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滅與顛覆:重重迷霧籠罩下的全球金融危機真相(第三、四章)
158歲的雷曼48小時內突然破產,世界第三富國冰島一夜「國家破產」,曾經讓世界籠罩在誰是全球金融危機下一張牌的恐懼之中。然而,經過10個月漫長等待,人們卻沒有等到下一張多米諾骨牌,沒有下一個雷曼,沒有下一個冰島,沒有東歐債務危機,更沒有金融危機第二波。有關危機的一切都成了過眼煙雲。
全球金融危機這副看不懂的多米諾骨牌戛然而止,是在等待羅傑斯預言下一個危機——美元危機或貨幣危機?一場鬧劇?為什麼美國要主動引爆這場危機,又主動地結束這場危機?這場危機是真的不可避免,還是一系列偶然的巧合、一系列不得不犯的錯誤所致,抑或是美國忽悠全人類的荒誕遊戲?
2008年11月19日,在荷蘭陸瓦爾登市,來自17個國家的88名骨牌愛好者,為創造了415萬張多米諾骨牌被推倒的新的世界紀錄而歡呼雀躍。殊不知,全球金融危機正把全球帶入巨大的多米諾骨牌效應的恐慌中。
眾所周知,多米諾骨牌效應的可怕之處在於毀滅性,只須
推倒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就可以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使一個相互聯繫的龐大而複雜系統瞬間崩潰,而且崩潰一旦開始就不可逆轉、無法阻止。
主流媒體筆下全球金融危機是一副看不懂的多米諾骨牌。全球化、流動性過剩、金融衍生品泛濫及監管缺位、華爾街貪婪,乃至美國過度消費與中國過度儲蓄等,這些不可改變或難以改變的因素都可以導致全球金融危機。倘若如此,人類豈不會沒完沒了地遭遇金融危機?其實,多米諾骨牌崩潰的關鍵在於第一張骨牌,而美國政府正是導致全球金融危機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索羅斯說,最大的風險是不確定。
索羅斯還說,全球金融危機「最大的不確定性在於美國政府要如何應對當前的困境」。
這就是多米諾骨牌的殘酷。一切取決於第一張骨牌。而人類對於多米諾骨牌的愚昧主要有兩種,要麼無視第一張骨牌與其他骨牌之間巨大的實力不均衡,以為骨牌之間與生俱來的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利益制衡,可以無限期地推遲多米諾骨牌崩潰;要麼把多米諾骨牌崩潰歸結於不可改變因素,結果一次次為多米諾骨牌崩潰埋單。
如果說,冷戰結束形成了國際政治多元化格局,促進了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使世界各國的關係變成多米諾骨牌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那麼,全球金融危機不僅顛覆了多元世界格局,而且使美國與其他國家的關係變成第一張骨牌與其他骨牌之間的關係。如果第一張骨牌真的轟然倒下,那麼隨之而來就是多米諾骨牌的效應,就是德國財政部長所說的「天塌了,大家一起完蛋」。但是,如果第一張骨牌是以假摔的方式轟然倒下,而後自己迅速爬了起來,那麼多米諾骨牌的效應就是西方諺語中的諾亞方舟,即美國躲進了諾亞方舟,把全世界都拋到滔滔洪水之中。
兩種不同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可能導致各國救市策略的完全不同,如果全球金融危機使美國遭重創,那麼,各國原來的發展模式,尤其是以出口導向為基礎的亞洲發展模式需作重大調整,反之,如果美國還是原來的美國,或許各國只要繼續採用原來的發展模式,等美國經濟復甦來拯救全世界即可,各國依然可以重回原來的全球化軌道。
至於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究竟對美國及世界意味著什麼?只需把現狀與大蕭條作一比較,就可一目了然。1. 全球金融危機:大蕭條再現?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或許是人類歷史上最恐怖的一頁,道瓊斯指數兩年半跌去90%,全球工業生產倒退20~30年,1932年工業總產值較1929年下降362%,美國6000家銀行倒閉,失業率高達25%,物價暴跌33%,國際貿易縮減40%。在這次大災難中,數以千計的人跳樓自殺,其中一天有11名金融家自殺。
2009年3月,世界銀行預測,全球經濟2009年將出現二戰以來第一次負增長。
全球金融危機引發的大衰退,是不是意味著大蕭條再現?
大蕭條的謊言
希特勒有一句名言:謊言重複千遍就是真理。
從某種意義上講,希特勒一度的成功源於德意志民族相信了他的謊言,而希特勒最終的失敗是因為全世界不相信他的謊言。
60多年後的今天,大蕭條的謊言已把全球經濟拖入衰退,大蕭條最終能否變成現實,某種意義上取決於全世界是否相信這一謊言。
索羅斯也有一句名言:預期改變世界。也就是說,謊言重複千遍,確實可以成為真理。因為,當人們都相信了謊言,並改變自己的預期和行為的時候,謊言所描繪的虛假的現實,就可能會變成真實的現實。
今天的世界是否真的會出現像1929年那樣的大蕭條,好像並不需要相似的數據支撐,只要不停地用大蕭條、大危機、大崩潰,撲天蓋地「轟炸」,讓全世界相信大蕭條一定會來即可。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媒體是渲染大蕭條的主力,在報紙上和互聯網上大量發表大蕭條時期的新聞圖片並配以聳人的標題。《華爾街日報》說,最近全球許多人似乎已開始確信經濟將陷入長期衰退。包括《經濟學家》在內的眾多西方媒體都將這次金融危機與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相提並論。美國《時代周刊》乾脆把它稱為「大蕭條20」,理由是,兩次危機都始於金融領域,兩次危機都具有經濟增長放緩和失業率上升的兩大特徵。林登?拉魯旭甚至認為目前是美國歷史上「最糟糕的時期之一」,比1929年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當年大蕭條波及的主要是美國和德國,但現在已蔓延至整個世界。全球金融危機是不是「大蕭條20」?數據最能說明問題。
失業率數據比較:
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中,德國失業率曾高達438%,在危機發源地美國,1370萬人失業,失業率25%。
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5月份失業率為94%,美國失業人口約1000萬人。
英國2009年5月底的失業率為48%。2009年初德國失業率為73%。這些數據遠不能與當年大蕭條失業率相提並論。更何況,兩位數失業率才是經濟進入蕭條的指標之一。
經濟衰退數據比較:
1929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1040億美元,到1932年只剩下580億美元了,三年減少近一半。
大蕭條中,世界工業生產總產值下降36%,世界貿易縮減40%。
直到2009年5月美國宣布季度最高負增長62%,但是,2008年美國GDP為13%,仍為正增長。日本2008年四季度負增長127%,是唯一達到兩位數季度負增長的發達國家。據預測,2009年美國、日本、歐元區負增長2%。
金融領域數據比較:
1929年到1932年近三年間,道瓊斯指數經歷了一個最大跌幅近90%的調整,截至2009年3月道指
一年半時間最大跌幅約55%。大蕭條中美國銀行三年破產6000家,而2008年美國銀行破產25家,2009年前三月19家銀行破產。歐美政府承諾,不讓一家大型金融機構破產。2009年3月初道瓊斯指數跌破7000大關創12年來新低,引起市場恐慌。這究竟是道瓊斯指數先知先覺發出經濟大衰退大蕭條的警告,還是有人用道瓊斯指數來製造大蕭條的預期,引導大蕭條的出現?
據統計,歷史上道瓊斯指數與美國經濟衰退的關聯度不超過50%。
以上數據比較說明,大蕭條重演不過是一個嚇人的謊言。
美國搶衰退第一,意欲何為
截至2009年1月,全球可以認定的只有美國、英國、日本、歐元區、香港等極少數國家和地區正式進入經濟衰退。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一反常規搶先宣布進入經濟衰退。
2008年12月1日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突然宣布,美國經濟早在一年前的2007年12月份就已經陷入衰退。其理由是,美國2008年經濟活動的下滑符合衰退的標準。2008年,美國就業人數已經減少了120萬人,這是判定衰退開始的最大因素。於是,遲遲未進入衰退的美國搖身一變成為第一個進入衰退的國家。
作為認定美國經濟衰退的民間權威機構,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此次突然宣布美國進入衰退,有兩大疑點:其一,按照連續兩個季度經濟負增長這一公認標準,2008年三季度美國才出現第一次經濟負增長(-01%),在四季度數據尚未出台之時,就搶先宣布進入經濟衰退,證據不足;其二,追認2007年12月份就已經陷入衰退,而當時連一個季度的經濟負增長還未出現,何言陷入衰退?
在英國、日本、歐元區在2008年二季度、三季度持續負增長,正式宣布進入經濟衰退之後,作為金融危機策源地的美國急於把自己打扮成經濟衰退最早受害者,是為了避免落下嫁禍於人的口實,還是為了進一步強化全球經濟衰退預期,還是為美國經濟率先復甦埋下伏筆?2. 全球金融危機:看不懂的多米諾骨牌全球金融危機之所以帶來巨大的恐慌,源於人們擔心多米諾骨牌效應沒完沒了不可收拾。
既然金融危機的第一張骨牌是由美國推倒的,新世紀金融破產引發了次貸危機,雷曼破產引發了金融危機,那麼花旗銀行國有化會不會引發金融危機的第二波?通用汽車破產會不會引發經濟危機?
金融危機的多米諾骨牌恐慌還在於,不知道誰是下一張骨牌?不知道誰是最後一張骨牌?
比如金融危機的企業多米諾骨牌,無論是過去的新世紀金融、「兩房」、貝爾斯登、雷曼,任何一家倒與不倒,還是未來的AIG、花旗、通用汽車,誰將成為下一個雷曼,都不是市場說了算,而是美國政府說了算。乃至金融危機的國家多米諾骨牌中,誰將成為下一個冰島,某種意義上也是美國政府說了算。
同樣,要回答誰是最後一張骨牌,危機何時終結?先要搞明白誰是第一張骨牌?誰推倒了第一張骨牌?
金融危機為什麼發生在美國?為什麼發生在2008年,為什麼美國這個監管最嚴的市場,干預能力最強的市場,推倒了金融市場崩潰的第一張骨牌?
最令人困惑的是,經歷了長達兩年的救市,
為什麼美國越救危機越大?救市方案的錢越來越多?救市的錢越多,說明危機就越嚴重,而與此同時,救市的方案越來越模糊,可行性越差,解決問題的不確定性越大,市場就越恐慌。
保爾森的7000億美元的拯救金融機構計劃,擊潰了道瓊斯指數的11000點防線。奧巴馬的7870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與蓋納克的10000億美元穩定金融機構計劃,又一度擊潰了道瓊斯指數7000點防線。美國的救市會不會變成無底洞?
「絕大多數美國人都相信美國政府會經常犯一些愚蠢的錯誤。」一位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如是說。可為什麼美國政府會在關鍵的時刻,在關鍵的問題上犯重複性的錯誤?奧巴馬似乎在重複布希的錯誤。或許因為奧巴馬處理危機的班子仍是布希的那伙人,美聯儲主席仍是伯南克,財政部部長蓋納克,是原來的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是布希處理金融危機的三個核心人物之一,另外兩個一個是伯南克,一個是保爾森。有人說道指跌破7000點大關是華爾街與奧巴馬對抗,不買他的賬,因為民主黨不代表華爾街利益,而代表中產階級利益。筆者認為也不排除華爾街與奧巴馬一起演雙簧的可能。
多米諾骨牌有兩大特點:一是高槓桿效應,只要推倒了第一張骨牌,就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引發一系列骨牌倒塌的連鎖效應,產生無法想像的衝擊力與破壞力;二是不可抗拒,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瞬間崩潰,人們來不及阻止,也無從下手阻止。
而金融危機的多米諾骨牌與一般的多米諾骨牌相同之處是,利用高槓桿效應,很小的力量導致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崩潰,但二者又有著本質的不同,首先,多米諾骨牌效應,是一次性傳導和單向傳導。而次貸危機傳導到金融危機,又傳導到經濟危機,最後傳導到社會危機,這個過程既可以多次傳導,又可以反向傳導。
其次,多米諾骨牌效應,是一個封閉系統,除了推倒第一張骨牌需要外力外,其餘骨牌的倒塌完全依靠對第一張骨牌衝擊力的傳導放大,且這一傳導呈幾何級數放大,而金融危機是個開放系統,每一張骨牌的倒塌,除了傳遞第一張骨牌的衝擊外,幾乎都得到外力衝擊的協助。換句話說,金融危機的每一張骨牌,與其說是「不得不倒」,不如說是人為推倒的。
由此而來的問題是,全球金融危機究竟是由於諸多必然或偶然因素不得不倒的多米諾骨牌,還是精心策劃、人為導演的一切驚天大戰?
格林斯潘,預測危機,還是製造危機?
為什麼美國的媒體竭力渲染大蕭條來臨?
為什麼格林斯潘早在2007年2月就開始唱衰美國經濟,稱美國有1/3的概率進入衰退。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全球經濟2003—2007年尚處於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期,為什麼2008年突然進入衰退,乃至演變成二戰以來最嚴重衰退?究竟是格林斯潘先知先覺,還是要改變全球的預期,製造危機?索羅斯認為,格林斯潘是個擅長「操控市場」的人。由此推論,格林斯潘製造危機的可能大於先知先覺的可能。
索羅斯的反身性理論認為,人類社會中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的發生,並非自然界中四季更迭那樣不可抗拒,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恰恰相反,金融危機、經濟危機都是受人們的預期影響而變化。比如當人們擔憂信用危機的時候,信用危機就可能發生,當人們擔心經濟危機的時候,經濟危機就可能發生。比如雷曼破產時,金融機構都擔心自己的交易對手會成為下一個雷曼,這樣信用危機就發生了。反過來,如果沒有雷曼破產,也就沒有這種擔心,也就不會發生信用危機。經濟危機也是一樣,當大家都擔心自己會失業時,就會主動地減少消費,這樣就會造成生產的過剩,以及企業的利潤下降或虧損,進而導致更多的人失業,導致消費的進一步下降。這種惡性循環可以自我強化的方式進行下去,最終導致經濟危機的發生。這時候人們對危機的擔心,或者說是悲觀的預期對危機的形成起決定性的作用。全球金融危機真的不可避免?
1873—1907年平均7年一次經濟危機,二戰後30多年平均五六年一次經濟危機。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垮台後,國際金融危機平均四年一次,是否意味著周期性經濟危機、金融危機不可避免?
人類的思維方式有一種確定性思維的習慣——世上萬物的變化總要尋求其規律,研究這些現象出現的必然性。
傳統經濟學關於經濟規律的客觀性,《資本論》關於資本主義經濟不可避免的論述,使人們相信周期性經濟衰退的不可避免。由此推論,經歷了2003—2007年全球經濟高速增長之後,必然會出現周期性經濟危機。
人們同樣相信,周期性金融危機的不可避免。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危機發生了9次,平均四年一次,尤其是1987年10月19日全球股市黑色星期一,引起金融危機十年輪迴宿命,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7年次貸危機,莫非下一場金融危機是2017年?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垮台前,國際金融危機為何極為罕見呢?
筆者認為,所謂周期性經濟危機、周期性金融危機的不可避免,是以制度存在缺陷,政府放棄干預或干預失敗,甚至政府故意利用危機進行結構調整為前提的。
值得深思的是,周期性危機的不可避免,是看得見手的失職,還是看不見手的貪婪?是人性的周期性心理共振,還是政策的周期性輪迴?
是華爾街的貪婪導致危機不可避免?
應當承認,人性的貪婪也好,華爾街的貪婪也好,都是人的本性,是不可改變的。而且,貪婪與恐懼的周期性交替循環,導致金融市場的暴漲與暴跌的輪迴,以及經濟的繁榮與蕭條的輪迴。但是這種人性弱點與道德風險是可以用制度或法律來控制的。如果這種貪婪沒有得到應有的控制,形成危機的隱患,那隻能說明政府的失職。金融市場任何情況下都是預期市場,市場經濟在特殊情況下也是預期經濟。通過改變預期可以操縱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的波動。利用名人效應、傳媒的話語霸權乃至政府干預,都可以改變預期,也可以形成並強化預期。如果我們把經濟危機、金融危機的發生,比做多米諾骨牌效應的話,那麼,一旦危機形成,政府及時進行危機干預至關重要。危機干預可以通過改變市場預期,阻止危機形成、發展。是制度缺陷導致危機不可避免?
