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空前絕後的二戰蘇軍編製(三)

蘇軍裝甲車輛

蘇德戰爭爆發之初,蘇軍擁有一支數量空前龐大的裝甲部隊,擁有接近23160輛坦克和裝甲車.但到了41年底,除了在象列寧格勒這樣被德軍圍困的地區和遠東以外,戰前生產的坦克近90%損失殆盡。

背景:1926年,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斯大林為了順利完成目標,不惜動用據說占當時世界流通量1/3的羅曼諾夫王朝的黃金,大規模採購美國德國製造的機器工廠設備網羅技術人才.在這一措施的促進下,作為軍工產業基礎的蘇聯重工業得到了強化.

為了進一步增強軍事實力,蘇聯和當時作為戰敗國而被國際社會排擠的德國簽訂了拉頗羅條約,並在卡贊秘密建立了坦克學校,向德國提供坦克研究場所.作為交換,德國則向落後的紅軍傳授先進的軍事理論知識.

這些舉措加速了1929年「紅軍野戰條令」的頒布和機械化實驗旅的編成.但是新編程的坦克部隊保留有濃重的歐洲傳統騎兵的色彩.比如突破決戰用的重型坦克就類似於早年的重騎兵,而執行長距離偵查警戒任務的偵查(水陸兩用)坦克好像是輕騎兵,而直接協助步兵作戰的支援坦克更像近代手持火槍衝鋒的龍騎兵一樣.

由於本國自己研製坦克的計劃遲遲沒有進展,蘇聯軍方開始考慮引進外國坦克,進行許可生產.於是,從1928年開始,一個考察團被派往美國、捷克、英國等國,並先後購進了「克里斯蒂」等多種型號的坦克進行測試.

最後,在1931年2月13日召開的最高軍事會議上,蘇聯領導人決定生產維克斯-卡丁-洛伊德MK.V1型和維克斯-阿姆斯特朗6噸型兩種坦克,當年5月13日,又決定生產「克里斯蒂」型坦克.

在1930年維克斯-阿姆斯特朗E型6噸輕型坦克運抵蘇聯,列寧格勒炮兵學院機械化及摩托化系的人員對其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和測試,他們在仿製維克斯坦克前對英國的設計進行修改,改進後的設計被稱為TMM型坦克,而仿造的維克斯E型坦克被稱為T-26.TMM坦克有兩種型號-TMM-1和TMM-2,它們與維克斯坦克在細節上有很多不同,這兩種坦克製造了大約20輛.後來經對比測試,仿造的維克斯坦克被選中投入大量生產.在決定投入量產後,命名為T-26.由列寧格勒布爾什維克(波爾謝維克)生產.

1941年,蘇軍裝甲部隊坦克主要有兩種類型:T-26步兵坦克(約12000輛)和BT快速坦克.(約8300輛).T-26最初是仿製英國維克斯6噸坦克設計.最初型號為1931型,其下又有兩種型號:1.僅裝有兩挺機槍(捷格佳廖夫DT 7.62mm機槍).2.一型指揮型-T-26TU,其右側炮塔裝備一門37mm火炮,車上還裝有蘇聯坦克最早的制式無線電設備,並帶有方形天線.有一部分T-26TU裝有長炮管的PS-2M1930型37mm坦克炮.蘇聯人還考慮使用45mm火炮,但最終沒有裝備.

作為蘇聯最初的量產型坦克,早期的T-26還有兩型派生車輛,一種是ST-26舟橋坦克,裝一個7米長的坦克橋,該車在1934年-38年少量裝備部隊使用.另一種是OT-26型噴火坦克.

1932年,紅軍汽車裝甲坦克總局向設計組提出了將現役的T-26 BT系列 T-35坦克換裝M1930型45mm火炮的指示.這種45mm炮是以萊茵金屬公司」曼特爾」37mm反坦克炮為原型設計的,前文提到的PS-2坦克炮也是其派生型.後來,經過使用後,蘇軍認為該炮威力不夠,因此便研製了更新的M1931型45mm反坦克炮.

1933年31型很快被裝備有兩用45mm反坦克炮的33型取代.20世紀30年代里,蘇軍一直對33型進行升級.大量生產中,33型有實施了數次小改進,其主炮防盾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曲面外形鑄造防盾,另一種是用鋼板焊接而成的防盾.

