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的身心效應

禪定的身心效應

陳兵

作為一種由主動調攝自心而達到的特殊心理狀態之定心,有不同於普通心理狀態的特點,具有普通心理狀態所不具有的一些奇妙功能,這些特點和功能,是許多禪定修習者的經驗所證實,具有普遍性、可重複性,可用心理學、超心理學和人體科學等方法予以觀察研究,解釋其機理,國內外科學工作者在這方面已經做出了一些成績。

一、禪定的良性生理效應

通過禪定煉心,隨心意的寂靜,會相應地發生諸多良性生理變化,太虛《佛學講要》說:習禪若得相應,「較飲食之滋養為更有效」,能祛一切病,改善生理之化學原素,可勿須飲食而以禪悅為食,能延生命。這都是「因心理改變而達到生理改變之結果」。

1、發身輕安。《菩提道次第略論》卷六說,修習禪定者若證入初禪未到地以上的正奢摩他,因內氣之充盈流溢,能令「身粗重性皆得除滅,能對治彼身輕安性即得生起」。身粗重性,指使身體感到粗重不適的一切障礙,包括疾病、疲倦、亞健康狀態等,隨其消除,自然使人感到身體輕快、安泰、舒適,達到健康乃至超健康狀態。

2、治病。《摩訶止觀》卷八云:

若善修四三昧,調和得所,以道力故,必無眾病。設小違返,冥力護持,自當銷愈。若一心修三昧,眾病消矣。

說如果善於如法修習天台宗提倡的四種大乘禪定,必然沒有諸病,一心修定必有自然治癒諸病的效用。

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看,在修習禪定過程中尤其是深入正定以後,隨著意念和情緒活動的放鬆、停息,可以緩解精神上的緊張和壓力,使因緊張和壓力導致惡化的生理機能得以自行調整,從而發生健身之效,一些以精神緊張和心理壓力為主因的疾病,可能會逐漸不藥而癒。若修定者持有治病健身的動機,則可能加上自我暗示作用,使禪定祛疾健身的效用更為明顯。

3、減少食色睡欲。進入初禪以上正定,能改變欲界離不開飲食、睡眠、性生活的生理需求模式,有減少睡眠、飲食,乃至多日不吃喝、不睡覺也仍然身體強健、精神飽滿。禪籍中說進入初禪以上,超出欲界,可離唯欲界眾生所需的吃物質實體飲食的「段食」;進入二禪以上,可離吃以感覺為實質的「觸食」;進入四禪以上,可離以吃意願為實質的「意思食」,唯需「識食」(阿陀那識的執受、生的意志)。《憨山大師年譜》載,憨山三十歲時在五台山參禪修定,食物僅有三斗米和麥麩,和野菜食之,半年尚有餘。定中發悟後,變得精力超常,在募造轉經輪期間,他主持操辦,「經營九十晝夜,目不交睫」,而精力充沛,沒有睡意。起初主持做水陸佛事七晝夜,於「七日之內,粒米不餐,但飲水而已,然應事不缺」,大大超越了常人的生理極限。

關於在定心中能減少乃至完全不需要飲食睡眠和性生活的機理,道教內丹的解釋是「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乃由惜精聚氣寶神而令生命之本不損耗、積聚充滿、返回先天的結果。今日有人認為,在深定中,人能直接從宇宙中吸收肉體所需的物理能量,不必經過消化吸收飲食精華而將生化能轉化為生物能、物理能。

4、卻老延年。禪定功夫深達一定程度或修某些禪定,有卻老延年之效。《增一阿含經》卷十八,佛言:

