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洞庭水 聞名岳陽樓
悠悠洞庭水 聞名岳陽樓
岳陽樓位於湖南省岳陽市的洞庭湖畔,悠悠洞庭湖,水天一色,雲涌浪濤,煙波浩蕩,具有南並湘、資、沅、澧四水,北吞長江之勢,古有「八百里洞庭湖」之美聲。由於湖面浩大,自古又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 之榮。與武漢黃鶴樓,南昌的滕王閣並稱為江南的三大名樓。
洞庭湖是重要的南北水路交通要道,古代公路不發達,北方靠騾馬運輸,南方靠水路運輸,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北馬南舟」。古代洞庭湖水之龐大,也是楚地交通的大動脈。據說湖北和湖南這兩個省是位於洞庭湖的南北兩側而得名。
岳陽樓公園位於岳陽市城西北的巴陵山,地面海拔
岳陽樓建在巴陵西城門,它的前身為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東漢建安十九年(214年),孫權派諸葛瑾討還荊州未果,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盟面臨破裂。次年(215年),孫權遣魯肅率萬軍屯巴丘(岳陽),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盟,不給曹操有可乘之機,決定單刀益陽會關羽,各駐兵馬百步遠。雙方經過會談,緩和了緊張局勢。隨後,孫權與劉備商定「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 ,並置漢昌郡,魯肅任太守, 三年刀槍入庫,江東安定。孫劉聯盟因此能繼續維持,這就是 「單刀赴會」的故事。
為了抵擋關羽,魯肅駐守巴丘(岳陽)期間。為了練出精兵強將的水師,就在洞庭湖邊的城頭上修建了檢閱水軍的閱軍樓,樓台臨岸而立,共三層,登臨縱目,氣勢非凡,能將氣象萬千的洞庭湖景色,盡收眼底。時為「悠悠湖水望角樓,東吳魯肅巴山築。樓閣屹立洞庭頭,眼望君島拒關侯。」這就是岳陽樓前因後果的來歷。
魯肅在位的七年其間,使得江東穩定安寧。巴丘人民稱魯肅為「賢人」;在他逝世後,人們把魯肅陵墓建在了離岳陽樓的
盛唐時閱軍樓無存,玄宗時,有位張說(667—730年),字道濟,又字說之,洛陽人。開元四年(716年)由相州刺史貶岳州時,借擴修閱軍樓,以寄情消愁。樓成之後易名為「岳陽樓」。張說就常與才士登樓賦詩,自爾名著。以後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孟浩然等著名詩人相繼登樓詠詩,特別是李白在唐開元十三年(725年)「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曾多次泛舟洞庭湖、岳陽樓、君山島,遺留下了優美的詩篇墨寶,使得岳陽樓名聲遠播。
在千餘年間,岳陽樓幾經興廢,屢建屢毀,歷盡滄桑,前後共修葺了三十餘次。文因樓而生,樓以文而名。岳陽樓聞名天下,其真正的功勞還在滕子京和范仲淹兩位文豪大儒。滕子京,號宗諒,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與范仲淹同舉進士,慶曆三年(1043年),因遭誣陷謫守巴陵,慶曆四年(1044年)他以張說為表率,承前制,重修了岳陽樓,使其更雄偉壯觀。樓伴湖顯得更美麗,依山建樓俯視更雄壯。樓落成後,滕子京給同拜進士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范仲淹(989—1052年)寄去一封《求記書》和一幅《洞庭秋晚圖》,懇求范仲淹為岳陽樓作記。范仲淹巧筆撰文,不是以樓的雄偉華麗視觀作記,而是以悠悠洞庭湖的美景來敘情,寫下了名傳千古的《岳陽樓記》;全文三百六十餘字,可稱行行金玉,字字珠璣;其哲理精深,語言鏗鏘,氣勢磅礴,匠心獨遠,堪稱曠世絕筆。尤其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言,激勵著中華兒女「思榮辱,知使命,心懷天下,先憂後樂」 的英雄氣概。此記匾幅刊於岳陽樓二層。從此後,元、明、清各代詩人名家,為岳陽樓留下優美詩文四百六十餘篇,使岳陽樓成為了一座「詩文樓」,名振天下。特別是以范仲淹《岳陽樓記》和杜甫的《登岳陽樓》詩,成就最高,但在影響力上范記又勝於杜詩。現今「岳陽樓」三字為我國文豪郭沫若撰匾,岳陽樓三層的匾牌杜甫詩《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戌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為毛澤東主席的親筆書法作為鎮樓之寶。
在華麗雄偉的岳陽樓下有一門,門洞通向洞庭湖邊魯肅點將樓台,洞長
推薦閱讀:
※萬丈絕壁躍入藍天 國際滑翔飛行節岳陽舉行
※盛源:淺析岳陽樓楹聯中的修辭藝術
※走過岳陽
※【轉載】岳陽樓對聯集錦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