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被「憤青」耽誤的大明

提起明朝滅亡的原因,各路史家眾說紛紜,其中較為主流的是大明在小冰河期導致的農民起義、內部腐敗和外部壓力的三重壓力下走向了滅亡。但筆者認為這三項因素雖然對大明有著毀滅性的破壞,但如果處理得當,大明未必會滿盤皆輸,畢竟雖然北方久經饑荒與戰亂之苦,但富庶的江南未受破壞,大明還是有可退之地的。如果大明的臣子但凡有點腦子和忠心,至少也能落得個偏安一隅、苟延殘喘。只可惜大明的大部分臣子們,不僅沒有腦子、沒有忠心,還是些活脫脫的憤青,他們親手將大明拖入了萬劫不復之地。

首先先解釋一下什麼是憤青:「憤青」是指思想偏激,有極端民族主義、大國沙文主義等思想言論的青年。「憤青」同時具有四個基本特徵:一是思維的情緒化、非理性化、簡單化。二是標榜愛國,動不動以愛國者自居。三是輕言戰爭。動不動就「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四是拒絕妥協。對意見相左之人進行人身攻擊,絲毫沒有協商討論的餘地。遺憾的是,明末崇禎皇帝手下的臣子們,就是這樣一群腦殘的憤青,正是這群憤青使得原本就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的形勢更加雪上加霜。

崇禎

自努爾哈赤起兵以來,大明一直是敗多勝少,就連袁崇煥任督師時也僅能勉強對峙,以守為攻。在松錦大戰之後,明軍主力更是幾乎全軍覆滅,此時的大明從軍事上講已絕無可能收復遼東。但是儘管連戰連捷,皇太極對於消滅大明依然沒有十足的把握,畢竟大明人多地大,物產豐富,而自己所處的遼東不過窮鄉僻壤,綜合實力上講與大明依然有著質的差別。此時的皇太極真正想要的,不是大明的江山,而是遼東這一畝三分地,他也不想篡奪大明的皇位,只希望大明皇帝能對其平等相待,承認自己在遼東的主權與統治地位。一連串的勝仗不過是皇太極用於談判的籌碼,與大明講和才是其一貫的目的與方向。皇太極想議和,崇禎更想,此時的大明內憂外患,農民起義如火如荼,再加上楊嗣昌曾斷言亡大明者非胡虜而在內賊,崇禎也想趁用議和來換取時間,以求整肅內部,專心對付李自成。至於皇太極,則完全可以效仿漢朝,先忍氣吞聲,休養生息,羽翼豐滿後再一雪前恥。畢竟大明什麼都不缺,就缺時間。於是在崇禎的授意下,兵部尚書陳新甲暗中與皇帝籌劃講和。皇太極熱情接待了馬紹愉等明朝來使,在經過半個多月的談判磋商後,將其送回大明邊境。

目前來看形勢一片大好,但不料,當馬紹愉返回京師,將議和的情況寫成書面材料呈送給他的頂頭上司、兵部尚書陳新甲後,陳新甲因為著急上朝議事,就將信件隨手放在几案之上,他的書童誤以為是「塘報」(朝廷抄送諸臣的報告),未請示陳新甲就拿出去交給各部門傳抄。這一下可捅了馬蜂窩,本來是秘密進行的議和,一下子被群臣百官閱覽,朝野為之嘩然,很多大臣紛紛上書彈劾陳新甲貪生怕死、妥協求全、私定議和條款。由於此事實為崇禎皇帝授意,起初崇禎還想袒護陳新甲,對其沒有過多追究,還將大臣們的奏疏壓下不發,希望此事不了了之。但沒想到,此事越鬧越大,根本沒有停息的跡象。迫於朝野輿論的壓力,一向以好面子著稱的崇禎皇帝改變了最初的想法,他不願給別人留下一個無法應付時局、向「蠻夷」低頭的形象。崇禎隨即將責任一股腦兒地推給陳新甲,降旨責令陳悔過。實際上,這個處罰還是比較輕的,畢竟陳新甲是為崇禎背的黑鍋,崇禎不能不保。事到如此,雖然議和之事已不能再提,但陳新甲若能識時務明哲保身,結局倒也不會太壞。但陳新甲因為背了黑鍋覺得冤屈,不但不好好反省,反而曝光了崇禎給他的敕諭。這下崇禎可真是忍無可忍了,他處死了陳新甲,保全了面子,但卻永遠關上了議和的大門。表面上看議和失敗是由於陳新甲書童的疏忽,實質上是整個朝野為「憤青」輿論所綁架。就像楊嗣昌在上疏中指出的:「我朝撫賞為弱敵之第一策」,是為國家「久遠真切之計」。無奈滿朝文武之中,持這種見解的人少之又少,少數幾個明白人也被諸憤青罵的狗血淋頭。議和之事就此泡湯。

