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5  合縱連橫

演講人:王立群

講師簡介:畢業於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典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現代〈文選〉學史》、《〈文選〉成書研究》等。

內容簡介:蘇秦第一次遊說諸侯的時候到處碰壁,而當他回家經過「錐刺股」的刻苦學習之後,第二次出來開始遊說諸侯,這一次蘇秦為什麼能後去的成功呢,而當他遊說諸侯國君成功的時候,甚至使強大的秦國在十五年的時間裡都不敢出兵函谷關一步,蘇秦遊說六國的時候究竟說了什麼,為什麼能夠影響當時天下的形勢呢?

全文:

解說:秦孝公支持商鞅變法,使秦國迅速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到秦孝公的兒子,秦惠文王繼位時,秦國在戰國七雄中已經是首屈一指的國家。其他六國中的齊楚燕韓趙魏,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單獨與秦國抗衡。秦國的強大引發了六國的擔憂和恐懼,在這種局面下,劉國要生存,就必須推出自己的生存策略,而秦國為了繼續崛起,也要有相應的應對策略。而推行這兩條策略的代表人物,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兩個縱橫家,蘇秦和張儀。那麼,六國的生存策略是什麼?秦國的應對策略又是什麼?蘇秦和張儀在其中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在當時整個戰國的天下中間,只有秦國是超級大國,其他國家沒有辦法和秦國抗衡。在這種情況下,六國要生存,就必須要找出一個新的生存策略。而秦國面對六國的生存策略,它也地找出來應對策略。這兩條策略關係到當時的天下,也關係到兩個人。因為這兩個人,代表兩種策略。這兩個人是我們這一集要將的重點。第一個人就是蘇秦。他是東周洛陽人,根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早年遊學,在外面一方面求學,一方面求官,最後一無所獲,非常狼狽的回到家裡。回到家以後,全家人都嘲笑他,說人家出去都在打工掙錢,你出去幹什麼呢?你不打工,你叫什麼呢?《史記》原文三個字:「事口舌」就是整天在外面練舌頭,天天練演講。你靠舌頭能掙錢嗎?所以,混到今天狼狽不堪的樣子。蘇秦回到屋裡把門一關,看到屋裡堆了那麼多的書,感到很慚愧。我讀了這麼多書,竟然不能混一口飯吃,得不到榮華富貴。他就下決心,一定要讀好,找到一本書,兵書,認真讀了一年。一年以後,蘇秦很興奮,說我終於找到了一種方法,我用這種方法足以說服天下所有的國君。這是蘇秦未出名之前的一件事,《史記》里記載了,《戰國策》里也記載了,不過《戰國策》和《史記》的記載稍有不同。