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淺讀》之八
云何熏習起凈法不斷?所謂以有真如法故,能熏習無明。以熏習因緣力故,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厭求因緣故,即熏習真如。
「真如如何熏習眾生心,得以不斷生起清凈法及清凈業用呢?」
「就是說,因為一切眾生本有真如清凈法的緣故,便能夠熏習無明。因為有真如熏習之因緣力的緣故,就能夠讓眾生之妄心厭離生死輪迴之苦,樂於求證大涅槃。因為這妄心有了厭離生死、樂求涅槃之因緣力的緣故,就會反回來熏習真如,顯現出眾生修行解脫之歷程。」
一旦眾生從妄心當中發起了厭離生死苦,樂求大涅槃之善願,這善願是有力量的,以此為因緣,它便會反熏真如本性,顯現出清凈作用,促成眾生一路修行走向覺悟。其大致歷程如下:
自信己性,知心妄動,無前境界,修遠離法。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種種方便,起隨順行,不取不念,乃至久遠。熏習力故,無明則滅。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成自然業。
「從凡夫地培植善根成熟後,便會確信自己的心性就是真如妙性(十信位菩薩,培植福慧資糧,信心逐漸滿足);然後了知心性與心念,知曉心念屬於妄動(十住位菩薩,解第一義,相似見性,開始行菩薩道);然後修學如幻三昧,逐漸覺悟當前境界如幻本空(十行位菩薩,修六度萬行);然後實修遠離幻化境界之法(十迴向位菩薩,一邊修六度萬行,一邊消融種種執著實有之習氣,迴轉己心向佛境界)。」
「因為實證如幻三昧,得以如實了知當前境界如幻本空的緣故(初地菩薩,開始證入清凈法身,證入空性),能夠發起種種方便法門,隨順一切眾生之根性而廣行度化(二地至九地菩薩,行廣大無邊際之菩薩道);雖然廣度一切眾生,卻絲毫無所執取,乃至無有絲毫念著,如此直至久遠劫,修行功德趨於圓滿(十地菩薩,菩薩道即將圓滿,無明將滅)。」
「因為像這樣行廣大無邊際之菩薩道,同時不執取、不念著,其殊勝功行深入熏習真如而極為有力的緣故,無明得以消滅(無明不覺消滅)。因為無明消滅的緣故,心沒有了起念之相(三細之無明業相和能見相消滅);因為心沒有了起念之相的緣故,境界隨之一同消滅(境界相消滅,三細滅盡)。因為無明之因和境界之緣都消滅的緣故,三細六粗等心相都消盡了,叫做得入大涅槃,成就諸佛自然業。」
【因緣】此指「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當中的「無明」和「境界」,前者是妄心之因,後者是妄心之緣。
【自然業】指天然本具的自在功德與功用,如佛陀的三身、四智、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等。
這一路走向覺悟的修證歷程,都是以妄心當中發起了厭離生死苦,樂求大涅槃之善願為前提的,這善願就是菩提大願,也叫做菩提心,所以經論當中處處讚歎菩提大願和菩提心之寶貴,乃是修行的不可或缺之法。
問:對於大家來說,如何能夠發起菩提大願呢?
