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收藏家徐展堂|文物收藏有如雲煙過眼,奇珍異寶亦無人能夠永遠擁有!!!

徐展堂,世界知名中國文物收藏家、企業家、慈善家。

徐展堂為連續四屆的全國政協常委,是港區全國政協常委中最資深的一位。自1992年起,徐展堂歷任港事顧問、香港特區預委會委員、籌委會委員、推委會委員。2001年,徐展堂獲頒授金紫荊星章。

在商界取得成功後,徐展堂始終不忘回報社會,他以樂善好施著稱,曾任東華三院主席、公益金董事、香港骨髓捐贈基金會主席和微笑行動中國基金會委員會主席。

徐展堂還熱心於體育運動,曾任香港羽毛球協會等多個體育協會的主席,並經常率隊參加各項比賽。

此外,徐展堂也熱衷傳統文化,他是全球五大收藏家之一,而且是其中唯一的華人。

2010年3月初出席人大政協兩會期間突然中風昏迷,4月2日於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69歲。

商界崛起

徐展堂祖藉江蘇宜興,1941年生於江西吉安,9歲的時候隨父母遷居香港開設貿易行,當時徐家家境頗為富裕,不過在父親為友人作保受到牽連後,財務出現問題而家道中落,徐父在徐展堂13歲時因肺病過世。面對困境,身為長子的徐展堂別無選擇,一肩扛起一家生計,四處尋找打零工的機會,銀行信差、餐館小雜工、賣餛飩、看夜更等等,吃盡苦頭。然而年紀小小的他沒有放棄希望,除晚上到夜校學習英文,還經常研讀名人傳記,期待能學習成功經驗,突破困境。 17歲那年替父親掃墓時,徐展堂看到工人幫墳場中的墓碑碑文漆油漆,以換取一些微薄收入,他靈機一動,將這個概念轉化,提著油漆桶走上街頭替商家翻新招牌,竟大受歡迎,於是他開始招募工人當起了小老闆,接著並擴大經營,進軍房屋裝修業,逐漸改善生計。

1967年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香港開始動亂,人心浮動,房地產瞬間暴跌,此時徐展堂抓準時機大膽買進。隨著房市迅速反彈,到1972年短短五年時間,他已擁有第一個1,000萬港元。累積第一桶金後,他並未繼續在香港盲目投資,反而放眼世界,將承包港府樓宇保養及油漆工程所賺得的資金,持續購入美國、澳洲的物業。1984年機會再度來臨,中英關於香港主權問題的談判直接影響到港人信心,大批富人拋售產業並將資金轉移至美、加、澳洲等地。徐展堂再度看準後勢,將增值的海外產業售出,全力購入香港廉價的地皮,來回間財富再度倍增。接連兩次果斷的出擊,使他奠定了日後事業擴張的基礎。

1985年已頗有累積的他以8,000萬港元收購了香港老牌的中華制漆廠,以卓越的經營管理,化腐朽為神奇,使產品攻佔香港90%的工業用漆以及50%的建築用漆市場。他以漆業為基礎,於1987年繼續擴大商業版圖,收購香港城市巴士公司,接著收購麗的呼聲電台以及各種房地產。1991年他將中華制漆申請上市後,進而購入城巴股權並持續投資地產、酒店、珠寶業等等,使公司成為橫跨漆業、地產、交通、媒體等產業的龐大艦隊,中華制漆也因此改名為北海集團。

徐展堂的事業於1993年達到巔峰,當時香港回歸在即,多次利用香港危機果敢投資的他,看準這將又會是一次財富重新轉移的良機,於是聯合包括李嘉誠、何鴻燊等十多位知名港澳企業家,加上中國大陸15個中央部委和省級企業,還有新加坡政府屬下的貿易局與發展局,及台灣、美國、日本等各地企業,組成資金規模龐大的新中港集團,除投資金融業務外,也大舉揮軍北上,開發中國各地高速公路、水港、電訊、能源等基礎建設,短時間內引入中國資金近40億港元。徐展堂同時並擔任超過20家中外公司的董事職務,一時聲勢如日中天。

