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十二
各位諸山長老、各位護法居士、各位善信,今天我們又見面了!
三品沙彌的緣由
我們說到這梵語,梵語是印度以前古時的語言,他們認為印度的梵文,是梵天所作的,所以稱為梵文,以梵文所發的語音,則叫做梵語。所以沙門、沙彌是梵語,沙彌是出家之道的第一個階段,也就是說,出家須從沙彌開始。沙彌在佛陀初期僧團當中,本來是沒有的,沙彌的出現應該是佛陀未出家之前還是太子時,他那時有娶妻,並親生了一個兒子名叫羅侯羅,後來佛陀離家修行,證悟真理成佛後(佛就是覺者),羅侯羅也隨著佛陀出家,在那時才開始有沙彌的。所以在羅侯羅未出家之前,無所謂沙彌,羅侯羅出家之後,才有沙彌的,因為羅侯羅九歲出家為沙彌,因此就稱九歲出家者為沙彌。當時佛陀叫舍利弗為羅喉羅受沙彌十戒,也就是從這裡開始,有了第一位沙彌的產生,第一位受沙彌十戒的人,就是羅喉羅。所以說印度的沙彌,就來供奉羅侯羅為祖師,因為羅侯羅是第一位,當然就是祖師,這也是印度沙彌供奉羅侯羅為祖師的緣起是這樣來的,佛陀為什麼不做羅侯羅剃度的恩師呢?為什麼佛陀不為羅侯羅剃度呢?因為羅侯羅要剃度時,佛陀叫舍利弗為羅侯羅做他的剃度恩師,這原理也就是佛陀不想讓佛法僧三寶混亂不清,所以那時叫舍利弗做羅侯羅的剃度和尚,而目犍連為阿闍梨,羅侯羅的名字也叫做羅雲,他出家三寶當然佛寶就是釋迦牟尼佛,也就是他親生的父親,法寶當然是沙彌十戒,他出家的僧寶是舍利弗為和尚。沙彌可分為三品,第一、從七歲至十三歲,叫做『驅鳥沙彌』,因為這種沙彌年齡比較小,無法承擔任何的職務,只有從事為僧團看守食品等等微量工作,『驅鳥』就是來驅趕鳥,怕鳥來偷吃東西,對於過去在原始佛教時期,佛陀過去的生活中,沙彌是否有這一種說法我們也不太了解,這地方是依戒律里的沙彌律儀說出來的,所以我們也就按照沙彌律儀來解釋。沙彌那時的年紀小,只能幫忙僧伽做一些簡單的事,他從事這種辛勞的職務,就可以在這裡慢慢種了善根,為沙門僧伽團服務,因為年紀小,所以稱為驅鳥的沙彌;第二、從十四歲至十九歲,叫做『應法沙彌』,這種沙彌能隨順,順應沙彌行法而做,就是說他可以做沙彌的職務,故名應法沙彌;第三、二十歲至七十歲叫做名字沙彌,這種沙彌本應受比丘戒,但是他出家的年齡比較晚,或是有其他特殊的因緣,不能一時來受具足戒,他有具備了比丘的年齡了,但是又滯留沙彌之位,所以叫做名字沙彌。沙彌雖然分為三個等位,但同是受持沙彌十戒法,既然你是真正的沙彌,不管你在哪個等位,都要受沙彌十戒法,所以均稱為沙彌的緣故,就是因為你受沙彌十戒,所以稱呼你為沙彌。若是剃頭改裝,就是說剃頭穿出家衣服,叫做染衣,但未受沙彌戒者,我們不能稱為沙彌,應該稱為『形同沙彌』,外面形態雖然和沙彌一樣,外面形態,就是穿著、剃頭都是和沙彌一樣,但他卻沒有具足受沙彌十戒的資格,所以他沒有具足沙彌資格。就是說沒有受沙彌十戒者,仍是屬於一般社會世俗人的本質,所以稱為形同沙彌,就是說看起來像沙彌,但是其實他只是看起來像沙彌這樣而已,所以只稱為形同沙彌,不能說是沙彌。若是已受過沙彌十戒者,則稱為法同沙彌。這是由於受持沙彌戒法,而成真實的沙彌,因此,法同沙彌者也就是說他已經受持沙彌十戒了。律中也有規定,七歲以下有力量做驅鳥(驅鳥是一種鳥名)這力量,雖然他七歲以下,可是,擁有七歲以上的力量者,不能度他做沙彌,不應度,七歲以上無力,雖然年齡七歲以上了,但是沒有力量去驅趕鳥,這也不能度他為沙彌;七十歲以下可以照顧自己生活的,可以出家為沙彌,但是七十歲以上者,不管能不能照顧自己生活一律不可度。