答:雖然每個人都具有真如本性,但你必須要讓它發揮作用,讓它去熏習自己的無明和妄心,然後才能夠從妄心當中發起菩提大願,厭離生死輪迴之苦,樂於求證大涅槃,樂於廣度眾生。這種熏習不會無緣無故發生,通常需要藉助於外緣,例如研讀大乘經論,就是最方便的一種助緣。
這部《大乘起信論》就是馬鳴菩薩為大家準備的一個殊勝助緣,如果大家能夠深入研讀,讀懂了就會發起大乘信心,那信心就會促使自己發起菩提大願,並開始踐行菩薩道。因為你已經知道,那是無盡生生死死當中唯一的光明之路。
這路不在外面,純是一條心路。大家用當前的妄心發起善願,去息滅它自己。最終妄心滅盡了,生死輪迴等苦難也就滅盡了,得以回歸於一心真如之不思議法界,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得究竟安樂與無邊自在,顯現無盡清凈業用。成佛不是一無所有,而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這個發起了善願的妄心,當它反回去熏習真如的時候,因為妄心粗細的不同,便會顯現出兩種情形:
妄心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分別事識熏習,依諸凡夫、二乘人等,厭生死苦,隨力所能,以漸趣向無上道故。二者意熏習,謂諸菩薩發心勇猛,速趣涅槃故。
「這個發起了厭離生死苦,樂求大涅槃之善願的妄心,當它反回去熏習真如之時,會有兩種法義,哪兩種法義?第一種,這個妄心屬於分別事識(意識)的範疇,它去熏習真如,依託於凡夫修行人和二乘修行人之發心,厭離生死輪迴之苦,隨其道力所限,通過漸修而趨向於無上道的緣故。」
「第二種,這個妄心屬於『意』的範疇,它去熏習真如,就是指一切菩薩發心勇猛,快速趨向於大涅槃的緣故。」
【分別事識熏習】修行人所發的厭離生死苦,樂求大涅槃之善願,屬於分別事識,即意識的範疇,其心念比較粗,故力量較弱,他們屬於凡夫修行人或二乘修行人,將會通過漸修,慢慢趨向於大涅槃。
【意熏習】修行人所發的厭離生死苦,樂求大涅槃之善願,屬於意的範疇,其心念比較微細,且連綿不斷,故力量強大,他們屬於具有大乘菩薩根器的修行人,其智慧勇猛,能夠頓悟佛乘,快速趨向於大涅槃。
這段法義頗為精妙,就是說,每個人用自己的妄心,發心修行解脫,隨其心境粗細不同,所走的路也不同。在心、意、識當中,凡夫修行人和二乘修行人,因為他們發心用的是「識」,即第六意識,也叫分別事識,屬於粗心念,力道較淺,難以連貫,雖然反回去熏習真如,也只能夠漸修,慢慢趨向於大涅槃之佛果。期間,難免走彎路,心境較粗的緣故,智慧不夠敏銳的緣故,有分別執著的緣故。
但那些通過「意」來發心的修行人就不一樣了,他們的心念微細、持續而有力,所以發心勇猛,智慧敏銳且執著心淡泊,容易成就見、修、行、果,能夠快速趨向於如來大涅槃。
問:如何把握自己這個發願修行的「妄心」之粗細呢?
答:第一要看自己的根器,能否深入內心去發心,而不是停留在思維和概念的表面;第二需要禪修,沉靜心念,從第六意識的粗念趨入意之微細相續念;第三就是反覆熏陶,深入研修大乘經論,學習妙分別一切法,心行便會逐漸微細,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是也。通過這些方面的長期實踐,能夠把自己的心行從意識粗念轉入意之微細相續念,成長為菩薩。
問:妄心在修行上有心念粗細之分,那在做其它事情時有沒有心念粗細之分呢?
答:同樣有。據個人體會,人不僅生活在第六意識層面,還可以更沉靜、更明晰一些,生活在意的微細念層面,則觀察力和創造力都會變得極為敏銳、透徹。例如本人在寫文章時,早年多用第六意識的粗分別心,需要構思、選材、修飾等等,這樣寫作很累,寫出來的文字缺少靈動和美感,不自然,不耐看。近年寫作則多用意之微細念,讓它自在流淌,只要順著內心的微細念寫下去,彷彿自然天成一般,不必構思,前後結構、次第等等也不會錯亂,行文也會流暢自然,耐人尋味。
假如您讀一篇文章,好像走路時高低不平一樣磕磕絆絆,裡面布滿了情執或見解執著,那說明作者是用「意識」的粗念在寫作,縱然他富有才學,其作品也不會太精彩,難免流於堆砌和造作。優秀的文學作品或藝術創作,以及科學家們的天才創新等等,都來自於靈感。這靈感是什麼?就是內心深處「意」之微細念的自然流露。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天」是誰?就是每個人的真如自性。那裡面內容豐富得很,無窮無盡,無量無邊,當您的心念沉靜下來,與它自然溝通,那時流淌出來的就是智慧和靈感,永不會枯竭,不會江郎才盡。
問:在心、意、識當中,既然用「意」發心比用「識」發心強這麼多,那有沒有可能再深入一些,直接用「心」發心修行呢?