制度缺陷導致危機分為兩類,一類是某些國家金融市場的某些制度缺陷導致的金融危機。比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策源地的泰國。由於實行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而外匯儲備與外債水平接近,外資出逃時出現匯率危機。當泰國央行的美元儲備,不足以按盯住美元的匯率支付外資出逃時產生的大量兌換美元要求時,泰銖不得不放棄盯住美元的匯率,大幅貶值。固定匯率的制度缺陷提供了匯率危機的可能性,但匯率危機能否形成,關鍵在於政府干預能力。比如同樣實行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的香港,依靠強大的外匯儲備及外匯基金入市干預,取得了1998年港元保衛戰的勝利。
制度缺陷導致的另一類危機是,由於攻擊方制度優勢,也可導致危機的不可避免。
美國利用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與國際結算貨幣的優勢,及美聯儲的事實上全球央行的地位的優勢,利用美元減息周期與加息周期的輪迴,製造弱勢美元與強勢美元周期的輪迴,導致周期性金融危機的輪迴。
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9次金融危機,都與弱勢美元與強勢美元周期的變化密切相關。比如前8次危機,都是先用弱勢美元周期引導熱錢流入新興市場,製造新興市場泡沫,而後再用強勢美元周期引導熱錢迴流美國,導致新興市場泡沫破裂引發金融危機,比如,1985年日元幾個月大幅升值40%,從1美元兌250日元升到1美元兌149日元,啟動弱勢美元周期,受日元大幅升值影響,1987—1989年日本股市3年漲3倍,日本東京的房地產總值竟可以買下整個美國房地產。日本泡沫破裂後,日本央行將利率從5%降到零利率,仍無法刺激經濟復甦,形成零利率的「流動性陷阱」,加上政府財政刺激計劃幾度推出,都未達到應有效果,使日本經濟陷入持續20年低迷。
再比如,1997—2001年強勢美元周期(美元指數從88到121,大漲30%),先引爆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而後又打造2000年美國互聯網泡沫。而2001—2008年上半年弱勢美元周期(美元指數從121到70,大跌40%),以超長的弱勢美元周期,形成前所未有的全球流動性過剩,成為第9次金融危機,即2007—2008年次貸危機及全球金融危機。值得注意的是,前8次金融危機屬於區域性金融危機,或以新興市場為主,或以成熟股市為主,而第9次金融危機,由於有史無前例的全球流動性過剩支撐,催生全球股市、房市、債市、大宗商品市場、場外金融衍生品市場泡沫,而2008年下半年開始的強勢美元周期,成為全球股市、房市、商品泡沫破裂的重要誘因。2008年8—10月美元指數大漲30%,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全面崩潰,這些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歷史的必然。大蕭條已被送進歷史博物館
所謂周期性經濟危機的不可避免,是指政府不干預的背景下,自由市場經濟周期性地以危機的方式自我調整,換言之,周期性危機是一種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自我複製或自我輪迴。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正是政府不干預的反面典型。當時美聯儲在危機開始後繼續實行5%利率的緊縮政策,緊縮市場流動性,使經濟危機不斷加劇,最終演變成長達十幾年的大蕭條。大蕭條是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的經典之作,也成為這一毀滅性黑天鵝事件的掘墓人。大蕭條的慘痛教訓,令各國政府、央行嚴陣以待,隨時準備釋放流動性反危機,避免大蕭條再現。而對於全球金融危機引起的經濟衰退,各國央行已開始的聯合干預,釋放大量流動性,今天大蕭條的謊言難以變成現實,就是凱恩斯主義下各國政府的強力反危機措施的效果。當年大蕭條是由於各國政府的貿易戰錯誤,以及當時銀行制度缺陷(比如銀行破產無人干預導致數千銀行破產),今天各國政府均表示不會重蹈覆轍,絕不允許大蕭條重演。從這個意義上,大蕭條已被送進歷史博物館了。
儘管經濟周期的上行下行波動不可避免,但在政府反周期反危機政策干預下,周期性經濟危機是有可能避免的。比如,中國出現了長達30年的平均年增長98%、通脹6%的持續增長周期;美國經濟在格林斯潘主持美聯儲期間出現了長達18年的持續增長周期。
正如索羅斯所說,政府不能阻止泡沫的發生,但是可以阻止泡沫演變成不能忍受的危機。
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前8次金融危機大多數在不同的地區輪流發生,而不是在一個地方重複發生,這恰恰說明經歷了一次危機之後,政府的防範危機的能力以及監管能力提高,這就可以避免下一次危機的發生。比如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東南亞國家普遍增強了外匯儲備,因此,本次全球金融危機對東南亞的影響遠低於東歐。而東歐之所以成為此次金融危機重災區,在於其過度依賴外資,外匯儲備不足,在外資大規模撤離時,引發貨幣危機,被稱為亞洲金融危機在東歐的重演。3. 偶然的巧合,還是精心策劃的陰謀3 全球金融危機:一系列偶然的巧合,還是精心策劃的陰謀
全球金融危機:一場準備了10年的崩潰
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前8次危機屬於傳統的金融危機。傳統的金融危機主要表現為一個金融市場、一個金融領域甚至一個金融交易品種的危機,或是一個國家一個區域金融危機。
歷史上金融危機可以分為三類,貨幣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貨幣大幅貶值)、銀行危機(銀行資不抵債或流動性支付困難)、債務危機(1998年俄羅斯拒絕償還債務)。全球金融危機不僅表現為貨幣危機(歐元、盧布及東歐貨幣大幅貶值)、銀行危機(歐美銀行資不抵債或流動性支付困難)以及債務危機(冰島、巴基斯坦、英國及東歐債務危機)三者的疊加,還表現為場外金融衍生品的危機,以及全球資產泡沫破滅的危機。
全球金融危機,意味著傳統的金融危機上升到整個虛擬經濟(幾乎所有國家、所有金融市場、所有金融產品)的危機。
既然次貸危機、全球金融危機,並非如客觀規律不可避免,那麼,次貸危機、全球金融危機的發生,是由於精心策劃的陰謀,還是一系列未知的偶然的巧合?
次貸危機這副多米諾骨牌之所以愈演愈烈,演變成殃及所有金融市場所有國家的全球金融危機,除了市場這隻無形之手的推波助瀾外,幾乎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一隻有形之手的推波助瀾。
多米諾骨牌的崩潰效應之所以表現出巨大殺傷力,在於傳導速度之快,傳導路徑之複雜。從多米諾骨牌第一張牌被推倒,只需轉瞬之間,在人們來不及作出反應之時,整個系統已經整體崩潰。然而,如果全球金融危機這副多米諾骨牌,從2007年4月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宣布申請破產保護,次貸危機爆發開始,到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為什麼用了長達一年半的時間?如果從1998年在格林斯潘、美國財政部長魯賓等人推動下,美國國會廢除了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權開始,從1997年摩根大通研製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CDO開始,為什麼用了長達10年的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9月恰恰是摩根大通凍結最大CDO承銷商之一的雷曼資金賬戶,把雷曼逼入絕境。這與其說是偶然巧合,不如說這是一場準備了10年的多米諾骨牌崩潰。誰在主導全球金融危機的多米諾骨牌
2009年2月17日,奧巴馬在
鑒署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的同時,又宣布啟動2750億美元的計劃,用於解決次貸危機。據悉,美國已投入與擬投入救市開銷達128萬億美元。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倒退兩年前,為什麼2007年4月美聯儲非要讓新世紀金融公司回購幾十億美元呆賬而導致破產,引爆次貸危機?總額12000億美元的次級抵押貸款(其中大多是以國家信用隱性擔保的房利美、房地美提供的)出現大量壞賬,為什麼美國政府不早些出面埋單拯救「兩房」?
美聯儲的辯護是,當時認為新世紀金融公司破產只是個別金融機構的非系統性風險。但是,還有一種解釋是,因為次級債最大買家為歐洲金融機構。一德國銀行稱,已暴露的8000億美元次級抵押貸款的壞賬,80%以次債衍生品方式被歐洲金融機構購買。直到次貸危機爆發一年半之後的2008年9月,美國財政部接管房利美、房地美,才使二者擔保的次級抵押貸款的信用得以維持。與此同時,美國財政部接管AIG,也使AIG提供信用違約掉期(CDS)的信用得以維持。
無獨有偶,讓雷曼兄弟公司破產主動引爆全球金融危機,與讓新世紀金融公司破產主動引爆次貸危機可謂異曲同工,還是想把危機轉嫁他人。因為資產6000億美元的雷曼兄弟,大部分債權人為非美金融機構和個人。
當然,主流觀點還是會把新世紀金融、雷曼兄弟破產歸於偶然的巧合或失誤。問題是,從次貸泡沫的孕育放大到次貸危機引爆,直到次貸危機升級為全球金融危機,至少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巧合或失誤,誰敢相信聚集了全世界最聰明的腦袋的華爾街與華盛頓會犯一系列低級錯誤?誰敢相信華爾街掌舵人出身的保爾森與研究大蕭條出身的伯南克這對夢幻組合,會因為一系列低級錯誤引發全球金融危機?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聯儲就開始放鬆次級債監管,允許浮動利率並取消利率上限,難道沒想到為次級債這隻未出籠的老虎裝上吃人的牙齒?
借互聯網泡沫破滅與「9?11」事件的巧合,美聯儲啟動2001—2003年的減息周期,利率降到近60年來最低水平的1%,並在1%維持了一年之久,格林斯潘難道沒想到超低利率會導致房地產泡沫、次貸泡沫的孕育放大?2004—2006年美聯儲進入加息周期,17次加息加到525%,如此激進的持續加息,格林斯潘與伯南克難道沒想到會引爆房地產泡沫、次貸泡沫破滅?巧合的是,為什麼格林斯潘一卸任當上對沖基金顧問,一切問題就都想到了。格林斯潘2007年2月就預言次貸危機使美國經濟有1/3概率進入衰退,2008年又一言九鼎地把次貸危機升級為「百年一遇的危機」?再看保爾森與伯南克這對夢幻組合的表現。2006年美國房價跌了一年。
這是二戰結束以來第一次,警示了房地產泡沫破滅,2007年4月新世紀金融破產引爆次貸危機,然而,美聯儲直到2007年9月開始第一次降息,直到2008年1月花旗、美林巨虧,道指11000點危急,才大幅降息。
2008年9月中旬保爾森拒絕拯救資金缺口僅60億美元的雷曼兄弟,卻決定動用850億美元(累計動用2000億美元)接管AIG,這又是為什麼?是因為AIG提供次貸衍生品信用違約掉期(CDS),AIG破產可能導致衍生品市場崩潰?還是因為AIG是高盛的第一交易對手,AIG破產會拖垮高盛?再有高盛成為五大投行中唯一全身而退者,與保爾森高居財政部長有無瓜葛?
為什麼正巧國會討論保爾森7000億美元購置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方案時,AIG高管去豪華會所度假曝光,於是眾議院以壓倒多數否決保爾森方案,正巧導致道指11000點破位,而國會再次表決即順利通過保爾森方案?為什麼救市方案通過後,
保爾森正巧擅自把用於購置不良資產的7000億美元改為注資參股金融機構,並以沒有價值為由取消購置不良資產的方案,而幾個月後,新財長蓋納克又再次拿出金融機構不良資產購置方案,而且動用資金從7000億美元變成上萬億美元?為什麼討論蓋納克方案時,AIG又出現發放165億美元獎金風波來干擾?俗話說,無巧不成書。誰敢相信一系列偶然的巧合導致次貸危機爆發並升級為全球金融危機?
被無數問號籠罩的全球金融危機,也許只能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大蕭條20版」,是一系列市場主體的失誤的偶然巧合所致的超預期的毀滅性黑天鵝事件,一種解釋是「金融珍珠港」或「金融9?11」,因為冥冥之中有一種神秘的人為力量主導這場危機。只不過,攻擊者由山本五十六統率的日本艦隊、拉登指揮的基地恐怖分子,變成了華盛頓、華爾街決策層引領下的全球對沖基金,攻擊目標由美軍太平洋艦隊、美國的象徵世貿雙塔變成由華爾街為中心的全球金融市場。4. 撬動全球金融危機的超級槓桿4 次級債為什麼成為撬動全球金融危機的超級槓桿
四道防火牆:次級債由魔鬼變成天使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次級債為什麼成為撬動全球金融危機的超級槓桿?
眾所周知,次級債泡沫是全球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其實,次級債泡沫,既是美聯儲製造的,也是美聯儲捅破的。
次級債上游聯繫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房地產市場,下游聯繫股市、債市、期市、場外金融衍生品市場,而且次級債最大買家為歐洲金融機構,次貸危機既可以把美國次級債危機轉嫁歐洲金融業埋單,又可以藉機打擊歐洲股市、歐洲經濟以及歐元,次級債作為全球金融危機的超級槓桿可是個絕妙的選擇。
然而,要啟用這一超級槓桿並非易事。次級債有四道防火牆,從而把高風險高收益的次級債打包成低風險高收益產品,
從魔鬼變成天使。
這四道用於風險控制的防火牆,第一道防火牆是國家信用隱性擔保,總額約12000億美元的次級抵押貸款,大多是以內含國家信用隱性擔保的房利美、房地美髮放的。華爾街投行購買這些次級抵押貸款後,再包裝成次級債,拿到債券市場銷售,美國三大評級公司給低風險高收益的次級債的信用評級與美國國債相同。第二道防火牆,低利率與高房價的背景下,次級抵押貸款是優質貸款,次貸違約率僅1%。即使次貸買房人喪失還貸能力,也可以在房屋增值後出售房屋賺差價,或在房屋增值後再次抵押更多貸款以新貸款還舊貸款。第三道防火牆,即使在房價下跌利率上漲的背景下,次貸買房人違約不再支付按揭,次級債風險上升,負責承銷次級債的投行還可以按合同要求次級抵押貸款機構回購次級債。第四道防火牆,購買次級債的金融機構,除了可在市場上出售轉讓這些次級債外,也可以通過提前辦理,由全球最大保險公司AIG提供的信用違約掉期(CDS),即可由AIG對出問題的次級債提供全額理賠。次級債的四道防火牆是怎麼倒下的
首先,從放鬆監管、放棄監管開始。次級抵押貸款對買房人的高風險,是在享受兩年期3%的優惠利率以及只付息不還本這一超低月供結束後爆發的。早在1980—1982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兩個法案,就取消了美聯儲規定的利率上限,允許使用可變利率。美聯儲對商業銀行及次級抵押貸款機構,向無首付、無信用記錄、無固定收入的「三無」買房人發放實行浮動利率的次級抵押貸款,未盡監管之責,從而為次級抵押貸款出現大批壞賬埋下隱患。
第二招,持續加息終結房地產牛市。據統計,歷史上美國房市年均漲幅2%,低於通脹率,2000—2005年美國房地產上漲100%,泡沫並不算太離奇。然而,2004—2006年美聯儲兩年持續加息17次,利率加到525%,次級抵押貸款無利率上限的浮動利率達到8%~10%,相當於兩年期3%優惠利率的3倍後,終於引發房地產泡沫破滅,2006年美國房地產持續下跌了一年,是二戰以來第一次。次級抵押貸款出現大批壞賬。
第三招最狠,2007年2月美國新世紀金融宣布2006年四季度預警,這本身沒有多大風險。但新世紀金融被迫回購幾十億次級抵押貸款壞賬後,
不得不宣布破產保護,終於引爆次貸危機。
作為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的破產,立即使最大的房地產按揭機構房利美、房地美陷入危機。然而,美國政府在新世紀金融申請破產保護後1年零4個月中,始終不明確對「兩房」信用的國家擔保,任憑「兩房」股價跌破1美元,鑒於市場對「兩房」破產之憂,以「兩房」發放並擔保的次級抵押貸款為重要標的次級債大跌,較2006年最大跌幅達80%。
第四招,2007年8月標普、穆迪對上千隻次級債降低信用等級,動搖次級債之信用根本,次級債暴跌,四道防火牆最後一道的倒塌,是因為只有300億美元資本金的AIG無力理賠子公司發行的6000億美元次級債信用違約掉期(CDS),這就是美國政府動用近2000億美元參股注資AIG,仍無法填滿AIG黑洞的原因。次級債最終成為撬動全球金融危機的超級槓桿。隨著四道防火牆的倒塌,次貸危機爆發了。
由於出現大批次貸違約,次級債狂跌,次級抵押貸款機構與以高槓桿融資承銷次級債的投行,以及開辦信用違約掉期的保險公司紛紛資不抵債破產或被政府接管,次貸危機最終升級為全球金融危機。5. 全球流動性危機打造全球金融危機超級大泡沫的誕生
全球金融危機是全球房市、股市、匯市、大宗商品市場、場外金融衍生品市場泡沫共同繁榮後的共同破滅。
經典的投資鍾理論認為,房市、股市、債市、期市會依次在不同時期進入繁榮與衰退。
1991—1995年中國內地就出現過這一現象。其中主要原因是中國內地流動性不足以支持多個市場共同繁榮,因此熱錢不同時期在不同市場流入流出,引發不同市場依次進入繁榮衰退。
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美元周期主導的9次國際金融危機,前8次之所以都是區域性金融危機,看上去是因為美聯儲利率政策變化引發強勢美元周期與弱勢美元周期輪迴,導致成熟市場、新興市場泡沫依次形成、破滅,實質上是因為20世紀全球的流動性不足以支持新興市場與成熟市場同時形成泡沫。因此,短期資本在新興市場與成熟市場之間,或不同地區新興市場的大規模進出,引發某一地區某一市場之流動性過剩與不足交替的危機,歷史上大宗商品市場與全球股市的走勢,也是呈反向的,此起彼伏、此伏彼起這一方面是因為大宗商品牛市以高通脹導致經濟衰退,股市低迷;另一方面也是全球流動性不足,不支持股市與大宗商品市場的共同繁榮。
但是,第9次國際金融危機,由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則不同,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全球流動性過剩與流動性不足交替的危機。
第9次國際金融危機與前8次危機形式上區別在於,前8次危機是單一危機,第9次危機則是次貸危機與全球金融危機兩個危機迭加組合。與前8次危機相似,次貸危機也是區域性金融危機,僅涉及美國、西歐,次貸危機的爆發也是美聯儲加息周期與降息周期交替所致。沒有2001—2003年持續27次降息降到二戰後最低利率1%,就沒有房地產泡沫、次貸泡沫形成,沒有2004—2006年持續17次加息加到5.25%,就沒有2006年房地產泡沫破滅,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問題是,為什麼全球金融危機比次貸危機的爆發晚一年半?
關鍵在於,前8次危機的爆發是由於美元強弱周期轉換,而美元強弱周期轉換,直接受制於美聯儲加息減息周期指引。也就是說,前8次危機的導火索控制在美聯儲手中。然而,第9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區別在於,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是由於美元強弱周期轉換,但美元周期轉換卻脫離美聯儲利率周期指引, 2001—2008年7月美元指數121-70的40%的貶值,並未因美聯儲2004—2006加息周期改變,同樣,2007年9月—2008年9月1年將利率從5.25%降至1%,卻無法阻止美元日元大幅升值引發美元日元套利盤恐慌性平倉,導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
總之,次貸危機爆發受制於美聯儲利率周期,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與美聯儲利率周期幾乎無關,第9次國際金融危機,給市場流動性的一大啟示是,在金融全球化時代,全球流動性是由全球央行與全球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共同創造,央行干預市場的能力大大下降。央行干預市場的主要工具是利率,按索羅斯的觀點,對於國際套利資本而言,「匯率的作用遠大於利率」。國際套利資本對匯率的操縱能力,遠大於央行對匯率的干預能力。
第9次國際金融危機與前8次危機本質區別在於,前8次危機主要是通過美聯儲創造流動性、收縮流動性實現的,是美元套利盤主導的區域性流動性危機,第9次國際金融危機是通過歐美日央行與全球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共同創造流動性、收縮流動性實現的,是美元套利盤、日元套利盤、場外金融衍生品共同主導的史無前例的全球流動性危機,形成史無前例的全球流動性過剩,為什麼2001—2008年上半年出現史無前例的全球流動性過剩?
