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伊斯蘭教的產生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b1a4580101biyx.html


阿拉伯半島和阿拉伯人

阿拉伯半島位於亞洲西南端,東瀕波斯灣和阿曼灣,西濱紅海,南臨阿拉伯海,北界敘利亞沙漠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總面積約320萬平方公里。

阿拉伯半島的自然環境十分複雜,各地氣候溫差懸殊,物產和社會經濟結構等亦各不同。整個阿拉伯半島是一大塊高原,絕大部分為沙漠和草原地帶。半島內陸屬於熱帶沙漠氣候,酷熱乾旱,難於耕作;西部和南部,即紅海沿岸的平原和山地則屬於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悶熱潮濕,向南雨量逐漸增多,氣候也逐漸變得溫和宜人。其中希賈茲(漢志)地區,綠洲錯落散布,水草豐盛,宜於放牧,游牧的貝杜因人大多聚集於此。希賈茲迤南為葉門地區,這裡雨量充足,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素有「福地」之稱。這裡的阿拉伯人很早就實行了定居,並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明國家。

阿拉伯半島是閃米特人的故鄉,阿拉伯人是滯留在阿拉伯半島故鄉的閃米特人的一支。在伊斯蘭教興起以前,「阿拉伯人」主要指居住在半島北部從事游牧的貝杜因人,而不包括定居的南方阿拉伯人(塞白人)。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興起以後,凡說阿拉伯語並出身於阿拉伯血統的人,皆為阿拉伯人。近代的「阿拉伯人」則泛指以阿拉伯語為本民族語言的民族,絕大多數信仰伊斯蘭教,總人口約1.2億。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島、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以及蘇丹等國家和地區。此外,在土耳其、伊朗和赤道非洲也存在少量的阿拉伯人。

伊斯蘭教產生前的阿拉伯社會

伊斯蘭教產生以前,阿拉伯半島社會發展不平衡,居住在半島中部和北部從事游牧的阿拉伯人,叫作貝杜因人。他們的社會組織還處在原始公社末期,水源、牧場和耕地是氏族的公共財產,但家畜、家庭用具和農副產品等動產則為各個家庭所有。游牧的貝杜因人放牧駱駝、山羊和綿羊,馬是稀罕的動物。他們逐水草而居,每逢雨季,便用駱駝馱著傢具和帳幕,趕著家畜,全家外出放牧。雨季過後,再回到原來的住地,終年過著遷徙不定的游牧生活。部分定居或半定居的阿拉伯人,在綠洲上種植椰棗和少量的穀物。貝杜因人用他們的家畜和皮革等與定居的阿拉伯人交換椰棗、衣物、武器及其他生活用品。駱駝和椰棗在阿拉伯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駱駝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駱駝不僅是阿拉伯人的「沙漠之舟」,而且是他們的巨大財富。駱駝肉和乳可供食飲,駝皮可制衣服,駝毛可做帳幕,駝糞可當燃料,駝尿可以護膚和驅蚊。椰棗是阿拉伯人的主要食物,也是駱駝的飼料。棗椰樹皮可制繩索,樹榦可做建築材料。所以,駱駝和椰棗是阿拉伯人生活中的兩大支柱。

在遼闊的沙漠和氏族社會的環境中,阿拉伯人過著一種動蕩的生活。但是,貧乏的物質生活,使阿拉伯人時有衣食不周之虞。尤其每逢大旱之年,饑渴迫使廣大人畜瀕於死亡的邊緣。於是,劫掠他人就被視為擺脫困境的唯一出路。各氏族、部落為爭奪牧場、水源和牲畜等財物,經常發生戰爭。一首古詩生動地反映了阿拉伯人的劫掠生涯:

我們以劫掠為職業,劫掠我們的敵人和鄰居,

倘若無人供我們劫掠,

我們就劫掠自己的兄弟。

貝杜因人的血緣組織比較持久而強固,但到伊斯蘭教產生前夕,其內部業已發生了分化,一些顯貴家族、氏族長老和部落首領佔有較多的牲畜和財物,並役使少量的奴隸或依附者。強大的氏族迫使弱小的氏族處於依附地位,強制徵收貢納。貧窮的貝杜因人則靠劫掠富人或過路商人以維生。社會分化、劫掠戰爭和無休止的血親復仇戰爭,加劇了社會不安的氣氛,整個貝杜因人社會處於無秩序的動亂狀態。

