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認識《六節藏象論》②
《九針十二原》「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此配合針法的診脈即一脈分四時。一脈分四時具體侯法是以六節為框架用五鼠遁時去侯五臟之氣: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這樣你才能知道五髒的盛衰,它與一日分四時-子午流注刺法高度一致配合使用,分為陽日陽時和陰日陰時。侯脈時也分開陰陽分別侯之。四時氣篇曰∶氣口候陰,人迎候陽。《靈樞·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氣口者,手太陰經之動脈,在魚際之下。人迎者,足陽明經之動脈,在結喉之旁。太陰行氣於三陰,故寸口可以候五藏;陽明行氣於三陽,故人迎可以候六府。以太陰為五藏之首,陽明為六府之長也。《難經二十三》「經脈十二,絡脈十五,何始何窮也?然: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別絡十五,皆因其原,如環無端,轉相灌溉,朝於寸口、人迎,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經脈別論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然則胃氣必歸於脾,脾氣必歸於肺,而後行於臟腑營衛,所以氣口雖為手太陰,而實即足太陰之所歸,故曰氣口亦太陰也。
《靈樞經脈》「脈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於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眾同,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就是說脈有其常政遵循五常政的法則,如果「卒然而動」之非常,就是有邪氣居經脈之中,我們可以通過侯脈而知之。要侯而知之你得首先知道四時,我們以春脈舉例如下:
上表清晰的表明了散落在《內經》不同篇章里的時臟脈法論述有著一個共同的術數模型-子午流注,《內經》儘管介紹了好幾種脈法,唯獨對於四時脈法論之甚詳,這與其提倡針刺治療法有關。如果你不明白其術數模型,沒有一個能夠串聯珍珠的脈絡,就無法理解不同的論述,也無法用於實踐或者自以為是錯誤的實踐,比如認為整個春季90天,人都是弦脈。
再如對於「一盛,二盛,三盛」的理解認為是「一倍,二倍,三倍」是要結合四時脈象來運用的。幾乎所有後世醫家都誤解倍數關係運用,就是因為不知「其時」也。當今有研究人迎寸口脈法的專家教授就是認為平常人人迎頸動脈都會大於氣口脈,因此氣口脈要達到二倍,三倍於頸動脈是不可能的,所以《內經》脈法是有問題的,是一種落後原始的脈法,是被後世寸關尺脈法取代的。其實無論是脈診實踐還是儀器測量都能夠發現這種大小對比情況,這就表明這些專家教授不僅不實踐而且還不明聖意而妄加揣測之典型也。
《靈樞經脈》:
(辛)肺手太陰之脈。。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庚)大腸手陽明之脈。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己)脾足太陰之脈。。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戊)胃足陽明之脈。。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丙)小腸手太陽之脈。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丁)心手少陰之脈。。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壬)膀胱足太陽之脈。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癸)腎足少陰之脈。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返本)三焦手少陽之脈。。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歸元)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甲)膽足少陽之脈。。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乙)肝足厥陰之脈。。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這些大小的比較是考量胃氣和脈氣兩者,無胃氣只有脈氣者是真臟脈,曰死,這在《平人氣象論》就有論述,:
下面列出另外三個季節流注表:
大家可以比照體會四時脈法的運用。四時脈法其實是根據診脈日時來運用的,根本不是依據真實的春夏秋冬季節來的,中醫經文中的春夏秋冬是五行的代名詞,是十天乾的代名詞!錯認為真實四季的是望文生義,不明所謂也。
時臟脈法在內難中都有論述,他們是一致的,見下表可知:
中國本土已經失傳,而在韓國民間漢醫仍有師傳口授者,例如韓國的《五行生食療法》用現代語言描述了五臟脈的平脈表現:
韓醫多出一個心包脈,其實知道六經的術數原理,你就能知道心包代心行令,心包脈就是心脈,古人只論一個脈,不分論。韓醫對於為什麼出現這樣的五種脈象根據其師傳是這樣論述的:
民間師傳已經道出了中醫的數理內涵,但是如果用「虛弱」來描述五臟脈象的原因容易引起歧義,正確的是用五行生剋來描述。《三十三難》「夫肝者,非為純木也。乙,角也,庚之柔」,這句話很明確的解釋了五臟脈象其實源於五常政:
肝-乙庚(金克木),
心-丁壬(水克火),
脾-己甲(木克土),
肺-辛丙(火克金),
腎-癸戊(土克水)。
可見讀懂運氣大論,知曉五常政模型有多麼的重要!
五臟脈除了時至氣至的上述情況外,還有時至氣不至的情況,本氣不至則不當季的氣至,就有「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故非其時(所勝時)則微,當其時(所不勝時)則甚也」」未至而至,此為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病變如下:
所謂「賊」,即克我也,「所不勝」也,春乃木,金克木乃所謂「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乃名」賊邪「。「所勝」即我克,春乃木,木克土乃「所勝則微」之謂也,故而曰」微邪「也。《難經》雲「實則瀉其子,虛者補其母」,可見所謂「實」即我生之行,木生火,得心脈乃名「實邪」,所謂「虛」即生我之行,水生木,得腎脈乃名「虛邪」也。
用時臟脈法知曉五臟盛衰,則盛者瀉之,衰者補之,用五味治法就是《輔行訣》之五臟補瀉方。故知胡希恕認為「湯液神農與黃帝內經是兩路」豈不謬之甚乎?大道唯一,何來兩路!
用一日分四時刺法就是子午流注法, 參見針灸博文。《臟氣法時論》中兩者俱概矣:
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氣上逆,急食苦(辛)以泄之。
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腎苦燥,急食辛(咸)以潤之
故而真懂運氣大論,怎麼會理論聯繫不了實踐呢?
推薦閱讀:
※武志紅溫暖分享:幫助你打開生命流動的通道,正確認識並且堅持你自己!《感謝自己的不完美:升級版》 |...
※確認過眼神,我是媽媽撿來的人
※正確認識耐葯菌感染與ICU患者高死亡率相關的原因
※6日十大機構看後市:小雙底確認反彈行情
※陳欣怡確認使用興奮劑,但我還是想為她辯白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