答:有,那就是法身菩薩們的修行境界,晉代翻譯的《華嚴經》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像這樣由「心」發心修行,不落入「意」之思量和「意識」之分別執著,一發心就成佛,直接成就心中本有的智慧法身,不從外來。
問:禪師們對於參禪,有「離心、意、識參」之說,這能夠做到嗎?
答:所謂「離心、意、識參」,就是指遠離「心相」而參悟,即遠離三細、六粗來用功,這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但某些悟道的禪師確實可以做到,他心不動念而常觀自性遍法界,也是一種參禪,即「離心、意、識參」。他們其實就是諸佛顯現在人世間,為大家做修行的榜樣。
在「凈熏習」當中,不僅那發心修行的「妄心」反熏真如時會有所不同,就連「真如」熏習無明心也分為兩種情形:
真如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自體相熏習,二者用熏習。
「真如熏習無明之法義也有兩種,哪兩種?第一是自體相熏習,第二是用熏習。」
先看第一「自體相熏習」:
自體相熏習者,從無始世來,具無漏法,備有不思議業,作境界之性。依此二義恆常熏習,以有力故,能令眾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發心修行。
「所謂自體相熏習,是說一切眾生從無始的生生世世以來,從來就具有無漏法;也具備不思議業用,所以能為一切境界作顯現之性。」
「依託於具有無漏法和具備不思議業用這兩種法義的恆常不斷之熏習,因為這熏習有力的緣故,能夠讓一切眾生厭離生死輪迴之苦,樂於求證大涅槃,相信自身當中本來就具有真如清凈法,所以能夠發心修行。」
【作境界之性】為一切境界作顯現之性。因為一切眾生本來就具備不思議業用,所以能夠在本來無相當中顯現出一切境界,為其作顯現之性,也就是法性。
對於這「自體相熏習」之法義,有人提出疑問:
問曰:若如是義者,一切眾生悉有真如,等皆熏習,云何有信、無信,無量前後差別?皆應一時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
「問:如果是這樣的法義,一切眾生都具有真如清凈法,都平等地被真如熏習,為何會有信與不信,邪信與正信,漸修與頓悟等等數不清的前因後果之差別呢?眾生都應該一起知曉自己具有真如清凈法,一起勤奮修學種種方便法門,平等證入大涅槃才對呀。」
關於「無量前後差別」,事實上,一切眾生對於大乘教法或有信心,或無信心;或者正信,或者邪信(因曲解法義故懷有邪見,雖然修行,也屬於邪信);或者信心勇猛,頓悟頓修頓入大涅槃,或者漸悟漸修,慢慢證入大涅槃,等等,其中差別無量無邊,數不清,這就是「無量前後差別」。
既然存在這麼多差別,怎能說大家都具有「自體相熏習」呢?對此疑問,馬鳴菩薩予以解答:
答曰:真如本一,而有無量無邊無明,從本已來自性差別,厚薄不同故。過恆河沙等上煩惱,依無明起差別。我見、愛染煩惱,依無明起差別。如是一切煩惱,依於無明,所起前後無量差別,唯如來能知故。
「答:真如本來一性,而具有無量無邊的無明,從無始以來,一切眾生自性之顯現各有差別,其無量無邊無明的厚薄各自不同的緣故。其中超過恆河沙數的上煩惱,依託於無明厚薄不同而顯現出差別;超過恆河沙數的我見、愛染等煩惱,依託於無明厚薄不同而顯現出差別。」
「像這樣,眾生的一切煩惱都依託於無明厚薄不同,從始至終顯現出無量無邊的差別,其情形唯有如來能夠遍知的緣故。」
【自性差別】一切眾生的自性本沒有差別,只因各自的無明厚薄不同,故顯現出習性差別,方便稱為自性差別。
【上煩惱】別譯為「隨煩惱」或「起煩惱」,指依託於根本無明所發起的煩惱,猶如樹的枝幹從樹根直接生長出來一樣,屬於枝幹煩惱,比較微細、深沉。
【我見、愛染煩惱】指見惑、思惑等煩惱,由「上煩惱」衍生而來,屬於枝葉煩惱,比較粗顯、外露。
【前後無量差別】從始至終顯現出無量無邊的差別。「前」指無始以前,「後」指生死輪迴完結。在這個過程當中,眾生的煩惱有無量無邊的差別。
問:既然「真如本一」,怎會「有無量無邊無明」呢?