在諾門坎戰役中,T-26在與日本軍隊的作戰中取得了輝煌戰績,同時也暴露出了不少問題,比如裝甲板鉚釘接結合部一旦中彈,即使是遭到機槍攻擊,鉚釘斷裂後很容易產生碎片在車內四散,殺傷成員,.之後,蘇軍將裝甲由鉚釘結式改為了焊接式. 後來出現了二款擁有改進裝甲的型號.

在當時,T-26安裝了45mm坦克炮,可以發射高爆彈和穿甲彈.西班牙內戰中,得到廣泛使用,並證明性能遠比德軍一號坦克與義大利L.3坦克優秀. (見表6.1)此外,該車還少量出售給了中國南京國民政府.

蘇軍本打算將所有33型加裝無線電設備,但由於工業落後,裝有無線電話機的車輛僅有少數,如連長車或排長車.呈馬蹄形圍繞炮塔的方形天線是其重要的識別特徵.這種型號也稱為T-26TU M1933型.另外,蘇軍將其進行了改裝,OT-130噴火坦克就是33型變型車.

BT快速坦克則是仿製於美國克里斯蒂T3型輪履兩用車.由於克里斯蒂的原型車送交的時候沒有炮塔(1931年,2輛偽裝成農用拖拉機的克里斯蒂M1930原型車運抵蘇聯).更改設計工作主要集中在炮塔和武器方面.在BT-2 37mm火炮坦克小規模生產後(約620輛),BT-5系列開始換裝45mm火炮.與33型T-26一樣使用了新型的雙頂蓋炮塔,加大了尾艙,而不是老式的單頂蓋.BT與T-26坦克的不同在於他們所扮演的角色:T-26速度較慢,用於支援步兵作戰.而BT機動性較高,類似於英國的巡航坦克.主要用於快速突擊.20世紀30年代莫,BT-5進行了升級.出現了BT-7.改裝了新型炮塔與焊接傾斜裝甲.但依舊裝備45mm火炮.1937-38年西班牙內戰中,共和國軍中曾少量使用BT-5.

裝備這兩款坦克的蘇聯45mm火炮是20世紀30年代中期世界上最好的通用火炮.能擊毀當時所有國家在役的坦克.同時也能使用高爆彈攻擊敵軍步兵或反坦克火炮.而當時其他國家的坦克最多只能發射其中一種彈藥.例如,當時的法軍步兵坦克裝備一門短炮管37mm火炮,幾乎沒有反坦克能力.而英國的2鎊火炮卻無法發射高爆彈.當時德軍一號坦克僅裝備兩挺7.62mm機槍,而二號僅有一門20mm火炮.

但1941年6月以後,BT與T-26逐漸過時.就裝甲厚度和機動性來說,只相當於德軍一號,二號,38(t)輕型坦克.(蘇軍坦克火炮佔優勢).同時由於缺乏後勤保障.損失大大增加.戰前,超過65%的坦克需要大修與更新.而戰爭爆發之初,許多坦克在開往前線路上拋錨.與戰損相比,更多的蘇軍坦克因機械故障報廢.

除了上述兩個系列,還有其他系列服役.30年代蘇軍標準中型坦克是T-28.個頭較大.因當時興盛一時的多炮塔坦克之風而生.主炮為一門1927/32型76.2mm反坦克,兩門輔助機槍.1941年,與德軍四號坦克相比,早已過時.除此之外,它也深受缺乏後勤之害.1941年,蘇軍有兩個T-35重型坦克營,主要武器與T-28相同,但同時還有兩門額外的45mm火炮.但戰爭爆發最初幾天,幾乎全部毀於機械故障.據資料記載,後來有一輛參加了莫斯科保衛戰,還有一輛被烏克蘭獨立主義分子繳獲,最終被蘇軍擊毀.

1941年,蘇軍還有一些特種裝甲車輛,比如T-37、T-38輕型兩棲偵察坦克.僅裝備一挺7.62mm機槍.後來後者有少量的改進型生產(裝備一門ShVaK型20mm航空機炮)

T-20輕型武裝拖拉機,與法國雷諾UE一樣用於牽引45mm火炮或是76mm團屬火炮.它裝備一挺帶裝甲護盾的機槍,在危急關頭,可以被用作輕型坦克.

