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亞北非動蕩的前因後果 周 周 2012-06-24 22:57:12

西亞北非動蕩的前因後果

周2012-06-24 22:57:12西亞北非動蕩的前因後果2010年12月中旬以來,西亞北非地區的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敘利亞、葉門等多個國家局勢動蕩。具體情況是突尼西亞、埃及政府相繼垮台,利比亞、葉門出現了內戰的邊緣,巴林、約旦、阿爾及利亞、沙特、伊朗等國出現了程度不同的社會震蕩,西亞北非地區進入了30多年來罕見的政治動蕩期。對於西亞北非的動蕩局勢,我總結出以下幾個原因:第一:經濟原因。石油資源特別豐富,其依靠石油貿易佔了國內生產總值的很大一部分。但是,這大筆財富不是掌握在全民手中,而是集聚在很少部分有權勢的人手中。所以,貧富差距懸殊造成了社會矛盾,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全盤湧出來,特別是失業率、貪污腐敗等增加引起民眾的強烈不滿,這些都成了導致了整個地區出現了動蕩局面的重要原因。第二:社會原因。只要有一個國家出現了動蕩,特別是出現了群眾運動,周邊國家同樣會受到影響甚至是起到鼓舞鼓動作用,使得大批反對派都興起推翻腐敗政府的潮流,因此使得有些國家出現了內戰。第三:政治原因。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乘機介入和干涉使得西亞北非的局勢更加複雜。同時出現了經濟畸形、政治動蕩在整個地區的惡性發展。比如3月份,西方英法美等國以落實安理會的決議為由開始對利比亞進行軍事打擊。一隻北非的蝴蝶扇動了幾下翅膀,掀起一場全球的風暴。來自OPEC第八大石油生產國——利比亞的「蝴蝶效應」正在迅速擴散。它嚴重影響了整個社會經濟、政治的穩定,也波及到全球的政治經濟發展。因此,西亞北非雖然離中國路途遙遠,但與中國的利益也休戚相關,此次動蕩對整個中國政治經濟的影響也不能避免。本人經過分析後認為,西亞北非局勢動蕩對中國短期影響不大,但從長遠來看,對我國成套設備出口、勞務輸出等方面構成了較大隱患,這就需要我們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積極改善能源供應。整個西亞北非地區是中國目前勞務輸出重要的海外市場,是中國進口石油、天然氣的最重要國家之一,同時也是中國成套設備的進口國。因此,我們中國對於該地區的動蕩局面持高度重視的態度對待,說難聽點就是一旦美國等西方國家控制了北非乃至伊朗,對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將產生巨大的鉗製作用。在此,出現了這個動蕩的國際形勢,我們國家也需要自我審視和調整,借鑒與正視西亞北非的教訓,不斷完善國家的各個方面。以下是本人根據參考資料進行總結並得出的觀點:第一,在全球化時代,研究政治不能離開國際關係和國際環境,為了適應國家現代化發展需要,要以全球化視野來研究中國政治,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西亞北非格局對世界經濟政治來講是一個扭結,如果不能很好理解西亞北非,就無法把握當今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反思中國民主政治前途。一國的民主政治根植於一國的歷史文化、民主傳統,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有著豐富的「仁政」元素,應當借鑒西方民主思想,對中國傳統「仁政」文化傳統進行創造性轉化,創建適應中國政治發展的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民主政治模式,這種模式應堅持黨的領導,體現多元參與和協商政治等因素的高度整合和有機統一。第三,中國的現代化進入到關鍵時期,必須保持政治和社會的長期安全穩定,一旦發生大的社會震蕩,極有可能被西方勢力干涉甚至分割,損害到國家的主權和統一,對此必須保持高度警惕。