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文脈的踐尋
中國畫文脈的踐尋2013-07-17 15:17:19 來源:中國藝術品投資 ? 點擊:1次 評論:0條 【我要說兩句】列印 收藏內容概要:中國畫是中華文明意識的主要承載方式之一,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將來,它都會在這個大的文明系統中生生不滅地演進發展下去。
作者:沉懋 中國畫是中華文明意識的主要承載方式之一,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將來,它都會在這個大的文明系統中生生不滅地演進發展下去。作為一個好的國畫家,他必定是自覺主動地將自己的繪畫藝術放在這一文明系統的文化關係中去檢識思索,這是中國畫與這個文明系統不可分割的文化屬性所決定的。世界其他地域文化與藝術的關係可能沒有一個門類能與她的傳統文化像中國畫這樣息息相系。在經歷了數百年間歷史上數次人為的衝擊,在斷斷續續的民族文化長河中,使身處不同時代的人們往往會在文化斷代的歷史空缺中彷徨、迷惑,或者選擇另一種文化來實用,從而否定原創的傳統文化,或是功利的曲解誤讀原創文化的精義。20世紀以來,中國美術的價值觀在西方文化的迷惑中不斷地遭到質疑和批判,中國文化所面臨的危機,本質上並不是中國文化自身的危機,而是西方社會與文化「革命」學說引入後對中國自身文化的否定與摧殘。這一狀況在今天仍還存在,在這樣的情形中,當今中國畫壇能有一些有識之士提出:尋找中國畫之文脈的意義,就顯得十分重要。畫家周亞鳴就是一位堅定真誠用自己的藝術追求來實現對傳統中國畫文脈的踐行與尋覓,力求在傳統語文化語境中去準確認識其內在變化規律,長期以來他在文章、詩詞寫作中,書法、繪畫實踐中,從多個方面感受體會,在每一幅作品的創作過程中都始終把握形式語彙運用與個人情性表達的一致性;在大量筆墨色彩運用體驗的同時他深究畫理,精研典籍對中國文化史的變遷和獨特進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脈絡與國畫之關係都進行了全面、深度、明晰的梳理。在他近年發表的《道理情理畫理》《文化永遠是表率》《開放生命的花》《中國畫的原道精神》《用第三隻眼看》《天眼觀色》等多篇文章和一系列對話採訪中,都鮮明地表述了他對傳統文化深刻的獨到認識和理解,從而建立起明確肯定的文化立場和藝術理想。這樣的畫家在當今中國畫壇實屬不多。他以寬宏剛毅的精神狀態,從大的文化視野著眼對延續上千年的中國繪畫評品標準作了深入透徹的研究;再而回觀當前中國畫評品中較為混亂無序的狀態,引發他對相關問題的深思,結合自身多年的創作感受和體會,對現實社會人們心理情感的變化和需求,以一個文人畫家敏銳的視角,對社會群體共生共識的大眾文化情態與個體生命欲求的個體文化,兩者的關係,作了細緻地觀察分析,提出了關於當代中國畫的評品標準——象、韻、法、功,這四個方面其實關乎在對「儒」、「釋」、「道」三合融一而生成的傳統中國文化精神特徵的深切領會,它是傳統道德、哲學和宗教混合而成的共識文化形態。也就是說,必然要站在這樣的傳統文脈之中,來準確理解「象、韻、法、功」的內涵及它的文化意義。 「象」是指物形所呈現出的氣象,氣是中國書法繪畫詩文中普遍追求的高境界之美,有:「氣韻」、『氣脈」、「氣質」、「生氣」、「氣勢」、「氣息」、「氣格」等論述。通常在解讀評品畫作氣象高低、好壞時有清氣、文氣、廟堂氣、濁氣、俗氣、江湖氣等,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出「文以氣為主」,氣是貫通全篇的紐結,它與畫理相通,對一幅畫之氣象的判斷是整觀性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心理結構熏染下對萬事萬物的一種高妙獨到的心靈感覺方式。這個「象」既在象中、氣中、意中,又在象外、氣外、意外,是由內至外的直覺心理體味,它顯現出畫家內在的精神氣質。古人講,「取象不惑」就是對所觀對象之夕卜顯「氣象」的一種文化類型的判斷或以正為上、以雅為側的審美選擇。這個「象」的含義已不同於我們平常所直觀到的實象,它具有了更多文化精神內容的把握,是富有生氣的意態之「象」。由這樣的「象」連帶出韻,「韻」——是指畫面中的「風氣韻度」、「情調神姿」,因此有「風韻」、「氣韻」、「神韻」、「情韻」、「高韻」、「天韻」等審美感受經驗的表達。