義。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過失,最大的障礙,就是傳播是非。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是造口業,所以不要說是非,修行就是這樣修出來的。 有一則公案說,有一位修禪定的法師,在定中看到兩位出家人在談話,有護法神圍繞。過了一會兒,護法神走了;又一會兒,妖魔鬼怪來了,圍繞著他們。這是什麼緣故?兩位出家人最初在討論佛法,所以有護法神圍繞;過了一會兒,閑話家常,護法神就走了;話家常之後,又講些是非人我,妖魔鬼怪就來了。 所以,常常講是非、論短長,周邊圍繞的都是妖魔鬼怪。心在道上,起心動念有感,諸佛菩薩就有應。如果我們是不善的感,妖魔鬼怪有應。妖魔鬼怪從何而來的?你自己把他招來的。起一個惡念,說一句惡言,都可以把妖魔鬼怪招來。修行人豈能不慎! 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一切世事與自己無關,口不可說,心不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地藏菩薩本願經》告誡世人:搬弄是非,使人家爭訟斗亂的人,將來要受無舌百舌的報應。小心口舌是非,以免惹禍上身。說人是非,傷人傷己,好話要多說,是非不要提。 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災難都是由舌頭造成的,再也沒有一樣東西比舌頭更惹禍的,天底下最壞的東西就是舌頭。傳話一定要平平實實,千萬不要添枝加葉,添油加醋,弄不好就會變成搬弄是非。 第14節:二、管好你的嘴巴(4) 賁某先後兩次到金某家中提醒她,其丈夫在外與某女鬼混,並將該女的手機、座機號碼寫給金某。金某因此認為丈夫對己不忠而離家出走,後被賁某及金某丈夫等找回家。金某回家後,仍想不開,喝農藥自殺,被其女兒及丈夫發現後,送至醫院搶救並住院治療13天,診斷為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重度),支付醫療費5000多元。 金某向法院起訴賁某。法院審理後認為,賁某在金某面前搬弄是非使金某精神受到刺激,是導致金某自殺的重要因素,賁某在本案中有過錯,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依法判決賁某賠償金某醫療、誤工、護理、住院伙食補助、營養等費用2894元,並承擔訴訟費174元。 時下,像賁某這樣搬弄是非、揭人短處、侵擾他人私生活的現象並不在少數。這種行為不僅擾人安寧,違反了社會道德,造成一定後果時還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因此,做人要不干涉他人私人空間,不背後議論人,不因好奇而熱衷於打聽別人私事、傳播別人的秘密。否則,結果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修行人對於自己不相干的事不要去聽,也不要打聽,不必想知道。古人說:「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時是非多。」凡是對於清凈心有妨礙者,都要遠離。反之,心就迷了。 嘴硬口臟,搬弄是非的人難以受到別人的尊重。我們在日常修行中,一定要讓心保持穩定,不要常起心動念。對別人,要時時善解、包容,不誹謗他人。 如果有人毀謗你,離間你與他人的關係,你不要採取過激的反擊行為。是非止於智者,世間真理自然有公平的言論,朗朗乾坤,善惡自有報應,所以賢人不必為小人的蠱惑之話勞神,也沒必要為小人的一時動作而動怒。 14、一句謊話需要十句謊話彌補 說一句謊話,要編造十句謊話來彌補,何苦呢? 格言說:「寧可不說話,不可說謊話。」這是教人要誠實做人。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一個誠實的人,應該要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 佛門有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應遵守。五戒之一的妄語就是說假話,欺騙人,所謂「見說不見,不見說見;聞說不聞,不聞說聞;不懂說懂,懂說不懂;知說不知,不知說知」。這就是妄語。出家人不打誑語,修行的人不說謊話,這就是守戒。 說謊是要付出代價的。民間經典故事《狼來了》中的小孩說謊招致一群羊大部分被狼咬死,這代價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夠慘重的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說謊招致亡國,這說謊以江山為代價。當然,說謊還會招致家破人亡。