它記載的是蘇秦先跑到秦國,找秦惠文王,去遊說。遊說完了,秦惠文王不用他,他回來了。這個回來《戰國策》寫的比《史記》生動,說他「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狀有愧色」。就是蘇秦回來的時候,十分憔悴,皮膚也黑了,滿臉羞愧之色,回到家裡。回到家裡就更糟了,「歸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下炊,父母不與言」。就是老婆看他狼狽不堪的回來,照樣在織布機上織布,不理他;嫂子不給他做飯,爹媽不和他說話,非常狼狽。這對蘇秦刺激很大,然後蘇秦就讀書,讀書瞌睡了,就用錐子照大腿上一刺,血流至足。這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懸樑刺股的,刺股的故事,就是指的蘇秦。這兩個記載都寫道當年蘇秦未發達時的恨不得志。但是蘇秦一旦發達了,家裡情況完全相反,《戰國策》記載,蘇秦說服了燕王,說服了趙王,前往楚國的時候,這個時候,蘇秦就不一樣了,高車駟馬,眾多隨從。他的父母聽說蘇秦回來了,清宮除道,郊迎三十里。打掃房子,打掃地面,父母親自來做,跑到郊外三十里地迎接他。他的妻子「側目而視,傾耳而聽」,不敢正面看他,側著眼睛看,支著耳朵聽。「嫂蛇形匍匐」,嫂子就在地上趴著,就像一條蛇一樣,「四拜自跪而謝」,拜了四拜,向他道歉。蘇秦就問他的嫂子:「嫂何前倨而後恭焉?」為什麼以前你那樣傲慢,這次對我這麼客氣?「嫂答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季子是蘇秦的小名,是因為你現在地位尊貴,又有那麼多錢,所以我才這樣對你。所以,蘇秦早年是經歷過這樣一段變化的,他是戰國時期,也是秦惠文王時期非常著名的一個縱橫家。蘇秦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蘇秦學完以後,就開始出去求官了,第一個求見的是周顯王,就是周天子。這個時候周天子已經很弱了,結果周天子身邊的人,平時就看不起蘇秦,所以第一次去沒有成功。第二個去見的是秦惠文王,誇了好一通,說秦國是處在一個天府之國,可以稱帝。而這個時候,秦惠文王剛剛殺了商鞅不久,最討厭像蘇秦這樣的說客,沒有採用。我們從蘇秦先見周天子,再見秦惠文王可以看出來,蘇秦這個人讀書就是為了君王服務。至於這個君王是天子或是諸侯,他不計較,這是第一點。第二點,蘇秦原來是想為秦國服務的,但是秦王沒有重用他。第三,蘇秦的功名利祿之心非常強,就是求功名。這有兩個方面,一個是那個時代給縱橫家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平台,這個平台非常重要。人生最重要的是平台,沒有一個平台,再有本事也施展不開。而戰國後期,恰恰給蘇秦這一類人提供了一個平台,蘇秦有施展才華的空間。再從個人因素上看,蘇秦在未成功之前,和成功之後家中對他截然不同的反應,所以蘇秦覺得自己如果不成功的話,他連家都回不去。