同時,蘇軍也有大量的裝甲車.最著名的輕型裝甲車是BA-20.裝備一挺機槍,用於偵察.標準中型裝甲車是BA-10.裝備45mm火炮兩挺DT機槍.發動機等參照了福特公司的GAZ-AAA卡車.

西班牙內戰中,蘇聯向共和國軍派遣了超過300輛坦克以及技術人員.西班牙內戰經驗使蘇聯坦克設計者意識到現有的坦克裝甲已無法有效抵禦當時的反坦克炮攻擊,如德軍36型37mm和蘇聯45mm.結果,蘇聯設計師開始研發新一代坦克.在設計之時,不僅開始增強裝甲厚度,也開始換裝了口徑更大的火炮,使其威力足以擊穿與自己擁有相同裝甲厚度的任何坦克.

其間,蘇聯設計師們研製了四款新型坦克:T-40輕型兩棲坦克(替換T-37和T-38)、T-50步兵坦克(替換T-26) 、T-34坦克(替換BT快速坦克) 和KV重型坦克(替換T-28和T-35).其中T-50的研發一拖再拖,最終沒能趕在戰爭爆發前服役.T-34性能優異,不僅可以實施快速突擊,也可以支援步兵進攻.日後成為了蘇軍中型坦克的主力.當時的KV-1在同類型的坦克中裝甲是最厚的,並在戰爭初期使德軍大為頭疼.後來,裝備有152mm榴炮的KV-2少量生產,.該坦克是受到蘇芬戰爭的影響,專門研發用於摧毀敵軍的堅固工事.1941年6月,有508輛KV系列和967輛T-34服役.除了裝甲厚度遠遠領先對手以外,這兩種坦克的主炮也能輕易擊毀當時任何一種德軍坦克.

1941年6月初, 德軍最優秀的坦克是三號坦克(37mm火炮)和四號坦克(短炮管 75mm火炮). 41年6月,德軍共擁有1449輛三號坦克與517輛四號坦克.無論在裝甲、火力、機動性方面遠遜於蘇軍新型坦克.的確,T-34的出現極大促進了當時坦克的發展.坦克技術從最初的發源地英法向東轉移到了德國並最終來到了蘇聯.T-34的到來,引發了蘇德兩國的技術競賽,並對世界坦克的未來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儘管性能優異,但在41年夏天的戰鬥中這些新型坦克並未能夠扭轉敗局.雖然在很多局部戰鬥中,特別是遭遇只裝備有過時的37mm反坦克炮的德軍步兵時,它們贏得了勝利.但很多蘇軍坦克師連同其餘的部隊,在開戰一個月之後便損失殆盡.

究其原因,很多必要工作沒有及時到位,比如, 就好像40年的法軍裝甲部隊一樣,坦克部隊從指揮官到士兵嚴重缺少訓練.缺少大型機械化部隊作戰經驗以及對德軍突然襲擊毫無準備..絕大多數新坦克在戰前幾個月才分配到部隊,坦克手們缺少時間熟悉裝備,並且當時76.2mm火炮彈藥特別是穿甲彈嚴重缺乏,.同時,新坦克自身也存在著不少技術故障,尤其是KV坦克的傳動裝置和離合器經常損壞導致其故障頻發.

在經歷了41年夏天的大失敗後,蘇聯裝甲部隊在當年年秋天又面臨這一場新的危機.當時,德軍快速推進,很快將佔領烏克蘭的哈爾科夫與北部的列寧格勒.而這兩地是當時蘇聯坦克最主要的生產地.最終,這些工廠不得不轉移到東部的烏拉爾工業地區.這樣一來,1941年最後幾個月,蘇聯坦克產量劇減.直到1942年初,才重新恢復生產.坦克產量的減少以及新組建的獨立坦克旅以及步兵坦克團對坦克的巨大需求讓當時的蘇聯坦克工業舉步維艱.1942年初,蘇軍基本上停止了新型坦克的研發,轉而最大限度地生產坦克.另外,只有降低生產成本和增加產量的改進被允許.例如:42型T-34的車身裝甲得到簡化,1942年春,簡化的六角鑄造型炮塔安裝使用,並定型為43型T-34.這樣,蘇軍直到1943年夏才重新恢復新型坦克研發工作.但其間,由於坦克的需求量時有增加,研發工作時常被打斷.

