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參悟於悲喜之間(2)
歡樂和痛苦不可分開
周星馳的喜劇,著力於展示草根階層的喜怒哀樂,刻畫市井人物的奮鬥與掙扎,常常搞怪之餘,令人心生悲涼,他曾自嘲,「我以前以為我拍的是悲劇,沒想到後來都被認為是喜劇」。這句話恰恰切中周星馳電影的命脈,世事無常,啼笑皆非。也許喜劇大師都有著悲喜轉圜的法門,陳佩斯曾說「喜劇的內核是悲劇」,卓別林也曾認為「喜劇是痛苦和奮鬥」。
所以普遍認為,做喜劇比做悲劇、正劇更難,因為「喜」的外衣之下,還要包裹一顆「悲」的內核,這讓「喜劇之王」周星馳也深以為然,「真的很困難。可能是我自己做很多,就覺得越來越不容易。」他進一步對自己電影里悲喜交雜的情感做註解,「歡笑跟痛苦都是人生,好像兩位一體的東西,不可分開的。因為你要有痛苦才會更珍惜這個快樂的可貴,但你有快樂之後,這個痛苦也更加深刻。所以它們是,我覺得假如在戲劇上來說,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假如這兩邊是互動的,我覺得這個效果就更好。」
不僅僅是拍喜劇越來越不容易,觀眾日益提高的審美水平和要求,也讓周星馳覺得,現在拍一部電影愈加困難,「當然拍電影也可以很容易的,但是我是說拍一個觀眾喜歡的電影肯定是越來越困難的,所以創作人就要不斷地去想、不斷地去想。」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周星馳被很多曾與他一同工作的人抱怨:太過苛求細節、一個鏡頭ng到不勝其煩;可能也是為什麼他的電影產量在慢慢減少,一等就是幾年。
從香港九龍的窮小子到多個票房紀錄的保持者,從龍套演員到如今的影壇地位,周星馳早已從「星仔」晉陞為眾人口中的「星爺」,但他依舊覺得「我現在不是草根還是什麼?」「我就是一個平民,還是普羅大眾。」他可能忘了自己還是一個政協委員。
電影拍給普羅大眾看
依然認為自己是一個草根的周星馳,明確表示自己的電影也是拍給大眾的,而當被問到是否認為大眾喜歡的電影就是好電影時,周星馳非常嚴謹地說,「假如你這個電影是以拍給大眾看為目標來說,是。」
但周星馳也不會放棄深入淺出地在其中灌注自己對世事的思考,「因為電影是拍給普羅大眾看的,所以我希望能夠做到的也是一個這樣的效果,就是它可以很淺白,但是也可以比較往裡面深一點,是有它的意思、意義在裡面,而我覺得這個也是我的目標。」
長久以來,除了影響至深的電影台詞和橋段一直被津津樂道外,針對周式喜劇的解讀,坊間也從未停止,大致集中在兩點,一方面是說周星馳通過喜劇反映了小人物的辛酸,另一方面是說他的無厘頭風格是後現代式的解構主義。意外的是,周星馳竟然都看過這些解讀,他表示,「我沒有懂得用很到位的學術性語言去表達我的一些感覺,但其實我覺得他們說的這些都是非常好的,」但他又稍有踟躕,好像怕說錯話,「我覺得都有吧,他們說的。」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無論作為演員還是導演,周星馳為影史奉獻的電影經典已經很難數清,他的無厘頭風格、台詞、場景橋段、人物形象……種種電影元素,一直是此後諸多喜劇片爭相模仿的濫觴,甚至滲透進每一個有過周星馳記憶的人的生活,經久不衰。採訪到最後問他,「你覺得為什麼周星馳電影會成為經典?」
他順帶又捎上了一個自身的困惑,答道,「其實我還是有點懷疑,我的電影是經典嗎?你覺得呢?」
(據網易娛樂)
鏈接
周星馳(stephenchow),1962年6月22日生於香港,祖籍浙江寧波,華語喜劇演員、導演、編劇、監製、製片人、出品人。
1980年成為麗的電視特約演員,開始出道。1988年初涉影壇,後相繼主演《賭聖》、《逃學威龍》、《審死官》、《唐伯虎點秋香》、《大話西遊》等,自編自導自演《國產凌凌漆》、《食神》、《喜劇之王》、《少林足球》、《功夫》等多部影片,6度打破香港電影票房紀錄,並獲得8個香港電影年度票房冠軍,創下打破票房紀錄次數及獲得年度票房冠軍次數的紀錄。
2003年當選《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並成為《亞洲英雄》的封面人物。2004年《功夫》創下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華語電影票房紀錄,並被《時代周刊》評為「2005年十大佳片」之一。2013年導演的《西遊·降魔篇》破23項華語電影票房紀錄,全球票房達2.18億美元,刷新華語電影全球票房紀錄。2014年執導的科幻電影《美人魚》開拍,該片已於2016年2月8日上映。
除演藝事業外,周星馳於2010年出任上市公司比高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2013年1月14日當選廣東省政協委員。
推薦閱讀:
※《最強囍事》-----周星馳只有一個
※曾紅過周潤發幫過周星馳!誰知晚年病生活落魄今他竟然
※回味《唐伯虎點秋香》中周星馳氣對穿腸吐血的對聯
※周星馳被黑內幕曝光
※《周星馳映畫》
TAG:周星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