主要的原因是比丘大家都忙於弘法利生,忙他修行的道業,所以並沒有時間去照顧年紀小,或是年紀大的弟子,因為對於年紀太老、或是太年輕的,是沒有力量忍受出家這種嚴格的生活,他無法自己照顧自己,所以佛教界不希望他們出家。但是出家的老人一定要儘力去照顧他,什麼是出家的老人呢?已經出家,已經受出家沙彌具足戒的人,對於出家以後的老人,一定要儘力去照顧,佛陀對僧團長老的尊敬,在我們律篇里有說到,所以我們可以參考律篇的說明,其中跟我們說得很清楚,佛陀對長老是很尊重的,包括很嚴格地教導比丘,一定要尊重長老。沙彌十戒在八關齋戒中,已經有介紹過了,其中九條只有執持金銀寶物戒,我們沒有說過而已,所以我們必須來做,這一戒的介紹,沙彌十戒戒條,順便來跟各位簡單念一下,第一不殺生,第二不偷盜,第三不淫,這地方不一樣是不淫,不同在家居士不邪淫,他是不淫,第四不妄語,第五不飲酒,第六不著香華鬘,不香油塗身,第七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第八不坐卧高廣大床,第九不非時食,那麼這在我們八關齋戒裡面有說過,但是第十條不捉持,就是說不拿生像金銀寶物。這十條戒內容、意思,在八關齋戒之中有說明過了,只有第九條沒有而已,那麼八關齋戒八條,為何在這裡變成九條呢?這是因為九條,這地方是說,在一條當中加成二條,只有八條,八戒中第六條不著香華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但在沙彌十戒中將他們分成兩條,也就是第六不著香華鬘,不香油塗身,第七條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也就是一條變成二條,這原理是在這裡。沙彌十戒和八關齋戒差別的地方,是他的時間上不同,沙彌十戒一定要久持的,但是八關齋戒是一日一夜受持而已,沙彌戒是屬於終身必須去受持這沙彌十戒,一個是終身持,一個只受持一日一夜,所以沙彌戒和十戒和八關齋戒,除第九條之外,前面沙彌戒和八關齋戒差別只有在受持時間的長短。
簡樸生活以制貪執
沙彌戒第十條,我們現在來做個介紹,不捉持,就是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這條戒,通常稱為銀錢戒。銀錢戒,佛教的發源地在印度,依照印度的文化習俗沙門是過著乞食的生活,和我們現在中國佛教是不一樣的。他們的乞食生活是日中一食,也就是一日才吃一餐而已,是沿街托缽而得,也就是說,從這條街沿路走去,手中拿著一個缽,民眾看到之後就知道佛陀的弟子,或是印度沙門要出來托缽了,是要用東西來供養的,於是就將東西放在他的缽里,因此他吃的方面是從托缽而來的。可是他住的環境呢?卻住在樹下,所以他們這種生活實在是非常的簡單,也可說到處都可求得安身之處,到處托缽,隨處睡樹下,是這樣子。印度環境是屬於熱帶的地方,印度很熱大家都知道嘛!依地球的地理位置而言,它是屬於熱帶地方,因為天氣熱,樹木生長較快而且高大,所以樹葉很寬很茂密,晚上住在樹下,過夜之後自然涼爽,感覺很自然。其實佛陀跟大自然生活是沒有分開的,佛陀在公園裡出世,在樹下悟道,他入滅也是在雙樹下,包括佛陀的弘法,除了後來慢慢有精舍之外,在孤獨長老來建精舍之前,大多數都在大自然的樹下弘法。