索羅斯將全球金融危機首先歸咎為持續孕育放大20多年的超級金融大泡沫,歸咎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方面歐美央行為防範經濟危機不斷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一方面金融機構創造成千上萬種場外金融衍生品,以30倍高槓桿進行場外金融衍生品交易,打造相當於全球GDP 10倍、規模幾百萬億美元場外金融衍生品市場。
然而,筆者認為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是日元套利盤、美元套利盤。
2001年以來日本央行接受克魯格曼建議,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大量釋放零利率日元,金融機構利用日本商業銀行30倍融資高槓桿,以及2001年7月—2008年上半年日元匯率在110日元上下10%窄幅波動的時機,以高槓桿創造日元套利盤,同時利用2001年7月—2008年上半年美元指數40%跌幅的負利率的時機,創造美元套利盤。當持續7年創造規模10萬億美元以上的日元套利盤、美元套利盤,進入債市、股市、股指期貨,以10倍槓桿進入匯市、大宗商品市場時,導致2001年11月—2008年7月CRB指數181-614商品大牛市及2002—2007年全球股市大牛市,導致2001—2007年國際金融市場出現的史無前例的共同繁榮,國際金融市場市值大幅增長,創造流動性。為什麼史無前例的全球流動性過剩又突然變成流動性不足?關鍵在於一方面6000億美元資產的雷曼突然宣布破產保護,導致場外金融衍生品市場的16000億美元交易對手合約被凍結,引發場外金融衍生品市場崩潰,金融機構為流動性在全球套現資產的恐慌性平倉,導致國際金融市場全線大跌,另一方面,日元美元匯率同時大幅升值20%~30%,日元創13年高點,美元收復兩年跌幅,套利成本急升與套利對象全線急跌,引發日元套利盤、美元套利盤賣出一切買回日元美元的恐慌性平倉,導致國際金融市場全線崩潰,日元套利盤、美元套利盤聯手恐慌性平倉盤,導致史無前例流動性過剩突然變成流動性不足。儘管全球央行為救市聯手注入數萬億美元的流動性,引發國際金融市場2009年上半年報復性反彈,但由於央行注入的流動性,遠不如金融機構回收的流動性與金融市場消滅流動性。因此,全球經濟復甦前,出現通脹的可能性要低於出現通縮的可能性。所謂全球流動性危機是指全球流動性泛濫與全球流動性不足的輪迴。
在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美聯儲作為事實上的全球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與各國央行聯合行動,用持續降息周期釋放流動性,用持續加息周期回收流動性。但是,全球金融危機下央行創造的流動性,遠不及金融市場及金融機構收縮的流動性。
有兩大因素導致全球流動性過剩走向全球流動性不足。
從廣義上講,美聯儲的利率政策僅是影響全球流動性的一個導火索。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在牛市中創造的流動性遠高於央行提供的流動性。史無前例的全球流動性過剩與史無前例的全球資產泡沫放大,如影相隨,金融機構以幾十倍高槓桿融資,又以幾十倍高槓桿進行場外金融衍生品交易,實現流動性雙重創造,放大,同樣,金融市場也以市值劇增,泡沫放大,創造流動性。
同樣,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在金融危機中失去的流動性,也大於央行提供的流動性,因此,全球金融危機必然導致全球流動性泛濫變為全球流動性不足。一方面,2007—2008年全球金融市場全面崩潰,尤其是幾百萬億美元的場外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崩潰,直接消滅了大批流動性,更為嚴重的是,金融機構或破產或轉型或追求資產安全,紛紛在場外金融衍生品上去槓桿化,使全球央行釋放的流動性陷入「流動性黑洞」,使全球陷入流動性枯竭。另一方面,出於對全球金融危機、經濟衰退的擔憂,2008年歐美消費大幅下降,導致中國及亞洲國家的出口大幅下降,生產及信貸大幅減少以及銀行的惜貸,也會引發全球流動性枯竭。6. 場外金融衍生品怎麼變成金融核武器的6 高槓桿率:場外金融衍生品是怎麼變成金融核武器的
高槓桿率:風險無限大
巴菲特曾說,金融衍生品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那麼作為對衝風險工具問世的金融衍生品是怎麼變成金融核武器的?
金融市場發展到今天,單一基礎金融產品形成的股市危機(1987年股災)、債市危機(俄羅斯、拉美債務危機)、匯市危機(比如美元危機)、大宗商品危機(比如石油危機),一般只會形成地區性的金融危機,不會形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因為,長期資本可以通過跨市場的投資組合,規避單一市場風險,短期資本可以通過跨市場的流動,規避單一市場風險,而且資本還可以用不同金融衍生品對沖不同市場風險。
但是,當市值幾百萬億美元的場外金融衍生品出現信用危機時,當從事場外金融衍生品創新的金融機構破產或出現信用危機時,那麼,全球金融危機就難以避免了。
顧名思義,金融衍生品是以基礎金融產品(股票、債券、外匯、貸款)為標的衍生出來的產品。比如股指期貨、商品期貨、抵押貸款債券。金融衍生品問世的初衷是為了對沖基礎金融產品的波動風險,比如持有房地產抵押貸款的銀行擔心房價下跌,通過優惠價出售房地產抵押貸款債券。
眾所周知,債券是基礎金融產品中風險最低的,尤其是以國家信用擔保的債券或被評為高等級的債券。那麼,被評為與國債相同信用等級、低風險高收益的次級抵押貸款債券是怎麼變成金融核武器的?禍起高槓桿率。
因為流動性泛濫是由幾十倍高槓桿率創造的。一般的場內金融衍生品期貨、期權最高槓桿是10倍槓桿,即10萬元保證金可作100萬元金融衍生品交易。但是,場外金融衍生品交易,實行30倍的高槓桿率。場外金融衍生品市場十幾萬億美元保證金支撐著五六百萬億美元的市值、交易額。雷曼兄弟破產與採用30倍的高槓桿率密切相關,雷曼200多億美元資本管理6000多億美元金融資產(主要為場外金融衍生品),30倍高槓桿使雷曼處於資本充足率3%這一最低監管標準之上,只要資產價格稍有變動,資本充足率就低於3%了,而實際上,場外金融衍生品交易不止幾十倍高槓桿率。因為華爾街投行還創造了衍生品的衍生品(COD平方),衍生品的衍生品的衍生品(COD立方)。
從2002年到2007年年底,隨著資產價格的大幅飆升,槓桿的比例也大幅上升。全球信用創造與實際貨幣供給的比例在2002—2007年平均為423倍,而在1980—2000年,該數字只有45倍。
高槓桿率:金融帝國的掘墓人
為什麼次貸危機推倒的不僅有新世紀金融、「兩房」等次級抵押貨款機構,還有AIG、花旗、富通等大型金融控股集團?這是因為在金融衍生品的創新過程中,各家金融機構為了能夠提高自己發行產品的信用等級、降低資本金和保證金要求,都用集團公司的信用、資本金為子公司擔保。
AIG用集團信用為子公司AIGFP的所有借款和表外負債提供無條件擔保,AIGFP發售在外的CDS名義總額達到了5800億美元,而集團公司的資本金只有300多億美元。因此,迄今美國政府注資2000億美元仍填不滿AIG的巨虧。這些金融控股集團,以集團資本的高槓桿支持業務無關聯的多個金融子公司發展,在一般情況下是分散風險超常規發展的捷徑。但金融危機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全線崩潰、失靈時,子公司風險同時爆發,導致金融帝國崩潰。雷曼旗下有三家商業銀行,AIG每年有400多億美元的保費收入,富通集團有近千億歐元的存款,花旗吸收的存款更是達到8000多億美元,然而這些都不能對抗他們破產或被接管的命運——無論是保費收入還是存款資金,都不足以吸收金融創新業務的高槓桿風險。
在美國財政部動用3500億美元拯救金融機構後,金融市場流動性問題依然存在。而對於投行、對沖基金之類從事高槓桿率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機構,面臨的是隨著投行改換門庭為商業銀行後槓桿率下降,幾百萬億美元規模的場外金融衍生品市場上「去槓桿化」成為趨勢,歐美央行向市場注入的幾萬億美元,可能會掉進「流動性黑洞」。7. 華爾街:為了金錢把信用出賣給魔鬼信用危機使次貸危機升級為全球金融危機
古人云,殺人償命,欠債還錢,講的就是人的信用。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信用是市場尤其是銀行及金融機構的生命。因為商品市場上,一手交錢一手交貸,信用僅涉及商品的質量,而金融市場上,客戶一手交錢一手得到的是金融機構的金融產品合約。一旦金融機構失信,合約變為廢紙。
無疑,次貸危機之所以升級為全球金融危機,是因為華爾街為代表的歐美金融機構陷入全面的信用危機。起初,歐美央行通過大幅降息或持續降息,向銀行直接注入流動性,但卻掉入「流動性陷阱」,即央行不斷向銀行注入流動性,但金融市場流動性並未改善。因為銀行為了去槓桿化操作,為了資產安全,寧願不賺錢,也不肯向企業貸款,不肯向其他金融機構提供借款。可見所謂流動性危機背後是信用危機,因為企業信用、銀行信用、市場信用一齊出了問題。
次貸危機本質上是信用危機。這裡表面上是次貸借貸人的信用問題(借款不還),但根子是金融機構的信用問題(為什麼偏要給低信用甚至無信用的人提供次貸),而金融機構的信用問題,既牽扯了美國政府的信用問題(次貸的最大提供者房地美、房利美正是美國政府批准成立、隱含政府擔保並最終被政府接管的金融機構),又牽扯了整個華爾街的信用問題,發明、承銷次級債衍生品的主要是華爾街五大投行,美林集團是擔保債務憑證(CDO)頭號承銷商,美林最終以500億美元被美國銀行收購的原因是,2007年CDO滯銷導致美林200多億美元巨虧。2008年美林巨虧500億美元,幾乎拖垮收購美林的美國銀行。全球最大金融服務商花旗集團是CDO第二大承銷商,並通過其設立的獨立實體SIV買進了價值1000億美元的CDO。此外,絕大多數次級債衍生品擁有的AAA最高信用評級,是標普、穆迪等三大評級公司授予的。而2007年7月標普、穆迪居然一次下調900多隻擔保債務憑證(CDO)的評級,極大地動搖了投資者對次債衍生品評級和定價的信心,導致大量按揭貸款抵押債權無法出售,進而成為次貸危機迅速蔓延的導火索。穆迪一高管在美國國會的聽證會上,公開承認「為了金錢,我們把靈魂出賣給魔鬼」。
2008年9月雷曼破產,引爆的金融機構信用危機使次貸危機升級為全球金融危機。華爾街五大投行煙消雲散,三大評級公司信譽掃地,歐美信貸市場、商業票據市場、同業拆借市場全面凍結。歐美各國為了恢複流動性,不得不動用3萬多億美元拯救金融系統,通過政府參股直接接管銀行,以及政府為銀行存款、拆借、再融資擔保,防止銀行破產,當房地美、房利美及AIG被美國政府接管,美國政府不得不以國家信用支持華爾街信用時,當美聯儲甚至不得不動用1萬億美元直接購買企業發行的商業票據、收購政府特許房地產融資公司發行或支持的債券、直接支持對消費者和小型企業貸款,直接向企業注入流動性時,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華爾街,無疑遭遇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機,而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的國家信用,以及美國樹立的自由市場經濟原則、美國透支世界未來的消費模式,也同樣面臨巨大的挑戰。
誰是下一個雷曼或AIG
隨著2009年3月初花旗股價一度跌破1美元,全世界都在關注這個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務集團的命運將走向何方。人們普遍認為,無非是兩種選擇,要麼是雷曼模式——申請破產保護,要麼是AIG模式——由政府接管或國有化。截止到3月底,美國政府採取的態度是將對花旗的持股提高到36%,實行相對控股。至於花旗未來的命運,依然是未知數。
有學者認為,花旗銀行的破產保護或被接管,將成為金融危機第二波到來的標誌信號。
從危機的發展過程來看,次貸危機是以新世紀金融申請破產保護為開端,以「兩房」被接管而告一段落,金融危機第一波以雷曼申請破產保護、AIG被接管拉開序幕,那麼花旗銀行作為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團的破產保護或被接管,有可能成為金融危機第二波的標誌。而國有化一度成為令資本市場恐懼的辭彙。
鑒於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歐美承諾不讓任何一家大型金融機構破產。市場消除了誰是下一個雷曼的恐懼,但是,誰是下一個「兩房」、AIG的威脅依然存在。
金融機構國有化意味著什麼
美國的銀行國有化為何成為二級市場的災難?截止到3月初,美國現有的四大商業銀行(花旗、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富國銀行)2009年以來股價的下跌幅度達到32%~82%。這四大銀行共擁有7萬億美元的資產,其規模相當於美國一年GDP的50%。四大銀行的下跌源於其2008年業績極劇惡化及由此而來的國有化預期。美國的國有化,與中國的國有化有一定的區別。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和自由市場經濟的傳統,美國的國有化實際上是指在一個階段內政府介入經營困難企業,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暫時國有化」,時間可能是一兩年,也可能會長達數年,但是政府最終要通過市場機制從企業退出。
無論從法律上還是市場上來講,由於涉及國家金融安全,政府很難為美國的大型銀行找到海外買家。在接受政府援助的金融企業高管薪酬受到限制的情況下,也很難找到合適的管理人才。2008年10月英國首相布朗因為在政府紓困銀行方面做得比美國更為徹底而贏得了全世界的喝彩,但是短短3個月後,英國就面臨著銀行危機、英鎊貶值和財政危機等多種困難。
「兩房」被接管是美國在金融危機中國有化的第一例,接著是AIG被政府接管。與被接管對應的是,普通股東的權益被剝奪,一方面停止了每年的現金分紅,另一方面「兩房」以及AIG的股價,都跌破了1美元,面臨退市的風險,也就是說,所謂國有化或者是接管,美國政府僅僅保護了債權人的利益,卻犧牲了股東的利益。因此,資本市場把國有化視為洪水猛獸。隨著國有化的傳聞,花旗的股價一度跌破1美元,而美國銀行一度跌破了3美元。花旗會不會走到被接管或破產這一步?
