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太極十三勢歌訣及行功心解_潘攀

一個股市高手悟出買賣鐵律 [轉載]太極十三勢歌訣及行功心解 2012-05-07 04:16閱讀:1,911 原文地址:太極十三勢歌訣及行功心解 原文作者:唐栢煦 太極十三勢歌訣及行功心解 前言  一些愛好太極拳的朋友總想找到太極十三勢歌訣及行功心解和打手歌,但許多太極拳書中根本就沒有,為了滿足大家的要求,特找到老闆的舊書,把這些練太極拳必懂的歌訣奉上,以助有緣人。 十三勢歌訣  十三勢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凈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想推用意終須在,益壽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惜。十三勢行功心解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園活之趣,所謂變動虛實也。發勁須沉著松凈,專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練鋼,何緊不摧!形如搏兔之鶚,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若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斷而復連。往複須有折迭,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堅硬,能呼吸然後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軸。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至於慎密矣。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松,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遠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輪。說明:(注意:朋和冽二字,應該有提手旁,因打不上,固簡化打的)十三勢者,朋,履,擠,按,采,冽,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朋,履,擠,按,即先天八卦中的乾、坤、坎、離四正方也。采,冽,肘,靠,即先天八卦中的巽、震、兌、艮四偏方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也。轉附太極拳解釋:「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勢勢揆心須用意,得來不覺費工夫。刻刻留心在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腰間,腹內松凈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休。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冊字,字字真切義無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貽嘆息。」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妙成子解曰:十三總勢,即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這十三個總勢萬不可輕視。太極拳的所有套路,不管108式、105式、88式,還是85式、72式,均沒有離開這十三個總的要求。太極拳從頭到尾,均是由腰帶動四肢。所以說命意源頭,全在於腰。步法、身法虛實的變化切不可馬馬虎虎,氣貫周身,沒有停滯的地方。走架子、推手時要以靜待動,而動中又有靜。與人交手時均應順應客觀情況,即所謂「捨己從人」,對手要的地方可以給他,沒有捨己從人,就難以牽動四兩撥千斤。無論何種動作都要全神貫注,處處留意,不能有犯呆的現象。按此要求下大功夫去練,去參加競賽,慢慢會發現真功夫也沒覺得如何費勁,相反如果方法不對,則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下功夫苦練卻沒長功夫。不論練習太極拳還是推手,都要在腰間下功夫。腰為人一身之主宰,要做到力與腰合,處處以腰帶動周身,這樣每一個招式才好用。腰間順應客觀情況,可柔軟,也可硬如磐石,丹田氣足可瞬間釋放爆發力,放長擊遠。只有尾閭中正,神才能貫注於頂。低頭貓腰,前俯後仰,東扭西歪都可使神散氣亂,為大病。周身上下輕靈自如,下頜微收,自然頭頂懸。練習太極拳和推手都要認真尋求原因。