這是當印度熱帶天氣的時候而言,如果就天氣較冷的時候來說,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冬天,佛陀依其自己親身的經驗和體證,也只需要三衣,三件衣,就可以阻擋寒冷了,可見印度的天氣是很熱,冬天並不是很冷,所以,我們佛教才說三衣一缽。不論出家或是在家,我們吃、住、穿都是不能沒有的,簡單說,是不能缺少的,假如我們缺少根本就無法生存下去,所以佛陀時代的沙門,吃是由托缽而來的,那麼住則是在樹下,或是屬於現在我們說的屋檐,也就是燒磚的棚底下住,那麼他的衣呢?他穿的三衣從哪裡來的呢?印度當時的風俗,跟我們中國佛教生活不一樣,人死後大多數怎樣你知道嗎?都抬去要不是放在樹林里(那山裡樹林全部放死屍的),要不然就是抬去放在洞里,那山裡的樹林、山洞都是葬放死屍的場所,並不像我們將他埋起來,他們大多數都沒有,或是以火化的方式來處理,他們都抬去樹林,所以這樹林就像墓園一樣。抬去丟在那裡,或是丟在洞里,露天放在那裡或是放在洞里,順其自然任由他腐爛,等到屍體腫脹腐爛時就任由鳥獸自動去搶食吃他的屍肉,等到將死者送葬完了之後,死者的家屬也有將送葬時所穿的衣服,或是他的衣服丟在墓地的地方,當死人的肉被鳥吃完了之後,所留下來的衣服,動物是不會吃的,出家人就可以去把它撿來利用,將衣服重新洗乾淨,曬一曬之後再染色,染成壞色做成他們披在身上的三衣,這就是佛陀時代比丘所穿的糞掃衣的來源。這樣佛陀僧伽的生活,包括他的吃、住、穿的問題,就沒有什麼問題了,簡單說,也就是這麼簡單的生活。但是對於行的問題,在印度的生活,尤其是僧伽出家人,更應該要行腳,行腳是打赤腳用走的,他以行腳游化為本分,走到哪裡餓了就托缽到哪裡,走到哪裡,他就住在哪裡,隨順因緣的成熟來弘法,來傳布佛陀的法,當時傳布佛陀法的人,除了佛陀之外,有證果的弟子,也都可以傳布他的佛法。所以,佛陀在當時的印度方式,四處遊歷弘法,此外就是說用行腳的,佛陀還有一個很嚴格的規定,假使你不是身體生病不健康者,那你就不可以坐車,一定要用走的,所以他說不得無病而乘車,無病而坐車者,是不被允許的,假使你沒有生病而去坐車,這樣是不可以的,所以,佛陀對生活的規律很嚴格,好處是能經行,他走的時候,像我們四念處走法,腳抬起、移出、踩下去清清楚楚,藉此來觀察我們身心的變化,所以,印度出家沙門的生活,就是這麼簡單,因為這樣,我們不需要有所謂的財富,因為財物過多就容易貪,你若是沒有所謂的財物,對於吃穿住和交通器具,都是用最簡單、最原始的,又怎麼會貪呢?所以說起來財物對佛陀僧伽、僧團來說,是沒有用處的,財物怎麼有用呢?是不是這樣呢?更何況財物能使人增長貪心呀!因為你財物多自然容易會產生貪心,自古以來,我們記得嗎?世間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我們人就是因為這地方而產生互相爭鬥,所以對物質要求過度,是容易使人增加貪心的。不來捉持生像就是說,佛陀禁止手不能去拿生像金銀寶物,也就是讓出家人能破除財富的貪心,不用為了財物來產生掛礙,雖然財物能造福人群,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像現在我們的生活,你如果沒有財物,沒金錢,那麼你連日常生活都有問題,但是在當時印度的生活,他就不是這樣子,印度的生活是對財物的問題,要求程度低而且簡單,如此一來,他就無所掛礙了。所以當時修行比較好修行,是跟環境有關係,所以財富可造福人群,這是不可否認,但是,你如果沒有好好運用財物,也有可能財富是害人的。