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之十六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之十六

  

  而且,對於達摩大師說,見性的在家人也是見性成佛,有些人還是有疑問的,他們問道:

  

  問曰:白衣有妻子,淫慾不除,憑何得成佛?

  

  有人問:「在家人有妻子兒女,還沒有除去男女淫慾行為,憑什麼能夠成佛呢?」

  

  哎,提問的人,因為知道,三世諸佛都是出家修行,而顯現成佛的,所以會有這個問題。不過,他們只看到了表面現象,卻不知道,其實,包括釋迦牟尼佛在內,一切佛陀在顯現八相成道做教主之前,很早很早之前,就已經見性成佛了。

  

  正如《法華經》如來壽量品所說:

  

  「自我得佛來,所經諸劫數,

  

  無量百千萬,億載阿僧祇。

  

  常說法教化,無數億眾生,

  

  令入於佛道,爾來無量劫。

  

  為度眾生故,方便現涅槃,

  

  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

  

  也就是說,世尊成佛以來,或者說世尊見性成佛以來,其時間已經無量無邊了;世尊以後的壽命呢?也是無量無邊呀。世尊的法身,其實是不曾滅度的,不曾生,所以也不會滅。顯現滅度的,只是無常色身而已。

  

  那麼,世尊見性成佛以後,幹些啥事情呢?嘿嘿,如經文所說,就在這個世界,以及十方世界當中,「常說法教化,無數億眾生,令入於佛道」,實踐自己的菩提大願,回入生死苦海,廣度眾生而已。正所謂「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哎,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呀。

  

  因此,各位兄弟姐妹,咱大家也可以見性成佛,之後呢,咱也應當效仿世尊,在無量劫當中,行廣大的菩薩道。期間,咱或者是出家人,或者是在家人,或者是天神,或者是餓鬼,都可以做到,就如同觀世音菩薩一樣,應以何身度者,即現何身度之。未來,終有一世,咱將會福慧圓滿,也就會如同世尊一樣,顯現八相成道,成為偉大的教主,成為真正的人天慈父,三界導師。

  

  當然,到那時,在廣說無量妙法,利益了一切有緣眾生之後,一期度生事業圓滿了,咱也會顯現涅槃。不過,咱的法身,咱的心性,是不會消滅的,它本來不生也不滅,本來涅槃。

  

  只要咱大家,明見這個本來涅槃的心性,就可以初步地見性成佛,而不論您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誰見性,誰成佛,平等無差別。甚至,無關乎男女慾望,無關乎殘留習氣,無關乎貧富貴賤,等等。所以,達摩大師這樣給咱解答:

  

  答曰:只言見性,不言淫慾。只為不見性,但得見性,淫慾本來空寂,自爾斷除,亦不樂著;縱有餘習,不能為害。

  

  大師回答說:「所謂的成佛,只關乎見性與否,而與淫慾無關;因此,只需要標明見性,而不需要討論淫慾。」

  

  「眾生之所以不成佛,只因為不見性的緣故;只要能夠見性,自然會明白淫慾本來空寂,沒啥意義,於是,自從見性以後,就會斷除淫慾行為,不再貪愛了;縱然,有的人在見性之後,還有一些殘留的淫慾習氣,也終究不會再成為病害了。」

  

  哎,這段論文可謂發人深省,對於咱這些初學者,具有極大的啟發。因為,達摩大師揭示了一個修行的真相,那就是,明心見性和淫慾等等殘留習氣之間的關係,啥關係呢?嘿嘿,沒有直接關係。

  

  也就是說,還沒有斷盡淫慾習氣的凡夫,各位兄弟姐妹,就是咱大家呀!也是有可能明心見性的,無論,您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有可能。

  

  ——這實在是他媽的太鼓舞人心了。

  

  南無傳佛心印菩提達摩大師!南無觀自在菩薩!

