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菜做法、東南亞家常菜菜譜
東南亞菜,在很多人的心裡就是泰國菜的簡稱,其實不然,東南亞菜也分為泰國菜、越南菜、印尼菜,新加坡菜、馬來西亞菜等,口味通常偏酸辣,會大量且廣泛地運用各種新鮮香料,比如金不換、薄荷、紫蘇、青檸、香茅等。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些香草味道奇怪,但正是由這些香草調和而成的「奇怪」味道,從而構成了東南亞菜的靈魂。
東南亞菜知多少
東南亞菜其實在做法上都屬同宗同源,差別只是口味不同,通常都會用到椰漿、咖喱、魚露、香料等調味料,而且以海鮮、雞肉、豬肉為主,牛羊肉都比較少吃。新、馬一帶有很多中國移民,所以中國菜元素是新、馬菜有別於泰國菜的一大原因之一。而新加坡菜和馬來西亞菜其實都是融合了當地菜與中國菜的混搭菜。
泰國菜的特點
泰國菜注重調味,常以辣椒、羅勒、蒜頭、香菜、薑黃、胡椒、檸檬草、椰子與其它熱帶國家的植物及香料提味,辛香甘鮮,口味濃重,別具一格,以各種風味蘸料伴以泰國美食,更演化出多重滋味。帶辣勁的涼拌色拉、泰式酸辣湯、紅或綠咖喱(大多混合了椰漿)、蔬菜、各款烤肉串(牛、豬與雞,拌以米飯或面點),都是非常具代表性的泰國美食。
泰國菜有四大菜系,各種菜系均有不同的特色:
泰國南部菜:
泰國南部,兩邊為海,本地人較多信伊斯籣。當地的特色,取及鄰近馬來西亞菜多用的食料,如黃姜等。調味料較為濃,而有時候帶酸。著名菜式有:
泰式黃咖哩(音:Gaeng Panang)
魚咖哩
泰式伊斯蘭咖哩(音:Gaeng Massaman)
泰國中部菜:
泰國中部,以首都曼谷為中心,也是魚米之鄉,蔬菜水果茂盛。食料較新鮮,而調料通常較甜。名菜有:
冬蔭功湯(泰國著名的酸辣湯)
椰奶湯(音:Tom kha gai)
泰式紅咖哩(音:Gaeng Phet)
泰式綠咖哩(音:Gaeng khiew-waan)
九層塔炒雞等。
泰國北部菜:
泰國北部,山區,深受緬甸菜的影響,名吃有:
咖哩湯河(音:khao soi)
當地還有一種特別的酸肉,叫做「nem」。
泰國東北菜:
泰國東北菜和寮國菜相似,而米飯則愛吃糯米飯。名菜有:
青木瓜沙拉(音:Som tam)
生肉沙拉(音:larb)
越南菜的特點
越南曾被法國統治過,而當地又有很多潮州移民,因此,越南菜菜受潮州菜、法國菜的影響最大。越南菜口味偏酸辣,以魚露為本,而越南的咖喱粉與辣味很重的泰國咖喱膏也有別,口味比較適中,不會有特別刺激的感覺。其代表菜有炸蔗蝦、越南檬粉、越南米紙卷等等。
越南人雖然也製作各式甜點,如豆沙糕、千層糕、榴槤糯米飯等。但一般並沒有餐後吃甜點的習慣,因越南盛產水果,所以用水果代替了餐後甜品。越南牛奶果,果肉為橘黃色,香甜滑嫩,味道如牛奶,相當特殊,在一般的水果攤都買得到。
越南餐館供應的是滴漏式咖啡:將越南原產咖啡豆磨成粉末後,置於狀如迷你高壓鍋的沖泡器皿中,然後將沖泡器擱在咖啡杯上,沖入開水,任濃郁的咖啡汁由沖泡器底部的小孔中流入杯中,再配上煉奶,細細品嘗它的香滑。一股淡淡的清香,整個人都彷彿被慢慢包圍在咖啡的香味中。喝一口,順著喉嚨滑下,口中尚余那股香濃,久久不散。
