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光華在這裡綻放<div>——荊州文保中心鍛造文物修複核心競爭力綜述</div>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章節中的強調,成為荊州文保事業發展的根本遵循。
一牆之隔,兩個世界。
三國公園外,是車水馬龍、霓虹閃爍的城區;公園內,全國佔地面積最大的文物保護中心於近日揭幕,擔負著「修補」歷史的功能。公園外的世界斗轉星移,公園內的文物修復師卻要用幾年的時間摩挲同一件文物。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虎座鳥架鼓、飛龍飛鳳綉羅衣……在荊州,深埋地下2000多年的珍貴文物相繼出土,荊州文保中心「化腐朽為神奇」,復原出2000年前「東方雅典」的文明烙印。
環境變化,使命如一。
在荊州文保中心新科研大樓里,工作著60多位文保專家、添置有逾4000萬元的全新裝備,他們將為來自全國各地的文物保駕護航,並使之重新煥發生命力,讓文化內涵與穿越時空的歷史價值傳承下去。
新裝備文物修復插上科技的「翅膀」
灰白外牆,青綠琉璃瓦屋頂,走進眼前這座看似平常的建築,卻發現不簡單。
這棟全新的「文物醫院」建築面積達到9300平方米,裡面分布著上10個「科室」,且劃分精細。一件文物到此修復的過程,就像是患者到醫院看病的過程。根據文物種類的不同,修復師們會把它們分別送入木器漆、紡織品、簡牘、皮革等相應科室,再根據損傷程度,分到不用區域進行「診療」,比如,木器漆科就劃分為彩繪修復室、胎骨修復室、脫水室等。
文物修復不僅需要有傳統技術的工匠進行經驗性的判斷,也需要藉助各類分析檢測的儀器來診斷。專業技術有了高科技的加持,才能為文物的保護開出最恰當「藥方」。
在簡牘修復室里,幾支竹簡「躺在」一台黑色的儀器上接受「檢查」,這是高光譜圖像分析系統。
荊州文保中心主任方北松介紹,它是一台光譜成像儀,擁有1個鏡頭,2個射燈,將出土後的文物往上一放,便可立即通過電腦端顯示出文物的原始色彩。工作人員再根據這幅「彩超」圖片對文物進行精準修復。
高光譜圖像分析為何有如此的超能力?方北松說,不少簡牘出土之時,看上去是爛泥中黑乎乎、近乎朽腐的竹條木片。高光譜儀器掃描文物表面,能獲取圖像上每個點的光譜數據。因為高光譜連續成像的特徵,能夠獲得目標數百張不同波長的圖像,這些圖像疊加起來,在三維空間上就能形成一個圖像立方體,將每個像素對應的數百張數字圖像的數值連接起來,就成為一條光譜曲線。提取文物光譜信息,才能為修複選用精準顏料和材料提供依據。
除這套價值400萬元的高光譜圖像分析系統外,文保中心裡還有顯微紅外光譜儀、掃描電鏡、激光拉曼、超景深顯微系統等先進的實驗或專用設備40多台(套),總價值達4000多萬元,技術裝備超過國內大部分省級文博單位。
如果傳統的文物修復技藝是「中醫」,現代的科學技術則是「西醫」。如方北松所言,作為現代化的文物修復「醫院」,必須做到中西醫結合,才能標本兼治。
老班底用工匠精神留住文化之根
科技裝備需要推陳出新,修復團隊當屬老班底最為紮實。
走進新大樓,遇見的都是老面孔。一張張熟悉的笑臉後傳遞出的是對荊州未來文博事業發展的自信與底氣。
吳順清是荊州文保中心第一任「掌門人」,他曾總結出採用連二亞硫酸鈉進行脫色處理的科學方法。在他的帶領下,荊州文保中心採用這些行之有效的脫水和脫色方法,總共完成了數量多達12萬枚的古代飽水簡牘的保護處理工作,其時間跨度從戰國至西晉,空間跨度從南方的廣東至西北的甘肅、從東部沿海的江蘇至西部內陸的四川。
大歷史,小工匠,擇一事,終一生。
在文保中心新科研大樓一樓的髹漆室里,竹木漆器文物修復專家、楚式漆器修復技藝傳承人,年過六旬的杜道子正在對一件南昌出土高柄耳杯進行修復。檯燈下的他躬背伏案,用細細的牙籤蘸上朱漆,照著手繪圖紙謹慎地對耳杯上的紋飾進行描繪,鼻樑上的老花鏡後是一雙鎮定自若的眼睛。由於所修復的文物大多是孤品,修復過程中出不得絲毫差池。整個髹漆室里十分安靜,杜道子小心翼翼,從背影看不出任何身體起伏,像一尊雕塑。他常常這樣一坐就是一整天。
三十年如一日,在充滿漆味的四方天地里,沉默的杜道子讓漆器恢復了昔日光華。至今,他所修復的竹木漆器文物超過兩千件,其中包括荊州出土的虎座鳳架鼓、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朱地彩繪棺等國家重點文物。
老一輩文物工作者的兢兢業業,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年輕人。