與北方不同,南方的社會經濟基礎是農業。居住在南部葉門地區的早期阿拉伯人(塞白人),早在公元前數世紀就建立了文明昌盛的塞白國家。塞白人利用有利的自然資源發展農業生產,公元前7世紀他們修建的馬裡布水壩是塞白人精於農業的重要標誌。水壩兼有蓄洪和灌溉的效用,它不僅控制了洪水泛濫,而且使大荒漠變為良田。塞白人不僅精於農事,而且也擅長商業。葉門地處地中海與印度洋之間的交通要衝,是古代東西方商品的集散地,商業相當繁榮。沿商路興起了許多城市,著名的如薩那、馬裡布、塔伊夫、麥加、麥地那,等等。塞白國家強盛時,曾獨佔紅海貿易,並向對面的非洲進行殖民。公元前2世紀末,希米亞人取代塞白人統治了南阿拉伯。希米亞人象塞白人一樣,主要從事農業和商業,為阿拉伯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

但是,4—6世紀,北方的兩個大帝國拜占廷和波斯(薩珊王朝)以及東非的衣索比亞王國,為爭奪葉門國際商路的控制權,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抗爭。夾在大國鬥爭之間的南阿拉伯文明衰落了。525 年,衣索比亞佔領葉門,希米亞國滅亡。575年,波斯人驅逐衣索比亞人,成為葉門的統治者。在外族征服者的統治期間,作為南阿拉伯農業重要支柱的水利灌溉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土地荒蕪,農業生產瀕於崩潰。城市蕭條,甚至變為廢墟。商業急劇衰落。定居的人口大量北移,重新開始過游牧或半游牧的生活。一度繁榮的南阿拉伯文明徹底毀滅了,又回到了半野蠻的時代。

南阿拉伯的早期文明,對阿拉伯社會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早期南阿拉伯人在半島西南部開闢的南北交通大道及其從事的國際貿易活動,溝通了阿拉伯半島與外部世界的聯繫,打破了阿拉伯半島與世隔絕的孤立狀態,給阿拉伯社會帶來了東西方的先進文化,使阿拉伯人的思想受到啟迪。南阿拉伯國家昌盛時,一些信奉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外國人遷移阿拉伯各地,並建立了一些移民區。阿拉伯人從他們那裡學到了一神教理論以及軍事組織、工農業生產等先進的文化知識。南阿拉伯的城市對於溝通阿拉伯半島內部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阿拉伯統一民族的形成方面,也起著積極的作用。6 世紀後期,麥加成為阿拉伯半島經濟文化的中心,而伊斯蘭教正是在這裡產生的。

早期阿拉伯人信仰多神教,每個氏族部落都有其崇拜的自然物和偶像。猶太教和基督教傳入半島以後,有一部分阿拉伯人皈依了猶太教或基督教。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神教觀念日益發展。到伊斯蘭教產生前夕,具有一神教意義的「哈尼夫」運動擴展到阿拉伯各地。「哈尼夫」運動反對多神崇拜,提倡隱修,以求「與神合一」,穆罕默德受其影響,創造了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的產生6、7世紀之交,阿拉伯半島正處於社會劇烈動蕩和重大變革的時期。當時,阿拉伯社會的各種矛盾,特別是階級矛盾、各氏族部落的矛盾和民族矛盾,錯綜交織,十分尖銳。而麥加則是這些矛盾的中心。

麥加座落在阿拉伯半島西部希賈茲的南部,周圍群山環抱,炎熱少雨,難於種植。但它地處亞、非、歐三洲交通之樞紐,南通葉門可達印度洋,北通地中海可抵歐洲,東去波斯灣可到兩河流域和中亞,往西通過紅海吉達港可去非洲。麥加城內有一眼水源豐富的滲滲泉,泉水清澈,便於過往商旅飲用。麥加還是希賈茲南部的宗教祭祀中心,城中央有克而白①古寺,寺內供奉安拉和一些部落神。神殿東南牆壁上鑲嵌一塊黑色隕石,阿拉伯人視為天降聖物而加以崇拜。每年都有大批阿拉伯人來朝覲克而白和黑石,同時進行貿易。因此,自6世紀後期,麥加就取代葉門成為巨大的商業中心。