這樣的例子也很多。 其實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撒過謊,而撒謊的代價有多高?我們是否該撒謊?每個人心中都應該思考這個問題。經常說謊的人,更需要反省自己。 一個年輕人留學歸來,創辦了自己的公司。五年後的今天,他已是擁有數百萬資產的成功人士了。親友們感慨地說,在國外「鍍了金」就是不一樣,當初東拼西湊地借了幾萬元去留學,這學費交得值。 年輕人深有感慨地說:「留學生活的確很有幫助。臨回國時還交了一筆『額外』的高昂學費呢。」看到親友們全都莫名其妙的樣子,年輕人講起了其中的故事。 當時,他已經取得博士學位,決定回國創業。臨走時,他用幾年課餘時間打工的積蓄和獎學金為自己買了一塊勞勞力士名表。在機場接受例行檢查時,年輕人為了免交關稅,謊稱手錶是冒牌貨。沒想到海關人員一聽說勞力士手錶是假的,二話沒說,馬上拿出一把小鐵鎚,當著他的面,把那個價值幾萬元的手錶砸了個粉碎。年輕人當時瞠目結舌,還沒等他回過神來,海關人員把他帶到一邊,對他進行了嚴格的開箱檢查。經歷過多次出入境,年輕人深知只有上了海關「黑名單」的人,才會「享受」此特殊待遇。並被告知:以後無論何時出入境,都必須接受開箱檢查;如果再次發現攜帶假冒偽劣產品,將被依法起訴! 第15節:二、管好你的嘴巴(5) 年輕人告訴大家,這個故事之所以刻骨銘心,是因為這一筆額外的高昂學費,讓他體會到了誠信的價值,而這正是他日後為人處事以及公司走向成功的法寶。 孔子說:「民無信不立。」墨子說:「言信者,行不果。」不信不立,不誠不行。誠信為人之本,誠信比一切智謀更好,沒有誠信的人是一個失敗者。因為製造出「一個擁有103年歷史的德國木地板公司」的謊言,歐典這家國內木地板製造商面臨滅頂之災。老闆閆培金仍然想挽救自己的企業,他兩次公開道歉,並繼續投放廣告,希望儘快抹去謊言給消費者帶來的不快情緒。「我會刻骨銘心一輩子銘記這個教訓,從零開始,從頭做起。」閆培金說。可是,一個說過謊的企業,還能在市場上站住腳嗎? 德國詩人海涅說:「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真實的生命應該真實地過,來不得半點虛假。只有在誠信的基礎上才能夠成功,生命才有意義。 說一句謊話,要編造十句謊話來彌補,何苦呢?圓謊不累嗎有些人總是在說謊付出代價之後,才會緩緩道出這個真諦。真的事前都不知道嗎? 人生在世,要誠信做人。沒有誠實,就沒有尊嚴。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生命。欺詐只能得逞一時,誠信才能受益一生。 15、惡言如數帶回,說者自受自污 送禮物予他人,別人若不接受,如何?只得自己帶回。 惡口向人,欲污人,若人不為所動,那麼所有惡言,將如數帶回自受自污。 語言反映一個人的文化素養。在很多的場合,可以看到一些素質不高的人說話出口傷人。對方若是老實人,必定被氣得掉眼淚,若遇到厲害人,雙方就不可避免地吵架、動手了。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如果你討厭一個人,也不要對他惡言惡語。做人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如果你是一個舉止言行優雅的人,請不要為了一個你討厭的人壞掉你的本質。 佛說:「送禮物予他人,別人若不接受,如何?只得自己帶回。惡口向人,欲污人,若人不為所動,那麼所有惡言,將如數帶回自受自污。」別人惡口辱罵我們,或惡言相向,我們若不接受,那麼這個災禍還是要回到罵者自身。同樣的道理,你惡口辱罵他人,最終還是要由自己承擔。 《四十二章經》第七章講了一個惡還本身的故事:有人聽見佛是一個守護修道的人,又修行大仁慈的行門,就故意來到佛的面前罵佛。佛聽見他罵,默然不出聲、不講話。等他罵停止了,佛就問他了,說你用禮貌來對待人,那個人不接受你的禮貌,那個禮是不是還回到你自己那兒去呢?還歸到你自己身上嗎?罵佛的這個人說,不錯!是還回到我這兒。對方若不接受我行這個禮,這個恭敬,我就把它拿回來。 佛又說了,你現在來罵我,我不接受你這個罵。你罵我,你是不對的,但是你一定有禍患,把這禍歸到你自己身上去了。就好像你打一個響,就有個聲。如影隨形,這個禍一定是跟著你。你沒有法子免離你罵我的這個禍。所以我希望所有的人不要做惡事。 佛陀告訴我們:不要惡口辱罵他人。只要我們把心量拓開,能夠包容別人,則別人的毀謗、侮辱,如同「舉火焚空」,終將自熄,還會燒到自身;又如「仰天吐痰」,吐出來的痰,最後還是掉到自己的臉上;又如「逆風揚塵」,抓一把泥土撒向他人的人,一樣會讓逆風把灰塵撒到自己身上,這就是「惡還本身」的道理。 皮鞭傷肉,惡語傷心。惡語寒心,良言暖人。台灣作家林清玄在讀高二時,學業和操行都是劣等,記了兩次大過、兩次小過,被留校察看,甚至還被趕出學生宿舍。很多老師對他已徹底失望,但他的國文老師王雨蒼卻沒有嫌棄他。