佛陀主張不蓄積財富,乃至不可去拿財物,這是屬於犯戒行為的現象,也就是,還讓我們對財富起執著,包括為財富問題來累積財富,因此產生越多的貪執,但後來佛教的出家人越來越多,在越來越多的當中,不管在素質方面,或是身體健康方面,都會產生問題。出家人的身體,當然有的很強壯,但也有人的身體體弱多病,後來佛陀為了事實的需要,就漸漸的准許出家僧眾有僧房,就是說在家居士發心來建精舍,因此就開始有了僧房的出現。所以現在中國和過去的印度不一樣,過去在印度時的僧房,是由在家居士供養的,在家居士建的,所以,他們出家眾不用為了來建僧房而煩惱。有時候佛陀最多也只是派他的弟子去做監工而已,監工就是說是他所做的僧房規劃要符合佛陀僧團的所需,這樣才符合佛陀的制度,當時也只有這種做法而已。然而在中國佛教卻不是這樣,寺院由出家人籌建,難免出家人摻雜沾染在金錢里,這是因為文化、環境慢慢演變,變成現在出家人不能沒有金錢,若是沒有金錢,連他的生活都有問題,所以,這也就是文化慢慢演變的原理,時代環境不一樣的關係。因此,佛陀那時候准允出家人有僧房,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寮房,所以他就要有生活必須的日用品,將生活需要的日用品儲蓄起來,才不會在雨期時無法出外托缽而演變成沒有辦法生活。漸漸地後來因為辦道的需要(辦道就是有人要來聞法,佛陀就到那個地方講經,所以那個地方就有個道場,有個精舍,過去叫做精舍,這個精舍大家都會集合在那個地方,聽佛陀開示,聽佛陀的教化),所以,慢慢的就有接受財物的必要,應付大家的開支。金錢是人類文明的一種產物,也可以說是在相當文明社會中產生的媒介,我用金錢跟你買東西,你東西給我,銀貨兩訖,尤其現在佛教對金錢的需要,可以說是無法免除的。後來佛陀為出家的弟子們製作了一種,一種什麼呢?說僧法,所謂的『說僧法』乃是出家人沙門旁邊要跟著一位白衣,白衣凈子,凡是接受人家布施金錢財物,便由那位俗人代收,也就是說,不是我的東西,是凈主的,這個凈主的,現在我們若去泰國或是根本佛教國家,我們都可以看到,這凈法是可以警策出家人不要為金銀貪執而起,所以,這是很好的一個現象。什麼叫做生像金銀呢?生色者,生字生像是自然生出來的,意思就是這樣,生成的黃金就是稱為生色,以銀鍍成金色,我們稱的色澤一樣,所以這種我們稱為像的意思,簡單來說,自然生出來的黃金,本來是黃色的,不需經過加工製造或將它染色原本自然的色澤,叫做生金,本質以白銀,以石黃煮染色而變成黃色,這叫做像金,又叫鍍金,生就是說自然,生像以後才用染色鍍金產生出來的,那麼寶物就是七寶,七寶者就是金、銀、琉璃、玻璃、硨磲、珍珠、瑪瑙等七寶,大多數都說這七項,這是財物,這種東西是屬於我們每個人過去對這種金銀財寶貪求不盡。就是無始以來我們這種相當嚴重的習氣來指使我們貪得無厭,就是說越多越好,越多越好都貪得無厭,永遠都無法滿足,世間沒有人說我已經太富有了,我們金銀財寶已經太多了,沒有一個會這樣說,這就是貪求不盡,永遠永遠都在那裡貪執追求,有時追求到快要死了,他還對金銀財寶看不開,這有很多,也是事實,因為他不管一切都想追求到他需要的貪著,所以,永遠都是無止盡的。這種不計營求,便產生我們對修道的道心慢慢消失了,包括影響我們的修道的道心,因為它是來增長我們的貪心,廢除我們的道業。所以佛制出家人不得捉持金像,捉持金銀,是來訂定出家人不能去拿金銀財寶的東西,來防制我們的貪心,貪求不盡的心,而影響我們的道業,所以沙彌十戒最後一條戒的原理就是在這裡,現在這一條戒只是徒具形式而已,因為環境嘛,時代、社會的演變嘛!只要這種形式而已嘛!簡單說就是不實際。