走架子、推手,曲伸開合,都要完全順應客觀情況,不可主觀臆斷。如果走架子不得利,應向腰腿尋求原因,如果推手不得利,是樁功的問題,還是手上、身上反映,摸得准摸不準的問題,如果摸准了還有把握時間差、火候的問題,還是爆發力的問題。哪裡出問題在哪裡找原因,哪裡有問題在哪裡下大功夫,定能奏效。學習太極拳和任何武術,初入門時都必須有明師言傳身授。一般來說,老師講明白了,自己也下大功夫了,練來練去練糊塗了,不知怎麼練了,此時再求師指點,明白本意,此為一個飛躍。如果練拳從來沒糊塗過,就不可能有質的飛躍。我自己練拳的經驗是,一個劈拳或者三體式,我練糊塗了四次,恩師指導了四次,,我也由糊塗到明白,這樣拳才屬於自己,功夫才真正到了自己身上。練拳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延年益壽,到老精氣神足,眼不花,耳不聾,和同齡人相比身體、心理狀況要好很多,這才算達到了目的。張三丰祖師的太極拳歌一百多個字,言簡意賅,寓含深意。如果不按照此歌的要求去練習,聯繫多年功夫,卻一無所獲,豈不惜哉!細看武術界超過百歲的能有幾人?細看修丹之士誰能達到瞭然、了空的水平?更不用說柳華陽、呂洞賓、張三丰祖師了。他們才是我們要學習的楷模。二、張三丰祖師的太極拳十三勢行功心解「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則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動虛實也。發動須沉著松凈,專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氣遍身軀之謂)。運動如百鍊鋼,何堅不摧?形似持鬼之鵠,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若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有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斷而復連。往複須有揩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始能極堅硬。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毒,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慎密矣。又日:先在心,後在身,腹松,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動如抽絲。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四兩撥千斤"四兩撥千斤"這一武術技法術語初見於太極拳《打手歌》:"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謂順勢借力,以小力勝大力。在太極拳推手過程中,凡加引化勁於對手動作上,誘其落空,或者先化後粘,逼使對方陷入不利地位,或者以橫撥直,以直撥橫,改變對方勁力方向等,均屬"四兩撥千斤"之法。此語經廣泛傳播,為各家拳派採用,泛指以巧勝拙的各種擊法。「尚巧善變」是中國武術的重要技術特色。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智慧的民族,常以小勝大,以弱勝強。「四兩撥千斤」即為一例。四兩撥千斤是太極拳的核心技術之一,被看做太極拳練習者追求的高級目標,是恆量一個太極拳習練者精純的標準。王宗岳修訂的《太極拳打手歌》,開宗明義便講:「掤、(扌履)、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它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武禹襄的《打手要言》中也說:「捨己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也。」李亦畲的《五字訣》有:「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此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楊澄甫所著《太極拳使用全書》中講道:「若問其用,則在不用力,而卻不畏有力也。倘有大力者來擊我,以吾之至柔,自足以制勝者。」這還是講的「四兩撥千斤」。其後眾多的太極名家高手更將其奉為圭臬,各種闡發、釋解林林總總,俯拾皆是。綜合起來看,四兩撥千斤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1.以柔對剛。避敵之銳,不以硬對硬,在順化隨和中抓住有利瞬間擊倒對方。所謂「人剛我柔謂之走」(《太極拳論》),「極柔軟然後極堅硬」(《十三勢行功心解》),「欲剛先柔,欲揚先抑」、「柔能克剛,以退為進」、「剛而歸之於柔,柔而造至於剛,剛柔無跡可見」(陳鑫著《太極拳論》)。