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問題最終還須回歸教育
這篇有張三說,留在文章最後。
東莞毗鄰香港,一直以來兩地人在經濟和文化上的交往互通比內地大部分地方都要來得密切。我身為東莞人,而如今又拿到了香港居民身份,心底會更加關注香港的發展。而這幾天的香港,又上演一場場反水貨客的混戰,從深圳灣到上水,到屯門,元朗,再到九龍尖沙咀海港城,大家也在網上瘋傳相關視頻。這些不斷上演的「激戰」戲碼,變成大家在朋友圈和茶餘飯後的一大「辯題」。
前幾天,我從東莞去香港,參加了在香港電影資料館開幕的2015珠三角環保電影展,觀看了周浩導演的金馬獎作品《棉花》。會後我很有幸與會上的幾位嘉賓同台吃飯。飯桌上,除了大會主席「文化地圖」總監李嘉言女士和幾位導演之外,還有兩位特別嘉賓,一位是香港天文台前任台長林超英先生,另一位是國父孫中山先生在香港的孫侄女,大家尊稱她為孫老師。
剛開圍的時候,我還不知道他們具體身份,其後席間聽到他們之間的對話,有點出乎我意料,才開始關注他們的說話內容。孫老師說起自己當年讀的是男校,林超英原來是她師兄,「當時我們全校只有10個女生,我就是其中之一。」我好奇問是怎麼進這所學校的。
孫老師說,她是自己考進去的,學校也收了,當時家人都驚呆了。「讀預科的時候,我們大部分同學都是選醫生啊,律師啊之類的,80%是醫生,而我選了讀哲學。當時我的家人都認為我有問題,因為那個年代香港是殖民地,英國政府從不鼓勵人學藝術啊哲學之類,他們怕年輕人有思想,英國人只想把香港當作賺錢的工具。」
天文台前任台長林超英先生接過話,「藝術學校在香港也是近年來才興起的,以前殖民地的香港沒有。」
孫老師說,她覺得香港是一個畸形的社會。一個殖民地的社會,被英國人洗過腦了。以前,香港哪有人權?香港只有義務,根本沒有權利。權利都在英國人那裡,所有他們的上司,都是英國人,那是一個英國人說了算的社會,香港人沒有話事權。
「現在的香港人不知道以前我們那一代的辛苦,他們都是我們這一代人害的。你知道嗎?1967年,香港有過暴動,也想反英政府,但當時大陸正在搞文化大革命,也亂,沒有來得及顧我們,也不想顧我們,香港人就只好被英國人壓榨。」林超英台長說。
孫老師:「我離開香港30年了,現在回來一看,發現現在的香港政府已經比以前好多了。現在可以講自治,講民主。以前,就只是殖民地,你知道什麼是殖民地嗎?就是被人來壓榨的。香港當時被訓練出一批批中產階級奴隸,他們都不知道。香港這個社會,根本就是怪胎,一個畸形的社會。」
林超英台長又接過來,「以前香港的學校也不多,我們出名的中學有『英皇』『皇仁』,你聽這些都是些什麼名字哈?現在香港名校也多了,但教育還是跟不上,不懂得沉澱。年輕人都是喜歡即興的東西,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現在的老師都不會教書,都是我們害了他們的,他們根本不懂歷史,也不學歷史。他們沒有經歷過苦難,他們不知道香港是怎麼來的,他們的發展是哪裡給的。
「我也這麼認為,現在的香港教育真的很差,老師都不知道在灌輸什麼思想給學生的。後來我也移民到國外了,反而經常去北京。」孫老師說。
總的來說,這場飯局上的對話讓我思考很多,我沒想到有這麼難得的機會,在飯桌上聽到孫中山先生的孫侄女談關於香港的問題,也沒想到林超英先生會如此評價當今香港的教育:
「他們不懂歷史,不懂沉澱。」
而且從他們的言論中我也感受到,他們認為英國殖民政府對香港人的教育上存在很大的問題,覺得港英政府以前對香港人的英語教育的確在「洗腦」嫌疑。同時又對學校嚴格分等級,強調理科學習。在學校的等級分管中,香港人逐漸有了資本主義很明顯的階級制度。以資本主義的管理模式,他們反對社會主義管理下的一切人和事。所以,他們更是在學校的課堂上,文化傳播中,明示暗示的醜化中國共產黨,以及他們統治下的中國國民的形象。最終目的就是讓香港人覺得,寧願當英國人的狗,也不願當大陸人的兄弟。
聽從林超英先生的建議,我回去後認真的翻查了一下香港的人口變化,重要歷史事件和教育資料(張三註:經詢作者,以下紅色內容搜索摘編自網際網路):
原來香港最早是隸屬於東莞的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香港一直隸屬於東莞縣。