印尼菜的特點
印尼菜的風味也有地域之分,不同地區的食材和調味料都不同。主要分巴厘、爪哇(又分中爪哇、西爪哇)、蘇門答臘島、北蘇拉威西省等味區。中國人較為熟悉的是巴厘與爪哇風味。
與其他東南亞國家菜系一樣,印尼菜也極會運用香料,細味一道菜,可以辨出香茅、南姜、黃姜、青檸等大眾香料的味道,但印尼菜的香味顯得更為複雜,因為它還加了其他菜系少用的丁香、肉桂、豆蔻等香料。此外,印尼香料中還有一道獨門秘方,更是會出現在每一款印尼傳統菜中,這就是石栗,石栗又叫月桂豆、峇角力、石古仔,圓形的一種堅果果實,奶油色,在大多數熱帶國家均有種植。石栗油脂豐富,通常在製作醬汁時使用,使用前要磨碎,可增加味道及濃稠感。比如出名的巴東牛肉這一道,就必須以石栗打成蓉再爆炒出獨特的油脂香味,方算正宗。
印尼菜有很多自家醬料,比如甜醬、花生醬、古來醬、巴東醬,皆是混合各種香料組成。古來醬類似咖喱,但無黃姜粉,味道有少少羊膻味。一道古來牛肉,肉煮得軟軟的,充分吸收了醬汁的味道,香味深沉。印尼菜也有自己的咖喱,但與印度、馬來的濃稠、辛辣的風味相比,印尼咖喱顯得小清新很多,質地較為稀薄,加入了較多的椰漿,味道香甜,是可以直接喝的咖喱,用來煮海鮮,尤能突出海鮮自身的鮮味。
印尼菜很辣,但那種辣不是「死辣」、干辣,而是一種跳躍的鮮辣。這是因為辣醬椒都是由當地鮮辣椒調製,並混合其他香料,辣中帶香,味道複合。印尼餐廳一般都會將一碟自家制辣椒醬放在客人面前,嗜辣客人將其直接添到炒飯上,可吃得暢快淋漓。而印尼名菜辣烤魚,將魚的全身塗抹上厚厚一層辣椒醬,然後用炭火燒烤,可想而知的香辣十足,非常刺激。
印尼的招牌菜眾多,除了烤魚,還有烤雞,將雞煮30分鐘後,再加黃姜粉、芫荽籽、蒜頭、紅蔥頭等香料腌入味,可烤可炸。雞皮色金黃,外酥里嫩。印尼的沙嗲也非常出名,通常會選用新鮮的雞肉,抹上花生醬、甜醬等上火烤制,味道香甜,入口滑嫩有汁。
新加坡菜的特點
新加坡的飲食文化十分發達,甚至以「美食天堂」自居。新加坡同香港相似,都是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在飲食文化方面體現也非常突出,新加坡的飲食特點在於當地人做的美食,其中包括中餐、印度餐和馬來餐,這裡的中餐主要以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地的特色菜為主,其中也融入了馬來飲食的特色,比如咖喱雞和咖喱魚頭等菜可謂別具特色的「中餐」。
在新加坡的飲食特色中,吃辣是他們非常喜歡的,在這樣的一個熱帶國家,在炎熱的天氣下還頻頻吃辣,實在讓人有些匪夷所思。新加坡人在吃飯時,不管吃什麼都要配著一碟泡辣椒來沾菜吃,所謂泡辣椒就是干辣椒泡在醬油里吃。這種習俗在新加坡有兩種解釋:其一是說受到了馬來西亞人以及印度人的影響,因為他們的食物大多以辛辣為主;其二是說這種吃法對於身體健康十分有利,因為辣椒可以燃燒掉多餘的脂肪。
其代表菜有:黑胡椒炒蟹、毛蚶炒粿條、薄煎餅、喇沙(加入椰漿)、海南雞飯等等。
馬來西亞菜的特點
