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馬立明 : 紅場閱兵背後的大國棋局

5月9日將在莫斯科舉行的紅場閱兵,本是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盛大儀式,但是在5月國際時局為多事之秋背景下,多少有些變味。2015年的大國關係,沿著一個詭異的軌跡前進,結盟、對抗、制裁、衝突等色彩漸濃,隱約可見一個新的兩極格局逐漸露出輪廓,其權力重新洗牌可見端倪。

早在去年烏克蘭事件正酣之際,就有媒體拋出「新冷戰」一說,雖然未必準確,但表明了美俄矛盾的激化;今年,俄、中、美、日、歐盟之間的一系列外交動作,為「新冷戰」論者們又提供了新的素材。

這次的紅場閱兵,普京再次擺出了一副挑戰者的姿態。通過回憶反法西斯的歷史,俄羅斯向世界展現這個民族所蘊藏的巨大潛力。這絕不僅僅是紀念,更有明確的現實指向。國內時政節目《關鍵洞察力》將此次閱兵形容為普京「面對西方封鎖的一次壯烈突圍」。

(當地時間2015年5月5日,俄羅斯莫斯科,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的二次綵排。)

【一】

「只有當我們衰弱,需要人道主義援助時,西方才會對我們產生好感。」這是普京的論斷。普京是權力邏輯的信奉者,認為西方不願意見到一個強大的俄羅斯,他們希望俄羅斯長期處於貧弱的狀態。因此,普京明白上世紀90年代對西方「一邊倒」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在2013年底烏克蘭實施「顏色革命」之時涉及到東歐地區敏感的地緣政治問題,普京認為「自家地盤」受到了威脅。出於強硬的個性與對自身利益的顧及,俄羅斯正式走上了與美國對抗之路。策動克里米亞公投而獨立,扶植烏克蘭東部反對派勢力,切斷輸往烏克蘭甚至歐洲的天然氣,普京一系列強硬的出牌,讓人見識到這個政治強人的鐵腕手段。

隨後,普京更是拋出「俄羅斯擁有核力量」等狠話,加上外長拉夫羅夫等「外交武士式」的助陣,整個歐洲上空瀰漫著濃濃火藥味。然而,代價是巨大的。先是出現了意外的馬航M17墜毀事件,所有的指控都針對普京。隨後,俄羅斯遭到了西方國家的全面制裁。不僅僅表現在外交上的孤立,更重要的是接下來經濟滑坡、盧布暴跌、工人失業,俄羅斯真正遭遇了經濟寒冬。

普京在西方媒體中已經被稱為「獨裁者」、「暴君」,這當然有妖魔化的意味,但普京懶得解釋,更不願妥協。與他國外的罵名相比,普京在國內達到了執政以來的巔峰期。根據俄羅斯民意調查機構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4月3日公布的民意調查數據,86%的受訪者信任普京,認為普京勝任俄羅斯總統職位,甚至還有76%受訪者希望普京繼續連任。多個數據均創下十年新高。這說明,普京的表現獲得了俄羅斯民眾的肯定。

在經濟困難時期,普京需要一次機會來提振士氣。5月9日的紅場閱兵,普京將會充分利用。

普京要藉助這個機會顯示實力。一個是軍事實力,194種新式武器的亮相,俄羅斯要證明自己依然是任何人不可小覷的軍事大國。另一個是外交實力,在西方全面制裁下,依然有20多個國家的參與,其中既包括中國這一正在快速崛起的大國,又有捷克、希臘等歐洲國家。可以說,參與紅場閱兵的國家,大多都是普京的「夥伴」。在烏克蘭事件及經濟滑坡之後,俄羅斯需要通過這樣一場閱兵來提振士氣。

事實上,俄羅斯在國際舞台上並不孤立。「像希臘這樣的國家,會以此作為政治籌碼向歐盟叫板,這樣看來,俄羅斯的國際空間比我們想像中大。」國際關係學者周方銀在參加《關鍵洞察力》錄播時說。