2.借力。雙方爭鬥,就是雙方力與力的轉換,落實,借敵之力乃與我之力合,對方之力反加其身,或變其力作用線,或虛其力作用點,或二者合一。這便是「機由己發,力從人借」(武禹襄語),「擎起彼身借彼力」(李亦畲語)。3.引進落空。「能引進落空,能四兩撥千斤;不能引進落空,不能四兩撥千斤」(《走架打手行功要言》)。即先給對方以明確的力學結構,待對方勁力要素暴露之時,突然將自己化空,可直毀對方力根。故曰:「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粘隨不丟頂」(《打手歌》)。「粘依能跟得靈,方見落空之妙」,「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打手要言》)。「欲要引進落空,先要捨己從人,知己知彼,觸之則旋轉自如」(李亦畲)。4.用意不用力,充分運用人的智慧而不是拙力。「中氣貫足,精神百倍」,「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動靜緩急,運轉隨心」(陳鑫語),「意氣君來骨肉臣」(《十三勢歌》),「意氣須換得靈」、「勁斷意不斷」(武禹襄語),「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五字訣》)。太極拳打手歌日:「擁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黏隨不丟頂。」小兒,不足七·歲,活潑可愛。他雙腳開立,手舞之,提膝踏腳,足蹈之,呼之曰:「練拳。」」一日,他不經意間用小手握住愚右手小指,邊轉邊嚷要上街玩,愚小指疼痛,身不由己隨他向右轉了大半圈,心中豁然醒悟:「這不是『牽動四兩撥千斤』嗎?」「牽」,牽制住;「動」,轉動、捲動;「四兩」,對方的薄弱部位;「撥」,撥動;「千斤」,對方千斤之體。全句的意思是:牽制住,捲動、轉動對方的薄弱部位,由此而撥動對方的千斤之體,千斤之力。由此可悟,這裡的「牽」是否擒拿的意思,只有牽制、擒拿住對方的薄弱部位,才能撥動對方的千斤之體。通過站樁,獲得渾厚的太極內功,而不運用擒拿妙術的功夫,其功夫很可能是「一觸即發,發人文外」和「出手見紅,一招制敵」,這與「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的外家功夫並無太大區別。以渾厚太極內功為基礎,巧妙應用擒拿之術,牽住、捲動對方的薄弱部位,進而撥動對方的千斤之體,這是否也是「牽動四兩撥千斤」的真正含義之一?太極拳行功走架,要求「用意不用力」,其目的是放鬆全身,在通體輕、松、順、通的前提下,產生「內氣、內勁」,而後獲取「內功」。必須明白,這是練功夫。拳藝的較量是用功夫、見功夫,是功夫的爭高論低,這與行功走架練功夫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故不可將「用意不用力」的原則要求照搬,或移植到拳技較量中來。太極拳較技不能沒有力,更不能不用力,而是不露力、不顯力,是會用力、巧用力。即使運用擒拿妙技,也須以渾厚的太極內功為基礎,絕不可輕浮無力。太極拳較技是「彼不動,己不動;彼欲動,己先動」,是「彼有力,我也有力,我力在先;彼有意,我也有意,我意仍在先」,是「意在氣在力在」、「神到氣到勢到」、「外示安逸」而「內固精神」,是「觸手即佔先上先」。練功,猶如磨刀,務使刀鋒鋒利;較技,則是用刀,刀利還需力沉。筆者愚見,同道以為然否?「引進落空合即出」。「引」,引誘;「進」,進入我設的圈套:「落空」,造成對方身形勁力落空之勢;「合」,我身形回攏聚合;「出」,仰面跌出或俯身仆出。全句的意思是:引誘對方進入我設的圈套,造成對方身形勁力落空之勢,而後我身形驟然回攏聚合,對方必然由於身形失控仰面跌出或俯身仆出。此拳論謂之「虛攏詐誘,只為一轉」。試舉例說明:我方設局,周身一家,雙手齊出,假意向對方胸部急速推按,對方必然利用我推按之勢,對我捋帶之,若我方憑藉感應,驟然收回雙手,身形合為一體,則對方必因慣性,身形失控而仰面跌出,此「引進落空合即出」之一也。對方向我方胸部推按而來,我以右臂徐徐迎接掤住,感應對方,在對方繼續發力之際,我方右臂驟然鬆開,開也是合,身形向左側移動,對方必因慣性,身形失控而俯身仆出。此「引進落空合即出」之二也。「沾連黏隨不丟頂」。拳諺雲「拳打不知道,知道打不了」。如果對方「懂勁」功夫極好,感應無比靈敏,我方既不能「牽動四兩撥千斤」,又不能「弓l進落空合即出」,在這種情況下,應充分利用「沾、連、黏、隨」之功夫,「不卑不亢,我守我疆」,在「沾、連、黏、隨」中捕捉和尋覓時機與戰機。倘若對方無懈可擊,證明對方技藝非凡,我則應收兵罷戰,虛心向對方學習。需要指出的是,在與對方周旋中,千萬不要忘記和丟掉「虛領頂勁」。「虛領頂勁」是「沾連黏隨」的大前提,只有「虛領頂勁」才能「沾連黏隨」。忘卻和丟掉「虛領頂勁,「沾連黏隨」則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就會「頂、偏、丟、抗」,病態百出,必敗無疑。