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疑似肺栓塞?最新指南告訴你如何確診
「張亮·肺栓塞新指南解讀:聚焦診斷與預防,[546].醫師報,2018-4-26(19)」
急性PTE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均缺乏特異性,容易被忽視或誤診,其嚴重程度亦有很大差別,從輕者無癥狀到重者出現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甚或猝死。因此,PTE診斷不容忽視。
疑診
如何結合臨床評估可疑肺栓塞?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張中和教授指出,新指南推薦基於臨床經驗或應用臨床可能性評分(簡化的Wells評分、修訂的Geneva評分量表)對急性PTE進行疑診的臨床評估但是,Wells和Geneva高評分不足以做排出肺栓塞的鑒別診斷,會造成肺栓塞的過診。
推薦臨床評估聯合D-二聚體(DD)檢測進一步篩查急性PTE。對於臨床評估低度可能的患者可基本除外急性PTE。對於臨床評估高度可能的患者。張教授指出,不推薦應用DD檢測,因為即使應用高度敏感試劑得出正常的檢測結果,也不排出PTE的存在,建議直接行確診檢查。
排除診斷:陰性DD+低中臨床可能性;
高度臨床可能性:不推薦DD陰性結果作為排除診斷依據;
非高危PE就診:DD檢測應適當「前移」;
動態檢測DD:評估血栓負荷、指導治療、判斷預後、評估複發。
確診
如何選擇肺栓塞的確診影像學檢查?
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應可凈教授指出,新版指南中PTE確診檢查方法包括CT肺動脈造影(CTPA)、核素肺通氣/灌注(V/Q)顯像、磁共振肺動脈造影(MRPA)、肺動脈造影(PA)及超聲心動圖(ECHO)。推薦根據是否合併血流動力學障礙採取不同的診斷策略。
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疑診患者:
疑診PTE的患者,推薦根據是否合併血流動力學障礙採取不同的診斷策略;
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PTE疑診患者:如條件允許,建議完善CT肺動脈造影(CTPA)檢查以明確診斷或排除PTE;
如無條件或不適合行CTPA檢查,建議行床旁ECHO檢查,如發現右心室負荷增加和(或)發現肺動脈或右心腔內血栓證據,在排除其他疾病可能性後,建議按照PTE進行治療;
對於不適合行CTPA檢查的患者,還建議行肢體加壓靜脈超聲,如發現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的證據,則靜脈血栓栓塞症(VTE)診斷成立,並可啟動治療;
在臨床情況穩定後行相關檢查明確診斷。
血流動力學穩定的PTE疑診患者:
推薦將CTPA作為首選的確診檢查手段;
如果存在CTPA檢查相對禁忌(如造影劑過敏、腎功能不全、妊娠等),建議選擇其他影像學確診檢查,包括V/Q顯像、MRPA。
求因
如何進行易栓症篩查與危險因素
探尋?
「求因是VTE患者診斷中的重要環節,把握易栓症篩查的對象和時機是臨床醫生必備的能力。」瀋陽軍區總醫院馬壯教授指出,易栓症和危險移速篩查對「無誘因」VTE患者尤為重要,獲得性危險因素的篩查是「無誘因」VTE患者必經的臨床過程。
馬教授指出,總體而言可將篩查易栓症的情況歸為三類:其一,當患者希望了解血栓性疾病發生的病因時;其二,考慮患者有反覆出現血栓性疾病,需要獲得影響抗凝治療決策的必要檢查結果;其三,有家族史的無癥狀患者的易栓性篩查。
什麼情況下對有血栓性疾病患者篩查易栓症?新指南中指出:
急性PTE患者,推薦積極尋找相關的危險因素,尤其是某些可逆的危險因素(如手術、創傷、骨折、急性內科疾病等);
不存在可逆誘發因素的患者,注意探尋潛在疾病,如惡性腫瘤、抗磷脂綜合征、炎性腸病、腎病綜合征等;
年齡相對較輕(如年齡<50歲)且無可逆誘發因素的急性PTE患者,建議行易栓症篩查;
家族性VTE,且沒有確切可逆誘發因素的急性PTE患者,建議進行易栓症篩查。
危險分層
如何進行肺栓塞嚴重程度評估
指導決策?