花旗與AIG有很大的相似性,它們分別是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團和保險機構,而且它們都是在1998年美國廢除1932年銀行分業經營法案之後,從商業銀行跨入投資銀行領域的,也都是被次貸危機拖下水的。花旗與雷曼也有相似性,它的資產是全球化的,股東也是全球化的,這就意味著即使花旗破產,那麼損失最大的並不是美國,而是遍布全球的花旗股東和債權人。現在就看美國政府如何作出選擇,是採用AIG模式、「兩房」模式來接管花旗?還是採用雷曼模式對花旗實行破產保護?兩種模式的共同特點,都是股東的利益被斷送,股價跌破1美元並退市。所不同的是,是否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如果國有化花旗,那就是由美國政府接管花旗的資產與債務,債權人的利益會得到保護,如果對花旗進行破產保護,花旗的債權人的利益就會受到很大損害。但是,從美國政府的利益出發,只要股東的利益為零,政府就可以最低的成本取得花旗的控股權,此外,即使是破產保護,也可以保證花旗的資產不被廉價地讓外國抄底。需要說明的是,破產保護與破產不是一回事,以雷曼的破產保護為例,雷曼母公司宣布破產保護,但子公司仍可以照常運營,使得資產質量不至於由於經營的停止而惡化。此外,破產保護意味著母公司的債權人受到損失。母公司債務可以分為擔保債務與無擔保債務,持有總額1600億美元的雷曼無擔保債券的債權人血本無歸,而擔保債券的債權人,可通過雷曼拍賣北美及亞洲、歐洲資產獲得的收入得到部分賠償,其餘只能等待漫長的破產保護清算期結束,才能獲得賠償。這樣,雷曼的美國資產,尤其是數百億美元的房地產資產,就可以等到危機結束後房價上升時再拍賣償還。
此外,截止到2009年1月美國已有25家銀行破產。但是這些破產銀行,其資產都由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指定的銀行接管,儲戶的存款也不會受到損失。因此,此次金融危機中美國銀行的破產,與1929年大蕭條的破產完全不同。
綜上所述,美國的金融企業破產有三種模式,或由政府接管國有化,或實行破產保護,或由銀行接管。而不管美國政府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在金融危機中破產的企業,其資產絕大多數都還在美國手中,並沒有被外國抄底。
許多人認為,美國借貸消費透支未來的模式是危機根源。如果沒有美國這一模式帶來的巨大的經常項目逆差,中國及亞洲國家的出口會大大下降,如果沒有全世界資本流向美國帶來的同樣巨大的資本項目順差,也無法支撐美國購買全世界物美價廉的產品,無法支撐以美元、美股、美國債券、石油、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為中心的全球資本市場的繁榮。
這種流動性泛濫下形成的全球美元大循環模式還能繼續下去嗎?8. 全球金融危機之危機干預(1)索羅斯曾警告全世界,如果倫敦G20峰會不能取得實質成果,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不可避免。值得慶幸的是,2009年4月2日倫敦G20金融峰會上,只要經濟刺激方案的美英,與只要改革國際金融貿易體系的德法,總算求同存異,使倫敦峰會達成了一致,1萬億美元注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G20各國承諾在2010年前合計拿出5萬億美元刺激經濟。這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各國首次形成統一的危機干預的措施。
危機干預的必要性
時值大蕭條上任的羅斯福總統有句名言:最大的恐懼就是恐懼本身。今天,面臨史無前例的全球金融危機,最大的恐懼就是恐懼本身嗎?恐怕未必。
在歐美聯手救援金融機構之後,面對美英日歐紛紛宣布經濟進入衰退,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最大的恐懼已由金融危機恐懼變為經濟危機恐懼。
索羅斯說:最大的風險是不確定。全球金融危機何時結束?影響多大?正是這樣一個無人可回答的不確定問題帶來最大的風險。而索羅斯的反身性理論認為,無論虛擬經濟還是實體經濟,都不是獨立客觀的系統,人們的信心預期對虛擬經濟、實體經濟有巨大的反作用,乃至於出現馬太效應,讓壞的更壞、好的更好,使虛擬經濟、實體經濟的瘋狂表現遠超人們的預期。
可見,危機狀態下消除市場的恐懼,穩定市場的預期至關重要。
一般情況下,商品市場由供求直接決定價格漲跌,需求上升導致價格上漲,價格上漲又反過來導致需求下降,需求下降導致價格下跌,價格下跌又反過來導致需求上升。這一封閉傳導鏈可以如此循環以至無窮,因此,商品價格會穩定在一定價格區間波動。商品市場的消費行為符合傳統經濟學的理性預期,屬於有效市場範疇,政府無須干預。但全球金融危機破壞了這一封閉傳導鏈,在危機狀態下,商品市場由供求決定的市場變成由預期決定的市場:人們會出於對金融危機傳導到經濟危機的擔憂,對未來的就業或社會保障的悲觀預期,大幅壓縮消費,進而導致商品大量積壓,產量大降,失業率大增,反過來又使經濟危機愈演愈烈。
金融市場與商品市場的不同,在於金融市場是預期市場,金融市場價格波動主要由看漲看跌的預期,而不是由供求或價格高低決定。金融市場的天量天價與地量地價表明,一旦市場形成多頭單邊市或空頭單邊市,金融產品價格越漲越有人買,越跌越沒人買。一旦市場預期及市場趨勢形成,只要市場預期、市場趨勢不變,市場預期、市場趨勢會隨著時間延長自我強化,直到金融市場走向瘋狂或崩潰。全球金融危機導致2008年10月國際金融市場全面崩潰就是一個典型。由此可見,面臨全球金融危機,各國政府當務之急,是採用各種危機干預手段,改變市場的悲觀預期,避免由於經濟衰退預期最終導致全球經濟衰退。
危機干預與常規干預之別
無論從全球金融危機可能造成的巨大危害,還是從各國應對這一危機政策效應的滯後性,都需要進行全球危機干預。令人遺憾的是,為應對金融危機阻止經濟衰退,各國已採取的措施大多屬於常規干預,離市場預期尚有較大距離,進而導致危機有愈演愈烈之憂。
危機干預的原則有二:其一,危機干預時機要及時。干預越及時,力度越大,效果越好,相應付出的代價越低。同樣的干預手段,出台晚了,不僅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可能無效或被市場負面解讀。其二,危機干預手段要適當。非常時期須採用非常手段。非常手段,顧名思義,與常規手段不同的干預手段。從手段選擇上,不限於常用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而且可以動用行政、法律手段等一切必要措施。
比如,貨幣政策效應通常有半年以上滯後期,不能馬上見效。因此,貨幣政策調整,一般用作常規干預而非用作危機干預。當然,如果央行具前瞻性,也可以通過危機發生前的貨幣政策調整,改變市場預期,預防或推遲危機發生或減輕危機程度。然而,歐洲、日本、英國都是在本國經濟出現第一次負增長之後,才在2008年9—10月實行第一次降息,中國央行也是在2008年第三季GDP較第二季大降一個百分點的同時,才實行2003年以來第一次降息。降息,不僅出台晚,力度一般,而且屬市場預期中的常規干預,影響有限。迄今為止,屬於危機干預措施的政策,中國只有一項,2009年一季度信貸增量458萬億元,超過以往一年的信貸規模。國外主要有兩項,一個是歐美通過注資參股乃至接管金融機構,以國家信用支持銀行信用,承諾不讓一家大型金融機構破產;一個是美聯儲直接進入票據市場,通過購買企業發行的商業票據,向企業提供流動性。危機干預成功的標誌是改變市場預期,非常時期只有超市場預期的救市組合拳,才能改變市場預期,重振市場信心。
對於危機,主流的觀點是認為金融危機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已經進入經濟衰退的階段,作出這一判斷的理由是由於歐美政府的干預和承諾,不會再有大型金融機構破產。但是沒有下一個雷曼,並不意味著金融危機的終結。
金融危機,包括金融機構危機、金融市場危機,可能通過以下多個不確定因素繼續施加影響,比如作為危機干預中最有效的措施,歐洲政府對金融機構的兩年接管擔保到期後會發生什麼?即使考慮到歐美對金融機構3萬億美元注資參股,市值幾百萬億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去槓桿化何時完成仍是未知數,而在這一去槓桿化過程中,歐美金融機構的資產狀況,隨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市值下跌會惡化到什麼程度?最後,美國上萬億美元第二輪拯救金融機構方案,能否實現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剝離,此外,企業因資產負債表的惡化而追求債務最小化,不願找銀行貸款,而銀行的惜貸也普遍存在,信貸市場何時才能真正走出冬天?恐怕只靠央行直接進入信貸市場是不夠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歐美會不會出現流動性陷阱。歐美的央行利率已經趨於零利率,截止到2009年3月5日英國央行把利率降到0.5%,為1694年成立以來最低水平,歐洲央行降到1.%,美聯儲利率降到0~0.5%,貨幣政策已經走到頭,如果信貸市場的流動性仍然不能恢復,就意味著流動性陷阱的形成。
2009年3月,美聯儲宣布動用了3000億美元購買財政部新國績,驚動了全世界。伯南克坐直升機撒錢開始了,繼美聯儲之後,多國央行實行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開動印鈔機,不惜以通脹為代價刺激經濟。這會不會引發新一輪通脹?
全球金融危機之危機干預
如果全球金融危機最終演變為一場人類大劫難,那麼,問題在於危機降臨時,各國各打各的算盤。冰島總統指出,金融全球化,需要全球的監管合作,以及危機時的聯合干預。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下簡稱為IMF)目前無力承擔這一職能,這也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各國無法進行聯合行動的原因之一。
過去20年IMF的國際形象不佳,被視為美國的霸權工具。因為,美國一家佔了IMF表決權的17%份額,重大事情美國不同意就無法實施。另外,對1979年拉美債務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及1998年俄羅斯的債務危機的處理上,IMF在提供援助時附加的苛刻條件,比如,開放資本市場、放開匯率,最終都給相關國家造成嚴重後果。這些問題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因此,該組織的地位仍然十分尷尬。
無論全球金融危機的預防與化解,都離不開全球合作。
2009年2月美國國會通過的7870億美元刺激經濟方案中包括「只買美國貨」條款,這無疑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標誌,當前最需要警惕的是金融危機帶來的囚徒困境,各國追求各國利益最大化,導致全球損失最大化。
如果追求全球利益最大化,就應儘快形成全球合作阻擊危機的實質性的舉措。然而事關真金白銀的救災成本,各國都各打各的算盤。國力最強大的歐美以處於危機中心為由四處求援,而經濟增長最快又有高外匯儲備的亞洲國家,面對危機從美國到歐洲又到亞洲,則更關注自保。
2008年10月25日閉幕的亞歐首腦會議的唯一成果是,對於「改革國際貨幣與金融體系」這一「大手術」的共識,但提交11月15日G20金融峰會討論,卻被美國拒絕。
2009年4月2日倫頓G20峰會前,金磚四國提出以超主權儲備貨幣替代美元,比上次的IMF改革更加咄咄逼人,立即遭到美國與歐盟的拒絕。
誠然,要防範下一次全球金融危機,舊的國際貨幣與金融體系改革與新的國際貨幣與金融體系建立可以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對於被送進「急診室」的國際貨幣與金融體系,當務之急不是做除去病根的「大手術」,而是各國通力合作趕緊「輸血」、「輸液」搶救。首當其衝的是,阻止全球金融危機下一張骨牌倒下,其次,防止G20中10多個國家的貿易保護行為升級為貿易戰。9.格林斯潘不退休,世界能否避免危機9 如果格林斯潘不退休,世界能否避免危機
格林斯潘:次級抵押貸款,錯了還是沒錯
2008年10月23日,美國眾議院聽證會。82歲高齡的格林斯潘,笫一次承認,其擔任美聯儲主席期間反對金融衍生品監管的做法存在「部分錯誤」。
1987年8月到2006年1月擔任美聯儲主席的格林斯潘,領導美聯儲成功應對了1987年股災、墨西哥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互聯網泡沫、「9?11」恐怖襲擊等一系列危機,使美國進入了長達18年的高增長低通脹的「新經濟」時代。格林斯潘的魅力不僅征服了華爾街,而且征服了整個世界。20世紀90年代美國大選的時候,華爾街流傳著一個說法:管他誰當選總統,只要格林斯潘還是美聯儲主席就夠了。
然而,全球金融危機卻把格林斯潘拉下了神壇。如今,經常被人們提及的「格林斯潘對策」的過錯是,當資產價格下跌的時候,格林斯潘立即出手,且降息的幅度過大,維持過低利率的時間過長。但是資產價格上漲的時候,他卻坐視不管。使人們形成只要市場低迷,政府一定會救市預期之後,投機行為成了一場全民娛樂,也直接觸發了一次次資產價格的瘋狂上漲,一次次泡沫的形成與破裂。
批評者甚至認為,正是格林斯潘放寬次級抵押貸款條件,以及對金融衍生工具的放任自流立場,最終引爆了次貸危機及全球金融危機。早在1997年,時任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主席博恩女士即認為,金融衍生品,這些不透明的交易工具可能損害市場乃至美國經濟,要求交易商披露更多交易細節和風險準備金情況。然而,時任美聯儲主席的格林斯潘告誡博恩,她的所作所為會「引起一場金融危機」。結果是,博恩被免職。1998年11月,在格林斯潘及出身於高盛的財政部長魯賓等人推動下,美國國會廢除了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權。從此,場外金融衍生品市場成為監管空白,其風險控制完全依靠金融機構自律,進而為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埋下伏筆。
此外,儘管格林斯潘在接受國會質詢時不得不承認,對「住房市場不可持續的投機泡沫破裂給經濟造成的傷害」估計不足,但格林斯潘在他2007年9月出版的自傳《動蕩年代——新世界中的冒險》中卻表示,次級抵押貸款「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即便可能因通過降低利率而催生我們最終必須承擔的某種通脹泡沫,不過我們願意冒這個險」。他呼籲美國民眾:對經濟保持「警覺」,但不必過於緊張。「當我們進入21世紀,動蕩或許是維持世界經濟增長性的必要條件。」格林斯潘的這些話是什麼意思?是當時沒認清次貸危機會演變成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還是暗示美國民眾,次貸危機、金融危機是折騰別的國家的,無須擔憂美國?格林斯潘能否力挽狂瀾
索羅斯認為格林斯潘有「操控市場能力」,而伯南克僅是個理論家。倘若如此,格林斯潘2006年1月的退休是不是人類的一大損失?如果格林斯潘依然在位能否阻止次貸危機乃至全球金融危機的發生,或降低其危害呢?
伯南克作為格林斯潘的接班人有兩大特點,第一是經濟學家出身,以研究大蕭條而聞名,而且有強烈的反通脹傾向。他上任之後曾極力主張把美聯儲原有的兼顧經濟增長與反通脹兩項目標,變為像歐洲央行一樣把反通脹作為貨幣政策的唯一出發點。伯南克的這一特點是否導致對於房地產泡沫破裂以及造成經濟衰退的風險認識不足,導致美聯儲在應對次貸危機的降息啟動太晚?當然,伯南克作為研究大蕭條的專家,確實吸取了大蕭條時美聯儲繼續施行緊縮政策導致危機加劇的教訓,全力向市場輸入流動性,並聯合各國央行採取聯合降息行動。
但是,不管怎樣這位「大蕭條專家」,未能阻止一場與大蕭條相似的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難道僅僅是伯南克判斷失誤、能力不足嗎?未必。
如果格林斯潘繼續留任6年,我們是不是可以幸免於難呢?早在2007年2月格林斯潘就已經發出警告說美國有1/3的幾率進入衰退。那麼憑著這一判斷他採取的降息行動可能至少比伯南克早半年。另外,格林斯潘也是2008年9月發出「百年一遇的危機」這一最嚴重的警告的人。
2008年10月,國際金融市場全面崩潰。這是格林斯潘的先知先覺,還是操控市場?
這位在美國和全球都有巨大影響力的人,為了防止全球經濟衰退,防止百年一遇的危機,會不會阻止新世紀金融和雷曼的破產,從而阻止危機的發展。憑藉著格林斯潘主持美聯儲18年使美國度過多次危機樹立的威望,以及美國及全球投資者對其的信任,還會導致前所未有的全球金融危機嗎?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格林斯潘能不能阻止這場危機,而是他想不想阻止這場危機。如果,格林斯潘本人參與了這場危機的籌劃準備,並以退休後,既可口無遮攔「操控市場」,又能指點對沖基金實戰牟利,配合這一危機實施,那就太可怕了。不過,格林斯潘操控道指不如操控A股成功。2007年2月格林斯潘對中國表示不要把泡沫捅破。到了2007年10月,他卻把中國當做泡沫泛濫的典型公開譴責,敦促中國干預股市。短短8個月,格林斯潘對A股泡沫的態度判若兩人。難道僅僅是由於A股從3000漲到6000,翻了一番嗎?是否可以大膽想像,2007年2月唱空美國是向全球熱錢發做空動員令,不讓中國捅破泡沫是因為3000點泡沫不夠大。2008年10月6000點唱空中國A股,是因為道指已見頂,做空A股,美股及做空一切的熱錢準備好了。否則,無法理解,格林斯潘掌舵美聯儲18年,只對美股說了一句「非理性繁榮」,為什麼退休後對A股如此關心如此直白。
至於,為什麼布希一定要格林斯潘退休呢?應當不是因為年齡,格林斯潘退休的時候只有80歲,再干一屆美聯儲主席也不過6年。76歲的麥肯恩不是還在競選美國總統嗎?如果說是布希沒有意識到次貸危機及全球金融危機即將爆發,那他為什麼要找一個專門研究大蕭條專家來作格林斯潘的接班人呢?這僅僅是偶然的巧合嗎?還有一種可能是為保爾森獨掌危機處置大權鋪平道路。
全球金融危機之所以能產生巨大的破壞力,離不開美國監管當局為了打造全球金融危機這副超級多米諾骨牌十年如一日的準備:取消銀行分業經營的法律,導致AIG、花旗幾乎被次債衍生品拖垮;放鬆對華爾街投行的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導致高槓桿率從十幾倍放大到30倍;取消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導致金融衍生品這一「金融核武器」泛濫成災;放鬆對次級抵押貸款的監管導致房地產泡沫次級債泡沫;從持續降息製造全球流動性過剩打造全球資產泡沫,到持續加息製造全球流動性枯竭引爆全球資產泡沫,尤其2007年6月美國證監會取消了自1938年以來實施的賣空提價限制、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2007年11月發布157號會計準則美國會計準則157號:2008年10月美國參眾兩院剛剛表決通過的救援法案中,賦予了SEC暫停根據美國會計準則157號,使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權利。美國證監會(SEC)宣布2009年1月開始暫停使用公允價值計量。
按照美國會計準則157號規定要求,上市公司投資的金融產品要按照「公允價值」計量資產價值,「公允價值」是在公平交易的條件下一項資產買賣成交價格。對於場內交易的金融產品,成交價格公開透明,對於場外交易的金融產品(比如MBS和CDO),由於流動量不高,成交價格不公開,沒有辦法衡量市值,因此美國《證券交易條例》就規定,持有這些場外交易的金融產品的金融機構每天都要度量市場價值。並隨時根據市場價值變化調整金融機構資產價值,及時公布調整後的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為資本與資產的比值,由於金融資產為資本與負債之和,金融產品價格下跌導致按照「公允價值」計量資產減計,資產減計必然導致核減資本金,進而導致資本充足率下降。金融危機之所以導致上市公司價格大跌,市場定價功能缺失的情況下,導致金融機構過分對資產按市價減計,造成虧損和資本充足率下降,進而促使金融機構加大資產拋售力度,從而使市場陷入交易價格下跌—資產減計—核減資本金—恐慌性拋售—價格進一步下跌的惡性循環之中,對加重金融危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一系列監管失誤很難說是一系列偶然的巧合。常言說,無巧不成書。或者一系列的偶然巧合恰恰說明,這場危機是一個精心設計、精心施工的局。
如果把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比作一副多米諾骨牌,那麼,下一張倒下的多米諾骨牌是什麼?是通縮,還是高通脹捲土重來?是全球衰退,還是大蕭條?