答:雖說真如一性,但其中本來就蘊含著無量無邊的智慧,相應地,也本來就具有無量無邊的無明。因為有智慧性,所以把不明了此智慧性叫做無明。因此,有多少智慧,就有多少無明。反之亦然,眾生有多少無明,諸佛就有多少智慧。在此一心真如之大平等法界當中,諸法如此平等共存,互攝互融,不相妨礙。
關於「上煩惱」和「我見、愛染煩惱」,按照天台宗的「三惑」來說,上煩惱對應於「塵沙惑」,非凡夫、二乘人所能夠斷除,只有大乘菩薩能夠逐漸斷除;我見、愛染煩惱對應於「見思惑」,二乘聖者就能夠斷除。上煩惱源於無明,這無明就是「無明惑」,乃是指根本無明,諸佛方才能夠斷盡。
此外,一切眾生之間之所以「有信、無信,無量前後差別」,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因緣具足與否。馬鳴菩薩繼續解答:
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辦。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燒木,無有是處。
「此外,一切佛法之修行,其中有因有緣,因緣都具備,才能夠成辦。比如木頭當中本來就具有火大之特性,這就是鑽木能夠取火的正因。雖有正因,但如果沒人知道木頭能取火,不懂得採取合適的方法,人們就能夠自行從木頭當中取出火來,沒有這樣的道理。」
【正因】依據經教,佛性有三種顯現:正因佛性、緣因佛性、了因佛性。其中,正因佛性是指一切眾生本來就具有真如本性,此乃眾生能夠成佛之正因;緣因佛性是指善知識和經論等能夠指示真如本性,乃是不可缺少的修行助緣;了因佛性是指因緣具備之後,眾生通過修行獲得覺悟,明了真如本性,直至圓滿成佛。
佛性是這樣,一切事物也是這樣,都具有正因、緣因和了因三個方面的顯現。
對於鑽木取火這個事情來說,要想成功,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所謂正因、緣因和了因。其中:
正因:木頭當中具有火大之性,具有起火之特性;
緣因:有人發現了這個秘密,也找到了取火的方法;
了因:人們相信木頭能出火,學會了選擇乾燥的木頭,學會了鑽木取火的方法,並付諸實踐,經過堅持不懈地打鑽,最後成功地取到了火種。
如同鑽木取火一樣,眾生修行成佛情形如下:
眾生亦爾,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為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
「一切眾生也是如此,雖然具有正因佛性的內在熏習之力,如果不遇到諸佛、菩薩、善知識等等,不以他們的教導為助緣,就能夠自行斷除煩惱,自行證入大涅槃的話,沒有這樣的道理。」
問:不是說辟支佛當中的「獨覺」能夠自行解脫嗎?