香港文化博物館設有徐展堂捐贈的中國藝術品展廳

全球第一中國陶瓷收藏家

徐先生的收藏中,有三千多件陶瓷器,就時代跨度而言,上至新石器時期、下迄晚清,既有時代的連續性,又有器型上的多樣性,幾乎每一件都能代表那個時代的最高水平,堪稱是一部實物的中國陶瓷史。其中有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和半山類型的彩陶罐,個個線條流暢,色彩對比強烈,有龍山文化的蛋殼黑陶樓空高柄杯,秀勁挺拔;西漢的彩繪灰陶龍,高達43厘米,世所罕見:唐代的三彩器更是精美絕,還有宋代哥窯灰青釉瓣口洗,元青花庭院獅子紋大盤。至於明清官窯瓷器,可謂精品中選出的精品,如明永樂青花綬鳥荔技紋大盤,清康熙法琅彩粉紅地纏枝花卉紋碗,清乾隆黃地青花雲龍捧壽圖六角瓶等等。

與古董結緣則純屬偶然,對此徐展堂先生回憶說:「說來其實是很偶然的機會,讓我對收藏產生興趣,最初是到廣州參加廣交會,那時大陸剛開始改革開放,在文德路等地方有些小瓷器賣,如民國初期江浙一帶的洗面盆,上面繪有人物花鳥,幾十元人民幣一個,我就買了幾個,送給生意上的外國朋友,他們喜歡的不得了。」從此,徐氏不斷收集古董,商務之暇,更是把參觀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書店等文化場所當作種樂趣,並成批地購買文物、藝術等方面的書藉,藉以豐富,自己的學識,提高鑒別古物的能力,對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有了相當的認識。每每遇到喜愛的文物,總是會產生一種很強的購買慾望,志在必得,不惜巨資從蘇富比和克里斯蒂等國際性大甩賣公司購回許多珍貴文物,並委託資深專家在英、美、日等國廣泛搜求精品。他的藝術品累積甚至比商業崛起的速度更快,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經濟穩定後至90年代,短短不到20年便已被譽為當時名列世界首位的中國陶瓷收藏家。他不斷斥巨資從世界各地古董店、拍賣會購回以陶瓷為主的珍貴文物近5,000件,其中也包含高檔次的青銅器、玉器、傢具、牙角器等,藏量媲美世界級博物館。

這就是著名的八大碼,它是來自徐展堂先生的一個舊藏,當時在1996年香港佳士得舉行專場拍賣會的時候,它是封面,其中包括菊瓣瓶、太白尊、萊菔瓶、盤龍尊、鏜鑼洗、柳葉瓶、印色盒、還有蘋果尊。這八大碼的釉色配得很乾凈,也很協調,非常賞心悅目。這一套當時成交價是717萬港元,所以就當時這個價格來說已經非常驚人了。印象裡面,從這一次拍賣完了以後,一直到現在為止,市場上沒有再出現過第二套八大碼。(梁曉新言)

他收集藏品既快且多,當中不乏精品;例如康熙「八大馬」和「十二花神杯」,絕對是鍾情文物者夢寐以求的銘心絕品。有關其收藏之樂的故事很多,而搜尋「八大馬」的經過更令人感受到他鍥而不捨的性格。

「八大馬」是指一套八件豇豆紅瓷器文房用具,是康熙帝御用之物。豇豆紅是康熙晚期出現的銅紅釉品種,因其色調淡雅宜人,器身現猶如紅豇豆般不均勻的粉紅色,間呈綠斑苔點,單看其秞色的形容–「娃娃臉」、「桃花片」、「美人醉」、「美人鑓」,已可想像其輕靈秀美之貌。豇豆紅不用於大型器物上,常見為文房用品,如太白尊、石榴尊、菊瓣瓶、柳葉瓶、洗及盒等。燒制豇豆紅的難度頗大,加上出產時期短,所以傳世數量極少,向來是收藏家的目標。和其他清宮散佚文物一樣,「康熙八大馬」在民國時流散四方,徐氏在一九八零年代中在香港買到其中六件,其餘兩件終在十多年後紐約的拍賣會上覓得,徐先生曾在接受報紙訪問時說是「十年圓一夢」。

馬未都先生回憶徐展堂先生時這樣說:逛地攤我一直以為是我們這等平民的樂趣,誰知徐先生這樣的富翁也在地攤撿漏。每個人的收藏無論起點高低,逛地攤都是個說不清楚的樂趣。其實人生多數時間是不需要高高在上的,居高臨下不是人生一個好的態度。 徐先生是荷里活道的常客,工作閑暇以逛古董店為樂。不喜歡收藏的人不知逛古董店之樂能有多樂;沒逛過那時的荷里活道不知那時的古董店有多囂張;用目不暇給,琳琅滿目描述當時香港古董店的盛況只有不足,決不可能溢美。但客人大都來自於歐美日本,亞洲的買家象樣的沒幾人。在收藏界有個難解之謎至今無解,就是歐美日本一流富翁無一例外的都收藏,亞洲華人一流富翁無一例外都不收藏。徐先生自己說,他算不上一流富翁,因而收藏。