太極拳研究中,通常理念是將「不丟頂」釋作「不丟不頂」,此絕非「打手歌」此處之本意。對此筆者曾在拙作《太極拳修鍊要領辨析》中有所闡述,敬請同道參閱指正。依據上述,對於「打手歌」綜述如下:擁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我牽制住,轉動、捲動對方四兩薄弱部位,而撥動對方千斤之體。我還可利用引誘之法,誘敵進入我之圈套,而後我方驟然回攏聚合,對方必然由於自身失控而仰面「跌出」或俯身「仆出」。假如我不能達到上述目的,則應運用「沾連黏隨」與彼周旋,在周旋中千萬不要忘記和丟掉「虛領頂勁」。筆者「琵琶獨奏,一家之曲」,妥否,請前輩同仁賜教指正之。「輕靈活潑求懂勁,剛柔相濟無滯病」。太極拳學問研究也應當「輕鬆活潑求學問,商榷爭鳴無滯病」。目前,太極拳學問研究氣氛沉悶有餘、活潑不足,多一些求索探討,多一些善意的商榷爭鳴,活躍學術研究氣氛,對於太極拳的發展和大眾的身心健康是十分有益1.立如平準,活似車輪  和人推手時,對方施力於我,我保持身體中正,重心不易受外力影響。這種身法上的要求,《太極十三勢歌》明示為「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利頂頭懸」。對方來力時,我以腰為軸心,向左右轉化,圈子比較小,即能使對方之力落空。若在化勁過程中身體前俯後仰,重心不穩,兩腳飄浮,不僅化不掉來力,也極易被人發出。常見人推手時,一方被對方一引或出勁前捋時,身體即向前俯,重心失去中正。如對方用采勁,即易向前跌倒,即使不立時傾跌,但被動挨打,既不能化,也不能還手,已處於敗勢。也有人以為自己腰勁很好,人家推不倒,所以當遇對方加力到自己身上時,身體便向後仰,重心偏於後方。若此時對方用挒勁在胸腹部一按或短促發力,則輕者失重敗勢,重者會傷及脊椎,非常危險。所以推手時,無論應敵擊敵,有保持虛領頂勁、身軀中正靈活的狀態,才可以左右前後迴旋,保留轉換的餘地2.意在人先,後發先至  拳經云:「彼有力,我也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求處處主動,隨機應變,時時處處控制對方,使意在彼先,勁搶彼前,則發無不中。王宗岳《打手歌》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其中「彼不動,己不動」是聽勁,是反擊對方的前奏。這個過程幾乎是在同時發生的,所謂手快者,也就是聽勁功夫好,即對方微動,我已發覺,搶他前面發我之勁。他的勁被我截住,進退兩難,正是「舊力已發,新力未生」之際,欲收回不能,欲另發勁不及,則難免處處落後,處處被動。所以,「後人發,先人至」的關鍵是意在人先,在聽勁。只有「意在人先」,才能保證「後發先至」,這是推手時一條很重要的規律.3.三節齊到力增加 太極拳論說:「勁起於腳,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從勁力傳導的三節來講,腿腳是根節,腰身是中節,手指是梢節。人之手臂不如腿粗,腿不如腰粗。因此,手臂之力不如腿力大,腿之力不如腰力大。俗話說「根節動,梢節發,三節齊動力增加」,所謂三節齊動,必定意注於腰,三節勁力的上傳下達主宰在腰上,根梢二節雖動也發不出整體之力,只是局部之力。推手時,用手臂之力推人,往往推不動。若用腰勁推,對方即能傾跌。推手動作,表面上力在手腕,而實際力在於腰。若肩不能松,腰不能活,力全在於手臂,絕不能化人,亦不能發人。至於步子穩不穩,在於襠勁,即胯、腿、腳三部分的聯繫,而其運用之關鍵完全在腰。發勁時,勁起於腳跟,發於腿,由腰向前後左右帶動,手指配合動作,將勁施於對方身上。知道這一點,推手時應盡量少用手臂,而是進足貼身,三節齊到,對方必立足不穩.4 太極拳推手以懂勁為最高階段,用什麼方法才能達到懂勁的地步呢?只有平時和推手時,能善於聽人之勁,這就是說,靠和對方身體接觸的部分(指、掌、腕、肘、臂、肩等)的皮膚感覺,得知對方來勁的方向、輕重、強弱等,化掉對方之勁,向其弱點反擊。這主要靠條件反射。若對方勁來,我還要想一想如何對付,是來不及的。拳經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這就全靠聽勁的功夫。推手時,為了要能聽人之勁,我就不能用力對抗,因為兩臂用力,我就感覺不出對方的勁路!所以推手一定要輕,掌握對方來勁,使對方欲發不能,欲走不及,我才有主動權。要聽人之勁,自己就不能主觀,不能搶先出手攻擊對方。根據客觀情況,力來我化,相機進擊,後發先至,實際仍是自己掌握主動權。可以說,不主觀是聽勁的首要條件。 再強調一下「捨己從人」。拳經說「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因敵變化示神奇」,都說明應根據客觀情況,再作主觀決定,不能一味主觀。例如,我學會某一手法,想在推手中用此手法將人發出。但我向對方攻擊時,對方可化可走,可格可架,大多會在我意料之外。想好的方法在實際應用中會碰了釘子,這是主觀的毛病。所以,我們在推手時,要力戒主觀(舍己),要根據客觀情況,作出反應(從人)。