「韻」與「氣」在傳統文化中都被視為一種形而上的最高審美原則,明人陸時雍說:「有韻則生,無韻則死。有韻則雅,無韻則俗。有韻則響,無韻則沉。有韻則遠,無韻則局。」「韻」含生機,於畫作之上求生意,求法韻,會趣韻,是最能直接地在具體運筆施墨、色彩暈染等節奏變化中與畫家情性的抒發相關係。「象」與「韻」是由中國遠古「天人合一」的文明意識系統生髮出的文化評品內容,而非實象有限的情景,它是超越具體情景的無限悠遠之「大象」,是渾然整體觀照與內心的感受,兩者密切相連,互為生現,它不是單個的繪畫元素,而是一種高級的精神餘韻。「象」和「韻」的提出就要有「法」來實現。「法」——是「象」、「韻」表現的要求和條件,對畫法的精通,法有所承,法有專攻,通過法的手段,一筆下去幾筆組合,來體會,來反映,並能有一整套個人語彙系統和表現方法與情性需求的相合化,為情感主體有效的文化訴說做鋪墊,方入「道明則氣昌,氣昌則辭達」的自由之法境。在當今國畫界有很多創新者誤以「無法至法」為張揚個性來舍法揮塗,其實無法乃無一法不精,亦無一法能障者入自由界方為至法,如庖丁解牛頓入化境。「功」——是法的部分結果,除了畫家能夠主動判斷、取捨提煉的能力和畫面的統籌組合能力,則主要指畫家性情質地,通過法練達至修正養育的功效。其中包含了對個人品性、人格、見識、學識的錘鍊,對現實生活的關注、理解。體驗生活的本質是體驗自身的生命感受與社會文化生動變化之間的關係,也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之後的素質儲備;是充實強化理性質量的內功,而非簡單常言的「力透紙背」。 在今天,當我們對一幅畫用「象」、「韻」、「法」、「功」四個方面或四個角度來審視評品。就能站在高層的文化形態品級中來感受中國畫的魅力所在,同時也對中國畫的創作有所召啟。在周亞鳴看來:一幅好的畫作必然是象、韻、法、功最佳有機結合的體現;這是中國畫經久綿延發展形成的必然結果;也是當今公眾審美經驗不斷多樣化的內在需求與期待。這樣的評品方式不是單一對應,而是立體、全息、開放的評價系統,具有更充分、更全面豐富的體悟特徵即內視化、心靈化的文化判斷。在中國美術史中長期沿用的「神、妙、能、逸」的評品標準,與今天周亞鳴提出的「象、韻、法、功」相比較分析,我們可看到在不同歷史時期社會文化背景下對藝術品的不同要求,「神」是指描繪對象的外在表情、神態;「妙」是指畫之妙趣,筆斷意連或含而不露的巧妙造型;「能」是指描繪能力的精微高超,「神、妙、能」,基本上是處在古代社會生活較單純、單一內容背景下,繪畫題材範圍窄小,畫作大都集中在為帝王、聖賢、寺廟的造像方面。是「以形寫神」、「傳神寫照」為目的,筆墨感受有局限,色彩表現為觀念化的「隨類賦彩」,使人們著眼點更多地落在外部形象的肖似傳神上。「逸」是指遠離塵世,以筆墨寫求心靈超脫清逸之懷,是在神、妙、能之後元人提出的,「逸」實質上是當時面對外族入主之後的一種社會心理、人生態度。繪畫在此之後逐漸趨於內視化,走向「心境」、「意境」的表達。傳統繪畫中的「神品」、「妙品」,「能品」、「逸品」的評品,是線,陛的分別化、等級化的方式,只強調某一品,它的缺陷在於單一、孤立地去看一個方面,僅從這一方面來品鑒這一幅畫。後來將「逸」提置於首位,是對這一評品系統的審美轉向和提升。由此走向文人畫的道路並成為傳統繪畫的主流。中國畫發展到後來,近現代畫家們多樣化的風格面貌和個人情性的多彩爛漫,使中國畫的文化內涵不斷得以擴充。 從周亞鳴的花鳥、山水、人物、書法、篆刻的創作中,都能感受到「象、韻、法、功」在不同畫面變化中的完整體現。他不僅把她看成為自己創作的標準和要求,還視為「畫道」,於畫每一幅畫時加以悉心體會領悟,使每一筆、每一塊色,小到彼岸蘆草、苔點石皺;大到松柏丘壑、雲煙流水都將此切入到惰性中去體味,一筆不苟。所以在觀賞他的畫作時,你會感受到畫家的真切與滿懷芬芳地感染,一掃時下畫壇怪誕、矯情、荒率、清寒、冷寂的病態習風,樹立起了積極健康、生機勃勃、熱情洋溢、雅正中和的審美品格,在當今傳統文化精神在國畫界間斷失范的狀況下,無疑具有深遠的文化意義。我要評論 好 0次 不好0次 返回首頁評論 已有0條評論(查看更多)已有0條評論 (查看更多) 我也說兩句 歡迎登錄
推薦閱讀:
※華盛之春——首屆華盛中國畫院藝術家作品展
※〈畫壇藝訊〉●斯義弘深——周逢俊中國畫展
※中國畫技法示範:蝦蟹青蛙魚觸類旁通
※「名家」新安流風,且為現代山水寫新篇——湯華山水畫藝術
※李博娜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