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的本質---槓桿與匯率

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日常生活及對生活品質改善的需求,創造了大量貨幣需求。想一想,在那金本位制的年代吧。人們需要購買大量商品,不夠的就信貸;企業主需要擴張產能,也需要信貸,沒錢不能開工。對於如此多的貨幣需求,銀行家們卻愁眉苦臉,因為無錢可貸;政治家們詛咒著「金本位制度」,國家整體通縮,GDP低迷。於是掃除金本位,一個可以根據貨幣需求,而任意供給的制度(脫離金本位的紙幣)成為大家共同的選擇。這樣,大家過得都會很舒服,政治家看到社會GDP的高增長,享受著任期內帶來的榮譽;銀行家們可以利滾利,通過信貸,過著地主般的生活;企業家也高興,可以擴張產能了;老百姓則感到需求的滿足。

看,這真是一個完美的結局。但真的是這樣嗎?金本位制度就像一名法官,僅僅盯著紙幣的供給。有了它,就會嚴格限制整個社會貨幣需求。但當把這名法官拿下來時,那就是考驗人性。

以上所說的,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詞,就是「信貸」。錢不夠用時,就會信貸。這是貨幣需求自然產生的。信貸也就是槓桿。個人信貸就是個人加槓桿,企業信貸就是企業加槓桿,國家信貸就是國家加槓桿。貨幣供給的問題解決之後,潘多拉魔盒就打開了。人性的內在:慾望就從魔盒中跳出。我們看到個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需求將會無限打開,個人槓桿也會過度使用,貨幣會源源不斷的創造出來,經個人手中流入社會海洋,海洋水平面開始升高,通脹開始,社會開始進入繁榮,直至極致。就如煙花,在最璀璨的剎那後,破滅成空。

貨幣需求的增加除了國內槓桿引起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國外的外匯。當它流入國內時,也需要轉換成當地國的貨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光在物理上適用,我認為更可以擴展到自然界的各個方面。匯率就是兩個不同國家幣種的視界,當你在美國工作一個月,掙了5000美元,然後在美國生活直至用光這錢。同樣,你拿著5000美元到中國的一個二線城市生活,直至用光它。你會感覺到完全不同的生活品質,就像在兩種世界。

日本在80年代末,國內槓桿引爆,國外在日本的熱錢也轉換成其它幣種流了出去,這導致日本貨幣需求大幅減少。看,多麼類似2015年的中國。 因日本本國貨幣需求減少,相應的貨幣供給也大幅減少。日本政府總結經驗教訓,國內不再盲目加槓桿,日元升值也進入尾聲,從而日本進入了長期通縮。直到2013年安培上台,推出了國內加槓桿的策略,希望使社會進入通脹。

回頭再看看日本80年代末的這場危機原因,起源於日本戰後重建,到80年代時,國內人們需求旺盛,槓桿大幅起用,進入樓市股市及其它領域。《廣場協定》之後,日元被迫升值。引起國外大量熱錢進入日本國內,日本出口企業也把手中的美元換成日元,這些都是貨幣需求大幅增加的原因,從而導致貨幣供給大幅增加,日本社會通脹高起。這和2005年的中國多麼相同,也是國內槓桿開始增加(尤其在房地產上),人民幣脫離固定匯率,引起熱錢大量流入中國,中國大量出口創匯的企業把所得的美元換成人民幣,國家美元儲備持續增高。而到了2015年,卻恰恰相反,中國企業把手中的人民幣換成美元,到海外買入大量資產和金融債券,國家美元儲備持續降低。

資產價格是由貨幣供給所決定的,當貨幣需求大幅減少,導致貨幣供給大幅減少,那麼資產價格就會暴跌。日本並沒有逃脫這個定律。那就有一個問題,當時的日本政府為什麼沒有採用QE(即國內加槓桿,是國家加槓桿的一種形式)? 2008年,美國也重蹈了日本的覆轍,國內地產槓桿引爆,之後美國採取了QE,維護住了資產價格. 但不知道為什麼,同時中國也採取了加槓桿的政策。

現在各國似乎已經有種默契,只要一有危機,國內就開始加槓桿,來維護資產價格。現在全世界都在加槓桿的浪潮中,你會發現資產價格已經脫離經濟實體,走向虛幻的泡沫!


推薦閱讀:

我國古代貨幣的種類及其演變規律
金融基礎知識(學習筆記)
別老用QQ幣的思維 想貨幣政策
關於投資理財的12個數學原理
還有這種操作?讓人大跌眼鏡的各種幣

TAG:貨幣 | 匯率 | 本質 |