式叉摩尼戒不可偏廢
我們八關齋戒、五戒說到三皈,三皈戒和五戒十善,八關齋戒,說到沙彌戒,我們現在要來說的是式叉摩尼,這條在佛教中過去就有了,應該不可廢,但這一條很多都被廢了,所以為了這條戒被廢,因而會產生社會等等一些是非,簡單說也從這地方演變出來的。我順便介紹式叉摩尼法,什麼叫做式叉摩尼法,式叉摩尼法是梵文,中國有好幾種解釋法,比如說:式叉摩那、式叉,式叉摩那尼或說式叉摩尼,這都是一種名稱,在好幾種戒本里稱呼不同,但這都只是一種名稱,它的意思是學法女或正學女兩種。式叉摩尼是佛制定女眾出家前必須要修的過程,簡單說,式叉摩尼法是佛陀制定的,這是佛陀時代,由佛陀親口制定的一種法,並不是以後才來制定的。這過程被中國佛教慢慢遺忘,將它忘記了,所以才有為了剃度的風波,引起社會對佛教的制度有所誤解,甚至也有剃度完之後,因為家長、家屬的不同意,產生很多讓人誤解佛教是不顧親情的、佛教是無情的、佛教是一種消極逃避等等後遺症出來。若是我們將式叉摩尼法這種制度加以保存,那麼這個問題就不會發生,而引起社會對佛教制度有所誤解,所以,式叉摩尼乃是沙彌尼與比丘尼必須經過的一種過程。
女眾出家和男眾出家不同的地方就是在這裡,也就說,女眾要出家必須要經過式叉摩尼這種階段,男眾就不用。因為女眾出家若不先經過式叉摩尼這種階段,那麼在你沙彌尼,這種階段是無法進入比丘尼的地位,也就是說一定要經過這樣的層次,若沒有經過這層次,應該不可以受具足戒。照理說受具足戒等於沒有得戒,戒本是這樣說,但是男眾要出家,他就不用,他只需走過沙彌就可再進入比丘,這差別在哪裡呢?因為女子出家就是要經過一個式叉摩尼法,佛陀當時為何要來定這一條式叉摩尼法呢?因為女眾和男眾的生理不一樣,不得不先經過式叉摩尼的這一個階段,不是佛陀不平等有看輕女眾之嫌,或是認為女眾要出家就比較麻煩,要經過式叉摩尼法,並不是這樣,再說,佛陀本來是不準允女眾出家的,後來他經過阿難尊者再三的請求,阿難尊者再三地跟佛陀請求,經過他請求之後,佛陀才答應,但是必須依據八敬法,才能成為比丘尼。所以,佛陀當時要收女眾出家須先依據八敬法,簡單說,最初女子出家時,她是依據八敬法才成為比丘尼的,那時根本無所謂的式叉摩尼,沒有經過沙彌尼,也當然沒有經過式叉摩尼的規律了,為什麼呢?就是後來出家的女子漸漸多起來了,越來越多,意思是說當時的出家的女眾素質很好,所以不會產生一些問題。我們在前面有說過,佛陀制戒有兩種制戒緣起,一種是因緣成熟遇到僧團中有人影響僧團時,一種是必須制好在那裡等著,制戒就有兩種的戒法。當慢慢地女眾出家的人越來越多時,難免素質就會慢慢的不齊,難免人多質就差了,當然是人多質好,這樣是最好,我們的要求也是這樣。有些女子自己出家沒有多久,自己認為已出家,可以來度眾了,竟然她就來度別人的女眾來出家,就是說她自己出家後,又去度別的女眾,那麼慢慢在這出家的過程,她自己出家沒有多久,又在這度別人出家的過程里,這師資的問題以及師資條件,並沒有很嚴格的要求,因此產生很多的問題出來。甚至有些比丘尼度了在家女子來出家,那麼她一出家就去受比丘尼戒,就變成比丘尼,在身心未能妥善安頓前,難免對出家的生活不習慣。現在我們也有,出家的生活不習慣,竟然沒有多久她就自動離開僧團了,簡單說還俗去了,離開僧團還俗去了。這是因為出家過程的限期也發生問題的緣故,怎麼說呢?