遍布全球的徐氏藝術館

香港文化博物館設有徐展堂捐贈的中國藝術品展廳,內有瓷器、陶器、青銅器、玉器料器漆器、石雕等

徐展堂先生醉心於中國文物,卻不像傳統的收藏家那樣白娛自樂或局限於少數人玩賞,而是公諸於眾,讓更多的人參觀揣摩,領略民族藝術的風采。徐展堂與博物館的緣分似乎真的不淺。且不說他早年從各國博物館裡吸取經驗,他功成名就後的故事,如果沒有數個博物館的映襯,恐怕也要黯然失色。

徐氏十分重視保存及推廣國粹的工作,並在一九九零年成立徐氏藝術基金。對文博機構的協助及支持,徐氏更是高瞻遠矚,不分國界及背景,造福深遠,例如他曾捐贈龍山文化黑陶及漢唐陶器等予台北故宮博物院以補其收藏上之缺漏。但若只數大宗的中國文物捐助,則不能不提徐氏在世界各地以其冠名的文博設施,而這種個人紀錄,不論中外,均無人能及。

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九七』香港回歸日益臨近,香港收藏界人士最為擔心的一個問題,就是香港要回歸祖國。到時候,內地實行的《文物保護法》會不會延伸到香港?那時候,香港的文物還能不能自由出境?」儘管中央已經明確內地的文物保護法不會在香港地區施行,請香港的收藏家放心,對穩定香港收藏家的人心,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於缺少法律保證。香港收藏界的疑慮並未完全打消。有的人把文物送到了美國舊金山,運輸途中有很大損失,後悔不迭。面對這種情形,徐展堂考慮了很久,決定把他收藏的2000多件文物精品拿出來,辦一個『徐氏藝術館』。用意就是向香港收藏家說明:我有這麼多的收藏都不怕,你們還怕什麼?」香港徐氏藝術館,館內收藏有他的二千多件珍品,主要有商、周青銅器和歷代陶瓷器,陳列設計亦極富民族色彩,並特設有兩個具有明、清特色的書齋,整體架構,美輪美奐,首間徐氏藝術館只營運了一段時間,曾被譽為全球五大私人博物館之一。

其餘另有八間,均設於全球重點博物館及大學之內。徐氏第二間展覽館成立於一九九一年六月,是設於英國倫敦國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內的「徐展堂中國藝術館」,揭幕儀式由韋爾斯親皇查爾斯王子主持。是次捐贈故事讓文博界流傳著一段佳話,事緣徐氏在一九七零年代有一次專誠到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參觀中國陶瓷展覽廳,豈料參觀當天下午適值閉館,令他大失所望,幸而館內一名職員在了解情況後,欣然領他到展覽廳參觀。館方的專業精神,令他默記於心,約十年後,徐氏慷慨捐助了一百二十五萬英鎊予博物院。而最有意思的是這筆捐款是用來設立一個嶄新的中國文物陳列,英國的這家著名博物館收藏有3000多件中國文物,長期在庫房裡「睡大覺」,不為外人所知曉,該館選出中國文物精品陳列在新建的「徐展堂中國藝術館」里。開幕當天,英國查爾斯王子出席剪綵,徐展堂用漢語發表演講,藝術館懸空的橫額上赫然寫著「徐展堂中國藝術館」。為了加強教育意義,展品解說均中英對照,部分活動更以粵語及普通話進行,這個舉措在西方博物館內應是首創,而對推廣中國文化饒富深意。

第三間「徐展堂中國藝術館」在一九九三年成立於美國芝加哥美術館內,徐氏捐贈巨款作為擴充中國美術陳列館之用,展館面積倍增,讓更多中國藝術品能夠展出。

第四間「徐展堂中國藝術館」在一九九六年二月成立,設於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館內,徐氏不單捐贈款項使當時未完工的中國館部分得以完成,亦資助館藏圖錄的出版及捐贈藏品。