走過木漆器胎骨修復室,這裡安靜得不像是5名20多歲男生集中工作的地方,屋裡沒有胡侃閑聊,也沒有風靡時下的「王者榮耀」。穿著整齊工作服的他們對待手中的器物一絲不苟,口罩下那一張張清秀、稚嫩的臉,顯現出與年齡不符的沉著與嚴謹。一雙雙年輕的手在與器物的摩挲中,感知歷史,來自安徽、山東、新疆、河南等多地文博單位的漆器就這樣在他們手中,呈現往日風采,器物上的宮女們明眸善睞,顧盼生輝。
好口碑外地文物荊州「排隊」等候修復
荊州文保中心幾乎壟斷了國內整個出土竹木漆器保護領域,在行業內樹立起了「荊州口碑」,出土竹木漆器脫水保護業務,絲織品、皮革文物修復業務應接不暇。
10月25日,浙江省黃岩區亟待修復的十幾件木漆器運到荊州文保中心;
10月26日,青海省皮影修復工作研討會在荊州文保中心召開,並將400餘件皮影文物交由我市修復;
11月,還有來自安徽、湖南、湖北、浙江等地的1000多件木漆器將陸續運到荊州文保中心。
……
目前,荊州文保中心裡已收納了來自山東、新疆、河南、山西、安徽、南昌等地2萬多件文物。巨大的工作量,致使現在還有很多省市需要修復的文物仍在門外「排隊」。
荊州文保中心之所以有了今天的影響力,成為國內竹木漆器文保修復領域的頂尖團隊,源於曾經的失敗經歷。上世紀70年代,荊州出土了大量木漆器。當時國家文物局徵集一批珍貴文物出國展覽,荊州博物館挑選了幾件荊州鳳凰山出土的漆耳杯送展,卻因為未經過脫水處理而落選。
知恥而後勇,知不足而奮進。從那時起,荊州博物館下決心成立了自己的實驗室,保護修復這批珍貴的竹木漆器。2003年7月,荊州市文物保護技術研究中心成立,從武漢大學化學系高分子專業畢業的吳順清成為首位主任。
自成立以來,荊州文保中心已累計為國內24個省市90多家文博單位提供文物保護技術支撐,實施文物保護項目160項,完成了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里耶秦簡、荊門郭店楚簡、馬王堆漢墓、北京老山漢墓、房山金陵王墓、河南長台關楚墓等文物搶救項目,使6000多件木漆器、12萬枚竹木簡牘、500多件紡織品能夠「延年益壽」。
「全國70%以上的飽水簡牘、60%已保護的出土飽水木漆器都是由荊州文保中心修復的。現在我們具備每年修復木漆器文物800至1000件、竹木簡牘10000至15000枚、絲織品400至500平方米的能力。」方北松自豪地說。
海昏侯墓漆器與簡牘修復保護、當陽鐵塔的保護、六安戰國墓出土文物的修復以及清東陵棺槨保護工作,已成為中心下一步將完成的重點項目。此外,荊州文保中心在全國各地博物館建立起的6個工作站,木漆器年保護量達2000多件。
未來,在全國各地的博物館展廳里,相信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文物被打上「荊州文保中心」的烙印。
新征程文物搭台讓荊楚文化走向世界
文物修復讓大批出土殘缺文物重新煥發
了千年光彩,承載著荊楚歷史與文化,讓荊州聲名遠播、走向世界。
今年4月23日,在人民海軍成立68周年之際,由導彈驅逐艦長春艦、導彈護衛艦荊州艦和綜合補給艦巢湖艦組成的遠航訪問編隊,從黃浦江畔啟航,奔赴亞洲、非洲、歐洲的20個國家進行友好訪問。為更好地傳播荊楚文化,荊州博物館為此次遠航訪問精心打造了「微型文物展」,彙集了百餘件荊州博物館館藏精品漆木器、青銅器文物複製品,把荊州的歷史和文化濃縮在一個個「微型文物」中,隨著軍艦奔赴世界各地。170多天,3萬多海里,百餘件「荊州文物」順利出訪20國,向世界展示荊州風采,進一步提升了荊楚文化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在輸出文保技術的同時,也為荊楚文化「走出去」搭起了一座跨越地域、跨越文化的友誼之橋。
無論是提升荊楚「走出去」的效果,還是提高荊楚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都需要有一批高素質綜合性人才隊伍,以及深厚的資源儲備和技術儲備。荊州市文旅委副主任、荊州博物館黨委書記楊平介紹,荊州將以文保中心新科研大樓的啟用為起點,充分利用位居全國第一方陣的文物資源,依託文保中心全新科研裝備,輻射全國的文保科技,帶動一批專業人才的培養和業務創新,築牢荊楚文化走出去的根基。
推薦閱讀:
※日本刀鍛造【多圖】 Necroz Studio Forum
※戰火鍛造的富蘭克林家族|家族|骷髏會
※精密鍛造成形工藝未來的發展趨勢
※靈魂的鍛造:王家新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