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消費熱情為何流進外人田?
本期責編:韓夢霖20多年前,國外媒體曾報道過日本遊客的購物「盛況」:一批批挎著相機的日本人成群結隊地擁進各種高檔奢侈品店鋪,指著櫃架上的商品大聲嚷道『這一排全要了』!如今,這一幕又在國人的身上重演,並且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國遊客憑藉強勁的消費力震驚了世界。為什麼我們一出境就會變身「購物狂」?面對國外各種或驚嘆或酸澀的眼光,我們的血拚心態究竟是怎樣呢?分析:國人一出國就愛」血拚「的六種心態只是為了占點兒便宜?為何「內需」不振,「外需」旺盛?國內商品沒有遠渡重洋為何賣得更貴?「中國式」奢侈消費敲響什麼警鐘?百姓買菜像奢侈品,富人買奢侈品像買菜分析:國人一出國就愛」血拚「的六種心態心態一:出國一趟不容易 多幫人代購點中國人崇尚禮尚往來,出外一趟,總會為親朋好友、領導同事帶手信,而許多人在國外消費時手頭還會揣著一份親朋好友交代的長長「購物單」,這麼一算,要買要帶的東西就更多了。心態二:人民幣升值更抵買如今人民幣比十多年前已經升值不少,對於中國遊客來說,國外一些商品換算成人民幣的價格就會更加誘人,尤其是在國內售價動輒上萬元的奢侈品。心態三:差價「賺」旅費比如以去一趟新馬泰旅遊團費約3000元,如果在免稅店買上幾瓶高檔化妝品,就比在國內買省下一兩千元,再買點比國內便宜的其他東西,如此一算,3000元的團費不就這麼從「差價」賺回來了嗎?有用自用,沒用送人,囤幾瓶再說!心態四:首次出國瀟洒走一回一大部分人都是首次出境旅遊,面對國外琳琅滿目的商品時會有些「非理性」,只要聽導遊一說「這個東西別的地方沒有」之類的話,總免不了「慷慨解囊」。心態五:出國不易犒勞自己英國媒體曾以狗仔隊式的跟蹤報道過中國一家外企組織2000人旅行團前往英國旅遊,全團瘋狂購買Clarks皮鞋,平均每人購買6雙以上,隊伍竟從櫃檯排到了馬路上!心態六:富裕階層一擲千金對於富裕階層來說,他們的購物目標已經轉向了更昂貴的收藏,比如名師度身定做的高級定製服裝,瑞士錶廠里身價百萬以上的名表,百年酒庄限量版的名貴紅酒,全球限量的名貴跑車,還有紐約地段最貴的豪宅……為何「內需」不振,「外需」旺盛?
·[新聞背景]據美國世界新聞網17日報道,根據美國商務部統計數字,平均每個中國遊客在美國花費高達6000美元。因此,中國遊客的龐大消費力,是這次紐約市觀光局大力推動史上最大規模的千人觀光團到訪的主因,根據該局最新統計,中國遊客在紐約的主要活動中,95%是購物,其次是享受美食,商家看到中國遊客無不眉開眼笑。(2月19日《環球時報》)·中國人喜歡海外掃貨,不是錢多而是錢少?網友「山中無猴子」:價格便宜才是誘發國人消費衝動的主因,在國內買不到這麼好,這麼便宜的貨物,撿便宜貨的心裡,自然就驅使人的購物衝動。同的一款產品,扣除匯率國內外的價差最大的甚至超過了50%,何況許多消費者更信賴國外產品的質量,認為國外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東西假的少。這也就難怪,國人為何在國外一擲千金,大包小包往回拎了。如果在中國能買到跟國外同樣品牌價格差不多,誰還在國外狂購?網友「門前三包」:日本買茅台,韓國帶中華,美國購服裝,中國人喜歡海外掃貨,不是錢多而是錢少,因為國外很多商品的價格相比國內,實在太便宜了,彷彿進了「購物天堂」。不光是名表、名包等所謂奢侈品與國內價差懸殊,就是普通的鞋子、牛仔褲、電子產品,等等,都比國內價格便宜一半甚至低到三四折,儘管這些國外品牌很多貼著「Made in China」的標牌。而最能說明國內外價差的應該算地道的國產香煙,國內500元一條的中華煙,在新加坡機場只賣250元,來買煙的,幾乎百分百是中國人。在如此低價的誘惑面前,又有幾人抵擋得住?網友「艾薩拉」:在國內購物,常遇到質次價高,而國外一分錢一分貨。換位思考,你會如何?中國今天能出國旅遊的人,收入也算是可以的,既然有能力,何樂而不為?自己會去做而做不到的事,人家做了,又何必責難別人?就算不是出國,去外地,誰不想多買點東西,多留點紀念,國外當然也是一樣,這也是人之常情和本性!加上中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多的百姓有錢了,有消費能力了,說明國人富起來了,也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國內商品沒有遠渡重洋為何賣得更貴?網友「潮之汐」:國外買的畢竟還是少數人,多數人還只能在國內買。在國內,由於國內流通成本過高、很多行業壟斷利潤嚴重、人民幣升值、商品徵稅過高等等因素,同樣的錢,購買力反而不如在國外,所以才會出現中國製造價格倒掛,中國商品在境外售價比內地便宜的奇怪現象。「時寒冰」:國內商品雖然沒有遠渡重洋,但歷經重重運輸關卡,運輸成本外加各種亂罰款、亂收費,累加起來比國際運輸路線更昂貴。過了公路關卡,面臨著高昂的進場費。商品無論進入商場還是超市,就面臨著上架費、月返費、廣告費、促銷費、年節費、毛利補差、條碼費、端頭費等等費用。由於商場、超市收取了遠高於國外同業者的費用,獲取了更高的利潤,根據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原理,這些都被轉嫁給了消費者。·國人消費熱情為什麼就不能在本土「落地開花」?網友「霜天幕」:中產階層都跑到國外掃貨,普通市民到香港打醬油,內需咋個啟動?國人消費熱情為什麼就不能在本土「落地開花」?這些錢為什麼不給中國人多建幾個幼兒園,孩子們有地方學習,建幾處地鐵,解一下雨雪天氣坐不上車回不到家的痛苦,建幾處廉租房,國人少幾個流浪者……難道沒有急著有錢的地方么?退一步說,算沒地方急用錢,可以想辦法把我們自己的國家、自己居住的地方建的漂亮一些吧?為什麼錢都要扔到人家的口袋裡?這些問題,絕不僅僅只是熱衷於海外掃貨的消費者應該思考的……「中國式」奢侈消費敲響什麼警鐘?