  

  許多人,尤其是許多出家人,那些本來想修行的出家人,他們非常苦惱,哎,受了戒律了,忽然發現,天哪,要守這麼多戒條,好多都做不到,完了,這輩子修不成了,哎,連戒都守不好,根基太淺薄了,咋能開悟自性呢。

  

  ——於是,他們失去了修道的信心,失去了見性解脫的信心。

  

  ——一個人,連信心都沒了,就只有一個結果,嘿嘿,變成行屍走肉。

  

  我剛受戒的時候,也面臨著這個問題,忽然回過味兒來了:嗨,真他媽的,怪不得蕅益大師竟然捨棄了比丘戒,轉作菩薩沙彌;弘一大師出家後,還每每以五戒居士自居,這比丘戒要全都守好了,真夠難的呀。

  

  ——咋辦呢?涼拌。

  

  嘿嘿,咱儘力吧!守得一條算一條,其它的,存慚愧心,慢慢改進。不過,四根本戒,所謂的「淫、殺、盜、妄」,那是絕對不能含糊地,必須要做到,否則,就會失去戒體,失去出家修行的資格。

  

  然後呢,深入學習經典,看看這開悟自性,到底靠的是啥。於是,還和出家前一樣,在為寺院做事之餘,就是對於經論進行靜坐聞思修,哎,慢慢地就明白了,這明心見性,靠的是般若智慧,它和戒律,和慾望習氣,等等,沒有絕對的關係。就好比阿難尊者,還有少量的淫慾習氣,但是,人家早就見空性,證得初果了。又比如唐代龐居士一家四口,都是居士,也都已經明心見性了。再比如盧惠能呢,嘿嘿,還沒剃度,已經是大徹大悟的祖師了。

  

  ——那麼,問題來了,佛陀為啥要制定如此嚴格的戒律呢?

  

  ——因為,它關乎於證果,關乎於出離生死輪迴,關乎於徹底的解脫。

  

  哎,據相關戒律內容,在家居士,受持五戒的緣故,在小乘教法說來,最多只能夠證得三果;如果他要想進一步證四果的話,嘿嘿,就必須要出家受比丘戒,然後才有可能。因此,阿羅漢,都是比丘,或者比丘尼,而沒有居士。

  

  同樣,在大乘教法當中,縱然不受菩薩戒,只要肯深入學修,般若智慧一打開,也有可能明心見性;但是,要想證得初地,轉凡成聖,那是必須要嚴格持守菩薩戒的。

  

  ——於是,搞明白了,俺放心了,不勉強自己,咱專心干自己喜歡並擅長的修法——就是念經聞思修,發願這輩子一定要明心見性,還要見得透徹,其它事兒,咱以後再說。

  

  ——至於那些男女習氣呀,愛恨分別呀,執著煩惱呀,等等,經文不是說了嘛,反正都是水月空花,又何必太過在意呢,又何必沒啥事兒,總跟自己較勁呢。咱一股腦兒,把力氣都用在聞思修上面,用在明心見性上面,不是更有意義嗎。

  

  實際上,據我自己的體會,這樣一用功,每逢智慧有明顯進步的時候,開個小悟之類的,都會伴隨著男女習氣、執著煩惱,等等內容的泛起,所謂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這個意思。哎,咋辦呢?

  

  ——嘿嘿,哥們,挺住。

  

  ——挺住的意思啊,就是說,甭管啥習氣煩惱,它泛濫它的,不理它,調整、轉移,實在不行,等它發作完了,一轉頭,咱接著念經聞思修。哎,各位兄弟姐妹,這個節骨眼兒,千萬別泄氣,否則的話,就等於向煩惱習氣投降了。

  

  直到呢,直到真正明了自性以後,咱的心,就超越了第六意識的思維分別,不太會離開當下了,所以,就開始有力量了。這時,嘿嘿,咱就可以開始收拾那些習氣煩惱了,男女慾望也好,殘留的執著也好,等等,雖然還有,但是,它們已經是秋後的螞蚱了。

  

