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月離於畢——從天文學看《詩經》與《三國演義》

畢宿是中國傳統的二十八宿之一,屬西方七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與生活和神話相結合的產物。按照西方天文學的分野屬於金牛座,在寒冷的冬夜,我們可以在西南方的天空中看到一顆明亮的橙黃色的大星,就位於黃道附近,

那就是畢宿五,畢宿的周圍散落著許多小星,構成了一個如彈弓狀的圖形,古人認為這一圖形像一種小網,因此將這一星宿命名為畢——即古代田獵用的一種長柄小網。

《詩經·小雅·漸漸之石》中這樣一句話:「月離於畢,俾滂沱矣。」一般認為這裡的「離」字通「麗」,為靠近之意。先民們認為,月亮出現在畢宿附近時,往往會有大雨,這是先民們總結的珍貴的天象規律。《論衡·明雩篇》中記載了一則孔子事例:一日孔子出門,讓子路帶上雨具,出門不久,果然天降大雨,子路問孔子理由,孔子解釋說,昨夜月離於畢。過了一天,月亮再次出現在畢宿附近,第二日孔子出門,子路請求帶上雨具,孔子不聽,果然這一次並未下雨。子路問孔子理由,孔子解釋道:雖然都是月離於畢,但前日月亮靠近的是畢宿之陰,故而有雨,昨日月亮靠近的則是畢宿之陽,故而無雨。

孔子出,使子路齎雨具。有頃,天果大雨。子路問其故,孔子曰:「昨暮月離於畢。」後日,月復離畢。孔子出,子路請齎雨具,孔子不聽,出果無雨。子路問其故,孔子曰:「昔日,月離其陰,故雨。昨暮,月離其陽,故不雨。」

——《論衡·明雩篇》

古人認為畢宿是雨神的象徵,東漢蔡邕論六神之別名說:「雨師神,畢星也,其象在天,能興雨。」簡直比蕭敬騰還蕭敬騰。《三國演義》中第九十九回中,司馬懿與曹真率領四十萬大軍攻蜀,而諸葛亮卻僅僅讓張嶷、王平領一千兵卒駐守陳倉古道,以拒魏軍。二人懼兵卒過少,難抵魏軍,諸葛亮解釋說:「吾昨夜仰觀天文,見畢星廛於太陰之分,此月內必有大雨淋漓;魏兵雖有四十萬,安敢深入山險之地?因此不用多軍,決不受害。」二人方才領兵前去。

今時今日,我們談起中國人傳統的宇宙觀時,總是喜歡說一句「天人合一」,但對於最初的先民來說,天人合一併不是虛無遙遠的哲學觀念,而是切實的生活觀念。

《尚書·堯典》說「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堯時的遠古先民們在田間高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古人仰觀天象,根據天象安排農時,生命和周期隨著自然季節的輪轉而變換,對於他們來說,天上的星辰並不遙遠,而是其農耕勞作的依據,是其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他們為便於記憶,將天上的星辰比照自己身邊的勞動工具而進行標記,比如畢,就只是他們捕獵的一件工具,並無任何神聖之處。而後,他們將總結出的天象規律口口相傳,為了便於流傳記憶,其韻文化,歌謠化,最終成為了詩。

顧炎武《日知錄》言:「天文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天』,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晨』,兒童之謠也。後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若曆法,則古人不及近代之密。」信哉斯言!


推薦閱讀:

三國演義中有什麼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角度?
諸葛亮北伐佔據過那麼多郡,為什麼不長期佔有呢?
三國三大反覆無常的叛將
【秋雨軒品三國】三國第一義士當屬臧洪!
韓信:功成名就身隨歿 後推三國四百年

TAG:天文學 | 文學 | 三國 | 三國演義 | 詩經 | 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