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莊子心得講稿全文

于丹莊子心得講稿全文

于丹莊子心得講稿全文(根據百家講壇的講座)于丹講座(1):莊子何其人前言:儘管幾個月前,就知道于丹教授要講《莊子》,而且我也極力去了解閱讀莊子其人及其書,但聽到于丹教授的講座,我還是不甚明了,和當初聽她的《論語》講座,領悟的程度差得太遠了。所以我很不甘心,因為,畢竟這是一次跟著老師學習的好機會,如果糊裡糊塗的過去,以後恐怕更難加深學習了。

為此,我在網上找到有關《莊子》的系列講座,打算學著初和平的做法,對著視頻打出文字,逐字逐句地學習體會于丹教授的講座,以期悟到莊子的思想、精神本要。但這樣做簡直太難了,視頻和輸入文字的版面來回替換,速度之慢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先生說,過幾天買本書不就行了嗎,幹嘛這麼費勁?雖然有些吃力,但我還是堅持把「莊子其人」這集講座做完了,大約累計六個多小時吧。透過於丹教授瀟瀟洒灑的語言,我感覺我對莊子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今天我們來說一個人,誰是莊子。莊子這個名字,大家傳誦了很久,但是莊子是一個什麼人,說法一直很模糊也很矛盾,都知道莊子是一個乘物以游心,可以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人。

[畫外音]莊子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充滿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他的文章嬉笑怒罵尖酸刻薄,他的所作所為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莊子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大家也都知道,金聖嘆批六才子書,第一個就是《南華經》莊子,這樣的一個人,嬉笑怒罵,可以說上窮碧落下黃泉,罵盡天下英雄,但是其實他的內心並不激烈。我們也知道,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寫在書裡面的東西,都是一些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涯之詞,看起來漫無邊際,但其實其中蘊含有大智慧。莊子這個人在天地之間,可以說看破了生死,超越了名利,看透了這一切一切。但他說自己是誰呢?庄生夢蝶,是耶非耶,誰也不知道莊子這個真人,他的生平究竟有多少故事。

[畫外音]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莊子名周,字子丘,是戰國時期宋國蒙地人,生卒年未能確定,大約生於公元前369至前286年之間,與梁惠王、齊宣王、孟子、惠施等同時期,他曾經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年,追號莊子為南華真人。

莊子這個人可以說,在一個亂世之中,他從天地大道,直到人間名利生死,看破的,穿越的,這一切一切瞭然於心,留到今天《莊子》這本書有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那麼,在莊子的這部書裡面我們能看到的是什麼呢?其實在這部書里,真正流傳下來的思想,應該是一種天地自在逍遙遊,而這樣一番逍遙遊里,莊子他看破的東西太多太多。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這兩個字。

應該說首先大家面臨的就是利益的紛擾,利益的誘惑,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面臨經濟的問題,生存的困窘。那麼,莊子的生活又是什麼樣的呢?其實莊子的生活,從他的寓言裡面可見一斑,他的生活一直是相當貧困的。莊子曾經說過一個故事。有一天,家裡窮得實在是揭不開鍋了,要去借米,等米下鍋。他就去找當時叫監河侯,一個專門管水利的小官,看河的,生活比他要好一點,他說你呀,稍微借給我一點糧食吧。那個監河侯就說得非常漂亮,對他非常熱情,說你看我現在正在忙著收租子,你等著我一旦把租子全收上來,我一下子就借給你300金。這個話說得很漂亮,300兩黃金,這多大的一個資產啊。莊子一聽,說我給你講個故事。昨天我也從這個地方過,我聽到有人叫我名字,四下看了一下沒有看見誰,又找了一圈,最後低頭看見,就是車溝軋出來的那個車轍印裡面,有一條小鯽魚,在那跳呢。

[配音]小鯽魚:你給我點水喝好嗎?莊子:可以,但是我現在沒有水,等我到吳越去,向吳越王請求,開通西江的水,引水回來迎接你回歸大海怎麼樣?小鯽魚:你明天早到到魚市場上,買我回去算了。

他說,那個小鯽魚聽了以後,就淡淡跟我說了一句話:他說你有一升水,現在就能救了我的命。要等到你把你把那麼遠的水都調來,你去看看,那個賣魚乾的鋪子,或許還能找著我。莊子說完這個話就走了。這說明什麼呢,說明莊子在現實的境遇中,並不一個超越,洒脫,生活富足無憂的人,可以說他的生活促襟見肘,他要處處求人,他要等米下鍋,這種生活的窘境,可能在一般常人之下。那大家可能更奇怪了,這樣一個人,有什麼資格逍遙遊呢?一個人當他衣食不能保溫飽的時候,他怎麼還能有更高的追求呢?這裡面其實有一個秘密,真正能夠擋住人心的,永遠是他最看重的標準(于丹心語)。

莊子那天去見梁惠王,他穿著那種大麻布,補丁摞補丁的衣裳,鞋子也沒有鞋帶,隨便拿根草繩一綁,就這樣去了。

[配音]梁惠王:先生,你怎麼這般困苦?莊子:這是貧窮而不是困苦啊,有大智慧而不能化行天下,這才是困苦啊!看猿猴在楠子樹上,盤旋跳躍、唯我獨尊,后羿對他也沒有什麼辦法,但是在荊棘叢中,猿猴就得小心翼翼,不敢亂跑亂跳了,而我現在就是生不逢時,處在荊棘叢中啊。

他說,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貧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一個人可以困窘於貧困,但他的內心是否真正在乎這種貧困,他對於一個利字看得有多重會決定了他面對貧困的態度。莊子自己對這個利字看重嗎?他周圍有的是有錢人啊,所以他自己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他說就在他們宋國,有一個叫曹商的人,這個人有一天很榮幸,帶著國家使命去出使秦國。大家知道那個時候,秦國是西部最強大的國家,走的時候國家給他配了幾乘車馬,到了那兒不辱使命,把事情辦完了,特別得到秦王的歡心。回來的時候浩浩蕩蕩,帶著上百乘的車馬回來了。這個人回來以後就趾高氣揚,很驕矜地對大家誇海口,他說我這樣一個人啊,要是論能力論本事呢,讓我住在一個破房子里,讓我黃連癟境地每天織草鞋,做手工,這樣來生活的話,我恐怕沒有那種能力。我的能力是什麼呢?就是一看到國君,在高位上的人,我幾句話就可以能討得他的歡心,然後我可以換來這樣的財富。他說我的能力大概也就是這樣了。他這麼誇耀完以後,莊子是什麼態度呢?他淡淡地跟這個人說,他說我也聽說了,這個秦王有時候,他自己有疾患的時候,遍求天下名醫,長瘡,長癤子的時候,如果有人能夠為他破一個膿瘡,就可以賞他一輛車馬,如果有人肯低三下四去為他舔痔瘡,就賞他五乘車馬。他說曹商,你是不是給秦王治痔瘡去了吧?要不然你怎麼能帶回這麼多車馬呢?說你還是去吧,你這些東西我心裡根本就不會稀罕。其實你看這樣一個極盡辛辣諷刺之能事的語言,說明什麼呢?說明「利」這個字,困不住莊子的心。

[畫外音]人們把孔子稱為「聖人」,卻把莊子稱為「神人」,如果說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麼莊子就是道家的化身。于丹教授認為,莊子的文章充滿天馬行空的想像,充滿尖酸刻薄的諷刺與挖苦。但是,莊子的思想,對於我們現代人,有什麼啟示呢?

其實說到我們今天,一個有10塊錢的人,未必他的快樂不如一個有身家上萬資產的人。也就說手中有多少金錢,並不能決定它在你心裡的分量。其實目前在我們這個社會上,最快樂的人,既不是窮得叮噹響的人,也不是家財萬貫、富比連城的,往往是那些有溫飽到小康的這一批人。因為他們的生活底線不至於生活得過分窘迫,但是他們也不至於被財富所束縛,在財富里異化,為財富擔憂。其實說白了,我們可能在座的每一個人,我們這個社會的大多數人,都屬於有資格幸福的人,但是幸福不幸福,那在你的心裡了。

其實我就見過這樣的朋友。我有一個朋友呢,做媒體出身,後來開始做房地產,資產越來越大,離開媒體的時候,他非常痛苦,他說媒體是我這一生最喜歡的事情,但是我為什麼要去做房地產呢,因為我要有孩子,我必須要為我們的孩子負責,要給他幸福的生活,他說我所以違背我的心,我必須要有更大的金錢利益,然後他結了婚,有了一個非常可愛的兒子,這個時候我們覺得他錢掙得差不多了,生活也應該挺好的,後來他說我必須要移民了,其實他移民到一個很遠很遠的國家,而且先要讓他的妻子帶著孩子先要在那個地方,他自己還要留在國內掙錢。我們都在說你為什麼要搞得這麼妻離子散啊?你那麼喜歡你的那個小兒子,為什麼讓他離開呢?他的回答可能大家想不到,他是認真地說,他說以我們家現在的家產,這個孩子如果在國內上學的話,我每天都會擔心我的孩子被綁架,所以我要把他送到那麼遠的地方去。其實這就是身遠的故事,大家可能身邊也有這樣的事情,也就說這個利真的是越大越好嗎?

現在網上流行這樣一個段子,說人生無非是為了幾張紙,一輩子為幾張紙,錢呢,是為那麼幾張人民幣;名呢,為了那麼幾張獎狀,文憑,檔案。人到了死後,是為了墓志銘,是為了燒紙錢。你看看一輩子,就是幾張紙而已。莊子那個時候呢,把這些東西看得就是太淡了,所以,利這個東西束縛不了他。他覺得我自己辛辛苦苦,為利喪失我自己很多自由,很多的心智,讓我自己用心去為形役不值得。這個道理也有一些高士是能理解的。但是,說到第二層,破名比破利要難。很多人說,我可以不為金錢所動,但是我們看看古往今來,有多少人生前一世,為的是死後追封一個謚號,由君王追封他忠,他孝,他文,他武,這是在謚號里經常見到的。那麼當這個謚號刻上墓志銘,他會覺得生前的一切失落在這個永恆的墓碑上得到了補償。這就是辛棄疾所謂的,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一生就這麼過去了。

[畫外音]俗話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破利不容易,破名就更難了,有多少人可能不為利所惑,卻為名所累。即使一個高潔之士,也希望名垂千史,那麼莊子是不是在乎名分,在高官美譽面前,莊子會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呢?