若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欲住壽經劫者,亦可得耳。

說證得定慧俱解脫的阿羅漢,能隨願以神通力延長壽命乃至壽長經劫。《華嚴經·十地品》說初地菩薩便可住壽百劫,初地以上菩薩壽命地地倍增,長得不可思議。藏密說依無上瑜伽修氣、脈、明點的禪定,當修到氣入中脈後,可以有身健、力大、容顏鮮澤、足捷、年輕乃至不老、長壽之生理效應,《恆河大手印》稱修欲樂定證得樂明無念,可以「長命黑髮相飽如滿月,光彩煥發力大如獅子」。據對有關史料的統計研究,長期修習禪定的僧尼,其平均壽命要比一般人高出好多,其中有些人如馬鳴、龍樹、達摩掬多、慧昭、純陀等,活到幾百歲乃至千歲,大大超過了現在科學家所說人類的自然壽命(120-150歲)。

當代科學工作者利用腦電、心電等儀器,通過對照組觀測法,對禪定、氣功、瑜伽作了多種研究,其結果表明,當通過鍛煉進入「氣功態」或入定時,人體新陳代謝、呼吸、血液循環、微循環、免疫功能、體溫、消化系統等都發生良性變化:呼吸減緩,耗氧率、二氧化碳的排除量、血液乳酸鹽水平、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等生理指標明顯降低,心率、血壓下降,皮膚電阻升高,心跳緩慢,血液的化學成分也會發生改變,荷爾蒙的水平可能會改變,白細胞吞噬功能、紅細胞免疫花環率等指標提高,微循環血量增加,腦、心功率譜能級明顯增高,躍進頻道呈太極圖形,腦心耦合係數逼近黃金值0.618。這些說明,入定是一種完整、和諧的意識激發態,能使人身體的各方面功能得到良好的調整,從而發生祛疾去病健身之效。機體新陳代謝的減緩和消耗量的降低,則可發生「節能效應」,使人延年益壽。研究表明,超覺靜坐(TM)者的心理疾病和普通疾病的發病率低於總體的平均水平。55歲左右靜修者的生理年齡要比同齡人年輕12歲左右。平均年齡81歲的老人練習超覺靜坐者死亡率明顯低。

5、一些特殊的禪定還可能產生更為奇特的生理效應。如硬氣功一類禪定可能使肌體的耐擊壓力大大超常,表現出刀槍不入、棍棒不能傷等奇功異能,藏密說修習拙火定等便有此類效應,佛教史傳中載有多例修定高僧刀劍不入的事迹。藏密大圓滿法還說,修習光明定,在通達心性的基礎上依「妥噶」法修脈與明點,令內外法界融合,可以使肉體發生質變,轉凡人的血肉之軀為「虹身」或「光蘊身」,修習成就的極致,是成就以光明為質的「大遷轉身」,視之有形,觸之無質,壽命無量,永葆少壯,可以完全超脫地球人類必要的生活環境和條件的限制,隨心任意來往於宇宙間任何層次的世界,可謂人類生命自我變革的理想形態,然實際成就者甚罕。

二、「禪悅」

令修習者享受到常人無法享受到的「禪悅」或「三昧樂」,是佛教所說定心的一大功用。《阿含經》中佛將初獲禪悅名為「現法樂住」、「現法喜樂」—現前享受到幸福安樂。禪籍中所說初得奢摩他時得身心輕安,即有心情安樂輕快之意。隨著禪定功夫的深入,禪悅會愈益深細。《增一阿含經》以「禪悅食」(禪食)為五種出世間食之一,《維摩經》卷一說「禪悅以為食」,意謂由禪定所得的喜樂能提供滋養人的食糧,使人身心健康幸福,是一種高級精神營養品。

初禪、二禪皆以「喜」、「樂」為主要的兩種功德。《雜阿含》卷十七第484經,佛言:有眾生進入初禪,「離生喜樂,處處潤澤,處處敷悅,舉身充滿,無不滿處」。從禪定起,遍告大眾:

極寂靜者,離生喜樂,極樂者,離生喜樂。

說自己獲得的喜樂是離欲的、寂靜的極樂。《清凈道論》說進入初禪時的喜以「身心喜樂為味,或充滿喜樂為味,雀躍為現起」[注1] ,其喜分為五種:一小喜,喜樂令人身上的毫毛豎立。二剎那喜,喜樂倏然而生,有如電光突閃。三繼起喜,喜樂如海岸的波浪一度到來,又一度消退。四踴躍喜,喜樂之大令人喜不自禁,手舞足蹈甚而躍上空中。五遍滿喜,喜樂充滿全身,有如吹漲了的氣泡,如山窟充滿了流水。五種喜成熟之時,身心輕安皆悉成就,身心輕安成熟時,會成就身、心二種樂。所謂樂,「以愉悅為相」,「善能吞沒或掘除內心的苦惱」。《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五說,眾生常被慾火所燒,熱惱不安,當由修習禪定而進入初禪時,如同跳進清涼的泉水中,驚悟到從來沒有嘗受過的、遠遠超過五欲之樂的清涼喜樂,「深心慶悅,踴躍無量,故名喜支」。嘗受到禪樂後,其心恬然,安隱快樂,即名為樂。喜為粗,樂為細。喜時心中踴躍(激動),樂時心中恬靜。

《清凈道論》舉佛經中記載的兩則事例來證明初禪踴躍喜:一是住在波奈跋利迦的大帝須長老,他在一個月圓日之夜望見不遠處的大塔寺,想到這正是佛弟子禮拜佛塔之時,引起對佛陀的歡喜,因而進入初禪,躍上空中,從空而降,落在大塔寺的庭院中央,站在那裡。另一例是跋多迦羅村的一位良家女子,其父母要去寺院聽經,她因懷孕而不能一同前往,獨自在月光下遙望寺院,想像佛弟子們禮佛聽經的幸福,生起歡喜,不覺進入初禪,躍上空中,從空中降落在寺院塔園中,先於她的父母而到達。

二禪的喜樂更超過初禪。《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五說進入二禪時:

其心豁然明凈皎潔,定心與喜俱發,亦如人從暗室中出,見外日月光明,其心豁然明亮。

「行者受於喜中之樂,恬淡悅怡,綿綿美快」。初禪之喜樂由超離欲界五欲等而生,稱「離生喜樂」;二禪喜樂由定心而生,名「定生喜樂」。初禪喜樂依禪觸、覺觀而生,心分別觸覺,難免有擾動,較粗;二禪喜樂則不從外來,只從自心生起,唯屬意識,較細。《雜阿含》第483經,佛言:世間由五欲的滿足而生的諸喜樂,必須藉助於一定的條件,為某種匱乏的滿足,如人飢餓時得到飲食,飽餐而樂,故名「有食樂」;修定者進入第二禪時,無覺無觀,定生喜樂,此樂不憑藉任何條件,唯從內心自然生起,故名「無食樂」。

第三禪離二禪喜的擾動,唯有獨特的樂,其樂與定心同時生起,《雜阿含》卷十七第484經佛稱三禪離喜之樂為「世間第一,樂中之上」。《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五描述三禪樂:

從內心而發,心樂美妙,不可為喻。

樂遍身時,身諸毛孔,悉皆欣悅。爾時五情雖無外塵發識,而樂法內出,充滿諸根,五根之中,皆悉悅樂。

譬如石中之泉,從內湧出,盈流於外,遍滿溝渠,三禪之樂,亦復如是。

有樂,終究是一種擾動。四禪以上,超越了喜樂的擾動,不苦不樂,心如明鏡止水,實際上心靈處於一種極深的寂靜、放鬆狀態,也是一種超越喜樂的快樂。《雜阿含》第483經,佛言:當進入第四禪時,離喜樂的擾動而住於安樂的舍心正念中,這種平靜的安樂名「無食無食樂」,即連「樂」也不需要憑藉的樂。