就是說佛陀制定了很多沙彌尼戒,原理就在這裡,受了沙彌尼戒後才能成為比丘尼,有些比丘尼度了在家的女子來出家,那麼要度她的比丘尼,不了解女子還沒來出家之前,她的一切生活,她不了解是不是已經有了小孩,肚子里有沒有小孩,要出家之前,要度人出家這比丘尼她完全沒有去查明。所以,這女子來求出家後,自己不知道自己已經有了小孩,加上當時的印度環境很複雜,並不像現在我們的治安社會風氣那麼好,甚至強暴的很多,到處都有像土匪強暴等等的情形產生。那麼女子被人強暴之後,自己本身也不知道自己已經懷胎有了小孩了,她自己也不知道,在她遭遇這種變故後,認為世間無常是苦才出家,動機正確。但是當她自己出家做比丘尼以後,沒有多久竟然肚子一天一天大起來了,那麼這種後遺症會怎樣你知道嘛!出家人大肚子,當然會受別人的誤解,出家人竟然會大肚子?是不是她沒持戒而犯戒呢?這真是尷尬的事情,其實她並不是出家後才犯錯的,這是因為未出家之前就被人家強暴,大家對於她的遭遇不了解而產生質疑。但是,誰會了解呢?尤其在當時印度其他宗教很多,都盡量藉機會找麻煩,不是來毀謗,就是運用其他各種不正當的方式來打擊僧團。我們曾經看過很多這樣的個案,甚至要毀謗佛陀啦,要害佛陀啦,你看,堪稱神通第一的目犍連,也是被耆那教的人打死,被耆那教的人打得受重傷,然後才死的。可見當時印度文化,他們沙門出家的宗教複雜一般可見,我們就可以了解。所以,難免別人抓到這種毛病之後,就大作文章,藉機會要將佛教污染,甚至來毀謗,所以,以為比丘尼出家之後才犯了淫戒。這還有個問題會產生,那就是這個小孩子出生之後要怎樣處理呢?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尤其對僧伽團體問題影響最大,所以佛陀為了女子出家,增加了式叉摩尼法,就可以運用這段時間做觀察期,觀察什麼呢?觀察期間為兩年,這兩年時間也等於是磨練期,除了觀察這女子性情使她漸漸能習慣出家的生活之外,也可以來觀察這女子的生理,是不是未來出家之前曾經有了小孩,是否有受孕沒有,有沒有受胎,有人強暴或是她已經結婚之後才來離婚是否有小孩,這都是佛陀當時考慮到的事情,這些層層的顧慮及觀察,都是為了避免出家後又來產生這個問題出來。所以,有人以為兩年的觀察期太長了,其實,所謂的兩年在僧祈律卷三十九中有說:二年者二雨時,二雨時,經過二個雨期,也就是將今年的雨期開始到明年雨期為止就是二雨時,這意思也就是說今年到十二月三十日到後年的正月初一日,就算是兩年了,實際上,它只有一年零二天而已,甚至零一天而已,在我們的僧祈律里,就是這樣說的。現代的科技很好,但是式叉摩尼法也不可舍,因為現在的人要驗明出女子有沒有小孩很簡單,應該是很簡單,現代科技發達嘛!使女子住道場,是要她能漸漸地習慣出家生活讓她體驗出在家和出家的生活不一樣,這不一樣地方就是需要考驗的地方,並可藉此看出她是不是有正當出家的動機。所以,出家前二年的式叉摩尼法,不可不重視哦,這不可以不重視哦!這若不重視會引起很大的問題。
式叉摩尼戒之內容
