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建平:歌頌暴君即製造暴君,埋沒賢良即拒絕善良

歌頌暴君即製造暴君,埋沒賢良即拒絕善良

—簡論自由意志歷史觀

滿意學坊—論史賴建平

歷史就是過去。任何時點上的現在和將來都會過去,都將成為歷史,但只有迄今已經實現了的過去、已經屆滿了的時點才是現實的歷史。歷史是自然史與人類史的總稱,人類史既是個體史,也是集體史、類存在史。

歷史觀是人們對歷史的根本觀點和總體看法與評價,它既是世界觀,也是價值觀。不同社會制度下,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相互之間以及他們與政治之間的關係不同。歷史觀是價值觀在歷史上的反映,有什麼樣的集體歷史觀就有什麼樣的集體價值觀,就有什麼樣的實踐和道德,就有什麼樣的政治與文明。

自由史觀即自由意志歷史觀。它反對一切形式的決定論、宿命論,確信人的本質為「自由意志存在物」,自由意志即意志,也即自由,人類一切行為的終極目的在於實現和擴展自由,自由意志為人類歷史的第一創造者和直接責任人。自然史是自然的造化,遵循自然因果必然性;人類史是人化世界的歷史,由人憑藉其自由意志、遵循自由因果律所創造。人類歷史即自由史,是人類自由意志客觀化的過往過程和結果。歷史「不過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是作為歷史主體的全體自然人集體意志的「合力」(分別為恩格斯語、意)。每一個人時刻都在創造歷史,差異僅在於對推動歷史前進或倒退的貢獻大小不同。

自由史觀承認自然因果必然性的基礎地位及其決定歷史的強大力量,承認人類自由受到它的相應制約,人類在必然面前沒有隨心所欲的自由。但人類依然具有足夠的宏觀選擇空間以及無限豐富多樣的微觀選擇空間,而這足夠供人類創造豐富多彩的歷史之用。

自由史觀認為,只有它才是解開歷史之謎的密鑰、指引人類歷史航向的燈塔。任何決定論、宿命論意義上的歷史觀都是膚淺而有害的。如果歷史是被決定的、必然的,人類與一切非人存在等同,歷史就成為自然史,變成一種單純的時間的綿延、一種純粹的過去與流逝,其中不再有人、不再有歷史主體。歷史沒有價值、沒有是非善惡、沒有道德。歷史觀、歷史科學也就化為烏有。

自由史觀認為歷史可以也應當進行假設。歷史不能、不應是簡單的事實記錄與陳述,更應該是對事實的分析和評價。要參透躲藏在事實之後的人的觀念、價值、動機與目的,挖掘人際間的利益博弈及其與事實之間的因果聯繫。因此,可以也應當對歷史主體進行更多的行為動機發現與假設。歷史是人自由意志選擇與運動的結果,它可以被假設不那樣發生。如果過去了的歷史無法選擇與假設,那麼今天和未來也就必然無法選擇,人類就只能屈從現實,我們的生活就只能被神秘之手所命定,我們也就成為了宇宙中最無奈的可憐蟲—自以為有理性、有道德、能選擇,但「客觀上」根本不可能,只是眼巴巴看著或預測不可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而無可奈何。這顯然有悖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常識。我們是可以選擇的,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我們自己的命運的。

歷史規律也就是自由意志律在人類過去的運行規律。哪裡有自由的擴展,哪裡就有最大化的意志和諧,哪裡就有最大的歷史進步,哪裡的歷史就是最可欲的歷史;哪裡有權力意志與權利意志的失衡,哪裡就有最多的意志矛盾與衝突,哪裡就有壓迫、強制與奴役,哪裡就有反抗和革命,哪裡的歷史進步就最小甚至倒退。人類歷史的總體發展趨勢是意志自由逐漸戰勝意志壓迫與強制,民主政治勝過暴力政治。

自由史觀以擴展人類自由為價值判斷根本標準。基本原則是,任何歷史主體在主觀意圖或客觀行為與結果上如對擴展自由有損則為害,有益則為善。體現在三個方面:思想、觀念、意識形態等文化領域的損益;社會制度構建與改良上的損益;實踐領域,以擴展自由為基本衡量標準的實際政績得失。偉大與強大,英雄與梟雄,進步與倒退,善良與邪惡,文明與野蠻,是非功過以此為準。

自由史觀強調歷史客觀性原則,反對一切形式的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包括事實虛無主義與價值虛無主義。一切捏造、篡改、歪曲、掩蓋、隱瞞歷史事實的理論、學說、意圖、觀點、行為與做法均為歷史事實虛無主義。它妨礙對歷史的自由認知,妨礙歷史真相的充分發現,妨礙對歷史事實作出真確判斷,扭曲、閹割對歷史作出合理價值判斷的基礎。歷史應該貨真價實,不該任人打扮。

歷史價值虛無主義主要表現在三方面:第一,在已知事實情況下,基於非善意目的,故意迴避,不做歷史價值判斷,是非不語;第二,在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而無法判斷的情況下做出沒有真相依據的歷史價值判斷,或為粉飾、打扮、諂媚,或為誤導、欺騙、污衊、誹謗,或為虛評妄斷;第三、在真相大白之下故意做出與事實判斷不甚一致甚至完全背離的價值判斷,前者為避重就輕,後者為混淆是非、顛倒黑白。歷史應該反映良知,不該道德虛無。

自由史觀認為,人類歷史也即人類道德史。歷史是人的自由選擇,必有是非對錯好壞之分,理應進行善惡道德評價,對歷史—特別是對那些對歷史選擇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事件、人物進行褒貶臧否。「以史為鑒」的本質是且只是道德反思,不進行道德反思和評價的歷史流水賬沒有意義。歷史的基本手段是記錄,根本目的在於評價,求歷史之真假目的在於求歷史之善惡,進而辯現實之善惡,避將來之惡,求未來之善。

由史觀認為,個體是歷史的終極主體,也是歷史審判的具體被告—儘管經常由許多共同被告所組成。超越性、不朽性為人類行為動機之一,人具有希望名垂青史、害怕遺臭萬年的潛在傾向。因此,對歷史、歷史人物進行道德審判是現在與將來抑惡揚善的重要手段。歷史是非不分必至現實善惡顛倒。歌頌暴君即製造暴君,埋沒賢良即拒絕善良。暴君可為暴君的榜樣,賢良未必再造賢良,人性使然。

2015年3月13日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十大暴君
美國中情局揭秘:希特勒曾是個安靜體面的小孩!
重讀隋煬帝波瀾壯闊悲喜人生:暴君還是英雄|隋煬帝|英雄|暴君
創新有餘,打磨不足 ——暴君(Tyranny)一周目雜談
周星馳的雙面人生:天才和暴君

TAG:善良 | 拒絕 | 暴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