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文化|開筆禮】由蒙童向學童的蝶變
又是一年開學季。對於即將入學的孩童來說,寬敞的教室,朗朗的讀書聲,充滿了魔性。這就是存在於人類心靈深處的求知慾。讀書、識字、學禮,是人類擺脫動物性的最佳方式。開筆禮就是由蒙童向學童蛻變的重要儀式。
對於中國人來說,最常訓導孩子的一句話就是「好好讀書」。讀書,可以學習知識、明白事理、習得禮儀、開啟智慧。舉行開筆禮,讓孩子拿起毛筆,正式寫下人生第一個字,由此打開智慧之門。這是一個美好的象徵。
開筆禮,屬於儒家禮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學校中對孩童進行啟蒙教育的形式之一,以「開學禮」、「破蒙禮」、「開書禮」等形式一直流傳至今。開筆禮的對象主要是6-9歲的孩子,舉行地點一般在學校或當地文廟,邀請的啟蒙老師為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大儒、儒生或鄉賢,時間大都選在每年秋季,恰逢新生入學或孔子誕辰。
學校開筆禮
文廟開筆禮
」
雖然各地因歷史文化差別,開筆禮禮儀形式有所差異,但基本程序大致相同。傳統上的開筆禮,由拜(敬拜孔子像)、授(點硃砂、開智慧)、教(教做人、學寫字)、贈(贈言、贈物)、謝(謝父母、謝啟蒙老師)等環節組成。
拜
拜孔子
禮儀開始之前,首先整理衣冠。《禮記》載:「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古人認為:「先正衣冠,後明事理。」讓孩子注重自己的儀容整潔,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課。然後向孔子敬獻花籃。鮮花選用要清淡素雅,以菊花、百合、康乃馨為主,以表達對孔子的追思和敬仰。接著,鞠躬或跪拜孔子(以三拜為宜)。鞠躬,原是一種形狀彎曲的草藥,《論語》引申為「鞠躬如也」,《儀禮·聘禮》言「鞠躬焉如恐失之」,《廣雅·釋訓》解「鞠躬則謹敬也」。所以,曲身鞠躬表達的是對孔子尊崇和恭敬之意。跪拜,即膜拜而受,表達的是最高層次的敬意。
授
點硃砂
硃砂,又稱辰砂、丹砂。我國傳統中醫將此作為安神定驚的良藥,也是神仙方士為求長生不老煉製的一種丹藥。中國書畫被稱為「丹青」,其中的「丹」即指硃砂,是書畫顏料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歷代皇帝用硃砂調製的墨水書寫批文,稱之為「硃批」,點批狀元也是用它。中國人崇尚紅色,以硃砂為養心正氣之物,廣泛使用。啟蒙老師用硃砂在孩子額頭正中點上紅痣,又稱「開天眼」,預示著孩子從此眼明心正,能夠獲得更多的智慧走上通達之路。
教
教做人,學寫字
《大學章句序》:「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洒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現如今也是如此,孩子七八歲入小學,開始學習待人接物的禮節,以及語言文字等知識。朱熹說:「小學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處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規矩去做。」中國過去的教育,主要是先教人格的教育,也就是生活的教育。所以,啟蒙老師教孩子寫的第一個毛筆字,就是「人」字。一撇一捺,即為「人」。啟蒙老師要對寫字姿勢、用墨技巧、「人」字意思等方面進行講解。孔子講:「人者仁也,親親為大。」孟子講:「仁者愛人。」做一個合格的人,就是要學會愛自己的親人,以及身邊的人。
贈
贈言、贈物
贈言,由啟蒙老師或父母表達對孩子未來的期許,一般都是勸導其用心讀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是我們幾千年來的傳統。孔子言:「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通過讀書學習,可以提高素養,除去愚昧;充實生活,豐富精神;滋潤心靈,減少空虛;淡定從容,明辨是非。贈物,一般是贈予孩子經典書籍、文房四寶等禮物,飽含著人們對文化的崇拜與信仰。
謝
致謝
禮畢,孩子要向父母、啟蒙老師,以及觀禮嘉賓表示感謝,感謝方式有獻茶、敬禮、鞠躬、跪謝等。
另外,在活動結束後,建議家長或老師準備一張空白的宣紙,讓孩子寫下自己想寫的字,或畫出心中所想,留下平生第一幅「作品」。
開筆禮,承載著中國的優良文化傳統。經過開筆儀式之後,讓孩子感受到求學的神聖性,促使其儘快擺脫那種無拘無束、盡情玩樂、是非難辨的蒙昧狀態,有利於其更好地融入學校的學習環境。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