莊子在乎名嗎?我們知道莊子這個人,他自己是富有雄才大略,但是他自己不愛說。因為他說以為天地沉濁,不可與莊語。他覺得人間人,跟他沒什麼可以對話的前提,而且他說天地的大美,自是不言的。所以,他自己不愛說什麼。這樣,他就遊盪在各地,這個時候,他就恰恰遇到他的一個好朋友惠施。惠子這個人在梁國做宰相。莊子晃蕩晃蕩正好到了梁國,就有很多人就跑去跟惠子說,莊周這個人口才、雄辯遠在你之上,別看他不說話,他要說起來就不是你的對手。其實惠施在當時以他著名的《堅白論》而著稱,是天下有名的雄辯家。那惠施一聽,也還是急了著,害了怕了。所以說梁國也不大,就發動他手底下的人,滿城去找莊子,一定要找到這個人,千萬不能讓他直接見了梁惠王。要萬一把相位給他怎麼辦呢。後來,莊子聽說這個事,他就自己去找惠子。

[配音]惠子;你來找我到底有什麼特別的目的?莊子:南方有一種鳥叫鵷(yuan)雛(一種像鳳凰的鳥),從南海飛到北海的時候,在這遙遠的路上,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甘泉不喝。有一天它飛過一隻鴞(xiao)鳥(貓頭鷹之類的猛禽)的頭上,這隻鴞鳥正在吃腐爛的老鼠,鴞鳥怕鵷雛搶它的老鼠,便仰頭大叫一聲。你現在是不是也想嘎地叫我一聲嗎?名位對於世俗,雖有設置的必要,但對於大智慧的人來說,名位就像旅社一樣,沒有什麼值得留念的。

其實這就是莊子眼中的名。當然大家可能說,這是一個順道的事,他本來也不貪圖那個相位,而且梁國是那麼一個小國,他可能也不在乎。但其實還有更大的相位送上門去。大家知道楚國大吧,我們剛才說齊國大,楚國大,秦國大,這是戰國裡面最大的三國了。那麼,楚王派自己的大臣去到莊子那裡親自找他,希望把楚國的相位授給他。莊子當時在幹什麼呢?當時,他逍逍遙遙在蒲水上釣魚呢。這個時候來了兩個大臣,畢恭畢敬地跟他講,說想要我們國家的事,勞煩勞煩您。說得很客氣,想要請他出山為相。莊子又開始講故事,繞得很遠啊。

[配音]莊子:我聽說楚國有一種神龜,死了三千年了,它的骨頭還被放在宗廟裡,用做占卜。你說,它是情願送了性命留下骨頭,讓人敬重好啊,還是情願活在爛泥巴里打滾好呢?大臣:我猜它一定願意在泥巴里打滾。莊子:那麼你們回去吧,我和它一樣,願意拖著尾巴在泥巴里打滾。

莊子當時就一笑告訴他們,說你還讓我拖著尾巴在泥里活著,你們就請回吧。其實這就是莊子對送上門來的名,如此態度而已。大家說他看得破嗎?人心為什麼有自由?自由就是因為他不在乎。其實,人這一生只有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可以真正拘束住。所以,人生的勞頓有很多時候,要先問一問目的是什麼?很多事是一個循環,也許你眼下的起點,對自己的交待,是一種很高尚的回答,比如說,是為了家人,為了自己的成就,為了對社會的貢獻。說的是一個很好的名聲,但是,潛在背後的動機呢?我們每個人都問問內心,這是不是我們給名和利,找的一個堂而皇之的託辭?有時候,就是因為被名利在前面一步一步地牽引著,人會淪陷進一種無事忙的人生循環(于丹心語)。

大家聽說過這樣的說法嗎?說我們現在大家都知道,人人有時候有無名火,你不能跟別人說,我是因一個什麼樣的官沒當上,或者我掙錢沒掙到,人總有他堂而皇之的理由,變成了無名火,這個無名火循環往複地出現。有這麼一個說法:說一個公司,一個機構,可能最有資格高高在上的人,就是那個老闆。這個人位置最高,所以他可以隨意呵斥任何一個下屬,指責他,這個工作你怎麼就做不好,你做不好我就沒有政績,做不好這個單位就沒有好名譽,所有過錯全在你一個人操作的能力上。你想想你的執行力是怎麼回事,回去好好反省。作為他的下屬,只能是唯唯諾諾,點頭稱是。回家以後,這無名火就發在老婆身上,對著老婆大喊大叫,我辛辛苦苦在外掙錢,撐著這個家的名分,你才能過上這麼好的日子,但你沒把家沒管好,沒把孩子管好,你就讓我過這樣的生活嗎?把老婆臭罵了一頓,老婆也只好點頭哈腰,因為每個月要從丈夫手裡拿線。但是,回過頭來心裡又不平衡,就去訓孩子,說你看看我為你這麼辛苦,我這一生都付出了,如此操勞,你學習還不努力,你現在的這個成績,你對得起我嗎?這個孩子呢,也只好點頭哈腰,但回過頭就更憤怒,這孩子就開始罵他們家的小狗,說看看你這麼不懂事,上頭這麼多大人欺負我,我回到家你還不跟我好好的,把這狗給打一頓。狗呢,必須得聽主人的,它知道它得住在這兒,它也有無名火,它在家不敢說什麼,等一出去,無名火就發在野貓身上,就出去不停地追著野貓咬這個貓。貓知道也打不過狗,它也只好忍氣吞聲,然後這個貓就拚命地去找耗子。因為只有在耗子身上,貓的憤怒才能得到宣洩。其實我們如果如此這般的說下去,一個老闆的憤怒,跟一個耗子的委曲之間到底還差多少環節呢?這就是我們人世間的一種潛規則。其實,我們人人心裡都有無名火,我們真的想讓自己平息,就回過頭來看看莊子,看一看是不是有內心的原因:是別人給我們的這麼多委曲,還是我們自己看不破名與利這兩條船?

大家看看古代造字很有意思,什麼叫人心中煩悶呢?這個「悶」字無非就是一個「門」字裡面一個「心」字。也就是說,你把自己的心關在一扇門裡了,你還指責煩悶嗎?能不能打開這扇門,全在自己。所謂「看破」二字,無非是開了一扇門而已。那麼人活著的時候,名與利這兩個字最重,到了最後終極大限,你說名利我還可以看得透,但是生死那就可難了。紅塵在世,莊子都說,寧可生而曳尾於塗中,活在泥塘里也比死了的好,說莊子不也這麼講嗎,他真的能破生死嗎?

那有這麼一個著名的故事,就是莊子的結髮妻子先他而走了,惠子還真是他的好朋友,去弔唁。到了他家一看,莊子在那敲著盆唱歌呢,叫「鼓盆而歌」。

[畫外音]親人死了,人們往往會痛苦思念,而莊子的妻子去世了,他為什麼會「鼓盆而歌」呢?莊子淡泊富貴,看破名利,難道對於死,莊子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嗎?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配音]惠子:你的妻子為照顧家庭子女,如今年老去世,你不但不悲傷痛哭,還敲盆唱歌,你真是太過分了。莊子:唉,你聽我說嘛……

莊子就淡淡地告訴他,他說:唉,她剛走的時候,我心裡怎麼能會不難受呢?但是我現在突然想明白了一個道理,叫做察其始而本無生,我真正追本溯源去觀察最初最初的開始,人不都沒有生命嗎?他說最早人沒有生命,沒有生命就沒有形體,沒有形體就沒有氣息。這就是老百姓的話說,叫人活一口氣,他說你其實看看天地之間,無非是聚集這麼一股氣那麼一股氣,然後這個氣息,逐漸要找到一個形體,由形體又孕育出了生命,人就是這樣來的。而現在我妻子循著這條路回去了,她比我先走,在此時此刻,她可能在一個巨大的密室裡面,踏踏實實地睡覺了,她就解脫了,那我還不高興嗎?他說我想起這些來,我就忍不住要敲著盆唱歌了。看,這是親人的死亡,面對親人之死,能夠有這樣一種坦然的欣慰。其實這種心態,我們說中國的民間,有的時候,有大智慧者也能做到。民間講究辦喜事有兩種,叫做紅白喜事。不僅紅喜事嫁娶,生命繁衍的開始是一樁喜,那麼白喜事,壽終天年為老人送行,也是一樁喜事。所謂紅白,只是生命的兩端,生是生命來臨之前的迎接,白是生命寂滅之後的相送。而生與死之間不過是一種形態的轉化。

[配音]莊子:大自然它賦給我形體,用生活來使我勞頓,用歲月來使我年老,用死亡來使我永遠休息。自然是變化的,人必須順應自然,這樣才能不喜不懼。

如果我們真有莊子這樣的心態,也許我們會少了很多的牽絆和苦楚。

那麼大家可能說,是啊,生老病死,周圍的人總免不了有這麼一番相送,但是真正到自己自處尤難,自己能面對得了生死嗎?自古到今,有多少煉丹的人,從魏晉的時候開始,煉那些五食散,吃完的之後要寬袍廣袖出去發散,人所有的追逐為什麼總是想著可以長生不死,那麼莊子也得面對他的一死吧?他有很多學生大家都在商量,老師真是有一天,到了百年之後,我們怎麼給老師打點他身後之事?莊子就開始跟他的學生講:我死了以後,什麼東西都別準備,我就用整個天地做棺槨,做我的大棺材,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是我的葬品。好傢夥,這麼說起來,比我們所看到的楚王墓、漢王墓,比什麼王陵都要奢侈,他用天地日月當連璧,玉和珠璣都作為他的陪葬品,跟他在一塊了,我就要這麼一個大葬禮,就把直接把我扔出去就完了。學生不敢,想想說:老師,如果我們不給老師弄個小棺材,扔在外面,被野獸吃了怎麼辦?然後,莊子想一想,告訴他的學生們:我要是扔在荒山之上,我可能就被那些蒼鷹,烏鴉,所以天上的飛鳥飛禽,就把我的屍體給啄食了;如果你要是好好的,弄一個棺材把我裝起來,埋在地底下,有朝一日木頭朽了,人也爛了,我喂的就是地下的那些螞蟻,螻蛄,所有地底下的小蟲子,我無非也就是個飼料而已,你幹嘛要搶天上那些東西口裡的食物,喂地下的東西呢?那頭不都是這樣一種物質不滅,不都是被吃掉嗎?這就是莊子對自己形體和自己生死的一種看法。其實這個說法,讓我們想起現在在西藏地區某些地方還流行的天葬,也就是說人死之後,希望他的這個肢體被這些個仍然飛翔的天上的飛禽帶走,能夠重新在天界以一種有形的形態回到他生命的本初。可能在很多文化中,有一些理念都是相通的,那就是豁達是人解脫的前提。

我們社會上有許多抗癌俱樂部,有很多的抗癌明星。其實過去一聽說得了癌症,那幾乎就是判了死刑了。可是現在為什麼有的人就能活很多年?因為他有一種內心的調理,他樂觀。他自己不懼怕死亡時候,奈何以死懼之。這個死亡是你心裡的一種暗示,其實莊子從來是一個不懼怕死亡的人,他不懼怕的方式,就是「樂生」這兩個字,也就是說,活得好比怕死要強得多。這個觀點呢,跟儒家的思想也會不謀而合,這就是孔夫子回答他學生的那六個字,叫做「未知生焉知死」。人,活還沒有活明白,幹嘛去想死亡的事呢。在這一點上可以說儒道相通,給我們的都是一種溫暖的情懷,和一種樸素的價值,就是「活在當下」,永遠是這四個字。人是活在當下,在當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甚至不俱生死,那我們的心靈空間能有多大啊!這是一份大境界(于丹心語)。

大家會說莊子看破了這麼多,這個人是不是很消極啊?對他來講,已經無所掛礙了,那他還在乎什麼呢?其實,莊子在他那個時代,是一個內心有所判斷,但不一定要轉化為行動的人。民間有這麼一個笑話,說有兩個人在田頭,一個人在烈日炎炎下努力地種麥子,幹活幹得汗流浹背。另個一個人就躺在樹蔭底下喝著茶,哼著小曲。然後幹活的人當然會覺得自己是勤勉的,在道德上一定是有資格去訓戒那個懶漢的,所以他就說:你看你你這麼懶惰,你以後吃什麼喝什麼啊,你怎麼能每天就這樣浪費大好時光呢?然後乘涼的那個人就悠悠閑閑的說:我問問你,你現在這麼賣命吃苦受累,你又為了什麼呀?他說我為了豐收啊;他說你豐收又為了什麼呀?他說豐收以後我就可以用糧食去賣錢;乘涼的人又問他,你賣了錢以後你想幹什麼?種麥人說,等我賣了錢,我衣食無憂了,再遇上這樣的炎炎夏日,我就可以不下地幹活,找一個樹蔭躺著喝茶哼曲,我就可以悠悠閑閑地享受生活了。然後現在在乘涼的那個人告訴他說,我現在就已經在過這種生活了。所以,我現在的生活,就是你未來的夢想。