1942年產量開始恢復,相對於T-34來講,同樣生產成本的T-50沒有進一步生產.T-40兩棲坦克一樣如此,換成了T-60,之後,蘇軍計劃部署改進後的T-34M與KV-3.但最終沒能實現.

T-34與KV 坦克的優越性在1941年冬季的戰役中表現的更加明顯.當德軍坦克深陷雪地和沼澤之中時.它們卻能輕而易舉的馳騁於戰場之上.於是在遭遇KV和T-34, 而新型38型50mm反坦克炮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德軍士兵對新型反坦克炮的呼聲愈發強烈.不久,新型40型75mm反坦克炮服役.

同時對於戰無不勝的德軍裝甲部隊來說,與蘇聯新型坦克的遭遇也著實讓它們吃盡了苦頭.於是德軍同時著手兩項工作:一.強化裝甲和主炮,三號坦克和四號坦克分別換裝長炮管50mm和75mm火炮.並不斷升級.二.著手開發全新的黑豹中型坦克與虎式重型坦克.

1942年夏,雙方的技術指標趨於平衡,改裝後的德軍坦克與T-34水平相當.蘇軍坦克機動性略優,而德軍炮塔布局,通信和火控系統勝於蘇軍.此外,蘇軍坦克成員配置存在嚴重問題,作為坦克車長的指揮官同時還要兼職裝填手,這嚴重影響了戰鬥力的發揮.同時,坦克車長缺乏視野,無法及時有效的觀察戰場動態.加上對坦克部件使用不熟,缺少無線電.這一切使得它們在與經驗豐富的德軍裝甲部隊作戰時一敗塗地.1941年6.22-1941.12,蘇軍坦克損失高達20500輛.相比之下,德軍從1941.6.22-1942.2.28的損失僅為3402輛.雙方損失比為6:1.

1942年夏,蘇軍以極大的勇氣和信心開始組建坦克軍,其規模與西方的坦克師類似. 儘管在42年春,因為其厚重的裝甲而深受部隊喜愛.但卻在當年夏季戰役中遭受了德軍無情的打擊,損失慘重.

後來,這些坦克開始受到蘇聯指揮官的懷疑,對KV坦克尤為嚴厲. 在莫斯科保衛戰中戰功卓越的第4坦克旅指揮官卡圖科夫上校(後成為近衛坦克第一集團軍指揮官,大將軍銜)在受斯大林接見的時候,對KV坦克的能力提出了質疑 「如果進攻過程中,按照T-34的速度前進,那麼KV坦克只能被落下,如果按KV的速度,則不可能發動快速進攻.KV的裝甲防禦能力確實很優秀,但是它的坦克炮和T-34一樣,都是76.2mm,攻擊力是相同的,而它的速度極慢.這樣的坦克有多大的意義?實際上,在坦克兵中,它也不受歡迎.」

1939-40蘇芬戰爭後,蘇軍希望研製新型重型坦克以摧毀敵軍的堅固防禦工事,於是裝備有152mm火炮的大塊頭-KV-2出現了.它前後共生產334輛.但在1941年便幾乎損失殆盡.圖中是1941年一輛拋棄在利沃夫的KV-2坦克.

此外德軍的新型坦克和75mm反坦克炮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平衡.KV的劣勢充分暴露,尤其是遠比T-34落後的機動性.甚至有時因自身重量而無法過橋.加上自身機械故障頻發,許多人呼籲其停止生產,全力生產性能可靠的T-34.另外,T-60因為毫無作用而停止生產,它極其薄弱的裝甲和20mm火炮對於坦克員來說就是一個死亡陷阱.

1941年夏,蘇軍T-34是當時最具威懾力的武器之一,但由於編製混亂,保障不到位,乘員嚴重缺乏訓練.開戰之初,並沒有扭轉蘇軍的大潰敗.同時該坦克自身有著不少問題.圖中是1941年6月利沃夫地區,蘇聯第四機械化軍的一輛T-34,可見其後部固定著備用傳動裝置.

