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

通曉從古到今的變化,還歷史以本來面目,正是本人為創立"通古今之變"頭條號而必須從事的工作。

最近無意中在某本雜誌上看到了「當年明月」這幾個字,想起了那年大學一年級的夜晚拿著手機躺在宿舍床上看《明朝那些事》到凌晨久久不能入眠,這本書顛覆了我對中國歷史朝代的認識,在此之前我最喜歡的朝代還停留在初中的歷史教科書漢唐高祖。

而在這之後我從此對大明王朝深深不能自拔,最近也寫了幾篇關於明朝的文章,細細品味後發現其實明朝是很有研究價值的一個朝代,當我們提起明朝,大家腦海中想到的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太監、東廠、西廠、錦衣衛等等。除去這些花邊的東西,明朝還是值得玩味的朝代,就骨氣這一點,我們不得不佩服明朝。

明朝面對危機不屈不撓、面對強敵從不妥協。

長期以來明朝長期的邊患是蒙古,面對蒙古,沒有和親,沒有送禮,有的只是硬碰硬的對抗,明成祖則是御駕親征五征蒙古。即時當英宗在土木堡被俘時,蒙古提出了一些列的條件,明朝則斷然拒絕蒙古索求財物換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寧死不降,最後明朝另立新君打敗了蒙古。

大家知道,在明朝永樂皇帝從南京遷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國門」,一旦受到入侵,大明天子親自在第一線守國門。到明末國家內憂外患,北京形勢很危急,國家兵分兩路對抗滿清和內反李自成,對關外的土地依然沒有放棄「全遼可復」的計劃。從英宗到崇禎的幾次北京保衛戰中,明廷更是堅定,兵臨城下寧死不遷都,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崇禎皇帝最終登上了煤山自縊殉國而死,忠於江山社稷。儘管這種做法並不為人稱道,卻也顯示了皇帝寧死不屈的一種態度。還有一點,漢朝、唐朝,包括後來的清廷長期實行「和親政策」,而明朝則從沒有拿宗室女子送於蒙古、滿洲去「換」和平,這不能說不是一種「大不同」的骨氣體現。

無論是對歐洲日本列強,都是沒有和談和退讓;就是在崇禎,國家即將分崩離析的狀態下,也沒有絲毫退讓,全殲日本海軍,致使日本二百年一蹶不振;當李自成攻破北京,日本都不敢踏進中國一步。才有了後來世界各國認為「煤山之後,再無中國」。

再來看一下向明朝納貢稱臣的國家有多少:朝鮮、日本、安南(今越南)、硫球以及占城國、暹羅國、爪哇國、浡泥國。鄭和下西洋時期的有呂宋、蘇祿、合貓裹(貓裹務)、美洛居、婆羅(汶萊)、古麻剌朗、馮嘉施蘭、真臘、碟里、日羅夏治、舊港、滿剌加、蘇門答剌、須文達那、三佛齊、柔佛、文朗馬神、地悶、西洋瑣里、瑣里、覽邦淡巴、百花、彭亨、那孤兒、黎伐、南渤利、阿魯、古里、柯枝、小葛蘭、大葛蘭、錫蘭山、榜葛剌、沼納朴兒、祖法兒、木骨都束、不剌哇、竹步、阿丹、剌撒、麻林、忽魯謨斯、溜山比剌、孫剌南巫里、加異勒、甘巴里、急蘭丹、沙里灣泥、底里、千里達、失剌比、古里班卒、剌泥夏剌比、奇剌泥、窟察泥、舍剌齊、彭加那、八可意、烏沙剌踢、坎巴、阿哇、白葛達、黑葛達等國分別朝貢。以上不全,還有一些,只是沒能收錄完。明朝中國五千年歷史上附屬國最多的朝代,沒有之一。它內亂不斷、太監掌權,但它卻臣服四方,讓四方來朝。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抗清比南宋抗元更加激烈,全家投井、自縊殉國、立戰而死的官員志士無數,光後來被追謚有據可考的就多達八千六百多人。他們大義凜然、壯烈殉國、從容就義、就義前每每慷慨賦詩。明末絕命詩在數量上是空前的多,而且大都是以熱愛祖國和堅持民族氣節為其主題,我想這就是我中華民族原有的精神與民族氣節。

明末英雄志士的氣節更是可嘉,摘抄幾句明朝義士語錄

「母年八十餘矣,當自為計。兒,國大臣,不可以不死。」——衛景瑗

「勉哉元升。吾人見危授命,吾不為其難,誰為其難者!與君攜手黃泉,預訂斯盟,無忘息壤矣。」——馬世奇

最後我們來對比一下當年明朝崇禎帝的「遺言」和清廷宣統帝的「豪言」,就可見兩個皇帝對國計民生的截然不同態度:

崇禎皇帝殉國前怕李自成傷害無辜百姓,就寫了一首絕命詩給他:「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

而宣統帝溥儀的豪言:「我不管日本人在東北殺多少人,運走多少糧食和煤,只要不讓我當大清的皇帝我就不會心甘」


推薦閱讀:

先鋒隊與八旗——另一種視角看明末和中國傳統政治體制
中國古史-生如夏花-尚書辯僞
魏晉南北朝時期給留下了怎樣光輝燦爛的文明?
書痴宋應星的偉大成就(遊歷歷史108)
中國古史-生如夏花-武王分封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 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