其實大家想一想,這僅僅是一個笑話嗎?有很多時候,我們隨手可得的事情,但是被我們觀念上一個誤區給遮蔽了。可以說莊子在他的一本書里,留下了很多隱約的他生活的影子,在這裡有很多判斷跟儒家彼此呼應。只不過儒家所看重的,永遠是大地上聖賢的道德,永遠看中的是人在此生中建功立業,這樣一種成全;而道家看重的是更高曠的蒼天上人的精神的自由,他看中的是人在最終成全以後的超越。可以說,中國的儒家思想,在社會這個尺度上,要求人擔當,但道家的思想是在生命層面上要求人飛越。擔當是我們的一份社會責任,超越是我們的生命境界(于丹心語)。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看過莊子很多的故事,你會打通他的一套生命哲學,這不簡簡單單以積極或消極而論,而是在我們生命不同的體系上給我們建立起來的參照系統。以莊子的話說,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間一番逍遙遊。也就是說,看破內心重重的樊籬障礙,得到宇宙靜觀天地遼闊之中人生的定位,在這樣一個浩瀚的坐標繫上,讓人真正成為人,讓我們的內心真正無所拘囿,讓我們風發揚勵,成為理想中的自己,讓現實中種種的窘困,只在當下可以看破,而在永恒生命的引領上,有這樣一翻逍遙遊的境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永遠去追尋。收藏 編輯 刪除 樓 主 作者:admin 編輯 刪除 引用 第2樓 于丹莊子心得講座講稿(2):境界有大小

【畫外音】莊子用許多寓言故事,去告訴我們,境界的大小,完全可以判斷一個東西的有用和無用。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判斷事物,而只有站在更高的境界上,懂得以逆向思維的方式去觀察周圍的事物,才能獲得成功的人生。于丹教授認為,在現代的生活中庄子的寓言對於那些急功近利的追求是一個很好的提醒。所有的榮華富貴、是非紛爭都是毫無意義的。當你具有大境界時,才能理解什麼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有一個快樂的人生。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達到這種大境界?有怎樣才能獲得一個快樂的人生呢?請聽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講于丹《莊子》心得《境界有大小》。

在莊子的《逍遙遊》中呢,有一個核心的命題,就是什麼是大,什麼是小。《逍遙遊》其實無限的拓展了我們的想像空間,告訴我們世間的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世間的小也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因為真正的大與小,不僅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所以大與小呢,它決不單純是一種文學化描寫的境界,更多的時候它表現在生活裡邊很多實用的規則,也就是說人的這一生,有生之年小大之境應用起來完全不同,會帶給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

那麼大家都知道,惠施和莊子是好朋友,所以呢惠子和莊子之間存在很多對話。《莊子》中寫到說,惠子啊,有一天去問他,說你看魏王給了我一棵葫蘆籽兒,我在家呢就種了這麼一架葫蘆。結果長出一個大葫蘆來,有五石之大。這麼大一葫蘆看起來很豐碩飽滿,最後我就發愁了,因為他太大了什麼用都沒有。他說我把這大葫蘆要是一劈兩半,用它當瓢去盛水的話,那個葫蘆皮太薄。所以叫做其堅不能自舉。要是盛上水,往起一舉它就碎了。用它去盛米面糧食,盛什麼東西都不行,因為皮薄而體積太大。所以想來想去說,葫蘆這個東西種了幹什麼用的,不就是為了最後當容器,劈開當瓢來裝點東西嗎?什麼都裝不了了,所以惠子說:[配音] 「這葫蘆雖然大,卻大得無用,我就把它打破算了」。莊子呢想了想就開始給他講故事。莊子先不說這個葫蘆幹什麼,說我告訴你啊,宋國有這麼一戶人家。他們家還真是有稀世的瑰寶,就是家裡有個秘方。這個秘方呢能夠在寒冷的冬天讓人手腳沾了水以後不皴。他們家有不皴手的葯啊,所以就世世代代一漂洗為生。有一天,有一個過路的人偶爾聽說他們家有這個秘方就來了。跟他商量,我以百金來購這個秘方。全家人一聽,晚上就開了個會。說咱們家這個秘方,雖然由來已久。但是全家人這樣漂洗為生。咱們也沒見過百金呢。人家花這麼多錢,不就買個方子嘛,幹嘛不給他呀,咱賣了吧。所以呢拿了百金以後太知足了,覺得這省去多少辛勞啊。這個過路的人呢,拿了這個秘方就走,他是去幹什麼呢?當時戰國時候,各個地方都在諸侯混戰之中,為了爭地而戰。那麼在東南部就是吳越之爭。吳越之地,我們知道是靠近水鄉。這個人從宋國拿了秘方直奔吳國去跟吳王講。如果你要是選在寒冬臘月真正向越人發起水戰,那麼你有此秘方,軍士可以手腳不凍。手不生瘡可以拿著兵刃。而越人沒有這個秘方,你可以去試一試這個效果。吳王就聽了他的建議,拿著小小一個秘方開始向越人發起了水戰。這一戰吳國大勝。所以這個提供秘方的人呢。裂地封侯,馬上身價非同一般。你想想,這個方子給不同的人用,它可以帶來不同的人生效果。如果你有大眼界呢?你會看到同樣這樣的一個秘方,但它會增值,它可能會決定一國的命運。從而它會帶來提供秘方這個人自身的改變。那麼莊子告訴他說,大葫蘆也是一樣,你怎麼就認為它非要刨開當瓢使呢?如果它是一個完整的大葫蘆,你為什麼不用個網子把它系起來綁在腰間,用它當做游泳圈呢?所以你可以去浮游於江海啊!帶著一個大葫蘆自由自在地去漂泊。難道一個東西必須要被加工成某種規定建制的產品,它才一定叫做有用嗎?

【畫外音】為什麼相同的東西在不同的人手裡可以產生完全不同的價值。莊子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用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的價值。于丹教授認為,眼界的高低境界的大小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即使在現代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我曾經看到一本翻譯過來的書,叫做《隱藏的財富》。這裡面講了一個故事,就是蒙哥馬利寫的一個故事。他說有一對兄弟在1845年,來到當時墾荒的紐約。這弟兄兩呢漂泊來到這裡,覺得生活很難繼續。大家就商量說咱們怎麼樣能夠活下去?作為外來的移民,兩個德國裔的小夥子,哥哥原來還有一技之長,就是在德國的時候做泡菜做得很好。這弟弟呢太年輕什麼都不會。所以他哥哥說,紐約這麼繁華的一個都市,我們作為外鄉人太難生存了,我走了,我去到一個鄉間去加利福尼亞我繼續做我的泡菜。他弟弟想說反正我也沒有手藝,我就一橫心,一跺腳,我就留在這兒,我白天打工我晚上求學。我總要學點什麼。他學了什麼呢?留在紐約以後,他就去攻讀了地質學和冶金學。他哥哥到了加利福尼亞比較富庶的一個鄉間。留下來看到一個很廉價的土地,買下來就在這兒開始種捲心菜——咱們說的那種洋白菜。種了一地洋白菜,就為了最後腌泡菜。這個哥哥很辛勤。因為他覺得他有一技之長,他就每天都在種菜。四年以後,弟弟大學畢業了,到加利福尼亞來看望他哥哥。他哥哥說:「你現在手裡都擁有什麼呀?」他弟弟說,我除了拿了個文憑,別的什麼都沒有。他哥哥說,你還是應該跟我扎紮實實地幹活啊。我帶你看一看我種的這個菜園子吧。就把弟弟帶到了一望無垠的捲心菜的菜園子里。他說你看看,我乾的這種成就。他弟弟呢就蹲下來看了看菜,然後扒拉一下菜底下的土,在那兒看了很久,進屋去那了一個臉盆盛滿了水,把土一捧一捧地放在裡面漂洗。往下在看,然後他就非常驚訝地抬頭看著他的哥哥。他說我現在要測一下你這塊土地。因為他發現臉盆底下,有一些金燦燦的亮閃閃的這樣一些金屬屑。等到他運用他的冶金和採礦所有的知識鑒定之後。他長嘆一聲,他說哥哥你知道嗎?你是在一座金礦上在種捲心菜。其實我們有太多的時候,當我們安然地享受生活帶給我們的秩序。我們日復一日,早晨起床白天工作晚上睡覺,看著大家怎麼生活我們也將怎樣生活。我們想著手中有一技之長,我可以養家糊口,我可以過很好的日子。我們從來沒有跳出自己現有的經驗系統,重新質詢一下我還可以換個角度嗎?。我目前所擁有的這些技能,我還有沒有可能讓它發揮更大的用處?也就是說,莊子在《逍遙遊》里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永恆的問題:什麼叫做有用。

作為家長我們經常會跟孩子說,你趴在窗台上看了一下午蝴蝶你做的是沒用的事。這一下午如果你練鋼琴是有用的。我們可能跟孩子說,你這一下午就在那兒和泥巴,搭城堡,這是沒用的。如果這一下午,你練打字他是有用的。其實我曾經見過一個科學試驗。就是把一個會跳的小蟲子放在瓶子里。它明明可以跳很高,把蓋子蓋上以後讓它跳。它一跳,啪!碰到了頂掉了下來。啪!再一跳碰到頂掉下來了。看它反覆跳躍,等到它越跳越低的時候。你把蓋子再擰開,你看這小蟲還在跳。但它永遠不會跳出這個瓶子了。因為它認為,頭頂上那個蓋子將是不可逾越的。你什麼時候打開了這個蓋子,它已經不知道還有可以超越的可能了。我們今天的教育有一種可悲的現象,就是父母用自己全部的愛為孩子界定了太多有用的蓋子。讓孩子們認為,作為一個葫蘆它以後只能成為瓢而不可能成為一個巨大的游泳圈帶著人浮游於江海;作為一塊土壤這上面是可以種菜的也許可以種糧食,但是沒有人去深入地追問土壤下面可能埋藏的礦藏。這一切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以一種常規的思維束縛了自己的心智,而有我們的生活態度決定了我們可憐的局限。這種局限本來是可以打破的。打破這種局限我們才有可能去憧憬真正的逍遙遊。真正的逍遙,其實是無羈無絆的。

【于丹心語】真正的逍遙,是無羈無絆的。

也許大家說,你講這些個大葫蘆的事,我們去找這個找那個,這個對今天的生活能有多大的用處呢?我們不去探討太深刻的莊子的哲學思想。我們僅僅從有用無用相互轉化這一點上來看,我們探討一下逆向思維。也就是說一個人是不是一定要循規蹈矩、按照程序、按照規則去設計自己呢?我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大的公司它在招發報員,用的是國際通用的摩爾斯密碼。那麼他說誰熟悉這種密碼可以到這兒來應聘。然後來了很多很多說我對這個電碼非常熟悉的人坐在外面應聘一排一排的。大家來了以後就覺得這個環境太嘈雜了。因為這是個大公司來來往往的,這個大平面裡邊還有四五十人來回在跑,而且有很嘈雜的聲音,互相都在說話都在打電話。你想他要用密碼,他還有很多明碼,他們互相在說,充滿了嘈雜的聲音。然後外面有這麼二三十人一排一排坐在那兒等著面試。面試是在最裡邊一個很神秘的小屋子。大家就等著什麼時候來叫他。這個時候有一個遲到的小夥子他來了,他連座位都沒有他站在這些人中間,他站了一會兒。然後他徑直就往那個門走過去了。所有的人都很奇怪說也沒叫我們呀,他也不排隊怎麼去了呢?他就進去了。進去過了一會兒,這個主管招聘的人事經理帶著小夥子出來了,對所有坐在這兒的應聘者說:「對不起,這個職位已經有人了,你們可以回去了。」大家知道是什麼答案嗎?