都說新馬兩地不分家,但是新加坡的口味和馬來西亞還是稍微有些不同。新加坡是一個華人社會,因為有很多過去的廣東、福建移民,所以口味上偏向粵菜多一些,但馬來西亞卻是一個伊斯蘭國家,除了牛羊肉本身的食用之外,辣椒的使用也非常豐富。不過他們的辣並不可怕,不像一些川菜館子里的菜那麼嚇人,讓你覺得這不是在比拼味道,而是在比拼勇氣,或者是忍耐力,看誰頭上不冒汗,看誰不吐舌頭不喝解辣專用的豆苗湯。所以說,馬來西亞的辣味是一種可愛的辣,它沒有那麼兇猛。
馬來西亞菜最大的特點就是味型,或者說醬料的應用。甚至說,只要選對醬料,烹飪對任何人來說都不在話下。當然,具體醬料如何調製,就要費一番功夫了。所以這次中國大飯店在推廣馬來西亞菜的時候,還是特意請來了當地的廚師,而且讓他們帶著自己的醬料過來,這樣才能保證原汁原味,不被改良。
在其中,最主要的幾種味型可能我們也都聽說過,但是始終無法從字面當中猜透其背後蘊含的內容。比如沙嗲,它和我們吃潮汕火鍋時用的沙茶醬有「親戚」關係,但是配料不同,沙嗲醬必須先用牛肉湯和花生醬在一起調製,再將花生仁、蝦糕、干蔥、蒜泥、香茅等十幾種調料碾磨成粉末,混入其中,最後還要下鍋,和辣椒油、椰漿一起炒制才行。
除此之外,還有參巴、娘惹等味道。其實綜合馬來西亞的味型,其基礎都離不開兩種東西,椰漿和蝦醬。這也是當地盛產的兩種東西,蝦一般會選用蝦頭調湯,這種味道主要是為了提鮮,它的作用和潮州人用的大地魚粉(比目魚風乾之後磨成的顆粒)異曲同工,只不過北方地區原來沒有這類東西,再加上這種天然的提取費時費力,於是用味精、雞精等添加物代替。另外,椰漿的使用則是提升口感,就像奶油當中如果只有油沒有奶,你只會覺得膩,不會覺得香,但是有了這樣兩樣東西,一種鮮香的厚重感油然而生,這種感覺也是大多數人對香濃二字的理解。
除了他們當地的味型之外,還有一個東西是值得一提的,這個東西,有些人吃了之後會覺得很美味,但有的人聞了就受不了,這就是榴槤。榴槤的種類非常多,有貓山王、D24、金鳳凰等等,細細品味,各有優劣。但是如果僅僅是賣榴槤,意思並不大,所以大部分餐廳在榴槤的運用上,更多地是把它們做成甜品,這樣對於商家來說,能多一點利潤,同時也是豐富了一種食材的不同形態。
其代表菜有:阿三魚頭、椰漿飯、沙爹串、馬來糕、喇沙(不加椰漿,口味更辣)等等。
東南亞辛香料之咖喱
「咖喱」一詞來源於坦米爾語,其意是「許多的香料加在一起煮制」的意思,它是許多香料的結合品,以椰漿作為基礎調料,再加入包括香茅、魚醬、月桂葉以及十幾種當地種植的香料(如丁香、小茴香籽、黃姜粉和辣椒等)調配而成,口味由溫和到極辣。
種類:
咖喱的種類很多,以國家來分,就有印度、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 ;以顏色來分有紅、綠、黃、白之別,根據配料不同來區分種類口味的咖喱大約有十多種之多。
用法:
一般來說,白咖喱與羊肉、綠咖喱與豆腐、黃咖喱與羊骨、紅咖喱與雞是比較好的搭配。食用時,先將咖喱略烹制出香味後,再加入肉類、海鮮或蔬菜等食物一同煮制食用,也可做湯。
東南亞各地咖喱一覽
印度咖喱
根據印度民間傳說,咖喱是佛祖釋迦牟尼所創,而由於咖喱濃重的辛辣能夠遮掩羊肉的腥騷,很大意義上,咖喱的誕生是為了幫助那些不吃豬、牛肉的印度人。
