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很熱門,主委曾強卻說要完成三個轉變
近來,健康管理成為一個熱門辭彙。健康管理都做哪些事?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記者採訪了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分會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健康管理研究院院長曾強教授。作為健康管理行業中國模式的積極倡導者和推動者,曾強一直在實踐中摸索健康管理的學科發展之路。
體檢、評估和干預
是健康管理三部曲
Q1
記者:健康管理是做什麼的?哪些人可以從事健康管理?
曾強:從定義上講,健康管理是以現代健康概念和新的醫學模式以及中醫治未病為指導,通過採用現代醫學和現代管理學的理論、技術、方法和手段,對個體或群體整體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進行全面檢測、評估、有效干預與連續跟蹤服務的醫學行為及過程,其目的是以最小投入獲取最大的健康效益。健康管理有著三部曲,就是健康體檢、健康評估、健康干預。健康體檢是基礎,健康評估是手段,健康干預是關鍵,健康促進是目的。
健康管理進入中國也就10餘年時間,是一個特別年輕的學科。通過10多年的努力,健康管理逐步被大家熟知認可。但多數人把它定義為管理學,其實並不是,健康管理是一個醫學過程,與各個學科都相關。健康管理的內涵十分豐富,在公共衛生方面,找出健康的危險因素,然後進行連續的健康監測和有效控制;在預防保健方面,通過體檢早期發現疾病,並做到早診斷及早治療;在健康體檢方面,健康體檢加檢後服務就等於健康管理;在疾病管理方面,健康管理說到底就是更加積極主動的疾病篩查與及時診治。
目前,做健康管理醫生大多數是從諸如心血管內科、內分泌科、消化內科等內科的醫生轉行過來的。而全科醫生其實做健康管理工作最為合適。
Q2
記者:這門學科的特點是什麼?哪幾點是最核心的?
曾強:健康管理的核心是健康管理醫學理論指導下的醫學服務,並不能單純劃歸到其他學科。健康管理的主體是經過系統醫學教育或培訓並取得相應資質的醫務工作者,服務對象則是健康人群、亞健康人群(亞臨床人群、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風險人群)以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早期或康復期人群,以信息技術和健康保險為支撐點,重點做健康風險因素的干預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管理。
這門年輕學科
仍有發展短板
Q3
記者:這門學科很年輕,發展短板是什麼?
曾強:健康管理髮展的前十年主要是基於體檢為核心的醫學服務,可喜的是,公眾主動體檢的意識有所提高。但同時,不少人把健康管理和健康體檢混為一談。實際上,健康體檢只是作為健康管理中的第一個環節——健康信息的採集。健康體檢是健康管理的重頭戲,也是行業的弱勢和缺點。現在流行一種「體檢無用論」的說法,為什麼呢?實際上,目前的體檢並沒有完成真正的體檢,80%的體檢都是停留在「只查不管」的層面,並沒有對已經發現的危險因素進行管控。體檢查而不管其實就等於沒查,該發生疾病還是會發生,只有把危險因素管控起來,才能真正起到防病的效果。
體檢也不僅僅是查辨病,更重要的是查風險因素。而且,市場上大多數體檢還是不合格的,仍然是「千人一方」,不是個性化體檢,男女老少都查相同的項目。我認為,體檢應該做到「基本項目不可少,年齡地域性別做參考」。什麼意思呢?由於年齡、地域、性別等因素,個體的身體素質是千差萬別的,所以體檢檢查的項目也應該有所區別。第一,體檢沒有做到個性化,第二仍然以辨病為核心,沒有預防的概念。人體在得病前會呈現亞健康和亞臨床的狀態,如果按疾病的標準診斷就是無病狀態,但實際上在這個階段就要介入管控了。我們應該推行體檢的「1+X」方案,其中的X就是個體化的體檢,根據遺傳背景、生活環境、個人習慣的不同,個人的體檢項目也要有所差別,哪些著重要查,哪些不太需要查,每個人都不一樣。