麥加的主要居民是古萊西部落,他們原是北方的游牧部落,5 世紀末征服麥加並定居下來。古萊西部落分為若干個氏族,其中瑪克蘇姆等一些勢力強大的氏族住在麥加城的中央部,稱為內古萊西人;其餘弱小氏族住在城外的山腹地,稱為外古萊西人。穆罕默德出身的哈希姆族屬於內古萊西人。這個族到穆罕默德出生前已經衰落。有勢力的古萊西貴族控制城市議會組織——馬拉而掌握麥加的統治權和宗教祭祀權,操縱商業貿易。他們除在克而白廟會期間舉行大規模的集市貿易外,每年冬夏兩季組織大規模的商隊,前往葉門和敘利亞一帶。在這些商業活動中,他們獲取了大宗利潤,形成了新的商人貴族階級。這些新的商人貴族不顧傳統的氏族組織的血統原則,在共同的物質利益原則下聯合起來,成為促進社會進步的巨大力量。但是,他們是剝削者和統治者,他們不僅擁有大量財富,佔有奴隸,而且剝削和役使本氏族部落的貧苦成員,同時還強迫弱小的氏族處於依附地位,向他們強行徵收貢金。這樣,就加劇了阿拉伯社會的階級矛盾。另方面,6 世紀時衣索比亞和波斯的入侵,給阿拉伯人帶來巨大災難。它不僅使葉門的經濟瀕於崩潰,也給麥加的經濟帶來致命的打擊。波斯佔領時期,把商路從阿拉伯半島西部轉移到波斯灣和兩河流域,從而使麥加的商業衰退。這不僅使麥加的商人貴族蒙受重大損失,更為嚴重的是,廣大勞動人民失掉了謀生的手段,從而陷入破產的境地。與此同時,商人貴族把貨幣資本轉為高利貸,盤剝貧苦人民,利率高達100%。許多貧民被迫淪為債務奴隸或依附者。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了阿拉伯社會危機,同時也激發了阿拉伯人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覺醒。

在這種情況下,阿拉伯商人貴族階級為鞏固其統治,擴張土地,發展商業貿易,亟待建立一個統一的強有力的統治機構。一般民眾也渴望實現社會安定和美好的幸福生活。穆罕默德適時而卓越地順應了阿拉伯人的這些要求。

穆罕默德(約570—632年)出生於麥加古萊西部落哈希姆族的一個沒落的商人貴族家庭。生前喪父,6 歲喪母,由祖父和伯父撫養長大。穆罕默德的童年,孤苦貧困,早年為人放牧,稍長隨叔伯經商,據傳曾到過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等地,參加過部落戰爭。大約25歲時,受雇於麥加一個富孀赫蒂徹,為其經商,同年與其結婚。複雜的經歷使穆罕默德增長了見識,而與赫蒂徹結婚則是他生活中的一個轉折點,從此不僅生活有了安全保障,社會地位也提高了。這就為他實現聰明才智、創建未來的偉大事業提供了條件。婚後,穆罕默德一面從事商業貿易,一面進行新的宗教信仰的研究。他受當時流行於阿拉伯半島各地的猶太教、基督教和哈尼夫的影響,厭惡偶像崇拜,傾向於一神的信仰。為了擺脫多神信仰的困惑,心向安拉,他有時到麥加附近的希拉山洞去獨身祈禱。經過長期的沉思冥想,610 年的某一天,穆罕默德向人們宣布,他在山洞過夜時夢中接受神的啟示,讓他作為安拉的使者向眾人傳播真理:尊奉獨一的真主安拉,擯棄偶像崇拜。從此以後,穆罕默德開始宣傳新教。他說,是安拉創造了大地上的一切,天地萬物皆屬安拉。信仰安拉的人,死後復活,升入天堂,否則,墮入地獄。他號召人們趕快放棄世代尊奉的多神信仰和偶像膜拜,獨尊唯一無二的真主安拉。接受穆罕默德宣傳的人日益增多,新的伊斯蘭教由是產生。

「伊斯蘭」一詞,原意為順從,指順從安拉的意志。信仰伊斯蘭教者,稱為「穆斯林」,意為獨尊安拉、服從先知的人。穆斯林以《古蘭經》為經典,他們認為它是安拉的啟示,是神聖無誤的永恆真理。《古蘭經》規定了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教法、宗教義務和作為穆斯林必須恪守的道德規範。因此,《古蘭經》不僅是伊斯蘭教經典,也是阿拉伯國家關於宗教、政治、經濟、軍事和法律制度的經典。

伊斯蘭教以一神崇拜代替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以共同的宗教信仰把阿拉伯各氏族部落團結在伊斯蘭的旗幟下,從而為打破氏族部落之間的壁壘,建立阿拉伯統一國家,奠定了思想基礎。伊斯蘭教反對血親復仇、近親婚配和棄嬰,禁止高利貸和賭博行為,提倡賑濟貧民、寬待和釋放奴隸,強調保護財產的私有權,並相應地規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這些措施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支持。

阿拉伯半島統一國家的形成伊斯蘭教是適應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社會經濟發展的形勢和實現政治統一的需要而產主的。隨著伊斯蘭教的產生和發展,阿拉伯統一國家逐漸形成。

伊斯蘭教獨尊唯一無二的安拉,反對多神信仰和偶像膜拜。伊斯蘭教的發展,直接威脅著麥加商人貴族的利益,因為它將使克而白失掉其為宗教中心的地位。以蘇非揚為首的麥加貴族,堅決反對伊斯蘭教。他們採取各種手段迫害穆罕默德及其信徒,多次對穆斯林施加暴行,並把他們逐出麥加。他們還脅迫哈希姆家族放棄對穆罕默德的保護權,蓄謀加害於他。穆罕默德被迫出走,遷往麥地那。