截止到2009年6月,通用沒有破產,花旗沒有國有化,利率掉期市場沒有崩潰,東歐未出現主權信用危機,道指頂著每月攀升的、逼近兩位數的失業率創下2009年新高,金融危機第二波沒有發生。難道史無前例的全球金融危機悄然結束了?似乎一切盡在掌控之中。
全球金融危機這副多米諾骨牌之所以讓人看不懂,不僅在於沒有嚇人的下一張牌,而且在於曾經主動讓新世紀金融破產、雷曼破產的美國,正在全力阻止下一張牌倒下。
無論奧巴馬親自主導深陷虧損資不抵債救無可救的百年通用破產保護重組,使其浴火重生轉型開發新能源汽車的新通用,還是美聯儲公布對美國19家最大銀行的「壓力測試」結果,解除花旗國有化警報;無論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決定放寬按公允價值計價(以市值計價)157號會計準則,導致美國金融機構一季度業績扭虧為盈,還是美國證監會宣布考慮恢復對賣空提價引申義,關聯詞, 「賣空提價規則」(uptick rule),一種美國政府在大蕭條時期所採取的措施。根據這項規則,賣空股票僅能以高於先前交易價的價格進行賣空,或者是出價高於先前的價格,賣空交易才能成交,旨在限制機構通過賣空交易來不斷拖低股價。此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以下簡稱「SEC」)在2007年7月6日廢除了這一規則。
2009年5月6日「SEC」主席瑪麗?夏皮羅稱,她正將制定新規則限制賣空行為作為該委員會的頭等大事,並表示該委員會已經聽取了一系列投資者對限制賣空交易的建議。夏皮羅稱,經過「深思熟慮」以後,她已經將「賣空行為監管條例的評估事宜以及任何有關於此的未來政策」作為SEC的首要任務。其中一種選擇是恢復「賣空提價規則」。的限制。這都是美國在努力的證明。
2009年6月中旬開始,美國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舉行聽證會,對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的被稱作「數十年來最大的監管改革」改革草案進行聽證,矛頭直指場外衍生品交易市場,通過標準化合約金融衍生品放入場內交易;而難以標準化複雜衍生品,必須在交易時向美國證券監督委員會(SEC)和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登記備案,以便監管機構進行追蹤觀察,以及通過建立場外的中央結算所,將長期以來處於「真空」狀態的場外金融衍生品結算納入政府監管。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為什麼聚集了世界上最聰明的腦袋的華爾街、華盛頓會犯如此多致命錯誤,遲至今天才糾正?第四章 全球金融危機:人類的愚昧,美國的殘忍章序史無前例的全球金融危機不是「9?11」,遠勝「9?11」。
如果說「9?11」是恐怖主義里程碑,伊拉克戰爭是國家恐怖主義里程碑,那麼雷曼事件則是金融恐怖主義的里程碑。
為什麼雷曼事件與「9?11」有某些驚人的相似性?為什麼雷曼開創一個企業引爆全球大劫難的先例?為什麼布希和共和黨會成為全球金融危機的最大替罪羊?這一切或許都是為了實現一個利用人類愚昧實施美國金融恐嚇及全球戰略的陰謀。雷曼事件可以將次貸危機升級為全球金融危機,打擊美國的競爭對手,完成一次全球財富大洗劫,為美國輸血華爾街鋪平道路。
更為重要的是,美國以全球金融危機受害者的名義,成功地掩蓋其全球金融危機元兇的真相。這無疑是一個陰謀——「金融9?11」。
雷曼之死的真相併不是媒體所說富爾德的傲慢、美聯儲的錯誤,也不是保爾森殺雞給猴看,而是一個經過精心準備的金融恐怖事件——「金融9?11」。
雷曼申請破產保護成為全球金融危機的導火索,與「9?11」成為全球反恐戰爭的導火索有異曲同工之妙。「9?11」是對美國的象徵世貿雙子星的自殺式攻擊,「9?11」打破美國建國200多年本土未受攻擊的國家安全神話;「金融9?11」是對美國的金融中心華爾街的自殺式攻擊,打破華爾街投行不會破產的神話,開創了一個企業破產導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先例。「金融9?11」終結了全球股市的四年大牛市與大宗商品的七年大牛市,引發國際金融市場一度全面崩潰,重創了所有美國的競爭對手,在實現對全球財富的大毀滅、大轉移、大創造的同時,阻止各國的金融創新,維護美國在金融創新的絕對領先地位和在國際金融市場的絕對控制力,從而奠定美國作為21世紀唯一超級大國的重要基礎。1. 富爾德的愚昧,保爾森的殘忍雷曼事件的真相,會不會成為重大歷史懸案
2008年9月15日,雷曼宣布申請破產保護,成為次貸危機升級為全球金融危機的導火索,雷曼開創了一個企業破產引爆全球財富大劫難的先例。
然而,雷曼之死卻籠罩著重重迷霧。
為什麼雷曼是唯一一家不被拯救的投行?為什麼有著158年歷史的雷曼會在短短兩天之內轟然倒下?為什麼經受了兩次世界大戰和大蕭條、「9?11」的嚴峻考驗,甚至在次貸危機爆發的2007年還維持了贏利的雷曼,會在次貸危機中倒下?為什麼曾多次拯救雷曼的英雄富爾德最終竟成為斷送雷曼的禍首?
迄今為止,主流觀點把雷曼之死歸於「自殺」,理由是雷曼作為MBSMBS:Mortage-Backed Security,住房抵押證券、機構抵押支持債券。
MBS是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出現的、最早的按揭貸款相關證券。MBS是以按揭貸款池現金流為基礎的債務憑證,利用貸款定期發生的本金及利息的現金流入發行證券。一般都是由國有公司或者由政府擔保的公司發行的一種固定收益證券,但不屬於政府債券。其優點是:債券由國家的信用擔保,幾乎沒有風險;既有政府擔保,又不依賴財政而獨立發行,收益一般高於政府債券;經營方式靈活,具有高度的流動性。
MBS分為兩種,一種是由政府指定代理機構擔保的以高質量的按揭貸款為基礎的MBS,一種是由金融機構擔保發行以次級按揭貸款為基礎MBS。被稱為華爾街上的「債券之王」的雷曼公司一直是住宅抵押債券和商業地產債券的頂級承銷商和賬簿管理人,是MBS最大承銷商,2007年標普、穆迪降低上千種抵押貸款證券信用等級,導致MBS、CDO滯銷,這是雷曼破產的重要原因。
2008年11月,美聯儲宣布將購買5000億美元的MBS,房利美、房地美和吉利美擔保的定息抵押貸款支持債券(MBS),截至2009年3月其購買的總額已經達到1900億美元。
最大承銷商、作為CDO(擔保債務憑證,亦稱按揭貸款抵押債權)的最大承銷商之一,以30倍高槓桿大量購買MBS、CDO使自己承受不可承受風險,而雷曼董事長兼CEO富爾德的妄自尊大剛愎自用,拒絕了可使雷曼獲救的韓國產業銀行的參股。而筆者認為,雷曼之死並非「自殺」,而是「他殺」。其真正原因在於,雷曼之死可以將次貸危機升級為全球金融危機,雷曼之死可以為美國政府拯救華爾街鋪平道路,雷曼之死可以作為華爾街乃至美國的替罪羊承擔歷史責任。一句話,是歷史選擇了雷曼之死。
那麼,誰是殺死雷曼的兇手?是何動機?
雷曼之死:富爾德的愚昧,美聯儲的殘忍
「為什麼雷曼是唯一一家不被拯救的投行?」在雷曼申請破產保護一個月後,富爾德在美國眾議院聽證會上憤憤不平地質疑。身為雷曼董事長兼CEO,卻天真地把雷曼之生死抉擇寄託於美聯儲,這才是雷曼最大的不幸。
雷曼之死與其說是富爾德的傲慢,不如說是富爾德的愚昧。當富爾德拒絕韓國產業銀行40億到60億美元的低報價參股的同時,自作聰明地為雷曼準備了兩條最後退路——貝爾斯登的摩根大通收購模式和高盛、摩根斯坦利的變身商業銀行模式。殊不知這兩條退路,對別人是生路,對雷曼都是死路。愚昧的富爾德相信拯救了貝爾斯登的美聯儲一定會拯救雷曼,而殘忍的美聯儲卻拋棄了雷曼,置雷曼於死地。能救而不救,美聯儲有不可推缷之責任。
金融機構的破產通常有兩類,一類是資本充足率長時間低於監管標準,一類是現金流枯竭。直到2008年9月10日,6000億美元資產的雷曼的資本金仍有260億美元,符合美國證監會對投資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監管標準——資產/資本金不超過30倍槓桿。
雷曼面臨的問題是現金流枯竭。由於摩根大通2008年9月4日要求雷曼追加現金和較高等級的抵押資產未成,於一周后凍結雷曼資金賬戶,導致其現金流枯竭。由於二季度出現20多億美元虧損,雷曼股價遭對沖基金瘋狂賣空已喪失融資能力,既不能像高盛那樣通過增發新股融資,也不能像摩根斯坦利那樣在美聯儲擔保下獲得了三菱東京銀行投資參股的融資,更不能像被美國財政部接管的房利美、房地美那樣可以通過發行債券融資,雷曼只剩下最後的選擇,要麼被商業銀行收購,要麼變身商業銀行,以獲得美聯儲流動性支持。
按照1932年通過的《聯邦準備法》,美聯儲貼現窗口只能向商業銀行提供融資。如果特殊情況下向投資銀行提供融資,必須經七位理事中五人同意。鑒於美聯儲理事現有兩名空缺,僅有五人全部同意難度很大,1932年以來這一條款從未啟用過。因此,雷曼要尋求美聯儲融資,必須把身份由投資銀行轉變為商業銀行。2008年3月美聯儲就是先指定摩根大通以10億美元收購貝爾斯登,再通過摩根大通對貝爾斯登提供流動性支持的。富爾德相信,既然,美聯儲可以拯救同為五大投行的貝爾斯登,就沒有理由不拯救雷曼。可以作為佐證的是,有報道稱直到9月13日美聯儲還在幫雷曼找收購方。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美聯儲在雷曼宣布破產保護前的最後48小時,同時斷了雷曼兩條退路。當美國銀行要求美聯儲,對於收購雷曼作出類似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那樣提供流動性支持的承諾時,美聯儲明確表示拒絕,接著美聯儲又拒絕雷曼申請轉型銀行控股公司(僅隔兩天,卻批准高盛、摩根斯坦利相同的申請)。美國銀行、巴克萊在得知美聯儲的態度後,在最後時刻放棄了對雷曼的收購。美國銀行在放棄了對雷曼的收購後,立即與美林簽訂以500億美元收購美林的合同。
顯然,在雷曼這一問題上,伯南克應向國會說明為什麼對雷曼的處理既不同於貝爾斯登,也不同於高盛、摩根斯坦利的理由,否則有違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退一步講,美聯儲縱然能找出為什麼雷曼不被拯救的正當理由,難道不應該早一些警告或暗示富爾德,雷曼將不會被拯救嗎?如果有這種警告或暗示,富爾德很可能在沒有退路時接受韓國產業銀行報價,那麼自然也就沒有雷曼之死。而美聯儲偏偏沒有這樣做。即使不追究美聯儲涉嫌置雷曼於死地的主觀故意,美聯儲也難逃對維護金融市場穩定嚴重瀆職之過。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3月貝爾斯登被美聯儲指定讓摩根大通收購,恰恰是9月4日摩根大通要求追加60億美元現金和等級較高債券的需求,並隨後凍結了雷曼的資金賬戶,使雷曼處於絕境。貝爾斯登的拯救者恰恰是雷曼兄弟的終結者。這難道僅僅是偶然的巧合嗎?
如果說雷曼之死,僅僅體現了富爾德的愚昧、美聯儲的殘忍,未必符合事實真相,因為決定雷曼生殺大權的並非美聯儲而是保爾森。有海外投行人士稱,伯南克是半個世紀以來最聽命於美國財政部的美聯儲主席。
雷曼之死:殺雞給猴看找只替罪羊
華爾街五大投行,為什麼偏偏不救雷曼?
因為只有雷曼之死才能起到殺雞給猴看的作用,這是保爾森的意思。
保爾森在接受國會質詢時稱,美聯儲拯救貝爾斯登後,國會與公眾對華爾街私人銀行不顧風險地利用金融衍生品賺錢,出了事卻要政府出面拯救,用納稅人的錢埋單極為不滿。此次不救雷曼,就是為了改變市場上由於拯救貝爾斯登形成的「出事有人救」的預期,華爾街必須對自己的瘋狂與貪婪承擔責任。果然,殺了一隻「雞」驚動了三隻「猴」,美林CEO也是在得知美聯儲拒絕拯救雷曼後決定立即接受美國銀行500億美元收購。雷曼破產兩天後,高盛與摩根斯坦利同時向美聯儲申請由投資銀行轉型銀行控股公司,從此置於美聯儲的保護傘下。至此,華爾街五大投行不復存在,這意味著一個時代結束。1932年大蕭條中上任的羅斯福總統頒布的《銀行法》,導致美國銀行業的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分業經營,然而1999年美國國會又廢除了有關分業經營的法律條款。結果持續了近70年的分業經營又變回全能銀行的混業經營。
這隻「雞」為什麼是雷曼?如果一定要在華爾街五大投行中找只「雞」殺,2008年3月第一個出事的「老五」貝爾斯登最該殺,實力最強的「老大」高盛與「老二」摩根斯坦利不能殺,元老雷曼不該殺,至於美林則屬可殺可不殺之列。結果呢?該殺的貝爾斯登偏偏沒殺,不該殺的雷曼偏偏殺了。
論歷史,貝爾斯登只有85年的歷史,而雷曼是158年的歷史,在五大投行中歷史最長。論規模,貝爾斯登是第二大債券承銷商,雷曼是全美最大的債券承銷商,而且雷曼是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機構之一,資產規模達6000億美元,影響遍及全球,按說應屬於「大到不能倒」的投行。如果貝爾斯登晚半年出事,倒下的是貝爾斯登還是雷曼?
有著130年歷史的高盛是華爾街最好的投行,作為華爾街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唯一沒有受到衝擊的投行,從1999年上市到2008年三季度,高盛業績都沒有出現過季度虧損,穩健的業績使其擁有強大的融資能力。雷曼破產前,高盛通過引進巴菲特50億元優先股及增發50億元新股,充實資本金,提高了抗風險能力。退一步說,即便高盛出現了雷曼的危機,2006年才從高盛的董事長兼CEO的崗位上去當財政部長的保爾森,恐怕也不會讓高盛破產。
摩根斯坦利成為全身而退的兩大投行之一,首先因為它是高盛的戰略盟友,與高盛採用了相似的投資策略,在次貸問題上介入不深,損失也不大。儘管如此,直到美聯儲出面擔保摩根斯坦利不會破產後,摩根斯坦利引進日本三菱東京銀行投資,才在雷曼破產前順利完成。
而美聯儲為什麼一面拒絕拯救雷曼,一面擔保摩根斯坦利不會破產?美聯儲與摩根斯坦利的關係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美國最大的銀行——摩根財團。摩根財團在美聯儲成立前就在扮演中央銀行角色,美聯儲成立後又是紐約聯儲銀行的重要股東。1929年大蕭條後,根據新的銀行法,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必須分開經營,羅斯福政府為了防止摩根財團勢力過大,讓它分為摩根大通銀行和摩根斯坦利兩家。因此,即便是摩根斯坦利出現雷曼的問題,作為2008年唯一保持贏利的美國商業銀行,摩根大通也一定會出手援救自己的同門兄弟。考慮到摩根財團的在華爾街曾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摩根斯坦利也是不可能破產的。在次貸危機遭受重創的美林本來可能成為另一個雷曼。如果雷曼接受韓國銀行參股,如果美國銀行收購雷曼能得到美聯儲支持,或許歷史就是另一種寫法了。
與2007年贏利的雷曼相比,美林2007年巨虧240億美元,2008年又巨虧500多億美元,幾乎拖垮美國銀行。據悉,美國銀行在得知美林巨虧500多億美元時,本來要放棄收購,但由於保爾森反對,只好作罷。2009年1月,美國銀行在完成收購美林之後,得到美國政府再次注資200億美元,並為其1100億美元不良資產擔保。
創立於1994年、資產1萬億美元的美林集團是全球最大券商,美林是CDO的最大承銷商,由於AIG從2006年起拒絕提供高等級CDO的信用保險,美林手中大量持有的高等級CDO在次貸泡沫破裂後承受巨額損失,截至2008年4月美林資產沖減已達300億美元,慶幸的是美林前任CEO 2007年辭職後,新任CEO大刀闊斧地處理次貸資產,使美林沒有出現現金流的危機,並被美國銀行以500億美元收購,自救成功。
最後的結局是,加上此前被救的貝爾斯登,華爾街五大投行救了四家,雷曼成為唯一一家不被拯救的投行。
保爾森這齣戲,究竟是殺雷曼這隻雞,給華爾街其他猴看,還是為華爾街找只替罪羊?顯然是在找替罪羊!為什麼不讓貝爾斯登當替罪羊,而讓雷曼當替罪羊?
保爾森在接受國會質詢時稱,2008年3月拯救華爾街五大投行第一個出事的貝爾斯登後,市場早就預期下一個貝爾斯登是雷曼。也就是說市場對雷曼破產是有準備的。既然有準備,金融市場受到的衝擊就不會大。而貝爾斯登出事時,市場對於次貸危機從按揭貸款機構發展到華爾街投行是缺乏準備的。所以,需要救貝爾斯登來減少市場受到的衝擊。
然而,事實與保爾森的上述詭辯恰恰相反,市場對貝爾斯登破產是有準備的,對雷曼破產卻是沒有準備的。道理很簡單,貝爾斯登不是突然出事的,早在2007年8月,貝爾斯登旗下的兩家對沖基金就因涉及次貸衍生品交易的虧損而宣布暫停贖回,其後又首批被清盤。豈能說市場對貝爾斯登破產沒有預期?恰恰相反,正是因為美聯儲拯救貝爾斯登,改變了市場預期,市場才形成了美聯儲不會讓五大投行倒閉的預期,而此後美聯儲拒絕拯救比貝爾斯登更大更有影響力的雷曼,再次改變了市場預期。市場擔心摩根斯坦利、高盛、AIG可能成為下一個雷曼,所以造成了金融市場的混亂。然而雷曼破產沒兩天,美聯儲就批准了摩根斯坦利與高盛轉型銀行控股公司的申請。與此同時,AIG也被美國財政部出資850億美元接管,其後保爾森操刀的7000億美元拯救金融機構方案,更是用國家財政資金拯救包括高盛、摩根斯坦利在內的20多家金融機構,這豈不與保爾森讓雷曼破產殺雞給猴看的初衷南轅北轍?鑒於此,保爾森的殺雞給猴看之計,真正的「猴子」並非華爾街金融機構。
那麼,殺雷曼這隻「雞」給哪些「猴子」看?
欣賞殺雞表演的「猴子」,主要分下面四類:
一是對沖基金。如果說新世紀金融之死引爆次貸危機,是做空次級債、做空房地產股動員令,那麼雷曼之死引爆全球金融危機,是做空金融股、做空一切(除了美元、美國國債)的動員令。美國有19萬億美元的對沖基金,一般採用3~4倍桿杠,控制6萬億~8萬億美元資金,可以左右最高20萬億美元市值的美國股市。與必須保持80%以上倉位的、在下跌中只能用金融衍生品對衝風險的美國共同基金不同,不受監管的對沖基金,可以在下跌市大規模做空甚至用裸賣空瘋狂套利。
二是全球金融市場。只有像雷曼這樣有158年歷史、6000億美元資產的龐然大物在48小時轟然倒下,才有類似「9?11」世貿雙子塔轟然倒下的衝擊力,只有全球金融市場形成華爾街「出事沒人救」的恐慌,紛紛擔心摩根斯坦利與高盛、AIG會成為下一個雷曼,才足以形成華爾街崩潰乃至全球金融市場崩潰的衝擊波。
三是美國國會。只有雷曼之死引爆了全球金融危機乃至經濟衰退,導致投資美國股市的美國401K退休金、養老金出現了巨大虧損,美國國會才會不顧百名經濟學家的聯名反對,同意拯救華爾街。美國國會才可能批準保爾森用美國納稅人的7000億美元,去拯救由私人銀行組成的華爾街。當然,至於華爾街是否真需要拯救那是另一個問題。
四是各國政府。只有雷曼之死導致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崩潰乃至經濟衰退,各國政府才能相信,儘管華爾街的瘋狂貪婪導致了危機,但如果讓華爾街效仿雷曼破產承擔責任,後果將不堪設想。為了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各國政府必須支持拯救華爾街,為8500億美元的美國救市國債埋單。2. 雷曼之死:為了拯救的毀滅對於雷曼破產、華爾街五大投行的消失,很多人認為是華爾街的崩潰,而在保爾森眼裡則是拯救了華爾街。而拯救者不是別人,正是逼死雷曼的保爾森。
保爾森:華爾街拯救者
2008年11月,當美國一位電視主持人請保爾森為自己打分,從0(無所作為)到10(竭盡所能)作出選擇時?保爾森起初拒絕選擇,繼而表示「如果說最終的目的是穩定金融體系,那麼我會選接近10分(竭盡所能)」。
雷曼之死引發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全球金融市場大震蕩,何來保爾森為穩定金融體系的竭盡所能?