而今天所說的咖喱,一般是將新鮮或乾燥的香料用油炒香,加入洋蔥泥、大蒜、姜等一起熬煮成的糊狀物。而自誕生至今,在各國大廚們的演繹之下,咖喱的面目得以充分豐富,各派之不同也就在於所用香料上的區別。印度咖喱一般用丁香、小茴香子、胡荽子、芥末子、黃姜粉和辣椒等香料調配成,由於用料重,不加椰漿,故而辣度較重且口味濃郁。
印度咖喱分為綠色、淺棕色、淺黃色、黃色、淺黑色等,不同顏色在口味上也各有不同。其中,淺黑色咖喱要熬制12小時之久,絕不是一般的功夫。而黃咖喱在印度是最流行的,幾乎所有印度人每天必吃黃咖喱,否則就「不能吃飯」。而從性狀上來看,印度的咖喱就像湯一樣,吃的時候,不光要吃光裡面的料,還要蘸著主食,將「湯」吃得乾乾淨淨,直舔手指。這種日常相伴的習慣,就像四川人吃辣椒一樣,一頓都不能少。究其原因,興許是炎熱的氣候,令印度人鍾情於開胃刺激的咖喱。
用咖喱來烹制蔬菜,是印度人極為熱衷的咖喱吃法。由於宗教信仰問題,在印度,肉類並不像在其他國家那樣廣受歡迎,據說甚至有一個省的人從未吃過任何肉類。與咖喱常伴的蔬菜中,椰菜花、菠菜、扁豆等最常見,洋蔥反倒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而無論是肉還是蔬菜,印度人都會將其燉得極為爛熟,和濃濃的咖喱汁混合起來,佐伴主食,吃個精光。
泰式咖喱
泰式咖喱最早只有黃咖喱,青、紅咖喱等是為適應不同人群的口味才慢慢演變而來,而今仍以黃咖喱多見,其呈奶黃色,辛辣,味較重,一般用來搭配蝦、蟹等海鮮,口味香濃;紅咖喱較為溫和,色彩上更能刺激食慾,其不同主要是加入了檸檬水,多用來搭配牛肉等紅肉,能特別針對肉本身的香味,突出肉香特色;青咖喱加入了檸檬葉,口味清香,多用來搭配家禽,以雞塊較多,也被用來烹制貝殼類如帶子等小型海鮮,其原因是小海鮮更清鮮,只有青咖喱不著痕迹的辛辣,才不會奪走其鮮味。
泰式黃咖喱的主要配料有咖喱粉、黃姜粉、丁香、桂皮、草果、蒜頭等,一般是在炒香後加入椰漿原汁一起用小火熬煮,待各種香料的味道完全煮出即可,此過程大約需時45分鐘。而這當中,火候與勾芡的技巧都決定著咖喱的口味,用料也決不能含糊。在泰國當地,每製作十斤咖喱,就要用掉將近五斤的泰國進口椰漿。
相比起稍顯清淡的越南咖喱而言,泰國咖喱更辛辣、濃郁,檸檬味最重,可算將香料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
斯里蘭卡咖喱:
斯里蘭卡的飲食風格與印度相似,米和咖喱都是當地人最重要的食物,其咖喱主要分紅、黃兩種,其中紅咖喱較辣。由於斯里蘭卡出產的香料質量較佳,因而其咖喱品質也是一流。
馬來西亞咖喱:
馬來西亞同樣喜用椰漿減低咖喱的辛辣並提升香味,味道較平和,其咖喱辣中帶點清潤,充滿南洋風味。
新加坡咖喱:
新加坡鄰近馬來西亞,兩者的咖喱口味較為雷同,同樣以平和見長。而新加坡咖喱用的椰汁和辣味更少,對於不太習慣咖喱濃重口味的人來說,更易接受。
越南咖喱:
以清淡為主,同樣以椰漿調味,主食方面常伴米線食用。
10款創新東南亞菜式
巴厘島香烤魚
製法:
1、大鯽魚20條(每條約500克)從背部開刀清洗乾淨,帶皮一面改上一字花刀,沖水10-15分鐘。