解說:蘇秦第一次遊說諸侯的時候,四處碰壁,而在他回家經歷了椎刺股的刻苦學習後,第二次出來遊說諸侯。這一次,他為什麼能取得成功呢?而當他遊說諸侯成功之後,甚至使強大的秦國,在十五年的時間裡不敢出兵函谷關一步。蘇秦遊說六國的時候,究竟說了什麼?為什麼能夠影響當時的天下形勢呢?

蘇秦見了周顯王,也見了秦惠文王,都沒有成功。第三次,求見趙王,又失敗了。最後,他去見燕王,到燕國後,先誇燕國的富有,再讚揚燕國軍隊的強大。其實燕國是個小國,但是他給燕王重點講了一個問題,他說燕國的都城,當時叫薊,就是今天的北京。他說燕國之所以沒有受到秦國的直接侵略,是因為你的南面有一個趙國。趙國就像一個屏障,阻擋了秦國的攻勢。所以對燕國來說,處理好和趙國的關係,非常關鍵。如果和趙國的關係處理不好,趙國的軍隊十天就可以打到你的邊境,再有四五天,就能到燕國的都城,所以必須把趙國的關係處理好。蘇秦最後給燕國的國君提了一條建議:「願大王與趙縱親,天下為一,則燕國必無患矣」。這句話中間最關鍵一點,就是「天下為一」。所謂「天下為一」,就是指秦國以外,這些國家要結合成一個整體,那麼燕國就可以平安無事了。這個「天下為一」就是六國在新形勢下的一個生存策略。六國怎麼生存,就是「天下為一」,聯合起來,組成一個整體。這樣的策略,在歷史上稱為「合縱」。合是聯合,縱是南北,合縱就是指南北聯合。因為秦國以外的六國,燕在最北邊,最南邊是楚,中間是韓趙魏,還有齊國,所以六國的聯合,實際上是南北大聯合,我們稱之為合縱。在《韓非子》裡面講過一句話,什麼叫合縱,就是合眾弱以攻一強。我覺得,這裡面要修改一個字,不是合眾弱以攻一強,六國聯合哪有精力去攻秦國,它是合眾弱以抗一強才比較準確。六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而不是滅掉秦國,滅秦國是不可能的。這番話說完之後,燕王很感興趣,燕王是第一個接受蘇秦在新形勢下提出來的生存策略的國君。但是燕王說我有困難,我的南邊有兩個很強的國家,一個是趙國,一個齊國,你現在讓我和他們聯合,先得保證我一條,保證趙國和齊國不侵犯燕國,只要保證這一點,我和他們聯合完全沒有問題。蘇秦說這事兒我來辦,你只要參加這個聯盟就行。燕王就重金資助,蘇秦得到了第一筆投資基金。他有了錢,就置辦了車馬,來到趙國。趙國是第二次來,到了趙國以後,給趙國的國君講了四條。第一,國君的任務是安民無事,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沒有戰事,這是你做國君的責任。要完成這四個字,怎麼辦?就必須保證國家沒有大的戰爭,才能做到安民無事。而安民無事的關鍵,在於擇交,選擇一些國家作為重點交往的朋友。第二點,交對朋友。誰是你的朋友?兩個,一個是韓國,一個是魏國。這兩個國家必須重點搞好關係,這兩個國家把趙國和秦國隔離卡,日日夜夜面對秦國的侵略。這兩個國家一但支撐不住,就會「臣於秦」,投靠秦國。一旦這兩個國家臣服於秦國,把道路讓開,趙國就暴露了,這是第二點,就是一定要支持韓魏,韓魏是你的朋友,比如說韓魏是嘴唇,趙國就是牙齒,唇亡齒寒。第三點,力量對比不同。看一下天下的地圖,力量的對比。六國的土地,是秦國土地的五倍,六國的兵力,是秦國的十倍,都比秦國強的多。那為什麼要屈服於秦國?第四點,天下為一。就是還要合縱,不過蘇秦對趙國國君講的話,和對燕國國君不一樣。內容一樣,還是天下為一,但話不一樣,「一韓魏齊楚燕趙,以縱親,以叛秦」,就是把六國統一起來,對抗秦國。秦國攻打六國中任意一個國家,其他五國都出兵,如果有一國不出兵,違反盟約,其他五國打他一個。這樣,我們六國就結成一個聯盟。這就是蘇秦面對強秦提出來的六國生存策略,就是「天下為一」,也就是合縱。這番話說完以後,趙國的國君很高興,接受這個意見,所以趙國國君又給了蘇秦一大筆資金支持他。蘇秦從燕國出來,到趙國,到魏國,到韓國,一路下去再到楚國,再到齊國,六國的國君都同意了。最後是什麼結果,蘇秦一個人佩戴了六國的相印,六國的國相,這樣,合縱形成了,蘇秦成了六國聯盟的總指揮。所以,蘇秦的這個生存策略勝利了。勝利後,蘇秦就把這個盟約寄了一份給秦王,秦惠文王看了這個盟約,十五年沒敢出函谷關。當然,秦惠文王十五年不出兵,也有他的道理。第一,他不知道這六國聯合,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一下子遇到新情況,還想不出來化解的策略。再一個,六國開始的時候,聲勢很大,所以秦國也謹慎,不敢出兵。

解說:蘇秦遊說六國,促使六國合縱抗秦,這是蘇秦的成功,也是六國的成功,但卻是秦國的失敗。因為六國聯和抗秦,這也就意味著秦國崛起的道路被堵住了,秦國肯定不願意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秦國一定要有一個應對策略。而提出這個應對策略的人,恰恰就是蘇秦的老同學,張儀。那麼,張儀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她為什麼會跑到秦國去,提出對付六國合縱抗秦的應對策略呢?