俄羅斯的底氣,更大是源自中國。在大國外交的天平中,中國更傾向於支援近鄰俄羅斯,這既然繼承了中俄之間良好合作的外交傳統,也是出於對地緣政治、大國平衡的考慮。「鄰居家辦盛會,當然要出席。」從2014年的索契冬奧會,到2015年的紅場閱兵,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都義不容辭地來到俄羅斯。在俄羅斯遭遇西方經濟制裁之時,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的,恰恰是中國。參加《關鍵洞察力》節目錄製的另一位嘉賓、新華社高級記者盛世良對筆者表示,對俄羅斯來說,中國無疑是紅場閱兵中最重要的賓客。

【二】

中國並不希望像俄羅斯那樣,與西方社會、尤其是美國展開全面對抗。中國一直以來對烏克蘭問題態度並不積極。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中國「韜光養晦」務實外交思想的延續。而在對於中美關係,中國一直高度警覺、小心翼翼。面對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及其布局,中國的態度依然是隱忍。習近平多次表態,「中美對抗是世界的災難」、「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個大國」。去年的瀛台夜話,習奧二人漫步中南海,輕鬆友好的氣氛,成為中美外交史上的佳話。

今年,形勢出現了微妙變化。4月份是中國倡議籌辦亞投行的截止之日,卻間接地展開了中美之間的一次角力。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確定為57個,其中域內國家37個、域外國家20個。涵蓋了除美日之外的主要西方國家,以及亞歐區域的大部分國家,成員遍及五大洲。西方媒體評價:「美國一下子發現自己竟然遭到了孤立。」尤其是英國,被認為是美國最重要、最忠誠的追隨者,竟率先「背棄」了美國加入亞投行,這極大地打擊了美國的自信。

對於此事,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的評價是:「有些事件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英國決定加入亞投行就是其中一個,這可能預示著美國世紀的結束,以及亞洲世紀的到來。」

美國不得不重新評價崛起中的中國。早在美俄對抗、ISIS肆虐的2014年,美國有政客就在不斷地敲打:「美國真正的對手是中國。」而在「亞投行回合」,一直低調的中國展示了優秀的國際議題策劃能力及執行力,這次不經意的「顯山露水」,讓白宮真正有所觸動:美國世紀是否真的即將終結?

3月在國際關係學界一個令人震驚的事件,是美國著名「中國通」沈大偉(David Shambaugh)教授的「變臉」。曾經在北京大學有過留學經歷的沈大偉,原來是一位「熊貓擁抱者」(Panda hugger),卻毫無徵兆地拋出了新一輪的「中國崩潰論」,成為了「屠龍者」(dragon killer)。縱觀他的五大論據,包括「官場腐敗」、「經濟下行」等,頗為牽強,缺乏學術支持,被媒體認為「為黑而黑」。國內有觀察家認為,這不是沈大偉學術上的自我否定,而是聰明的他意識到了白宮對華態度的變化,他必須「順應時勢」。

中國的出牌,雖然贏得國內一片讚譽,但是也帶來了負面效果——終於暴露了自己的能力及影響力,超級大國看在眼裡。所謂樹大招風,難免引來各路明槍暗箭。

(當地時間2015年4月28日,美國華盛頓,奧巴馬在白宮為到訪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夫婦舉行歡迎儀式。)

在4月安倍訪美之際,美日非常順利地達成共識。奧巴馬以國宴招代了安倍夫婦,這是美國總統少有的高規格待遇,可見對日本之重視,也可以理解為兩國有「共同立場」。美日兩國27日在紐約聯合發布了新版《美日防衛合作指針》,允許日本武裝力量在全球扮演更具進攻性的角色,把美日軍事同盟覆蓋面從日本周邊為主輻射到了全球。這一舉措的含義是什麼?雖然奧安兩人拿出各種冠冕堂皇的說辭,但法新社還是把話挑明了:白宮充分利用大膽的安倍的慾望把日本放回亞洲權力中心,就是增強日本的軍事行動力,以此來遏制中國。

就在本文截稿之前,中美之間又為南海島礁展開了交鋒。中國海軍司令員吳勝利向美國表示,歡迎美國等國使用中國在南海建造的用於氣象預報和海上救助的設施,這本是釋放善意的舉動,美國的回應卻是「中方行為不利於地區穩定」。小小交鋒,就看出中美之間的暗涌流動。

