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史名詞解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 詩歌總集。它收錄了西周初到春秋中葉詩歌305篇。包括國風、小雅、大雅、頌。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 「商頌」有詩40篇。「風」是指各地不同的音樂。「雅」是雅正之聲,指周王朝京畿地區的音樂,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緣於音樂的不同。「頌」是宗廟祭祀用的舞曲。賦、比、興:賦:《詩經》在藝術上對後代文學影響最大就是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賦者,敷陳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陳述鋪敘的意思,從本質上講就是直接描繪,直接抒情,直接鋪敘;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帶比喻性質的一種手法。興:「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引用其它自然現象引起所要詠嘆的情感,有進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關雎》用『雎鳥』的鳴叫起興,引出詩人即景生情的聯想。歷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隨著史官詞而出現的,他們記載國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體現了一定的歷史、政治和哲學觀點,其記述由簡到繁,由質樸無華到略具文采。現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歷史文獻彙編。《春秋》:相傳孔子曾對它加以修訂,以記事為主,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先秦時期魯國的編年史,書中按時代順序記載了春秋時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它對後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響。《國語》:是一部按國別記載的史書,約成書於戰國初年,是戰國早期人根據各國史料編訂,以記言為主,書中記載的史實上起周穆王,下至魯悼公春秋時期各國的政治、外交、軍事等活動。其思想傾向於儒家。書中既尊尊禮,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左傳》:《左傳》是先秦時期的一部歷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還附錄了魯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韓、魏、趙三家滅智氏的史實。書中生動反映了這一時期巨大而深刻的歷史變遷,再現了重大的歷史事件以及有關的諸侯、卿大夫等各類人物的活動。《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彙編,西漢後期,劉向整理後得33篇,共12國策,定名為《戰國策》主要記載了當時謀臣策士的言行,鑒於此書的性質,有人把它歸入諸子類。 《孟子》:是先秦諸子散文中儒家學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孟子晚年和弟子萬章等人編撰的,全書包括《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書中記載了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學說(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莊子》:《莊子》是先秦諸子散文中道家學派重要的一部著作,原有五十二篇,現僅存三十三篇,包括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莊子》是戰國中期諸子散文中文學成就最高的作品,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本人自著,外篇和雜篇中的有些作品出自其門人和後學之手。全書的思想和文風在統一中略有差異,大體上反映了莊子的觀點。「楚辭」:是戰國後期楚國屈原等人創作的詩歌,是當時產生的一種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詩體。西漢末年由劉向整理後「楚辭」就成為一部總集的名稱。「楚辭」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匯、交流的產物,也是春秋以來楚國在長期獨立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地方文化的結晶。《九歌》:是屈原在楚國民間祭神樂歌的基礎上加工創作而成的祭歌,總共包括《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等十一篇作品。《九章》:作者是屈原,是楚辭中一組敘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詩,包括《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頌》《悲迴風》九篇作品。《九章》只是表明作品的實際數目,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九章》的作品分別創作於屈原生活的不同時期,其內容和讓題與《離騷》近似。《九辯》:《九辯》之名源於古代傳說中的天樂,宋玉寫的《九辯》只是襲用古樂之名而作,在內容上已非其本來面目。《九辯》是楚辭中的一首抒情長詩,共255句。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是孟子提出的。孟子重視道德修養,他把孔子的「仁」的道德規範發展為仁義,提出盡心、養性、誠心、寡慾等修養方法。