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不懂孩子,老人不懂孩子,他們做的都不對!
06-20
李娜是我在火車上遇到的一個年輕媽媽。 火車行駛到中途,李娜起身要去車廂連接處給手機充電,剛好我手上有一個充電寶,就遞了過去。李娜表示感謝,於是就開始聊起來了。閑聊中李娜知道我是學心理學的,又是做家庭教育的,很感興趣。詳細地問了我工作的內容之後,驚訝於社會上竟然還有這樣一種職業。然後就嘆了口氣: 「的確,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我覺得我老公應該多學學。」 這是大多數父母聽說有這個課程之後的第一反應,都是覺得伴侶應該來學學怎麼和孩子溝通。我微笑,沒說話。這不是我的來訪者,職業病不能太泛濫。「我老公對待孩子的方式太粗暴,動不動就打就罵,一點耐心都沒有。」 恩,我知道,後面還有故事,面帶微笑,保持沉默是我的職業習慣。 「那天我女兒只是不小心把一杯水碰翻了,他拉過女兒就打了一頓。」 「一開始是大聲的凶,大聲凶了還不夠,還要打,真過分。我真擔心我女兒會有什麼傷害。」 我忍不住插了一句:「你老公罵孩子的時候,你在做什麼?」好吧,我只是一個普通人,她不是我的客戶。 李娜情緒有些激動:「我當然是不讓他罵孩子了,打翻一杯水而已,好好說說不就行了嗎?為什麼要罵,嚇著孩子了。」 「可能是你在阻止你老公,這讓他也會有情緒的。」李娜根本不聽我的,繼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有時候我覺得要不要這個爸真的不重要!整天只知道玩遊戲,上次孩子到他的書房去找他玩,我明顯地看到他是在敷衍孩子,一邊和孩子聊天,一邊玩遊戲,眼睛一直沒離開屏幕,看都不看孩子一眼。」然後又是巴拉巴拉一通抱怨。 我有點坐不住了,反正時間還早,那就聊聊吧。不是我不想聊,是有些時候,不是簡單的聊幾句就可以的。我的老師吉利根開過一個玩笑,他幾乎常年在飛機上,遇到過很多搭訕的人,大家總會問他是做什麼的。吉利根一般會回答對方:我是幫別人實現夢想的。吉利根的確是做這樣工作。對方一聽就很感興趣:那來幫我實現我的夢想吧。這個時候吉利根總會幽默的回答:這個話題太長,可能飛機下落之前聊不完,還是聊點別的吧。閑聊可以,隨時可以結尾。但是作為一個前半生寫程序的諮詢師,總覺得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收尾,就像一個程序沒有寫完一樣。所以在我的合一父母群內,我總覺得父母們的每一個問題都要做一個個案,回答他們的時候會有點多。剛開始很多學員不理解,說你直接給答案不就行了嗎?幹嗎那麼繞。 好,回到正題。看到李娜似乎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並且越說越激動,感覺現在如果給她一把刀,她可能會砍幾刀她老公。作為諮詢師,雖然聽來訪者倒苦水也是工作內容之一,但是適當的介入也是有必要的。於是我先中正,教練狀態,調整好自己。「你和老公在養育孩子的方式上的確有很大的不一樣。」「是呀,怎麼能打孩子呢。」「孩子不能說打就打。」「男人呀,就是沒有耐心。」李娜的情緒平穩了很多。然後又說了一些現在孩子也不好養之類的。然後李娜問我:你比較專業,你來說說,是不是他做的不對。看到李娜平靜下來了,我讓李娜回到孩子打翻水的那個場景,從第三方的眼光,像看待別人的事一樣去看待孩子打翻水這個事件。這個過程中李娜變換了幾次坐姿,深吸過幾口氣。我什麼都沒說,我知道,李娜的內心發生了一些變化。 夫妻之間相處,如果在處理一些事情上,總是用我是對的,你是錯的,你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來進行交流,必定會讓雙方的溝通形成戰爭,並且會愈演愈烈,最終不可調和。 尤其是在共同對待孩子的養育方式上,不僅伴侶之間會有分歧,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甚至身邊七大妗子八大姨也會有方法和觀念上的不一致,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麼辦? 比如在李娜和老公的問題上,作為母親,可能在養育孩子的時候比較柔和一點,不太贊成用打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當然,打孩子肯定是不對的,我們今天這裡不討論打孩子對還是不對,只是從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之間觀點不一致這個角度來分析一下。