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好孩子 07 做現代文明人

做現代文明人

寫在前面

我們國家要走向現代化,最大的障礙,並不是資源問題,也不是資金問題,更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十幾億人口的素質問題。資金可以積累,技術可以創造也可以引進,但是十幾億人口的素質是無法引進的,這必須靠我們去提高。

什麼是素質?是指人在後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基本品質,包括人的思想、知識、身體、心理品質等。

人的素質的形成,主要是在幼兒和中小學階段,所以古語有「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的說法。

著名兒童教育家葉聖陶認為:「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從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來講,幼兒時期的可塑性最大,這個時期加強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培養,孩子比較容易接受,而且也比較容易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勞動習慣和衛生習慣。相反,如果這個階段不注意對孩子進行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孩子很可能養成一些不良的習慣,等長大了再去糾正就比較困難了。

一個人素質的高低,往往在他與人相處的言談舉止、文明習慣中就可以看出。一個研究生想出國深造,各方面的考查都合格後,他去大使館辦理簽證。使館人員找他談話時,他不是亂翻人家的東西,就是打斷別人的談話。最後,使館人員的簽證意見是拒絕入境,理由是這位研究生缺乏學者風度和應有的禮貌。

文明的語言、儀錶和行為,就如同一封介紹信,把自己的身份介紹給別人。讓孩子學會做現代文明人,是真正愛孩子,也是對孩子的一生負責。

1.訪日的刺激

講公德,守秩序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幾年前,我帶幾名中國少年去日本參加數學比賽。僅僅3天,我處處感到日本國民的素質比較高。

日本的人行橫道兩側都是紅綠燈,只要紅燈亮著,所有的行人都靜靜地等候,沒有人闖紅燈;只要人行道上的綠燈亮著,所有的汽車也都靜靜地等著。

一天夜裡,我們在中國青年報駐日記者的陪同下,去東京最繁華的街道觀光。在一條小馬路旁的紅燈下,靜靜地站著一位行人,而馬路上並無一輛車通過。

為此,我很有感觸。日本人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能夠如此自覺地遵守秩序。想想在國內,馬路中設置著高高的隔離護欄,不是也有人不管不顧地翻來跳去嗎?所以,交通安全意識實際上也是國民素質的一種體現。

日本地鐵客流量相當大,但不管是在地鐵站,還是在車廂里,到處都是靜悄悄的。不少人在埋頭看書,即使有人說話,也都把聲音放得很低,怕影響旁人。

在下榻的賓館裡,人們彼此見面彬彬有禮。上電梯時,外面的人耐心地站在兩側,等裡面的人走出來,才順序進入。而我們的孩子,電梯門一開就往裡沖,有時竟和出來的人撞個滿懷。於是,他們常常被電梯門口的服務員請出來,等裡面的人都出來後,再讓他們進去。幾次之後,孩子們也懂規矩了。

在東京迪斯尼樂園,遊客如雲,卻秩序井然。每個大型遊樂項目前都排著數百人,其中絕大部分是學生。

日本領隊先和我們的孩子商量:「這個遊戲要排一小時的隊,大家玩不玩?」「玩!」孩子們商量決定後,自覺排好了隊。

在排隊的這一個小時里,我仔細觀察了一番:排隊入場的地方就是一根繩子和幾根樁子串在一起,排隊的人順著繩子走過去。繩和樁子並不高,一抬腿就能跨過去,但根本沒人這麼做!日本的孩子很守秩序,一個挨一個地往前走,沒有人在隊伍里亂擠,沒有人大聲說話。我們的孩子則老是在隊伍里串來串去,一會兒去喝水,一會兒上廁所。旁邊的日本孩子不時地看他們,以為他們在「加塞兒」,弄得我臉上一陣陣發燒。

在公園的公廁門前,也排著一行隊伍。我以為廁所里擠滿了人,走近才知道,裡面只有幾個人。排隊的人都站在門口,出來一個人,再進去一個人,大家都很自覺。我看到一個日本小女孩,用廁所里準備的擦手巾擦乾手,發現地上掉了一個小紙片,便彎腰撿起來,放進廢紙箱。然後她又回頭看看,確認沒有把洗手台弄髒,才往外走。路過門口她抬起頭,發現我正在注意她,便朝我微微一笑。我也朝她笑了笑,讚許地點點頭。

