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最重要的問題是懶政和腐敗

【導讀】還有一個星期就要召開全國「兩會」了。每年「兩會」期間,全國人民最關心的問題都是腐敗、環保、房價、收入、教育、社保等重大問題。當下最嚴重的問題,毫無疑問是懶政問題和腐敗問題,特別是如何在反腐敗的同時治理懶政問題,更是難中之難。大家不去討論這些關乎民生的重大問題,卻在天天炒作「拆掉小區圍牆」、「全家骨灰合葬」這類目前無關痛癢的小事,真是咄咄怪事!廣大記者、學者們,你們真的吃了沒事幹嗎?可不要被某些人牽著鼻子走!——angry的樓蘭君

《如何將反腐倡廉與治理懶政結合起來?》

文/聶輝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從長遠來看,官員的腐敗行為會破壞產權、遏制創新、扭曲人才配置,最終阻礙經濟增長,因此任何政府都會打擊和控制腐敗。根據人民網的輿情調查,從2002年到2014年,「反腐倡廉」成為每年全國「兩會」期間老百姓最關注的十大熱點問題之一,這說明腐敗問題嚴重地影響到了國家治理。十八大之後,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順應民心,鐵腕反腐,正風揚氣,碩果累累。與此同時,人們也發現了另一個問題:在高壓反腐態勢之下,很多官員消極怠工、不作為,抱著「只要不出事,寧可不干事」的心態,該辦的事情不辦,產生了明顯的懶政怠政問題,給增長放緩的中國經濟帶來了雪上加霜的負面效應。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有76.39%公務員認為本單位存在一定程度的懶政怠政現象。在這種背景下,如何將反腐倡廉與治理懶政有機結合起來,已經成為當前國家治理最嚴峻的挑戰之一。

我認為,要解決這一難題,在反腐敗過程中要把握三點原則。

第一,規範反腐手段,使反腐敗本身更加制度化、法治化、透明化。對於官員來說,政績越多,升遷概率越大。因此大部分官員不是不願幹事,而是在高壓反腐態勢之下不敢幹事,生怕牽涉到腐敗問題,導致仕途「一票否決」。問題的關鍵在於,由於歷史問題和發展階段問題,中國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很多行為處於模糊地帶,很難說是否屬於腐敗範圍。例如,負責招商引資的官員宴請外商或客商,這算不算腐敗?或者超過多少費用才算腐敗?過去的法規政策並沒有明文規定。事實上,在過去幾十年的招商引資熱潮中,經濟高速增長,政府也不太可能在那時制定這方面的詳細規定。然而在高壓反腐態勢下,對腐敗行為的認定在一些地區可能會出現走極端、「一刀切」的問題,這必然帶來放大的震懾效應。因此,在反腐倡廉的過程中,中央和全國人大要抓緊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確保做事的官員和監督的官員對於腐敗行為有一個明確的認知和清晰的界定。只有從法律法規上消除「腐敗」定義的模糊地帶,官員才能踏實做事,庸政懶政怠政現象自然就會減少。

第二,明確反腐重點,以打擊十八大之後不收手的腐敗行為為重點,避免反腐無限擴大化。任何一項政策,一旦由中央自上而下強力推行,地方官員為了取得政績,不可避免地會將這項政策運動化和擴大化。反腐敗運動也是如此。好像一個地方抓的官員數量越多、級別越高,這個地方的反腐工作就越是容易受到上級和媒體重視,這其實是一種機會主義行為。實事求是的態度應該是,有多少腐敗,就反多少腐敗。要堅決反對將反腐運動擴大化和泛化,要避免做事的官員有被「株連」的不確定性風險。在這方面,其實中央已經做了明確的部署,即重點打擊十八大之後不收手的腐敗行為。

第三,適當提高官員的物質保障,將正面激勵和負面激勵有機結合,形成完善的防腐體系。從保護官員和公民財產的角度講,預防腐敗比反腐敗意義更大。而預防腐敗其實主要是一個激勵問題。而任何一個完整的激勵體系都包括正向激勵和負向激勵兩個方面,正向激勵就是給「胡蘿蔔」,負向激勵就是給「大棒」。公務員也是人,也需要實現適當的生活水平。目前北京團市委進行的一項抽樣調查表明,青年公務員每天工作8.7小時,每月掙4350元,支出3910元,也是典型的「月光族」。在遏制官員的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的同時,為了讓官員安心做事,政府需要適當提高他們的物質保障。從另一個角度說,提高官員的合法收入水平,其實就是提高官員腐敗的機會成本,這有利於實現官員「不想腐」的效果。

延伸閱讀

[1]2015年中國清廉排名尚未恢復到2012年之前

[2]聶輝華:反腐敗面臨的六大嚴峻挑戰

[3]聶輝華:一個反腐觀察者的一年

聶輝華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經濟學院教授。作者觀點與所在單位無關。本文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網,2016年2月23日;人大國發院微信公眾號(RUC_NADS)微信首發。

有趣、有理、有用的經濟學故事


推薦閱讀:

懶政比腐敗危害更大!

TAG:懶政 | 當下 | 重要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