因為進入正定者能享受到遠遠超過世間依賴物質條件等刺激而得的粗劣浮淺的五欲之樂,才能使他們自然不追求世間的五欲,不被聲色貨利所惑,暫時制伏欲界的貪嗔等煩惱而不起現行。但享受禪悅,又可能產生對禪定喜樂的貪著,謂之「味禪」、「醉三昧酒」,屬色界、無色界煩惱。這種對禪悅的貪著、沉醉,可能使人只管自己打坐享樂,對家事、世事和眾生、社會冷漠,失去責任心,不想利益、濟度眾生,不想追求真正堪以超出生死的智慧,成為生死之因、超出生死之障礙。佛陀教導佛弟子:雖然修習禪定,但其目的是進一步獲得出世間的智慧,不可「味禪」,須在禪定的基礎上以正見修觀而證得正智。大乘更強調要以「無所得」的般若智為導修禪那度,雖入正定而不住著於定,須利濟眾生,服務社會,在菩薩六度萬行的實踐中享受更為殊勝的無住涅槃之樂。

三、禪定提高智商的效應

定心有提高、開發智能之效,「因定生慧」被作為修習禪定的主要目的和禪定的首要功德。《法句經》謂「無禪非智」,《大智度論》卷十七說「實智慧從一心禪定生」,比喻說,有慧無定,如風中燈難以照物,有定有慧,如密室燈照物了了。經過禪定鍛煉,排除內外干擾,精神高度集中,提供了成就世間、出世間一切事業的根本,提供了出生智慧的心理基礎,使人能集中精力反觀內照,直窺身心世界的秘奧。以高度集中的心力用於學習、工作、處理問題等世俗的事業,其效率必高。

出世間的禪定,更能開發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等如實知見真如乃至無所不知的超常智慧。《小止觀》卷下說,在初修禪定尤其是修因緣觀時,便有可能發生「內善根發相」,使宿世智慧的種子成熟,對佛法生死因果、諸法無我之理獲得了悟,悟性、理解力大大提高。在四禪深定基礎上修觀,更能實證真如,獲得出世間的乃至通達世間法的超越性智慧。大量文獻記載說明:禪定功深的佛門高僧大德,多有智商超人、對人類文化作出重大貢獻者,如馬鳴、龍樹、無著、世親、陳那、鳩摩羅什、道安、玄奘、空海、薩班、帕思巴、宗喀巴等,皆被目為國寶人瑞。由修禪定而開發了文才、辯才者,更是不可勝數。如《憨山大師年譜》記載,憨山在五台山入定發悟後,智慧大增,文思敏捷,發願抄寫佛經,每落一筆,念佛一聲,一面寫經,一面還常接待來訪者,應答時手不停寫,與來人對談,也不妨礙手抄,且抄寫毫無錯誤。每日如此,「略無一毫動靜之相」。

對瑜伽、禪定、氣功的科學研究表明:在超覺靜坐、禪定或氣功態中,大腦功能從總體上看來與睡眠、清醒催眠狀態截然不同,處於一種全腦共振的特殊興奮狀態,具有組織新功能態能力的額葉腦電波隨功夫的深入而趨向高度有序化,通常狀態下主要在大腦皮層枕區的α波(頻率為8-13次/秒)轉向額區,數量和振幅增加,表示身心極度鬆弛舒適,而且顯示出不同的皮層區域之間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同步性或一致性。高級靜修者的腦電波會更慢,出現β波(頻率為4-7次/秒),與深度放鬆狀態相似,並可以隨意轉換腦電波,完全控制自主神經,能由醒、夢、熟睡、超意識四種狀態中隨意進出。通常狀態下的左腦優勢轉向右腦優勢,非對稱結構轉向鑲嵌交叉的「大腦太極圖」對稱圖象,從丘腦下部到聽覺皮層的廣大腦區域均處於不同程度的抑制狀態。這種效果為增進創造力和心理成長提供了基礎。 西方研究者的大量實驗研究顯示,冥想者處在啟迪自我屈服階段,有更強的現場獨立知覺。靜修坐禪有助於自我、道德和認知的發展,有助於智力、學業成就和自我實現,能增進創造力、知覺敏感性、自我實現、自我控制甚至婚姻的滿意程度,培育對宇宙人生的智慧。S·格羅夫發現進入超個人體驗的人(如佛教中的開悟者),幾乎可以從宇宙中的任何事物獲得信息並與之融為一體,或與另外一個人進入「雙體統一」(dual unity),完全融為一體,或一個人的意識與一群人的意識諧調一致,擴大到包括全人類。

