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讀書會】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模型《與內心的小孩對話》

童話模型

在《理解邊緣性人格的母親》一書中,作者克里斯蒂·安·勞森用童話中的個性角色——流浪漢、皇后、隱士、女巫來描述邊緣性人格的癥狀。這種分類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這種疾病的各個方面,並幫助你理解自己童年時的經歷,但你也需要明白,有時候邊緣人格患者的表現並不能夠被簡單地歸到某一類中。下面我們將簡要介紹一下勞森的這種適用於男女兩性的分類。在閱讀時請記住,你的父母表現出的特徵可能不僅僅局限於其中的一種,而你家裡的不同成員見到的癥狀也可能各不相同。

流浪漢

流浪漢感覺自己是一個無助的受害者。她(或他)會參與社交活動,但卻從來不會與人深入交往。她可能會對他人「不合時宜地敞開心扉」,然後再迅速拒絕剛剛與她分享心思的人;「潔名釣譽」然後再否定所有的稱讚;到處抱怨然後再拒絕別人的建議和幫助。流浪漢感覺不到希望,經常會毫無根據地做出悲觀的預期。

流浪漢型的父母具有如下特徵:放縱子女,對子女的態度在驕縱和故意忽視間搖擺,通過在生活中編造童話故事來遠離現實。比起暴怒來,流浪漢更有可能哭泣,他們傾向於忍受焦慮和沮喪。

流浪漢型的父母經常感覺到:生活很艱難;沒有人愛我;我的情況比你及他人糟多了。

皇后

皇后心理空虛而又自恃甚高。她嚮往物質財富、美貌、別人的傾慕和忠誠。皇后型的父母可能會與子女爭奪別人的注意力,嫉妒子女的成就或個性,並表現得自私而盛氣凌人。如果別人質疑皇后的信念、行為或就此發表評論,皇后就可能把他們定性為敵人。

皇后型的父母具有以下特徵:期望子女的觀點和自己一致,並對自己忠心;戲劇性的行為;誇大事實的傾向。很難讓皇后去尊重別人的領地或喜好。除了以上需求外,皇后通常表現得也很強硬而自主。

皇后型的父母可能會給子女留下如下印象:你必須要愛我;你需要從我這裡得到些什麼時,我都會對你有所怨恨。

隱士

隱士內心恐懼;他總是時刻準備應對潛在的危險。他有時會表現得很偏執,感知到根本不存在的威脅。他的日常生活中充滿了恐懼與迷信。他會將別人善意的、有益的評論當作是威脅或攻擊。隱士是極端自我保護、充滿佔有慾和專橫的。他們可能會表現得很敏感,並在別人觸碰他們或借他們的東西時感覺自己受到了侵犯。憤怒時,他們會表現得很狂暴,或對別人「表現冷漠」。

隱士型的父母會傳遞出如下信息:世界是個很可怕、很危險的地方:他們只有在得手之後才會放過我。

女巫

女巫會感受到白熱化的憤怒。少數邊緣性人格的父母會持續性地表現出女巫般的行為。絕大多數情況下,女巫都潛藏於流浪漢、皇后或隱士之中,並在感覺到他人的拒絕或自我憎恨後被觸發。女巫會把羞恥和困窘當作自己的育兒工具。

女巫型的父母會表現得飛揚跋扈、胸懷憤恨;每當出現衝突時,他們幾乎都處在衝突的最中心。他們不尊重別人的領地,並且可能會毀壞子女最珍愛的財物,送走或處死子女的寵物,並隱藏自己的情感。他們可能也會表現出虐待他人的傾向。

女巫型的父母會傳達出如下信息:寶貝兒,你會後悔的;你會求我的。

拋開分類

成年子女們大都具有相似的經歷,我們將在第二章里對此作進一步的討論。他們所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缺乏對童年時期痛苦的承認。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父母並不總是表現「瘋狂」。他們當中的很多人看上去很健全,在外人看來完全是一個健康人。這就會使得孩子們懷疑自己的判斷,並逐漸破壞他們的自我認知。孩子們看到父親或母親在與外人相處時表現得很正常,但回到家卻表現殘酷。因此,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是引起父母負面反應及矛盾行為的導火索。

外向與內向

在《不再如履薄冰》一書中,克萊格和梅森將患者分類為兩組:內向型的邊緣人格患者和外向型的邊緣人格患者。

外向型的患者傾向於在公眾場合表現正常;他們可能是醫生、經理人、律師、董事會成員、政治家、教師、父母或摯友。他們通常都很風趣。他們可能很有野心,非常專業,喜歡社交活動,善於講故事,善於讓別人放鬆。然而,一旦脫離公眾的視線,他們就會將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泄到他人,通常是家庭成員的身上:指著鼻子叫罵,提出不可能達到的要求,在言辭上、精神上、有時候甚至是肉體上虐待對方。(例如.有些成年子女還記得自己在年少時被父母貼上醜陋、不受歡迎、一文不值的標籤。)在外人看來,那位邊緣人格患者就是常人的典範。有些患者在壓力之下或生活的某些方面表現也堪稱優秀,例如某人是獲得嘉獎的專業人士,聰明而受人尊敬,但此人回到家後只要發現家務活沒有在規定時間內按照要求完成,就會對孩子和丈夫大發雷霆。他們的私生活和私密關係極其混亂,這就使得家庭成員,尤其是孩子更難於向人求助,或意識到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另一些邊緣人格患者是內向型的,他們傾向於向內發泄負面情緒,並導致自毀式的行為,如自殘、酒精或藥物濫用、對能力所及之外的事充滿強烈的負罪感、為自己設定不合理的高標準、企圖自殺等等。他們極度地依賴精神科醫生和醫保系統,並且可能很難長時間從事同一份工作。(美國精神病學會2001年的數據顯示,邊緣人格患者佔了精神科門診患者總人數的10%,並佔了住院患者總人數的15%到20%。)