對於爸爸來說,在爸爸的認知里,有他認為正確的養育孩子的理念。但是在媽媽的觀點裡,有媽媽認為正確的養育孩子的理念。那誰的理念更好,誰的更正確呢?如果非要分個對錯,那至少在雙方發生衝突的時候不太適合來論理誰的對,誰的錯。並且當雙方有情緒,這個時候媽媽再去指責爸爸的方式不對,勢必會讓爸爸更不開心。我們可以回到當下的那個場景,先不考慮爸爸發火之前發生了什麼,也許發火之前本來已經對老婆有意見或者是心情不好了。 人人都有情緒,這很正常,當孩子把水打翻了,爸爸發火了,發火只是爸爸對打翻水這個事情的一個反應,可能並不是針對孩子這個人。站在爸爸的立場上,也許對孩子發火之後心裡已經覺得不對了,但是還沒等爸爸對自己的發火做出下一步反應,旁邊的媽媽就開始發飆了:你這樣是不對的,你不能對孩子發火,巴拉巴拉~~於是爸爸的焦點就從剛才打翻水的這個事情轉移到媽媽對我的態度上。但是對於媽媽這個女人,和自己長期生活在一起的女人,爸爸知道是惹不起的,於是可能就會將這股憤怒的小火苗燒到孩子身上,再去打孩子一巴掌也是有可能的。於是媽媽就更不依不撓了,一杯打翻的水引發的家庭大戰拉開了序幕,有可能導致到最後媽媽覺得這個男人不能再一起生活了,關係進入離婚模式都有可能。事實上只是打翻了一杯水而已。 在這個過程中李娜是站在一個很高的高度,覺得丈夫是不對的,一開始對這個事情就有了一個評判,認為朝孩子發火是不對的,不能對孩子發火。站在這個高度,戴上這個有色眼鏡,那孩子和爸爸之間發生了什麼,作為媽媽的李娜就看不到了。 人和人之間的博弈,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潛意識裡都有想贏的成分在。一旦進入論輸贏的地步,這個時候雙方都會在自己的認知里搜索能夠論證自己是對的論據,再加上各種情緒的不斷升級,剛開始可能還說的比較有道理,到最後就演變成看誰比誰更無賴,看誰比誰更惡毒,看誰能把誰傷的更深。哪裡還有親情,哪裡還有舊愛,哪裡還有孩子,哪裡還有無條件的愛。 接下來從孩子的角度來看看這個問題。 我打翻水了,我做錯事了,爸爸生氣了。這正常嗎?很正常呀。當然,如果這個時候能有人過來抱住我,問我有沒有受傷,有沒有收到驚嚇,甚至再給我做個心理輔導,那當然是最好不過了。可是現實生活中做錯事就要有個補償,這難道不對嗎?受無條件養育和各種心理書籍的影響,我們總會覺得對孩子吼叫打罵會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創傷。的確是這樣的,那是在特定的環境中,同一個事情反覆出現,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這種一次性的偶發事件,一般不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的。另外,孩子的心裡不是空白一片,等你去填寫代碼的,孩子也有自己的選擇和判斷。孩子知道這是爸爸對打翻杯子這個事情的一個反應,然後孩子可能會哭,孩子哭也是在釋放自己打翻杯子給自己帶來驚嚇這樣的一股能量而已。並且有可能孩子這個時候會覺得是呀,我為什麼打翻了杯子呢?我為什麼做錯事了呢,在孩子哭的過程中除了釋放自己的情緒,如果沒有被打擾,還有可能對剛才所做的事有一個總結。但是現在看到媽媽在指責爸爸是不對的,那麼孩子有可能焦點也從打翻杯子這個事情上跳到爸爸是個壞爸爸,爸爸不應該對我發脾氣這個事情上來了,可能也就學會了指責外界,將自己做錯的事情怪在外界的一個事或物上了。 對於爸爸來說,可能有很多種原因,在他的觀念里,孩子是可以打的。今天不討論打孩子對不對,只是當做是爸爸養育孩子中持有的一個觀念。爸爸除了這個觀念之外,並不知道還有別的養育孩子的方式,可能不像我們一樣學習了心理學,學習了無條件養育,學習了同理和共情。那只是爸爸目前當下唯一知道的養育孩子的方式,也是他的父母當年對待他的方式。當他認為是正確的方式受到指責的時候,人都是會有情緒的。並且因為媽媽只是在外面聽了幾次課,自己並沒有什麼改變,反而指責爸爸的道行高了很多,爸爸就會更加不滿意,更加不支持你出來學習。所以說我們學習首先是用在自己身上,比如當你看到爸爸這樣做的時候,可以先聆聽爸爸,再聆聽孩子,平復了雙方的情緒。爸爸看到老婆的妙招,自然會收到影響:恩,在外面學習幾天,果然是不一樣呀。不但會對老婆的改變讚賞,說不定也會和老婆一起走進課堂。