反思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應當在確保政治穩定的前提下,以黨內民主帶動社會民主,走漸進式的政治改革道路。第四,研究國內國際政治的科研人員要拓展研究視野、轉變思維方式,密切關注國際重大事件,將中國政治發展納入到全球經濟政治發展格局中去考察。因而我認為,中國在此次動蕩的損失是有限且可控的。西亞北非變局是貫穿2011年全年的世界焦點事件。事件肇始於突尼西亞,之後,埃及、利比亞、巴林、約旦、葉門和科威特等多國都被波及,一直到現在的敘利亞。其中猶以埃及、利比亞和敘利亞的局勢最受外界關注。對於這一衝擊波的原因和未來發展,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西亞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建認為,變革的第一波也就是除舊階段已經基本結束(敘利亞除外),而布新階段才剛剛開始,未來如何發展實為難料。突尼西亞:小販一條命點爆阿拉伯世界大變局2010年12月17日,突尼西亞南部地區西迪布吉德一名26歲的街頭小販遭到警察的粗暴對待,該青年系研究生畢業,但因經濟不景氣無法找到工作,在家庭經濟負擔的重壓下,無奈做起小販。在遭到粗暴對待後,該青年自焚抗議,因傷勢太重,不治身亡。這名青年的過世,在激起人們同情的同時,也激起了突尼西亞人長期以來潛藏的對失業率高漲、物價上漲以及政府腐敗的怒火。事後,民眾走上街頭與國民衛隊發生衝突,逐步形成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社會騷亂。最終,在小販自焚後的第29天,總統本·阿里不得不放棄這個自己統治了23年的國家,於2011年1月14日深夜飛往沙特。突尼西亞變革的深層原因是民眾對總統家族貪腐的不滿。有關本·阿里家族奢華生活的照片出現在互聯網上,他們有自己的私人飛機,他們住的別墅里到處都是羅馬時代的文物。相比之下,普通民眾的生活卻很艱難。本·阿里垮台之後,突尼西亞組成過渡政府。經過各方努力和各種勢力的博弈,突尼西亞終於在10月23日舉行制憲議會選舉,民眾投票踴躍。這是突尼西亞現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民主選舉,也是今年年初西亞北非國家政局動蕩以來的首次選舉。不過,突尼西亞局勢並沒有因選舉的舉行而完全平靜下來,抗議活動仍偶有發生,國家面臨的挑戰很多,未來之路並不平坦。突尼西亞騷亂一開始並沒有引發國際社會的足夠關注,但正是這一事件揭開了阿拉伯世界大變局的序幕。埃及:美國表態成為壓垮穆巴拉克的稻草突尼西亞變局很快傳染給埃及。2011年1月25日開始,由於不滿物價上漲、失業率高和腐敗等問題,埃及多個城市發生民眾大規模集會,要求總統穆巴拉克下台。示威活動在開羅和亞歷山大最為激烈,而開羅的示威遊行活動主要在位於內政部大樓和執政黨民族民主黨總部附近的解放廣場進行。抗議剛開始時,政府採取強力措施進行驅散。但示威者並沒有因此屈服,並逐漸發展成為騷亂。由於抗議浪潮日益高漲,政府的態度也開始由鎮壓轉變成妥協,穆巴拉克先後要求總理辭職,30年來首次任命一名副總統,並表示自己不再尋求連任,自己的兒子也不會參加總統大選,並推進一些改革措施。但民眾還是不買賬,要求穆巴拉克下台。關鍵時刻,作為穆巴拉克盟友的美國態度開始發生轉變。美國總統奧巴馬2月1日也發表講話,敦促埃及必須從現在開始實現有意義的和平的過渡。此言一出,外界認為奧巴馬已經放棄了穆巴拉克。2月11日,穆巴拉克辭職,將權力移交給軍方。穆巴拉克再次現身已經是八月,他被關在鐵籠之中受審。穆巴拉克下台之後,埃及局勢也沒有平靜下來,11月19日,埃及民眾再次走上街頭要求軍方交權。 28日,埃及終於舉行議會選舉。埃及騷亂的原因和突尼西亞頗為類似。穆巴拉克在埃及執政30年,有關其家族貪腐的說法多如牛毛。就在示威發生的時候,有消息稱穆巴拉克在海外藏有數百億美元的資金。另外,示威之前一直傳言他的兒子要接他的班。不過,與突尼西亞不同的是,穆巴拉克並沒有像本·阿里那樣逃往國外,這並不是因為沒有國家接納他,沙特以及以色列都這樣的意向,只是他自己發誓將來要死在自己的祖國。