什麼叫做式叉摩尼戒呢?是說式叉摩尼除了持守沙彌十戒之外,又另外加上六法,就是說沙彌十戒者,第一不殺生,第二不偷盜,第三不非梵行,就是不淫,第四不妄語,第五不飲酒,第六不著香華鬘,不香油塗身,第七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第八不坐卧高廣大床,第九不非時食,第十條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這剛才我們已介紹。六法,第一、不與污染心男子身相接觸,所以它有限制,不要跟有邪念心的人親近,因為他有污染的心態所以你不能跟他親近,親近恐怕產生問題,在這地方佛陀當時制立式叉摩尼法的緣起。第二、盜人四錢以下,價值四錢以下乃至一針一草,都不可以,式叉摩尼法就是要清凈受持。第三、不故斷畜生命,也等於不可以殺生的意思,故意殺害異類眾生使之死亡者這個問題。第四、不妄語,也就是相反而說,對於無說有,有說無,有看見說沒有看見,沒有看見說有看見的情形,都必須要制止,所以不可以說妄語。第五、不非時食,不非時食就是說不是吃的時間你就不能吃,那時候,就是說日影過中而進食者,由於過去並沒有像現有的科技,現在有表啦!鬧鐘啦!那時都看手紋,早上看手紋,中午看太陽,看太陽就知日影過中,日影過中就是中午已經過去了,所以,那時候的時間判別是用這種為標準。第六、就是不飲酒,當然乃至不能一滴沾唇,沾唇就是來喝個酒,這式叉摩那法當中,這六法當中沒有準許我們去喝酒,式叉摩尼若是犯了戒律就不可以。式叉摩尼戒的十戒前面有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這四條戒就是四根本罪,就是說任何人必須要把他逐出僧團叫做(滅),他犯了這四條叫做『滅』,但是犯了以上所舉的六法之中的任何一法者,必須重新羯摩,羯摩就是說懺摩、懺悔的意思。簡單說作授戒懺摩等,業事之一種宣告的儀式,就是集大眾,在大眾當中坦白說,我今天犯了什麼戒,我犯了哪一條戒我犯了式叉摩尼法戒哪一條,所以叫做羯摩。在根本說一切有□芻尼毗奈那捲十八中,又有一種說法,式叉摩尼六法的說法,但是它裡面的內容和四分律的規定有一點不一樣,因為我們的戒本很多,佛法流傳到現在戒本很多。第一他有說不得獨在道行,就是不能一個人走,佛陀為何要制定這一條戒呢?這原理我們應該來想想看,應該是印度生活水準不好,治安不好,當時的土匪很多,暴徒也很多,所以,恐怕一個人走,你會被暴徒強暴,因此就是說不可以一個人走。第二不得獨渡河水,不可以一個人走大馬路,不可以一個人過河,也就是恐怕你要過河要坐筏,以前都坐竹筏,竹筏在海上的時候,藉機會把你強暴了,所以,那時的動機是這樣子,假使你一個人坐筏,在筏上你也沒有辦法應付他,所以被人強暴。第三不得觸丈夫身,也就是不能跟男眾在一起,不可以摸丈夫身。所以,在現在印度,泰國,我們去泰國知道了,印度我本人沒有去過,那麼泰國我曾經去過,泰國在家人,看到出家人都要讓他,包括都不敢摸到他的身體。可能過去跟這一條戒律影響有關係,因為泰國是一個佛教國家,上車坐或很多人的地方,對於出家人都會跟你保持一個距離,恐怕在無意中觸到你的身體,可能跟這條戒律的習慣性有關係。第四不與男子同宿,不可以和男人睡在同一房間。第五不得為媒嫁事,就是不能做媒人,不能說你已經做個式叉摩女,你要去做修行的人了,還來做紅娘,這是不可以的。第六不得覆藏比丘尼重罪,不能說看到比丘尼犯了有錯誤的戒律,我們應該要說出來,我們要說時,就是佛陀當時的半月說。人家說誦戒的原理也就是像現在人的檢討會,現在人就是說,半個月一次大家來檢討,將這十五天來的得失,或是有任何人犯了什麼戒律,我們把他揭發出來,把他說出來讓大家知道,讓他有改過的機會,從此不會為僧團的和合來產生煩惱,為了僧團引起僧團生活的不安,所以,由於這緣故,叫做不得覆藏比丘尼的重罪。