張儀這個人,是蘇秦的老同學,他倆有一個共同的老師,在先秦的歷史上是個非常有名的人,叫鬼谷子,是一個兵家。張儀和蘇秦是他的兩個弟子,蘇秦學的沒有張儀學的好,張儀比蘇秦還高明。蘇秦雖然學的不好,但是他先出道,張儀雖然學的好,但是出道晚。張儀這個人,早年也很不順,像蘇秦一樣到處尋找機會。有一次他和楚國的國相一起吃飯,吃完飯,楚國的國相莫名其妙的丟了一塊碧玉,很珍貴,結果所有吃飯的人,一口咬定肯定是張儀偷了。原因四個字,儀貧無行。說張儀這個人很窮,就沒有道德底線了,肯定是他偷的。就不分青紅皂白,把張儀打了一頓。張儀不認賬,他們也沒有根據,從張儀身上也沒有翻出來,最後把張儀放了。張儀一瘸一拐的回去,回去以後碰到他的老婆,老婆一見他,第一句話就是,嬉,老婆笑了,說你要不讀書,不整天出去耍嘴皮子,能挨這頓打嗎?張儀並不生氣,問他老婆,你看我舌頭還在不在?他妻子笑了,說還在。張儀就說了兩個字:足矣。只要舌頭在,我就有翻身的一天。所以他不在乎這一點,因為,作為一個縱橫家來說,靠的就是舌頭。要把舌頭割了,就完了,只要舌頭在,就有翻盤的機會。那麼張儀是怎麼樣到秦國去幫助秦惠文王呢,提出一個應對六國合縱的策略?這件事又和蘇秦聯繫到一起,蘇秦在遊說六國成功,佩戴六國相印以後,在趙國做官。最怕的是秦國來打,秦國一打,六國的這個聯合如果萬一失敗了,他就前功盡棄。他就想找一個人到秦國去,而且能夠掌握秦國的政權。想來想去,只有老同學張儀。他知道張儀本事大,比他還厲害,怎麼辦呢?他派人先暗示張儀,說老同學都做官了,你還整天待著,幹嗎不去找老同學,老同學總要幫你一把吧。張儀一聽,對啊,他發達了,我去找他,一定會幫我,就去了。張儀這一來,蘇秦首先和門下安排好,說我的老同學來了以後,千萬記住,第一拖住他,不讓他走;第二別通報,別告訴我。拖住他走不了,也見不著。結果張儀一去,很尷尬,天天去拜訪,就是見不著,但是又不一下子回絕,就這樣一連拖了好幾天,最後,算見到老同學蘇秦了。蘇秦一見面,把張儀羞辱了一番,說就你那點兒本事,我怎麼幫你,我無法讓你富貴,去去去,離我遠點兒,把張儀轟走了。張儀本來是想求蘇秦幫忙,結果竟然被羞辱了一番,差點兒背過氣去。總要報仇啊,他想了想,能夠制服趙國的只有秦國,他就去了秦國。前腳一走,蘇秦馬上安排一個人跟著張儀,你的任務就是做他的貼身管家。這個人就跟著張儀,張儀找個店鋪住下,他也住下,就住一個屋裡。裝作無意之中,這個人就非常慷慨,一路上對張儀非常好。張儀有了這個朋友的幫助,一路沒受什麼罪,全部住的五星級大飯店,舒舒服服的來到了秦國。到了秦國,見到秦惠文王,張儀的本事在蘇秦之上啊,見了秦惠文王,就談了一次話,秦惠文王就任命張儀為客卿,和他商量討伐六國的策略。張儀一當官,高興得不得了,就找資助他錢的貼身管家,貼身管家告訴他,我得走了。張儀說我剛富貴,我要報恩,你怎麼走了。這個門客說:「臣非知君,知君乃蘇君」。他說我並不了解你,真正了解你的是蘇秦,這一切都是蘇秦安排的。蘇秦知道你很窮,怕你窮的時候見小利而忘大義,所以要把你召過來,羞辱你一番,激怒你,讓你到秦國去,又怕你吃苦,讓我帶著這麼多錢,做你的貼身管家。現在你成功了,我的任務完成了,要回去交差。張儀一聽,非常感慨,說鬧了半天,我在蘇秦的算計計謀之中,竟然都不知道,我不如蘇秦,這是第一。第二,我剛上任,能夠叫秦王去攻打趙國嗎,你蘇秦不就叫我不攻打趙國嘛。再說,有你蘇秦在,我打趙國,能打出什麼來?說了這樣一番話。其實在我看來,蘇秦的這一手並不高明,第一,張儀是個天下奇才,雖然用這一手把張儀送到了秦國,張儀為報蘇秦之恩,短時期可以不攻打趙國,但是他畢竟是個奇才,又得到秦王的重用,給他提供了這麼大一個舞台,他的能量之大遠遠超過了蘇秦的估計。第二,蘇秦看到的是短期效應,但是張儀還有一個長期效應。張儀長期在秦國做官,要為秦王服務,而秦國最現實的利益,就是打破六國合縱的新謀略,張儀能不為這個服務嗎?