麥地那(原名葉斯里卜)位於麥加以北338公里處,周圍散布綠洲,盛產椰棗,穀物和蔬菜也很豐富。麥地那的居民分為5個部落,其中3個猶太部落住在綠洲南部土地肥沃的地帶,主要從事農業。其餘兩個阿拉伯部落(奧斯、哈茲來支)是統治者,兩者為爭奪權益,長年抗爭,搞得疲憊不堪。民眾渴望實現和平和社會穩定,因此他們歡迎伊斯蘭教。早在穆罕默德遷來之前,麥地那的一些阿拉伯人就皈依了伊斯蘭教。當穆罕默德及其信徒在麥加遭受迫害時,麥地那的穆斯林派出代表,邀請穆罕默德前往麥地那。穆罕默德派遣信徒先行,他本人和少數親信於622年9月的某夜逃出麥加,遷往麥地那。伊斯蘭教稱這一遷徙事件為「希吉拉」(舊譯「徙志」)。17年後確定,希吉拉為伊斯蘭教紀元,並以遷徙的那一年作為阿拉伯太陰曆的歲首(公元622年7月16日),即伊斯蘭教曆元年元旦。

「希吉拉」是阿拉伯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對伊斯蘭教的勝利和阿拉伯統一國家的形成,具有決定性意義。穆罕默德遷到麥地那後,便以此為根據地,把從麥加遷來的穆斯林(稱為遷士)和麥地那的穆斯林(稱為輔士)組織起來,建立了一個以共同信仰為基礎的宗教社團「烏馬」(Umma), 即穆斯林公社。同時把葉斯里卜改稱「麥地那·乃比」,意為「先知之城」,簡稱麥地那。「烏馬」的組織條例共47條,稱為《麥地那憲章》。其主要內容是,在公社內不分氏族部落,穆斯林皆以兄弟相待並互相援助;公社內部禁止互相仇殺,如有爭議須請神或先知予以調解;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私人財產權,對非法侵害他人財產者,予以嚴懲;為信仰真主受害或犧牲的人,全體公社成員必須為之復仇;猶太部落在遵守憲章的條件下,准其維持原來的信仰,並和穆斯林一樣受法律保護,等等。穆斯林公社既是宗教社團,又是軍事和行政組織,實際上是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的雛形。在公社內,穆罕默德不僅是宗教領袖,同時也是政府首腦和軍事統帥。後來的哈里發國家,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穆斯林公社建立以後,穆罕默德依靠穆斯林的支持,積極圖謀發展和擴大伊斯蘭教勢力。624年3月,穆罕默德率穆斯林武裝襲擊麥加古萊西貴族的商隊,雙方於麥地那西南的白德爾附近展開了激戰。穆斯林軍隊在宗教狂熱的鼓舞下,以少勝多,取得了勝利。此戰大大提高了穆罕默德的聲望,振奮了穆斯林的士氣,為以後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不甘心失敗的麥加貴族,伺機進行報復。627年,麥加貴族聯合貝杜因等11個部落,組成了一支1萬人的武裝隊伍,大舉進攻麥地那。穆罕默德利用麥地那三面環山的天險,在城北挖一條壕溝,據城堅守,史稱「壕溝之戰」。敵軍圍城一月不下,給養發生困難,被迫撤軍。穆罕默德乘勢追擊,俘虜400餘人,大獲全勝。

壕溝之戰的勝利,被認為是得到「神助」的結果。從此,穆罕默德和伊斯蘭教的影響大增,附近的貝杜因部落紛紛皈依伊斯蘭教。甚至麥加古萊西貴族也自認為不能消滅穆罕默德及其新教勢力。628 年,雙方議和,訂立了休戰條約,麥加方面允許穆罕默德及其信徒每年有3天時間到麥加朝覲克而白。630年1月,穆罕默德率萬名穆斯林武裝進駐麥加。麥加古萊西貴族迫於形勢,宣布承認穆罕默德的權威,接受伊斯蘭教。穆罕默德則確認麥加為聖城,克而白改為清真寺,清除其中所有部落神和偶像,只留黑石作為伊斯蘭教的聖物,供穆斯林朝覲和禮拜。麥加的歸順,標誌著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的勝利。

此後,穆罕默德又征服了其他許多地區和部落,至632年,阿拉伯半島大體上歸於統一。同年6月8日,穆罕默德於麥地那病逝,並葬於該地。


推薦閱讀:

穆罕默德牛B戰記——綠化麥地那
揭露宗教極端分子 卡夫卡斯 的畫皮
資料:伊斯蘭教派,及中國教派,轉帖
古蘭經中的愛
建議收藏 | 這可能是你見過的最嚴肅的伊朗旅行攻略

TAG:伊斯蘭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