利比亞:西方干預幫助反對派成功奪權利比亞的情況一開始是示威活動,但後來的發展更像是內戰。2月15日開始,利比亞民眾舉行和平示威活動。最初的示威抗議從利比亞第二大城市班加西開始,並逐漸向全國蔓延,民眾要求卡扎菲下台並進行民主變革,但遭到政府軍的武力鎮壓。卡扎菲本人也表態要將示威民眾消滅。如此一來,利比亞國內爆發起義,反對派武裝力量同利比亞政府軍展開激烈軍事衝突。其中,有不少政府軍士兵倒戈支持反對派,一些軍事將領跑到海外發表聲明,宣稱將加入反對派進行反卡扎菲武裝鬥爭。而反對卡扎菲的政治人物也在班加西組織全國過渡委員會,以推翻卡扎菲和舉行選舉為宗旨。不過,由於反對派武裝訓練無素,根本非政府軍對手。 3月中旬,政府軍節節推進,很快逼近反對派大本營班加西。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法國等西方國家推動聯合國安理會在3月17日通過一項決議,授權成員國在利比亞設置禁飛區。 3月19日,法國戰機發動對卡扎菲武裝的攻擊行動,隨後美國發射巡航導彈摧毀政府軍目標。西方正式介入利比亞戰事,戰爭也因此發生逆轉。不過,由於北約沒有派遣地面部隊進入利比亞,而對反對派武裝的培訓需要時間,政府軍和反對派之間經過一段時間的僵持階段。卡扎菲本人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時間裡堅持不走人,並且多次露面號召利比亞民眾反抗北約侵略。當時有消息稱,由於卡扎菲擁有價值上百億美元的黃金,這麼多錢足以支持他打上好幾年。但到了 8月,形勢發生顯著變化,8月22日反對派攻下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逃往自己的老家蘇爾特。 10月20日再次出逃時被殺。 10月23日,全國過渡委員會宣告全國解放,戰鬥結束。利比亞戰後面臨的問題與其他出現動亂的國家一樣,也就是平穩過渡、建立新秩序。除了上述三個國家之外,大變局還波及約旦、沙特、巴林、葉門和敘利亞等國。約旦國王進行改革之後很快平息,沙特國王則推出大規模的富民計劃,抗議活動也未成氣候,至於巴林則在沙特派軍干預的情況下得以平息。葉門總統薩利赫面對示威者多次表示交權,也多次反悔,但最後還是成功脫身。專家點評前途未必光明,道路肯定曲折西亞北非變局已經發生快一年時間,現在回顧來看,李偉建更傾向於將其定位為激進式轉型,而非西方媒體習慣使用的「阿拉伯之春」。李偉建將這一變局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推翻原有政權,這一階段目前已經基本結束(敘利亞除外)。第二階段則是 「破」之後的「立」,一些國家已經進行了選舉,力圖建立新政府。這些都是全新的挑戰,因為這些國家從未有過類似的經驗,各種力量在新政府的建立過程中將會進行激烈博弈。未來到底如何走,很難確定。但唯一能確定的是,未來還會有很多起伏,甚至是衝突的發生,不會一帆風順。從現在回望阿拉伯世界的這次大變局,李偉建認為,變化如此之大有內外兩方面的原因。內因方面,這些國家在過去的一些年中與外界嚴重脫節,而正是這一段時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球化進程加劇,新技術迅速發展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而這些國家對全球化一開始卻抱持排斥態度,沒有與時俱進。另外,這些國家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沒有穩定的周邊環境,各種戰爭不斷,美國在中東進行反恐,於是穩定成為政府的壓倒性任務。但由此也積累了很多矛盾。外因方面,一是奧巴馬上台之後美國開始從中東進行戰略撤離。正因為如此,一些國家的政府在騷亂之後被美國放棄,結果被迫下台。穆巴拉克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其次就是西方的干預,利比亞在這方面很突出,沒有外國勢力,反對派差點就被卡扎菲武裝滅掉。至於敘利亞局勢,李偉建認為雖然現在吵得很兇,但和利比亞相比還是有不少區別。西方國家軍事干預的政治意願目前沒那麼強。