  因此,達摩大師說:「但得見性,淫慾本來空寂,自爾斷除,亦不樂著;縱有餘習,不能為害。」從明心見性以後,自然就有了降伏習氣,乃至於斬斷習氣的力量,嘿嘿,革命形勢啊,徹底扭轉了,從戰略防守,轉變為戰略進攻階段了。要是有些在見性之後,卻沒有這力量的人呢?卻還在名利是非裡面打轉兒的人呢?哥們,說明您的見性還不夠透徹,接著參悟自性,千萬不可得少而足呀。

  

  哎,能夠降伏煩惱,能夠清理殘餘習氣,那才叫做明心見性呀。亦如六祖大師《壇經》所說,「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是也。

  

  有一幫人,出家人,在家人,都有,他們把修行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斷除男女淫慾心上面,他們說「愛欲斷盡生死斷,別無佛法與君談」。對不對呢?不能說不對,但是,不準確,更不契機。

  

  如果這樣說的話,必須要知道「愛欲」的內涵才可以,裡面蘊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中:「愛」是「法愛」,也叫做「理障」,或者「見煩惱」;「欲」是「事欲」,也叫做「事障」,或者「愛煩惱」。

  

  這樣的話,是沒有問題的,通常的修行當中,先見道,也就是見性,方法就是要看破「法愛」,突破「理障」和「見煩惱」,具體操作,要麼是聞思修,要麼是禪觀,等等。見道和見性,往往就是一剎那間的事情,所見的是如如自性之妙理,如《楞嚴經》第十卷所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透徹的見性,是頓悟,頓悟的一剎那,就可以突破思維障礙,突破「見煩惱」。

  

  但是,下一步,要想證果,可沒那麼簡單,種種慾望習氣,不是一下子能夠消融的。對此,《楞嚴經》接著前文說:「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就是說,「事障」、「事欲」和「愛煩惱」,其中主要就是種種愛欲習氣,等等,需要一步步地,慢慢斷盡。可是,剛才說的那幫人,他們把「愛欲」僅僅理解為男女慾望之類,這就不準確了,也就混淆了佛法和世間法。因為,斷除男女慾望,是色界天的功德,需要初禪以上的定力,才可以完全做到。

  

  但是,這些人,具有初禪的禪定嗎?很難有。即便有,也沒啥稀奇的,嘿嘿,不見自性,單單有初禪,還不能夠叫做解脫法,而是屬於世間清凈法。其功德,遠遠不及明心見性啊。

  

  由於得不到初禪,這些人也就無法徹底斷除男女慾望之心,於是乎,嘿嘿,他們越來越煩惱,越來越失去了解脫的信心,對於他們來說,修來修去,終於,哎,「佛在天邊」了,實在可惜。他們把男女慾望看作是實有的了,反而無法突破了,不老老實實地向祖師學,盡自己瞎琢磨,能怪誰呢。

  

  各位兄弟姐妹,咱可不能學這些人,咱呀,老實地跟達摩大師繼續學,關於「只言見性,不言淫慾」的原因,大師如此解說道:

  

  何以故?性本清凈故。雖處在五蘊色身中,其性本來清凈,染污不得。

  

  「為啥說成佛『只言見性,不言淫慾』呢?因為呀,佛性本來清凈的緣故。」

  

  「佛性,雖然暫時居住在五蘊所組成的色身當中,這個性,卻是本來清凈的,淫慾等等習氣,都沒有辦法染污它。」

  

  哎,這個「性」,就是咱大家的佛性,也叫做覺性,或者是自性,乃至於心性,還有本性,等等,都是它。不過,嘿嘿,可不是指性別的性,更不是指性愛的性。

  

  ——但是呢,無論您多麼地喜歡性愛,貪婪於此,也都不可能破壞,或者污染您的佛性。甚至,再說得真實些,其實,就連您的性別和性愛,也離不開它,也都被平等地包容於佛性之中,而不會被佛性所排斥。佛性乃是永嘉大師所說「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於此人人本具的妙性當中,沒啥東西可以得到,也沒啥東西需要捨棄,您的全然身心,就是一個佛性。