遭受了眾多指責之後,蘇軍坦克製造業被允許在開發新型坦克時候的做出更多的改動.短期內,KV坦克將劃至支援步兵的獨立坦克團.同時研發了重量更輕的KV-1S,以提高機動性.此外,儘管輕型坦克不受歡迎,但當時的輕型坦克裝配線無法生產中型坦克,無奈之下,蘇軍用T-70代替了T-60.它裝備了略顯過時,但性能比後者優秀的45mm火炮.另外,1942年末生產的T-34增加了車長觀察孔.以解決車長視野問題.

長遠看來,蘇聯認為需要發展一種通用全能坦克來替代以前的輕中重型坦克.1943年6月,最初計劃,將T-34與KV坦克相融合.也就是吸收重型坦克的裝甲和中型坦克的機動性和相對較輕的重量.於是有了的莫洛托夫哈爾科夫設計局的T-43與科京的KV-13方案.

T-43

為了保證生產的平穩過渡,`新產品應該盡量使用T-34上原有的部件.在這種指導思想的影響下,T-43試驗通用坦克於1943年3月完成,該車70%的零件與T-34相同.外觀也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將懸掛系統改為了扭桿式懸掛,車體正面裝甲也增加到75毫米.

T-43的炮塔也使用一門F-32型76.2mm火炮,火炮防盾裝甲厚度達90毫米,3人制炮塔,與T-34M坦克一樣,該車在炮塔尾部正中也設置了一個車長指揮塔.其車體正面取消了T-34上的球星機槍塔,取消了此位置的無線電員,改為在右側駕駛員位置設置一挺固定的DT機槍.而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中為了保證坦克產量,T-43並沒有受到重視.之後的庫爾斯克-奧廖爾戰役中,蘇軍發現T-34的問題出自其火炮威力而不是裝甲厚度.隨後T-43項目取消.

同時由於與T-34相比,KV-13沒有什麼實質的變化,加之T-34生產線大量生產,計劃也隨之取消.

1943年,蘇軍中出現了裝甲增強型的43型T-34.儘管對付德軍黑豹與虎式坦克不足.43型T-34在對抗步兵時表現不俗.

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中,蘇軍大規模使用了坦克殲擊車,它們通常為坦克部隊提供直接火力.相比坦克,優點在於它們的火炮口徑更大,製造成本更低.蘇軍中最常見的是SU-76M輕型坦克殲擊車.由加長的T-70坦克底盤和ZiS-3 76mm師屬火炮組合而成.炮艙位於車體後部,呈敞開式.由於在冬季作戰時,其乘員要飽受寒風之苦.所以又名「SUKA」「婊子」. 同樣用於為步兵提供直接火力支援,相比德軍三號突擊炮,SU-76M性能稍遜.並且由於戰鬥艙敞開式並且裝甲薄弱.不受歡迎.但是在進攻戰役中,它還是一種有效的移動支援火力武器,並且價格低廉,適合大量生產.戰爭中,它是僅次於T-34,產量位居第二的裝甲車輛.之後,參考德軍三號突擊炮,基於T-34底盤之上,蘇軍研發了一款中型坦克殲擊車-SU-122.裝備了一門常見的M-30 122mm榴炮.不像SU-76M,它戰鬥艙為全封閉式.但戰爭中卻沒有大量生產.最後,基於KV-1S坦克底盤研製了一款重型坦克殲擊車-SU-152,裝備一門152mm榴炮.在這三件新型坦克殲擊車中,最後一種最受部隊歡迎.庫爾斯克會戰中,它是唯一能擊穿德軍黑豹和虎式坦克的坦克殲擊車.因此得名」動物殺手」.

除此之外,蘇軍還通過租借法案還獲得了大量的英美坦克.但這些坦克在蘇軍中不受歡迎.蘇聯從美國獲得了1683輛輕型坦克和5488中型坦克,從英國和加拿大獲得了5218輛.其總量佔蘇聯戰時坦克產量的16%.美國M3 李 中型坦克由於其醜陋的外形被戲稱為「七兄弟之墓」.英國馬爾蒂達步兵坦克和美國M3斯圖爾特輕型坦克則主炮威力不足.1943年只有英國的瓦倫坦克在1943年末成為了蘇軍偵察坦克的標配坦克.因為當時蘇聯獲得了大量來自加拿大的該型坦克,同時國內T-70生產線正轉向生產SU-76M坦克殲擊車.戰爭中,通過租借法案的獲得的坦克廣泛裝備蘇軍部隊.1943年20%的蘇軍坦克旅是蘇聯和外援混編而成.15%是全部裝備外援坦克.