明朝萬曆年間,從東莞縣划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縣,即後來的香港地區。
香港島自此從明神宗萬曆(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在英國佔領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個荒島。
……
1966年中,文化大革命在中國大陸展開。1967年,香港親共的左派在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的感召下,展開對抗英國殖民政府的暴動。事件由最初的罷工、示威,發展至後期的暗殺、放置炸彈。結果51人直接在暴動中喪失性命,另外超過800人受傷。
1984年,由中國與英國就香港問題共同發表《中英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聲明也列出了中國對香港的基本方針,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中國政府會確保其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香港本身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維持「五十年不變」。這些基本政策,後來都由《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加以規定。
1997年7月1日,中國正式收回香港。從1997年開始到現在,大陸對香港政府真是有求必應,也讓香港政府平穩過渡。從毛主席那裡就很肯定,我們先不收回香港,是一個外交政策,希望香港發展。之前香港人以為一到1997,香港就要淪陷,引發移民潮。後來他們在惶恐中渡過了十多年,發現日子也不錯。
香港的人口變化
1945年,香港人口只有50萬。
1980年,即1950年後中國30年的鎖國政策,大躍進以及文化大革命,大量人口由廣東省逃港,香港人口急增至220萬。
因過量人口湧入香港,港英政府取消抵壘政策,只可用合法途徑抵港,由大陸發出的單程證每十年50萬以上。2014年,擁有香港居留權的人大概730萬左右。
香港的人口密度全世界第3。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佔香港人口接近95%,大部分原籍廣東的珠江三角洲,主要說粵語和英語,普通話也甚流行。當中有一部分人士以暫居心態遷移到香港,香港共有逾55萬人持外國護照。
保守估計,近20年,大概有200萬人持單程證過來香港。而每月至少有150萬人經常往返中港兩地。例如在2015年2月22日,在深圳的羅湖關口有超過30萬人過關,單日超過100萬人出入香港。
香港的教育制度
現在香港大部分知識分子都不是十分親中,原因在於他們自己是英國殖民政府培育出來的,他們認為自己是與國際接軌的,而中國大陸是封閉的,落後的,凡是親中人士都受到他們的排擠。
1997年以前,大多數的中學以英語教學,部分學校以中英混合教學。中學分等級,band 1,band2的名校都是英文教育學校。Band3以下的差校才偶有中文教育。
1995年起,政府開始檢討教學制度;1998年開始推行「母語教學」,政府強制大多數公營中學改用中文教學,只允許保留114間作英文教學。大部分香港人至今都會對母語教學的成效滿有質疑,因此作為殖民地產物的英文學校仍被視為佔優。家長四處奔命為子女尋找考入英文名校機會。
培植精英,養成買辦。這個特點暴露了港英當局創辦學校的宗旨。香港大學也是這種教育政策的產物,港大的設立被認為是一項「帝國投資」,通過親英份子、買辦階級的培養,可以鞏固英國統治。長期來港大畢業生遍布香港各要害部門,成為香港的代言人。香港教育制度具有殖民性和資本主義性的雙重性質。
港英當局過去一向對香港本地大學學額的增長控制得非常嚴格,直至80年代,大學學額的增長率每年不超過4%。港府趁機以滿足家長的期望,香港未來經濟發展需要和移民造成的人才短缺為由,採取「突進」的方式,無限擴大大學招生規模。到目前為止,香港有18%的適齡青年能夠修讀學位課程,若加上在港就讀非學位課程及在外地求學的學生,其高等教育入學率已接近30%。
