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國外幼兒園愛的教育
06-20
我感覺現在中國的教育,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甚至整個社會教育,都在偏離這條基本主線——教會孩子如何去愛,愛自然、愛祖國、愛父母、愛朋友……我們的孩子最最缺乏的也恰恰是愛的能力。自從孩子在國外入讀幼兒園後,也給了我從未有過的體驗,讓我能夠用另一種視角,或者說是以對比的眼光來看待中西教育。為人母之後,和所有媽媽一樣,孩子的教育和成長成了我最關注的話題。獨生子女家庭的四二一結構,孩子上親子班,和老人在育兒觀念上的分歧,這些我都曾親身經歷。面對中國的教育體制,我有著越來越多的迷茫和無奈:現在的孩子有著太過豐厚的物質條件,有著太多親人的關心呵護,但為什麼他們的童年卻感受不到我們當年曾有的簡單快樂?為什麼他們的學生時代要在「分分分,學生命根」的緊箍咒中承受這個年紀不應有的壓力?為什麼很多人寒窗苦讀終於名牌大學畢業,走上社會卻四處碰壁,在工作中不能與同事相處配合,在家庭中難以同愛人包容磨合?每年大學新生入學,我們都會看到這樣的報道,全家出動,父母跑前跑後,打掃宿舍,而年輕的新生們則在一旁袖手旁觀。這些在外國家長看來簡直匪夷所思的現象我們中國的父母卻甘之如飴:這有什麼,只要孩子能考上大學就是有出息!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是這樣的父母心,不僅可憐,更加可悲。有人說,現在很多國內的家長為了孩子的教育而移民。事實上,我在國外也看到不少華人特意將孩子送回中國接受一段時間的基礎教育。他們認為國內學生的基本功紮實,老師不僅教學水平高,而且要求嚴格。中國孩子到了國外讀書,在學習成績方面一般都很優秀。這正是我們中國教育的優勢所在,如果我們在保持這種硬實力的同時,能夠再學習吸納國外教育在培養孩子健全人格、團隊精神、抗壓能力、獨立創新這些軟實力方面的先進經驗。我想,我們這些中國家長將再也不必為是否要讓孩子遊走於中西兩種教育體制的夾縫之間而困惑糾結。兒子在國外幼兒園的這一年,於我也是一個不斷學習,深受啟發的過程。很多外國家長認為稀鬆平常的事,我卻覺得新鮮,原來孩子還可以這樣教?!剛才看了版里另一個媽媽的帖子,裡面有句話我想很多家長都有共鳴,一個人怎麼去對抗十幾億人!我也有這樣的無奈,連家人都常說我的一些想法簡直就是以卵擊石。在體驗國外幼兒教育的過程中,我常會想到一個詞——春風化雨,老師看似不經意的一個舉動一句話,點點滴滴的細微小事,對孩子起到的卻是「潤物細無聲」的影響。所以,咱們不妨換個角度去想,個人的力量的確無法對抗整個教育體制。但如果每位家長,每位老師都能從自己做起,從小事開始,也許我們一個家庭的一小步,匯聚起來就是中國教育的一大步。知識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注重孩子的智力開發與重視情感教育絕對不是互相矛盾,而應是兼容並蓄的。帖子中我提到了外甥女的例子,我總在想,孩子放學後,讓他們洗洗自己的衣服,和家人聊聊這一天的學習生活,在飯桌上給長輩盛碗飯……這些其實都是再小不過的事情,又能佔用孩子多少的學習時間呢?但如果家長願意引導孩子去做這些小事,日積月累,就是一種性格的培養、情感的教育。孩子在學校讀書不過十幾年,未來還有漫長的人生道路要獨自去走。做為家長,我們究竟應該更看重他們一時的分數排名,還是更看重他們一世的健康幸福?做為教育工作者,是否應該想想到底何為教育的本質,是將少數學生培養成尖子精英,還是將多數學生培養成有益社會的合格公民?還有一個中國家庭移民美國之後,先是加入了一個華人團體,結果沒多久就退出了。他說,中國人即使到了海外,仍然不忘互相攀比,每次聚會,所有人談論的都是住多大的房子,開什麼車,更要比孩子,是否進了常春藤,以後能成為律師還是醫生,心太累了。相反,他參加了幾次老美的聚會,大家一起到野外露營,釣魚燒烤,談天說地,氣氛輕鬆愉快,儘管各有各的職業,卻沒人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或是低人一頭。