總之,西亞北非經過一年的變局之後還遠沒有塵埃落定。http://www.jfdaily.com/a/2452994.htm當下西亞北非變局之經濟根源突尼西亞、埃及政局嚴重動蕩引發阿拉伯國家聚集的西亞北非地區接連發生「政治地震」。這是多種因素「歷史合力」的結果,從經濟角度看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被經濟全球化邊緣化。從全球範圍看,西亞北非地區動蕩實際上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地緣政治大洗牌過程中發生的一次「板塊震動」。經濟全球化是人類歷史和世界形勢發展的潮流,開始由以美歐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引領,這些國家利用經濟全球化實現了經濟結構戰略轉型,從工業化跨入了信息化。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抓住了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高科技產業轉移、知識密集型服務業中勞動密集型服務部門轉移等幾次重大的歷史機遇,分享了經濟全球化的好處。而從突尼西亞到埃及,再到葉門、阿爾及利亞、約旦、摩洛哥等資源相對匱乏的阿拉伯國家明顯被經濟全球化進程邊緣化。即使沙烏地阿拉伯、利比亞、蘇丹、巴林等一些油氣資源豐富的國家,也僅維持資源型經濟結構,沒有其他具競爭力的產業,經濟結構的支撐力和免疫力都很差。經濟全球化讓世界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但經濟全球化進程又總是充滿矛盾、衝突以至二律背反。中東地區歷來是大國角力的重點區域,多年來這一地區相對穩定,沒有大的動蕩,是基於大國角力形成的「易碎均勢」。進入新世紀,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發達國家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新興市場經濟體整體振興,正在顯著改變世界格局,這必然會打破中東地區的「易碎均勢」,動蕩在所難免。經濟全球化的滾滾潮流正上演著「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規律。目前,就多米諾骨牌式的西亞北非地區動蕩下結論為時尚早,但有一點是可以確信的,大中東地區由此進入了一個大調整、大變革、大動蕩、大洗牌的新的歷史時期。國際金融危機危害進一步蔓延。西亞北非地區動蕩,標誌著發軔於資本主義世界心臟地帶的國際金融危機已經衝破金融和經濟範疇,進入更加兇險的社會領域。實際上,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後,就一直在通過各種方式從核心區向外擴散,經金融貨幣渠道傳導,引起了冰島破產、迪拜危機、東南歐震蕩;危機在實體經濟領域蔓延,導致了失業率上升、工作時間延長,社會抗議活動越來越多。鏈條總是從最薄弱的環節開始斷裂,在現行世界經濟分工體系下,高度依賴經濟景氣旅遊業的一些阿拉伯國家成了國際金融危機的犧牲品。歐洲因危機導致失業率長時間高企,歐洲人減少了度假,依賴歐洲旅客的突尼西亞經濟便像沙灘上的房子墜落下來。而許多失業的打工者回到本土,更對原本就脆弱不堪的經濟和社會形成難以承受的衝擊。擺脫殖民統治60多年的埃及仍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畸形的殖民地經濟結構,在發生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高度依賴旅遊業和外出人員外匯收入的埃及同樣在劫難逃。即使富甲天下的資源國家,其油氣等大宗商品價格操縱在金融資本手裡,在全球產業分工中處於產業鏈低端,屬依附型經濟。從歷史上看,每當出現經濟危機,發達國家總要想方設法向依附於他們的發展中國家轉嫁,依附型經濟體必然會遭殃受挫。只是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這種轉嫁更直接、更迅速、更全面。