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和仁本主義
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和仁本主義
首先要澄清一個頗為普遍的誤會:個人主義不是利己主義。
某些啟蒙派高度推崇楊朱學,是誤把利己主義視為個人主義;某些儒家強烈反對個人主義,則是誤把個人主義視為利己主義了。有儒生說:
「凡是認為自由主義是最好(次好)政治學的都是儒家外王學根基不穩的膚見。別說最好,它連好都算不上。一個深陷個人主義我執、只講求利益、放縱庸民習氣的政治只是養豬政治學、禽獸政治學,跟極權主義的奴隸政治學半斤八兩,甚至還不如。」
這就是錯認個人主義為利己主義了。殊不知利己主義是自己本位,我本位,相對於利他主義;個人主義是個體本位,人本位,相對於集體主義。論哲學品質,個人主義遠遠高於利己主義。儒家對利己主義是完全反對,對個人主義則頗表認同。
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天下之本在國,沒錯,若停留於此,便成國家主義,大錯;國之本在家,沒錯,若停留於此,便成家族主義,又錯;家之本在身,最中肯,最根本。
個人主義的問題在於只知此肉身,不知身之本在心,心之本在仁。仁性才是生命本質,肉體身意識心都屬於現象。因此,只有仁才是第一本,才有本位即主義的資格。天下、國家和個人都不宜主義。
但是,個人主義比較接近仁本主義,因為個體身是仁之載體。個人主義「不識仁」,卻知道個體比家國天下更有根本性,與國際主義、國家主義及民族主義等各種模式的集體主義有正邪之別。
所以,不要瞧不起個人主義,不要低估了它的哲學正確性和政治正義性。人道、人文、人本、自由諸主義,本質相通,可以互攝,都根源於個人主義。民主自由的哲學依據是個人主義,一切圍繞著個人轉,以人為萬物的尺度,這是民主法治人權平等的價值基點。古希臘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命題,就是個人主義的典型表述。
個人主義的對立面是集體主義。兩種主義,性質截然不同。個人主義不夠中正,集體主義純屬邪說,與仁本主義背道而馳。所謂集體主義,就是將某一種「集體」神聖化,將它供奉起來視為偶像,其典型說法是:大河有水小河滿。其實正常的情況應該是:小河有水大河滿。
與任何集體包括民族國家政黨社會相比,個體力量都是弱小的。個體要傷害集體,很難;集體要傷害個體,很容易。個人主義的優越性文明性,在於強調個體的自由權利人格尊嚴,並通過一定的制度設置,有效地防範集體對個體的傷害侵犯;集體主義則將集體神聖化,讓個體更無安全保障可言。
集體主義以危害個體始,以危害集體終。所以它害個人也害集體,包括社會國家民族。個人主義是不夠好,集體主義則絕對壞,有百弊而無一利。無論愛個人愛集體,都必須反對集體主義。
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種族主義、社會主義都是集體主義的政治模式,也都屬於法西斯主義的範疇。《大英百科全書》定義法西斯主義為:「個人的地位被壓制於集體—例如某個國家、民族、種族、或社會階級之下的社會組織。」納粹全稱是國家社會主義,也被譯為民族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黨主義和國家民族主義都是法西斯。兩者最大不同在,法西斯鼓吹「種族優秀論」,充滿優越感和侵略性,不把異族人當人看,是國際霸權主義;馬家幫則倡導「民族劣根性」說,充滿自卑感和內鬥性,不把本族人當人看,是國內霸權主義。
德國和日本都深受民族主義(雅利安主義和大日本主義)之害,元朝和清朝也分別毀於蒙古主義和滿族主義傾向。注意,儒家熱愛民族而反對民族主義,主張「中國一人,天下一家」。元清接受儒家洗禮,但洗得不透,仍保有一定的民族主義傾向。
真正愛民族者必然反對民族主義,真正的愛國者必然反對國家主義,真正愛社會者必然反對社會主義,真正愛天下者必然反對天下主義,真正愛集體者必然反對集體主義。真正愛國家愛民族愛社會愛集體愛天下者,必是愛人者。人本主義者愛人,仁者更愛人,也更懂得怎樣愛人。