如今的中國,恐怕難以不動聲色了。參與普京組織的紅場閱兵,恐怕是中國表達不滿的最直接的方式。或者在美國人看來,習近平不是紅場閱兵的「觀眾」,甚至是這一盛事的「主角」。當紅場閱兵被賦予挑戰國際秩序的意義之後,站在俄羅斯一邊的中國,很可能也會被看作是俄羅斯親密夥伴、現有國際局勢的挑戰者。

【三】

西方媒體很敏銳地意識到了國際形勢的變化。《金融時報》社論稱,華盛頓不應偏袒安倍。「如果美國和日本看上去是在聯手對付中國,北京方面很可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即沒有和平的路徑可以實現中國的正當抱負」。美日新的防衛合作指針不應該「看起來像是一個反華協定」,同樣,TPP應是一個貿易協定,「而不是偽裝的地緣政治協定」。如果中國真的走上了聯俄反美日之路,那恐怕就因外交角力使然。但這樣的話,又有誰會獲利?如果這一切都如此生硬,那中美之間如何達成互信和理解?

深諳歐洲戰爭史的地緣政治學家羅伯特·奧斯古德(Robert Osgood)說過,同盟是一個「潛在的戰爭共同體」。同盟形成的條件,就是存在衝突或威脅的國際環境中。加入同盟的國家,主觀上是為獲得安全、穩定和地位,但是這就陷入了「囚徒困境」,成為恐懼心理的俘虜。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各國熱衷於秘密結盟。正是兩大軍事集團協約國與同盟國的組建,隨後是軍備競賽,令戰爭風險不斷升級,在薩拉熱窩事件爆發之後,戰爭已經不可避免。而美蘇兩極格局也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在幾個關鍵時刻,比如古巴導彈危機等,雙方也處在戰爭的邊緣——若不是出於對彼此核武器巨大破壞力的忌憚,衝突可能已經全面爆發。歷史學家在回顧20世紀之時,都認為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暴力時代——這是實力政治導致的大失敗。

這是權力之間的「對撼」。不涉及意識形態,不涉及政體國體,完全是幾個國際關係行為主體的較量。很難想像在全球化時代即將出現的兩極格局。在這個以合作、共贏、新安全觀為主導的21世紀,是否又將回到20世紀的老路上?

普京的張牙舞爪,中國不需要模仿,也沒有必要模仿。在美國政府看來,俄羅斯只是困獸猶鬥,但中國不一樣——手中依然有一副還不差的牌,在戰略上還有多種選擇。只不過,在可預見的將來,這個「自封的、集檢察官、法官、陪審團於一身的宇宙之主」向中國施壓是必然的事。現在是最考驗中國智慧和氣度的時候。

所幸的是,中國依然極力保持在大國關係中的靈活性;在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進入新階段的背景下,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建設並未放鬆。中國做出了很現實的努力,以保持與每一個大國發展良性合作關係的戰略空間和政策方面的靈活性。即使中日關係,中國政府的做法也表現出了一定的靈活性。畢竟,中國無意與美國玩「大國爭霸」的遊戲,中國領導人知道目標依然是發展、發展、發展。中國近30年的取得經濟成就,恰恰來自於低調務實的外交,以及「悶聲發大財」的心態。

(資料圖:2014年5月20日,上海虹橋機場,俄羅斯總統普京在風雨中乘專機抵達上海。據外交部介紹,中俄兩國元首將舉行會談,簽署並發表聯合聲明,體現中俄關係在新階段發展的重要成果,並見證雙方有關部門和企業簽署一系列重要合作文件。)

中國的策略,是一方面留下中美合作的戰略空間,另一方面為應付美國的戰略擠壓而採取防範措施,中國顯示能力的行為,有兩方面的效果,一方面會讓美國覺得不舒服,增強心理上的某種對立;另一方面,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大美國對中國採取強制行動的成本,從而影響其對中國採取強硬行動的決心。除此以外,就是靜待時機。

(感謝《關鍵洞察力》節目組編輯王磊、劉宇鵬、繆孟晴等所提供的數據和材料以及周方銀教授的指點)


推薦閱讀:

流傳千古的名句背後,都有一個被「致敬」的原作
孩子不聽話,背後有玄機
失眠的背後,也許是對關係的渴望
本拉登死後兩小時就被立刻海葬,背後原因,打死你都想不到!
成語「隨珠彈雀」背後的故事:楚隨交惡

TAG:閱兵 | 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