【畫外音】這位遲到的小夥子,為什麼會徑直闖進那個神秘的小屋。而這位闖進去的小夥子又為什麼會得到發報員的職位。這裡面的秘密又說明了什麼問題?一個大公司在招發報員,幾十個人在一個神秘的小屋外面等待應聘。而一位遲到的小夥子卻徑直闖進門去。 所有人都憤憤不平,說他遲到了,他徑直闖進去了。我們等待這麼久,你為什麼一個問題沒問連機會都沒給我們,我們沒有參加面試就被辭退了。人事經理說,真正的秘密在於,我們特別營造了這樣一個嘈雜的環境,而就在這個環境中一直在以摩爾斯密碼的電波在說『誰要是聽懂了這個密碼,現在請直接進入小房間』。這個小夥子來了,在這兒站了一會兒,他聽見了所以他進去了。而所有人按照既定的規則認為我要坐在這裡等待。所以所有人不會再想這個時候我去分辨一下這麼嘈雜的聲音中,還有一種密碼語言。所以什麼是真正懂得這個密碼的人呢?他通過這個測試知道了這個小夥子以他的敏銳,以他的逆向思維,以他抓住機遇的勇敢,他配得到這個職位。這是一個現代生活的故事。這樣的機遇誰說不會隨時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呢?我們都知道莊子是大智之人。其實大智慧者永遠不教給我們小技巧,他教給我們的是境界和眼光。這種逍遙遊的境界,我們心嚮往之。但是我們這種把大而有用完整地看待一個事物的眼光真正瞭然於心了嗎?如果我們有這樣的眼光也許你也會抓住從你眼前走過的每一個機遇。

【于丹心語】如果我們有這樣的眼光也許你也會抓住從你眼前走過的每一個機遇。

在今天我們討論企業文化現代管理,有一個很時髦的詞叫做核心競爭力。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問問自己的人生,我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所謂核心競爭力是不可仿效的,也就是說是唯一性的。在今天這個時代沒有什麼叫做最好的,只有什麼叫做唯一的。一個葫蘆如果長得小可以當瓢用它有用;一棵樹長得小它可以去做桌子椅子它有用;但是一個葫蘆長到最大不必把它破開當游泳圈,它還是有用;一棵樹長到最大可以僅僅為人遮風避雨,它也是有用。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他人。

【于丹心語】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他人。

樹的故事在《莊子》裡面講得特別多,不光在《逍遙遊》中,在後面的《人間世》莊子還在講。他說我出門去看到了有一棵櫟樹,這棵樹被這個地方人奉為社神,已經是棵神樹了。這樹有多大啊。他的話一說很誇張,他說幾千頭牛在這個樹底下乘涼,那樹陰都遮得過來。有那麼大。他說這個大樹有好幾百丈粗。然後有多高呢?就是看上去多少丈不生枝子。那個樹枝都在幾丈之上,這樹大吧。但是立於當塗,沒有一個木匠願意砍它,這是為什麼呢?木匠就說了,這種木叫做散木,就是長得太大了,所以這個樹它就不緊實,木質非常浮散。用木匠內行人的話來說呢?就這樣一棵樹要是做船,那船很快就沉;要是做房梁,那個房梁很快就朽;要是做門板,那個門很快就會散;做器物,這個器物很快就會折,所以這樣一個東西,它做什麼都不行。那麼在《人間世》中,說了令人深思的一句話。他說夢見這個木頭來跟人對話

【畫外音】「喂喂喂,你白天胡說什麼,你說我是一棵沒用的樹,如果我有用的話,不就早給你們砍掉了嗎?我哪能活到今天啊?」

這個散木說,你看我這麼一棵大樹,由於我什麼都做不了,所以我在這兒就被奉為社神了。那麼如果我要是一棵有用的樹呢?這大樹說你覺得我該羨慕誰?我應該羨慕那些瓜果梨桃那些果木嗎?那是大家最認為有用之材,每年碩果累累,大家對它讚不絕口。然後這棵櫟樹說,你看它大枝子全都被撅斷了,小枝子也全都被拉彎了,那上面結的果實,年年一熟了人們就來剝奪它。所以它年年生命都要付出很多,它都要受傷害。這麼折騰它能不早死嗎?它說你看我就不用早死啊。其實《人間世》裡邊講了很多這樣的故事。它說這個樹木啊,如果你要是長到這麼一圍兩圍這個粗那麼有很多栓羊的栓猴的要想當樁子使的人看見這麼粗的樹就來砍你了。如果你再長到三圍四圍,一抱更寬一點說有很多做房梁的人就開始算計你把你砍走了。如果你長得再大,有七八圍的樹說那有富貴人家要大棺槨,做棺木就該算計了,有這個做棺材板多好啊。也就是說你從小到大,長到那個規格,總會有一種低廉的有用價值觀來評價你,把你雕琢為某種器具。但是如果你長得超乎人想像。你真是長到百抱合圍,這樣的大樹我在西藏的林芝地區曾經看見過。那是我所見過的最大的樹,要二十來個人拉著手圍著這個樹,那麼大的樹。長到那麼大的樹,這就變成了大家的朝聖了,誰去了都要去看一看它,然後大家在這個樹底下唱歌跳舞喝青稞酒。那個場景和莊子描述的一模一樣。大家以這樣的心來對待它的時候,還有誰說把這棵樹砍了回去做個箱子。這想法你連有都不會有的,這就是因為它的大已經超乎人們對於一般規格的想像。

【畫外音】一棵樹不能成為棟樑,卻能長成參天大樹成為人們朝聖的對象。莊子的寓言對於我們現代生活中急功近利的追求不是一個提醒嗎?當我們以世俗的小境界去觀察事物時常常會以眼前的有用和無用來進行判斷。當你具有大境界時,才能夠理解什麼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達到這種大境界呢?

我們今天所謂的有用,可能都是一些局部的有用。而真正這樣一種保全大人生以大眼界去做。那麼蘇東坡有句話叫做「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就是他說的無事得此生。李白也是一樣,一輩子謔浪笑傲,一輩子不服權貴。到老的時候杜甫去看他,說看看你老年還有什麼遺憾的事啊。一看,李白說,我就是求仙了道在這兒煉丹還沒煉好。所以他說我想起來晉代寫《抱朴子》寫神仙書的這個葛洪葛神仙。我從心裡覺得我就對不住他。杜甫聽得瞠目結舌。他說這樣一個人上不愧皇帝下不愧父母,偏偏覺得自己愧這麼一個不著調的煉丹之人。這是什麼人生啊?所以杜甫為他寫了一首絕句:「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杜甫說這就是李白的人生。「秋來」指人間晚秋。一生要回顧自己的時候,心中有什麼慚愧嗎?這人還在飄仍然是一個無根之人,這叫「秋來相顧」還像蓬草一樣飄著。問他有遺憾嗎?他說「未就丹砂愧葛洪」。那麼杜甫說好,你的人生是「縱酒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這一句「為誰雄」三個字問得好啊。這說明在這個世界上,他不為君主、不為青史、不為功名。他不需要留下一個封號,他為的只是自己的心。所以他是一個無所羈絆的天地英雄。這種天地英雄就是中唐李賀在詩中所說的:「世上英雄本無主。」我們不要老覺得那種為國盡忠效忠與君王或者是效忠與一個主子那樣的一種忠臣死世。這些人是英雄嗎?真正的英雄是能夠為自己的心做主的人。

【于丹心語】真正的英雄是能夠為自己的心做主的人。

這樣的一種由自己的心智而決定的人生會給我們每個人開拓出不同的境界。這是什麼,這就是生命的覺悟。覺悟這個詞是一個佛家用語。大家可以看一看覺悟這兩個字的寫法很有意思。覺是下面有一個見字。悟是什麼?豎心一個五。也就是說,悟其實是我們的心。覺悟,用我們今天的話說是看見我的心。這種覺悟我們問問自己,終其一生有幾個人看見了自己的心。你可以了解真箇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這個世界太難了解就是看見我的心,這才是覺悟。而覺悟在佛家禪宗的開悟中,被描述為兩個階段。覺是一個階段。比如說你聽了某種知識,有一個人跟你說了一句話。所謂醍醐灌頂,突然之間眼界通透,這叫有所覺。但是你長長的一生的修為,遇到任何一個事情做反觀內心,去考慮突然之間又明白一點什麼。這個長長的感受和如何參化的過程叫做悟。也就是說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把所有點的瞬間與長長一生的感受結合起來,你所到達的就是終於看見我的心。這是人生的大覺悟。

大家可以看看中國的武俠小說。金庸先生曾經說,我寫武俠小說,寫的是俠而不是武。也就是說他從來不崇尚技巧。他從來不崇尚單純的武藝。他所崇尚的是俠客情懷。也就是說俠是什麼人?他們是以一種道義來臨天下去平世上不平之事的人。所以金庸先生所寫的真正的大俠,從來不信任技巧,我們會看到這樣的人生歷程描寫。說一個少俠初出道之時他會用一口天下無雙青鋒寶劍,鋒利無比,凌厲得可以所向披靡。這是一個少俠的形象。隨著他的修鍊內功,隨著他的境界轉深及至中年,他會用一把不開刃的鈍劍。儘管還是金屬的,但是他已經不需要鋒刃了。那麼再接著及至壯年他已經走出了一個門派的局限,他可以成為江湖上推崇的英雄,或者他可以成為一個掌門人了。這時候你去看,他便得更為散淡了。他手中可能只有一個木棍了。他已經不用藉助金屬器皿。那麼及至老年,也就是說最高的境界就是我們所說的獨孤求敗。此生的孤獨但求一敗,但江湖已經沒有對手了。這樣的人,你看他的武功連木棍都沒有。他這一身十八般武藝完全化為一種精湛的內功。他可能雙指一出會嘯成劍氣;他可能雙拳一擺,這就是雙棰;他可能手劈下去,這就是刀法。所以他的敵人永遠無別他從什麼地方出招以及他使用什麼兵器。大家知道十八般武藝,有武譜就有破譜。也就是說,只要你可以把這個武藝的精到講明白,那一套破陣之法已經在那兒等著你了。惟獨有這種內功帶在身上,什麼人都看不出來的人是沒法兒破的。其實金庸先生也罷,中國所有的古典小說家所描繪的這種武俠的至極境界在與什麼呢?其實在於無為而達到無不為。

我記得豐子愷先生曾經這樣講過。他說,人的生活可以有三重境界,分別主真、主善、主美。我們的物質生活是主真的,也就是說每一個人他在現實中有規則有職業,要順應很多很多的要求,但求真實如此而已。第二重生活是他的審美生活,這種審美是三二好友,一幫親朋大家在一起聽聽音樂,看看展覽啊,大家讀讀詩詞啊,完成這樣一種文學的陶冶藝術的享受,大家覺得已經很高級了。但是豐子愷先生說這一重生活是主美的,因為他完成了一個審美的過程。那麼他說,人生的至高境界是一種靈魂生活,這種靈魂生活是主善的

【畫外音】《三字經》中說人之初,性本善。但為什麼從古至今,這個世界總是充滿了爭鬥。于丹教授認為,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所有的榮華富貴、是非紛爭都是毫無意義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個快樂的人生。那麼我們怎麼才能獲得一個快樂的人生呢?這個世界上種種的爭鬥,看起來很殘酷,但是在莊子的筆下又很可笑。所謂小大之境,我們可以看到莊子把一棵樹,一棵葫蘆的功用,說到如此之大。但是他可以把世間很多曠日持久的紛爭說到很小。他曾經講到這樣一個故事。他說有兩個國家打仗,一個叫觸氏一個叫蠻氏。兩國呢,爭地而戰。為了打這個土地之爭,然後打得血流漂櫓,而且互相追殺。追得旬有五日而後反。一追殺就是十天半個月。然後兩國民不聊生。這個戰爭規模打得非常之大。所有的這些東西都給你誇張地說完以後。最後他告訴你這兩個國家爭的是多大的土地?這個觸氏跟蠻氏,一個住在蝸牛的左犄角里,一個住在蝸牛的右犄角里。這不可笑嗎?所以大家去看《左傳》,看先秦的史傳散文,會發現一個觀點叫做春秋無義戰。大家都在打著正義的旗號,但是其實在這種追逐這種本土利益的爭鬥中。沒有誰是絕對正義可言的。正義只不過是一個爭殺的幌子而已。所以看遍了這些血流漂櫓,當你明白他們可爭的土地,最大也大不過一個蝸牛殼的時候,我們會得出什麼結論呢?我們的生命都像電光石火一樣,轉瞬即逝。所以在這麼有限的生命裡面,隨富隨貴不管你是隨貧窮還是隨富貴,你走什麼樣的人生,最不應該扔掉的是歡樂。所以他說,如果誰斤斤計較,誰心胸不開,此生不能做到開口笑。那麼不開口笑是痴人。就是因為你這個人呢還是有太多太多的痴迷,而沒有看得通透。所以其實有人問過佛祖說,什麼叫做佛。佛祖的這種回答叫做無憂是佛。也就是說真正想要達到逍遙之境,需要打破我們的常規束縛,讓我們自己以一種逆向思維的角度把這個世間很多看似天大的事,關於戰爭、關於政治、關於仇殺、關於很多恩恩怨怨。我們且把它看小了去,看作蝸牛殼裡的紛爭,看作電光石火的瞬間事。而另一方面,我們自主的靈魂且把它放到無限之大。

【于丹心語】把恩恩怨怨看小了去,把自主的靈魂放到無限大.