錢穆是民國大儒,道德文章雙優,然亦不乏思想錯亂。如「個人主義有己無人,社會主義有人無己,皆失其理」雲(《晚學盲言》)就犯了原則性錯誤,將個人主義錯認為利己主義,將社會主義錯認為利他主義了。
或說:「個人主義是各種集體主義解毒劑」,沒錯,但儒學是更好的解毒劑。儒學即仁學,堪稱最優秀的人學,於政治堅持民本原則,於個體強調人格建設。以民為本的政治追求和以仁為本的君子人格,相輔相成雙管齊下,同時汲取個人主義的思想優點和自由主義的制度精華,就可以最有效地解集體主義之毒。
唯儒家仁本主義和人格主義可以超越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重個體很對,輕集體不足,遠遜於仁本主義的個體集體並重,因為仁性是個體性與整體性的統一。人人皆有仁性,這是個體性;天地萬物一體同仁,這是整體性。在個人利益和集體之間,儒家中道講究利益平衡,追求「雙贏」。以仁為本,是真正抓住了生命的根本,也就抓住了政治的根本。
在政治上,個人主義以人為本,強調人權;仁本主義以民為本,強調民權。個人主義以人為中心,關懷人,尊重人,倡導人格平等。仁本主義以仁為中心,關懷人而且關懷人格建設,尊重人特別尊重聖賢君子。法律面前,每個人人格平等;道德領域,人格高低因人而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德才並重,以德為先,以德選人。
《人民日報》曾刊文說:「儒學在關係結構中確立的人的觀念,可以成為西方個人主義的強有力替代。」此言沒錯,儒家以仁為本,仁者愛人,親親仁民,民胞物與,仁愛無疆,故既重個體也重集體,將利己和利他、自立和立人、道德和政治打成一片,可以糾個人主義之偏,建設更加美善的政治和諧的社會。
或謂某些「主義」可以應病與葯,作為對治某些病症的藥方。此論不當。其它任何主義,皆非中道。唯仁可以主義,唯仁本主義可以對治一切人生、社會、政治各個領域一切病症。任憑千疾萬病,我有一定之方。儒家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高舉仁本主義旗幟,悠悠萬法,唯此為大,大中至正。
或說:以個人主義改集體主義的錯,又以集體主義糾個人主義的偏,不是很好嗎?答:那你成什麼東西了?變色龍嗎?無論改集體主義的錯,還是糾個人主義的偏,仁本主義都是最佳方法論。另外,儒者對個人主義,可有所認可和支持,對集體主義則是只有駁斥、絕無認可的。
有自由派名家說:「個人主義觀念無法紮根的地方,是無法從地獄模式切到人間模式的。」答:集體主義政治屬於地獄模式,這是儒家和自由主義的共識。但自由派視界狹隘,只知個人主義是從地獄模式切換到人間模式的樞紐,不知儒家作為人格主義即仁本主義哲學,更是集體主義的剋星和自由主義的同盟。在中國,反掉儒家,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絕無立足之地。自由派反儒,無異於自殺。
我曾經指出儒學和自由主義三大差別:一哲學,儒學以仁為本,是人格主義;自由主義以人為本,是人本主義(個人主義)。二政治,儒學強調三重合法性,開出禮制;自由主義唯重民意合法性,開出民主制。三信仰,儒學信仰「性與天道」,自由主義沒有形而上的追求和信仰。兩家有高低之差,非正邪之別。
三大差別根源於仁本主義和個人主義之別。
自由民主平等人權憲政法治等價值觀有一定的普世性,民主制度也有一定的道德奠基,只是自由主義不明「性與天道」,缺乏形而上依據,對道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制惡可以,導善不足。唯有仁本主義,於個人,才能建立君子人格,導向聖賢境界;於社會,建設王道政治,導向大同理想。
這是我的一個微博宣言:只有仁本主義才能救中國之災,只有仁本主義才能糾西方之偏。興儒弘道,辟毛去馬,仁救中華,道援天下。2015-5-4
推薦閱讀:
※佟德志:新舊個人主義
※「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之辯證關係!
※先秦儒家的個人主義精神
※高永平:一個人主義與每個人主義
※為什麼獨裁者不喜歡個人主義 | 錢滿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