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小國無外交」觀念 李光耀對華「不亢不卑」贏尊重

改變「小國無外交」觀念 李光耀對華「不亢不卑」贏尊重

黃偉曼

2013年09月06日

  • |

  • 更多
  • 通商中國總裁劉燕玲(左起)、通商中國董事林子安、中國大使段潔龍、中華總商會前會長張松聲、國會議長哈莉瑪、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其生、張志賢夫人周美音、副總理張志賢、李光耀次子李顯揚、通商中國主席蔡天寶、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吳作棟夫人陳子玲、中華總商會名譽會長黃祖耀與林繼民,以及宣讀讚詞的李慶言,上台帶領出席晚宴者為本月16日生日的建國總理李光耀敬酒慶生。(葉振忠攝)

  • 祝賀李光耀

    90華誕晚宴

    為了肯定建國總理李光耀作為新中兩國緊密關係奠基者的角色,通商中國特別編撰了《李光耀與新中關係》特輯,其中深度刻畫了李光耀與中國的關係。

    黃偉曼 報道

    ngwaimun@sph.com.sg

    建國總理李光耀33次訪華的經歷改變了「小國無外交」的觀念。在確保新加坡不淪為大國附庸國的同時,李光耀為新加坡爭取與中國建立「不亢不卑的特殊關係」,贏得中國領導人的尊重,其坦率直言和治國經驗受到重視,甚至間接影響中國新一代領導人的發展觀。

    本地三大華社組織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和通商中國昨天在香格里拉酒店舉辦「祝賀李光耀90華誕」晚宴。為了肯定李光耀作為新中兩國緊密關係奠基者的角色,通商中國也將一本特別編撰的《李光耀與新中關係》特輯獻給他,其中深度刻畫了李光耀與中國的關係。

    特輯第一章引述李光耀對新加坡外交政策的詮釋,也凸顯了新加坡作為一個小國與中國這個大國建交的重要原則。李光耀說:「我們只不過是想有個獨立自主的最大空間,只要『大樹』能給我們一點生存的空間,只要『大樹』與『大樹』之間能留點空間給我們,這就最理想了。如果只任其中一顆巨樹為我們遮陰,那就反而失去了生存的空間。」

    這本限量版特輯其中闡述在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新加坡模式對中國的吸引力,以及李光耀對中國領導人和社會的影響。例如,李光耀有關儒家核心價值觀是東亞四小龍成功基石的論述,激發了中國學者對亞洲價值觀的討論。1994年,北京國際儒學聯合會成立,李光耀受委為名譽理事長。

    特輯記載

    新中關係發展重要里程碑

    又例如,在中國提出「和平崛起」的概念時,李光耀也擔心這會引起外界的不安。特輯收錄李光耀在公開場合受訪時的講話,他指「和平崛起」聽起來充滿民族主義的愛國味道和自豪感,擔心中國年輕的一代無法繼承上一代人的歷史經驗而出現自我膨脹的心態,建議用「復興」來形容中國崛起,較為恰當。

    李光耀1976年5月首次訪問中國,並在隨後近40年間,前後訪華33次,特輯記載了期間新中兩國關係發展的各大里程碑。

    這本170多頁厚的特輯由通商中國和《聯合早報》聯合出版,不公開發售,但昨天出席晚宴的800名嘉賓都獲贈這份禮物。

    特輯圖文並茂,摘錄李光耀在《李光耀回憶錄》以及不同場合發表演說與接受訪問時,針對新中關係的講話,分四章論述李光耀如何為新中關係奠基、中國改革開放期間的新中關係、李光耀與中國五代領導人的接觸,以及中國崛起後的新中兩國往來。

    特輯附錄中也詳列自李光耀訪華以來,我國領導人與中國領導人的訪問與往來記錄。

    《李光耀與新中關係》編輯組主編、《聯合早報》執行編輯林金髮受訪時指出,編輯組自今年4月花了近兩個月半的時間,進行編寫。他說:「我們在編採過程中,通過中英文報的資料庫,選擇好照片,也希望發掘那些新中領導人見面時未曾刊登或鮮少見報的鏡頭。」

    他也指出,李光耀從第一次訪華開始,就不遺餘力、持續不斷地開拓和帶領推動兩國關係,通過設立蘇州工業園區這個政府層次的項目,為兩國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打下紮實的基礎。

    他說:「中國新一代領導人形容李光耀是中新關係的奠基人,在《李光耀與新中關係》一書編輯完成後,深深感受到建國總理李光耀和中國已故領導人鄧小平是新中關係的共同奠基人,為兩國新一代領導人啟動了相互訪問的勢頭,並進一步開拓互惠雙贏的合作新領域。」

    《聯合早報》主任特稿員楊保安是特輯的撰稿。他說:「這本書追溯建國總理李光耀如何運用小國大外交的策略,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為新中兩國拓寬合作的空間,並締造特殊的雙邊關係。這對今後兩國關係的深化,有借鑒的意義。」


    推薦閱讀:

    九哥:李光耀治下的新加坡為什麼值得你住下來
    李光耀為什麼在新加坡「去中國化」丨壹讀百科
    新加坡,真名其實是「李家坡」
    李光耀祖墳|
    李光耀新書贊中國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華文出版-文化—出版商務周報

    TAG:觀念 | 改變 | 外交 | 李光耀 | 尊重 | 小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