在「九七」將屆之時,港英當局一改初衷,作此以上驚人之舉,顯然是寄予更深遠的政治企圖的,即希望「以英式教育培養香港的接班人。」它所造成的後果不僅僅在教育制度本身,如影響到中小學經費的分配,打亂了分工配套的高等教育體系等,更在於替英國統治者在香港留下了殖民的後遺症。
這種後遺症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反大陸的遊行和暴動。
我覺得,如果不懂歷史,不懂沉澱,就會引發今天所見種種衝突的後遺症。如果,有一個香港人當著我的面說:「我不是中國人,我是香港人!」我會很傷心,可能還會傷心到哭。因為香港人可悲到竟然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真如孫老師說,「以前香港人連話事權都沒有,現在可以話事了,卻在聽別人教唆,排擠自己人。真的相當可悲!」敵人是利用香港人不懂歷史,利用香港人的自私情感來打經濟的牌。
不懂的歷史,又怎麼知道現在?不懂得分析數據,又怎麼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一切還是要從國民教育開始。如今的世界瞬息萬變,知識更新速度令人匪夷所思。為適應形勢的發展,眾多國家和地區開始加強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的結合,擴展了教育空間,延伸了教育時間,紛紛構建自己的大教育體系,香港也不例外。
香港,其實已經擁有了很優厚的經濟發展條件,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在一天之間擁有這麼龐大的流動人口。因為只要帶動香港資金運轉的人多,香港以及大陸的經濟發展就會加快。香港是我們中國對外經濟的引擎。香港現在在大喊「反水貨客」,其實也是在對中港貿易點煙頭,想要打走其他的經商者投資人。這個損失是多少?或者要數以百億計。
除了澳門,也沒有一個地方,可以享受「一國兩制」,有問題就隨時有一個大國家來保護和撐腰。香港可以去訪問一下新加坡,新加坡人多麼羨慕香港有一個大陸在旁邊。而大部分香港人卻被引導為:香港的好是我們自己爭取的,壞都是大陸帶來的。他們不知道,沒有母親,怎麼會有孩子?沒有母親在旁照顧,怎麼會有孩子的今天?連母親都不認的人,我們真應該想想我們的家教是出問題了!
其實,中國政府早在毛主席那裡就開始預計到香港今天會有這個後遺症的問題。一邊要經濟,一邊又要思想統一,這是很難的。他們採用「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解決方針。但反動者一開始就翻開「質疑港人治港」這個問題,「質疑香港普選」。他們很聰明,這場心理戰真的不容易打。我們需要團結的前提,就是應該多讓大家學習香港問題發生的來源。
關於作者
賴學怡
東莞,影視創作人,近期作品《春蘭與東方紅》
只代表作者觀點,題目為編者所加
「一時半刻」第165篇
一個兼顧文化和社群的公眾號
我地寫專欄
每週推送城中素人原創隨筆
一刻接通精巧的經驗和見地
張三說
這篇文章令我猶豫再三,原因是我不同意文中的部分觀點和論斷。不是指文章的價值取向,而是指它的論述方法、邏輯和依據。不論作者出發點如何,我認為論理的過程是不嚴謹的。
問題來了,如果主編不同意來稿觀點,那對一個公眾號來說,是理所當然的退稿,還是照樣推送給讀者評判?簡單講,自媒體和主編之間,需不需要一定程度相互獨立?
試問了幾位朋友。一種意見是,如果文章明顯偏頗不合理,不應發佈,這是自媒體,主編話事,自然有自己的採用原則。另有一位認為,這要看一時半刻的定位,既然是城中專欄,編輯的權限應該自我約束,說就像他每天都看香港明報和信報的評論,立場經常打架,但不影響它們的刊登。
如果跟「主編順不順眼」和「掉不掉粉」比起來,我可能更在乎一個「以事論事、就理說理」的討論空間。張三不同意李四的觀點,「一時半刻」也盡量維護他說話的機會,多一種聲音,也留給大家一點細想的空間。
推薦閱讀:
※《語文教學二十韻》:回歸語文教學的原點
※盧悅問答:丈夫出軌回歸後,婚姻如...
※妙建法師:萬物皆有源頭 修行回歸零點
※今日娛樂:愛奇藝披露上市後首份財報,瑞典傳奇樂隊 ABBA 將回歸
※小米平板4將回歸,能否對抗新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