其一,雷曼之死換來華爾街投行轉型,從而穩定金融體系。
2004年,美國證監會批准華爾街五大投行資本充足率降到了3%,這意味著總資產3%的波動,就足以把資本金賠光。這無疑是巨大的風險。同時也意味著五大投行的資金槓桿從十幾倍提高到30倍高槓桿,如果以30倍高槓桿融資,再介入高槓桿的場外金融衍生品的投機,導致高槓桿風險雙重放大,一旦遭遇金融危機可能對五大投行造成毀滅性打擊。因此,從長期而言,刀尖上跳舞的投行難以為繼,必須轉型。
而華爾街五大投行之間的瘋狂競爭以及內部風險失控,導致場外金融衍生品泛濫成災,必須通過投行破產進行結構調整,消滅嚴重過剩的場外金融衍生品產能。一句話,雷曼不倒別人就得倒。從為華爾街清理門戶選犧牲品而言,首選2004年以來瘋狂發展次貸業務的雷曼似乎是一種必然。雷曼之死震動了其餘的三大投行。
美林被收購,高盛、摩根斯坦利轉型銀行控股公司,延續近80年的華爾街投行時代結束了,投行轉型無疑消除了美國金融體系的一大隱患。
其二,雷曼之死促使美國國會批准8500億美元救市方案,從而穩定了金融體系。雷曼不倒,就不能說明華爾街為什麼不得不救,雷曼不過是華爾街的替罪羊而已。
雷曼之死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市場崩潰,這一巨大的市場衝擊波反過來成為華爾街不能不救的最有力證明,這就為美國不惜代價救華爾街奠定了基礎。民主黨控制的國會本來就對華爾街高管通過追求高風險、高利潤獲取高年薪、高分紅極為不滿,更何況出了事還得拿納稅人的錢去拯救。因此,為了拯救華爾街,保爾森一定要找一個替罪羊為華爾街承擔責任,於是雷曼就被選作了替罪羊,儘管華爾街的貪婪和瘋狂給全球帶來了災難,但是如果不拯救華爾街,會導致股市暴跌帶來更大的災難。這樣,就給通過拯救華爾街來拯救美國股市找到了理由。然而,即便有華爾街替罪羊雷曼之死的巨大衝擊波,保爾森拯救金融機構的方案還是歷經一波三折才被批准。方案先是遭到上百名經濟學家聯名反對,被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斥為「很糟糕」;2008年9月29日,方案首次提交眾議院表決時又被以壓倒多數否決,結果當日道指暴跌近800點,年內第一次收盤於11000之下。道指暴跌使議員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最後8500億美元拯救金融機構與刺激經濟方案終於在10月1日和4日分別在參議院和眾議院通過。其中拯救金融機構7000億美元,按3500億一批,分兩次到位。此時此刻保爾森終於以華爾街拯救者的身份出場,在9月接管「兩房」、AIG之後,又動用2500億美元,拯救20餘家金融機構,兩次注資花旗。從這個意義上講,保爾森為穩定金融體系確實「竭盡所能」。
綜上所述,雷曼之死,是為了拯救華爾街。華爾街是否真需要拯救?拯救華爾街是否就能化解全球金融危機?
保爾森的狐狸尾巴終於露出來了
保爾森就任美國財政部長半年後適逢次貸危機爆發,當時人們還在慶幸布希發掘的華爾街銀行家保爾森與大蕭條專家伯南克的夢幻組合,可以幫助美國乃至全世界化解次貸危機。然而,當次貸危機升級為全球金融危機時,這個夢幻組合尤其是保爾森本人的表演就越來越令人感到困惑。
在美國國會表決通過金融機構拯救方案之後,道指在短短3周之內下跌30%。
全世界投資者都不明白,為何不論拯救金融機構方案通過與否,美國股市都大跌?美國的金融機構到底需不需要拯救?
當保爾森把國會批准的通過購買不良資產拯救金融機構方案,先是改得面目全非,繼而全部推翻時,令人不僅對美國國會的權威性以及國會對政府的制約能力表示懷疑,而且對保爾森利用職權謀求華爾街利益最大化表示質疑。保爾森在把2500億美元分兩批救助幾十家華爾街私人銀行時,卻同時冷酷地拒絕對通用汽車等汽車三巨頭及相關百萬員工面臨失業的救援,理由僅僅是沒有得到美國國會的授權。應當承認8500億美元確實不包括對通用汽車的救援,但是,保爾森不是未經國會許可,就把7000億購買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方案變成注資及購買金融機構股權,又未經國會許可最後取消購買不良資產方案了嗎?他這些行為又置國會於何地呢?保爾森將購買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改為直接向金融機構注資,遭到一些國會議員的質疑。保爾森竭力辯護稱,改變並不意味著他在拿納稅人的錢做實驗,他只是發現,在試圖購買不良資產的過程中,包括歐洲一些銀行也問題連連,整體金融形勢繼續惡化。因此,財政部決定直接注資、購買金融機構的股權,是更有力也是更快解決問題的方式。然而,4個月後奧巴馬政府的財政部長蓋特納,提出的上萬億穩定金融機構方案恰恰還是購買金融機構不良資產。看來,只要給華爾街輸血怎麼說都有理。
「更快解決問題」,在保爾森最後三四個月任期內把第一批到位的3500億美元救市資金給華爾街花出去,這才是保爾森的心裡話。如果按原來購買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方案,不良資產定價困難,在保爾森任期內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完成給華爾街輸血方案的。
作為華爾街拯救者,保爾森從組織人晝夜加班炮製拯救金融機構方案;在美國眾議院首次表決否決方案後,保爾森為二次表決通過,不惜向眾議院議長下跪乞求通過拯救金融機構方案;方案通過後,未經國會同意擅自改變救市資金用途,動用2500億美元給20多家金融機構用於政府注資參股。
其中最具爭議的是保爾森動用100億美元拯救高盛。高盛需要被拯救嗎?自從1999年上市以來一直到2008年的三季報高盛從來沒有出現過季報虧損,而且高盛2008年底擬拿出60億美元給全公司作為年終分紅,平均每個員工可分得幾十萬美元(高盛的七位高管迫於全社會對華爾街高管的高薪高分紅的不滿已決定放棄7位數的2008年分紅,只拿60萬美元的年薪)。在高盛可拿出60億美元分紅的情況下,憑什麼還要得到100億美元的拯救呢?
這一系列舉措,效率之高、膽子之大令人叫絕,保爾森為拯救華爾街可謂「竭盡所能」。
如果說,在逼死雷曼時,保爾森公報私仇,一舉兩得地除掉高盛的對手雷曼、自己的對手富爾德時,他的狐狸尾巴還若隱若現。此時此刻,保爾森作為華爾街金融資本及高盛代言人的狐狸尾巴,已不屑作任何掩飾了。
華爾街是否需要拯救
既然華爾街是全球金融危機的策源地,既然拯救華爾街不是為了拯救私人金融機構,而是為了拯救美國金融體系,那麼,某種意義上保爾森拯救華爾街就是拯救全世界,全世界都應感謝保爾森。華爾街是否真需要拯救,保爾森拯救華爾街,是公私兼顧,還是假公濟私?
問題的關鍵在於,全球金融危機究竟是金融市場危機,還是金融機構的危機?雖然二者有密切關係,但不完全相同。
應當承認,金融機構的危機必然導致金融市場危機,但反過來全球金融市場危機並不意味著全球金融機構普遍面臨危機。與1929年大蕭條美國6000多家銀行破產導致歐美金融市場危機不同,21世紀的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尤其是高槓桿的金融衍生品的泛濫成災,一家大型金融機構的破產就可能引發全球金融市場恐慌,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如果華爾街金融機構普遍出現危機,保爾森拯救華爾街公私兼顧,無可非議;如果以全球金融危機為名,借雷曼一家投資銀行的破產,為華爾街輸血,就有拉大旗做虎皮,假公濟私,以權謀私之嫌。
迄今為止,全球金融危機的主要表現形式是金融市場危機,而不是金融機構的危機。儘管雷曼之死被稱為全球金融危機的導火索,但是雷曼之死作為第一塊倒下的多米諾骨牌,其後並未出現金融機構接連破產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人們也許會把沒有發生金融機構破產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歸功於2008年10月歐美大規模注資參股銀行金融機構,並承諾不讓一家大型金融機構破產,這未必正確。
美國有8000多家金融機構、900家銀行,截至2008年底,當年銀行破產只有25家,2009年前三月銀行破產19家,此外還有AIG被美國政府接管以及兩次注資花旗。與1929年大蕭條時美國6000多家銀行破產,可謂天壤之別。歐洲銀行破產更是鳳毛麟角。2008年雷曼破產後僅在歐洲出現了冰島三家銀行資不抵債被政府接管,以及蘇格蘭皇家銀行等幾家英國銀行因次貸造成巨虧被英國政府接管。
雷曼之死形成的全球金融危機的巨大衝擊波,主要有兩條傳導路徑:一方面表現在,華爾街五大投行消失,帶來投行、對沖基金大規模「去槓桿化」操作,引發2008年10月國際金融市場全線崩潰;另一方面表現在,1600億美元雷曼無抵押債券崩盤,導致歷史罕見的貨幣市場基金虧損,引發貨幣市場基金的大規模贖回,資金市場流動性猝死,信貸市場、商業票據市場、同業拆借市場凍結。流動性危機背後是信用危機,由於擔心經濟衰退,金融機構不肯向企業貸款,由於擔心交易對手信用,金融機構彼此不肯借款。直到歐美以政府信用實施危機干預,通過政府注資參股直接接管銀行,以及政府為銀行存款及其發行債券擔保,以國家信用置換銀行信用防止銀行破產,美聯儲甚至表示直接購買企業發行的商業票據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終於使歐美同業拆借市場利率持續下降,回到雷曼事件之前的水平,但信貸市場仍未解凍。令美國國會議員不滿的是,2500億美元的救市資金投向了華爾街的幾十家金融機構,卻掉進了「流動性陷阱」。這些金融機構拒絕用得到的注資向信貸市場上非金融機構提供貸款,這樣依然不能緩解信貸市場危機,致使危機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發展。如上所述,當全球金融市場出現危機,作為市場看門人的政府必須拯救,因為政府的責任是維持金融市場運行,防止金融危機的發生並化解金融危機。但是,具體到一家金融機構是不是需要拯救,關鍵在於金融機構是不是處於危機之中,是不是會引發金融體系、金融市場出現危機,而美國政府似乎更關注的是金融機構危機,而非金融市場危機,有本末倒置之嫌。
一個金融機構,本身是否面臨危機主要有兩項標準:一是資本充足率低於監管標準,另一個是現金流枯竭。前者需要迅速通過再融資提高資本充足率至監管標準。後者需要迅速通過同業資金拆借或借貸解決,或由央行作為最後貸款人提供緊急援助。如果金融機構短期無法解決危機,就處於破產邊緣。應當承認,由於花旗兩年巨虧170億美元,以及次貸資產大規模減計,資本充足率已有低於監管標準之危,AIG的300億美元的集團資本,無法承受全資子公司6000億美元CDS巨虧。美國政府對AIG的接管,對花旗的兩次注資與參股是必要的。
同樣,一家正常運營的企業難免出現短期現金流枯竭一時周轉不開的狀況,這是可以救的,貝爾斯登和雷曼都是由於現金流枯竭而陷入危機的。只要美聯儲給它們一定的短期貸款支持,就可以化解這個危機。結果,雷曼由於沒有得到拯救而破產。
令人費解的是,那些既未出現資本充足率不足,又未出現現金流枯竭的華爾街的金融機構為什麼反而受到拯救?這就有該救的不救而不該救的救了的嫌疑。
退一步講,一家金融企業即使處於危機狀態,應該按照市場經濟的法則該破產就破產。當然,商業銀行情況特殊。如果一家商業銀行破產可能引起大規模儲戶擠兌,引起銀行體系危機和社會動蕩,政府必須出手拯救。比如,歐洲的銀行貸款總額高於存款總額,且無存款保險,一旦出現儲戶擠兌會導致銀行破產,歐洲國家通過政府參股注資拯救商業銀行,為銀行存款及銀行間拆借擔保,以國家信用支持銀行的正常運營,同樣是必要的。而美國的商業銀行一旦破產,由聯儲存款保險公司接管,儲戶存款無風險,不會出現儲戶擠兌導致銀行破產。因此,保爾森照搬歐洲的辦法參股注資華爾街商業銀行與金融機構明顯反應過度。當然,對於雷曼之死引發華爾街的信用危機,美聯儲應當為商業銀行與金融機構的再融資,以及同業拆借擔保,恢復同業拆借市場、商業票據市場與信貸市場功能。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美國政府通過包括接管「兩房」等多種措施已緩解了次貸危機,況且華爾街金融機構有關次貸衍生品數千億美元不良資產,還僅僅是賬面虧損,可能隨著未來幾年美國經濟復甦、房地產價格上漲而扭虧為盈,何需拯救?是不是美國的金融機構不願意讓政府低價抄底不良資產,所以保爾森才放棄了購買金融機構不良資產的方案?是不是基於相似的原因,蓋納克的上萬億美元購買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方案,也是虎頭蛇尾?保爾森與美聯儲對拯救華爾街金融機構的種種不當反應,令人不得不懷疑,布希的共和黨政府把次貸危機升級全球金融危機的一個目的,是要為支持他的華爾街金融資本,從納稅人那裡榨取幾千億美元而設的局。
當然人們會辯解說這幾千億美元的政府投資,多數是以注資參股的方式進行的,注資是要還的,至於參股將來在股份升值以後還是可以通過轉讓而獲利退出的,但是誰都不能否認當道指及全球金融市場崩潰的時候,這幾千億美元對於華爾街抄底金融市場具有重要價值。更重要的是參股的投入是不能退出,只能轉讓的,也就是說這筆資本金對於華爾街的金融機構來講是白拿的,既不需要償還,也不需要付出代價(每年支付股息除外),可以說是用納稅人的血汗中飽華爾街的私人銀行的腰包。
對於2006年從華爾街到華盛頓任職,最終可能重歸華爾街的保爾森來說,他為華爾街利益最大化立下了大功。這就像他2004年作為高盛的CEO帶領華爾街五大投行聯名向美國證監會申請把資金槓桿從十多倍放大到30倍一樣。
應當承認,即便保爾森為了拯救華爾街毀滅雷曼是美國的內政,但雷曼之死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總要向保爾森討個說法。3. 雷曼之死:一場「金融9?11」華爾街劫持了美國,美國劫持了全世界。
美國華人金融協會會長湯曉東剖析全球金融危機根源時說:「美國財長跟美聯儲的主席在處理雷曼兄弟倒閉的這個事情上犯了一個根本的錯誤,他們沒有考慮到雷曼兄弟倒閉,導致為美國金融體制提供資金的歐洲銀行和亞洲銀行對美國的資本市場信心絕無,所以才產生了這麼大一場危機。但是也不能說他們沒有考慮到,這個錯誤其實他們好像也是不得不犯的一個錯誤。但是,即便要用雷曼之死警告美國國會與公眾華爾街不救不行,金融市場為此付出的代價也過於慘重。」
無論是根本的錯誤,還是沒有考慮到的錯誤,還是即使考慮到也不得不犯的錯誤。總之,把雷曼之死歸於錯誤。
儘管人不可能不犯錯誤。但是,有些錯誤不能犯。如果犯了不能犯的錯誤,要麼是愚蠢,要麼是故意。如果在不能犯錯誤的時候,犯了不能犯的錯誤,要麼是愚蠢至極,要麼是陰謀詭計。
拒絕拯救雷曼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就屬不能犯的錯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全球金融危機的損失將達14萬億美元,可謂不可承受之重。2008年9月—11月4日美國總統大選最後決戰期,對布希政府是不能犯錯誤的時候,在不能犯錯誤的時候,犯了不能犯的錯誤,共和黨就等於自己把自己趕下台。
然而,保爾森與伯南克恰恰在不能犯錯誤的時候,犯了不能犯的錯誤,那麼應把他們歸於愚蠢至極,還是陰謀詭計?