四、禪定提高情商及心理治療的效應

情商(EQ),指一個人對自己情緒的理解及控制自己情緒、承受外界壓力、把握心理平衡、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的能力(社會智力)。這種能力對事業成功和人生幸福而言,被認為比智商更為重要。

情商的培育和提高,早就為佛教所重視,佛陀「自治其心」、「自凈其意」之道,其實便可看作是一種情商培養學,禪定是其培養的重要方法之一。佛學說經過禪定鍛煉的心有很強的「堪能性」(自我控制、承擔事業的能力),《大智度論》比喻說,未經禪定鍛煉的散心如未加鞣製的生牛皮,堪能性很低,不堪製作衣物,定心則如經過鞣製的熟牛皮,可用來任意製作衣物。經論中一致說,世間三昧能伏(制服)欲界煩惱,止息貪嗔嫉慢的躁動,使低沉、憂傷、焦慮、緊張等有損健康的不良情緒自然不起,即便生起也容易制伏,從而令人心理安恬平靜,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規範,具有很強的自我約束、自我平衡心理的能力,用心理學的術語講,即具有很高的情商。《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說,修習禪定,至得奢摩他發身心輕安,定心若保持不失,能克服對治煩惱的心理障礙,使心易於調製,輕快柔和,大大增強制伏煩惱和排除不良情緒的能力。若進一步修習觀(毗婆舍那),得出世間三昧,自宰其心、凈化自心的力量更為強大,可以從根源上完全斷滅或轉化煩惱,將凡夫有漏的、不自在的心理結構改造為聖者清凈的、自在的超常心理結構,將情商提高到最大指數。《小止觀》卷下說,初修禪定,可能發生內外善根發相,使宿世的善根種子成為現行,優化或改變心理素質,使私心淡薄,慈悲心、孝順心、恭敬三寶心、謙卑心、精進心、慚愧心等善心自然增長,樂於持戒布施、改過遷善,熱心助人,人格、氣質、行為模式都會發生良性變化。

威廉·詹姆士《宗教經驗之種種》說過:以鬆弛、暗示、存想、凝想的方法入靜(相當於入定),證實可以增強勇氣、希望、信賴等健全心態,克服疑惑、恐怖、憂愁、不安等。曾使盲人得視、癱子能走,長期患病者恢復健康。西方和日本學者的研究表明,禪定者種種生理指標的良性變化,表示身心舒緩、清醒、放鬆、舒適、焦慮緩解,能培養寧靜、鎮定等健康的品質,能穩定注意力,精鍊意識,自在地轉換情緒和動機,增強對不道德行為的敏感。禪定還能增強移情(同理心empathy)作用,使人容易將心比心而領悟自身的心理過程、習慣及其根源,產生開放的經驗,提高生活中的自我實現和人際交往的能力。