  

  ——所以,它叫做圓滿的佛性。如果它還有所貪婪,那就不圓滿;如果它還有所排斥,那也不圓滿。

  

  ——哎,各位兄弟姐妹,您的佛性,也叫做心性,它本來清凈,本來圓滿,超越一切煩惱習氣,也包容一切煩惱習氣,因此,只要您能夠明了它,就會見性成佛。這,真是太不可思議了,真是太棒了。

  

  是的,貪婪於男歡女愛的人,很難見性,因為,六根太攀緣六塵的緣故,內心躁動不安的緣故;但是,反之亦然,憎恨男歡女愛的人,也很難見性,因為,心不夠包容,不夠圓滿,也不夠離相的緣故啊。

  

  ——那麼,啥樣的人,才比較容易見性呢?

  

  嘿嘿,淡泊於男歡女愛的人,同時,淡泊於一切名利慾望的人,也淡泊於自己見解的人,比較容易見性。

  

  哎,這個「淡薄」,既沒有貪愛,也沒有憎恨,就是看淡了,就是看開了,這樣的心境,包容而圓滿,最接近佛性了。所以,這樣的人,最容易明心見性啊。同時呢,還需要培植般若智慧,否則的話,許多外道也可以做到淡薄名利與慾望,難道他們也容易見性嗎?

  

  ——嘿嘿,他們也能夠見性,不過,他們見的不是佛性,而是「外道性」,在他們六根離開六塵攀緣的一剎那,他們也會迴光返照,他們要麼見到了「梵我」,要麼見到了「主」,要麼見到了「真神」,要麼見到了「靈魂」,要麼見到了「原始能量」,等等,等等。那為啥,不說他們見到了佛性呢?

  

  ——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啥是佛性呀,不信任佛陀和佛法的緣故。哎,因此,他們一見到那個東西(見的時候,其情景,和菩薩見佛性,沒啥兩樣。甚至,人人時時處處,都見此性,認不出來而已),他們就會貪著,就會給它安上一個概念,給它打上一個標誌,等等,於是,那個東西,就被他們給錯認了。哎,人家本來沒毛病,是清凈圓滿而無相的,可是,他們硬要用自己的見解,把人家給定性了。一定性,就成了與心隔離之法,所以,叫做外道。

  

  ——那麼,有人問了:您一見到那個東西,就把它確認為佛性,是不是也是貪著呢?是不是也是一種定性和錯認呢?

  

  ——是的,如果有人親見之後,就把它定性地確認為佛性的話,嘿嘿,那還不是真正的見性,那還落在了見解當中啊。

  

  哎,這個地方,非常微妙,不可以帶有任何見解,不可以先入為主。正像憨山大師當年與一位老參,相互交流見地時,老參說:「三十年來拿龍捉虎,不小心路旁蹦出只兔子來,倒嚇一跳」。憨山大師接著說:「說是兔子,倒似蛤蟆」。要是不曾見性的人,聽了這話,肯定找不著北了。要是見性的人呢?嘿嘿,前一秒聽到這話,後一秒,難免會哈哈大笑。

  

  啥意思呢?這位老參,參禪幾十年,時時刻刻用功,就為了明心見性,苦苦等待著,那個偉大時刻的到來。那個時刻,早已被他給鍍上了一層金碧輝煌,所以說「拿龍捉虎」,以為將會見到一個多麼神奇的東西呢。

  

  結果呢?嘿嘿,幾十年下來,功夫終於用到了家,內心平實了,不攀緣了,忽然一下子,坦然相逢,嗨,他媽的!就這麼個平凡的東西,幾十年來天天見,愣是不認識。那情景,就好比準備打老虎的獵人在山裡走,異常警覺,「不小心路旁蹦出只兔子來」,太平常了,反而呢?出乎意料了,所以會「倒嚇一跳」。

  