但如果憤青們僅僅是這一次精神失常,國家還不至於陷於萬劫不復,可是腦殘的憤青們是不會就此打住的,他們又迎來了宣揚他們「愛國主義」的機會。李自成大軍挺進山西,兩個月就可攻進北京,形勢十分危急。大臣李明睿建議南遷,他認為,只要南遷,就能緩過氣來。當年宋高宗趙構毅然南渡,在杭州建立了南宋,又延續了150多年,而且當年成祖遷都北京時,設南京為陪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體系,比當時宋朝的情況要好得多。李明睿表示,江南富庶,南遷或有希望,留在北京只有死路一條。誰知,宰相陳演反對南遷,故意把消息捅出去,弄得沸沸揚揚,謠言四起,人心大亂。他還指使人連上奏章,攻擊南遷是別有用心,是「邪說」,要求嚴肅處理李明睿。遺憾的是絕大多數官員都有著憤青的思維,他們堅決反對南遷。為什麼這些士大夫如此反對後退呢?我想有兩個原因,一是出於保護自己財產,也就是私利上的考慮,畢竟人雖然可以走,但官員們的美宅良田不可以走,而且到了南京,官員數量冗餘,自己很有可能官位不保。但是如果從功利主義的角度考慮,如果大明亡了,自己不但財產官位保不住,小命都有可能嗚呼,所以光從功利上講,還是有點說不過去。所以筆者認為還有第二個原因:那就是士大夫階層長期被正統教育洗腦,堅信撤退可恥,在政治上不正確,心裡不一定不不知道南遷的好處,但卻沒人敢犯這個忌諱,就像現在的憤青明知實力可能不如美日,依然打腫臉充胖子主動言戰一樣。經他們這一鬧騰,南遷之事也就這麼黃了。後來,李自成大軍此時已攻下了居庸關和昌平,北京危急。崇禎終於忍不住了,毅然決斷立即南遷,但此時京城已經被圍的水泄不通,一隻蒼蠅也飛不出去了。

崇禎遂崩,大明遂亡。大明亡了,那些平常鬧騰的憤青後來怎麼樣了呢?有沒有殊死抵抗,以身殉國?答案是沒有,如果說宋朝言戰的士人們還敢於為了氣節投海自盡。那麼明代的憤青與之相比,不過是一群流氓,他們早已在身上大貼「順民」排隊迎接入京的闖王了。不過對於這幫前朝餘孽,李自成一點都不感冒,他們換來的不是榮華富貴,而是劉宗敏的一頓皮鞭,在劉宗敏的酷刑之下,大臣們供出了7000多萬兩他們私藏的白銀,相當於明朝政府十年的財政收入,而當時崇禎苦苦哀求他們捐獻餉銀資助軍隊,救國家於水火時,所獲餉銀不足20萬兩。

明朝本有著延續的機會,卻亡於區區憤青的口舌之利,實在讓人唏噓不已,但在唏噓之餘,我們更應以史為鑒,切勿重蹈覆轍。

歷史百家爭鳴特約作者作品 文/深刻而不死板


推薦閱讀:

崇禎想南遷,憤青堅決反對,崇禎一死,他投靠李闖
四代憤青狂言錄——韓寒經典語錄
其實,孔子也是一個「憤青」! 刷新
《吳晗傳》一部憤青成長史

TAG:憤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