你需要明白的是,內向與外向、高度健全與較為不健全等等標籤並不是相互排斥的。有些患者可能會同時表相出多種類型的癥狀。有一位女士,她那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母親曾多次威脅並企圖自殺。這位女士如今已經和她的母親斷絕了關係。據她講,她的母親很難長期從事同一份工作,並且吃處方葯上癮;但這位母親在她的朋友圈子裡人緣卻很好,「她對別人簡直太好了,甚至都能當場把身上的衣服脫下來送給你。」

邊緣性人格障礙是一個大家族,從輕微型到嚴重型再到並發其它精神疾病的類型應有盡有,其癥狀也多種多樣。有些成年子女可能還記得自己的童年,表面上看,他們那被豐富的物質資源和成功所裝扮的童年好像很正常,但實際上,其中卻充斥著怪異、矛盾的行為和隱秘而微妙的精神虐待。另一些人則記得自己的父母早上總是不願意起床,很少打掃房間或買菜;或者因為用藥過量、企圖自殺而反覆住院。對所有這些各式各樣的癥狀而言,只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即是反覆無常。

注意各種跡象

孩子們都會學習自己的父母。幾乎從剛一來到這個世界起,你就會觀察自己的父母,並從中得知周圍的環境是什麼樣子,自己扮演的是什麼角色。如果你的第一任教師按照一份令人迷惑的教案授課,你在成長的過程中就可能會吸收一些沒有意義、不健康的信息。

子女從邊緣人格父母那裡接受的信息包括:

◆我是個受害者;你傷害了我,因此/或者你必須要照顧我。

◆我沒有控制力;我不能為我說的話和做的事負責。我甚至不能準確記憶到底發生了什麼。

◆我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我為你做某事時,很有可能是為了滿足我自己的需求(給你一樣禮物會使我覺得自己是一個不錯的父母;這件事的著眼點主要在我而不在你)。

◆沒有人理解我。沒有人能夠理解我的生活有多艱難,沒有人能夠理解我正在經歷的事。

◆我很出眾;(或者)我一文不值,因此支撐我的自我意識是你的責任。我就指望你了——最好別讓我失望。

停下來,想一想:記錄下你的信息

你有沒有從父母那裡收到過這一類的信息?在記事本上記錄下你的信息,並記錄清楚你的父母在傳達這一信息時到底說了或者做了什麼。

停下來,想一想:深刻的教訓

閱讀下面列出的內容,問問自己,你在兒時是否也吸取過這樣的教訓,這些東西是否至今仍然影響著你。不要隨便評判自己(例如,「我不應該這麼想」),單純地看一看這些內容是否能夠引起你的共鳴:

◆不要相信別人,即使他們和你關係十分密切,因為你經常被人背叛。

◆做,被人指責,不做,還是會被指責;反正你就是什麼都做不好。

◆表達真實情感是不安全的,你會因此而被笑話、被詆毀、被無視。

◆不能相信自己,儘管你的直覺通常是對的。

◆人們互相利用;禮贈通常都附帶著條件。

◆生活中缺乏親密的舉動——很少擁抱、或者撫摸頭部。

◆你不值得被愛、被稱讚,也不值得獲得物質獎勵。

◆你是一個令人感到羞恥的包袱,因為你的父母為你做出了犧牲,因為你的憤怒,因為你的異議,因為你有自己的需求,因為你還是個孩子,因為你就是你。

◆堅持自我是危險的;他人的需求、願望、想法總排在優先的位置。

你還吸取過其他什麼教訓?

這張單子很長。在閱讀時,你可能會從中發現一些存在於自己身上而自己又不喜歡的特徵,這時,閱讀這張單子就更顯得令人痛苦。當然,你在閱讀的同時也會感覺到~陣輕鬆,因為你會發現自己不是唯一一個這樣的人;還有許多人與你擁有相似的個人經歷。深吸一口氣,要知道,理解這種疾病及其後果是認識真實自己、建立積極未來的第一步。
推薦閱讀:

讀書會感悟,才是一種真享受
知乎讀書會pk樊登讀書會,結局讓人
讀書筆記——《呼嘯山莊》
一個人的人品好不好,借錢最能看清
書單推薦 | 打開投資理財的大門,從這30本書開始

TAG:人格 | 內心 | 讀書會 | 人格障礙 | 模型 | 對話 | 讀書 | 小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