那麼,綜合講起來式叉摩尼法,應該現在社會環境不同,這自由的社會,人人生的小孩越來越少,過去生很多,現在很少,爸爸媽媽難免對他這子女疼惜溺愛,若爸爸媽媽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者,那麼他聽到小孩子要出家,有的人則是產生激烈的反對。因為他們就是希望我生孩子養孩子,就是期望他(她)將來養我,那麼你出家了,我就好像變成沒有生小孩子一樣,唯有這觀念,出家者,若是經過式叉摩尼法,經過二年住寺院,不可能兩年住寺院,他爸爸媽媽不同意還能讓他在寺院兩年,所以,這種社會問題就止息了。我將自己本身對戒律的研究,及在家居士如何修行的戒律,說給大家參考,說到這地方也應該告一段落了。怎麼一段落呢?就是說在戒的部份,若是我沒有說得很清楚,也沒有說得很圓滿,那麼希望各位自己去找戒本來研究,因為本人不是專門研究戒律,只是將我知道的跟各位做一番介紹而已。所以你要更加詳細自己去找戒本,自行研究,但千萬不要走入神格化,不要走入迷信,我們研究戒律,一定要將我們可以做得到的,或是我們可以力行的,或是對自己、對社會、對修行有幫助。不要研究戒律到最後變成怪人,變成機器人,變成不自由,慢慢產生精神分裂,甚至消極下去,這是我們曾經有看見過。所以,我們戒律說到這裡告一段落,以後我們在戒之後繼續來說的就是律,戒說到這兒就告一段落,現在開始接下去要來說律,戒就是禁止不可以做的,律是應該去做的,這是在家居士必須修行的,不要說在家居士,出家人也應該說人人應該要做的事。時間已經到了,在這地方祝福各位諸山長老,祝福各位護法居士,祝福各位善士能持戒清凈,能持戒積福,持戒越清凈,你的福報越好,讓你們福報圓滿,再見!
大願語錄:
人若以執著心處事,則無法做到盡善盡美,勞身積福;勞心積業。
跋
三藏浩瀚輒難入門,三學詮證亦非易事,然教理行證實為依緣互攝,偏廢不可,為求次第之隨順悟入,首應以戒行為進道之耳目,嗣後始足以明思辨惑、持定修慧,成就住持佛法,自惠利人之道業。
論及戒行雖廣則八萬四千,但實以五戒法者為其根本,隨持受者之身分及修學之調攝嚴凈,更制立漸次遞進之戒學,以利行人檢點身心,策勵正行。如來曾親囑以戒為師,意衷實祈七眾弟子得以本份因緣,盡形壽受,以為解脫生死之津梁,趨證涅槃離苦之終徑。
近來受授皈戒之風氣甚盛,然觀諸現今習受戒法者,雖有求趣菩提之發心,但每多不解行持義理,致多流於形式,重於事相上之講究,或側重經論研習,輕忽律儀戒相之資育,致有心口相違、言行相悖之情事迭生,待至違戒犯律之際,亦多昧於業行輪迴之省思,人心頹勢,敗壞日甚!
吾師上大下願法師,深覺戒行實為眾善之本,清凈三業五欲之利器,為求在家居士得以在俗繁瑣之際,瞭然戒律儀規之義趣,以貫行法義之親證,遂將多年研習經律之實修心得,擷其精髓,依義解義,用資講解明分,祈以七弟子眾得以端賴佛恩,漸趨正法眼藏,並臻凈人心,證佛果之效。爰此緣由,承蒙師父囑咐,謹立此跋文,如實翔述,願閱後人人得以循此準繩,戒行清凈,獲自在法喜!
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八曰皈依弟子圓智敬跋於慈蓮寺
推薦閱讀:
※司徒法正2018家居催吉行運布局
※在哪些東西上省錢,其實得不償失?
※軟木地板就是炒雞軟?醒醒吧
※有哪些優質的筷子品牌或產品值得推薦?
※「我,一個人住。」 |43㎡簡約日式單身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