第五間「徐展堂中國藝術館」設於澳洲堪培拉澳洲國家藝術館,徐氏在一九九三年及一九九五年共捐贈了二十九件珍貴文物,一九九五年的捐贈儀式由當時澳洲總理基廷主持。

在中國大陸,徐氏出資幫助上海博物館建設新館,一九九六年十月新館啟用,其中的中國古代陶瓷館因其捐助而以「徐展堂陶瓷館」命名。

此後不久,當他得知南京博物院新建藝術館有困難時,再次慷慨捐助,館方於館內冠名「徐展堂明清瓷器館」以作感謝。

香港方面,徐氏向來十分支持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該館座落於大學的馮平山樓,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啟用的新翼毗連新建的徐展堂樓,樓內展廳由徐氏贊助建築經費。

但若以捐贈文物的數量及價值計算,則現時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香港文化博物館內的「徐展堂中國藝術館」可算是各館之冠。一九九八年,徐氏藝術基金將一批珍藏捐贈予當時正在籌備興建的香港文化博物館,館方設「徐展堂中國藝術館」作永久陳列,並於二零零零年博物館開幕時同時啟用。徐展堂中國藝術館是香港文化博物館的重點常設展館,面積一千五百平方米,長期展出約四百項珍藏。而整批徐氏藏品共七百一十九件套,主要包括四百多件套陶瓷、一百六十多件套西藏及密教文物,以及青銅器、傢具、中國書畫、玉器、石刻、琉璃、漆器及織物等等,捐贈時估值已逾三億港元。

一九九五年後,很多人開始尊稱他為「徐博士」,這是因為是年他獲香港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但每當博物館同事以此稱呼他時,他只會淡然一笑,要求大家不用喊他博士,自謙並非貨真價實。回想香港文化博物館正在如火如荼地準備開幕時,適值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徐氏亦受到相當大的衝擊。當時掌管博物館的前區域市政局官員及嚴總館長與徐氏會面,暸解籌劃中的「徐展堂中國藝術館」會否也受影響,當下徐先生保證一定遵守及履行諾言,「徐展堂中國藝術館」結果如期開幕。基於對中國文物的熱愛與關注,徐先生在籌劃該展館時給了很多寶貴及具建設性的意見。

現時展館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新石器時代到二十世紀初以時代分類的文物展示。展品包括陶瓷、青銅器、玉器及石刻等,藏品足夠構成一個完整的中國歷代文物陳列,這部分展館對中小學教學至為重要,因為可以具體地透過器物認識中國文化及歷史。而展品中的明代洪武釉里紅蕃蓮紋玉壺春瓶、清代青花纏枝花卉紋僧帽壺和豆青釉印八吉祥紋三足盤,更是難得的精品。其中徐先生卻特別喜歡一個遼代瓷器的展櫃,他說它展示了北方游牧文化,在香港難得一見,別具教育意義。展館第二部分主要為藏傳佛教藝術品,包括很多珍貴唐卡,佛教塑像及法器等。這個題材是所有徐氏藝術館特有,因為徐先生有感於密教藝術在藝術史研究上的重要性,而香港及鄰近地方均沒有收藏這方面的專館,所以他希望香港文化博物館可拾玦補袞。

石雕佛陀坐像 宋代至明初 徐氏藝術基金捐贈

「古董就是歷史,可以從中學習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所謂鑒古而知今,可以潛移默化,怡養性情,真是得益非淺,其樂無窮。」(徐氏於1995年的說話)

「工餘閒暇,鑒賞文物,樂趣無窮;深感華夏文化之生命力,靜中帶有動感,既中性又包容,具品味又富性格,實足令人怡養心性。…『獨樂不若與眾同樂』,文物收藏向屬雲煙過眼,『暫得於己』固然『快樂自足』,總不及公諸同好,提供公眾更多鑒賞和研究機會。」(徐氏於2000年的說話)

事業成功人士能夠做到回饋社會,已屬難能可貴,而在兼顧之餘,再獻力勞心鑽研藝術,宏揚國粹,更是寥寥無幾。從窮小子到「紅色資本家」,到「古董大亨」,徐先生的一生真是一個傳奇。財富只是過眼煙雲,奇珍異寶亦無人能夠永遠擁有,但徐氏藝術館卻好像一座座分布全球的紀念碑,讓人們在觀賞中國文物之餘,總會想起徐展堂先生其人其事。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自《大收藏家》 如涉及到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古玩元素網!
推薦閱讀:

《收藏家》雜誌:古硯遺芳——記藍田北宋呂氏墓出土文物
馬未都是一個怎樣的人?
向最偉大的葡萄酒收藏家致敬!
解讀丨2017最新藝術市場銷售之新藏家深度剖析
西風談:迷失的收藏家如何走出困境

TAG:文物 | 收藏 | 收藏家 | 擁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