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博物館曾侯乙墓之金玉器
十六節龍鳳玉掛飾,長48厘米,寬8.3厘米,厚0.5厘米。整體為一條大龍,全器用5塊玉料、一個玉環和一根玉銷釘雕成可以活動卷折的16節。採用了透雕、浮雕、陰刻等雕刻技法雕成37條龍、7隻鳳和10條蛇,並飾有谷紋、雲紋、斜線紋。出土時這件玉飾置於墓主頭部,可能為冠上的玉纓(帽帶)。這是迄今發現的多節活動鏈狀玉飾中最長、最精美的一件,堪稱戰國玉雕中的瑰寶。
十六節龍鳳玉掛飾。
這件金盞是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容器,重2156克。其製作十分講究,蓋上飾幾圈蟠蛇紋、陶紋和雲雷紋,器口沿下飾一圈蟠螭紋,三足作倒置的鳳首,紋飾和器形都很美觀,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出土時金盞內放置鏤空漏匕一件,重56.45克。
獸面紋玉琮琮出現於新石器時代,外方內圓,上下貫通,方代表地,內圓代表天,是用於溝通天地的法器。此件玉琮為和田青白玉製成,器表四面各刻一個猙獰的獸面紋,雕工精緻,出土時平置於墓主頭頂左側。
璧在周代是六瑞(即璧、琮、圭、璋、璜、琥)之首,用為禮器,以禮蒼天。
玉璧。
雲紋玉璧按周禮,天子、諸侯禮享天子均用一尺二寸的大璧,另,璧也可用於作裝飾物和佩帶之用。此件玉璧青黃色,雲紋五周。
雙耳金杯出於曾侯乙墓主棺下,有蓋,出土時蓋已打開,置於杯旁。杯腹上部有兩個略不對稱的環形耳。蓋呈圓拱形,蓋邊有三個等距的銜扣,可卡在杯內。此杯應是曾侯乙生前豪華的飲食用器或招待賓客宴飲的酒器。它以造型見長,通體無任何紋飾,打磨光潤,給人敦厚莊重之感。雖已深埋2400餘年,出土時仍光可鑒人,金質燦爛,可見冶煉工藝之高超。其造型與楚國青銅酒杯相同,但裝飾卻與當時佔主流的雕刻繁縟之風迥異,或許預示一種新的審美趣味的出現。然其造型的素樸簡約與材質的美感相得益彰。
鳥形玉佩,青白色,器近長方形,其中一端平齊。上側為一排六個穿孔。下側透雕。器兩面雕刻雲紋,邊緣還陰刻斜線紋。鳥首形一端雕凸眼、勾喙,還雕有連續的點狀紋。谷紋卷龍玉佩,龍體較寬,捲曲成「W」形,腹部有一個對鑽小穿孔,單面雕刻雲紋。
雲紋玉璜青黃色,中間和兩端各有一個小穿孔,兩端個有四個方形小缺口,兩端雕雲紋,中部的上下邊緣陰刻斜線紋。透雕龍紋玉璜璜,形如半璧。用於朝聘、祭祀、喪葬、徵召和佩玉。璜與珩、琚、瑀、沖、牙等小玉器組合成所謂雜佩,璜為雜佩之首。戰國時期的雜佩分掛於腰帶左右側。這件出自墓主的棺內,青黃色,器身扁寬而厚。透雕成對稱的四龍六蛇,龍作曲身,另一面素麵。
金縷玉璜青白色,器呈半璧形,由三道金絲鏈接大小兩件玉璜組成。器身較窄,較薄。全器共十六個小穿孔,其中大小兩璜的拼接處各有三個,並相對應,用以穿納金絲。金縷玉璜和透雕出4龍6蛇的透雕龍紋玉璜均是罕見珍品。
玉琮多光素無紋,此件是目前所發現戰國時期唯一有紋飾的玉琮。《周禮·考工記·玉人》有「瑑(zhuàn)琮八寸,諸侯以享夫人」之說,「瑑」即紋飾的意思。此琮能證明《周禮》所述瑑琮的真實性。此句之意是將瑑琮獻於所朝聘君之夫人。
推薦閱讀:
※玉禮器形成的「書契-道義」原理
※去台北故宮一定要看100件玉器(三)
※玉器收藏:仿古玉染色之謎 | 玉滿齋
※歷代玉器紋飾圖錄3
※洛陽金村古玉聚英——史上最全金村玉器輯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