1943年出現的德軍新型裝甲部隊使得蘇聯坦克研發再次提上了議程.(inventory )與1942年相比,坦克剩餘量尚可.此時,蘇軍坦克手迫切希望能裝備炮管更長威力更大的坦克來對付來自德軍的威脅.作為權宜之計,由T-34的改成的SU-85坦克殲擊車投入實戰.該車裝備有85mm火炮.另外,最後生產的KV-1S則換裝了更大的炮塔和85mm主炮,成為-KV-85.

庫爾斯克會戰證明,T-34的76.2mm主炮不僅不能對付德軍的黑豹和虎式坦克,也無法有效擊穿改進型的IV坦克,這大大刺激了蘇軍,蘇聯很快於當年12月研發了T-34-85.它安裝了全新的3人85mm火炮炮塔,將原先2人炮塔中的車長解放出來,以前的T-34的戰鬥射速僅為德軍坦克的1/3-1/4.但直到次年4月交付部隊使用.雖然T-34-85的主炮威力不及德軍黑豹75mm和虎式88mm火炮.但在合適的距離下,可以擊穿德軍這兩種坦克的裝甲.加上廉價的生產成本,得到了大量的生產.

到1944年,蘇聯已經大量接受了美製M4A2謝爾曼中型坦克.1944年夏,這些坦克裝備的是75mm火炮,而到了1944年末,裝備了76mm火炮.此時,蘇軍開始用它們整團整旅大規模裝備.而一般不和其他坦克混編.

KV-1S在生產線上被新型IS重型坦克取代.以斯大林名字命名.起初,IS-1與T-34-85一樣裝備43型D-5 85mm火炮.隨後蘇軍考慮換裝威力更大的主炮,由於D-10 100mm火炮,該炮穿甲能力更強,但作為新產品裝備奇缺.蘇軍最終決定換裝43型D-25T 122mm火炮.儘管其穿甲能力不如前者,但由於能發射高爆彈,在突破戰役中用處更大.結果,之前生產的IS-1全部換裝此炮,,1944年開始生產的IS-2也採用這種設計.1944年春,部署部隊.

與此同時,新一代坦克殲擊車也應運而生,SU-76M依然生產,但SU-85基本上被反坦克能力更強的SU-85坦克殲擊車取代.接下來新一代坦克殲擊車以IS重型坦克的底盤為基礎設計了ISU-122和ISU-152坦克殲擊車.除了主炮口徑,這兩種坦克殲擊車非常類似.前者使用A-19 122mm火炮而後者使用ML-20 152mm榴炮.這些坦克殲擊車的性能非常優秀,以至於產量比IS-2重型坦克還要多.

1943年,德軍依靠其技術優勢和作戰人員素質和高超的戰鬥技巧彌補了其數量上的不足,依舊與蘇軍在東線保持著均勢.1943年蘇德坦克損失率為4:1.因此大致抵消了蘇軍的數量優勢。1944年,由於蘇聯坦克研製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功,勝利的天平逐漸向蘇聯傾斜.44年春,大量裝甲部隊被派往西線以應對即將到來的盟軍登陸.同時,蘇德兩軍裝甲部隊作戰人員素質差距日益縮小.也許正是德國人追求高品質的產品而忽略了數量的提高導致了德軍在1943-44年預備部隊裝備不足的原因.在戰爭的最後一年,雙方技術平分秋色,但是蘇軍卻擁有著巨大的數量優勢.這還是取決於蘇聯相對精明的工業政策以及德國不適時宜的生產管理.

1945年初的戰鬥形式與1943年已經發生了很大的不同.巷戰比例陡然增加.這時,德軍步兵火箭筒成為了蘇軍裝甲部隊的剋星.表6.1,是一份關於戰時蘇聯T-34坦克損失情況的研究報告數據,這份數據很好的反映了坦克戰鬥的變化趨勢.其中,大口徑的坦克或反坦克炮以及火箭筒在戰爭最後幾個月中給蘇軍坦克造成了越來越多的損失.

戰爭最後幾個月,蘇軍裝甲部隊與44年變化不大,為了應對德軍虎王重型坦克,蘇軍開始用全新的SU-100坦克殲擊車代替SU-85.另外,T-44以及IS-3即將投入生產.IS-3裝甲厚達200mm.1945年5月開始生產,只有少量參加了對日作戰.