人生境界有大小,而我們過往的生活大體相同。不在於客觀提供給我們哪些機會,而在於我們的心智在有用無用的判讀上確立什麼樣的價值觀,而去利用機會。其實,換一個角度來想,當我們過分急功近利的時候,我們失去的春花秋月,不惋惜嗎?我們失去與於孩子老人的天倫之樂,不遺憾嗎?我們失去了很多逍遙遊的機會,讓自己的年華迅速老去,而積累了一堆無用的事功轉化成自己的名片,想起來內心不愧疚嗎?如果今天我們以覺悟的態度反觀內心,重新審視莊子。那麼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目的是釋放自己,儘可能達到一個逍遙遊的境界發帖時間:2007-3-1 9:16:31 作者:admin 編輯 刪除 引用 第3樓 于丹莊子心得講座(3):感悟與超越[畫外音]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可見名利二字,是世人難以捨棄的追求。但是莊子的人生哲學是淡泊為大,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碌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逍遙遊。于丹教授認為,要想真正感悟莊子逍遙遊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夠超越名利,而有一個淡泊的心態,是超越名利的基礎。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淡泊為大,怎樣才能從莊子的故事中,感悟世間的道理;怎樣才能超越自我,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呢?

超越這個話題,是我們今天的生活中,經常講到的。什麼是真正的超越,超越在於對於現實清醒的認知,而這個認知就在於我們能夠辯別生活中所有的紛雜中,有什麼是恆定不變的,它的本質是什麼。先說一個題外話。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走到各處觀賞紛紛世象,他問了很多隨意的問題,但是有時候他會得到出人意料的答案。在金山寺,他問當時寺中禪宗高師法磐,他說每天長江來來往往這麼繁華,一天大概要過多少條船啊?法磐大師跟他講,說兩條船。乾隆說怎麼一天就只有兩條船呢?法磐說:一條為名,一條為利,整個長江無非兩條船。這就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說的,世上熙熙皆為利來,世上攘攘皆為利往。那麼,另外人心中所看重的就是名了。所以,名與利多少人的奔波最後可以歸結為這兩個基本的支點。那麼,在《莊子》中,對名和利是怎麼看的呢?《逍遙遊》里講到了這樣一個故事:堯讓天下予許由。

[配音]堯:日月都出來了,還要我這小火把幹什麼?及時雨都下了,還要人工灌溉幹什麼?我實在不如你,所以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你吧。莊子:算了吧,老鼠在溪流喝水,所需的也不過是滿腹而已。你說把天下讓給我,我要它來做什麼呢?況且天下已經給你治得很好了,你想把美名讓給我,我要這些空名來幹什麼?

堯和舜這是被大家公認自古而今聖人之首,會認為他們天下明君賢主的一個代稱,但是堯呢還是很認真的對許由說:說先生我看到你就知道,日月出而爝火熄,當天地日月這些光明永恆的星象都出現的時候,我們還用打著火把,在大白天打著火炬去找路嗎?顯然這點火炬是該熄掉的;天如果要下大雨了,萬物都已經受到了甘霖的滋潤、澆灌,我們還犯得著每天擔著水桶,一點一點去澆花嗎?用不著了。他說先生,我看到你就知道,我來治理天下,就好象火炬遇到的陽光,好象是一桶水遇到天降甘霖一樣,我是不稱職的。所以我請求把天下讓給你。大家看看,這辭讓的還不是小官位啊,堯出來要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又怎麼說呢,許由淡淡的說:你治理天下已經治理得這麼好了,那麼我還要天下幹什麼?我難道就圖個名嗎?名者,實之賓也。他說一個人實是主,名是賓客,難道說我就為了這個賓官而來嗎?所以他說算了吧,許由接著說了很經典的一種比喻: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莊子?逍遙遊》)。他說一個小小的鳥,在森林裡面,即使有袤的森林,讓它棲息,它能築巢的也只有一根樹枝,他說偃鼠飲河,一條湯湯大河,一個小偃鼠說我去喝口小,他能喝多少啊,果腹而已。喝飽了他的小肚子,他也再喝不進了。這言外之意呢,人生有涯不管你擁有多少,我們想想,一個人這一輩子,你能吃多少飯,你能住多大的面積,人往床上一躺,你占的地方到底能有多大?不管你住的600平米的毫宅,還是非曲直1000平米的毫宅,你其實住的自己的空間到底能有多大呢?有時候淡泊為大,就是這樣的一種寧靜致遠,這樣的一種淡泊心智,可以把天下都辭讓出去,這照樣是一種非常大的情懷。也就是說,人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權衡,這是不容易的(于丹心語)。

我們今天的生活,往往是什麼呢?往往是無事忙。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比喻:說有一個人有一天想要往牆上掛幅畫,然後就忙忙叨叨地找來了鎚子,找來了釘子,一釘,發現說這個釘子吃不住這幅畫,那怎麼辦呢?說我得打一個小木頭鍥子,讓這個釘子能夠吃住,然後就去找木頭,找著了以後說不行,我必須得去找把斧子,就找斧子,找著以後覺得斧子也不行,得鋸,又去找鋸,找到鋸條以後說沒有這個手柄,然後又去找手柄,就這樣一輪一輪找下來,等到他把所有的東西都湊齊的時候,他已經不知道要幹什麼了,他早就忘了那幅畫了。其實這有點象我們今天的生活,我們今天的生活像黎巴嫩著名的詩人紀伯倫說的那樣,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我們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很多時候我們會置身於這樣的茫然中。我們在行走,我們在奔波,我們終日碌碌,但是我們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

[畫外音]當一個人迷失在功名利碌之中時,常常會忘記了人生本身的意義。莊子淡泊功名,雖然生活非常貧困,但當楚國的大臣來請他去做官時,他卻去不肯去。于丹教授認為:貧困恰恰成就了莊子,使他能夠在淡泊為大的境界中,感悟到人生中許許多多真正的道理。

只要我們可以讓心靜下來,真正就會有空靈之境,讓我們的眼睛銳利起來,我們會看到不經意處有很多至極的道理,我看到過這樣一個報道:這是一個大家都熟悉的名字——世界著名的男高音帕瓦羅蒂。帕瓦羅蒂在年輕的時候,剛開始盛名遠揚的時候,整個人是非常緊張的,而且他覺得他的噪子不堪重負。有一次他在全世界巡迴演出的過程中,人非常非常累,那麼他在一個酒店裡面,翻來覆去的睡不著,覺得生怕自己再唱下去,噪子支撐不了了。這個時候非常煩人,隔壁的那個客房有個小嬰兒,這孩子呢就是個哭夜郎。夜裡不停地哭,一聲一聲地哭。帕瓦羅蒂越睡不著越煩,越睡不著覺越煩,後來終於他也睡不著了,他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就是嬰兒的啼哭,哭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為什麼他的聲音還象他第一聲那麼洪亮?然後他就不停地聽,不停地想,後來他發現了由於小嬰兒一切都沒有發育,嬰兒是不會單獨用噪子的,所以嬰兒的哭聲是丹田之氣,他是一股氣在往上頂。帕瓦羅蒂突然想明白,成年人就是我們的肢體已經長得太開了,我們各個部位可以獨立運用了,所以人往往會孤立的吊噪子,唱不過一個小時就嘶啞了。如果我們回到蒙昧的孩提時代,我們學著用丹田運氣的話,也許就會省了噪子。所以他就開始練丹田用氣,那麼他不僅這一次演出大獲成功,而且奠定了他在世界歌劇舞台上這樣一個霸主地位。這個故事裡面告訴我們什麼呢?就是人從這些不經意的地方,從最小的強細微處能夠見出精妙的大道理。這一點就在於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真正的能夠從這些個細節裡面,獲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識和感悟(于丹心語)。

有很多人一生追逐輝煌,總是希望在喧喧嚷嚷之中,不要說辭讓天下了,連一個職位,一個小小的兼職機會,我們都不肯放棄。因為我們耐不住寂寞,我們需要這些外在的輝煌來證明我們自己的能力。但是其實呢,有這樣一句諺語,說在真正的比賽中,冠軍永遠跑在掌聲之前。這句話很耐人尋味,大家想一想,其實一個長長的比賽,不管是幾百米還是馬拉松,冠軍跑到終點之前,觀眾席上是沒有掌聲的。只有冠軍衝過了線,掌聲響起。而後面更多的掌聲是為後進者加油的,是因為他們落伍了,在鼓勵他們。所以落後的人聽到的掌聲比冠軍要多,其實冠軍是在大寂寞中第一個衝到終點的人,而這種大寂寞最終會打開掌聲的輝煌。所以這句話也很耐人尋味,叫做冠軍永遠跑在掌聲之前。其實這句話也對我們每一個人是一種啟發,就是古人的散淡,古人的恬靜,古人的辭讓在於什麼呢?在於他們留一份寂寞給生命,讓生命終於可以開闊(于丹心語)。

而我們今天希望用繁忙驅散寂寞,讓寂寞不留心間。寂寞不是一件好的東西嗎?寂寞有時候並不意味著愁苦,寂寞其實意味著一段靜止下來的時光,當你自己獨自去面對的時候,有可能會看到你意想不到的境界。這種境界在《逍遙遊》裡面有很多的描述,有的時候它是藉助一種寓言,它說到兩個修道之人,肩吾去問連叔。

[配音]肩吾:我聽說一個不可思議的人,他可以不吃飯,不喝水,還可以在天地間自由地翱翔,你說怎麼可能有這樣的人?連叔:你不相信這樣的事情,是因為你沒有開闊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懷,我告訴你吧,這樣的人確實存在,他可以磅礴萬物,做起事來氣定神閑。

連叔說,這樣的神人完全是可以做得到的,而這個人的氣定神閑到何等程度,大旱之年可以做到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旱得天崩地裂了,土都被烤焦了,而這個人不覺得熱,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心有這樣的定力。那麼連叔說得就更邪乎了,說這樣的人就算他身上的那些皮屑,那些塵垢,就足以捏一個堯舜了,這個人就有這麼大的道德,就有這樣的功力和境界。其實這樣的一個人,顯然是杜撰出來的神話人物,可是他證明了莊子的小與大之間的辯別,最終的落點,不是給你講神話,而是給你談人生。就是人生的經歷不同,由經歷和悟性最終決定了你的眼界(于丹心語)。