我就是這樣一個被老婆帶進課堂的老公。 男人和女人本來就是不一樣的,對待問題和處理事情的方式肯定也是不一樣的,這是很自然的想像。當男人作為爸爸,女人作為媽媽的時候,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如果媽媽總是指責爸爸,總是要求爸爸和媽媽一樣對待孩子,那麼孩子可能就缺少了感受真正的爸爸這個男性能量處理事情的機會。社會之所以給每個孩子出生的時候配備一個爸爸,一個媽媽,就是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感受男性能量和女性能量。所以媽媽要放手,讓爸爸自由地和孩子互動。的確,爸爸在和孩子的互動過程中可能是粗暴了一點,但是你有沒有發現,有的時候,爸爸對孩子凶過之後,父子或者父女之間的關係反而更好了?孩子是有分辨力的,孩子知道爸爸愛的方式和媽媽愛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另外對於孩子去找爸爸玩,爸爸眼睛一直盯著電腦沒有看孩子這個事情,那也是孩子和爸爸互動的一個方式,至於兩人之間的互動是否正確,作為媽媽這個第三方說了是不算的,要看當事人。在這個過程中爸爸是開心的,不管和孩子的對話是敷衍也好,不認真也罷,至少和孩子互動了。對於孩子來說,也沒有覺得爸爸沒有理我,孩子也是很開心的。沒有認真的陪孩子玩這個想法是媽媽的,不是爸爸的也不是孩子的。有的時候,孩子只是待在父親身邊,有那種在一起的感覺都是很滋養的。「你看我的光頭怎麼樣?」我問李娜。「挺好的,很有力量,很智慧。」 我把目光轉向對面一直聽我們聊天,沒有說話的另一位中年女性:「圓滑,夸夸其談。」她伸展了一下身體,二郎腿也換了個姿勢。 「看到了吧,同樣是我的髮型,你倆的看法不一樣,並且差別還很大。」我笑。這是人際交往中的矛盾原理,即對同樣的一個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站在我的角度,我是知道對面的人是不同的,對我的髮型的看法也是不一樣的。同樣的,對於孩子來說,他也明白,對於自己的同樣一個行為,爸爸和媽媽因為是不同的人,所以他們可以有不同的看法的。這其實是孩子形成他自己人生觀和人格中重要的一個因素。正因為爸爸媽媽有時候的觀點不一樣,孩子才能夠藉此明白這個世界的多樣性。相反如果爸爸和媽媽在對待孩子所有的觀念上都高度統一,對孩子來講事實上是個災難。首先如果當孩子的看法和爸爸媽媽的不一致的時候,孩子可能就傻掉了:為什麼我的想法和爸爸媽媽的不一樣,是不是我有問題?這有可能是成年後人格分裂根源之一。家是一個小社會,對孩子來講,家庭的氛圍是孩子成年後進入社會的演練場,爸爸媽媽,甚至爺爺媽媽外公外婆七大妗子八大姨給孩子創造的這個氛圍,是孩子順利完成向社會過渡的一個安全道場。在這個道場里,孩子能夠看到,爸爸有的時候會凶的,奶奶有的時候會使勁的喂我飯的,姥姥有的時候會讓我多穿些衣服的,爺爺高興的時候會把我頂到頭上的,孩子也明白,不同的人,愛我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將來走上社會之後,孩子也明白,人和人之間是不同的,正是這樣,這個世界才這麼精彩。所以當你再看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待孩子的方式和你不一樣的時候,你應該明白,他們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愛而已,孩子也在享受老人對自己的愛。而一個家庭中,特別是在中國的家庭,媽媽的能量才是左右整個家庭氛圍的關鍵,也是影響孩子性格的關鍵,媽媽對待其他人和孩子的互動的態度,也直接影響孩子的感受和判斷。 李娜沉默了一會點頭:「有道理,看來如何做父母的學問真大!」對面的大姐因為是中途加進來聽的,當李娜這麼誇獎我的時候,那位大姐瞟了我一眼,大概腦子裡想:油腔滑調!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腳上有這3個特徵的孩子,行的端走得正是龍鳳之命
※[轉貼]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七)
※奉子成婚後,我恨上這個不該來的孩子
※千萬別把孩子的福報提前用光啊
※國外爸媽都用這個方法管教孩子,你肯定沒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