沒有人監視,沒有人提醒,每個人都在自覺遵守著紀律,保護著環境衛生,給後面的人留下清潔的環境。

我們的孩子不愛排隊,進餐廳、進廁所都是橫衝直撞,好像對那長長的隊伍熟視無睹。一個孩子因為自己去逛商店,竟讓一車人等了半個多小時,引起別的國家的孩子的不滿。吃飯的時候,看到自己愛吃的就拚命吃,一點兒也不顧及別人。

看上去是個行為習慣的問題,本質上是目中無人,我行我素,這種道德缺陷,在這一代獨生子女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文明禮貌是最基本的國民素質。日本社會儘管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國民的文明禮貌確實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有件事,讓我感到特別難為情。發獎會那天,幾百個來自各國的孩子(大部分是日本孩子)都坐在會場的椅子上,等待著獲獎名單揭曉的那一刻。

我帶去的四名中國孩子中,有一名獲了獎。

發獎的日本教授與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齊名,在日本很有身份。他頒獎時,給每一位獲獎的孩子深深地鞠上一躬。而我們的那位獲了獎的孩子,接過獎狀、獎盃,只微微地一點頭就扭身走了。後面領獎的大多是日本的孩子,接受獎品時,都是規規矩矩地深深鞠上一躬。我坐在台下,覺得很不好意思。

在日本,我看過日本小朋友的演出。節目很好,孩子也相當有禮貌,向台下觀眾反覆地鞠躬。這些好像很普通,很平常,但代表了一個民族的禮儀風貌。

從日本回來,我連夜召開家長會。我含著眼淚對家長講了我在日本所受到的「刺激」。最後,我對他們說:「我們都是中國的媽媽爸爸,雖然對於家庭來說,我們只有一個孩子,好像孩子好不好,隻影響到一個家庭;但對我們國家來說,這是一代孩子啊!他們的素質好不好,可要影響一個民族。未來世界的競爭,就是人的素質的競爭,而這一代人,就將在我們的手中產生。

「我們培養的孩子是強大的一代,還是弱小的一代?我們培養的一代是文明的一代,還是野蠻的一代?這將決定我們國家強大不強大,決定我們中華民族能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我們當媽媽爸爸的都該認真想一想,我們將把孩子塑造成什麼樣的形象,我們將給民族帶來一個什麼樣的明天!精神文明建設,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大家想一想,如果一個民族的人民不懂得講文明、講禮貌,不懂得守規矩,那這個民族還有什麼生命力可言,更談不上什麼發展了!」

當時,我很激動,這些話是發自內心的呼喚。如果你當時在場,你也會受到同樣的刺激,有著同樣的感受。

人類的文明也是比較出來的。強烈的對比往往會刺激人。

許多家長都流淚了。因為他們和我有同樣的感受,他們和我一樣,深深地愛著我們的祖國,深深地愛著我們的孩子。同時,也懷著一種內疚,因為他們沒有完全盡到父母的責任。

2.要想到別人

平平常常五個字,卻是做人的一條重要守則。

「美德出良才。」良好的文明習慣來自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培養。只有教育孩子從小事事處處「想到別人」,講文明,守秩序,他長大後才可能具有文明禮貌的自覺行動。

我的一位中學同學去英國攻讀博士學位,住在一個英國人家中。回國後,她對我講:「在英國,父母教育孩子關心別人是從小處入手的。比如,出入公共場所,父母總要提醒孩子,當自己推門而入時,一定要回頭看看身後是否有人,如果有人,你要用手替別人扶著門,等人家接觸到門再放手,以免撞傷別人。這雖是一個很小的動作,但我發現,所有的孩子都是這樣做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事常常被人們忽略。很多大人進門時,猛地推開門馬上就鬆手,反彈回來的門有很大的慣性,會撞到後面的人。再比如,有些人在路邊亂扔果皮,從不考慮是否會使別人滑倒;有些人騎車隨地吐痰,根本不管是否會吐到後面人的身上;還有的人,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不去想是否會影響他人的工作或休息。他們不知道,開會時台上的人正在講話,台下聽眾中也有人講話,這是對台上講話人的不尊重;老師站在講台上講課,同學們在下面亂講話,這是對老師的不尊重;在公共汽車上大聲說笑,既是對周圍人的不尊重,也是對司機注意力的干擾。

