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的種族因素:黑人拉美人相信「人多力量大」,亞裔卻不這麼想 | 政見CNPolitics

摘要儘管個人對選舉結果的影響仍然微不足道,但一定規模的群體對選舉結果就能產生明顯影響,而這種影響也勢必帶來政客們的關注。劉冬舒 / 政見觀察員美國大選黨內初選階段的 「超級星期二」 來了。這一天,許多個州將進行選舉,因此會對初選結果產生重大影響。候選人們紛紛努力拉票,力求在星期二 「大有斬獲」,為最終獲得黨內提名參選總統奠定優勢。支持我還不夠,你得把票投出去在這種緊張時刻,候選人和他們的團隊正緊緊盯著所有可能影響選舉結果的因素,不放過絲毫威脅。在眾多因素中,投票率是大家最關心的因素之一:有民意支持是一回事,讓支持者真的去投票則是另一回事。上周民主黨的桑德斯在內華達州輸給了希拉里,事後就在採訪中耿耿於懷:如果投票率能再高些,未必會輸掉。桑德斯所言是否屬實還很難說,但投票率對選舉的影響卻是顯而易見的。選民們常常是一群手握權利但不乏傲嬌的群體,影響他們投票與否的因素可謂多種多樣,從本區經濟發展或選民年齡結構,到投票日當天的天氣:畢竟,狂風暴雨的日子肯定讓人不想去票站排隊投票。然而,風和日麗的天氣也未必催高投票率。畢竟,好日子應該用來郊遊,而不是用來在各種中老年政客中打鉤。好吧,天晴也不行,下雨也不行。這些影響投票率的千奇百怪的因素說明了一個事實:投票是一個從理性角度來說很不划算的行為。去投票無論如何都要付出時間和精力——比如會錯過和女朋友的約會,但個人的投票相對於整體而言卻又那麼微不足道,似乎毫無影響力。正如川普現在選情正盛,支持他對手的選民也許就會嘀咕了:既然我去投票也沒法改變大局,那我幹嘛要費那個勁呢?當然,候選人們和他們的團隊絕不希望支持者們都抱有這種想法,所以歷來選舉工程的重點之一都是如何促使支持者們站出來投票。呼風喚雨控制天氣自然是做不到,但他們可以從其他方面入手。長期以來,從候選人個人特質入手宣傳一直是屢試不爽的手法。比如這次總統初選,共和黨的克魯茲就用自己古巴移民後代的身份吸引少數族裔,而希拉里則不遺餘力的主打自己的 「女性牌」。「人多力量大」 更重要在候選人的眾多特質中,「種族」 一直被認為是一個重要因素。選民們看到自己同族的候選人,自然倍感親切,出去投個票似乎也順理成章。奧巴馬的出現似乎更加證實了這一理論:黑人的身份大量催高少數族裔投票率,對他的當選似乎助益良多。然而,現實似乎並不如理論那麼 「完美」。一項針對 2006-2010 年間美國國會大選的研究顯示,選民們對同族候選人似乎並沒有表現出特別的投票熱情。本種族在當地所佔比例才是關鍵。具體而言,非裔美國人群體中這一現象更為明顯:黑人投票率基本不會因為有黑人候選人的出現而額外增加,但黑人聚集的地方黑人選民投票率會顯著提高。拉美裔選民也有類似現象,只不過相較於黑人比較和緩。 這似乎顯示了一個信息:選民們並沒有那麼在乎候選人是否 「是自己人」,相反,他們更在乎 「人多力量大」 的邏輯——自己種族在當地越有影響力,就越要去投票。這一研究揭示,選民並不像我們假設的那樣固執認準本族候選人。相對的,他們更在乎的是本族究竟有多大影響力。很顯然,當一個族群在當地比例上升之時,他們的影響力也自然就增大了。這也符合近年來興起的一種選舉動機理論——群體投票理論。這一理論認為,讓我們寧願放棄愉快的郊遊或浪漫的約會而去排隊投票的,是我們所屬群體具有的影響力,以及這種影響力所能帶來的 「回報」。儘管個人對選舉結果的影響仍然微不足道,但一定規模的群體對選舉結果就能產生明顯影響,而這種影響也勢必帶來政客們的關注,進而可以作為籌碼為本群體爭取利益。因此,當選民覺得自己的種族在本地區規模大到可以進行這種 「利益談判」 的時候,他們自然會積極的投票。反之,當自己的群體 「太過少數」,投票的動力也就自然不足了。不過,這一理論如果成立,更大的影響恐怕還在於政客們的選舉策略上。依靠候選人本身的人口特徵來動員選民的策略恐怕有待商榷,政客們更需要的是研究如何在某種族占多數的選區動員該種族選民的支持,即便自己可能是個 「外族人」。而假若我們認為這一對少數族裔的研究可以延伸到其他少數群體或弱勢群體,例如移民、婦女等等,那麼我們對選舉的期待似乎就有了更大的不確定。例如,一直把婦女牌作為自己主打之一的希拉里真的能因為自己女性的身份獲益嗎?又比如,身為古巴移民之子的克魯茲是否會因此受到影響呢?也許,超級星期二的結果,乃至未來美國大選的走勢,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答案。亞裔的冷漠進一步分析數據,我們還會看到一些有趣卻也值得深思的數據。作為美國的第一大族裔,白人似乎對自己的種族身份不那麼在意。對於白人選民而言,在各黨黨內初選中,白人選民比例的增加似乎帶來了白人投票率的下降。

更神奇的現象發生在亞裔選民中:國會選舉中亞裔選民數量的增加也會導致亞裔選民投票率的輕微下降。比起作為第一大族群的白人對種族問題的 「不經意」,亞裔作為本次研究涉及的四大族裔(白人、非裔、拉美裔和亞裔)中最小的族群,對種族問題也如此淡泊,此中原因,也許值得深思。這或許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比起非裔和拉美裔在美國政治中的團結和參與,亞裔參與美國主流政治的進程還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Fraga, B. L. (2016). Candidates or districts? Reevaluating the role of race in voter turnout.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60(1), 97-122.微信編輯:季文儀 圖片編輯:魏子傑最新合輯下載百度網盤: http://t.cn/RGCasriGitHub:http://t.cn/RG9BdvXDropbox:http://t.cn/RG91Exk我們是政見(CNPolitics),歡迎關注,也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轉發給好友。政見出品的內容均為原創,個人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及網站鏈接 CNPolitics.org;媒體機構(含各類網站及微博、微信平台)轉載請聯繫授權:Webmaster@CNPolitics.org。
推薦閱讀:

相信我,這道菜你連最後一滴湯汁都不會剩下的……
你還是要相信愛。
看了10遍也未必相信的防晒真理
你相信占星嗎?——占星學的歷史淵源(下)
他真的愛我么?我不敢相信

TAG:美國 | 黑人 | 種族 | 美國大選 | 亞裔 | 力量 | 相信 | 拉美 | 因素 | 大選 | 政見CNPolitics | 政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