退一步說,即使可以容忍保爾森與伯南克在拯救雷曼上犯了不能犯的錯誤,也不能容忍保爾森對此的解釋含糊不清、自相矛盾,更不能容忍他們在拯救金融機構上出爾反爾、朝令夕改,把美國股市變成上躥下跳的政策市。
看來,對他們的行為,用正常思維或救市思維無法解釋,用非正常思維或陰謀思維反倒可以解釋。比如從「金融9?11」的角度來看雷曼之死,就有令人茅塞頓開的感覺(這與巴菲特把全球金融危機稱為「經濟珍珠港」有異曲同工之妙)。
雷曼之死與「9?11」的驚人相似性
「9?11」是對美國的象徵——世貿雙子星的自殺式攻擊,以十幾名恐怖分子喪生這一極小的生命代價獲取巨大戰略利益,「9?11」打破美國建國200多年本土未受攻擊的國家安全神話,「9?11」以恐怖組織這一非國家組織之力,通過非軍事戰爭行動,打擊了美國這個唯一超級大國,「9?11」通過電視互聯網大眾媒體直播世貿雙子星的崩潰,震撼了全世界。「金融9?11」是對美國的金融中心華爾街的自殺式攻擊,同樣通過大眾媒體渲染雷曼破產、華爾街崩潰,震撼了全世界,引起全球金融市場崩潰,美國通過雷曼之死同樣可以獲取巨大的戰略利益,可以將次貸危機升級為全球金融危機進而引發全球經濟衰退,打擊美國的競爭對手,可以為8500億美元拯救華爾街鋪平道路,可以為華爾街乃至美國找到危機的替罪羊。
此外,如果從以極小的代價獲取巨大戰略利益的需要出發,雷曼也是最合適的死亡人選。首先,雷曼的資產管理客戶、債券客戶與債權人主要為美國以外的機構和個人,雷曼破產美國損失小,全球損失大,對全球產生巨大衝擊波。其次,雷曼破產可以為美國政府清除害群之馬。為了躲避對沖基金做空雷曼股票的強大壓力,雷曼曾率先指出房地美、房利美資不抵債有破產之憂,導致2008年7—8月「兩房」股票、「兩房」債券被大規模做空,而「兩房」債券內含美國政府的信用,美國政府不得不出來拯救「兩房」。2008年9月初,「兩房」被美國財政部接管。所以,雷曼作為資本市場的害群之馬,同樣要受到懲罰。其三,雷曼破產還可以清除掉高盛的最大競爭對手,而高盛在某種意義上是美國政府在全球金融市場的代言人,在2004年紐約時報評選的華爾街權力榜當中保爾森居首位,富爾德的排名緊居其後,而正是從2004年開始,雷曼在債券市場的收益屢創紀錄,同時也開始大量購進抵押貸款資產,甚至收購數家房屋抵押貸款公司,大有借次貸業務突破,挑戰高盛的華爾街老大地位之嫌。且雷曼與高盛在金融市場的投資戰略針鋒相對,雷曼在次貸做多與高盛在次貸做空,2008年7月以前,高盛在石油上做多在美元上做空,而雷曼恰巧相反。
綜上所述,為了美國的國家利益,以雷曼之死製造一起「金融9?11」成為必然。
如果說珍珠港事件開創美國受攻擊的先例,「9?11」開創美國本土受攻擊的先例。那麼,「金融9?11」開創華爾街受攻擊的先例。
雷曼之死與新世紀金融之死的比較
2008年9月雷曼之死成為全球金融危機的導火索,與2007年4月新世紀金融成為次貸危機的導火索,二者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新世紀金融的破產,起到了一石三鳥的作用,其一,吹響了對沖基金做空次貸衍生品的號角。美聯儲強迫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回購幾十億美元呆賬貸款而破產,這等於為對沖基金提供了在金融衍生品市場、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及全球股市從繁榮到崩潰過程中獲取暴利機會。對沖基金教父索羅斯早在2008年年初就指出次貸危機是60年來最大的危機,這等於是對沖基金髮出的戰爭動員令。其二,新世紀金融的破產引爆次貸危機,通過歐美次貸衍生品的崩潰終結了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場的超級泡沫,通過美國股市的大調整終結2003—2007年的全球股市大牛市,通過對美國及全球經濟的衰退預期終結了2001—2008年的商品大牛市,為孕育全球金融危機準備了市場環境。其三,新世紀金融的破產形成美國政府不救次貸機構的預期,為房利美、房地美及涉及次貸衍生品承銷的雷曼等一批金融機構股票大幅下跌及相關上市公司破產創造了條件,為孕育全球金融危機準備了定時炸彈。
雷曼的破產同樣起到了一石三鳥的作用。其一,雷曼的破產使歐美資金市場流動性一度陷入癱瘓。首先通過1600億美元雷曼無抵押債券跌至票麵價值的15%,引發購買雷曼債券的一家大型貨幣市場基金因此出現了歷史上極為罕見的虧損,觸發貨幣市場基金的擠提危機,以貨幣市場基金為主要買家的公司債市場與資金拆借市場立即陷於絕境,雷曼的破產引發信用危機與流動性枯竭同時出現,此外,歐美金融機構由於對交易對手信用擔憂、對經濟衰退的擔憂,以及自身去槓桿化的資金需求,停止同業拆借市場拆藉以及停止發放信貸,加上債券市場與商業票據市場的困境,歐美資金市場流動性一度陷入癱瘓。其二,雷曼的破產引發誰是下一個雷曼以及6000億美元雷曼資產清算的雙重恐慌,引發全球金融機構股票大幅下跌,歐美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不足,導致歐美金融機構從全球撤資解救總部危機,以及歐美金融機構及全球對沖基金去槓桿化的操作,避險資金全球撤資轉向購買美元美國國債,導致2008年10月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場及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全球股市、匯市同時崩潰。其三,雷曼的破產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很可能導致全球經濟衰退。首先,全球金融危機通過全球金融市場的崩潰導致數十萬億美元的金融資產損失,引發全球對經濟衰退以及失業的預期,將嚴重打擊消費,抑制生產。其次,全球金融危機打擊金融業、企業以及資本市場投資信心,導致直接融資、間接融資下降,抑制生產。儘管雷曼之死引發全球金融危機,與新世紀金融之死引發次貸危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但是,二者有明顯的不同之處。
新世紀金融之死,表現為蝴蝶效應,其次貸危機的影響長達1年半才逐步顯現出來。從2007年4月新世紀金融破產到2008年9月拯救「兩房」,直到「兩房」股價雙雙跌幅達90%以上,美國政府才以極為苛刻的條件出手接管房利美、房地美,成功地抄了大底,由於政府以優先股股東身份接管導致流通股東利益無條件的剝奪(優先股股東分紅,流通股股東不分紅,若流通股股東不同意,政府放棄接管,「兩房」破產股價一文不值),因此政府接管導致房利美、房地美股價雙雙暴跌,跌破1美元,面臨退市之憂。美國政府在次貸危機一年半後抄底「兩房」,其戰略目的有兩個:一是讓「兩房」空頭龍頭股效應最大化,為次貸危機升級為全球金融危機「貢獻」最後力量,一是「兩房」接管成本最小化。
如果說,新世紀金融之死對市場預期的改變,表現為長達兩年的蝴蝶效應,那麼雷曼之死對市場預期的改變,表現為原子彈衝擊波效應——短時間的毀滅性的打擊。從2008年9月15日至10月27日短短一個半月衝擊波效應基本結束,10月全球金融市場一度全線崩潰。
雷曼為什麼開創一個企業引爆全球大劫難的先例
其一,雷曼破產是對市場預期的毀滅性的打擊。
金融市場是預期市場,只要改變市場的預期就可以對市場形成巨大的衝擊力。在人們心目中,華爾街是不可能破產的。至少經過1929年大蕭條考驗的作為華爾街象徵的五大投行,是不可能破產的。而次貸危機導致排名第五的貝爾斯登一度出現現金流枯竭時,美聯儲主動、及時、創造性地以指定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的方式向貝爾斯登注資,更使市場形成一致預期——即使華爾街五大投行出了問題,美聯儲也不會讓它們破產。因此,當五大投行中歷史最悠久、已創立158年的雷曼,出乎市場預料地在48小時閃電破產,市場的預期崩潰必然就產生了巨大的市場衝擊力。
而雷曼破產之所以引發全球金融恐慌,不僅在於五大投行不會破產的預期毀滅後對華爾街崩潰的恐慌,更為重要的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對美聯儲信任預期的毀滅。格林斯潘主持美聯儲18年,之所以使美國平安渡過了1987年股災、1998年俄羅斯債務危機、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及兩次經濟衰退,正是因為格林斯潘貨幣政策的公開性、加息周期與降息周期的穩定性及不干預泡沫原則,贏得了全球投資者對其信任的預期。而伯南克主持的美聯儲,令人猜不透他下一步要幹什麼?比如,次貸危機為什麼從不救新世紀金融到救「兩房」?全球金融危機,為什麼從救貝爾斯登,到不救雷曼,到救高盛摩根斯坦利,乃至救整個華爾街?
筆者認為,這套從不救到救,再從救到不救以此循環以至無窮的策略,其可怕之處在於,保爾森與美聯儲始終以市場預期為敵,每一次出手或不出手都是為了改變市場預期,而不是穩定市場預期,救這個是為了不救下一個,不救這個是為了救下一個,誰都看不懂,保爾森與美聯儲究竟要幹什麼,最終市場預期在無所適從中崩潰。
其二,2008年9月的特殊背景放大了雷曼破產的殺傷力。
恰恰是在美國政府9月初接管「兩房」,次貸危機最大隱患排除,連身處旋渦中心的雷曼CEO富爾德都認為次貸危機最壞時候已經過去時,雷曼卻被送上斷頭台。
而雷曼破產之所以引發全球金融恐慌,因為它與全球經濟衰退數據同時出現,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衰退產生的聯想,才能產生與大蕭條相似的末日效應。
首先,如果美國的次貸危機要演變成全球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需要得到經濟數據的支持。而2008年9月是歐洲、英國、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公布第二季度經濟數據的月份。經濟負增長的數據再加上雷曼的出人意料的破產的雙重打擊,才足以形成全世界的恐慌。
而耐人尋味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市場的過山車走勢,對經濟數據的惡化與市場預期的惡化起到重要作用。首先是石油,2008年伊始石油突破每桶100美元大關後一路狂飆,7月11日石油創下每桶147美元的高價之後,幾乎與此同時,布希發布取消近海石油開採禁令之行政令,之後石油在百元之上堅守到9月底,終於等到美國國會9月底批准取消近海石油開採禁令,在實現美國石油資本利益最大化之後,10月份石油創歷史單月最大跌幅32%。2008年9月15日,主要央行聯合降息幅度不大,直到10月底11月初才開始大幅加息,中國央行直到11月26日才出現108個基點的加息,恐怕都與擔心百元之上石油帶來高通脹有關。也就是說,石油2008年上半年大漲完成了把全球帶入高通脹抑制全球經濟發展的任務,石油2008年下半年大跌傳遞的信號全球已經進入經濟衰退。石油大跌在強化那些糟糕的經濟數據的影響。此外,如果三季度石油過早地崩盤,那些二季度三季度才開始進入負增長的國家和地區,就難以出現由於高油價帶來高通脹進而出現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進入衰退。因此在第三季度的結束之前維持100美元的高油價是必要的。
美國給全世界帶來了一場財富大浩劫、經濟大衰退,必然激起美國國內民眾以及世界各國的強烈不滿。那麼美國在獲取了豐厚的危機利潤的同時,也要對國內外有個交代,安撫一下不滿情緒。因此,美國必須為自己尋找替罪羊。4. 全球金融危機的最大替罪羊4 布希和共和黨:全球金融危機的最大替罪羊
布希總統留下的最大懸念是,作為二戰後最強勢的美國總統,連任兩屆總統期間,經歷了互聯網泡沫破裂、「9?11」恐怖襲擊,經歷了次貸危機及全球金融危機,經歷了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推翻了塔利班政權和薩達姆政權,為什麼最後卻淪落到連自家的共和黨政府都沒保住的地步?
布希總統執政八年表現出了非凡的危機處理能力,為什麼他在處理全球金融危機上的表現如此低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布希總統及共和黨在全球金融危機中究竟扮演什麼角色?最大受害者還是最大操縱者,還是最大替罪羊?
布希:全球金融危機最大受害者還是最大操縱者?
2008年11月14日G20峰會上,布希總統聲稱「被迫退休」。
連任兩屆總統的布希,將於2009年1月20日任職期滿,正常退休,何來「被迫退休」?
所謂「被迫退休」,可能暗含兩層意思:一是強調布希是因全球金融危機「被迫退休」,離開華盛頓權力中樞的;二是,美國共和黨也是因全球金融危機被迫從盤踞八年的白宮中趕出去,失去了國會控制權,從執政黨變成在野黨的。
2008年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看上去是民主黨的奧巴馬在選舉人中獲壓倒性勝利,但實際上共和黨的麥凱恩也獲得49%選民支持,雙方實力相差並沒有那麼懸殊。換句話說,如果沒有9月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機,大選前無人知曉,缺乏政治經驗、外交經驗的奧巴馬,未必能打敗麥凱恩入主白宮。
失敗的不僅是共和黨,還有布希。《紐約時報》在大選揭曉時甚至表示,美國人對共和黨總統布希充滿了歷史罕見的厭惡,布希的支持率在蓋洛普民調美國總統季支持率歷史上最低的五次中佔據三次。
鑒於此,把布希總統及共和黨視為全球金融危機最大受害者似乎並不為過。
但是,換一個角度看,布希總統及共和黨又是最大操縱者。正是他們自己引爆全球金融危機,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人不是愚蠢就是陰謀,不管是哪一類,布希總統都難逃干係。
回想布希在這場危機當中的一系列表現確實既令人非常失望,又令人疑慮重重。
首先,2006年1月,讓一年後最先預警美國經濟衰退與全球金融危機的格林斯潘退休,引入保爾森與伯南克這一「夢幻組合」,並讓他們全權處理次貸危機,結果導致次貸危機升級全球金融危機,布希是否有用人不當之嫌?其次,布希對危機的嚴重性似乎遠遠估計不足,是否有失職之嫌?
比較典型的是,2008年8月8日布希到北京參加奧運會,不僅開創現任美國總統親自出席在本土以外舉行奧運會的紀錄,而且,還親任美國奧運代表團的拉拉隊隊長,奔波於各大賽場之間。
此時距離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只有1個月,布希是對此毫無察覺,還是早已安排妥當?而此前美國國會在7月15日剛剛通過接管房利美、房地美的決議,布希是否也認為隨著「兩房」問題的解決,次貸危機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呢?
9月下旬,當保爾森在晝夜加班擬定財政部7000億美元救援金融機構方案時,布希依然在從容不迫接待外國元首來訪,並沒有表現出全力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姿態。布希為此還受到媒體抨擊。只是到9月29日國會表決財政部救援方案前才去發表講話,結果當日眾議院以壓倒多數否決財政部方案,當日道指創歷史最大點數跌幅,首次跌破11000點大關。
據媒體報道,被授權全權處理次貸危機的保爾森、伯南克,在決定拯救貝爾斯登之前曾向布希彙報過。由此可以推測,在作出拒絕拯救雷曼這一更重要的決定之前,也應向布希彙報。倘若如此,布希應對導致全球金融危機及共和黨大選慘敗的雷曼之死,負決策失誤之責。而保爾森、伯南克不過是布希的替罪羊而已。
在世界各國領導人面對史無前例的全球金融危機及全球經濟衰退前景,寢食不安,憂心忡忡之際,在四年一屆的共和黨民主黨大選決戰的關鍵時刻,處於旋渦中心的布希如此悠閑自在,如此漫不經心地出現一系列懈怠失誤,實在令人無法理解,要麼是這場危機的影響遠沒有那麼嚴重,要麼是這場危機的發展盡在布希掌控之下運作之中?不管哪種,都有「金融9?11」陰謀之嫌。
布希和共和黨:全球金融危機的最大替罪羊
全球金融危機留下的又一大懸念是:共和黨為何用全球金融危機趕自己下台?全世界最聰明的人都集中在華爾街、華盛頓,但是最聰明的人也會幹最愚蠢的事。華爾街發明的次貸衍生品,差點讓華爾街崩潰。
華盛頓的人比華爾街更愚蠢。執政的共和黨政府居然把自己控制了一年半的次貸危機,在大選之前兩個月升級為全球金融危機,把自己趕下台。
假如保爾森不拒絕拯救雷曼,不引爆全球金融危機,麥凱恩還會輸給奧巴馬嗎?
不過,用難得糊塗、大智若愚來形容共和黨的愚蠢之舉也許更為貼切。
有兩種可能性支持共和黨的不勝而勝:一是共和黨連任兩屆,打了兩場戰爭,製造兩場危機,深陷泥潭無法脫身,急於解套;二是雖然共和黨想連任,卻為維護國家利益主動退出歷史舞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全球金融危機最終帶來的損失可能達14萬億美元。截至2008年12月中旬,歐元區、日本、香港、英國都因為二季度、三季度連續負增長而宣布進入衰退期。
美國給全世界帶來了一場財富浩劫,必然激起美國國內民眾以及世界各國的強烈不滿。總要有人來承擔責任,也要安撫一下國內外不滿情緒。
這一角色非布希與共和黨莫屬。布希和共和黨看上去是全球金融危機的最大操縱者,實際上是最大替罪羊。
問題是,什麼力量才能讓共和黨暫時退出歷史舞台,是民主黨嗎?