同時,健康管理的標準化管控流程還亟須制定,需要多學科協調。人才是學科發展的動力,目前從事健康管理行業的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學科准入門檻低,如何建立起健康管理學科從業者的職稱序列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建立起健康管理醫生職稱序列,或者與全科醫生進行融合。
應樹立健康管理
是門學科的理念
Q4
記者:很多人不認為這是一門學科,甚至瞧不起,認為健康管理等同於體檢。您怎麼看?我們知道您原來的專業是老年心血管,而且在原來的專業也取得了一些成績,您轉行做健康管理,後悔過嗎?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曾強:當時,不少人反對我放棄原有位置轉行做健康體檢和健康管理,包括我的老師,可我還是堅持要來,而且抱著一定要做好的心開始了健康管理的征途。如果讓我再做一次選擇,我仍然選擇繼續從事健康管理。
學醫的初衷就是治病救人。一方面,我受到著名心血管專家胡大一教授的啟發,與其在某一專業方面做深做精,不如把群體的健康管理起來,防止更多人得病,不是受益的人更多嗎?另一方面,在美國學習期間,一次體檢令我印象深刻。這次體檢是美國的保險公司提出讓我去做一次體檢,而且是在身體正常的情況下。他們這麼做在很大程度上幫我們及早發現疾病,儘早治療。我發現美國在疾病預防上的投入遠遠大於我們,儘管治未病的思想是我們最先提出來的,但是實施起來卻不如他們。每天醫院裡門診都排著長長的隊伍,正是說明我們預防工作做得不到位。「只治不防,越治越忙。」一定是「未病先防,已病防變」。
Q5
記者:健康管理在國際上的發展現狀如何?
曾強:說起健康管理最早要追溯到1929年,那時候美國藍十字和藍盾保險公司為了在大企業承保時不賠錢,於是乎開展了對承保對象進行包括戒煙、限酒、多運動在內的生活方式管理,大大減低發病率,這是最初的現代健康管理實踐的雛形。1978年,美國密執安大學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健康管理中心。1990年,健康管理由美國擴展到西方眾多發達國家,健康管理也從理論走向實踐。
美國與中國的健康管理在內涵和外延上存在著區別:中國的健康管理是指管理個人健康的相關服務,是「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的結合,服務範疇包含生活方式管理、疾病管理、醫療服務。而美國的健康管理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非常細分化的行業,它主要是伴隨保險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服務範疇包括管理式醫療、疾病管理、第三方管理。
未來健康管理
要完成三個轉變
Q6
記者:這門學科未來如何發展壯大?
曾強:健康管理這個學科已經發展10餘年,而新的10年不能僅停留在體檢工作上。目前健康管理市場火熱,但健康管理服務和研究相對滯後。未來,健康管理要完成三個轉變,首先是健康管理服務「由單純體檢向健康管理轉變」,這是完善醫院功能延伸和做好檢後服務的需要,也是體檢中心擺脫經濟壓力的出路之一;第二是健康管理機構由「單純經營型向學科建設型轉變」,這是穩定從業隊伍,提高從業人員地位,提升學術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步驟;第三是健康體檢模式要「由套餐式體檢像個性化體檢轉變」,要徹底改變「千人一方」的套餐式體檢模式,要依據受檢者的年齡、性別、職業、家族史和疾病史等因素制定個性化的體檢方案,從而獲取完整準確的健康信息,為正確全面的評估和干預奠定基礎。
此外,我們要清晰認識到行業邊界在哪,在行業範圍內,為大健康產業提供可參考的評估管理模式和實施路徑,形成標準化、可複製推廣的健康管理流程。要與國家倡導的分級診療相契合,全國的體檢中心或機構建立健聯體,通過互聯網技術,讓信息多跑路,將健康管理的適宜技術推廣下去。
(文/本報記者 楊金偉)
編輯製作:王建影
推薦閱讀:
※自我健康管理手冊
※我的健康管理書--營養免疫學 (5)
※認識糖尿病
※健康管理的始發站-健康檢測
※長期不發燒,是身體好還是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