答:是的。但獨覺之所以成為獨覺,也是因為過去世曾經得到過諸佛菩薩等善知識的教化,今生種種善根因緣成熟,得以自行解脫。
同理,如釋迦牟尼佛等三世諸佛出現於世,在成佛時是沒有人指導的,都是無師自悟而自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但其宿世則曾經得到過諸佛菩薩等善知識的種種教化,今生福慧因緣滿足,所以能夠自行成佛,證入大涅槃。最典型的例子,釋迦牟尼佛曾經親近過古佛燃燈如來,在其座下得到將來成佛的授記。
但對於大多數凡夫眾生來說,縱然遇到了諸佛菩薩的慈悲教化,也未必能夠發心厭離生死輪迴之苦,樂於求證大涅槃,因為:
若雖有外緣之力,而內凈法未有熏習力者,亦不能究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
「有些眾生雖然遇到了外在善知識教化之緣的加持力,但如果他們的正因佛性還沒發揮出真如清凈法的內在熏習之力的話,也不能真正發心厭離生死輪迴之苦,樂於求證大涅槃。」
問:正因佛性怎樣才能夠發揮出真如清凈法的內在熏習之力呢?
答:一切眾生本具有真如清凈自性,這就是正因佛性。其實它一直在以真如清凈法熏習無明和妄心,如前文當中馬鳴菩薩所講解。只因一切眾生已經陷入了妄心和妄境界當中,不斷地用妄心攀緣妄境界,主動去接受妄境界的熏習,使得真如清凈法的內在熏習難以表現出力量。
如今大家認識到了這一點,只要肯扭轉自己的妄心,不讓它總是向外去攀緣妄境界,而是回過頭來觀察內心,或者靜下心來學習大乘教法的話,真如清凈法的內在熏習自然就會逐漸有力而不斷成長。
下面這類人就是如此:
若因緣具足者,所謂自有熏習之力,又為諸佛菩薩等慈悲願護故,能起厭苦之心,信有涅槃,修習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則值諸佛菩薩示教利喜,乃能進趣向涅槃道。
「如果內因外緣都具備,也就是內在的正因佛性已經具有真如清凈法的熏習之力,又得到了諸佛菩薩等善知識之慈悲大願的護持,則能夠發起厭離生死輪迴苦海之出離心,能夠相信有大涅槃之無上佛果,於是開始修習種種福慧善根。因為修習福慧善根成熟了的緣故,就會遇到諸佛菩薩等善知識為其開示教法之廣大利益,於是歡喜奉行,便能夠一步步趨向於大涅槃之道的緣故。」
【願護】以廣大願力來護持。
【示教利喜】為他們開示教義,令其知曉教法之廣大利益而歡喜奉行。
問:怎樣才能夠得到諸佛菩薩的「慈悲願護」呢?
答:一切諸佛菩薩都曾經發過廣大無邊的誓願,誓願救度一切眾生,如《地藏菩薩本願經》、《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佛說無量壽佛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等等經典當中,都記載的很清楚。諸佛菩薩一直在守護一切眾生,但只有那些肯於依教奉行的有緣人,只有那些對於諸佛菩薩有信心的人才能夠得到護持。
因為諸佛菩薩與一切眾生本質上是平等的,他願意幫助你,但你如果不肯接受,諸佛菩薩也沒辦法。有句俗話說:「佛度有緣人。」其實佛陀發願度一切眾生,但只有那些具有信心的人才會得度,他們就是有緣人。
如今大家學習《大乘起信論》,如果您對其中教法有信心,那您就是與馬鳴菩薩有緣的人,必將聞法受益,迅速踏上修行之路,未來必證大涅槃。
以上講說了「真如熏習義」當中的第一種「自體相熏習」,下面馬鳴菩薩接著講說其中的第二種「用熏習」:
推薦閱讀:
※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 卷第十
※大乘無量壽經細講-10
※《大乘方廣總持經》講解(七)
※剛曉法師:《攝大乘論》要義(五),佛教網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無依行品第三〉
TAG: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