糧食危機引發政治動蕩。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經濟合作組織一致認為,從糧食危機到政治動蕩的發展邏輯是,全球農業減產導致價格暴漲,造成貧困國家人口稠密地區食品供應惡化,最終引發社會騷亂和政治動蕩。進入新世紀,全球糧價持續大幅度上漲。2008年糧食危機期間,許多農產品價格迅速攀升,20多個國家因饑荒爆發騷亂。今年以來,全球糧價在高位繼續上漲,達到聯合國糧農組織提高糧價20年來的最高水平。阿爾及利亞米面和食用油價格在一年內上漲了30%,導致今年初發生搶劫食品騷亂,造成數百人喪生。約旦發生抗議食品漲價活動。突尼西亞人對食品漲價的不滿演變成對政府的憎惡,最終將其顛覆。食品價格高漲是埃及人反穆巴拉克政府抗議活動的催化劑。實際上,中東地區一些國家早就試圖通過補貼糧食和食品價格來預防危機,比如在埃及,有6000萬到8000萬人數十年來一直仰仗政府補貼的廉價麵包過活。但是,長期補貼損害了農業生產,造成糧食供應不足。而政府應對糧食和食品搶購風潮措施失當,不僅沒有消除漲價根源,反而進一步抬高價格,為政治動蕩推波助瀾。豐富的油氣資源始終吸引著西方列強貪婪的眼球。中東地區因處於亞非歐三大洲交界處而獨享重要戰略地位,因富集石油和天然氣成為大國爭奪和美國謀霸之地。據美國能源情報署統計,蘇伊士運河和蘇麥德管線日均運輸原油和石油產品310萬桶,全球1/5到1/4的液化天然氣也由此地運出。據歐佩克評估,蘇伊士運河如果被切斷,油輪繞行6000公里(12天航程),油價瞬間就會超過200美元/桶。如今,動蕩已波及地處霍爾木茲海峽區域的葉門。作為海灣國家唯一輸油通道,每天經過霍爾木茲海峽運輸的原油佔全球供應總量的17%,安全形勢一旦惡化,將對全球石油供應造成極大衝擊。法英美等空襲利比亞,可以說各懷算計,但有一條是共同的,他們都希望利用利比亞反政府武裝在戰場上處於下風的局面,向其提供支持,為反對派一旦上台後在這個國家謀取更大石油利益埋下伏筆。歐佩克的數據顯示,利比亞石油探明儲量415億桶,居非洲國家之首。局勢動蕩之前,利比亞日產原油160萬桶,居世界第17位;利比亞高品位輕質原油在世界石油市場具有重要地位,尤其受到歐洲國家青睞,其日出口120萬桶原油的85%是輸往歐洲。此外,利比亞戰爭還是一場水資源之戰。利比亞和埃及位於努比亞砂岩蓄水層的上方,兩國地底是極為珍貴的「淡水海洋」。多年來,卡扎菲在沒有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伸手借一分錢的情況下,全部依靠本國的力量投入250億美元巨資修建了「偉大的人工河工程」,在沙漠下鋪設縱橫交錯的水管,向的黎波里、班加西和整個利比亞沿海地區提供淡水。除了石油之外,國際社會還重點關注這些水管是否會被「誤炸」。目前,威立雅環境集團、蘇伊士集團、索爾公司等3家法國公司控制著全球40%的水市場。一種極有可能出現的局面是,這些密密麻麻的水管一旦被炸,利潤豐厚的重建合同將讓近水樓台的法國公司首先獲益。分配不公導致貧富懸殊。國家經濟保持了一定增長,但貧富嚴重分化,大多數普通民眾分享不到經濟發展成果,埃及可算是一個典型。據專家估測,穆巴拉克家族身家可能達435億英鎊(大體相當於埃及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3),他的兩個兒子在美國和英國大都市的黃金地段都購置了豪華房產。收回穆巴拉克家族的財富對埃及走出經濟困境有很大幫助。開羅美國大學的社會學家阿明指出,埃及全國人口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富人集團,他們佔20%的人口,卻擁有55%的社會財富,這些人或從政或經商,腰纏萬貫,揮金如土。第二個層次是中產階級,他們也大體佔20%的人口,佔有27%的社會財富。第三個層次是窮人,他們佔60%的人口,卻僅擁有18%的社會財富。據統計,一個埃及家庭月均生活支出起碼需要400埃鎊(約合850元人民幣)。在窮人階層中,政府下層公務人員佔了相當大比重。具有大學學歷的下層公務人員月收入130埃鎊,其他大量的公務員月收入僅有80到120埃鎊。