浩然之氣就是通過「義」的積累而養成,它到大至剛,充塞於天地之間,表現為崇高的無所畏懼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狀態。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自覺實行仁義之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把道德操守置於生命之上,他的捨生取義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楚辭:是戰國後期楚國屈原等人創作的詩歌,是當時產生的一種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詩體,漢成帝時由劉向整理後「楚辭」就成為一部總集的名稱。散體大賦:漢代興勝起來的一種文學體裁,一種藝術形式。它除師承屈原、宋玉外,還師承《詩經》的「雅」、「頌」,是從戰國時期的縱橫遊說之風發展起來的。這種作品多屬為統治者揚威頌聖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鋪排堆砌。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發》、司馬相如的《子虛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等。《古詩十九首》:最早見於梁蕭統所編的《昭明文選》。他收集了東漢末年的一些內容風格相近,而又失去題目的無名氏的五言詩,編在一起,起名為《古詩十九首》。內容大體可以分為四類,一是遊子思鄉、懷人;二是男女戀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懷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種頹廢心理和一種及時行樂的情緒。《漢書》: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記載自漢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歷史。東漢時期最傑出的史傳散文。《漢書》先後經過四人之手才完成,分別為班彪、班固、班昭和馬續,其主要作者是班固。在體制上承襲《史記》,而改「書」為「志」,取消「世家」,併入「列傳」。全書分本紀十二、表八、志十、傳七十,共一百篇。互見法:「互見法」是司馬遷在《史記》中開創的一種寫作方法。即是將一個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傳為主;或將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個地方的敘述為主。互見法分為人物互見法和事件互見法兩種。《史記》特別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統一性,為了既不傷害這種統一性,又能忠於史實,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傳寫的材料安排到別的篇章中。通過人物和事件的互見法,司馬遷使《史記》既有了史學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學的可讀性。建安風骨:東漢末年,建安詩人直接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真實廣泛地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苦難,展示廣闊的時代生活畫面;抒發作家建功立業的理想壯志和積極進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情緒。作品意境宏大,筆調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風格。後人把這種建安詩歌的獨特風格稱為「建安風骨」。風指作品的思想內容,骨指作品的藝術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正始文學:正始時期,玄學興起,思想界玄學成為主流,這對魏晉時期的文人及文學都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賢」.竹林七賢:正始時期的隱士,指阮籍、嵇康、山濤、王戎、向秀、劉伶、阮咸。他們發言玄遠,任性放達,飲酒服藥,一進頗有名聲。七賢的政治態度和處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學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太康文學:太康是西晉文學的繁榮時期,此時時局穩定,文人們有時間和精力用於文學的創作和研究,又因社會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頌德,故形式主義文風亦日趨嚴重,追求文學作品形式的華美,創作成就並不太高,文人自學地追求作品的藝術表現,所以,這一時期的文學大潮是趨於浮艷,詩尚雕琢,文崇駢儷,詞采綺麗成為詩文的普通特色。代表這種主流派風格的作家,當首推潘岳和陸機。玄言詩:晉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樂,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學自我迷醉的風氣日漸濃厚,其內容上是以談論老莊玄理為主,少數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達上則是抽象玄虛,談乎寡味。幾乎無藝術性可言,東晉玄言詩人有孫綽、許詢等。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劉琨、郭璞)左思風力:左思詩雖不多,但內容充實,風格獨特,在太康詩壇獨標一幟,成為太康,以至西普時期成就最高的詩人,鍾嶸認為其《詠史》詩是「五言之警策」,並極力推崇「左思風力」。宮體詩:產生於梁陳時代的宮廷,多是描寫女性和宮廷享樂生活的,風格綺艷浮靡,追求形式,雕琢,格調柔弱,內容平泛,題材狹窄,把形式主義詩風推向極致。代表人物是蕭綱、蕭繹、徐陵父子等。永明體:又稱新體詩,是從詩歌聲律高度提出的一個概念,指五言詩從聲律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之間的過渡階段,其理論支持便是永明聲律說。