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2014年兩岸關係十大新聞
中評社香港12月30日電/經多方徵詢,《中國評論》月刊編輯部評選出2014年兩岸關係十大新聞:
1、習近平總書記分別會見連戰、宋楚瑜等台灣政黨領導人及統派代表和各界人士,提出「兩岸一家親」等重要論述。 2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率領的各界人士訪問團,發表《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重要談話,提出對兩岸關係的四點看法: 第一,兩岸同胞一家親,誰也不能割斷我們的血脈;第二,兩岸同胞命運與共,彼此沒有解不開的心結;第三,兩岸同胞要齊心協力,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第四,兩岸同胞要攜手同心,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連戰強調「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兩岸文化同屬中華文化,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兩岸更應以務實的心態,使台灣在兩岸和平發展、中華民族再興的過程中發揮積極且正面的作用。 5月7日,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一行時說,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不會改變,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贏的務實舉措不會放棄,團結台灣同胞共同奮鬥的真誠熱情不會減弱,制止「台獨」分裂圖謀的堅強意志不會動搖;要積極創造條件,擴大兩岸社會各界各階層民眾的接觸面,面對面溝通,心與心交流,不斷增進理解,拉近心理距離;希望親民黨堅持一個中國立場,繼續反對「台獨」分裂圖謀,同台灣各界人士一道,堅定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不斷增進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宋楚瑜表示,親民黨堅守兩岸一中、反對「台獨」 的一貫立場不會動搖。 9月26日,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新同盟會會長許歷農、新黨主席郁慕明率領的台灣統派團體聯合參訪團時強調,絕不容忍任何分裂國家的行徑;「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一國兩制」在台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是能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的安排。 11月9日,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台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一行時強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得來不易,需要倍加珍惜。蕭萬長表示,應堅持鞏固「九二共識」,加強兩岸制度化經濟合作,實現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
2、台灣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大敗,民進黨取得空前勝利,台灣的政治生態和政黨生態巨變,兩岸關係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和不確定因素。 11月29日,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揭曉, 在台灣22個縣市中,國民黨執政的縣市市僅剩 6個,民進黨直接統治的縣市達13個,這還不包括民進黨支持的台北市。除了縣市長選舉,縣市議員選舉及總得票數上,民進黨都取得空前勝利。國民黨主席馬英九選後宣布辭去黨主席以示負責。台灣的政治生態和政黨生態發生重大變化,對國民黨、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走向都可能產生重要影響,兩岸關係發展出現新的孌數和挑戰。
3、太陽花學運導致兩岸服貿協議審議延宕,迫使馬政府一再退讓,對兩岸關係發展產生嚴重負面影響。 3月18日,以攻佔「立法院」為開端的太陽花學運 ,從反服貿協議等經濟議題開始,提出反兩岸關係的政治訴求和台獨主張;迫使馬政府作出重大妥協,包括將兩岸協議監督法制化、同意逐條審查服貿協議、讓未來尚未簽訂或簽訂後尚未送到「立法院」的兩岸協議藉由兩岸協議監督機制受到更周延的監督等,不僅使得兩岸服貿協議審議無限期延宕,也影響了兩岸貨貿協議的談判,嚴重阻礙了兩岸經貿關係的深化發展。
4、兩岸事務主管機構負責人實現互訪, 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建立。 2月11日,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與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在南京紫金山莊會議中心會晤。這是兩岸事務主管機關負責人的首次正式會面及交換意見,達成多項共識,包括:雙方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繼續推進兩岸關係,同意國台辦和陸委會建立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雙方討論了兩岸交流合作中亟待解決的若干事宜,如ECFA後續協議商談、擴大深化兩岸文教科技交流合作、繼續協商海協會與海基會互設辦事機構、繼續推動兩岸新聞交流,以及妥善解決在對方高校及科研院所就讀的學生醫保等問題。 6月25日至28 日,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訪問台灣,與陸委會主委王郁琦進行第二次正式會面,進一步完善了兩部門之間的聯繫溝通機制,同時就兩岸關係發展等重要議題交換意見,達成積極共識,包括對互設機構之後的人道探視、陸客入台中轉,以及有關兩岸參與亞太地區的經濟整合,都有一些具體成果。