  這才是見性,既生動,又平常,見得清清楚楚,但是呢?不曾落入任何定義和概念。哎,憨山大師也是如此,所以呀,他一聽就明白了,續了一句「說是兔子,倒似蛤蟆」,完全不被概念所影響,完全是超越知見的當下明見,嘿嘿,倆人自然就心知肚明了。

  

  咱的這個本來清凈之性,就是佛性,也就是咱的法身,暫時說來,它也不離咱的色身。但是,它遠遠超越色身的各種感受,而不會被色身的狀況所影響,這真是太不可思議了,請看達摩大師的進一步開示:

  

  法身本來無受,無飢無渴,無寒熱,無病,無恩愛,無眷屬,無苦樂,無好惡,無短長,無強弱,本來無有一物可得。

  

  「這個五蘊色身當中的佛性,就是法身,它本來就沒有各種感受,它不會餓也不會渴,它不會冷也不會熱,它不會生病,它沒有恩愛,它沒有眷屬,它沒有苦和樂,它沒有喜好和厭惡,它沒有短處和長處,它沒有強大和弱小,它本來就不屬於任何實成之物,裡面也沒有任何實成之物可以被找到。」

  

  哎,雖然現在,咱大家的法身和色身同處一身,但是,這個法身是不會承受色身之種種感受的,只是包容和明白,它總是超越的,總是如如不動的,總是安然自在的。無論,您見性與否,它都是如此,因為,它本來就如此。

  

  如果您不信的話,請您隨時如此觀察:在您高興的時候,您的心裏面,是否有一個東西「知道」自己高興?嘿嘿,肯定有。如果您再細心一些的話,就會發現,它不僅知道您高興,而且,它也無比地冷靜,根本就不會被您的高興沖昏頭腦,有點兒像旁觀者。而另外那個高興的東西,也會被高興沖昏頭腦的東西,其實,就是您的第六意識,它,往往被您錯認為了「自我」。

  

  哎,一般凡夫,由於心比較粗亂的緣故,就會把第六意識心,當做是自我,而把身體,當做是自我的形相。有了禪定以後,心細靜了,甚至,第六意識完全平靜下來了,這時,第七識當中比較細的連續思量心,就會被觀察到,於是,這樣的人就會找到眾生更深層的「自我」,也就是第八識當中的那個「見分」,那個似乎如如不動的見聞覺知之心,它被第七識的細微思量,當做了「自我」,因此,第七識也被稱為「俱生我執」,哎,與生俱來的自我執著念呀。

  

  咱的法身,與第八識阿賴耶識是同體的,所以說,阿賴耶識是染凈和合之心識,也就是咱大家的當下心體。萬法唯心的「心」,是它;萬法唯識的「識」,也是它。因此,馬鳴菩薩《起信論》說:「此識(阿賴耶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

  

  其中的「覺義」,就是咱的法身,它是超越念頭的,因此,它也就超越咱的感受,根本就不會陷入達摩大師上文所說的,饑渴、寒熱、苦樂,等等感受裡面。對此,《起信論》說:「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所以說呀,法身,就在咱當下的心裡,不在別處。它無所不包容,可是,又「心體離念」,也就完全不會被身體和心念的感受所影響,哎,它才是真正如如不動的。

  

  各位兄弟姐妹,如果,咱大家能夠在一剎那間,斬斷第七識的相續思量心(我執也同時被斬斷了,當然,殘留的我執習氣通常還是有的),就可以觀察到「心體離念」的那個「心體」,哎,它就是知道您高興還是憂傷,而又不會隨著您高興,不會隨著您憂傷的那個東西。找到它,就叫做初步開悟自性,初步見性,哪怕只是一瞬間,足矣。

  

  既然法身不會陷入感受,那麼,種種感受又是咋來的呢?請繼續聽達摩大師的解說:

  

  只緣執有此色身,因即有饑渴、寒熱、瘴病等相,若不執,即一任作。

  

  「只因為眾生,執著於這個色身實有,因此就有了飢餓和口渴,有了寒冷和酷熱,有了疾病等等狀況;如果能夠不執著於色身實有的話,就可以一心坦然,而隨便它如何了。」

  

  哎,如今的人們,最重視的就是自己的身體,卻忽略了心靈修養,就佛法來說,這無異於捨本逐末。嘿嘿,說到底,都是機械唯物主義,給咱惹的禍呀。

  

  自然科學的發達與昌明,確實給人類帶來了富足的物質享受,但是呢?各種各樣的怪病,都來了,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了。

  

  ——到底,從哪裡來的呢?