那麼這種眼界反過來,一個人的生活是可以由態度來改變的。也就是說一個人先天的性格和後天的機遇,以至於的他的價值觀,最終會決定了命運。我們經常說命運這個東西,往往太客觀了,完全依託於機遇,其實你自己有什麼樣的價值觀,會決定了你的取與舍,這裡面需要有一種理性,清明的理性是在這樣一個嘈雜物化世界中,拯救生命的一種力量。但同時我們需要一種歡欣的感性,這種感性之心使得我們觸目生春。我們所及之處充滿了歡樂,那麼這個意向在宋代的筆記文中有一個特別好的故事記載。又是說到蘇東坡和佛印,這一對冤家經常共同出遊,看到很多的世象情景,但他們有自己的解讀。有一天兩人結伴出遊,走到一個隨隨便便的木匠鋪,看見這個木匠呢正在那兒做傢具,拿出一個墨盒,啪一彈墨線,佛印一見,馬上就拿起這個墨盒來,做了一首詩:吾有兩間房,一間賃與轉輪王,有時拉出一線路,天下妖魔不敢當。這話說的是墨盒,他說我的這個房子,有一間租給了轉輪王,墨盒裡不是有個輪子嗎,然後能把這線給拉出來,他說我拉出一線路的時候,天下妖魔不敢當,為什麼呢?這個墨線就是所謂規矩的矩,這一彈它給出來的就是正直,墨線代表的就是正直與準則。所以他說在這樣的一個正直與準則的標準制衡之下,所有的妖魔鬼怪是不能出來的。這就是人心中的這間房,要有一把尺子,要有公正,做人要有底線,要不超越,這才能夠做到這個世界上行為的守則。接著蘇東坡就說:吾有一張琴,五條絲弦藏在腹,有時將來馬上彈,盡出天下無聲曲。蘇東坡說我也有一樣東西,不是墨盒而是一架琴。那麼五條琴弦都藏在我的肚子里,有時將來就是我自己隨心所至的時候,拿出來就彈,其實你們別人聽不到,我的心智可以聽到的聲音是盡出天下無聲曲。那麼無聲的音樂,是至極的天籟,這架琴是什麼,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人心中感性的歡欣。每到一個風景,每到一處地方,心中有一種悲憫之情,有一種歡欣之意可以流露出來。其實蘇軾與佛印分別代表了中國給人格理想上的兩個支點,這就叫做依於仁,游於藝。依於仁,就是指一個君子內心要有仁愛的準則,這是一種標準,象一個墨盒彈出的墨線一樣,清清楚楚不容置疑,擺在那裡作為底線;而游於藝就是人的自由境界,這個藝是藝術的藝,也就是蘇東坡心中的那架琴,一個人有了這樣一種心游萬仞可以憑藉的音樂,那麼他在一個寂寞的世界上,他還會不甘嗎?那麼他面對所有紛紜的世象時候,他不能超越嗎?

[畫外音]莊子生活中戰火紛飛、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但他的心卻是那樣的淡定。于丹教授認為,不同價值觀念的人,在經歷相同的事時,會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感悟。正因為莊子超越的功名利祿,方可逍遙人生。而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可以看到那麼多的乍富之人,我們的心態還能夠保持平衡嗎?我們的人生還能夠逍遙起來嗎?而《莊子?逍遙遊》中的「游」又是什麼樣境界呢?

「游」是個動詞,「游」告訴我們,人想體驗逍遙,必須要有一種動態系統,也就是說讓你的生活更多的靈動,不要讓他僵死,要善於打破常規,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一種辯證的關係,真正穩當的東西都在動態之中。比如你想想陀螺,陀螺是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真正抽陀螺抽得好的人,就是讓它不停地旋轉著,旋轉的時候是它的價值,等它一靜止,就失衡了,就倒了,所以動態是最好的平衡。我們再說最眼前的例子。大家都會騎自行車,自行車如果靜止擺在那兒的時候,得靠車架子才能立住,倆輪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騎起來以後兩個輪子就可以行進,為什麼呢?因為它在動態中保持了平衡,在靜態中做不到。我們今天的人生,有太多人應對整個世界挑戰的時候,感到失去心理的平衡,那是因為世界在動,而你不動(于丹心語)。

如果整個時代在變遷著,一個人真能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地有自己的取與舍,以一種的清楚的眼界,讓自己確定準則,並且以這樣一種心游萬仞的自由空間,調整自己的生活秩序,永遠保持一種動中的平衡,那麼你就不會倒,你永遠是行進的自行車和旋轉著的陀螺,你不會倒。只有你靜下來,你才真正倒了。而你倒下來的時候,是沒有外力可以拯救的。而在《逍遙遊》中,我們看到所有的這一切,你都會體會到跟整個大千世界物序之中的一種交流,這種交流舉了很多例子,都是我們眼前事,都是我們眼中有而心中無的,也就是說每個人看見的世界大體相同,但每個人得出的經驗與道理卻大相徑庭,這關係到兩點,第一智慧,就是我們能不能從中辯析出啟迪的意味,第二是慈悲,我們能不能夠以一種善良去提煉所有世界的光芒,折射在一花一葉上給我們啟迪。所以你看看,莊子他對於一個葫蘆、一棵樹、一個小狸貓、一個小鳥他都是抱有慈悲的。他都會自然而然地尊重它先天的物性,從來沒有說以一種人為的標準刻意去改變,讓它變成一個按人的價值判斷有用之事,這就是莊子在他的故事裡面又說了這麼一個例子。說有的人僵死地按照自己心裡的標準,要去賣衣服,賣帽子,這商人想越人蠻荒之地,南越之人,那個地方的人呢,可能沒有開化,衣服、帽子這些東西他們都沒有見過,我要去那賣的話,生意肯定興隆。所以就車載斗量,浩浩蕩蕩,運著好多衣服帽子去了。

[配音]商人:來啦,來買衣服吧,又漂亮、又新潮的衣帽,帽子多好看啊,又漂亮又新潮的衣帽,快來買!越人:哈、哈、哈

人家越人是斷髮紋身,這就是當地的文化,因為那地方熱,他用不著穿衣服,他的裝飾就是紋身,因為那地方熱,所以男人不蓄長發,頭髮都是剪斷的,所以根本用不著帽子。那就是說莊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以自己相當然的價值觀去評估這個世界,我們在很多的時候,憤憤不平,說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我們的心帶有成見,我們做了多少這樣的事情,去「斷髮紋身」之地,推銷我們自以為是的衣服和帽子,然後又抱怨生活給我的機遇不夠好,其實這就是缺乏智慧的一種判別。

[畫外音]莊子的大智慧在於他能夠把自己和自然外物融為一體,他的文章語言犀利,但對自然萬物卻充滿了悲憫之心,莊子對自己的生活,只求淡泊平靜,于丹教授認為,為什麼今天我們有許多人的心態,總是不平衡,那是因為我們的眼睛裡,看到了太多的功利。

由於我們所看到的功利的有用的事情太多,所以我們已經失去了這種悲天憫人的情懷,所以我們可能會失去很多的機遇,很多的故事。什麼是生命逍遙之境?這種逍遙絕不是人的生命凌駕於外在世界之上跟外物成為對抗時候的一種至尊霸主,這種逍遙需要用我們的心、我們的體溫、我們的呼吸、我們的行動與世間萬物相勾相連,水乳交融,需要我們能夠去欣賞花開,聽到飛鳥掠過天心的聲音,能夠聽懂水流,能夠去觀賞春花秋月,這樣的話,我們的心才是乾乾淨淨的,所以為什麼有此一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無門關》)。人間真正的好時節,就是沒有閑事掛心頭,那麼這種閑事往往表現為什麼呢?就在於我們給自己設置的一種障礙,讓我們的境界不能開闊,我們看莊子講的,看天,有整個的大鵬鳥,莫之夭閼的九萬里長天;看水,有北冥的大鯤,可以魚游潛底,那樣的一種滄海,也就是說這個天跟海都需要我們無遮無障的眼界,生活中眼界怎麼樣能夠看得真正開闊呢?禪宗有這樣一句話: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說眼內要是有事,人眼睛裡面有事,心中就有事,它會看得三界窄。三界是什麼?前生,此際,來世。人還不是這輩子憋屈的事,是你把上輩子跟下輩子全都憋屈了。這就叫三界窄,只要你眼裡的事化不開,你成天牽掛著,你就會看著連上輩子下輩子都抵壓進去,但是如果心頭無事一床寬,用不著去郊遊多遠的地方,坐在自己家的床上,你就會覺得這個床無比寬闊。所以其實要想做到真正天地共游的境界,需要先開闊了眼界,而這種眼界在於什麼,在於道家最根本的一種哲學出發,道法自然。因為道無所不在,道法自然就是鼓勵每一個人,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你的里程,用自己的體驗,去開啟你的心智。道法自然,就讓你無處不看見道,道究竟在哪呢?東郭子曾經去問莊子。

[配音]東郭子:你所說的道,究竟在哪裡?莊子:那我告訴你吧,其實道是無所不在。東郭子:那就請你明確地指出一個地方來。莊子:道啊,你看就在那些荻稗小草裡面。東郭子:荻稗小草怎麼會這樣卑下呢?莊子:道就在螻蟻的身上。東郭子:道怎麼會越來越卑下呢?莊子:道就在磚瓦裡面。東郭子:道怎麼會更卑下呢?莊子:道在便溺里,嘿嘿,真是太卑下了。東郭子:嗯?

其實如果真正看懂這段對話,我們會明白,所謂道法自然,也就是說自然之中皆是道理,只看你自己能不能發現,我們有什麼樣的眼睛,就有什麼樣的生活,大家都聽過一句諺語:說山坡上開滿了鮮花,在牛羊的眼中它只是飼料,對嗎?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有的時候,我們能夠看見鮮花,但是當一個人的心被乾隆皇帝所問的那兩條船所遮蔽的時候,為著名,為著利,我們能看見的世界,差不多也遍布飼料,因為飼料是可吃的東西,是有用的,而鮮花是審美的,是啟迪心智的,不要認為只有牛羊看見飼料,其實我們自己今天也往往在抱怨飼料太多,而鮮花太少,這就需要我們重歸到莊子所說的道,我們去看一看在那些最卑下的甚至是最污穢的最不堪的東西里,有沒有真正的道理。那麼放低我們的心去發現,這是一種態度。大家知道佛家的僧人啊,在出家的時候他們都穿僧鞋,這個僧鞋的形狀很有意思,即使是冬天,他們穿那種很厚的白布襪子,那個鞋呢仍然是前面露五趾,後面露腳後跟,為什麼?為什麼是這樣的鞋?僧人再儉樸,也不至於省這點布。

[畫外音]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認為道無處不在,就看你能不能感悟到了。那麼在僧人前露五趾,後露腳跟的的鞋子里,是不是也隱含著道呢?

(重複上面的幾句話,略)其實穿這樣的鞋,是為了提醒一個道理, 其實六根通道要去掉貪、嗔、痴、怨、疑、慢,這些個內心障礙,六根要清靜的話,就讓你看到這六個洞,這六個洞實際上是要你看得穿,要能夠通透,但真正奧秘就是他為什麼要把你放在腳下呢?為什麼是雙鞋呢?用佛家的話講,人只有低下頭,才能看得穿,你不低下頭,是看不見的。所以其實逍遙遊的境界,告訴我們放眼長天;但《逍遙遊》裡面又告訴我們道無所不在,在《莊子》這本書里,它可以告訴我們道在尿溺,只不過你願不願用心去發現,佛祖在講經佈道的時候,有此一說,所謂釋伽牟尼拈花而弟子中只有伽葉在微笑,所以伽葉在微笑的那一刻叫做有所心會,心領神會他懂了。我們還設想兩種結果,第一是佛祖拈花舉座一片木頭,沒有一個人笑,那麼這個講經失敗了;第二種就是佛祖一拈花,舉座人全笑了,其實那也很失敗,也不可能,因為這個世界上的道理,只要它是一種精妙的,只要它是一種貼近人心的道理,人的參悟都會有深有淺,都會有遠有近,都會根據人心智的不同,人閱歷的不同,價值取向的不同,跟他理想境界的不同,而有高下之分(于丹心語)。

這個世界永遠沒有一個規整件,告訴你每個人把道理都懂得像一加一等於二那樣精確無誤。所以當佛祖拈花的時候,只有伽葉在微笑,當莊子亮出他《逍遙遊》的時候,又有多少心靈真正得到遊歷的長空,真正有幾個人能夠與他的天地精神共來共往呢?這句話我們不能我們不能去追問莊子,但我們可以追問自己的內心,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這是南宋張孝祥寫的一句詞,其實當我們閱讀《莊子》,每一個人有了拈花微笑式的感悟,當我們徐徐地合上一頁,感到悠然心會的時候,莊子的價值就真正體現出來了。因為他的《逍遙遊》給了我們一個凡俗的生命,一雙非凡的翅膀。于丹莊子心得講座(4):認識你自己[畫外音]我們常常認為,最了解自己的當然是我們自己,但于丹教授卻認為,最難認識的恰恰是我們自己,這是為什麼呢?《莊子》里有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由於我們習慣於自以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於客觀事物,於是就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的現象。而我們又經常被社會中各種各樣的外部評價所影響,而不能真正認知自己的內心,結果被所謂的潮流而左右,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我們怎樣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樣,正解全面地看清世界上的事物呢?我們怎樣才能做到有自知之明?又怎樣才能不受外部評價的影響,而正確地認知自己呢?