「臨床實戰中要重視PTE的危險分層,以其為指導針對病情嚴重程度的不同制定個體化診治策略。」山東省立醫院朱玲教授指出,危險分層指標和臨床預後評分標準較多,需合理運用,科學評估患者的預後。
危險分層的各項參數包括血流動力學、肺栓塞嚴重指數、右室功能不全及心肌損傷標誌物。
朱教授表示,危險分層在PTE臨床管理決策中起核心和指導作用,隨著對其機制的研究,將會有更深入的干預。
建議對確診的急性PTE患者進行危險分層以指導治療。首先根據血流動力學狀態區分其危險程度,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者定義為高危,血流動力學穩定者定義為非高危;
血流動力學穩定的急性PTE,建議根據是否存在RVD和(或)心臟生物學標誌物升高將其區分為中危和低危。
「VTE是醫院內非預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已經成為醫院管理者和臨床醫務人員面臨的嚴峻問題。國內外研究數據提示,高危人群的預防比例卻很低,在亞洲國家的預防比例更低。早期識別高危患者,及時進行預防,可以明顯降低醫院內VTE的發生率。
」血栓風險
風險評估模型的評價與應用
「VTE是最有可能預防的一種致死性疾病。」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易群教授指出,「由於藥物預防存在一定的出血風險,只在具有VTE發生高風險的人群中使用才能實現最大程度的風險效益比。」
易教授指出,風險評估模型今後的應用方向有3個,一是整合進電子病歷系統、App使用;二是強制化、標準化和自動化的評分;三是推送電子預防建議。其意義在於提高評分的準確性,提高醫生的預防意識和高危患者的預防比例,減少VTE的發生率。
出血風險
如何進行風險評估及處理
中日醫院孫藝紅教授指出,新指南中高危出血患者的有如下的預防措施:
骨科手術患者:首選藥物預防;
非骨科手術患者:出血風險高,建議應用機械預防,直到出血風險降低,可以改用藥物預防。神經外科(開顱)手術等高出血風險手術患者,建議應用機械預防。
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機械性措施。
孫教授表示,動態評估出血風險後,選擇恰當的抗栓策略,盡量避免聯合。同時,注重可改變危險因素的糾正。對於出血的處理應基於程度和藥物,出血穩定後要再次評估抗栓的必要性。
機械預防的應用細節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程兆忠教授指出,VTE的機械預防方法可增加靜脈回心血流,減少下肢靜脈血瘀滯,具體包括:逐段加壓襪或分級加壓彈力襪(GCS)、氣囊壓迫裝置或間歇充氣加壓泵(IPC)和足底靜脈泵(VFP)。
程教授表示,機械預防方法能減少患者發生DVT的危險,GCS+IPC療效由於單用GCS,整體而言,機械預防療效遜於抗凝藥物,但最大優勢在於沒有出血併發症。這些機械預防的設備應儘可能在雙腿應用,且一直持續到可以開始藥物治療。對於極高危患者單獨應用;療效差,推薦與抗凝治療聯合應用。
藥物預防的應用細節
貴州省人民醫院劉維佳教授指出,VTE藥物預防的應用指征為VTE風險高而出血風險低的患者,應用VTE風險評估和出血風險評估來篩選適用患者。
劉教授表示,對因其他疾病已充分抗凝治療的患者,如面臨外科手術,術前應結合患者合併疾病的治療情況進行權衡,合理評估是否需要橋接抗凝治療,術後盡量避免抗栓藥物的聯合應用,以降低VTE預防的出血風險。
在進行藥物預防過程中,應注意患者出血風險的評估和控制,尤其是對老年人、糖尿病腎功能不全等合併基礎疾病的患者。對於活動期惡性腫瘤患者,其他的VTE風險包括:卧床、手術、化療、因合併其他疾病住院等。對長期接受藥物預防的患者,應動態評估預防的效果和潛在的出血風險。
推薦閱讀:
※情感解讀白羊與十二星座的緣分
※解讀余傑
※醋豆食療營養全解讀
※根據《十二月令人元司令分野表》解讀地支藏干
※《麻衣神相》解讀:有這幾種嘴型的人,就算不惹事,事也會找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