無可否認,在知識學習方面,國內的教育絕對是超前的,咱們的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學習的知識相當於國外小學低年級的內容。我們對孩子學習的重視也是外國家長無法相比的。最簡單的例子,外國家長來接孩子總是先問:寶貝,你今天在幼兒園玩得好嗎?而我們中國家長第一句話準是:寶貝,你今天在幼兒園又學什麼啦?做了父母的人,三句話離不開孩子。中國家長見了面,交流的話題永遠離不開各種興趣班,誰家孩子學鋼琴了,誰家孩子英語說得好,我家寶寶能背多少古詩,你家寶寶能認多少漢字。甚至連給孩子挑選玩具圖書,也一定要有益智功能才行。可在注重孩子智商培養的同時,又有多少人意識到了情商的重要性呢?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四二一」的結構宛如眾星捧月,有多少這樣長大的孩子會認為家長的種種辛苦,種種付出是理所當然?在這樣的心態下,他們如何懂得感恩,學會珍惜?對父母家人尚且如此,他們以後又如何回報社會,服務他人?在國外,只要踏出家門,孩子就時刻在學習主動與別人打招呼,電梯里要和鄰居問好,出門要向保安問好,上校車要同司機問好,甚至外出旅行,路遇陌生人,大家也會彼此微笑招呼。到了學校更是如此,見到老師、小朋友、園丁、清潔工都要主動問好。每個班的入口都貼有全班小朋友的照片和姓名,如果哪個孩子今天沒來上課,老師都會告訴其他同學,並且在這個小朋友的名字後面貼上一張「WE MISS YOU」的紙條。很小的一件事,卻讓孩子明白班級是一個整體,應該彼此關心。我每天去接兒子放學,他總會最先報告說,媽媽,今天我們班上誰誰誰沒有來,老師說他(她)生病了,WE MISS HIM(HER)。兒子自己病了,也會在家念叨說,老師和小朋友今天一定很想我。我真的沒有想到老師的一個細微舉動,卻潛移默化地讓孩子明白了這樣溫暖的道理:誰也不是孤獨的,我們付出關心,也會被人惦記。孩子所在的學校從四歲班一直到高中十二年級,無論是在學校的各種活動或者是校長老師給家長的信件中,最常見的一個詞就是「FAMILY」,所有學生、家長、老師、職工都是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印象最深的是前段時間5歲班(KINDER 5)有一名叫LILY的小姑娘不幸罹患急病去世了,學校不僅舉行了悼念活動,而且委派專門的老師對所有幼兒園小朋友進行了長達一周的心理輔導,引導孩子們如何認識死亡,如何面對朝夕相處的朋友突然離去。我想,學校並沒有因為孩子年紀幼小,而刻意迴避這種「死亡教育」,相反給予了正確的引導,雖然孩子們還不能體會愛能超越死亡這樣深奧的道理,但他們一定不會忘記曾經有過這樣一位愛笑的小夥伴,即使不能再見,懷念和回憶永留心底。每個學年結束的時候,學校都會製作一本YEARBOOK,記錄下這一年中的各種活動和美好回憶。在今年的YEARBOOK中,特意將最顯著的首頁留給了LILY,上面的話非常感人:她雖然離開了我們,但為我們留下了永遠的歡笑和愛。說到學校製作的YEARBOOK,還有一點令我這個中國家長感觸頗深。紀念冊中不僅按班級刊登了所有老師和學生的照片,還放上了學校全部員工,包括辦公室職員、技術人員、保安、廚師、校車司機等等的照片,感謝他們一年來的辛勤工作。我記得曾經看到時寒冰的一句話,大意是說:美國何以強大?因為每個人都敬業並對自己的工作充滿自豪感。不由想起兒子一直酷愛汽車,有一次奶奶問他:寶寶,你長大想做什麼呀?兒子不假思索的回答:我想開清潔車。奶奶很不高興:不好好學習才去掃馬路。我很不贊同這種說法,但也不好當面反駁老人,就問兒子:你為什麼喜歡清潔車呢?因為可以把馬路打掃得很乾凈啊,還會唱歌呢。在孩子的心中,這是多麼神氣而有趣的工作啊,可和我的婆婆抱有同樣想法的中國家長絕對不在少數。大人不經意的話語,卻很容易讓孩子們對這些工作產生輕蔑和不屑的態度。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最近風靡國外的一個心理測試,讓你原形畢露!
※[圍巾·披肩]國外美美的半圓棒針披肩編織花樣圖解
※各國退稅實用指南,出境游血拚省錢必備!
※國外超內涵的創意廣告你看的懂嗎?
※達爾文進化論國外早已推翻,就我們還崇尚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