今天我們來說一個話題:認識你自己。其實這個命題是千古以來一個最難的命題,在西方的神話寓言體系裡面,這被表述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迷。獅身人面獸斯芬克斯每天都在問過往的行人一個問題,誰知道這種動物是什麼,它在早晨的時候是四條腿,在中午的時候兩條腿,在晚上的時候三條腿,那麼這個腿不斷在變化的動物是什麼呢?過來的人答不上來就會被獅身人面像吃掉。那麼後來年輕的俄狄浦斯在路過的時候,說出了最終的答案,他說這個動物就是人。那麼斯芬克斯大叫了一聲,就跑到懸崖跳下去了。

這個故事在說明什麼呢?說明離我們最近的往往是最難認知的。我們在整個人成長的經驗過程中,可以不斷地認知天地萬物,增長經驗,但唯獨難以認清我們自己。因為人生的變化呀,是在不經意之間,有太多階段,比如說早晨,一個孩子當他匍匐著四肢爬行的時候,這是在生命成長之前,那麼走到一定的階段人可以站立起來了,在這個世界上開始有很多很多需要去積累的、需要去建立的、也有了很多內心的惶惑和遊離,到了晚年的時候,我們所積累的那此財富、聲譽、情感,一切一切負累於心蒼老了生命,讓我們日漸疲憊就要藉助拐杖,又成為了三條腿。這樣的一個歷程中,哪一個階段是我們最快樂的呢?哪一個階段是我們對自己認識最清晰的呢?那一個階段我們的心中是了無遺撼而充滿了溫暖富足之感呢?在這個過程中,中西文化體系在以不同的話題不斷地追問著。在《莊子》整個這本書中,亦幻亦真,充滿了這樣的追問。莊子有時候說,自己夢到自己是一隻大蝴蝶,但究竟是蝴蝶夢了自己,還是自己轉而為蝴蝶,這是說不清楚的。

[畫外音]莊子以莊周夢蝶的故事告訴我們,為什麼認識自己最難,就是因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就會完全不一樣,如果我們僅僅站在自己的角度,以己之心,推斷所有的事物,就會產生巨大的偏差,這也是使我們難以正確認識自己的第一個障礙。

有很多時候,我們人是以自己的標準去推斷其它動物,有很多的規則是我們所不知道的。他說比如人要是在潮濕陰冷的地方睡覺,那你醒了以後輕則腰疼,重則是落下半身不遂了,然後他問你覺得泥鰍也是這樣的嗎?泥鰍住在那兒它就正好,你要讓它住人的火炕,那沒準就烤成魚乾了。莊子甚至說象麗姬、象毛嬙這都是人間的美女,我們形容美女往往有一個詞叫沉魚落雁之容,說看到她那些大雁就飛散了,魚就由於羞愧就潛到水底去了。莊子說那些個雁也嚇跑了,魚也都驚逃了,他們真的就覺得這個美女就那麼美嗎?也許是他們認為醜陋而被嚇跑的。所以這就是莊子在《齊物論》裡面提出的觀點,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觀察,永遠都有它自己的密碼,這個密碼是看不破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莊子告訴我們人最難認知的是自己的心。人最難解答的就是自己究竟是誰,你所想要的生活是什麼,其它自己的心只有清楚了,才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發點,才能夠去善待他人(于丹心語)。

我想一個不能真正認清自己的人,也不會真正認清他人,有的時候你的好意有可能會遭遇惡報,因為你在以自己方式強加於人。莊子講了不止一個這樣的故事。在《至樂篇》里他說,魯國國君遇到了一隻很大的海鳥,突然之間飛來了,國君覺得畢恭畢敬。

[配音]國君:這是我國最好聽的音樂,好聽嗎?這些肉都是給你吃的,快吃吧;這是魯國最好的酒,你喝吧,來,干一杯。

每天用這樣的禮儀在供奉這個海鳥,而這個海鳥目光迷離,神色憂思,不吃一口肉,不喝一口酒,就這樣抑鬱寡歡,三天就死了。

[配音]國君:你為什麼不吃呢?我什麼都給你最好的了。

這是為什麼呢?莊子的總結說這叫以人養養鳥,而不是以鳥養養鳥,是以人喜歡的那種禮儀對待它,而不是以它自己的心思在對等它,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裡頭還少嗎?其實不要說對朋友對他人,就有很多人對自己深愛的孩子是不是在這樣養育著呢?

[畫外音]莊子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世間的一世事物,都應該順其自然,而不能自以為是的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有時候我們常常會強掉自己的好心,卻違背了自然的客觀規律,就是我們對自己都沒有認識清楚,又如何能認清客觀的事物呢?

其實原來小的時候,中國傳統養孩子有一種方式就是打蠟燭包,說孩子的腿要長得直,生下來就用小被子把這孩子緊緊緊緊地給裹起來,而且怕孩子總是在吸手指,怕那個小手吸起泡來,或者咬破,就給孩子帶紗布的小手套,打蠟燭包。但是按照今天最科學的這種撫育科學來講,孩子的手就是他的第二大腦,如果你包住他的手,固然他不會摳破自己的臉,他也不會咬破自己的手,但是他的認知神經從一開始就是受局限的。所以現在醫院裡面寧可提倡經常看著孩子,給他剪指甲,也一定不要束縛他,而且這個蠟燭包現在也都散開了。這些從科學上來講,已經可以解決,但是我們想想有多少家長在孩子一生的成長中,給他打了一個精神蠟燭包,總在以成人的世界標準,告訴他,你的腿要想長得直,就必須綁起來,你以後要想出名,要想在社會上建功立業,你從三歲必須彈鋼琴,你從四歲必須學美術,你從五歲必須跳芭蕾,如果不這樣的話,你六歲上小學,你有什麼去跟別人抗衡,而六歲一上學,你必須比別人多報一個奧數班,這樣的話你才能像我們這樣在社會上競爭,你才能夠讀了大學,進入成人世界,這樣的一種競技規則。而這些方式是不是給海鳥擺上酒肉的一種方法嗎?

其實莊子的寓言有多少是作為今天的鏡子,我們對自己最親愛的孩子有時候都不是以他的方式在養育他,都不是以他的快樂時光去還給他,而是用一種成人的標準去進行剝奪,那麼這種好意有的時候可能會導致出乎意料的惡果,這種惡果就象莊子在《應帝王》裡面寫的一個寓言。他說南海之地叫做倐,北海之地叫做忽,這也象他寫的南冥北冥一樣非常遼闊,非常遙遠這樣兩個地方,他們要是想會面的話,經常在中央這個地方大家相會,中間的這個帝王名字叫渾沌。什麼叫渾沌呀,就是長成了一個蒙昧未開的大肉球。渾沌就老迎來送往,好吃好喝的招待著倐跟忽,倐與渾就看著這個渾沌,他們覺得心裡很內疚,覺得他什麼人間的至樂,都享受不了,所以倐與忽謀報渾沌,兩個人為了報恩,就在一起謀劃,說人皆有七竅,有了七竅,可以吃,可以喝,可以聽,可以看,人間的喜怒悲歡,聲色美麗,都可以入得眼目,那麼說渾沌沒有,怎麼辦?我們給他鑿開吧。整整鑿了七天,結果是什麼呢?是七日七竅成,而渾沌死,真正鑿開的時候渾沌就失去了他的本真,他之所以可以活著,就是因為他的「渾沌」之態,他可以去綜觀天地,等你把各竅給他分開的時候,他已經遠離了他的生命本體。其實這個寓言僅僅是一個寓言嗎?所謂人的社會化,就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被社會鑿開了我們一竅又一竅,鑿到最後呢,我們變成了一個社會標準下的成功人士,但是離我們的赤子之心、「渾沌」之態又有多遠呢?(不要因為世俗的標準,而遠離了自己的赤子之心。于丹心語)

我們很少在內心追問這個命題,因為我們離自己已經太遠了,很多物理的屬性,我們一眼看去可以一目了然,但對我們自己終究看不清。人世間很多事情效率是出在它的科學上的,也就是說用一種準確的方式迎合物性去做,這就是最高的效率,而不要違逆它,用人為的想像去判斷,去處理去強加於人,其實莊子講的這些寓言,真的離我們很遠嗎?我們聽的真正就是一些故事嗎?有很多故事可能離我們很近很近。我也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隻小鷹,它從小就是跟雞群長大的,主人把它放到雞群裡頭從小一起給它養大了,它一直就認為自己是一隻雞,所以主人真正要放這隻鷹的時候,怎麼打,怎麼罵,怎麼給它吃的,誘惑它都不行,它就認為自己是雞飛不起來,最後這個主人太失望了,他說我白養了一隻雛鷹,一點用處都沒有了,我把它扔了吧。把這隻鷹帶到了懸崖邊,象一隻雞崽一樣一撒手,垂直向懸崖底下掉下去。

[畫外音]掉下懸崖的雛鷹,會遭遇到什麼樣的命運?一隻和雞一起長大的小鷹還能不能恢復它雄鷹的本性?而這樣的一個故事,又給我們揭示了什麼樣的人生道理呢?