出現於南朝齊永明年間。周顒在音韻上做出貢獻,對漢語語音的天然音調進行規範,沈約把這種音韻的研究成果直接運用到詩歌中,提出了自覺運用聲律來寫詩的要求「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詩人們把聲律說自覺運用於詩歌創作,產生了這個新詩體。詩歌的聲律和詩句的對仗加以結合形成了「永明體」。最優秀的「永明體」詩人是謝朓。徐瘦體:由於徐樆和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均以寫艷體詩著稱,人們遂稱這種形式講究的艷體詩風為「徐瘦體」。北地三才:北魏至北齊時期,北朝出現了幾位比較正統的詩文作家,模仿南朝詩文創作,雖然水平有限,難與南朝相比,但它卻標誌著北朝文學開始復甦,也邁開了南北文學融合的第一步。基中較著名的是溫子昇、邢邵、魏收。號稱北地三才。志怪小說:多指超現實的神靈鬼怪之事,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量產生,是與當時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關的。是普通百姓表達理想願望的需要,他們將自己的反抗情緒和對理想的追求,通過大膽的幻想,曲折的表達出來。志怪小說的內容是宣揚迷信思想,大談鬼神妖異,神仙道術,志怪小說大都採用非現實的故事題材,展現出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在藝術上比較簡略。代表作是干寶的《搜神記》。軼事小說:以記錄人物軼聞瑣事為主的軼事小說,在魏晉南北朝盛行。這與魏晉以來品評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社會風尚大有關係。今存比較完整的是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搜神記》:<搜神記>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志怪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小說。作者是干寶,原30卷,今本為20卷,作品雖然不乏神仙道術、鬼怪靈異的內容,但故事來源廣泛,保存了不少優秀的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世說新語》:劉義慶《世說新語》是記敘軼聞逸事小說的先驅,以魏晉知識分子為主要記載對象,故魯迅稱之為「一部名士的教科書」。對後世的小說和散文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後世效仿《世》的作品有:唐王方慶《續世說新語》、宋王讜《唐語林》、明何俊良《何氏語林》、清王晫《新世說》等山水詩:真正以自然山水景物為獨立的、客觀的審美和描寫對象,山水詩對自然景物的精細描繪,對永明新體詩和後世山水詩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代表作家是『謝靈運』。初唐四傑:初唐四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傑在文學主張上都竭力反對華而不實的綺靡之風,提倡抒發真情實感。對齊梁文風的批判尤顯自覺。四傑詩文在內容上有較大的開拓,由宮廷走向市井,由台閣移至江山與塞漠。題材擴大了,思想嚴肅了,五言八句的律詩形式也有了初步的定型。他們的詩帶有強烈的熱情與幻想,憤懣與牢騷,不僅反映了齊梁所沒有的大唐盛世氣象,而且氣勢雄壯,意境宏博,節奏有力,語言瀏亮,富於個性,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四傑為結束齊染文風,開啟盛唐之間做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大曆十才子:指中唐大曆年間的十位詩人,即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津、夏侯審,大曆初年他曾在長安參加重要唱和活動,又創作傾向和詩風相近。其中以錢起、盧綸、戴叔倫成就最高。大曆詩人創作內容較貧乏,詩風以清麗空靈、省凈纖巧為主要特色,相對盛唐,由壯闊變為清秀,由重氣勢變為重韻味,藝術顯得更為精工。永州八記: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屬遊記,寫出了山水景物中的奇妙動人之處,神形畢肖的地再現山水景色的自然美。有卓越的的藝術獨創性,善於抓住景物的最主要特徵,又善於以動寫靜的手法與大量的比喻和擬人化的手法,他的遊記,畫廊式的展現了永州的山水勝景。(遊記的名字再寫出來)花間詞:五代後蜀時,衛尉少卿趙崇祚將晚唐五代詞人溫庭筠、韋莊等十八家詞編為《花間集》,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人詞總集,花間詞派因此得名。其核心內容不脫冶遊宴樂、男女私情,風格綺艷婉麗,對宋詞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溫韋:溫庭筠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以詞名家的人,以宮怨閨詩為主要題材,韋莊是唐末另一位卓有成就的詞人。二人齊名,並稱「溫韋」。唐傳奇:指唐代流行文言短篇小說,它是在六唐志怪小說的基礎上,融合歷史傳記小說、辭賦、詩歌和民間說唱藝術形成的新的小說文體。使得小說由單純的談神說鬼,以通過寫人來反映複雜的社會生活方面演進。它的興盛和唐代城市經濟的繁榮和唐代佛教道教思想的流行有密切關係。受《史記》以來歷史傳記文學的影響,以及六朝志怪小說的影響,唐代傳奇最繁榮的時期是中唐時期,主要創作在中唐時期,晚唐則出現了大批的專集,傳奇的內容既有描寫社會生活的,也有寫宗教迷信的。但傳奇中,成就最高的是有關愛情生活題材的小說,如元稹的《鶯鶯傳》,蔣防的《霍小玉傳》。藝術上,情節比較複雜,結構相當完整,語言典雅華麗,富於文采。宋人以後,人們根據這類小說多傳述奇聞異事的特點,泛稱唐人小說為「傳奇」,在明清,則指南戲演唱的戲曲。西昆派-----由《西昆酬唱集》得名。全部為近體律詩,楊億、劉筠、錢惟演三人為代表作家。內容無外乎歌詠宴飲生活,詠物、詠史及泛詠男女情愛。追求用典豐縟,屬對工整,下字麗艷,音節鏗鏘;標榜學習李商隱。

