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歷史的「勞動者」正在走向未來

150年前,1866年的5月1日,美國芝加哥21.6萬名工人為爭取實行「八小時」工作制而舉行大罷工,經過艱苦鬥爭最終獲得勝利。為紀念這次偉大的工人運動,1889年7月,第二國際宣布每年的「五月一日」定為國際勞動節。1890年5月1日,歐美各國工人階級率先走上街頭,舉行盛大示威遊行和集會,爭取合法權益。從此,每逢這一天世界各國的勞動人民都要集會、遊行,慶祝自己的節日。回顧「國際五一勞動節」誕生的歷史,不難發現,「勞動者」以歷史主體的身份走進人類文明的視野、走上歷史舞台,正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的社會主義運動和工人運動中從自在自發走向自為自覺的過程。馬克思主義不僅在理論上真正闡明了「勞動」和「勞動者」的內涵和地位,而且以科學的理論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推動「勞動者」為實現自身乃至全人類的自由、發展和解放而奮鬥。從這個意義上講,紀念國際五一勞動節,就是紀念「勞動者」真正成為「勞動者」的歷史。

馬克思主義真正闡明「勞動者」地位和價值

「勞動者」是勞動的主體,對「勞動者」地位和價值的認識,離不開對「勞動」本質和內涵的理解。馬克思主義之前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學者們也講勞動。他們將勞動理解為一切財富的源泉,因而也肯定勞動的價值和作用。但是他們所理解的「勞動」,是離開了「勞動者」的「勞動」,把導致人與勞動產品、勞動行為,與人的類本質相異化的勞動看作所謂本真的勞動,「勞動者」只是作為創造「交換價值」的物質力量而存在,在這一「勞動」的視野中,「人」成了「物」。

真正破解這一誤區的是馬克思,通過勞動價值論和「勞動二重性」理論,馬克思闡明並破除了「異化勞動」的幻象,將「勞動者」納入對「勞動」的理解中,賦予了「勞動」內涵真正科學的認識。

一方面,馬克思認為勞動使人與動物區分開來。生產勞動是人類改造自然界的基本活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勞動主體的勞動者是人類文明的創造者,勞動人民是創造歷史、推動歷史進步發展的決定力量。另一方面,「勞動」是包含著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等各個要素的勞動。不能脫離勞動各個要素及制約這各個要素的物質條件和社會關係來理解勞動。馬克思曾經批評拉薩爾派的德國工人黨綱領所謂「勞動是一切財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指出:「只有一個人事先就以所有者的身份來對待自然界這個一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當做隸屬於他的東西去處置,他的勞動才成為使用價值的源泉,因而也成為財富的源泉。資產者有很充分的理由給勞動者加上一種超自然的創造力,因為正是從勞動所受的自然制約性中才產生如下的情況:一個除自己的勞動力外沒有任何其他財產的人,在任何的社會和文化的狀態中,都不得不為佔有勞動的物質條件的他人做奴隸。他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許才能勞動,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許才能生存。」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被逼到異化的極致程度:勞動越是與資本相適應,就越來越成為「純粹抽象的活動,純粹機械的,因而是無關緊要的、同勞動的特殊形式漠不相干的活動」,成為異己的力量,勞動不再是人的第一需要,而是謀生的手段,是私有制條件下佔有生產資料的資產者奴役無產者的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講,只有廢除私有制才能實現勞動者的徹底解放,才能使勞動重新恢復為人的自由而有意識的活動,成為對人的生命價值的體認。這正是馬克思所主張的勞動者埋葬資本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的歷史過程,也是實現人類徹底解放的必經之路。

馬克思主義理論通過闡明「勞動」的科學內涵,在理論上第一次真正闡明了「勞動者」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作用:要使「勞動」成為體現人類本質力量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就必須通過發揮勞動者作為歷史主體和歷史創造者的作用;而勞動者也只有通過徹底廢除私有制,使勞動真正佔有人的本質,才能實現自身乃至全人類的徹底解放。從這個意義上講,勞動和勞動者是「雙向同構」的。