  

  ——貪婪,沒有節制的瘋狂貪婪。

  

  ——為啥如此貪婪呢?

  

  ——因為,愛護自己的身體,執著於身體實有,所以,要拚命地為它服務,滿足它的種種慾望啊。

  

  哎,為了滿足色身飲食的口感和營養,就不惜殺害各種動物們,把它們變成所謂的「美食」,其實,不就是屍體嗎?和自己的肉體成分沒啥差別呀,腥臊惡臭而已,有何美味呢。反過來考察一下,難道,那些動物們,不愛惜它們自己的身體嗎?當然愛惜了。那麼,咱們把它們殺害了,做成菜,它們會咋想呢?被殺害的時候,疼不疼呢?真是不言而喻了。所以,有一首偈語說得好:

  

  「千百年來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難平;

  

  設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

  

  而且,被殺害者數量極為巨大,它們的怨恨之心積攢在一起,就會煥發出巨大的報復力量,種種災難,各種奇怪的疾病,自然界的百般異常,也就紛紛而來了。仔細想想,能怪誰呢。

  

  為了滿足色身肉體接觸的快感,而男人貪婪女人,女人貪婪男人,甚至,男人貪婪男人,女人貪婪女人,於是,艾滋病來了,各種惡性傳染病來了。於是,情殺、仇殺、連環殺,等等,都來了,競爭真是慘酷啊。一不小心有了身孕以後呢?許多人還要去墮胎,也就是殺死自己的孩子,那個小孩子已經有了身體和感覺,也會和大人一樣痛的,怎能不怨恨那無知的父母呢。

  

  這些怨恨積累起來,各種殺害和傷害,就成了人類種種災難的根源。所謂的:「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被宰殺動物的慘叫,被墮胎嬰兒的哀怨,等等,總會輪到人們來承受的,到那時,又能怨誰呢。而這一切,究其根本,都來自於咱大家對於自己色身的執著呀。

  

  幸好有佛法,幸好有達摩大師為咱解讀一切痛苦的根源,那就是「只緣執有此色身」,所以,「饑渴、寒熱、瘴病」等等,就成為了天大的問題,成為了人們無法自在之處,成為了解脫的障礙。反過來,如果咱大家,能夠放下對於色身實有之執著的話,就可以「一任作」了,意思就是說,任憑它飢餓與口渴,任憑它寒冷與炎熱,任憑它生病,等等,咱的心,都是一心坦然,如如不動的,並不會承受那虛妄的痛苦啊。

  

  甚至,面對著死亡,也是一樣,任憑它隨著業力而死去,咱的心本不會死,咱的法身本來就沒有生滅呀。

  

  因此,各位兄弟姐妹,一切修行的最終竅訣,就在這裡了:先明見不生滅的自性,再無為而修,慢慢消融分別和執著習氣,最後,完全融合於本來法身,就會超越一切色身的苦難,而獲得最終的解脫。請注意,到那時,並不需要沒有了色身,才會沒有痛苦和災難;而是呢,即便還有色身,咱的心已經超越了色身執著的緣故,一切苦難也就隨之消融了,不再是苦難,而都轉變成為了法性的光明。

  

  在此之前,當然,適當地保護身體,調養色身,也是需要的。尤其對於咱大家這些初學者來說,「身安則道隆」,哎,沒有真功夫之前,咱就別去飛檐走壁,嘿嘿,先好好地走平路,穩紮穩打,循序漸進。只要堅持學修,千萬別偷懶,自然能夠入道。

  