對高級靜修者的研究表明,隨著強迫性渴望的減少,內部衝突和痛苦減少。長期從事靜修,會導致心靈的寧靜、積極的情緒、知覺的敏感性,形成內省的習慣。高級的靜修經驗還包括沉靜、歡樂、愛與同情及對心靈本質的領悟,達到各種神秘體驗的超越狀態,心理上的痛苦明顯減少。用羅夏墨跡測驗研究從初學直到靜修指導者的佛教靜修者,證明已達到初步開悟的被試者顯示出一些正常的衝突,這些衝突往往圍繞著依賴、性、攻擊等問題,但他們對這些衝突的防禦和反向作用很少,說明他們能接受這些衝突並泰然自若地面對它們。達到高級階段的開悟者,未顯示出明顯的驅力衝突,而顯示出從心理衝突中解放出來的狀態。超個人心理學認為禪定能有效地培養超個人品質,為通向超越的主要道路,為一種重要的心理療法。對於焦慮的人及邊緣人格者,禪定可以用作自我寬慰和放鬆的練習。對於自我已經很好發揮功能的人,禪定可以激勵潛意識領域,豐富和加深心理治療。在超個人水平,禪定能幫助個人在精神道路上成長。

當代中國心理學家王極盛等通過對練氣功群體與不練氣功群體心理健康狀況的定量研究,證明練功群體比不練功群體的情緒穩定性、情緒愉快、意志堅強性、心胸開朗、控制情緒能力、行動自覺性、辦事果斷性、自制力、精力、生活及工作學習節奏感、工作和生活滿意程度等項目,統計數值都明顯要高,說明氣功態有使心理全面健康、提高情商的作用[注2]。被氣功界作為重要功法之一的佛家禪定,當然也應具有強健心理、提高情商的功用。

五、禪定的「發功「效應

佛教認為,禪定功深特別是證得神通者,意念力特彆強大,可以作用於外在世界,表現出《楞嚴經》所謂的「心能轉物」。《雜阿含》卷十八第494經載,佛在路邊一枯樹下敷坐,告諸比丘:若有比丘修習禪定心得自在,可以隨意使這株枯樹變成地或水、火、風、金銀等物。強大的定中意識還能作用於其他眾生的心意,表現出「心能轉心」的功用。如進入慈無量心定力強大者,可以轉變他人和動物的嗔怒殺害等惡意;進入喜無量心定力強大者,可以改變他人的嫉妒心;進入舍無量心定力強大者,可以轉變他人的慳吝心而令其樂於施捨。《大唐西域記》載,取經高僧唐玄奘在印度遇強盜劫持,準備作為祭祀供品殺害,玄奘乃入慈心定,得以免難。《高僧傳》載,密教高僧不空在獅子國面臨被醉象殺死之禍,他即時入定,使醉象變得溫順。大乘佛教寺院中經常舉行法會,僧眾通過依儀軌唱頌,祈禱消災免難、增長福慧壽命,密教尤重作法祈禱,說修法成就者可以作法息災、增益、懷愛、誅殺,定力強的上師可以加持別人,幫助其除障、消災、打通氣脈、增長智慧。

西方研究者發現:靜修者能「發功」(action -at-a-distance)作用於他人乃至社會。當許多人一起沉思時,不沉思的人也會受到影響。他們將現實視為一個意識場,認為眾人的心靈之間是相互聯接的,若干足夠大的靜修群體,能影響那些未從事靜修的個人和社會。拉洛茲《整體性—新科學的寓言世界》說,一組證據表明,意識轉換狀態(定心)具有正常意識所沒有的傳輸信息和治療疾病的功能。有幾項研究報告稱,若干超覺靜坐(TM)群體對一些社會問題發生了影響,如減少了犯罪率、暴力死亡率、交通事故以及恐怖主義事件。當然,關於「發功」的可靠性,還有待獨立研究的證實。

注釋:

[注1]《清凈道論》,頁129。

[注2]王極盛《氣功對心理健康的定量研究》(見《中國氣功心理學》,頁89)。


推薦閱讀:

請關注絕經後女人的身心健康
佛光菜根譚之十二:身心安頓的良方
永嘉禪 ---調和身心五事
香港金鐘「佔領區」示威者身心俱疲已開始陸續撤離|香港|港人
21天瑜伽計劃第 11天:清晨喚醒身心

TAG:禪定 | 效應 | 身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