2、在魚沖水的同時取一大盆,倒入高度白酒500克、腐乳8塊、李錦記蒜蓉辣醬1瓶、李錦記叉燒醬1瓶、醪糟1瓶、十三香2/3袋、孜然粉120克、李錦記海鮮醬1瓶、海天生抽400克、鹽180克,一起攪拌均勻成腌料。
3、塑料箱底部擺入一層蔥、姜、洋蔥片,將鯽魚控凈水分後入腌料中蘸勻,鋪滿一層後再撒勻蔥段、薑片、洋蔥片,再擺一層魚,直至裝滿,放在冷藏室內腌制約10小時。
4、竹籬笆展開,鋪入幾根鮮香茅,放入腌好的鯽魚,再擺上幾根香茅和小香蔥,將竹籬笆兩面合起,用兩根竹籤固定,一層層擺入保鮮箱中,入保鮮庫內存放。5、鍋下寬油燒至四成熱,入固定好的鯽魚小火浸炸約2分鐘至外酥內嫩時起鍋,取掉1根竹籤,將竹籬笆捲起一面插在另一根竹籤上,裝盤即可。
技術關鍵:
鯽魚至少應腌制8小時,因為腌料中鹽分較重,若腌制時間太短,則魚肉不進味、表皮又太咸。
一口脆香蝦卷
製作:
1、鮮蝦肉300克剁成顆粒狀,加豬肥肉泥100克、蛋清60克、蔥姜水20克、濕澱粉15克、料酒10克、鹽7克、雞汁5克、雞粉3克順同一方向攪打上勁。
2、越南春卷皮修去上下兩邊的圓弧,每張包入蝦肉餡25克,捲成筒後以蛋液封口。
3、取蝦卷生坯6個,下入七成熱油炸至金黃酥脆,撈出瀝油,從中一切為二,裝盤,帶蘸碟(沙拉醬、番茄沙司、卡夫奇妙醬三選一)走菜。
泰汁青檸小排
原料:
豬排骨600克,糖水煮好的板栗100克,青檸檬1個。 調料:
A料(泰國雞汁、白砂糖各20克,番茄醬15克,鮮檸檬葉5片,白醋5克,鹽4克,雞粉3克),色拉油500克(約耗60克)。 製作:
1.豬排骨斬成長4厘米的段,入燒至五成熱的油中,炸至金黃色;檸檬一切為二。 2.鍋留底油,倒入A料,倒入豬排翻炒均勻,加水50克燒開,小火燒制4、5分鐘,自然收汁,加入板栗,出鍋裝盤,加青檸檬在盤邊即可。
冬陰功湯撈北極蝦
原料:
北極蝦100克,蘑菇、香菇、草菇各50克。
調料:
青檸檬汁10克,香茅1隻,泰式辣醬30克,冬陰功醬20克,泰國魚露5克,雞粉2克,橄欖油10克,高湯200克。
製作:
1.凈鍋上火,下入橄欖油,入泰式辣醬、香茅、冬陰功醬炒勻出香,加入高湯及剩餘調料(青檸檬汁除外),大火燒開,轉小火熬至濃香。
2.將蘑菇、香菇、草菇洗凈,與北極蝦一起飛水至斷生,撈出瀝凈水,裝入盛器中,倒入炸好的冬陰功湯,擠淋青檸檬汁即可。
羅宋酸湯龍脷魚
原料:
龍脷魚250克,西紅柿(燙去皮之後切塊)75克,西蘭花4朵,蒜子3粒,野山椒末、泡椒末各5克。
調料:
黃燈籠椒醬5克,檸檬水30克,清湯100克,金寶羅宋湯1聽約250克,鹽2克,味精1克,胡椒粉1克。製作:
1、龍脷魚切成大片,加入適量鹽、蛋清、鷹粟粉拌勻上漿。
2、鍋下底油燒熱,下蒜子炒出香味,下泡椒末、黃燈籠椒醬、野山椒末煸炒出香,下入羅宋湯、清湯,用檸檬水調酸度,下鹽、味精、胡椒粉調味燒開,加入漿好的龍利魚片小火煮30秒,放入西紅柿塊、汆水的西蘭花繼續煮1分鐘即可出鍋入盛器。
推薦閱讀:
※印度為何對「一帶一路」愛理不理?
※漂浮在東南亞的歌謠,菲律賓特色音樂之旅
※先生陳六使,東南亞華人最後的體面!
※東南亞國家簽證詳細規定p
※東南亞多國相繼救市 羅傑斯發"狙擊印度"號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