在兩黨政治的美國,兩黨輪流坐莊是個不成文的規矩。此外,美國歷史上的傳統就是,先讓共和黨惹禍,再讓民主黨來收拾爛攤子。布希的共和黨政府執政兩屆,從伊拉克戰爭沒完沒了,到次貸危機越來越大,禍闖得如此大總得有人出來擔責任。因此,共和黨下台民主黨上台順乎民心。
然而,表面上看是民主黨通過2008年大選把執政的共和黨趕下台,實際上是共和黨所代表的美國石油資本與金融資本希望共和黨下台。不僅是因為共和黨留下了爛攤子,更為重要的是,共和黨已經完成了的歷史使命。
得克薩斯石油商人出身的布希執政8年,使美國石油資本實現了三大夢想:其一,控制了世界上未開採石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伊拉克;其二,國際石油6年漲10倍,一度上漲到每桶147美元,讓美國石油資本獲得暴利;其三,迫使美國國會取消了近海石油開採禁令。布希執政8年,以二戰以來最低利率及美元貶值,製造全球流動性過剩,促進場外金融衍生品空前繁榮,使美國虛擬經濟迅速膨脹到實體經濟的幾倍,在華爾街金融資本獲得史無前例大發展的同時,通過泡沫破裂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完成華爾街自身結構調整。
當然,對於華爾街而言,最大的利益是用幾千億美元數字元號的次貸呆賬換來了政府的幾千億美元真金白銀資本投入,幾萬億美元流動性的注入。為了輸血華爾街,保爾森借全球金融危機之際,玩了從買不良資產到買金融機構股權到不買不良資產的遊戲,成功地為華爾街資本空手套白狼。為了輸血華爾街,保爾森與美聯儲使高盛和大摩成功地從投資銀行轉身商業銀行。根據美國法律,美聯儲只能向商業銀行提供資金貼現支持,而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使得美聯儲向整個華爾街(從商業銀行擴大到投資銀行、保險公司、直到對沖基金)注入了25萬億美元流動性,使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從雷曼破產前的不到1萬億美元上升到35萬億美元,根據美國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原則,華爾街作為私人的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是不能動用納稅人的錢去進行救助的。而金融危機打破了這一慣例。更為嚴重的是,根據美國《聯邦準備法》,在經濟危機時,美聯儲可無限量發行貨幣,讓全世界為美國走向衰退埋單。截至2009年3月美國投入救市資金高達128萬億美元。
既然共和黨已經完成了使美國石油資本與金融資本利益最大化的歷史使命,既然伊拉克戰爭與全球金融危機使共和黨名聲掃地,那麼共和黨作為最大的替罪羊被趕下台,讓民主黨的奧巴馬以改革者、拯救者的身份出場收拾殘局,可以迎合國內外輿論。從麥凱恩只有可憐的8000萬美元政府資助競選經費,而奧巴馬居然不要政府資助競選經費,創紀錄地募集10億美元競選經費足以說明,共和黨被石油資本、金融資本拋棄了。
當然,利用共和黨實現利益最大化後又讓共和黨當替罪羊,不僅是兩黨輪流執政的國內政治格局的需要,更為重要的是共和黨下台符合美國國家利益。
21世紀美國的國家利益是確保其世界霸權,打擊遏制競爭對手。為達此目的採用的一大策略,就是弱勢美元周期與強勢美元周期的輪迴。歷史上共和黨執政與弱勢美元相伴,而民主黨執政則是強勢美元的天下。民主黨候選人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某種意義上正式宣布2001—2008年長達7年弱勢美元周期的結束,強勢美元周期的開始。藉助長達7年弱勢美元周期,製造全球流動性泛濫、資產泡沫及高通脹,最後以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終結這個超級大泡沫,遏制最大的競爭對手中國、印度、歐洲的策略已經奏效。下一步進入強勢美元周期既可以繼續維持新興市場的低迷,引導國際資本流向美國,支持美國股市、房市的復甦,支持美國經濟走出衰退,又可以用強勢美元壓低油價,打擊俄羅斯、伊朗這兩大對手。美國借大選最後兩個月引爆全球金融危機,促成共和黨下台民主黨上台,以最小的代價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
正是因為離大選揭曉不到兩個月時美國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機,那麼即使危機鬧得再大,影響再惡劣,美國也可以順利逃避國際社會的責任追究。
首先,危機是布希的共和黨政府惹的禍,與大選獲勝的民主黨無關,隨著布希共和黨政府2009年1月下台而承擔了其應有的責任,而且布希代表的共和黨也在2008年11月4日大選中遭到歷史性的慘敗,不僅共和黨失去了連任兩屆的總統,而且失去了對國會的控制權,變成了在野黨。更何況,美國眾議院政府監督委員會還舉行了長達2個月的追查危機元兇聽證會,把危機所涉及的各類金融機構(投行、商業銀行、對沖基金、評級公司)政府監管部門現任及前任高官,全部找來質詢,對全世界也算有交代了。
其次,從2008年11月4日大選揭曉到2009年1月20日奧巴馬入主白宮這一權力真空期,即使危機鬧得再大,影響再惡劣,美國也可以無多大作為無多大責任,從而可以為事態進一步惡化,從全球金融危機轉入全球經濟衰退留下充足時間,於是人們見到了2008年10月國際金融市場全面崩潰,見到了11月15日G20華盛頓峰會一事無成。奧巴馬以一個國家同一時間不能有兩個總統為由拒絕出席,這次G20峰會被媒體諷刺為「茶話會」。峰會領導人聯合聲明既沒有對導致的全球金融危機美國進行點名批評,也沒有就通過加強全球合作應對經濟危機取得實質進展,歐洲所提出的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要求也被擱置起來,只能等到奧巴馬執政100天時的倫敦峰會再議。2009年1月我們看到來自美國世界各國最糟糕的經濟數據。而此時,白宮的主人正在準備把職位交接給新總統,他什麼都做不了,新總統也什麼都做不了。
再次,2008年9月初揭曉兩黨總統候選人後,開始大選最後衝刺,兩黨博弈空前升級。布希政府作為看守政府(尤其是大選揭曉民主黨獲勝後)的的運做空間十分有限,而民主黨控制的國會,也會牽制布希的救市,打大選牌救市牌,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劇烈震蕩。於是人們見到了眾議院9月29日否決保爾森救市方案時道指暴跌,等到國會10月初通過修改後的救市方案後,道指經歷近百年最大周跌幅,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全面崩潰。人們見到了民主黨控制的國會與布希政府在救不救面臨破產的通用汽車上扯皮,導致11月19—20日道指兩天下跌10%,再創調整新低。而奧巴馬就任總統後,在表決其經濟刺激方案時,共和黨在國會設置「只買美國貨」障礙,一度阻止了道指與全球股市的反彈。
這使人們聯想到美國共和黨總統里根上台時,一個華爾街的「馬仔」在中國時說的話——「里根就是我們華爾街的馬仔」。也許這句話多少有一點誇張,但是我們可以從中看到華爾街和共和黨的美國總統之間密切的關係,至少從里根到布希應當是一脈相傳的。5. 美國:全球金融危機的最大贏家誰是全球金融危機的禍首
美國究竟是全球金融危機的最大受害者、最大拯救者,還是危機的禍首?
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中止美元與黃金兌換,單方面摧毀主導戰後國際金融秩序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從而推倒了金融危機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此前,金融危機極為罕見。
此後,短短30多年,國際金融市場經歷了9次金融危機。隨著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金融危機不僅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而且已從國家危機、區域危機升級至全球金融危機。
歷史學家將如何敘述上述9次金融危機,尤其是對於全球金融危機將記錄誰的「愚昧和殘酷」?有沒有人試圖改變歷史,掩蓋誰的「愚昧和殘酷」?
那麼,全球金融危機對於人類意味著什麼?一場財富大浩劫?一場看不見硝煙的第三次世界大戰?
華爾街綁架了美國和美國政府,美國和美國政府綁架了全世界,這才是這次金融危機的真正根源和實質。
對於全球金融危機,人們無法用華爾街從業人員的集體瘋狂來解釋,也不能簡單地歸於美國監管當局的失誤,需要從更深刻的歷史背景和更高的戰略層面來認識。
那麼,是誰的愚昧和殘酷引發了這場危機?為什麼一個有100多年歷史、最成熟的證券市場,一個有全球最完善的監管體系的美國,會不斷製造危機轉嫁危機,而且危機不斷升級,直至禍及全球?為什麼在會聚了全世界最聰明的腦袋的華爾街與華盛頓,會犯如此愚昧的殘酷的錯誤?
最有意思的是CNN把美國普通老百姓列為金融危機的十大元兇之首——危機的不可避免,是由於美國民眾的透支未來借貸消費的生活模式造成的,即由世界各國認可的各國向美國出口商品,再把美國為購買商品支付的美元,通過購買美國債券及金融產品的方式迴流美國,支持美國的國際收支平衡,為建立這套模式而確立以美元為世界儲備貨幣、以美聯儲為「全球央行」的國際金融貿易體系。
既然美國的消費模式與國際金融貿易體系難以變更,既然美元的地位沒有任何一國貨幣能夠取代,那麼金融危機依然會再次爆發,而全世界都需為此承擔責任,不能只把板子打在美元身上。這樣的結局正是美國期待的,美國擅長的就是製造危機、轉嫁危機。誰是危機的製造者?沒有人否認無論是次貸危機還是全球金融危機都是由美國引發的,但主流觀點並不認為美國是故意而為,而是一種過失——外部監管的過失、內部風控失效的過失,或者是無奈——大勢所趨的無奈、人性的貪婪的無奈。總之危機要麼是不可避免,必然要發生的,要麼是一系列巧合,偶然造成的。
誰是最大受害者?很多人認為因為美國是這次危機的受害者,甚至是最大受害者,所以它不可能有意發動危機,否則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即使美國是最大受害者,也不能說明它不是禍首,也不能說明美國搞的不是珍珠港事件式的苦肉計,不能簡單將美國的絕對損失和相對損失與其他國家的絕對損失和相對損失進行比較。比如,美國是善於利用經濟危機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美國通用汽車的破產保護就是這種結構調整的需要,在資不抵債的通用汽車面臨破產之際,通用汽車債務人與工會終於降低了條件,使美國政府以最低成本拿下新通用的控股權。
誰是危機拯救者?人們普遍把美國當做危機的拯救者,尤其是寄希望於白宮新主人奧巴馬。當然美國作為全球頭號經濟體和頭號消費國,其經濟的復甦確實能給全球經濟產生拉動作用,但是,即使美國最終帶領全球走出衰退,成為危機的拯救者,與美國是全球金融危機的禍首二者並行不悖。因為,美國的目的僅僅是打擊美國的競爭對手並趁機發一筆危機財,而不是把全球推入深淵。
誰最先走出危機?即使美國這次的損失和其他國家相差不多甚至更大,只要美國先於其他國家走出危機,美國就是這場危機的最大贏家。亞洲金融危機的經驗告訴我們,誰能夠首先走出危機,就能夠在經濟的復甦中獲得最大的利益。
最後,誰是最終埋單人?即使是美國率先走出危機,也要看看誰為這場危機埋單。美國是靠自己的力量還是靠其他國家的支持走出危機,從目前來看,至少美國數萬億美元救市國債還是指望中國、日本、中東認購。
從犯罪學的角度,尋找全球金融危機這場人類大浩劫的元兇的關鍵,不在於嫌疑人是不是受害者、拯救者,而在於嫌疑人是不是最大的受益者?最大的受益者當然有作案動機,如果本案最大的受益者又恰恰是本案的過失犯罪者,那麼人們有理由懷疑本案不是過失犯罪而是故意犯罪。而美國,作為全球金融危機的引爆者恰恰是全球金融危機的最大贏家,恐怕難逃禍首之嫌。對於美國而言,全球金融危機最大的意義不在於金錢上的得失,而在於戰略上的得失。
何為美國的戰略利益?首當其衝的是,維護美國的世界霸權,打擊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
麥金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1919年說了一句話,對英國的外交政策以及後來美國的外交政策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這句話言簡意賅:誰統治了東歐(德國和波蘭),誰就控制住了腹心地帶(俄羅斯和烏克蘭);誰統治了核心地帶,誰就控制住了世界島嶼(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的歐亞國家);誰統治了世界島嶼,誰就控制住了世界。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外交政策顧問布熱津斯基,在闡述「後冷戰時期」的美國外交政策時稱:「歷史上所有問鼎世界的超級大國都源於歐亞大陸,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區大國,如中國和印度,也在歐亞大陸,它們很有可能是美國優勢在政治或經濟方面的挑戰者,美國之後,六個最大的經濟和軍事強國都在這裡。」全球金融危機使排名美國之後的六大強國(日本、中國、德國、英國、法國、俄羅斯)都受到重大打擊,這僅僅是巧合嗎?
或許,終結美國之後的六大強國以及全球經濟的高增長,可能就是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重要目標。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慎明發出警告:「冷戰結束後,美國經濟之所以能有長達10年的繁榮,其根本前提,主要並不是其信息技術經濟的作用,而是其搞垮了蘇聯。美國為了渡過這次金融危機,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會不會是重複20世紀90年代用來搞垮蘇聯東歐的辦法,即調動其所有能量搞垮當今世界上的大國或強國呢?」
從國家利益考慮,21世紀的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的霸權受到了全方位的挑戰。伊拉克戰爭對美國硬實力與軟實力造成了損害,而俄羅斯、伊朗一度藉助石油價格暴漲,試圖成為全球超級大國或地區大國,對美國霸權進行挑戰,而華爾街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也受到來自倫敦金融城、東京、迪拜、香港、上海等金融中心的挑戰。但是,美國最擔心的是對美元霸權的挑戰。《石油戰爭》的作者威廉?恩道爾指出,支持美國強權有兩個必不可少的支撐基礎——獨霸世界的軍事壟斷地位;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獨領風騷的貨幣龍頭地位,美元是世界硬通貨,美聯儲便是全世界的中央銀行。在蘇聯解體之後,世界上沒有一種力量能夠挑戰美國的軍事霸權,而美元的貨幣霸權地位,卻面臨著全方位的挑戰。美元佔世界外匯儲備及國際貿易結算額的六七成。除了美元以外,歐元和日元、英鎊都是國際結算貨幣。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後,美元的世界第一儲備貨幣的地位雖然沒有變,但是隨著美元長期貶值,已出現世界外匯儲備中歐元比重上升而美元比重下降的趨勢,其中最值得美國擔憂的是,2007年12月伊朗已決定由歐元替代美元作為石油結算貨幣,而作為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國的俄羅斯也表示要用盧布替代美元作為石油結算貨幣,部分中東產油國要取消美元作為歐佩克石油唯一結算貨幣的地位,這一點可以說是對美元地位的根本挑戰。
因此,如果在全球金融危機中美元不能恢復其強勢,滿足市場的避險要求與安全要求,那麼美元的霸權就有可能被終結。
如果美國國家戰略是通過全球金融危機,打擊美國的潛在競爭對手,維護美國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那麼美國可能已經贏了。歐元區率先進入衰退,俄羅斯因為石油跌破每桶50美元陷入財務危機,中國、印度的持續高增長或許已經告一段落。
如果美國國家戰略是通過全球金融危機打擊歐元、日元以及試圖挑戰美元地位的其他貨幣,加強美元的世界儲備貨幣、國際結算貨幣地位,美國可能已經贏了。因為全球金融危機中,美元是外匯市場最強勢貨幣。問世十年來一直想挑戰並取代美元、被伊朗作為石油結算貿幣的歐元,試圖被俄羅斯作為石油結算貿幣的盧布,因為2008年外匯市場歐元的崩盤、盧布的狂瀉,受到沉重打擊。
美國的戰略利益除了用金融危機打擊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外,還可以用金融危機轉嫁危機進行全球財富再分配,進行美國經濟的結構調整,提升國力。比較典型的是美國利用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引入數百億美元國際資本,完成美國經濟向新經濟轉型。
美國主動引爆次貸危機及全球金融危機,利用危機進行美國經濟的結構調整,不排除打著自由市場經濟的旗幟,轉嫁危機的可能。危機轉嫁說能否成立,要算多筆賬。第一筆直接經濟損益賬,美國通過雷曼破產賴掉多少賬?也就幾千億美元。可美國金融機構的次貸壞賬也有幾千億,加上救市要花2萬億美元。但與歐洲救市代價2萬億歐元相當於25萬億美元比較,美國救市代價則低得多。更重要的是,歐洲救市是自己掏真金白銀,其中救市的2萬億歐元通過貨幣交換從美聯儲換回25萬億美元。對有11萬億美元國債、儲蓄率幾乎為零的美國,這25萬億隻能是美聯儲印出來的新美元,貨幣交換為美元發行提供了信用支撐。如果沒有2萬億歐元的救市資金兌換美元的要求,美聯儲無法印25萬億新美元。道理很簡單,貨幣的發行要想避免帶來貨幣發行國的通脹和貨幣貶值,要麼與黃金儲備掛鉤,要麼與實體經濟的增長掛鉤。美國的貿易和財政雙逆差、零儲蓄以及美國的高負債,使美國面臨美元的短缺。如果美聯儲亂髮美元就會造成通貨膨脹和美元貶值,直接威脅美元的地位。於是美國必須用資本項目的順差來平衡貿易逆差支持美國的流動性。而全球金融危機給了美聯儲創造了新增發行25萬億美元又不引發通脹的機會。因為這25萬億美元是由2萬億歐元兌換要求產生的,在全球範圍來看,是多了25萬億美元,但是由於歐洲將貨幣互換的25萬美元作為政府注資參股凍結在銀行體系之內,並不增加流動性,所以不會產生通脹。在市場上流通的只是美聯儲手中的美元,也不會增加通脹。
如果美國2008年10月宣布的8500億美元救援金融機構計劃、2009年2月宣布的7870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以發行國債方式,由中國、日本、中東埋單,只是把別國手中的老美元轉移到美國手中,同樣未增加全球美元流通量,不會帶來全球通脹美元貶值風險。倘若如此,美國借金融危機僅通過貨幣交換與發行國債就可以凈得4萬多億美元,此外,美聯儲資產負債表顯示,2008年美聯儲新發美元4萬億~5萬億美元。 美聯儲新發的4萬億~5萬億美元會引發通脹嗎?全球金融危機下,或許不會。金融危機資產泡沫破滅會導致金融資產的損失,以及貨幣創造、流通的大幅減少,新美元不一定帶來通脹。倘若如此,金融危機對美國豈不是財源滾滾?
第二筆間接經濟損益賬。10000億美元的次貸房地產實物資產還在美國,美國畢竟靠全世界埋單解決了幾百萬窮人的住房問題。幾年後房地產復甦,美國金融機構的次貸壞賬又會變成利潤。至此,購買次貸衍生品的海外機構估計大多數已割肉離場。2008年次級抵押證券市值只有2006年的4/5,是不是又讓承銷次級抵押證券的美國金融機構抄底了呢?
至於產業結構的調整,危機中受影響最大的汽車業鋼鐵業,是美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對象,而未來實體經濟模式將以高附加值、高技術為主,其中包括軍工、航天、IT、生物醫藥。而虛擬經濟代表的金融服務業仍將是美國經濟的主導力量。經過此次危機,華爾街也進行了一定的調整,投行消失,少數中小銀行金融機構破產,不會影響金融業的整體發展。
從珍珠港事件到雷曼事件,美國兩次成功地扮演了受害者的角色,珍珠港事件真相被掩蓋,欺騙了美國人和美國國會,而雷曼事件真相被掩蓋,不僅欺騙了美國人和美國國會,還欺騙了全世界。美國之所以成為全球金融危機最大的贏家,因為通過危機實現21世紀美國的最大戰略利益,美國以最小的代價讓美國的競爭對手倒退了多少年,或使競爭對手對美國的挑戰推遲了多少年,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為下一次危機埋下了伏筆。推薦閱讀:
※央行對第三方支付態度是什麼?什麼是網聯
※【債券日評】20171225 價格簡邏輯
※丁信承:4.23黃金暴跌多頭潰散,仍要注意日內修正
※如果國家通過超發貨幣來阻止房價下跌,普通老百姓是不是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