一次,王老師找他談話說:「我教了50年書,一眼就看出你是個能成大器的學生。」這句話讓林清玄感動和溫暖。「水激石鳴,人激志宏。」老師的話讓他振作起來,他發奮學習,最終成為了有世界影響的作家。 第16節:二、管好你的嘴巴(6) 話語如同一把利刃,可以伐木,也可以傷人,就看操持者怎麼用。有時,一句污辱的話會使一個善良的人行惡,一句寬慰的話可以化干戈為玉帛;一句情真意切的表白可以獲得一生的愛情和幸福;一個惡語相向的浪頭可以摧毀夫妻多年共同夯實的感情堤壩;一句中傷可以挑起一場戰爭,一句美言可以結成世代友誼;一句損貶能讓人一輩子抬不起頭,一句激勵可以助一個人成就事業…… 一句或許在自己看來無關緊要的話,可能會在聽者心田劃開一道無法癒合的傷口。因而古人說:「贈人以言,重於珠玉;傷人以言,甚於劍戟。」出口傷人似乎不需要太多的訓練,但說話暖人卻是一種人生境界。為什麼我們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提高自己的說話水平,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多說些贊人、勵人、暖人的良言,而少講甚至不講罵人、貶人、傷人的惡語呢? 佛經說:「造口業的人,將來會受到耕舌地獄的慘報。」口業不可不慎,我們修行就是要能隨時保持內心的祥和,並且抱著「與人為善,成人之美」的態度,來歡喜讚歎善人;另一方面,也要懷著「以善待惡,以德報怨」的胸襟,來面對惡人。如此,必能超越人生煩惱、痛苦的困境,體會人生自在清凈的本質。 16、用慈悲心把你的委屈說出來 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佛祖說,人有七苦:貪、嗔、痴、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失榮樂。若貪嗔痴不在心裡邊,淤泥也可化紅蓮。嗔和怨憎會是講憤懣的苦惱,修行人要戒嗔、戒怒,永遠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非常重要。 怨恨是可怕的毒咒。在人的情緒中,怨恨或仇恨,是最強烈的一種負面情緒,也是最可怕的一種意念,這種情緒或意念,就像是一種導向,常常將我們導向不可測度的痛苦深淵,不只毀滅了自己,也毀滅了別人! 在佛陀時代,有一天,有一個商人在路上不小心被牛抵死了。牛的主人怕留下這條惡牛以後將帶給他更多的麻煩,因此就將牛賤價出售。牛的新主人買牛回家,走到半途中,來到一河邊,想給牛飲水。哪知牛不飲水,突然凶性大發,又把新主人給抵死了。新牛主的家人,知道後不禁勃然大怒,立刻將這條牛殺死,然後挑到市場販售。 有一個農夫,貪著便宜買下了牛頭,用繩子系著牛角擔回家。半途中,因天氣炎熱,就將牛頭掛在樹枝上,然後坐在樹底下休息。哪知正休息時,系牛頭的繩子不知何故突然斷裂,牛頭從樹枝上掉落,剛好打在農失的頭上,可憐的農夫,當場被打得傷重而死。 一頭牛,在一天之中竟然害死三個人。這件不尋常的事故惹得大家不禁紛紛議論,消息傳到了頻婆娑羅王耳中,他也覺得不可思議,想其中必有緣故,就親自前往請教佛陀。 佛陀解釋說,在前世,有三個商人相約到外地做生意,為了省錢不住旅館,特地到一個老婦人家借住。雙方約定,要付老婦人租金。到了第二天,這三個商人趁著老婦人外出時,竟偷偷溜走了。老婦人回來後發覺了,非常憤怒,就追上去,要向他們索取欠款。 三個商人擔負著沉重的行李,在不遠的地方被老婦人追上了。這三個商人以為她年老可欺,不只賴賬不還,還用惡言惡語侮辱她。老婦人對他們無可奈何,只得憤恨地對他們說:「你們這些無賴漢,欺負我年老孤單,你們以後一定會有報應的,今生我雖然奈何不了你們,等來生無論是否為人,我一定要報復,要殺害你們,以泄我心頭的憤恨!」 佛陀繼續說道:「那條凶牛,就是這老婦人的後世,而同日被牛抵死的三個人,就是欺負老婦人的那三個商人!」 這個故事顯示了怨恨的可怕,三個商人的行徑固然可惡,但還不至於遭受殺身之禍的報應,而老婦人可怕的怨恨心就像個毒咒,不止將自己咒進了因果報應的羅網,而且催促惡化了彼此本來還不算嚴重的因果關係。 第17節:二、管好你的嘴巴(7) 因為怨恨,彼此註定了將展開一場長期而難以止息的「冤冤相報」悲劇,而在這場悲劇,或即將接著上演的悲劇中,註定了將沒有人是贏家。因為怨恨的毒咒,一方咒向了別人,另一方也咒向了自己! 《正法念處經·觀天品》載:嗔怒如毒蛇、如刀、如火,有智慧的人,應當要以忍滅嗔。用寬容去替代怨恨,你會發現,世界不是荒涼的,它充滿陽光般的氣息。與人相處,矛盾不可避免,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推薦閱讀:
※【大師談心】星雲大師話婆媳關係:婆媳之道如跳探戈,你進我退
※A069-鄧藹霖和你《把歌談心》
※與您談心律失常
※洪昭光談心情不好時看三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