ISU-152與ISU-122非常相似,但炮管較短,裝有炮口制退器.它們性能傑出,以至於產量遠高於IS-2重型坦克.它們主要用於為步兵和裝甲部隊提供火力支援.在攻堅和巷戰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儘管由T-34衍生而來的坦克殲擊車並不十分有效.SU-85實際上是為T-34裝備了一門反坦克能力更強的85mm火炮.就如圖中這輛SU-85一樣,被分配給特別反坦克部隊.當T-34-85出現以後,出現了SU-100坦克殲擊車.

蘇軍戰時保障車輛大多是戰前原型的改進版.而這些原型以源於美國的許可生產居多.ZiS-5就是一款31型奧托卡牌汽車的蘇聯版.圖中所示的是波蘭人民軍裝備的ZiS-5V版.採用了簡化的駕駛室和擋泥板.這種汽車越野能力較差.

蘇軍運輸車輛

由於蘇聯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軍事化管理體制,戰前和戰時民用與軍用的交通工具差異較小.尤其是沙俄時代對馬匹運輸的重視,大型民用汽車基本被視為戰時物資儲備,所以軍用和民用型號差異不大.戰爭前的蘇軍主要裝備兩種卡車.雙軸GAZ-AA與三軸GAZ-AAA輕型卡車.它們是得到了福特AA和AAA生產許可後,在蘇聯高爾基自行仿製的.戰爭爆發時,前者佔蘇軍汽車總量的58.5%.ZiS-5雙軸和ZiS-6三軸中型卡車則仿製美國奧托卡牌汽車.另外,蘇聯國產卡車也少量服役.為YaG-10和YaG-12重型卡車.標準參謀車車是GAZ-61.(仿於美國).41年6月,蘇軍共有272600輛各型汽車.

德軍的入侵使蘇軍汽車裝備損失甚大,同時也打亂了汽車製造業的正常生產.1941年末,蘇聯命令將大部分汽車生產線轉向生產輕型裝甲車.結果,蘇聯戰時汽車產量只有戰前1/3.這其中還有大量被徵用的民用汽車.戰時生產基於戰前原型,根據戰時需要進行改進.例如, ZiS-5改為ZiS-5V,駕駛室改為全木質結構,代替了原先的金屬結構.同時,GAZ-AA讓位於一款更加簡化的型號GAZ-MM.很大一部分產品用于軍用.如,以GAZ-AA底盤為基礎的GAZ-55救護車和以ZiS-5底盤為基礎的ZiS-42M半履帶車.戰爭中還出現了少量的新型號,如GAZ-67B,蘇聯吉普.1942-45年,約有5300輛生產.

由於戰時的汽車生產線被用於他用,蘇聯部隊對租借法案汽車的需求遠遠高於對其他裝備的依賴.總計,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向蘇聯提供了40100輛車輛.是蘇聯自己產量的兩倍.租借法案所提供的車輛不僅在數量更在質量上略勝一籌.蘇聯大部分卡車為民用卡車,行駛能力較差.相比之下,通過租借法案獲得了很多性能優越的軍用特種車輛.美國提供了約77972台威力斯吉普,24902輛道格0.25噸卡車和351715輛其他中型卡車.其中絕大多數是斯圖貝克US-6 0.5噸卡車.從1942年末起,這些裝備就大量湧入蘇聯,對蘇軍在戰爭最後兩年實現摩托化和實施大規模進攻作戰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同時這些卡車的設計還對戰後蘇聯的車輛設計和生產產生了影響。戰爭後期,標著USA字樣的美國汽車在東歐到處可見,就連普通老百姓都說USA是「Ubiyat Sukinsyan Adolf"(「宰了那狗娘養的阿道夫」)的縮寫。


推薦閱讀:

二戰最作死國家,攻打盟友,四處樹敵,揚言3天滅掉德國,最後被圍毆無人來救
二戰中令人發狂的樂事 爆笑!!!– 鐵血網
反恐也需要開闢「第二戰場」
蘇聯二戰士兵偷帶9名日本女戰俘隱居深山,19年生71個子女
二戰時關於德國的歷史冷知識,你又知道多少?

TAG:編製 | 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