5、 民進黨發表《2014 對中政策檢討紀要》,未處理凍結台獨黨綱等問題。 1月9日,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將原本提出的《現階段對中政策總結報告》,修正為《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主張的「凍結台獨黨綱」也未排入議程,以「憲政共識」做為民共對話基礎的提法亦遭推翻。
6、馬政府提出在APEC場合舉行「馬習會」主張,國台辦回應表示無需藉助國際場合。 5月28日,針對馬政府不斷在不同場合、以不同形式表達希望於北京舉辦APEC會議期間舉行「馬習會」的主張,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大陸最早提出來的,也是大陸一直積極予以推動的,但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兩岸自己的事,不需要藉助國際會議的場合。 10月8日,台灣「總統府」發布新聞稿宣布,馬英九決定指派蕭萬長擔任領袖代表,出席北京舉行的APEC會議。
7、張顯耀突被免職事件引發政治風暴, 對兩岸關係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8月16日, 台灣陸委會發布新聞稱,陸委會特任副主委張顯耀因家庭因素請辭獲准,而後張顯耀卻發表聲明稱「被辭職」。隨後陸委會含糊其詞地指出,張顯耀是因「因工作有疑點尚待釐清,必須調離現職,接受調查」,「 法務部調查局 」隨即將張顯耀以「外患罪」或「泄密國防以外機密罪」之罪法辦,直指張顯耀「可能為中共之間諜 」,但被高檢署退回。事態發展引發重大政治風暴,對兩岸關係發展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國台辦發言人對此表示,「希望不要作不負責任和子虛烏有的猜測,以免對兩岸關係造成負面影響」。
8、國務院批准設立福建自貿區, 推動閩台兩地經貿往來深化發展。 12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同意福建、廣東、天津三地設立自由貿易區。其中,福建自貿區建設的最大特色,是利用對台地域和文化優勢,進一步深化閩台經貿交流,推動兩岸經貿往更高層次發展。據規劃, 福建自貿區采「一區多園」模式,納入廈門、平潭、福州、泉州四地,比上海自貿區大19倍,將成為大陸面積最大自貿區。
9、施明德等提「大一中架構」,引發關注和討論,大陸回應。
5月27日,台灣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與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等藍綠專家學者,提出處理兩岸問題的五原則,稱應以「大一中架構」取代「一中原則」,由兩岸共組一個不完整的國際法人,以共識決處理雙方關切的事務。該項提議引起兩岸關注和討論。陸委會回應強調「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重要基礎; 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海峽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 希望台灣各界人士在符合上述原則的基礎上,探索化解兩岸政治分歧,提出維護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10、兩岸領導人和相關機構在第一時間對對岸發生的各種重大災難受害者表達慰問和關懷,體現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情懷。
7月23 日,正在拉美地區訪問的習近平得悉台灣一架客機失事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深感痛心,要求國務院台辦即向台灣有關部門轉達他本人和大陸人民對遇難者的深切哀悼、對其親屬的誠摯慰問。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張志軍向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轉達了大陸方面對罹難同胞的沉痛哀悼和對其家屬及受傷同胞的親切慰問,並表示,如台灣方面有任何需要,大陸方面願全力提供協助。 8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對 高雄市前鎮區地下管線大氣爆造成嚴重傷亡事件, 指示大陸國台辦,向台灣轉達他和大陸人民對遇難民眾的深切哀悼,對遇難者家屬及受傷民眾的誠摯慰問。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也透過兩岸兩會聯繫管道,和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聯繫,就高雄重大氣爆事件表達慰問哀悼,並探詢是否需要協助。上海市台協於第一時間確定捐贈500萬元新台幣。 8月3日,大陸雲南魯甸縣發生規模6.5級強烈地震,造成嚴重傷亡。台灣海基會透過兩會緊急聯繫管道致電海協會,表達關懷及慰問;台灣紅十字會總會會長王清峰第一時間向大陸紅十字會表達關切,捐款人民幣50萬元;民進黨透過發言人黃帝穎發出聲明說,向中國政府及罹難者家屬表達哀悼,並對傷者及生活受到影響的人民表達慰問與關心。 8月4 日,高雄市長陳菊透過中評社表示,在高雄遭逢重大石化氣爆事件悲慟的同時,對大陸江蘇崑山發生的金屬爆炸事件,雲南嚴重的地震災情,表達哀悼和感同身受之情。
9月4日,台灣陸委會表示,向雲南昭通地震災區捐助100萬美元,並通過海基會轉交大陸海協會,協助災區重建,希望災民早日恢復正常生活。 5月23日,一輛載有24 名台灣遊客的旅行車在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境內發生重大交通事故,造成7名台胞遇難或失蹤,17 名台胞受傷。當地政府高度重視,迅速組織力量全力搜救。國台辦、海協會也迅速啟動涉台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張志軍主任對在這次不幸事件中遇難的台胞深表哀悼,委派工作組趕赴事故現場慰問台胞,協助處理善後。海協會在第一時間向海基會通報了有關情況。
推薦閱讀:
※蘭州市長消失133天,是怎麼一回事?
※Health Care Reform----A Hard Yet Encouraging Step Forward That We Expect
※港府:五區請辭推動「公投」違反主流意見(中國新聞網 2010-1-12)
※重磅新聞!科學家發現中子星合併產生的新型引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