例如,對方下采我手,欲拔我腳跟。我遵循「捨己從人」的原則,用類似「海底針」的勁勢,順其勢把手伸下去,雙手配合,對方反而會被我拔起  但「捨己從人」並不是一味聽人擺布,還要利用「粘連黏隨,聽化拿發」,達到「從人由己」的主動地位,使自己處於順勢,而對方處於被勢,如此才能制人而不制於人5.化勁在局部,發勁在整體  太極拳推手講究「周身一家」,但若處處執著於「整體」,反而可能在推手中形成弊端,所以還應該研究「局部」的運用。初學推手的人,遇到對方加力於己時,便全身亂動,以為這樣就是走化。結果往往並未化去對方之力,自己仍要跌出。這是因為初學者身體是一個整體,不能鬆開,不知化勁,正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之故。而初學發勁,又往往因為渾身不整,僅用兩手之力,所以發不動人。初學者往往不能理解這裡的矛盾。陳微明先生曾說「假若推其手,手動而肘不動。推其肘,肘動而腰不動。推其腰,腰動而腿不動。推其身,身動而腰不動。推其腰,腰動而腿不動。故能穩如泰山。若放人之時,則又由腳而腿而腰而身而肩而肘而手,連為一氣,故能去如放箭」,所以我們身體什麼部位被人拿住,就應該松化什麼部位,其它身體各部不要亂動,以免影響重心。發勁時,勁起於腳,經腰身上轉,前腿一弓,手臂一長,便發得出人。其實,「周身一家」的整體和「處處分化」的局部各有功用,即發勁要在整體攻,化勁只在局部動.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太極拳論》中說:「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力學而有為也!查『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由此可看出,太極不崇尚大力破小力或大力破大力的。吳鑒泉老先生曾說:「太極拳練時不用氣力,設遇力大之人,如何應付呢?一個人幾十斤力氣總是有的吧?這就夠用了。」太極拳是借人之力的藝術。拳經說「牽動四兩撥千斤」,四兩和千斤是比喻力之大小,不能片面理解。牽動是條件,撥是方法。只要牽動的條件成熟,小力能夠撥動大力。撥是巧勁,而不是硬頂。一個人總有幾十斤氣力,再加上技巧,就足已應付比自己力氣大的人。這就是太極拳推手原理「借人之力」。要借人之力,自己就不能用力頂抗。舉例來說,對方向我左側進攻,而我不加頂抗,僅偏身化之,再及時加力捋之,這就叫「合力」,以此牽動對方重心。拳經說「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則其根自斷,必其壞之速而無疑」,因此我可以繼續捋,使其足跟浮起,或用橫勁向前進擊,均無不可。借人之力,對於對方來力,最好不要加力阻擋(使用截勁是另一回事)。我化他時,要讓出一條路來,使對方的力順要去的方向而去。因為我若一攔,對方力就縮回,或者變換方向,反而不容易打他了。往往有這種情況,對方重心已動搖,腳跟浮起,因我一用力,對方反而轉危為安。所以要借人之力,自己千萬不可使頂力,這是很重要的。但「牽動千斤力,只用四兩功」的「四兩」,絕不是我只有四兩力。許多太極拳前輩都身懷驚人功力,大家不可不察,更不可因此放鬆功力修鍊7.不丟不頂,勿自伸縮  在推手時,要做到「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首先就要以靜待動,捨己從人,沉著穩定,力戒魯莽盲動。捨己從人,就是不要按自己的主觀願望從事,企圖強迫人就範,而是要以對方動作為依據,「隨人所動,隨曲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捨己從人的具體表現是「不丟不頂」,「不丟」是人走我隨,是粘勁;「不頂」是人進我退,是走勁。但無論「粘」或「走」,目的都是造成我順人背之勢。比如兩人手臂相接觸,彼此聽勁,我和對方身體接觸,始終不完全離開,謂之不丟。我丟開對方的身體或將兩手縮回,即為逃走,對方必跟進打我,謂之「逢丟必打」。所以推手時要注意犯「丟」之病。反之,對方來力,我亦以力硬頂,更希望我力超過對方以拒之,這是違反太極拳原理的。當我用力犯「頂」時,若對方力大於我,則我敗。所以,推手要強調不丟不頂,自己不主觀,自然能取得我順人背的效果 榮耀爆款5.18元搶購 一位老股民的23條肺腑之言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我的更多文章

  • 上海體適能教練培訓學院2010.5私教班
  • 2010年04月26日
  • 2010年第一期國家健身教練職業認證考試
  • 我們的使命
  • 上海體適能學員全部就業
  • 推薦閱讀:

    有一種人生叫太極!
    太極雜說16-17-18
    破例公開:武式太極十三桿一路
    【陳來】朱子《太極解義》的哲學建構|儒家網
    太極招法講解02:金剛搗碓

    TAG:轉載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