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解讀:利率市場化解決高利差

導語: 近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秘書長陳永傑表示,銀行業「確實是暴利的」,其資本利潤率已經高於石油和煙草。這主要是利率管制下的存貸款利差造成的,怎麼才能改變這一狀況呢?[詳細]存貸款利率管制形成高利差保護,帶來諸多問題法定利率造成對銀行的利差保護,利差空間自1994年以來連年擴大不同於貨幣市場交易和債券市場的市場化定價,中國對人民幣存貸款領域一直實行「貸款管下限、存款管上限」的利率管制,以央行制定的法定利率為基準。法定的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的差值,稱為「名義利差」(或「毛利差」)。誠然,基於呆壞賬、不良貸款的存在,反映銀行真實利息收入的「實際利差」(或「凈利差」,銀行利息凈收入/總資產)一般小於「名義利差」,但名義利差的存在,仍然為銀行營造了一個利差保護空間。自1994年實施國有銀行商業化改革以來,法定利率下的利差保護空間逐年擴大。1994年以前國有銀行的名義利差基本為1%左右甚至是負利差,到1998年擴大為3.15%,此後長期維持在3%以上,國有銀行的收益因此而大幅增加。高利差保護帶來銀行「暴利」隨著信貸熱潮的到來,高名義利差為商業銀行帶來了滾滾利潤。根據銀監會統計數據,去年前三個季度,中國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利潤8173億元,同比增長35.4%,人均利潤近40萬元。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秘書長陳永傑估計,2011年商業銀行的全面利潤會超過1萬億元,人均利潤會超過50萬元。而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去年前三個季度實現利潤只有3.68萬億元,總就業人數8700多萬人,據陳永傑估計,除去個人所得稅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人均凈利潤僅3萬元,銀行的人均凈利潤是工業企業的12倍。「所以說我們的銀行業確實是暴利的。」陳永傑表示。而銀行的「暴利」多數來源於利息收入,利差保護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16家上市銀行去年前三個季度的凈利差收入超過1.2萬億元,占營業總收入80%。其中五大國有銀行為71.7%,股份制商業銀行為90%以上。也就是說,銀行的營業收入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來自於存貸款利差。高利差保護令銀行賺錢如此容易,無怪乎民生銀行行長說出「企業利潤那麼低,銀行利潤那麼高,所以我們有時候利潤太高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的話了。高利差保護令銀行沉迷於放貸,不利於業務轉型既然高利差保護下,銀行可以輕易獲得巨額利息收入,因此相對於其他業務商業銀行更熱衷於發展存貸款業務,這一點從銀行對利息收入的依賴程度就可以看出。中國銀行營業收入中70%-80%來自利息收入,而從國際上看,銀行的利息收入一般只佔全部收入的50%,非利息收入占另外50%。近幾年,金融宏觀調控部門、監管部門一直呼籲發展非貸款業務,提高非利息收入,但實際收效甚微,這自然是高利差保護的原因。對於商業銀行管理層和客戶經理來說,在利潤考核目標約束下,發展存貸款業務完成利潤目標遠比發展中間業務容易得多。銀行熱衷放貸,必然會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信貸擴張和流動性過盛;而銀行業因此而更傾向於為大型項目提供大額貸款,令有資格承接此類項目的國企、央企獲益,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需求則不是很重視。

銀行「暴利」多數來源於利息收入,利差保護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推行利率市場化取代利差保護,同時應放開融資渠道限制在現行利率管制下,難以完全消除利差保護對於利率管制下的高名義利差,有專家建議可以實施「單邊加息」,即只調高存款率或只調低貸款利率,把中間的存貸利差縮小。這樣或許可以讓銀行少獲得些利潤,但仍然改變不了「利差保護」這一事實,仍然阻礙競爭、阻斷供求調節。在1994年實施國有銀行商業化改革後,就已經將銀行定位為盈利機構,確立了以利潤為目標,國家也以調高利差來表明對銀行利潤目標的確認。因此,即使國家縮減利差空間,也不可能再出現1994年以前的低利差甚至負利差。即使利差縮小了,也仍然是「利差保護」,銀行獲得的利息收入仍然比在貨幣交易市場、債券市場等市場環境下獲得收益要容易的多。利差縮小說明利潤空間縮小,這有可能刺激商業銀行更加熱衷放貸,從總量上來彌補,再以高息攬儲等手段應付貸存比等監管。推行利率市場化,用供求調節取代利差保護若想從根本上解決銀行利差保護的問題,只能取消存貸款的利率管制,實施利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使利率的決定由市場力量的交互作用來實現,這樣產生的利率就是市場均衡利率,是供需雙方的條件都得到滿足,真實體現市場上的資金稀缺程度以及銀行的競爭力。而存貸款利率市場化的條件也已經具備。日前央行網站再次發布了周小川於去年初發表的《關於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若干思考》,報告稱,截至目前,經過一輪大規模的金融機構改革,幾乎所有大中型商業銀行不僅資本得到了補充,而且已成為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這說明對於放開利率保護後有可能出現的風險,銀行已經具備一定的抵禦能力。同時應打破金融壟斷,增加更多的融資渠道長期以來,因為政府對企業發債的監管、以及未對民間融資進行合法性認定,中國的融資渠道一直是以銀行為主要渠道。中國以銀行信貸為主要方式的貸款數額佔據企業融資總量的80%左右,而在發達國家則只為50%左右,美國甚至更少,只為20%左右。融資渠道的管製造成了競爭不足,無怪乎有「企業是銀行的套僧肉」一說。因此在放開存貸款利率管制的同時,也應該放開融資渠道管制,例如允許企業自主發債、認定民間融資的合法性,為市場注入更多的競爭者,這樣可以刺激商業銀行改進服務,提高效率,以及轉變業務類型。事實上,若中國的大型企業也可以如發達國家那樣自主發債,銀行為了生存就必須爭奪中小客戶;再加上實施利率市場化後,銀行貸款給中小企業的風險可以從利率調整上彌補,這樣也有益於中小企業融資。

利率市場化使利率的決定由市場力量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真實體現市場上的資金稀缺程度以及銀行的競爭力。

利率管制下的高利差保護催生銀行暴利,並令其更熱衷於放貸,進而刺激信貸擴張。以管制的手段縮小利差範圍不能改變「利差保護」的現實,應該實施存貸款利率市場化,同時拓寬融資渠道,引入更多的競爭。
推薦閱讀:

吳彥祖姚晨新片檔期提前 片方:更好應對市場
編製採購預算 應多做市場調查與測算
瑞幸咖啡指控星巴克不公平競爭 星巴克回應「無意參與市場炒作」
洋奶粉打「噴嚏」,中國市場緣何感冒?·每日商報
證監會主席:嚴厲打擊跨境市場操縱

TAG:市場 | 利率市場化 | 利率 | 網易 | 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