  至於色身的氣脈明點之類,也並非心外之法,蓮花生大師說過一句最透徹的話:「你的本覺心性就是唯一明點,並無能行和所行」,哎,咱的心性法身,就是唯一的萬法之源,它超越了任何造作,乃至於無可修證。只要咱大家能夠充分明了它,就會「照見五蘊皆空」,從而呢,「度一切苦厄」呀。

  

  哎,一部《心經》,雖然文字很少,卻很周全,涵蓋了一切妙法。需要注意的是,「五蘊皆空」之處,「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哎,並不曾落入「斷滅空」當中,而是了了長明的。雖然「以無所得故」,卻正是「菩提薩埵」啊。

  

  各位兄弟姐妹,實證了「無所得」之心性法身的人,就叫做「菩提薩埵」,簡稱為菩薩,那也就是達摩大師所說的「見性成佛」了。所見之性,就是如如法身,亦名諸法空相,其中,終究無所得,所以,也根本就不會承受色身的種種虛妄之苦啊。

  

  對於像這樣的菩薩,達摩大師給咱開示:

  

  若於生死中得自在,轉一切法,與聖人神通自在無礙,無處不安。

  

  「如果見性了,就可以在生死輪迴當中得以自在,隨緣運轉一切法,和聖人的神通自在一樣,沒有障礙,沒有了不安的地方。」

  

  哎,如果咱大家明心見性,就可以得到初步的自在,雖然似乎還在生死輪迴當中,但是,由於心性本來就超越生死輪迴,也超越其中的一切苦樂現象和感受的緣故,咱哪,就可以運轉一切法了。

  

  ——咋運轉呢?

  

  ——嘿嘿,「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啊。就如同龐居士《悟道偈》所說的那樣,任它世事變遷,風雲變幻,苦樂無常,物是人非,等等,一概不隨著它跑,咱只是「心境如如」,安然於本來的不生不滅,不動不搖,更有啥事呢。

  

  所謂的「轉一切法」,恰恰是無為,也不拒絕任何境遇的到來,只是坦然接受。苦樂榮辱,只是隨緣不動心,任一切法起起滅滅,來來去去,心性不為所動,是名轉一切法。哎,其實啊,是任憑一切法在心性當中運轉,咱的心,只是如如靜觀,不隨它跑而已。倘若能夠如此的話,苦不算苦,樂無可樂,美譽似浮雲,屈辱一場空。就算是疾病和疼痛,業力所招感,難以倖免,也會因為心地安然而變得可以承受,正好通過它,咱去實地體會那不痛的心性法身吧。

  

  聖人也是如此,或許他有神通,非咱可以相比,但是,並不能逃過因果業報,他也只是安然承受一切境遇而已。只不過,聖人道力圓滿的緣故,能夠無比坦然自在,能夠無處不安,能夠超越一切疼痛饑寒,等等。

  

  「轉一切法」還有一層含義,那就是,明心見性的人,可以隨緣發起妙用,行自利利他的菩薩道,甚至,行為上有所造作,也未嘗不可。因為,心性如如,本無造作的緣故;所以,即便有所造作,也是「無處不安」呀。

  

  而那些尚未明心見性,或者見性不透徹的人,他們必然對於「法身本來無受」,有所懷疑,那麼,達摩大師說:

  

  若心有疑,決定透一切境界不過。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輪迴生死。若見性,旃陀羅亦得成佛。

  

  「如果對於上述法義,心裡有所懷疑的話,那麼,這樣的人,決定是無法透過一切境界,無法看穿境界之虛妄的。」

  

  「因此,他們不要造作才好,一旦隨意造作,終究難免輪迴在無邊無際的生死苦海呀。」

  

  「如果見性的話,即便是屠夫賤種旃陀羅,也能夠成佛。」

  

  哎,所謂的「若心有疑」,到底疑啥呢?就是懷疑心外有實有的萬事萬物,有實有之法呀。因此,身體一旦實有,饑渴、病痛等等,就變得無法超越了。這呢,其實就是忘失了「萬法唯心」造成的,也就是暫時失去了明心見性,那就說明,咱還不曾徹底地見性。