有數據顯示,葉門的貧富差距已經到了足以影響社會穩定的程度,約佔葉門人口10%的富有階層控制了34%的國民收入,其消費總量佔全國總消費量的25.5%,而10%的赤貧階層消費僅佔全國總消費量的3.5%。巴林是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成員,2010年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排名第33位,在阿拉伯國家中僅居卡達、科威特、阿聯酋之後。但是,占巴林人口多數的什葉派穆斯林認為,他們受到遜尼派控制的王室和政府的歧視,在就業、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得不到相同待遇。巴林已採取了給每家每戶發放1000第納爾(約合1.8萬元人民幣)、下調居民每月住房還貸金額25%等措施,但要真正穩定局勢,還須將更多石油美元普惠廣大民眾、提供大體均等的公共服務,通過大力發展經濟、提高民眾生活水平破解社會轉型時期的突出矛盾。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突破了整個社會尤其是年輕人的承受能力。長期以來,一些阿拉伯國家一直是世界上失業率最高的地區之一。據阿拉伯國家勞動力大會數據,阿拉伯國家目前有1700萬人失業,失業率超過15%,一些阿拉伯窮國的失業率一般都在30%到40%,甚至更高。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往往也難以就業,許多擁有法律和醫學學位的年輕失業者只能淪為沒有牌照的計程車司機。從打開地區動蕩缺口的突尼西亞看,其官方失業率過去10年一直維持在兩位數,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真實失業率可能遠遠不止官方公布的15%。突尼西亞一些經濟學家表示失業率已經超過20%,15到29歲年輕人失業率可能超過30%。據英國媒體報道,突尼西亞年輕人失業率實際達到了驚人的52%。引發突尼西亞動亂的正是一名因為找不到工作而在街頭擺攤的26歲大學畢業生。埃及人口過去30年翻了兩番,由2000萬激增至8400萬,1/3的人口年齡不超過14歲,一半人口年齡在24歲以下,滿足埃及人的就業要求甚至需要創造比人口是其3.6倍的美國還要多的新增就業機會。顯然,埃及的經濟結構和競爭力不具備這樣的潛力。葉門政府2008年公布的失業率為35%,青年人的文盲率高達42%,此後再沒有公布過這些統計數據。從人口統計角度看,阿拉伯世界進入了一個年輕人主導的時代,這種狀況不會在短期內有所改觀。http://epaper.shangbao.net.cn/news-412-8271-44362.html今年年初以來,西亞北非地區發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舉世矚目。與會學者普遍認為,這次變局對中東的政治格局和地緣政治影響巨大。政治專制、經濟欠發展、民生問題突出以及兩極分化是當前西亞北非變局的主要動因。受西方價值觀影響的中間階層是變局的主要推手。專家學者還從美國的中東戰略、中東地區局勢以及政治、歷史、宗教的維度,探討當前變局的原因。與會學者就當前西亞北非變局的定性、伊斯蘭教勢力在變局中的角色及其未來的政治影響、軍方與中東國家民主的發展與穩定、國際恐怖活動與西亞北非動蕩的關聯性、巴勒斯坦精英結構與民族和解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分享到微信
推薦閱讀:

埃及當年跟蘇聯親密合作了幾十年,為什麼後來突然成為美國的盟友?埃及爭當美國小弟,究竟能獲得什麼好處?
跟旅居摩洛哥近20年的當地人旅行是怎樣不同的體驗?(內附旅行乾貨和音頻鏈接)
李因才:北非民主化危險的浪漫想像
舍夫沙萬|來明信片里發獃吧
突尼西亞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TAG:西亞 | 北非 | 後果 |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