江湖詩派----《江湖集》中所錄詩人大部分或為布衣,或為下層官吏,身分卑微,以江湖習氣標榜,因而被統稱為江湖詩派。江湖詩人時時抒發欣羨隱逸、鄙棄仕途的情緒,也經常指斥時弊,譏諷朝政,表達不與當朝者為伍的意願。江湖詩人中成就較著的是戴復古和劉克莊。

詩話----詩話是宋代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批評形式,最早的詩話是北宋歐陽修的《六一詩話》。詩話內容大體包括記事、考證和文學批評幾個方面。南宋後期嚴羽所作的《滄浪詩話》,是一部最著名的宋代詩話。

以禪喻詩-----以禪喻詩的風氣開始於北宋蘇、黃等人。嚴羽改變了前人僅以參禪喻學詩"工夫"的作法,直接以禪境喻詩境,以參禪的"妙悟"喻對詩歌本質的領會。禪宗在說明"如何是禪"的問題時總是恍惚其辭,悠謬其談,絕不肯作出正面回答。嚴羽認為詩的本質也是不可言傳的,只能依*"妙悟"。這樣,他就把以禪喻詩運用到詩的本質問題上,由此導出了後人的"詩禪等一"等論調。

諸宮調-----是一種講唱文藝形式,是在鼓子詞和賺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用同一宮調的曲牌組成套曲,再用若干宮調的套曲組成長篇,間以說白,來演唱故事。

元雜劇-----以宋雜劇和金院本為基礎,融合宋、金以來的音樂、說唱、舞蹈等藝術樣式而形成的戲曲藝術,並在唐、宋以來詞曲和講唱文學的基礎上,產生了韻文和散文相結合的、結構完整的文學劇本。

南北合套-----元代後期,又有所謂"南北合套",即在套數中將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規則間用。

小令、套曲------小令又稱"葉兒",一般是獨立的單只曲子。套曲也稱"套數"、"散套",由同宮調的三支以上只曲組成,也可"借宮",一般套末應有尾聲,全套必須一韻到底。

鐵崖體-----楊維楨的古樂府,題目多新創,題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寫世故,愛用古韻,詩風瑰奇綺麗,時稱"鐵崖體"。

茶陵詩派----以李東陽為代表,作詩力主宗法杜甫,強調法度音調.對台閣體文風是有所衝擊的,對後來前七子的詩文主張也有直接影響。

唐宋派----嘉靖間,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主義,主張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等,他們被稱為"唐宋派"。

格調說----沈德潛的格調說,認為詩歌在內容上應該符合封建社會秩序。而在表現上,則應"溫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傷",要講含蓄、比興,只能"委婉陳詞",不可"過甚"、"過露"。好詩的標準是"風雅",是盛唐的詩歌,因此寫詩必須學古,必須有法度,也就是要"摩取聲調,講求格律"。

義法----"義法"是方苞的文學見解。他認為作文要講究義法,"義"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言有物,是說文章要有內容;言有序,是說文章要有條理、有層次、有技巧,也就是指形式。方苞主張要寫好文章,必須學習古文的法則,必須向古代學習。這既是道統又是文統,是道統和文統相結合的完整的體系。

推薦閱讀:

『100%乾貨』這些求職名詞你一定要掌握!
反動階級名詞解釋
相學簡明快看相識人名詞集解下
陰宅風水名詞解釋(四)
留學必看貼!美國留學CPT、OPT名詞最全解讀

TAG:文學 | 古代文學 | 古代 | 名詞解釋 | 解釋 | 文學史 | 名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