·[新聞背景]日前,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2日報道,儘管面臨經濟危機,但英國的奢侈品店卻迎來了一批豪客。在這裡,中國遊客正取代阿拉伯王室和俄羅斯富豪,成為英國品牌和奢侈品的最大外國遊客消費群。不久前發布的《世界奢侈品協會官方2009-2010全球年度報告》顯示,中國的奢侈品消費總額已增至94億美元,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論壇話題]消費怪象:「差錢」的年輕人為何熱衷買奢侈品?·中國都是哪些人在購買奢侈品?網友「桃花朵朵」:將真金白銀花得如流水一般順著指頭淌,若僅是富人們的寂寞發泄,也就罷了。實際上中國所謂奢侈品購買群完全「栽贓」在中國富人身上,有些冤屈,引領奢侈品消費主流的很多是非富卻貴的官員,越來越多的反腐案件警示我們,出國出境揮霍在貪官群落早已不是什麼秘密了。如果說某些富豪愛奢侈品而不愛慈善,是在填充因財富品質缺失而產生的寂寞,官及其利益關聯者頻頻溜出國門的瘋狂掃貨行為,則暴露了監督機制缺位狀態下,權力由失控失范到窮奢極欲的寂寞。網友「話不在多」:我們不能迴避消費層次多元化這一事實。在中國,消費LV包包的主體並不是少數的億萬富翁,而是龐大的中產階層女性們,甚至有月入五千以下的,也要省吃儉用買一個背上。當大街上出現越來越多背LV包包的人時,我們應不再以異樣的眼光看著她們,而應從心底欣賞和高興,一是說明有人消費得起,是我們同胞富了,存在即有其道理,流行時尚不是奢侈品。這是一個階段的消費文化,也應該允許人家這樣做……·奢侈品牌何以能在中國孤芳自賞?網友「金城玉竹」:愛面子和攀比,是我國富人共有的心態,一旦有錢,你有錢,我比你更有錢。那麼就在這些一般人消費不起的東西上揮金如土,在很多國家陷入經濟衰退的泥沼之時,中國的奢侈品銷售卻成長了百分之三十。所有的奢侈品牌都在世界其他國家經歷市場萎縮,唯獨在中國的市場一直在成長。在百姓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語境下攀比風盛行,窮慣了的某些人一旦飛黃騰達往往通過購買及其奢華的奢侈品來填補內心的失落和過去的滄桑,彷彿要用奢侈品補償來過往的煎熬。網友「紫風夜雨」:有了錢當然有理由提高生活質量,但如何消費卻需要保持理性。外國人更喜歡旅遊,但他們的旅遊似乎是完全意義上的旅遊,他們不會像中國人這樣將95%的旅遊開支用到購物上,他們更喜歡通過旅遊來感受風景、風物和人情。而中國那一批先富起來的人,對待財富的心態很不正確,沒有一個正確對待財富的觀念。在國外,許多比我們這些款爺富的多的人,在個人生活上非常低調,物質需求很低,在他們看來,自己只是比較幸運的把社會的財富聚集到自己的手中,這些財富來自於社會,還應回報社會。而我們的富翁們則把財富完全當做自己的私人財產,佔有慾特彆強烈。·國人要敲響「未富先奢」的警鐘網友「金子山」:百姓買菜像奢侈品,富人買奢侈品像買菜。國富民窮的經濟體有什麼理由去消費奢侈品,而我們還沾沾自喜的成為奢侈品消費大國?我國貧富差距愈演愈烈儘管成就了相當數量的百萬富翁,然而其13億人口的人均收入仍處在發展中國家的最低水平。中國倒金字塔結構貧富差距已經到了國際臨界點,不能不使我們警惕過分的差距會給社會帶來一定的隱患,誇大中國奢侈品的購買力和實際情況並不相符,置貧困百姓不顧鼓勵富人購買奢侈品,必然會加劇這種不理性的「奢侈消費熱情」,反過來加劇中低收入者購買力的弱化,導致整個社會的消費水平停滯不前。因此,不但要倡導一種理性的消費觀念,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和文化內涵,更關鍵的是要縮小國民收入差距,加快收入分配結構向「橄欖型」的轉型,減輕人們的壓力,大家各得其所,花錢有底氣,讓奢侈品消費的這股熱情最終傾瀉到我們自己的國土上。
推薦閱讀:
※生存智慧23:積極、熱情、主動之源的責任
※聆聽 | 邁克爾:怎樣才能熱情滿滿,輕鬆賺錢
※解讀手掌「感情線」,你對感情「熱情」還是「冷淡」,一目了然!
※井噴的移民熱情
※重稅來襲,依然難抵國人出海掃貨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