解說:飛黃騰達的蘇秦,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策,他把比自己還要有才華的張儀送到了秦國,張儀到了秦國後,提出了一個幫助秦國破壞六國合縱的應對策略,這個應對策略和蘇秦的合縱抗秦策略正好是針鋒相對。那麼張儀的這個策略的核心是什麼,他是怎樣打破蘇秦合縱抗秦的策略呢?

張儀是如何應對六國合縱抗秦的策略呢?第一步,他先到魏國去,他本來是秦國的高官,到魏國來,當然魏國很信任他,就讓他做了魏相。他是明為魏相,暗為秦國,實際上是為秦國服務的。他想讓魏國帶個頭去尊秦,然後讓其他五國效法魏國,但是魏襄王不願意破壞合縱這個策略。張儀面對魏襄王頑固的立場,採取了軟硬兼施的方法。軟的,是利誘,引誘;硬的是軍事打擊。張儀就暗中告訴秦王,先打魏國,緊跟著齊國,又和魏國中間有矛盾,也打了一仗,魏國戰敗。這樣魏襄王已經感到非常害怕了,所以魏襄王最後是不得已尊秦,他一尊秦,張儀的任務完成了,又回秦國作客卿了。張儀一走,魏襄王又合縱,秦國再打他,一打,他又連橫,所以張儀破壞合縱的策略,就是連橫。

什麼叫連橫,就是秦國和六國中間的一國結成聯盟。只要和一國結成聯盟,其他五國的合縱就會被破壞。他是一國一國,像蘇秦一樣,先把魏國收拾了,然後把楚國收拾了。一個一個國家,被迫都和秦國聯合。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合縱為什麼會失敗呢?蘇秦「天下為一」的策略為什麼會失敗?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六國的自身利益很難長期保持一致。六國的關係太複雜,因為六國是六個集團,集團和集團的聯合有兩個條件。第一,目標一致;第二,利益一致。而六國之間的目標和利益不光有抗秦的一面,同時六國之間還有錯綜複雜的矛盾,互相之間還要打。所以六國要保持一個長期的一致團結非常難,這是一點。第二點,是因為六國的利害不一。六國大體上分為兩個層次,韓趙魏三個國家,是一線國家,和秦國靠的比較近,最容易受到秦國的打擊,所以最容易在合縱和連橫之間搖擺。燕國,齊國,楚國,這三個國家在地緣上離秦國比較遠,往往也說合縱,覺得合縱是個道理,但他們常常坐山觀虎鬥。反正眼下打不到這裡,這是二線國家。所以六國很難長期保持一致。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秦國連橫的干擾,秦國的最終目的是統一天下,蘇秦的合縱阻礙了秦國的崛起,所以他一定要想辦法破壞,完成他的統一大業,所以一定要瓦解六國合縱。六國的合縱最終是被張儀的連橫破壞掉了。在秦惠文王執政的這一段時期,秦國在崛起的道路上,又邁出了一大步。那麼,下一位繼承王位的秦王是誰呢?他在秦國崛起的道路上做出什麼貢獻呢?我們下次再將,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羅織經》的智慧 帶給我們職場的學問
讀史觀潮:通經致用 方為實學
【轉】讀史書感悟
關羽 失敗的根源是自負
讀史 | 清末新政:大清帝國的末路狂飆

TAG:史記 | 秦始皇 | 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