馬克思主義指導「勞動者」真正走上歷史舞台

世界歷史進入資本主義快速擴張的階段,工人往往每天被迫工作長達十幾個小時且勞動條件惡劣。1886年5月1日,美國各地的工人聚集到芝加哥,要求改善勞動條件,實行8小時工作制,舉行大罷工和示威遊行,為保障勞動者的權利而鬥爭。這場運動實際上是對第一國際提出的「八小時工作制」口號的積極響應。而這場工人運動,可以說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世界工人運動一次最為有力的支持。回顧第一國際的歷史我們可知,「1864年9月28日在倫敦聖馬丁堂為聲援當時再次遭到俄國蹂躪的波蘭而召開的群眾大會,為提出這項建議創造了條件,建議被熱烈地通過了。國際工人協會成立了;在大會上選出了一個臨時總委員會,駐在地設在倫敦。從這一屆起到海牙代表大會時止,每屆總委員會的靈魂都是馬克思」。馬克思不僅為工人運動走向組織化國際化提供了直接的理論支持,而且成為「國際工人協會」的實際創始人和領導者。

第一國際成立後,致力於宣傳科學社會主義,推動社會主義運動的國際化,支持各國工人運動為爭取勞動權益的共同鬥爭,並在鬥爭的策略和目標上提出了明確的口號。「八小時工作制(工作、教育、休息各8小時)」就是當時最為集中地反映了工人鬥爭的普遍要求而提出來的。這一口號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各國工人組織的熱烈響應,並成為美國工人運動鬥爭的具體目標。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才有了美國芝加哥工人大罷工和示威遊行的運動,並在付出巨大的犧牲和不屈不撓的堅持下,最終贏得了勝利。

這一歷史過程充分證明,在科學社會主義的指導下,社會主義運動和工人運動實現了從自發到自覺的轉變。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的覺醒、階級身份的自覺、階級力量的發揮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和體現。以工人階級為主的勞動者,真正走上了歷史舞台,展現出歷史創造者的偉大力量。

1889年7月,由恩格斯領導的第二國際在巴黎舉行代表大會通過決議,將5月1日定為全世界勞動人民共同的節日,國際勞動節的第一次慶祝活動就從1890年5月1日開始。從那時起,全世界勞動者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共同的節日。對「國際五一勞動節」的慶祝,成為日後各國人民開展社會主義運動和工人運動的重要活動形式,也成為20世紀社會主義運動留給全世界勞動人民的重要成果。

而今天,個別資本主義國家在名義上雖設立了「勞動節」,卻刻意避開在5月1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妄圖篡改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留下的光榮革命遺產,刻意規避馬克思主義指導社會主義運動為勞動者爭取正當勞動權利的世界意義。從這個側面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引,「勞動者」真正登上了歷史舞台、走向了人類歷史文明的前台。

「勞動者」之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意義

中國的歷史走到今天,是勞動創造的。沒有勞動,沒有中國人民辛勤而智慧的勞動,我們無法書寫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文明歷史,更無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說,深刻認識勞動之於人的本質的意義,深度領會誠實勞動實現人生的夢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反對一切不勞而獲、投機取巧、貪圖享樂的思想,深入理解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是對人類文明進步規律的重要詮釋,是我們切實把握中國時代發展脈搏必不可少的理論和實踐準備。

在我國,歷史賦予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偉大而艱巨的使命,時代召喚著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壯麗篇章。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是國家主人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創造者和主力軍,有責任和義務在國家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上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在前進道路上,我們還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切實保障和不斷發展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民主權利。要在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中充分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真正貫徹「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創造條件和平台促進勞動人民依法、有序、廣泛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同時,要深刻認識和把握現代勞動和勞動者,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形態變化和時代特徵。「要弘揚『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個零部件,生產優質的產品。……要精心耕作,努力贏得豐收。……要笑迎天下客,童叟無欺,提供優質的服務。」我們不僅需要正確反映不同勞動者對各項權益和利益的不同需求和要求,還要積極創新和探索相關的制度安排,要始終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匯聚強大正能量。

總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正呼喚著我們,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應更加勤奮勞動、紮實工作,銳意進取、勇於創造,用勞動托起中國夢!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推薦閱讀:

中國的文化革命與工業組織——管理以及勞動分工的變革
寫在國際勞動婦女節
【獨家專訪】金牌實習生:實習就是廉價勞動力?
秀下這幾天的勞動成果 無指手套 - 棒針作品秀 - 棒針交流-毛衣編織天地 - DIY手工...

TAG:歷史 | 未來 | 勞動者 | 勞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