  

  實際上,最初見性的人,大多數都是如此,在某個剎那間,他們確實見性了,只不過,一旦習氣翻起來,分別念和種種煩惱,還是會發生,還是很有力量的。在某些教派當中,他們認為,即使是證悟者,也是如此。大圓滿的著名上師晉美彭措在《竅訣寶藏海》當中,曾如此說道:

  

  「就像麥彭仁波切所講,雖然證悟大圓滿的人,還有一些分別念和貪嗔痴等煩惱,但這時已不像從前那樣粗重。華智仁波切也指出:雖然這時的顯現與以前相同,但在解脫方面,則是有不共的甚深要點。」

  

  這與禪宗是相通的,最初明心見性的人,就是如此,就和最初「證悟大圓滿的人」一樣,仍然會有「一些分別念和貪嗔痴等煩惱」,此時,他們就會暫時失去「萬法唯心」的明了,而難免心生疑慮了。因此,最初的明心見性者,還不宜稱為見性成佛。大約說來,需要到達初地菩薩的證量,才是名副其實的見性成佛。

  

  嘿嘿,有人一聽,啊,才初地,聽起來好像沒啥了不起的呀!我們這個教派裡面,十地菩薩很多呀。

  

  ——哈哈,請問,在您這個教派當中,龍樹菩薩是啥地位呢?

  

  ——龍樹菩薩,那是佛呀!是我們祖師的祖師呀。

  

  ——嘿嘿,不過,依據大乘經典記載,也就是佛陀的授記,龍樹菩薩,雖然是古佛龍種上王如來的示現,但是,今生,他才登初地呀。俺說的,就是這個初地,佛陀所講的初地,也就是《華嚴經》和《楞嚴經》,等等大乘經典所說的初地也。

  

  各位兄弟姐妹,關於菩薩修行位次,等等問題,大家千萬不要混淆了,各個教派的位次是不同的,都是方便劃分,不可據為實有。如果說,有人要較真兒的話,嘿嘿,那自然應當以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宣講的大乘經典為依據呀。

  

  哎,尚未明心見性的人,或者見性不夠透徹的人,必然會存有疑慮,懷疑心外有實法,對於這樣的人來說,嘿嘿,咱大家也都在裡面了,咱千萬不要隨著自己的妄想心,而造作惡業,否則,達摩大師告訴咱,難免生死輪迴的無邊苦海呀。

  

  而如果是透徹見性的人呢?嘿嘿,甭管他是誰,哪怕就是古代印度社會裡面,四種性(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之下,最卑賤的「旃陀羅」賤民階層,也同樣能夠成佛。

  

  所謂的「旃陀羅」,翻譯為執惡人(指獄卒)、主殺人(指劊子手)、屠夫,等等。據《摩奴法典》,是指父親為首陀羅,母親為婆羅門的混血後代,被古印度社會視為最卑賤的賤民階層。

  

  如果見性,如果透徹地見性,就是佛陀,就是見性成佛,而不論他以前是什麼。今天,咱聽到這話,或許沒啥感覺,不過,在達摩大師那個時代,或者在佛陀時代,總之,在古代印度,這樣的話,堪稱是驚世駭俗之語呀。

  

  佛陀,是大慈大悲的,佛法,是究竟平等的。在佛陀住世的那個時代,世尊是一位倡導「種性平等」的大師,儘管,他本人出身於尊貴的種性當中,他仍然以平等心對待一切低賤種性,這在當時是少有的。

  

  因此,同樣有人就對於賤民屠夫「旃陀羅」能夠成佛,表示懷疑,他們向達摩大師發問道:


推薦閱讀:

宗喀巴大師傳----法尊法師譯
陳錫周居士夫婦與印光大師的因緣
【物華天寶 玉雕大師作品150幅】70
星雲大師:星雲禪話(八六)
印光大師的普陀山勝緣

TAG: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