事事處處讓孩子「想到別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個女大學生曾對我說:「我為什麼要為別人著想,我萬事不求人。」

我問她:「你每天要吃飯,飯是從哪兒來的?」

「我自己做的。」

「米面是從哪兒來的?」

「我自己買的。」

「不錯,米面是你花錢買的。但米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我告訴她:「農民從播種、澆水、鋤草、施肥、收割,到把糧食送到糧站、糧庫,最後送到祖國各地,這要經過多少人的手,經過多少勞動環節呀,怎麼能說萬事不求人呢?

「再說穿衣服吧,這個程序就更長了。從農民種棉花開始到收穫,到紡紗、染色、織布,裁製成大小肥瘦適合各種人的服裝後送到商店,你看,這又要經過多少過程呀!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生存,離開誰都不行。一個人不管你有多麼偉大,都離不開別人。既然離不開別人,就要時時想著別人。『與人方便,自己方便』,關心別人,學會和別人合作,珍惜別人的勞動……」

一個看來挺簡單的道理,講起來卻很複雜,因為這不僅僅是一件東西的生產過程,而且涉及到一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我對這個大學生講:人的一生中,每一件事物都不完全是屬於自己的。所以,請不要說「我萬事不求人」。

一個人的能力是極有限的,如果沒有他人的幫忙,你什麼也幹不成。

了解別人的勞動與自己的關係,對樹立為別人著想的品格十分重要。

「相信別人,相信所有的人對你都很重要,你才會尊重每一個人。」媽媽們應該讓孩子懂得這條做人的原則。

中國歷代名人中,有許多教子做人的典範。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有廣泛影響的作家、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老人在教育子女方面有獨到之處。

他教孩子修改文章,首先要求孩子們張口念文章,他說:「就是嘴裡不出聲,心裡也要念。念他幾遍,就知道行還是不行了。」因為文章是給別人看的。念,就是把自己放在讀者的位置上。一念,不通順的句子和語病就出來了。

葉聖陶反對孩子作文用生僻的詞語、晦澀難懂的句子,反對念「白肚皮經」。也就是說不能只顧表現自己,不顧別人明白不明白。許多事情自以為想明白了,可是一寫出來,沒有把思路交待清楚,別人還是看不明白。葉聖陶一再對孩子們講:「寫文章要想到別人,想到讀文章的人,要把自己換一個位置,設想成讀文章的人,再來看一看文章究竟寫得怎麼樣。」

「要想到別人」,是葉老寫東西的一條重要的守則,更是他為人的一條重要的守則,即使在一些細小的地方也能表現出來。有一次,葉聖陶讓兒子葉至誠拿一支筆來,兒子頭也不抬就隨手將筆遞了過去。不料,把筆尖遞到了父親的手裡。他嚴肅地批評兒子:「遞東西給人家,要先想一想人家接時是否方便。如果遞刀子、剪子也這樣的話,不就把人家的手戳破了嗎?」

就這樣一點一滴,日積月累,葉氏兄妹三人不但學會了作文,更學會了做人。

「要想到別人」,平平常常五個字,卻有著深刻的內涵。這是「為人的一條重要守則」。

這條守則,要到上學時再告訴孩子就晚了,應該從小就讓孩子知道,並按這個守則去做人。

那麼,由誰來告訴孩子呢?當然應該是媽媽,是爸爸。

父母的責任是教孩子做人。學會做人這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基石。而做人的道理,大都不是坐在課堂里學會的,而是在生活中父母隨時隨地教給孩子的。
推薦閱讀:

文明的轉變——為什麼日本人走在了中國人前頭?
如何看待西北大學段清波教授認為秦朝(國)的技術、藝術風格以及治國理念可能受到波斯和亞歷山大帝國影響?
地球尚處於零級文明?五千年以後又會如何?
文化振興 文明鄉風樹起來(傾聽·鄉村振興之路③)
如果你是上帝,你會想什麼辦法讓現代文明終結?

TAG:孩子 | 父母 | 文明 | 現代 | 現代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