(重複上面,略)就在墜落的過程中,這隻鷹撲棱撲棱翅膀,在沒有墜地的時候,突然飛起來了,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就在懸崖墜落這樣的一個高空的落差中,它的天性被恢復了,因為它知道它的翅膀是有用的,而過去你養育它的過程中,一直把它和雞群喂在一起,沒有用過它的翅膀,其實我們有多少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有某種潛能從來沒有被開發出來(于丹心語)。

也就是說你從來沒有遇到一個你真正熱愛的職業,讓你用心去做,而不是用腦子去謀生,你沒有在這個職業中,獲得過被激發的樂趣,你沒有享受被提升的快樂,所以有一些技能永遠地會被遮蔽了。也比如說這個世界上有一些愛情,如果不遇到他真正所愛的那個人,這個人愛情的力量一生可能是被遮蔽的,儘管他和其他人有家庭,生兒育女,過著尋常人眼中的一生,但是他的生命沒有燃燒過,因為他沒有遇對那個人。

其實我們想一想,每一個是耶非耶,蝶耶庄耶,這一生的大寓言我們曾經多少次錯失過自己,這是我們需要不斷問自己的一個命題,我們真正找到了被開發的那個機會嗎?那麼怎麼樣去找到那個機會呢?莊子又教給我們一種認識你自己的能力,總結成兩個字,叫做「心齋」。用心的齋戒,去真正反躬內省,看看你自己,這個話莊子是假託了孔子的一段話。說孔子的學生顏回跟他講我想出去做事,我要去魏國,阻止暴虐的國君,他老師特別不屑一顧,說你別去了,像你去了以後,那麼暴虐的一個人,你勸不好他,反而就被他給殺了。顏回說那我總要出去做事,老師說你現在還太毛臊,你還沒有看清自己,你出去做什麼事都會一事無成的,你先自己去齋戒吧。顏回就問他老師,說我們家可窮了,我已經長年沒有吃到過肉了,我一直就過這苦日子,這算不算就是齋戒啊?老師就笑了,說這不算齋戒,不是指外在祭祀上的齋戒,而是心的齋戒。那顏回說什麼是心的齋戒,孔子告訴他: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是聽之以氣。(《莊子?人間世》)用你的氣息去進行一切的感受,回歸到心裡,得到自我的確認,這就是心齋。這段話雖然假託於孔子,但是是出自《莊子》。那麼在莊子《人間世》裡面,他寫的這段話是告訴我們每個人一種認識自己的方式。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眼睛有向外和向內觀看的兩種能力,向外可以去發現一個無比遼闊的世界,向內可以去發現一個無比深邃的內心,可以說外在的世界有多大,內心的深度就有多深,這個是完全成正比的。可惜我們這一生,一直用於外在的發現,而從來看不見自己的心到底是什麼願望。

在很多時候,是由於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有太多太多被人安排好的事情,比如說從小的讀書,長大的職業,以後的家庭,有太多事情由於被安排好,所以沒有自己的追逐,沒有嘗試,甚至沒有挫折,所以就無法真正確認內心的願望。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叫漁王的人,這個人在捕魚上技能太強了,它在方圓幾千里內,被稱為是一個漁王,甚至是漁神。他自己有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從小跟從他出海,但是這三個孩子捕魚的技能在一般人之下,更不用說比上他的父親。所以他父親特別沮喪,說為什麼三個孩子為什麼一個都不如我呢?後來有一位哲人去點撥他。他問這個漁王:他說你這三個孩子開始從事捕魚是什麼時候?他父親說特別早,他們從小就在船上長大的,他們沒有離開過漁船。然後又問他,說你這個孩子學習技藝都是跟你學的嗎?漁王說從小我手把手地教他們,一丁點閃失都沒有,我總是把我最高的決竅毫不保留地教給每一個兒子。然後這個人問了第三個問題,說那他們捕魚的實踐都在哪裡?漁王說當然在我的船上,因為有我給他們把關,他們不可能有閃失,我總告訴他們哪種徵兆會有大魚,怎麼樣起網會有最好的收穫。問完這三個問題,這位哲人就告訴他,你三個孩子的悲哀就在於他們的一切都被你安排好了,他們一生得到了你的經驗,但他們一生缺少的是捕魚的教訓,而且說由於他們沒有離開過你出去實習,他們並不知道由他們的坎坷和教訓所總結出來的經驗是什麼,他們手裡拿到的是你一生由教訓總結出來的經驗,但對他們來講,就是一些平庸的教條。其實這個故事,也適用於每個人的心。我們得到的那些間接經驗,真的都是寶貴的嗎?在今天我們老有一句話,說人生要少走彎路,其實某種意義上講,人生沒有彎路可言,如果你不走過那一段,怎麼能抵達到現在,如果不站在現在,你怎麼回過頭去,說那是彎路呢?其實每一條路都是你必須要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的(于丹心語),而在這個過程中,讓我們發現自己,並且得到了確認。

莊子始終保持著對自我清醒的審視,從物理意義上人生的狀態到精神意義上人生的境界,他始終保有清醒的關照,也就是說一個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持一雙靈魂的眼睛,這件事情沒有別人可以做,儘管永遠有人在提醒你的得與失,你的對與錯,但是我們往往在他人過多的言論中,盲從於人而迷失自己的心。如果保持有這樣一雙靈魂的眼睛,始終審視自己,那麼才可以做到寵辱不驚,把握住內心真正的願望。

在莊子的《養生主》裡面,有一個大家很熟悉的故事,叫做庖丁解牛。我們權且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庖丁手中的那頭牛,我們今天真正解得開嗎?庖丁是怎麼解牛的呢?這樣一個優秀的庖丁,他在君王面前的表演。在表演的時候,他的手臂抵著,膝蓋倚著,人整個動作象舞蹈一樣解剖一頭牛。整個這個過程中,覺得他下刀姿勢,他的節奏,合乎古代的很多樂章,既合桑林之舞,又合經首之樂,這簡直就是一場表演,就是一個行為藝術,而且他拿著的那個刀呢,是能夠叮噹響著,完全合著樂章的節拍,表現得非常從容漂亮,那頭牛稀里嘩啦解開了以後,如一攤泥委地,骨骼清晰,牛肉全都剝下去了。那麼看的人必然大驚,說你為什麼可以做到這樣呢?庖丁的解釋,他說,臣之所好者,在乎道也,而進乎技矣《莊子?養生主》。他說人如果有一個更高明的眼睛,我們能夠從道上去推導,而不僅僅依憑技巧的話,三年之後我就不見全牛了,在我的眼中,就是它的骨骼了,是透過厚厚的牛皮和牛毛,我能夠看到骨骼肌理的走向,這個時候我就可以用刀子準確地進入它骨骼的縫隙,而不再去硬碰,這樣的話我就獲得了一種效率,我就可以讓它在我遊刃有餘的過程中,如泥委地。所以這個庖丁說,庖丁跟庖丁是不一樣的,大家都是屠夫,但是你看:良庖歲更其刀,割也;族庖月更其刀,折也《莊子?養生主》。一個優秀的屠夫,他一整年才換一把刀子,因為他是在那兒割肉,他是在骨骼之間,頂多是斬斷筋,他所遇到的都是柔軟的東西,而族庖月更其刀,是折也。他說技術不高的屠夫,一個月就得換一把新刀,為什麼,因為他在那兒砍骨頭呢,如果老砍骨頭,這刀自然就會壞了。這個庖丁非常驕傲地說,而我這把刀用了19年,還像新的一樣。是為什麼呢?他自己說了一句很有奧妙的話,叫做以無厚入有間,他說我的刀本身就是薄的,並不厚,而骨骼之間是有縫隙的,我用不厚的刀準確地進入了縫隙,我又怎麼會磨損呢?所以整整19年拿在手中的一把刀,還像新的一樣。

我們把這個故事用在今天的生活中,如果我們人人做成這樣一個庖丁,讓我們的靈魂上有這樣的一把可以永遠鋒利的刀子,讓我們迷失在大千世界中的生活軌跡變成一頭整牛,讓我們總能看到那些縫隙,能夠準確地解清它,而不必說去砍骨頭,去背負擔,大家不必是每天在唉聲嘆氣中做出一副悲壯的姿態,讓人生隕落很多價值,那麼我們獲得的會是人生的效率。

[畫外音]像庖丁解牛那樣,正確全面認清世界上的事物,是我們能夠清楚地認識自己的又一個重要條件,但是于丹教授認為,正確地認識自己最重要的,是需要我們能夠有自知之明,那麼我們怎麼做才能夠做到有自知之明,而怎樣才能不受外部評價的影響,正確地認知自己的能力呢?

莊子告訴我們,只要你心中有大境界,你才能夠看清超越行為內心真正的質地,也就是說真正內心裏面的這種大道、大言、大仁、大廉、大勇,一切一切都是內斂於心而不張揚。這種內斂於心被莊子說成叫做「天府」,一個人的心要象天府一樣含住天地萬物,而天府里有什麼呢?還有兩個字叫「葆光」,他說這個葆光是個什麼東西,就是你內心保全一種大的光明,這種光明它是在天地萬物都變化,比如說大海都上漲的時候,它水位也不上升,而大家都從這兒舀水,它的水位也不下降,你不知道它源頭是哪裡,但是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普照萬物,這是一種內心的光芒。也就是說從認識你自己到發現傾聽你自己,到涵養孕育你自己,這是一個歷程。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天府,可以有一種葆光的能力,到這個時候,人就不以外在的事功,來論自己的能力了。

大家都知道有名醫扁鵲,華佗扁鵲是作為中國名醫的代稱,但是有一次魏王問扁鵲,說我聽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擅長醫術,你跟我說說你們三個人中,誰的醫術最高明啊。扁鵲老老實實地說,我大哥醫術是最高的,我二哥其次,我們三個人中,我的醫術最差。魏王說那為什麼你天下聞名,而他們倆默默無聞呢?扁鵲說因為我大哥給人治病總能夠做到防患於未然,這個人病都沒顯出徵兆呢,他手到病除把病根給鏟了,這個人就像沒得病一樣,所以所有人都不知道他是真正在給病人去除預先的病;那麼他說我二哥呢,能治的病是在病兆初起之時,剛剛開始,他用醫用藥,就把病給壓下去了。所以大家總認為他能治的是小病,不知道這個病如果醞釀下去,那就是要命的大病,所以他能治小病的名聲,就流傳於鄉里,他說我為什麼說我的技術最差呢?是因為我只能在人已經生命垂危的時候再出手,我能做的就是給人破膿血、動手術、敷藥,看起來血淋淋這些事,都是我去做了,結果一做就起死回生,所以我的名聲就傳遍天下。但你其實看看我們這三個人的階段,防患於未然者最高,但天下不稱名;病初起而手到病除,被人認為是治小病,名傳鄉里;到人生命垂委這時候才挽救人,怎麼挽救他都有後遺症,這人都受損了,但是我卻名傳天下。這個道理告訴我們什麼呢?就是世俗的評判標準,未必真能評價一個人的質量,我們對於自己的評估,只有內心能做出準確的回答(于丹心語)。

中國民間是有這樣的說法,說有一家主人帶著一個小猴和一個小驢在一起生活,這個小猴就很機靈,它就總在房上跳來跳去,那個主人就見了人就誇,說我的小猴太聰明了,後來小驢看它老受表揚,自己也很費勁,有一天終於踩著柴垛艱難地上了屋頂,結果一上屋頂就把主人的瓦給踩破了,結果被主人給拖下來暴打一頓,這個小驢一直就想我終於做了小猴的事情,為什麼它要受表揚,而我要挨打呢?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樣的境遇,發生在很多很多人的身上,就是我們過分地仿效了他人的行為,我們刻意強調了社會通行的標準,所謂的時尚,所謂的流行,是有一種潮流趨勢,讓我們迷失自己的心,而趨同於統一的標準,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莊子一直在提醒我們,怎麼樣可以不流於俗呢?首先認清你內心的願望,你真正在以你自己生命的方式善你自己嗎?

在今天可以說在一個媒介充分發達的時代里,流行的標準是很可怕的,流行是一種勢力,這就像每一個人都會受廣告的干擾,去決定自己購物的方向,流行是一種洗腦,流行可以告訴你,它未必是好的,但是你必須要從眾,我們往往有一個概念的混同,認為流行就是時尚,但其實時尚有的時候,是少數人的一種趣味,而流行有時候就象流感一樣,它只標誌著一種數量,並不代表品質上的高級。

在今天的這個時代,也許比莊子的時代,也許更需要這樣的火眼金睛,更需要內視反省,更需要擺脫外在的標準,而評價自己的能力,和評價他人的能力,只有確立了這一切,以自己的清明理性,再去善待他人,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才能夠做到不強加而真正尊重。對於每一個人的價值取向,對每一個年齡的生活方式以他本來的樣子,去讓他發揮到最好。只有回答了自己是誰,第二個問題才能回答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第三個問題才能回答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去尊敬他人,去協調社會。我想在整個《莊子》一個又一個環環相生的寓言中,如果我們綜觀起來,站在當下,會解讀其中的奧秘。我們都會有一雙靈魂的眼睛,都會有一把庖丁的利刃,我們能夠看破世間的是是非非,最終獲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推薦閱讀:

八專課的一點心得分享
教學心得體會
易曉得分享風水心得:陽宅四大格局
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大學習活動心得體會(八) - 原州網---網盡天下信息 溝通世界橋樑 -...

TAG:于丹 | 心得 | 莊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